❶ 姚青山案件大結局
2002年11月14日上午,河北省秦皇島市盧龍縣法院刑事審判庭正在開庭審理一起特殊的大案--姚青山貪污挪用公款案。法庭內唇槍舌劍,辯論異常激烈。法庭外,原盧龍縣法院院長賈庭潤在不停地來回踱步。因為10年前,就是這起案子讓他和姚青山的命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此時的賈庭潤說起那段讓他刻骨銘心的往事已經不再激動了。
那是1994年3月的一天,盧龍縣法院刑事審判庭的一名法官向當時任院長的賈庭潤匯報了一個棘手的案件--永平聯合社的經理姚青山貪污挪用公款案。由於犯罪證據不足,姚青山案已經被縣法院兩次退卷,現在縣檢察院第3次向法院移交了此案。考慮到姚青山案是縣里的大案,為了慎重起見,賈庭潤院長留下了案卷。一邊看厚厚的5本卷宗,一邊派人對姚青山的企業永平聯合社的企業性質進行了調查。因為按照我國法律規定,姚青山貪污罪名成立的首要條件就是姚青山必須是國有企業或者集體企業的工作人員,但是姚青山這個企業是屬於個體企業。
縣法院的調查結果是無論是永平聯合社成立之初所在村的村支書,還是看著企業一步步發展壯大的縣農行職工都證實,永平聯合社雖然在工商部門登記注冊為集體企業,但它實際上是紅帽子企業,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私營企業,再加上姚青山的身份是農民,不能構成貪污和挪用公款的犯罪主體。於是,賈庭潤院長認定姚青山無罪,准備宣判並釋放姚青山。但據賈院長回憶,就在這個時候,縣委書記楊文波打來了一個電話,讓他把姚青山判成有罪。但賈庭潤卻要依據審判程序辦事。
對賈庭潤的這種說法,原盧龍縣縣委書記楊文波予以否認。二人各執一詞,孰是孰非我們現在已經無法考證了。那麼姚青山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和縣領導又有什麼樣的矛盾?事情要從20世紀80年代初的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說起。當時,生產隊解散後,姚青山和另外31戶村民分到了5台價值2.5萬元的機器設備。據介紹,分到機器設備的這32戶村民用各家的房產作抵押,貸了3萬塊錢,在1983年5月辦起了永平紙箱廠,姚青山被大夥推舉為廠長。村民們告訴記者,由於房子作了抵押,他們沒有了退路,只有拚命地干。經過10年的努力,這個當初的小紙箱廠逐步發展壯大起來,並改名為永平聯合社,後來發展成為造紙廠、衛生紙廠等等幾個企業。那時候它的固定資產幾乎達到了1200多萬元。
據調查,當時永平聯合社還安排了近200名殘疾工人,年上交國家利稅100萬元。永平聯合社也因此多次榮獲省市縣助教助殘先進單位,董事長兼總經理姚青山也多次獲得省市縣優秀農民企業家、優秀共產黨員稱號。然而好景不長,1990年12月的一天,姚青山正在上班,縣長姚兆榮突然來到了永平聯合社,要求永平聯合社歸縣里所有,但遭到姚青山的拒絕。
堂堂一縣之長,姚兆榮為什麼要把永平聯合社收歸縣里所有呢?姚青山認為這樣可以增加縣領導的政績。對姚青山的這種說法,原盧龍縣縣長姚兆榮矢口否認。縣長姚兆榮是否找姚青山談過收企業的事,現在我們已經無法考證,但接下來的事實是1992年6月,縣里派的審計組突然進駐永平聯合社,要求對企業的資產進行審計,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找到了當時的審計組成員郭敬林。他告訴記者縣政府指令審計局對永平聯合社進行清產核資審計的時候根據縣政府的指示,先把這個企業的一切活動都停止。
我國法律規定,企業有獨立的經營自主權,現在縣政府要求企業停產,立即遭到以姚青山為首的永平聯合社900多名幹部職工的強烈反對。但胳膊拗不過大腿,1992年9月,縣審計組強行查封了永平聯合社廠房和設備都被貼上了封條。昔日這個紅紅火火的企業頓時全線停產,最後審計的結果就是資產和債權一共是1053.2萬元,共有債務1089萬元,資產負債率基本持平。1992年12月,縣審計組撤走了,但卻沒有把封條撕下來,永平聯合社依然被迫停產。
姚青山認為,自己是個農民,踏踏實實地辦企業沒有錯,縣領導不會把他怎麼樣。1993年9月2日的早晨,姚青山正在家裡休息,縣檢察院的兩名工作人員卻突然來到了他的家,並把他帶到了檢察院開始對他進行審問。在後來盧龍縣法院的一審判決書中記載了當時姚青山被抓的情況。1993年9月2日,縣檢察院以行賄和重大貪污嫌疑將姚青山刑事拘留,3天後由於找不到犯罪證據,他被釋放了。在釋放的當天,姚青山又被收容審查,理由是涉嫌嫖娼,20天後找不到犯罪證據他又被解除收審。可在解除收審的當天,他再次被刑事拘留,理由變成了涉嫌貪污挪用公款。10天後,姚青山被縣檢察院以貪污挪用公款罪批准逮捕。那麼盧龍縣有關部門為什麼要不斷變換罪名治姚青山的罪呢?
我們找到了縣檢察院當時具體經辦姚青山案的檢察員張士昌。他對記者說自己記不清當時的情況了,必須要有案卷才行。有判決書都回憶不起來,必須要看案卷,這確實給記者出了一個不小的難題。因為在此之前,秦皇島市中院以該案是刑事案件為由,拒絕了記者拍攝案卷,更別說把案卷拿出來了。就在姚青山剛剛被拘留的當天,也就是1993年9月2日,在縣鄉鎮企業局還開了這樣一個會,會上傳達了縣委縣政府的指示,要求縣農業銀行向縣法院寫出申請,由縣法院裁定永平聯合社破產還債,這是怎麼回事呢?我們找到了當時會議的見證人原縣農行副行長李永平。他告訴記者當時縣委縣政府指示讓企業破產,但根據《破產法》的規定,企業破產,法定代表人必須參加,而且破產的企業一般是要達到嚴重的資不抵債的程度,不能償清到期債務。但據記者調查,1992年9月,縣審計組審計時永平聯合社負債36萬元,資產負債率基本持平,不具備破產條件。
雖然在審計組成員和秦皇島市中院看來,永平聯合社並不具備破產條件。但是1993年9月10日,縣法院在收到縣農業銀行的申請後,還是做出了永平聯合社破產的裁定。縣法院做出永平聯合社破產的裁定後,縣政府立即組織了有多個部門參加的破產清算小組進駐永平聯合社,破產清算小組在沒有通知企業法人代表股東董事會和沒有一位股東在場的情況下,開始變賣永平聯合社的財產,但變賣的錢卻不知去向。於是,在接收企業遭到拒絕後,盧龍縣政府本著所謂的為了企業好的良好願望,先是強行讓企業停產審計,而後在企業不具備破產的條件下讓企業破產了,這個曾經是當地經濟支柱的企業終於灰飛煙滅,原來在聯合社上班的殘疾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❷ 在起訴合夥體已解散的合夥企業欠款案件中,可不可以只起訴一名有支付能力的合夥人
合夥企業的合夥人對合夥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因此你可以起訴任何一個合夥人(當然,肯定會選擇有支付能力的合夥人),至於你起訴的這個合夥人償還債務後,他有權向其他合夥人追償超出他所負份額的部分
這里有合夥對外的責任和內部責任的區別!
❸ 解散公司訴訟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您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繼續存續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通過其他途徑不能解決的,持有公司全部股東表決權百分之十以上的股東,可以請求人民法院解散公司。
法院在審理公司解散糾紛訴訟過程中,對於是否判決解散公司主要考慮以下三點:
一、公司經營管理是否發生嚴重困難。
(一)公司僵局的含義。公司解散糾紛中的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是指公司僵局,不包括公司因市場原因和財務困境導致的虧損、資不抵債等經營困難。最高人民法院在(2011)民四終字第29號民事判決書中對公司僵局做出了如下解釋:「公司僵局,是指在公司內部治理過程中,公司因股東間或公司管理人員之間的利益沖突和矛盾,一切決策和管理機制均陷入癱瘓,股東大會或董事會由於對方的拒絕參加而無法召集,任何一方的提議都不被其他方接受或認可,或者即使能夠舉行會議,也因各方成員持有不同的見解,而無法通過任何決議的一種狀態」。
(二)公司僵局的典型形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若干問題的規定(二)》規定了公司僵局的三種典型形態:
1、公司持續兩年以上無法召開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
2、股東表決時無法達到法定或者公司章程規定的比例,持續兩年以上不能做出有效的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決議,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
3、公司董事長期沖突,且無法通過股東會或者股東大會解決,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的。
二、公司繼續存續是否會使股東利益受到重大損失
這里的股東利益包括兩個方面:
(一)股東獲取經濟利益的權利。雖然股東僅以公司虧損、財產不足以償還全部債務等原因提起解散公司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公司是否能夠正常經營,是否盈利,直接關繫到股東的經濟利益。因此,在審理公司解散糾紛案件中,公司經營狀況是人民法院判斷公司是否具備解散條件的一個重要因素。
(二)股東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股東享有參與公司重大決策的權利和選擇管理者的權利,在公司僵局情況下,股東難以行使參與公司經營管理的權利。如果股東不能基於其投資享有適當的公司經營決策、管理和監督的股東權利,其股東權益將受到重大損失。
三、能否通過其他途徑解決糾紛。
其他途徑包括重新建立公司治理結構,股權對外轉讓,股東收購股份,減資等多種方式,如果有其他合法途徑可以解決公司僵局,人民法院將不會判決公司解散。在公司解散糾紛過程中,法院往往會多次組織雙方調解,如當事人不能協商一致使公司存續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判決。
在公司解散糾紛中還要注意以下二點:
1、造成公司僵局的股東如果滿足《公司法》第一百八十二條規定的持股條件,同樣有權提起公司解散糾紛訴訟。公司是否能夠解散取決於公司是否存在僵局,而不取決於僵局產生的原因和責任,因此,即使提起公司解散糾紛的股東是造成公司僵局的股東,公司仍然可以被解散。
2、公司解散糾紛無法完全解決公司欺壓問題。例如,在公司某個大股東持股超過三分之二的情況下,如果公司章程沒有特別約定,大股東在其他股東均反對的情況下仍然能夠作出符合大股東意願的股東會決議,持股較少的股東可能受到大股東的欺壓。如果大股東不認為公司經營管理發生嚴重困難,公司在大股東的掌控下仍可正常運行,小股東提起公司解散糾紛將難以得到法院支持,此時小股東需要尋求其他法律途徑以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❹ 請問:企業法定代表人是否承擔本企業一切法律責任和民事訴訟
企業法定代表人在履行職務時須承擔以下法律責任。
一、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是違反民法應當承擔的法律責任,民法是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民事法律關系的總稱。企業法定代表人雖然代表著企業從事各項活動,具有整體意志的屬性。但同時企業法定代表人本身是自然人,作為自然人有著自己的個人利益,有著為私利行事的可能。當企業法定代表人代表著整個企業與外界發生法律關系的時候,很難追究其作為自然人的民事責任。因為當企業法定代表人代表作為平等民事主體的企業與其他主體發生法律關系的時候,民事責任是由企業來承擔的,企業法定代表人僅僅是企業的代言人而已。
但這並不是說企業法定代表人不需要承擔民事責任,「揭開法律面紗」即法人人格否認的情況下,企業法定代表人需要和企業承擔連
帶民事責任。新《公司法》第20 條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第64條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在這里雖然是說股東應和公司承擔連帶責任,但企業法定代表人基本上都是公司股東,故企業法定代表人需要承擔連帶責任。國有企業的法定代表人不是股東,但是代表股東履行職責,若發生上述行為,法定代表人作為國有投資股東指派的管理人員,其行為存在過錯,也是可能承擔連帶責任的。
法定代表人參與訴訟:《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49條規定:法人由其法定代表人進行訴訟;其他組織由其主要負責人進行訴訟。法定代表人有權直接代表本單位向人民法院起訴和應訴,其所進行的訴訟行為,就是本單位(或法人)的訴訟行為,直接對本單位(或法人)發生法律效力。故法定代表人參與公司訴訟既是權利又是義務,若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怠於履行訴訟義務,導致國有資產流失,相關民事責任也可能由法定代表人承擔。
法定代表人在執行案件中的義務:《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二百一十七條:【被執行人的財產報告義務】(被執行人未按執行通知履行法律文書確定的義務,應當報告當前以及收到執行通知之日前一年的財產情況。被執行人拒絕報告或者虛假報告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對被執行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有關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執行工作若干問題的規定(試行): (29.為查明被執行人的財產狀況和履行義務的能力,可以傳喚被執行人或被執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到人民法院接受詢問。
97.對必須到人民法院接受詢問的被執行人或被執行人的法定代表人或負責人,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場的,人民法院可以對其進行拘傳。)
二、行政責任:民法通則第49條規定:企業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法人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可以給予行政處分、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超出登記機關核准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二)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三)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四)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後,擅自處理財產的;
(五)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變更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六)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當然,國有企業除應當遵守上述規定之外,還應遵守國有資產管理部門及股東的相關規定,嚴格遵守法律,按章辦事,否則會引發一系列的法律責任。
三、刑事責任:企業法定代表人如果行為不當,有可能觸犯刑法,受到刑事制裁。這更加要求企業法定代表人知法懂法,不因不懂法而受到刑罰。企業法定代表人觸犯刑法的時候,往往是以單位的意志以單位的名義實施違法行為的,故大部分情況下形成的是單位犯罪。單位犯罪不是僅僅處罰單位,對單位判處罰金,很多情況下會追究主管人員和主要負責人的責任。在我國刑法中,對單位犯罪實行單罰制和雙罰制並用的制度,即有的單位犯罪只追究單位的責任,有的單位犯罪只追究主管人員和主要責任人員的責任,有的單位犯罪則既追究單位的責任又追究主管人員和主要責任人員的責任。大部分的企業法定代表人是掌握企業事務的負責人、主管人員,故很難逃脫刑事責任。 企業法定代表人最常觸犯的罪名是:
(1)刑法第161條:違規披露、不披露重要信息罪(依法負有信息披露義務的公司、企業向股東和社會公眾提供虛假的或者隱瞞重要事實的財務會計報告,或者對依法應當披露的其他重要信息不按照規定披露,嚴重損害股東或者其他人利益,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2)第162條:妨害清算罪(公司、企業進行清算時,隱匿財產,對資產負債表或者財產清單作虛偽記載或者在未清償債務前分配公司、企業財產,嚴重損害債權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
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隱匿或者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帳簿、財務會計報告,情節嚴重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第一百六十二條之二 公司、企業通過隱匿財產、承擔虛構的債務或者以其他方法轉移、處分財產,實施虛假破產,嚴重損害債權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
(3)第201條:逃稅罪(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4)第203條:逃避追繳欠稅罪(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採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致使稅務機關無法追繳欠繳的稅款,數額在一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欠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5)第204條:騙取出口退稅罪(以假報出口或者其他欺騙手段,騙取國家出口退稅款,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
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騙取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納稅人繳納稅款後,採取前款規定的欺騙方法,騙取所繳納的稅款的,依照本法第二百零一條的規定定罪處罰,騙取稅款超過所繳納的稅款部分,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6)第205條: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票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虛開的稅款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虛開的稅款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單位犯本條規定之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虛開的稅款數額較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虛開的稅款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
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或者虛開用於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的其他發票,是指有為他人虛開、為自己虛開、讓他人為自己虛開、介紹他人虛開行為之一的。
第二百零五條之一:虛開本法第二百零五條規定以外的其他發票,情節嚴重的,處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單位犯前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7)第244條:強迫職工勞動罪(以暴力、威脅或者限制人身自由的方法強迫他人勞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明知他人實施前款行為,為其招募、運送人員或者有其他協助強迫他人勞動行為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單位犯前兩款罪的,對單位判處罰金,並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照第一款的規定處罰。)
另外,法定代表人作為國有企業資產的負責人,決策上負有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的法定義務,若行為不當,導致國有資產流失,也可能觸犯刑律。國有企業法定代表人雖不是國家工作人員,但刑法上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罪等對國有企業工作人員也進行調整。
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四十九條
當事人有權委託代理人,提出迴避申請,收集、提供證據,進行辯論,請求調解,提起上訴,申請執行。
當事人可以查閱本案有關材料,並可以復制本案有關材料和法律文書。查閱、復制本案有關材料的范圍和辦法由最高人民法院規定。
當事人必須依法行使訴訟權利,遵守訴訟秩序,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裁定書和調解書。
(5)公司解散糾紛判決書擴展閱讀
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八次會議決定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作如下修改:
一、將第二十五條改為第三十四條,修改為:「合同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書面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等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人民法院管轄,但不得違反本法對級別管轄和專屬管轄的規定。」
二、增加一條,作為第二十六條:「因公司設立、確認股東資格、分配利潤、解散等糾紛提起的訴訟,由公司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三、將第三十九條改為第三十八條,第一款修改為:「上級人民法院有權審理下級人民法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確有必要將本院管轄的第一審民事案件交下級人民法院審理的,應當報請其上級人民法院批准。」
四、增加一條,作為第五十五條:「對污染環境、侵害眾多消費者合法權益等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行為,法律規定的機關和有關組織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
五、將第六十三條修改為:證據包括:
(一)當事人的陳述;
(二)書證;
(三)物證;
(四)視聽資料;
(五)電子數據;
(六)證人證言;
(七)鑒定意見;
(八)勘驗筆錄。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
相應地將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百七十一條中的「鑒定結論」修改為「鑒定意見」。
❻ 誰能幫我找個公司法的案例啊要帶法庭開庭的那種~~謝謝了
廣東省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
民事判決書
(2004)佛中法民二終字第1011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順德市樂從房產開發有限公司清算組,住所地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躍進路新發展大樓第四層。
法定代表人張五仔。
委託代理人關仕平、姜正林,均為廣東廣立信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黃永康,男,漢族,1963年5月4日出生,住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樂從居委紅棉東路六巷5號。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陳炎輝,男,漢族,1971年2月8日出生,住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南村正面村。
兩被上訴人的共同委託代理人張李平,廣東華順律師事務所律師。
兩被上訴人的共同委託代理人陳世強,廣東禪都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順德市樂從房產開發有限公司清算組(以下簡稱清算組)為與被上訴人黃永康、陳炎輝因股權糾紛一案,不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2004)順法民二初字第2747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依法組成合議庭進行了審理。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本院經審理查明:2002年4月24日,順德市樂從房產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從房產公司)與黃永康、陳炎輝簽訂了一份協議書,內容為:為了擴大樂從房產公司的物業管理處的業務范圍,將物業管理處成立為順德市樂從鎮宏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於2004年3月1日變更名稱為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宏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宏超物業公司),該公司為樂從房產公司屬下一間分公司,其注冊資本及開辦費用全部由樂從房產公司出資,是樂從房產公司委託物業管理處正經理黃永康、副經理陳炎輝兩位注冊成立,其日後一切收益和債務均屬於樂從房產公司所有。同日,黃永康、陳炎輝向樂從房產公司出具了一份同意書,內容為:因為宏超物業公司實際為樂從房產公司屬下一間分公司,由樂從房產公司委託黃永康、陳炎輝作為股東代表辦理工商登記,我們同意宏超物業公司股東表決權和一切事項按樂從房產公司股東實際出資比例行使及決定,黃永康、陳炎輝沒有任何異議。宏超物業公司於2002年6月6日成立,工商登記的出資人和股東為陳炎輝、黃永康,宏超物業公司的注冊資本為50萬元。
2002年6月11日,原順德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作出順工商企管罰字[2002]第562號行政處罰決定,以樂從房產公司無正當理由未申報年檢為由,決定對樂從房產公司處以吊銷營業執照的行政處罰。2003年6月27日,樂從房產公司的股東張毅堅、張伍仔、肖良哲、陳智敏、鄧振強以樂從房產公司的董事會名義向股東發出通知,內容為根據部分股東的提議,決定召開股東全體會議,時間是2003年7月15日上午九時。2003年7月15日的股東會除股東岑翠揚、黃永康外,其他股東均參加了會議。會議其中一項決議為張毅堅、張伍仔為股東代表前往鎮政府協商樂從房產公司贖買資產的處理問題,張毅堅、張伍仔有權發出通知召開股東會,開會通知需提前3天發出。2003年8月21日,張伍仔與張毅堅簽發股東大會通知,通知股東於2003年8月27日召開股東大會。2003年8月27日,樂從房產公司的股東張毅堅、張伍仔、肖良哲、劉松啟、鄧振強、黃海、葉向堯、陳惠青、吳慶榮、劉建讓、張禮、陳志佳、陳智敏、曾偉恆、祝翠容、鄧錦華、何嬋娟、陳炎輝、盧啟昌、梁智佳、陳建新參加了股東會議,股東岑翠揚、黃永康缺席,參加股東會的股東除何嬋娟、祝翠容、陳炎輝外,均同意成立清算組對樂從房產公司進行清算,清算組由張伍仔、張毅堅、葉向堯、肖良哲、張禮、陳智敏、關仕平組成,股東會就此作出了股東會決議。
2003年10月30日,清算組向原審法院提起訴訟,請求確認清算組擁有宏超物業公司的全部資產和全部股份,陳炎輝、黃永康將宏超物業公司資產、帳冊、公章交還給清算組,訴訟費用由陳炎輝、黃永康承擔。在原審庭審過程中,黃永康、陳炎輝確認宏超物業公司的注冊資本50萬元是由樂從房產公司實際出資的。
案經原審法院審理認為:公司清算是依法定程序清理公司債權債務,處理公司剩餘財產並最終終止公司法律人格的法律制度,其直接目的就是終止公司的法律人格,保護公司債權人利益、公司股東利益和社會經濟秩序。在清算期間,原公司的法人機關董事會停止行使職權,公司的財產管理權、必要的業務經營權由清算組行使,對外代表公司的權利也由清算組行使。樂從房產公司作為依法注冊成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因未按時辦理工商年檢被有關部門吊銷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屬於法定解散范疇,首先應當予以解散,並在15日內由有關主管機關組織股東、有關機關以及有關專業人員成立清算組,進行清算;逾期不成立的,債權人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指定有關人員組成清算組,進行清算。從本案材料反映,房產公司的張禮等五名董事於2003年6月27日根據部分股東的提議,於2003年7月16日召開的臨時股東會中,第三項股東會決議決定張毅堅、張五仔兩名股東代表有權「……召集臨時股東大會,通知應提前三日發出……」,內容違反公司法有關召開股東會議通知期的強制性規定;在2003年8月27日房產公司再次召開的臨時股東會中,也沒有提前在會議召開15日前履行通知手續;且上述兩次股東會召開也沒有通知全體股東參加(岑翠揚和黃永康並沒有收到通知);綜上,上述兩次股東會召集程序、決議內容均違反公司法有關股東會議制度的強制性規定;而股東會是依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規定,由全體股東組成的,決定公司重大問題的最高權利機構,是股東表達其意志,利益和要求的主要場所和工具,會議的召開必須嚴格依照法律的有關規定;由於它屬強行性規范,任何公司不得以章程加以變更,股東會召集人也不得改變,以使股東的權益得到充分的保障;上述兩次股東會召開程序上存在的嚴重瑕疵足以使股東的權益得不到充分的保障,據此產生的清算組也不具備合法的主體資格,不享有完全的民事權利,既不擁有宏超物業公司的全部財產和股份,更無權要求黃永康、陳炎輝將宏超物業公司資產、帳冊、公章交還。對黃永康、陳炎輝認為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已經受理了房產公司的股東權糾紛還沒有作出判決、該公司的股權比例還沒有確定、本案應中止審理的主張,法院認為,民事訴訟中所謂的訴訟中止,是指在訴訟進行中,由於出現了某種無法克服和難以避免的特殊情況,而使訴訟程序暫時停止。而「一案必須以另一案的審理結果為依據,而另一案尚未審結」構成訴訟中止的原因之一。房產公司的股東確權糾紛雖已被佛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但房產公司股權比例確定與否與本案不存在必然的牽連,對本案的定性也不產生必然的影響,為此,房產公司的股權比例尚未確定不應成為本案中止審理的原因。綜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四十四條、第一百九十二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六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之規定,判決:駁回清算組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50元由清算組承擔。
上訴人清算組不服原審判決,上訴稱:原審判決錯誤。本案是給付之訴,即清算組請求黃永康、陳炎輝將宏超物業公司的資產、帳冊、公章等交還給清算組。但原審法院卻把審判的重點放在清算組的成立程序上,有棄重就輕,以偏概全之嫌。黃永康、陳炎輝以清算組的合法性作為抗辯理由不同意返還財產,更是毫無道理。樂從房產公司被吊銷營業執照後,不能再以樂從房產公司的名義對外行使民事權利,而只能以清算組的名義行使權利。至於清算組的成立是否存在瑕疵,清算組成員是否損害其他股東利益屬於另一法律關系。清算組並非存在嚴重瑕疵,其具有合法資格。樂從房產公司在2003年6月27日及同年7月16日召開的股東會程序和內容都是合法的。2003年6月27日,由樂從房產公司根據股東張禮等五人的建議,於同年7月16日召開股東會,決議如召集臨時股東會,應提前3天發出通知。雖然,公司法規定召開股東會應提前15天通知,該規定並不屬於國家強制性規范,故2003年8月27日的股東會按決議的規定提前3天通知股東不應認定違反法律規定,且2003年7月16日和同年8月27日的股東會已以掛號信的形式通知了所有股東,且決議所成立的清算組組成人員合法,關仕平律師是以張毅堅的代理人的身份參加清算組的。即使2003年6月27日、8月27日的股東會有瑕疵,那麼2004年2月18日的股東會就彌補了這些瑕疵。另外,原審法院通知了全體股東召開了一次會議,到會的18名股東一致同意成立清算組。從三次股東會議看,股東均同意成立清算組保護自己的權利。綜上,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確認清算組擁有宏超物業公司的全部資產和股份,陳炎輝、黃永康交回宏超物業公司的全部資產、帳冊、公章,訴訟費用由黃永康、陳炎輝承擔。
上訴人清算組在二審期間沒有提供新證據。
被上訴人黃永康、陳炎輝答辯稱:第一,清算組成立是否合法在本案中必須審查,清算組作為原審原告提起訴訟,如果清算組成立不合法,則本案的原告不具有主體資格。原審判決清算組成立違反公司法並作出判決是正確的。請二審法院予以維持。第二,清算組成立不合法,不具有訴訟主體資格。根據公司法規定,公司解散後,所有股東應是清算組的組成人員,而在本案中,清算組僅由部分股東組成,故不能以清算組的名義提起訴訟,只能以樂從房產公司的名義提起。第三,宏超物業公司是由陳炎輝、黃永康作為股東依法成立的,宏超物業公司與樂從房產公司是兩個獨立的主體,樂從房產公司並不是宏超物業公司的股東,也並非附屬公司。宏超物業公司依法獨立經營,不受其他公司的非法干預。清算組請求陳炎輝、黃永康交回宏超物業公司的資產、帳冊、公章無理,應予以駁回。
被上訴人黃永康、陳炎輝在二審期間沒有提供新證據。
本院認為:樂從房產公司在被工商部門吊銷營業執照後,召開股東會並決議成立清算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九十三條第七項的規定,清算組在清算期間代表樂從房產公司參加有關民事訴訟。清算組在本案中代表樂從房產公司提起確認之訴符合法律規定,主體適格。黃永康、陳炎輝提出臨時股東會沒有按照法律規定提前15天通知股東,部分股東未收到會議通知,清算組組成人員不合法等,認為清算組在本案中不具有主體資格。但清算組是根據樂從房產公司股東會決議而成立的,如果公司股東認為該股東會決議因程序不合法而侵害其股東權益,有關股東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提起股東會決議瑕疵之訴,請求法院撤銷該股東會決議。股東提起股東大會決議撤銷之訴,只有當法院撤銷該決議的判決發生法律效力時,該決議才開始喪失法律效力,在此之前,股東大會決議在法律上仍然有效。在本案中,未有股東向法院請求撤銷成立清算組的股東會決議,故在股東會決議未被撤銷之前,清算組仍具有合法的主體資格。本案屬於確認之訴,即清算組代表樂從房產公司請求確認其擁有宏超物業公司的股權,成立清算組的股東會決議是否需要撤銷並不是本案的審查范圍,故本院對陳炎輝、黃永康提出的該答辯理由不予支持。原審判決以清算組成立存在嚴重瑕疵為由駁回清算組的訴訟請求不當,本院予以糾正。
雖然,根據工商登記材料反映宏超物業公司的股東為黃永康及陳炎輝。但從樂從房產公司與黃永康、陳炎輝簽訂的協議書及黃永康、陳炎輝所出具的同意書看,雙方約定成立宏超物業公司,宏超物業公司的注冊資本及開辦費用全部由樂從房產公司出資。根據樂從房產公司提供的進帳單,結合黃永康、陳炎輝在原審庭審中的陳述,足以認定宏超物業公司的50萬元注冊資本是由樂從房產公司投入的,樂從房產公司是實際的出資人。黃永康、陳炎輝在同意書中承諾宏超物業公司的股東表決權由樂從房產公司股東實際出資比例行使,即同意樂從房產公司以宏超物業公司股東身份行使權利。因此,宏超物業公司的名義股東黃永康、陳炎輝明知樂從房產公司為實際出資人,且已經認可樂從房產公司以股東的身份行使權利,故本院認定樂從房產公司對宏超物業公司享有全部股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第四條規定:公司股東作為出資者按投入公司的資本額享有所有者的資產受益、重大決策和選擇管理者等權利。公司享有由股東投資形成的全部法人財產權,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責任。宏超物業公司的財產屬於宏超物業公司所有,其股東樂從房產公司只享有資產受益的權利,故清算組請求確認其擁有宏超物業公司的全部資產沒有法律依據,本院對該訴訟請求予以駁回。
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公司的資產、帳冊、公章應由公司管理,故宏超物業公司的資產、帳冊、公章等亦應該由宏超物業公司實際管理。清算組請求宏超物業公司的名義股東黃永康、陳炎輝交還資產、帳冊、公章,必須舉證證明黃永康、陳炎輝侵犯宏超物業公司的權利,侵佔宏超物業公司的資產、帳冊及公章,清算組未能舉證證明,應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本院對清算組請求黃永康、陳炎輝將宏超物業公司的資產、帳冊、公章交還清算組的訴訟請求不予支持。因樂從房產公司是宏超物業公司的實際出資人,對該公司享有全部股權,清算組雖有權對宏超物業公司的資產、財務帳冊、公章等依法進行處分,但屬另外的法律關系,本案不作處理,清算組可另行主張權利。
綜上所述,原審判決認定事實不清,適用法律不當,應予以撤銷。依照上述引用的法律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三)項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撤銷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人民法院(2003)順法民二初字第2747號民事判決。
二、確認順德市樂從房產開發有限公司清算組對順德市樂從鎮宏超物業管理有限公司享有全部股權。
三、駁回順德市樂從房產開發有限公司清算組的其他訴訟請求。
一、二審案件受理費各50元,合共100元,由陳炎輝、黃永康承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判長溫 萬 民
代理審判員馬 向 征
代理審判員歐陽建輝
二00五年三月三十日
書記員歐陽潔婷
❼ 執行案件中追加被執行人的幾種情形及法律依據是什麼
已於2016年12月1日起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系當前民事案件執行程序中追加被執行人的最新、最全的規定,今天本文就根據該司法解釋的規定,總結在執行程序中可以依法追加被執行人的15種情形:
1、因被執行人死亡,可申請變更其繼承人、受遺贈人、遺囑執行人、遺產管理人為被執行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第一款
2、因被執行人被宣告失蹤,可申請追加或變更其財產代管人為被執行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條第二款
3、因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合並,可申請變更合並後企業法人為被執行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一條
4、因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分立,可申請追加或變更分立後企業法人為被執行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二條
5、作為被執行人的個人獨資企業,不能清償債務,可申請直接追加投資人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三條
6、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分支機構,可申請變更、追加該法人為被執行人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五條
7、作為被執行人的合夥企業,可申請變更、追加普通合夥人為被執行人,有限合夥人出資未到位的,可追加有限合夥人為被執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四條
8、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可申請變更、追加抽逃出資、出資不實的股東、出資人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八條
9、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在原股東未履行出資義務的情況下,可申請追加原股東作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十九條。
10、作為被執行人的一人有限公司,可申請追加股東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條
11、作為被執行人的公司,未經清算即辦理注銷登記,可申請變更、追加清算義務人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一條
12、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出現解散事由後,可申請追加無償接受其財產的股東、出資人或主管部門作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二條
13、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未經依法清算即辦理注銷登記,可申請追加在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時,書面承諾對被執行人的債務承擔清償責任的第三人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三條
14、在執行程序中,可直接追加在人民法院作出書面承諾代為履行的第三人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四條
15、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財產被其上級機關或其他組織無償調撥給其他企業或個人,可申請追加取得資產的企業或個人為被執行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第二十五條
(7)公司解散糾紛判決書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執行中變更、追加當事人若干問題的規定》
第十條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公民的遺囑執行人、繼承人、受遺贈人或其他因該公民死亡或被宣告死亡取得遺產的主體為被執行人,在遺產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繼承人放棄繼承或受遺贈人放棄受遺贈,又無遺囑執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遺產。
作為被執行人的公民被宣告失蹤,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該公民的財產代管人為被執行人,在代管的財產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一條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因合並而終止,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合並後存續或新設的法人、其他組織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二條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分立,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分立後新設的法人或其他組織為被執行人,對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但被執行人在分立前與申請執行人就債務清償達成的書面協議另有約定的除外。
第十三條作為被執行人的個人獨資企業,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其投資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個人獨資企業投資人作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個人獨資企業的財產。
個體工商戶的字型大小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字型大小經營者的財產。
第十四條作為被執行人的合夥企業,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普通合夥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作為被執行人的有限合夥企業,財產不足以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未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有限合夥人為被執行人,在未足額繳納出資的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五條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分支機構,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法人為被執行人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法人直接管理的責任財產仍不能清償債務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法人其他分支機構的財產。
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直接管理的責任財產不能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債務的,人民法院可以直接執行該法人分支機構的財產。
第十八條作為被執行人的企業法人,財產不足以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抽逃出資的股東、出資人為被執行人,在抽逃出資的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十九條作為被執行人的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其股東未依法履行出資義務即轉讓股權,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原股東或依公司法規定對該出資承擔連帶責任的發起人為被執行人,在未依法出資的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條作為被執行人的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財產不足以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於自己的財產,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股東為被執行人,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一條作為被執行人的公司,未經清算即辦理注銷登記,導致公司無法進行清算,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和控股股東為被執行人,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二條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被注銷或出現被吊銷營業執照、被撤銷、被責令關閉、歇業等解散事由後,其股東、出資人或主管部門無償接受其財產,致使該被執行人無遺留財產或遺留財產不足以清償債務。
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股東、出資人或主管部門為被執行人,在接受的財產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三條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未經依法清算即辦理注銷登記,在登記機關辦理注銷登記時,第三人書面承諾對被執行人的債務承擔清償責任,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第三人為被執行人,在承諾范圍內承擔清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四條執行過程中,第三人向執行法院書面承諾自願代被執行人履行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第三人為被執行人,在承諾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第二十五條作為被執行人的法人或其他組織,財產依行政命令被無償調撥、劃轉給第三人,致使該被執行人財產不足以清償生效法律文書確定的債務,申請執行人申請變更、追加該第三人為被執行人,在接受的財產范圍內承擔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❽ 被合夥人起訴,要求公司解散,剛好你也同意,這算對方勝訴嗎後期會有什麼隱患嗎
你同意對方訴訟請求,法院一般調解結案,沒有哪方勝訴一說
如果解散時如果承擔債務、分配收益無法協商,法院可以根據雙方合夥協議、法律規定、合夥的實際情況做出判決
最後雙方拿到調解書或者判決書,把雙方權利義務分割清楚,一般後期隱患比較小,再有糾紛可以按之前法院文書確定的雙方權利義務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