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一方起訴要求支付孩子撫養費另一方可以反訴探望權嗎
如果雙方是離婚或者同居關系糾紛案件,一方起訴要求支付孩子撫養費,另一方是可以要求探視權的,在一個案件中處理,但不叫反訴。
如果雙方已經離婚,或者起訴同居關系案件,其中一方再次起訴,要求對方支付子女撫養費,另一方就不能反訴要求探望權,只能另行起訴,因為探望權與本訴撫養費是沒有因果關系的兩個訴,這是兩個案件,不能在一個案件中解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第二百三十三條 反訴的當事人應當限於本訴的當事人的范圍。
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法律關系、訴訟請求之間具有因果關系,或者反訴與本訴的訴訟請求基於相同事實的,人民法院應當合並審理。
反訴應由其他人民法院專屬管轄,或者與本訴的訴訟標的及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理由無關聯的,裁定不予受理,告知另行起訴。
㈡ 離婚後不讓探視孩子,撫養費不給可不可以
離婚後不讓探視可以向法院起訴另一方,不能不給撫養費,撫養費支付是作為未直接撫養子女一方的法定義務,是法律強制性規定的。
探望權既是權利也是義務,撫養費的給付與探視權的行使是兩個不同的法律問題,支付撫養費並非是行使探望權的前置條件。
依據《婚姻法》第三十七條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條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2)探望權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7條規定:子女撫育費的數額,可根據子女的實際需要、父母雙方的負擔能力和當地的實際生活水平確定。
撫養費給付的時間:
1、未成年的,至子女成年。如果子女已滿十六周歲、未滿十八周歲、以已自己的勞動收入為維持生活的主要來源的,可給付至十六周歲;
2、在校的,給付至高中畢業。
㈢ 探視權官司開庭被告不去
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的。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下面提供一份與此類似的案例,判決書。供你參考:
原告劉柳菁訴被告鄭建清探視權糾紛一案
當事人: 法官: 文號:莆田市秀嶼區人民法院
原告劉柳菁,女,1979年3月23日出生,漢族,農民,住所地福建省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埭頭村西湖65號。身份證號碼:350321197903233368。
被告鄭建清,男,1974年10月15日出生,漢族,農民,住所地莆田市秀嶼區埭頭鎮田厝61號。身份證號碼:350321197410152411。
原告劉柳菁訴被告鄭建清探視權糾紛一案,本院於2009年12月21日立案受理。依法由審判員王錦揚適用簡易程序公開開庭進行了審理。原告劉柳菁到庭參加訴訟、被告鄭建清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告劉柳菁訴稱:原、被告經媒人介紹認識,於2001年2月13日辦理結婚登記手續。2003年4月8日生育男孩鄭怡。由於雙方性格不合未能建立感情。原告為了盡快結束不幸的婚姻與被告離婚,迫於無奈原告求全於被告的條件,同意按男方的要求,在兒子鄭怡十八周歲內不得探視。被告有意剝奪原告的探望權和與兒子鄭怡的母愛,要求法院確認原、被告雙方於2009年2月10日簽訂的「離婚協議書」第五條條款無效並要求每月探視男孩鄭怡兩次。
被告鄭建清辯稱:雙方已協議離婚,原告無承擔男孩的撫養費和教育費的責任,原告自己表示自願放棄孩子的探視權。所以被告以二萬元的人民幣和一兩黃金作為補償原告,且當時由司法部門見證。現原告無理要求一個月探視二次,對子女的成長也不利。要求法院公正判決。
經審理查明:……原告同意按男方的要求,在兒子鄭怡十八周歲內不得探視。2009年12月21日原告訴訟本院,要求確認原、被告雙方於2009年2月10日簽訂的「離婚協議書」中第五條「女方同意按男方的要求,在兒子鄭怡十八周歲內不得探視。待十八周歲時,母子相認,在這期間,男方必須善待鄭怡」的條款無效。要求每月探視孩子鄭怡兩次。因被告未到庭參加訴訟致無法調解。
本院認為:《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根據該條規定在子女成人前,未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是有權要求探視子女的權利。但原、被告在協議子女探視權時,被告有意剝奪了原告對子女在成人前的探視權利。協議時原告雖然是同意,但該協議違反了法律的規定,現原告要求實現其探視權符合《婚姻法》的規定。原告思念其子女,作為親生的母親是人之常情,其要求合情合理又合法,應予支持。但原告要求每個月探視二次,顯的過於頻繁,不利於子女的身心健康和學習,可每個季度探視一次,探視的時間不應影響子女的學習,應選擇在星期六或星期日。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參加訴訟,應視為其放棄相關訴訟權利。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五)項、第(七)項、第二款、《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三十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二條、第三十四條第一款的規定,判決如下:
一、原告劉柳菁與被告鄭建清雙方對子女探視的協議無效;
二、原告劉柳菁可每個季度探視子女一次至18周歲。
本案案件受理費人民幣100元,由被告鄭建清負擔。
如不服本判決,可在判決書送達之日起十五日內向本院遞交上訴狀,並按對方當事人的人數提出副本,上訴於福建省莆田市中級人民法院。
審判員 王錦揚
二○一○年二月八日
書記員 唐佳聲
附一判決適用法律條文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 「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第五十八條第一款第(五)項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第七(項)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
第二款無效的民事行為,從行為開始起就沒有法律約束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一百三十條被告經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可以缺席判決。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
第二條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
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後果。
第三十四第一款 當事人應當在舉證期限內向人民法院提交證據材料,當事人在舉證期限內不提交的,視為放棄舉證權利。
㈣ 離婚後孩子探視權怎麼規定的
一、離婚後孩子的探視權法律如何規定《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 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本文詳細講述如何行使探望權和探望權的強制執行。
二、關於離婚後孩子探視權的規定
探視權,又稱見面交往權,是指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一方享有的與未成年子女探望、聯系、會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權利。《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1、探視權是一種身份權。親權是父母基於其身份所有的權利義務。探望權屬於親權范疇,探望權產生的基礎是父母對子女享有的親權,其權利的主體是離婚後不直接撫養未成年子女的父或母,是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特有權利,因此是一種身份權。
2、探視權是法定權。現實生活中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關愛、照顧,產生於血緣關系和人之倫理道德。「出禮入刑」,父母關愛看望自己親生子女的心理需求從倫理道德的層面上升為法律。由國家權力予以調整便產生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三十八條對探望權的規定。
該法律條文對探望權的行使、中止和權利的恢復情況都作了明確的規定,同時還明確了直接撫養方的協助義務。婚姻關系終止,只要直接撫養權一確定,探望權也同時成立,不直接撫養子女的一方對未成年子女就依法享有探望權。非有法定理由不得予以中止或剝奪。
3、探視權是受限制的權利。探望權的基礎和設立的初衷,都是以保障未成年子女的利益為前提。探望權源於親權,但必定不同於親權。因此探望權的行使,不能和親權一樣隨時隨地都可以行使。
要在不侵害另一方的合法權益和子女正常生活的情況下,探望權人通過與直接撫養子女一方協商或法院裁決確定的方式。
確定合適的時間和對子女適宜的地點來行使。同時法律還規定了,行使探望權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時,人民法院有權中止探望權的行使。
4、探視權是探望權人的一項單純的權利。探望權為單向性,只有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母一方享有,而與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的父或母則是探望權的義務主體,應該協助探望權人實現探望的權力。
對於未成年子女只是探望權行使的對象,不是探望權權利義務的相對人,不能通過訴訟方式要求探望權人對其進行探望。當然未成年子女要求不直接撫養他的一方父母來看望他,或者直接撫養子女的以方要求另一方行使探望權,法律絕對允許,但沒有強制性保障其權力的規定。
我國現有立法還停留在只規定不直撫養子女負有支付撫養費的義務的層面,這對於未成年子女來,只能保障其生活的物質需求,不能保障其情感心理成長的精神需求。
三、探視權實踐中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1、直接扶養孩子一方對孩子實行單方壟斷。一些當事人離婚以後,直接扶養孩子的一方往往不自覺地形成誰扶養孩子誰就有決定孩子一切的錯誤想法,不準對方探視或者橫加干涉,同時對另一方提出的正確建議不聞不理,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2、關於探視權的判決,對法官來說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一方面,如果在判決書中很簡單地確定一方有探視權,在實際履行中當事人關於行使探視權的時間、地點、方式意見不一致,如是三兩天一次還是一周一次?
是帶回去住還是到對方家,還是在子女所在學校探視?很容易發生糾紛,不利於請求方探視權的實現。若規定的過於詳細,執行起來也很困難,因為實際生活中隨時出現的諸多因素很可能導致無法絲毫不差按判決執行。
3、「探視權」的執行也是目前司法實踐中面臨的較大問題。探視權人在行使探視權時,常常遭阻撓或對探視權進行濫用。我們在實踐中曾遇到過這樣兩個案例。
一例是,雙方離婚孩子被判決由女方直接撫養,男方在行使探視權時,女方不準其進入屋內,只是將家中的防盜門上的鐵窗打開,讓男方站在窗口看幾眼孩子,男方無法忍受這種探視方式又提起訴訟。
另一例是,雙方離婚時達成協議,女方撫養其子一年後轉由男方撫養,但兩人常因探視發生糾紛,女方有時來探視在樓下就喊「兒子,媽媽來看你了。」
鬧得左鄰右舍「雞犬不寧」。新《婚姻法》第四十八條規定:對拒不執行有關探視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但該規定過於抽象,實踐中如何「強制執行」,無法可依。
4、法律規定,行使探視權的主體是不直接與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父親或母親。
而實踐中具體行使探視權的不僅僅是不直接與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父親或母親,還有不直接與未成年子女在一起生活的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還有孩子姑、姨、叔、伯、舅等其他親屬,這時若不準他們探望,一方面不利於孩子成長,另一方面有悖於正常情理。
5、不直接撫養孩子的一方,在行使探視權時出現孩子明確表示不接受父或母一方探視的情形,這是法院調解或裁判時往往忽略或者無法預見的。探視受阻的父或母無奈又跑到法院要求強制執行。
《婚姻法》第48條規定:「對拒不執行有關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但是須注意的是,這里強制執行的對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協助責任的有關個人和單位,而不是子女。因為探望權糾紛案件涉及人身問題,如果執行不當,會對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
因此,《適用<婚姻法>的解釋(一)》第32條規定;「婚姻法第48條關於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的規定,是指對拒不履行協助另一方行使探望權的有關個人和單位採取拘留、罰款等強制措施,不能對子女的人身、探望行為進行強制執行。」
此外,如果子女已滿10歲,對是否進行探望已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認識能力,人民法院應當徵求子女的意見,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應當強制執行探望權。
(4)探望權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域外權力
國外大多數國家均對離婚後父或母對不直接撫養的子女有探望權作了明確規定,例如,德國關於探望權有這樣的規定:
(1)不享有人身照顧權的父或母一方有權與子女進行人身交往。不享有人身照顧權的父母一方和人身照顧權權利人應當不作任何有損於子女對另一方的關系或使教育產生困難的行為。
(2)家庭法院可以對交往權的范圍作出裁判並對其行使作出也對第三人有效的詳細規定;在法院未作出規定的情況下,非為人身照顧權權利人的父母一方在交往期間行使本法第1632條第2款規定的權利。
(3)不享有人身照顧權的父母一方鑒於正當利益,以符合子女的幸福為限,可以要求人身照顧權權利人告知子女的人身情況。」
美國法律中關於探望權的規定,「無監護權的父母一方有合理探視權,法院經過調查,認為探視將會給子女的身體、精神、道德、思想感情的健康帶來危害的情況除外。」
現代社會許多國家及一些地區的立法都明確具體規定了離婚後與子女分居的父母一方有權探望子女。
有的還規定了祖父母等近親屬有探望權,甚至有的還進一步規定該方有參與子女教育義務、為子女的權利管理子女財產的權利以及請求告知子女個人狀況的權利等。有的國家明確規定了行使探視權的限制條件。
如必須符合子女的利益、與子女共同生活一方不得阻撓另一方行使對子女的交往權,另一方不得濫用對子女探視權損害子女利益,否則就被法院依法剝奪該權利。
㈤ 授理探視權要多久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以下簡稱《婚姻法》)修正頒布實施後,探望權案件成為一種新類型的案件一直受到廣泛的關注,各媒體也作了相應的報導。在這五年的時間里,廣大人民群眾對探望權從不知到認識,從認識到維權不斷提高,人民法院受理此類案件也在不斷增長。就以某法院為例,單獨就探望權提出訴訟的,2004年1件,到2005年就有5件,但在離婚案件中涉及這個問題處理的明顯增多,自2004年來基本每個離婚案件的審理均提出了探望權問題,事實上離婚案件的審理已包含了探望權的內容。
探望權是基於血緣關系而衍生的自然權利,處理得當有利於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助於滿足父母的情感需求,並在解決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消除單親家庭的子女的心理壓力方面有重要價值。而《婚姻法》對探望權審理的規定只有一條,是原則性的規定,人民法院在實際審理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當事人有錯誤認識,把子女占為己有,或以報復心理不讓對方探望子女,或對子女進行錯誤教育,仇視對方以及濫用探望權。本人在審理此類案件中感受很多,現談談自己的體會:
一、理解《婚姻法》條文的含義及制定目的是審理探望權案件的基礎和前提。
1、概念:
《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由此可見,探望權是指離婚後未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享有的在一定時間、以一定方式看望子女的權利。是法律賦予父或母的一項權利,是離婚後的父母基於親子關系而產生的身份權,以一定的事實出現後就自然產生,一方獲得撫養權的同時另一方同時獲得了探望權。
2、特徵:
(1)法定性:《婚姻法》是我國調整婚姻家庭關系的法律,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法律賦予父或母的權利,任何機關、團體、個人均不得侵犯。因此在離婚案件中,直接撫養子女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反對另一方的探望權,其親屬也不得以任何理由阻礙對方行使探望權。侵犯這這種權利就是違法行為,法院可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二條的規定,對其進行拘留和罰款。
(2)確定性:體現在二個方面,一是主體的確定性,享有探望權的人是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二是內容的確定性,《婚姻法》解釋(一)第三十二條規定了探望權判決的執行方式,因此探望權調解、判決具有可執行性,這就決定了判決、調解內容是確定的,即探望的時間、方式是明確的。
(3)相對獨立性:探望權不是一項從屬性的,依賴於其他的權利義務而存在的權利,它與撫養權在處理上是有一定的獨立性,不能混為一談。《婚姻法》解釋(一)中第二十四條規定,人民法院作出的生效的離婚判決中未涉及探望權,當事人就探望權問題單獨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3、內容:
主體: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
時間:什麼時候探望。一般以周未、節假日、寒暑假、重大日子如生日等。
地點:在哪裡探望。一般是撫養子女方的家中、或朋友家、或公共場合、或在學校、幼兒園等。
方式:如何探望。可以是看望、交往、通信、通電話、送禮、交換照片、共同遊玩、共同進餐,也可以是短期的共同生活。
次數:探望幾次。一般而言指不採取共同生活式探望的父或母在探望時間里探望的次數。
協助義務:《婚姻法》對協助義務沒有明確規定,但在調解中可以作為探望權的內容之一。如子女學習、生活情況的告知,學校、居住地點變更後地址、通信方式、聯系電話等的通知義務等。
4、原則:
(1)協議優先原則:《婚姻法》第三十八條明確規定了處理此類案件的方法,協商不成由人民法院判決,從而確定了先行調解的原則,未經調解協商不得徑自判決,否則是程序違法。
(2)權利義務統一原則:從父母子女關系來說,對父母而言探望權是一種權利,相對於子女有受探望的權利而言又是一種義務,該項義務是法定的,不能拋棄。
(3)有利於子女身心健康原則:《婚姻法》規定了探望權中止的理由,也是審理探望權應當遵循的標准,這與離婚案件中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原則是一致的。《婚姻法》增加探望權規定的目的正是讓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切身感受子女各方面的成長情況,把關愛和親情帶給子女,而子女除了直接撫養自己的父或母外,還需要接受母親或父親的關愛、教育和情感熏陶,這也他們天生的權利,因此以此為標准來確定探望權的內容,才能實現其真正的價值,否則即為適得其反。
(4)探望時間優先原則: 探望權是不直接撫養子女方享有的權利,因此其權利的實現很大程度上受到直接撫養子女方的限制,探望權的行使受到撫養權的約束。但從其本身權利的內容來看,法律規定了時間、方式,在這一時間段來說探望權優先於撫養權,撫養權應當服從於探望權的需要。這就決定了探望權在探望時間里的優先性,直接撫養子女方不得以子女需上課外輔導班、有事外出等理由干擾探望權的行使。
5、探望權與監護權、撫養權的關系:
(1)我國沒有親權的法律制度,民法通則中對監護權有規定,未成年子女的父母是監護人,離婚後不享有撫養權方不享有直接的監護權,因此探望權不是監護權。
(2)探望權與撫養權是離婚訴訟的兩個內容,離婚後一方取得撫養權,另一方就取得探望權,因此兩個權利是相對獨立存在的。撫養子女方不得以對方不付撫養費而拒絕探望,不撫養子女方也不得以放棄探望為由而不付撫養費。同時兩個權利又是相互制約的,直接撫養子女方在享有子女撫養權的同時應履行協助義務使對方實現其探望權,如不履行義務則不直接撫養子女方可以以此為由要求變更撫養權;不直接撫養子女方在享有探望權的同時負有尊重對方撫養權的義務,如橫加干涉直接撫養子女方可以向法院提出中止探望權的申請。
二、調解是必經程序,以調解結案為最終目的。
不管是在離婚訴訟中提出探望權問題,還是單獨就此問題提起訴訟,都應當以協議為先,盡可能就探望權的各項內容達成一致意見,不僅有利於父母雙方矛盾的緩解,也有利於今後雙方的執行,避免給子女造成心理上的影響。不同的離婚案件當事人的情況各異,但總的方法應當區別情況對症下葯,苦口婆心,多次調解,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不負責任判決,事不關己。實際審理中有以下方法:
1、法律宣傳,使離婚當事人及各自的家人對探望權有正確的認識。很多離婚當事人都是抱著這樣一種心態,離掉了各不相干,對探望權嫌麻煩。法官通過對探望權的解釋,讓雙方知道探望權是法律規定的,不能被侵犯也不能放棄的。
2、平衡心態,以子女為切入口,找到雙方的共同點。大多數離婚案件中雙方雖然有著解不開的結,但對孩子都是懷有歉疚的,可以以案例或其他發生的事情來引導雙方,放棄相互的攻擊,把各自的怨恨放一邊,不要破壞父母在子女心中的好印象。
3、將心比心,遵守承諾。在審理過程中對探望時間的長短、方式是爭議最多的,通過講事實擺道理,一方作出讓步時應當鼓勵,同時促使另一方也作出妥協。特別是道德范疇內,如任何一方在孩子面前講對方及家人的壞話,不得教孩子罵人,意外情況的通知和諒解約定,按時接送孩子的承諾都可以在筆錄上反映,有利於消除雙方的顧慮。
4、能細則細,盡量滿足雙方的要求。在探望時間、地點、方式、次數、具體的聯系、協助方的義務、探望方的義務以及不守約的責任,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前提下都可以詳細,有話說在前頭,對可能出現的情況講明了可以防止今後執行時發生爭執。
5、10周歲以上子女可以徵求其意見。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子女撫養問題的若干具體意見》第五條規定:「父母雙方對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隨父或隨母生活發生爭執的,應考慮子女的意見。」這條規定在處理撫養權糾紛上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也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可以適用在探望權問題,因為撫養權和探望權的出發點是一致的。探望不是一個人的事,是父母與孩子一個交流的過程,是兩個的問題,特別是共同生活式探望方式應當徵求孩子的意見,人家不願意不能強求。而且10周歲以上的孩子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智力水平和思維能力與探望權涉及的時間、地點、方式等問題是相當的, 父母也同樣會尊重孩子的意見。
6、執行監督人。這是案外人參與調解的一種方式,在雙方存在信任的人時,可以調解書中寫明在交接、發生爭議、需要溝通時與該人聯系,而實際上這類人的素質都是較高,對法律有一定的了解,在解決矛盾,協調處理上有其自身的優點和有利條件。同時還有村、鎮里的調解幹部也是一樣,在探望權案件審理中不可忽視了他們的作用。
三、在調解的基礎上對探望時間、地點、方式、次數作出判決。
1、探望權與撫養權宜在離婚案件中一並處理。
目前探望權問題的審理有兩種途徑,一種是在離婚案件的審理中提出,一種是單獨就探望權問題提出訴訟。法院在離婚案件中是否處理探望權糾紛基於當事人的請求,也往往為了圖方便而不主動處理,因為雙方均不肯放棄撫養權而不願意就探望權問題有任何意見,使判決有可能違背雙方當事人的意志,因此探望權的審理基於當事人的選擇,只要雙方都要求今後處理就不處理。但從《婚姻法》的規定來講離婚一章中撫養權與探望權都有明確規定,應當一並處理,《婚姻法》解釋(一)第二十四條規定只是一種救濟措施,因此原則上應當一並處理,且在實踐操作中也有很多有利之處:
(1)避免重復訴訟,節約訴訟成本和司法資源。一審中一並處理,二審也可以一並審理,
(2)有利於探望權的協商解決。離婚訴訟中雙方的利益沖突有多方面,探望權的矛盾不是很突出,就比較容易求得平衡,同時在撫養權的問題上法官也可以將對探望權的意見作為撫養權的考慮因素。因為兩者的標準是同一的,都是為了有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誰對探望權的意見合理,更有利於子女,在同等條件下應當對誰有利。特別在雙方爭奪撫養權時這是有效的方法,雙方都可能都會對探望權作出讓步,使法院判決也比較容易。離婚後處理一方可能完全肆無忌撣,更不利於雙方的協商解決。
(3)有利於保護子女的合法權益。離婚糾紛中不處理的當事人,也很少單獨就探望權提出訴訟,但並不意味著在這個問題上沒有糾紛,只是有些父母對探望權的認識還不夠,以為是自己的權利放棄也沒什麼;有的在實際探望過程中沒有劇烈的沖突或矛盾,多看少看也就無所謂,實際上受到傷害的是子女。特別是一審上訴至二審下來,再起訴探望權,再判決再上訴,有的在離婚訴訟中父母已分居一定時間,往往隨一方生活,因此到所有判決生效另一方已有很長時間沒有看到子女,使子女不能及時得到父或母的探望,也使父或母失去了探望子女的機會。
(4)法官的釋明義務。目前在離婚案件中起訴時原告提出探望權意見的是沒有,被告在答辯意見中也很少。在實際上已碰到有的當事人在子女判給對方就會問法院,我怎麼看孩子?為什麼不給我判進去?法官一般都會告訴他可以另案處理,他就會質問當時為什麼不跟他講清楚。因此在審理離婚案件過程中徵求一下雙方的意見是有必要。
2、判決內容的具體還是原則應視各案而異。
某法院宣傳探望權審理中所採用的判決內容是這樣:原告享有探望權,具體在每個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可以看望兒子。
(1)判決中對探望時間都有規定,方式一般都是看望。上述判決不管范圍是否合理,這樣的判決內容是沒有操作性的,因為星期日一天,具體是幾點到幾點、看幾次、在哪裡看都沒有,有可能原告一整天都在看,也可能一天看幾次,嚴重影響另一方及子女的正常生活和學習;也有可能原告一次也看不到,對方的理由是不知道什麼時候看,總不能等一天,或在別的地方等,而又不能作為他拒不履行的依據。《婚姻法》規定了探望時間、方式,留出的餘地是法官的自由裁量權,由法官根據生活經驗結合當事人的具體情況決定時間、方式。因此時間不應限於日,還有時,便於履行。方式在雙方協商不成,子女未到10周歲情況下以看望式為主。
(2)地點是不容忽視的。一個良好的氛圍,有利於促進父母子女的關系,比如共同進餐、一起玩,使孩子的身心能夠放鬆,彷彿回到原來的家庭生活中,能家庭破裂的陰影能夠得到一定的消除。但在雙方協商不成的前提下,一般應定直接撫養方與子女的居住點,學校、幼兒園都不宜作為探望的地點,對孩子的影響是很大的。
(3)次數。原則上一天當然是看一次,但也有故意找麻煩的,在探望時間里看幾次,這是不合情理的,但也不違反法律。因此判決時定看望一次,使探望能夠相對固定。
探望權的判決內容,給當事人的理解是我的探望權有多大?有多少?因此過於原則,會沒有約束,造成濫用探望權,過於詳細,又會使執行時不具有變通性,容易產生矛盾。在離婚案件中雙方當事人就探望權存在三種情形:能調解達成一致意見,如何判決不存在問題;不能完全達成一致意見,也可使法官有一定的思路;都無法達成意見的情況下,雙方的矛盾是劇烈的,不管怎麼判都是無法履行。所以判決宜粗宜細不能一概而論,而且不論粗細都應當具有探望時間、地點、方式、次數,保持探望權內容的完整性。
3、告誡語
因為判決中對雙方的交接、聯系都是不可能詳細規定,在本院認為部分應當將原則、履行中協助義務明確。這即是對判決內容履行的細節問題的一個交待,也是對雙方當事人一種告知。如:在實際履行中雙方當事人對具體細節都應當協商處理,保證探望權的行使有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
四、樹立探望權的法律權威性是解決探望權問題的關鍵。
探望權判決存在形同虛設的情形不在少數,主要是因為人民群眾對它的認識淡薄,而即使不履行也不會得到制裁,法院執行力度的軟弱不管是權利方還是義務方都對探望權失去了信心。要使探望權的判決有意義,應當解決執行問題,樹立探望權的權威,作為審理階段就應當打好基礎:
1、擴大協助義務人的范圍,在審理對這些協助義務人進行教育,並可在調解中明確他們的義務,為執行提供依據。
在履行探望權判決中出現較多的還是一方的父母、親戚阻礙另一方的探望,而對這些人的行為法律又沒有制約的規定,從而使判決無法履行,而對撫養子女方的制裁又不公平,法院又不能強制執行,反過來又助長了他們的氣勢。《婚姻法》解釋(一)對中止探望權的主體擴大為未成年人、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及其他對未成年子女負擔撫養、教育義務的法定監護人,目的是保證探望權的行使價值,促使權利人依法行使權利。保護了一方,也應當對另一方的權益進行保護,因此有必要增加協助義務的范圍,以司法解釋的形式將協助義務的主體擴大到祖父母、外祖父母、近親屬,法官在審理中可以對來旁聽的群眾和親屬進行教育,也可以對當事人進行教育,並在調解時可以設置他們的權利義務,從而相對完善探望權的內容,也便於執行時可以對他們的行為進行制裁。
2、建立法官的跟蹤回訪制度,作為教育宣傳一種途徑。
審理法官對所判決的探望權案件,定期向雙方當事人詢問履行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同時當事人也很多會來求助詢問怎麼辦。雖然一般來說,判決之後審理法官是不傳喚當事人,但因為作出判決的法官,對當事人的情況有一定的了解,在做工作時有更多的優勢,特別是調解案件,在審理時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及進詢問便於及時發現問題及時溝通,否則時間一長便是越鬧越僵。本人在實踐中經常面對這樣的詢問,不是一推了之,而是主動打電話與雙方當事人聯系,事實上也證明事後法官的關心和勸導對解決問題也是有很大的幫助。定期回訪是早成制度的,但應當重視對探望權矛盾尖銳家庭的回訪,再一次的耐心引導,人心都是肉長,慢慢都會有進展。
3、指導基層調解組織,加強輿論的監督和道德的約束。
指導基層調解組織是民事審判庭的職責,在實際操作中都是辦培訓班、聘請作陪審員、旁聽審理等方式,其實沒有重視基層調解組織真正作用最大的地方,輿論和道德的力量。作為村民調解委員會,是糾紛發生的第一見證人,參與調解工作有親和力,容易與當事人溝通,方式方法也可以多種多樣,效果也更好。因此如何指導基層組織發揮這方面的特長,是探望權工作的一個重點。
㈥ 民事案件的案由分類
一、人格權糾紛
1、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糾紛;
2、姓名權糾紛;
3、肖像權糾紛;
4、名譽權糾紛;
5、榮譽權糾紛;
6、隱私權糾紛;
7、婚姻自主權糾紛;
8、人身自由權糾紛;
9、一般人格權糾紛。
二、婚姻家庭糾紛
1、婚約財產糾紛;
2、離婚糾紛;
3、離婚後財產糾紛;
4、離婚後損害責任糾紛。
(6)探望權糾紛案例擴展閱讀:
認定標准:
1、民事案件案由應當依據當事人主張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來確定。
註:
鑒於具體案件中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爭議的焦點可能有多個,爭議的標的也可能是兩個以上,為保證案由的高度概括和簡潔明了,民事案件案由的表述方式原則上確定為「法律關系性質」加「糾紛」,一般不再包含爭議焦點、標的物、侵權方式等要素。
2、對少部分案由也依據請求權、形成權或者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的標准進行確定。
註:
考慮到當事人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的性質具有復雜性,為了更准確地體現訴爭的民事法律關系和便於司法統計,《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在堅持以法律關系性質作為案由的確定標準的同時,對少部分案由也依據請求權、形成權或者確認之訴、形成之訴的標准進行確定。
3、對適用民事特別程序等規定的特殊民事案件案由,根據當事人的訴訟請求直接表述。
《民事案件案由規定》以民法理論對民事法律關系的分類為基礎,結合現行立法及審判實踐,將案由的編排體系劃分為人格權、婚姻家庭繼承、物權、債權、勞動爭議與人事爭議、知識產權、海事海商、與鐵路運輸有關的民事糾紛以及與公司、證券、票據等有關的民事糾紛。
適用特殊程序案件案由等共十大部分,作為第一級案由。為保持體系的相對完整,並考慮規范民事審判業務分工,對某些案由進行了合並和拆分。如知識產權糾紛類中,既包括知識產權相關的合同糾紛案件,也包括知識產權權屬和侵權糾紛案件。
在第一級案由項下,細分為三十類案由,作為第二級案由(以大寫數字表示);在第二級案由項下列出了三百六十多種案由。
作為第三級案由(以阿拉伯數字表示),第三級案由是實踐中最常見和廣泛使用的案由。基於審判工作指導、調研和司法統計的需要,在部分第三級案由項下列出了部分第四級案由(以阿拉伯數字加()表示)。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事案件案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民事案件案由規定
㈦ 離婚後如何保障對孩子的探視權
探望權,又稱見面交往權,是指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親或母親一方享有的與未成年子女探望、聯系、會面、交往、短期共同生活的權利。
《婚姻法》第三十八條規定: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婚姻法》第48條規定:「對拒不執行有關撫養費。。。。。。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但是須注意的是,這里強制執行的對象只能是拒不履行協助責任的有關個人和單位,而不是子女。因為探望權糾紛案件涉及人身問題,如果執行不當,會對子女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傷害。此外,如果子女已滿10歲,對是否進行探望已具備獨立思考能力和認識能力,人民法院應當徵求子女的意見,如果子女不同意的,不應當強制執行探望權。
㈧ 探視權糾紛案件如果被執行人拒不履行判決如何處理
民法典規定,探望權產生糾紛協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訴。而《民事訴訟法》規定,法院作出判決生效後,被執行人要執行,如果不執行的,申請人可以申請強制執行。
相關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一千零八十六條【父母的探望權】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者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的,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者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執行開始方式
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也可以由審判員移送執行員執行。調解書和其他應當由人民法院執行的法律文書,當事人必須履行。一方拒絕履行的,對方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
第二百三十九條申請執行期限
申請執行的期間為二年。申請執行時效的中止、中斷,適用法律有關訴訟時效中止、中斷的規定。前款規定的期間,從法律文書規定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規定分期履行的,從規定的每次履行期間的最後一日起計算;法律文書未規定履行期間的,從法律文書生效之日起計算。
㈨ 家事審判包括哪些案由
一、不具處分性的身份確認案件
婚姻案件:離婚、婚姻無效、撤銷婚姻、確認婚姻關系是否存在
親子關系案件:確認與否認親子關系
收養關系案件:確認與解除收養關系
其他:適用或參照適用特別程序的四種直接影響身份關系存否與變更的不同案件
二、具有一定處分權的身份糾紛案件
離婚案件
同居關系子女撫養案件
探望權案件
監護權案件
變更撫養、贍養關系案件
三、具有完全處分權的家事財產案件
夫妻財產分割糾紛(離婚時或離婚後提出)
離婚損害賠償(離婚時或離婚後提出)
婚約財產糾紛
同居關系析產糾紛
夫妻財產約定糾紛
分家析產糾紛
繼承糾紛
三費糾紛(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