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夫妻離婚後,應由誰對未成年子女的侵權行為承擔責任
夫妻離婚後,未成年人子女給他人的人身、財產造成了損害,應由與未成年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進行賠償。但是,如果與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經濟能力不夠、獨立承擔賠償責任確實有困難的,可以要求不與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賠償責任。不與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不可以因為未與子女一起生活而拒絕進行賠償。參考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一百五十八條
『貳』 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致人損害的,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現實困惑
張裕在父母離婚後就一直跟隨父親生活,父子二人相依為命。張裕今年剛剛考入縣里最好的中學,父親給張裕買了一輛電動車作為獎勵。某日在放學回家的路上,由於行人太多,張裕騎車將另外一名同學撞倒,致使該同學的右腿骨折,花了醫葯費共計兩千餘元。張裕的父親有能力進行支付,可當受害人要求張裕的父親進行賠償時,張裕的父親卻要求受害人向張裕的母親索要。對此,張裕的母親提出了異議。
律師答疑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一百五十八條對此類問題明確規定:「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確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可見,夫妻離婚後,在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時候,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共同生活的一方獨立承擔責任有困難,法院就會責令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承擔責任。本案中,張裕一直跟隨父親生活,並且其父親有賠償的能力,所以張裕的母親有權拒絕賠償。
法條鏈接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
158.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確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
法理薈萃
父母離婚後對子女仍負有監護的義務,但是否與子女生活在一起決定了其所承擔的義務不同。
『叄』 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致人損害的,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需要承擔賠償責任嗎
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158條對此類問題明確規定:「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確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由此可見,夫妻離婚後,在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時候,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共同生活的一方獨立承擔責任有困難,法院就會責令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承擔責任。
『肆』 父母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致人損害的責任誰來承擔
父母離 婚後未成年子女致人損害的責任誰來承擔?9歲的許小某父母離 婚,一直跟隨母親生活。今年5月份,許小某在玩耍的過程中將同學眼睛打傷,花去醫療費近20000元。同學的父母要求許小某的母親承擔醫療費。許小某的母親沒有支付能力,找到許小某的父親,但許小某的父親認為自己不和許小某共同生活,所以,不應當承擔此費用。
分析:我國婚姻法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子女無論由哪一方直接撫養,父母雙方都是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對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雙方都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所以本案中,許小某的父親應該承擔醫療費用。
『伍』 父母離婚後未成年子女的侵權責任誰負擔麻煩告訴我
親權是父母對於未成年子女的身心撫養教育、監護和財產管理的權利。父母對於子女親權是基於血緣關系產生的,是與生俱來的,不可消滅的一種資格,即使父母離婚之後,父親和母親對於不歸他們撫養的孩子也仍然享有親權。
《婚姻法》第36條規定:「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方或母方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4條:「夫妻離婚後,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無權取消對方對該子女的監護權。但是,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對該子女有犯罪行為、虐待行為或者對該子女明顯不利的,人民法院認為可以取消的除外。」
《意見》第158條規定:「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
由此可見,法律既沒有免除本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父母對於子女致人損害的民事責任,同時又規定了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父母應該優先承擔的該民事責任。也就是說,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承擔的是一種補足責任。
『陸』 父母離婚的未成年人侵權訴訟由誰作被告
綦江縣法院 柳光洪 關於父母離婚的未成年實施侵權的賠償責任,《民法通則意見》第158條規定,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權益的,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如果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確有困難的,可以責令未與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 司法實務中對賠償權利人應當以誰為被告提起訴訟,意見不一。 第一種意見認為,應當分別情況確定被告。一般列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或母一方為被告;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獨立承擔民事責任有困難時,將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也列為被告。如果在訴訟程序中沒有將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列為被告參加訴訟,其又需要承擔責任的,還可以在執行程序中追加其為被執行人。 第二種意見認為,父母離婚的未成年子女侵權訴訟,應當將侵權的未成年人、同該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和不同子女共同生活的另一方均作為被告參加訴訟。其理由是: 一、未成年侵權人、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母一方、未與子女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均有可承擔民事責任。 未成年侵權人可能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一是民法通則第133條第2款,該款規定,「有財產的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從本人財產中支付賠償費用。」二是《民法通則意見》第161條前段「侵權行為發生時行為人不滿十八周歲,在訴訟時已滿十八周歲,並有經濟能力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與未成年侵權人共同生活的父母一方可能承擔民事責任的法律依據,一是民法通則第133條第1款「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二是上述民法通則意見第158條前段的規定。三是《民法通則意見》第161條「侵權行為發生時行為人不滿十八周歲,在訴訟時已滿十八周歲,並有經濟能力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行為人沒有經濟能力的,應當由原監護人承擔民事責任」的規定。 未與未成年侵權人共同生活的一方父或母可能承擔責任的法律依據是上述民法通則意見第158條後段的規定。 二、上述人員是否需實際承擔責任,是案件的實體問題,需要開庭審理查明案情後才能決定。如果不將上述三類人員列為被告參加訴訟,是查清案件事實的前提條件。 三、將上列人員一起列為被告參加訴訟,能夠障其抗辯權等訴訟權利。如果按照第一種意見,在執行程序中將未參加訴訟的父或母一方追加為被執行人,其最大的弊端就在於不能保障義務人的抗辯權等訴訟權利。而未讓其行使抗辯權即讓其承擔責任,對義務人來講不能說是公平的。 四、將上列人員一起列為被告參加訴訟,有利於保護受害者的合法權益。 筆者同意第二種意見。
『柒』 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利益的,由誰承擔賠償責任
問:夫妻離婚後,未成年子女侵害他人利益的,由誰承擔賠償責任?
答:君同法律在線咨詢為您解答
婚姻法中沒有關系離婚沒有子女,女方要賠償男方的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規定: 第三十九條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捌』 離婚後未成年子女致人損害的責任誰來承擔
法律規定,未成年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由其監護人承擔責任,一般來說,孩子的監護人就是他的父母,如果夫妻離婚,該未成年子女致人損害的,應當由同該未成年子女共同生活的一方來承擔民事責任。但是考慮到未與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依然也是子女的法定監護人,如果與子女共同生活一方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確有困難的,法院可以責令未與子女一起生活的一方共同承擔民事責任。 參考法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三條;《民法通則意見》第一百五十三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