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醫患糾紛新聞

醫患糾紛新聞

發布時間:2020-12-08 18:23:43

1. 為什麼想學口腔的學生越來越多

很多人都知道學醫很難,但是已經有大把的人選擇醫學院,近年來,口腔醫師的報考人數越來越多,為什麼越來越多的人學口腔?你知道口腔醫師的優勢是什麼嗎?一、一組數據看分明口腔醫師缺口大。據統計,目前國內,口腔科醫生與人口的比例是1∶40000,而國際公認的合適的比例應為1∶2000。我國現有口腔醫生2.5萬人左右,而與此同時卻有25億顆齲齒待填充,6億顆錯位畸形待矯正,10億牙周病患者待醫治。小編親身經歷,在北京預約洗牙,都得排上幾個月。顯而易見,我國口腔醫生的數量遠不能滿足患者的需求。二、工作輕松銀子多簡單來說衡量資格證書「含金量」的普遍標準是:薪水不低,工作輕松。在大多數人看來,學醫很苦,從醫更苦,加班和醫患糾紛可能是醫生這個職業特有的標簽,但醫生這一職業的社會地位是不容置疑的:2017年11月,國務院同意自2018年起,將每年8月19日設立為「中國醫師節」,自此醫生也有了屬於自己的節日。而作為一名口腔醫生,工作內容一般不涉及生命安全,並且可以開設私人診所,盡可能地規避了加班加點和醫患糾紛。在醫療行業同樣具有社會地位,同時可以獲得較豐厚的回報。(想想一顆牙前前後後花費的銀子,小編也是肉疼的,如果是口腔醫生應該內心是狂喜的吧——)三、大浪淘「證」不是金子也似金子據統計,隨著國家對於證書市場的大清理,已經累計取消319項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大浪淘「證」,留下的不敢絕對說一定是「金子」,但含金量還是有目共睹的。執業醫師資格證書便是其中之一,有圖為證,如下:說了這么多,口腔執業醫師資格證的含金量究竟如何,想必大家心裡也有數了。這時難免有些人疑問:當一名口腔醫師和考取資格證書有必然關系嗎?可以只做醫生,不考證嗎?當然是不行的!特別注意:執業醫師資格證是判斷醫師是否具有從醫資質的最主要標准,沒有獲得執業師資格證的所謂「醫師」屬於「非法行醫」行為。 2020年口腔醫師好課熱招,免費試聽>>友情推薦:2019年醫師考試人數大減,2020年通過率或更大!2019年執業/助理醫師考試難度如何?考情分析來啦。

2. 文中回顧了很多過去的事件,有必要麼為什麼

著名醫史學家亨利·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師和病員,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的多方面關系。從行為學上來說,無論是「醫」還是「患」,其出發點都只有一個——讓病人康復起來。這本該是一對互相協作、目標統一的「利益共同體」,也是最應該互相信任的兩個群體,為何卻表現出了勢如水火的對立?醫患關系僵局如何破冰,僅靠內心的自覺去重建信任夠不夠?

一、上海新華醫院醫生被刺事件

新華醫院醫生被刺事件發生後,上海市衛生局最初將該事件定性為「極為惡劣的嚴重傷害無辜醫務人員的事件」。隨著案情的進一步披露,人們開始質疑其中的一些細節問題。在媒體的再三追問下,上海市公安局針對公眾及醫務人員的質疑發出了三個「明確答復」,答復內容與上海市衛生局最初發布的新聞通稿內容有很大出入。
如果患方採取非正常途徑解決醫療糾紛,醫院通常的做法是報警,以保障醫院的正常秩序和醫務人員的安全,而無論事情的起因和原由是什麼,醫患雙方基本的人身安全應該得到保障,在***在場的情況下仍然出現傷害事件,實在讓人費解。公安回復公眾質疑時表示,出***「沒有採取非常激烈的強制措施」是「有原因」的。那麼「有原因」是否可以成為傷人的合法理由?而「沒有醫鬧,那些人都是家屬」是否就意味著家屬無論採取何種非法手段都不能稱之為「醫鬧」?

醫務人員的3個質疑:

案發頭兩天醫院已報警,案發*********醫院,為何還是發生這樣的傷人事件?是否有「職業醫鬧」參與?20多個家屬參與,為什麼只抓了6個人?

上海公安的三個「明確答復」:

第一,沒有醫鬧,那些人都是家屬。
第二,警方接到報警之後,第一時間趕到了現場,在了解情況之後,並沒有採取非常激烈的強制措施,是因為我們發現這裡面是有原因的。一開始我們起到的作用也只能勸阻、調解。家屬不是「無緣無故」地去鬧,他們也是老百姓,我們得考慮雙方的立場,人性化執法。
第三,到底造成什麼樣的傷害結果?最簡單的,可以去看我們的驗傷記錄。根本沒有像外界傳的那樣嚴重。
公安局新聞辦一位警官說:「可能我這話說得不太客氣,新華醫院應該從自身找原因。為什麼家屬會做這么極端的事情?如果你真的是一個白衣天使的話,別人感謝你都來不及,為什麼會這樣做呢?家屬有他極端的情緒在裡面,做這個事情不太理性,但是,這背後的原因又是什麼呢?」他透露:「……我不知道新華醫院有沒有介紹過,為什麼這些家屬會鬧。是因為新華醫院單方停葯停了兩天,因為患方錢不夠。」

帶著這些問題,《醫師報》采訪了中國醫師協會法律事務部主任鄧利強,就這三個答復中的法律問題進行探究。

任何情況下不能傷害醫務人員

《醫師報》:「醫鬧」特指一種行為還是一類人?參與鬧事的家屬可不可以稱為「醫鬧」?
鄧利強:目前對「醫鬧」的定義仍有爭議,但普遍理解認為,「醫鬧」是指發生醫療糾紛後,不採取正常的途徑進行合法維權,在醫院用各種手段鬧事就叫「醫鬧」。而如果有人以此為生,挑撥醫患關系就稱之為「職業醫鬧」。在答復中,認為參與鬧事的人是家屬,而非「醫鬧」的說法是混淆了概念。

無論是不是「醫鬧」,也無論是家屬還是社會人員,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造成人員傷害。

警***作為造成「眼皮下」的暴力

《醫師報》:醫療糾紛發生時,公安機關是否有權利介入?雖然是以「醫療糾紛」為前提,但因此發生暴力事件,公安機關是否有責任制止?
鄧利強:醫療糾紛發生後,醫患雙方有合法的途徑和渠道主張權利。醫療糾紛的原因可以通過鑒定等方式,得出合法且有證據效力的結論,用合法的方式主張權利是維護法律尊嚴的必然要求。不採取合法的途徑本身並不應該給予同情,而對非法行為的縱容是「醫鬧」愈演愈烈的原因之一。
答復中,警方表示「他們也是老百姓,我們得考慮雙方的立場,人性化執法。」但問題是家屬進行「醫鬧」本身已經屬於非法行為,作為掌握公權力的司法機構,出現了危害公共秩序和威脅人身安全的事件後,理應履行自己的職責,不能放任傷害事件的發生。如果傷害事件與警方的不作為或措施不到位有關聯,則應該追究相關人員「不作為」的責任。
事件中,醫院在傷害事件發生前兩天***警,***出警後發生傷害事件本身性質就非常嚴重,更不能以醫務人員受傷害的程度輕作為沒有盡到職***托詞***察的職責是保障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在事件發生前報警***事發*****察在場的情況下,仍有人被傷害,這本身就說明了事件的嚴重性。對此警方不應反思嗎?

認識錯誤是警方失職的根本原因

《醫師報》:暴力事件中,「有原因」及一方受傷害的輕重是否可以作為「未採取強制措施」的理由?醫院暴力事件中,警方應擔負哪些職責?

鄧利強:正如答復中所說「新華醫院應該從自身找原因」,事實上,任何醫療糾紛的發生,院方都應該找原因,以杜絕類似的醫療糾紛發生。但作為一個司法機構,阻止暴力事件的發生,查找暴力事件的原因是其應盡的職責。答復中,如果「為什麼這些家屬會鬧,是因為新華醫院單方停葯停了兩天,因為錢不夠」是警方「人性化執法」的理由,那麼是不是說只要是有原因、有理由的暴力就應該被允許?顯然這個邏輯不可能成立。這樣的不當言論是對醫生尊嚴的損害,也是對公權力職責的極大諷刺。
2007年,公安部、衛生部就提出了平安醫院的建設,2009年又進一步強化,而效果如何?在建設平安醫院的浪潮中仍然出現了新華醫院這樣的傷害事件。警方如果仍以「家屬不是『無緣無故』地去鬧」的思路認識問題,平安醫院又談何「平安」。公安出警後,如果有強有力的作為,就會打擊「醫鬧」的氣焰,維護法律的秩序和尊嚴。而消極作為,恰恰會助長「醫鬧」的氣焰。
醫患關系緊張的態勢持續了很長時間,經過平安醫院建設,及《侵權責任法》、《人民調解法》的實施,在各方綜合作用下,各地分別成立了人民調解委員會。對醫療糾紛的解決和暴力事件的解決還是有契機的。但制度的明朗仍有待執行的嚴謹來試驗,正如諺語「徒法不足以自行」所說,法律無法自己執行,執行法律的人必須履行職責,才能讓法律得以實施。這才應是公權力機關對法律精神的理解,忠實於職責的體現,同時也是對醫患雙方利益的恰當平衡。

二、「八毛門」事件以道歉收場 醫患言和

事件回顧:

在龍崗開牙醫診所的陳先生最近喜得貴子,可是兒子降生以後,發現肚子有點鼓,深圳市兒童醫院給孩子拍了十幾張X光片後,要求給降生僅6天的新生兒做一場大手術。手術費用可能超過10萬。然而學醫的陳先生隱約覺得有蹊蹺,他拒絕了手術,並帶孩子到廣州治療,結果僅用8毛錢的葯治好了孩子的病。9月5日,陳先生一家來到深圳市兒童醫院討說法。

媒體跟進:

2011年9月5日 下午,深圳新聞網記者和深圳電視台公共頻道記者前往兒童醫院采訪了報料的陳先生和兒童醫院醫務科劉醫生。當晚18:49分深圳新聞網首次報道了「醫院要動十幾萬元的手術 最終8毛錢治癒」一文,引起廣泛關注。

9月5日 深圳電視台公共頻道18點新聞報道「8毛錢的病要動10萬的「刀」」。

9月7日 傍晚,深圳市兒童醫院召開了新聞通氣會,向媒體通報了醫院調查的結果。深圳新聞網22:37記者發稿「深圳市兒童醫院:本院診斷正確拒絕賠償」。

9月12日 晶報報道「嬰兒腹脹再次入院洗腸」。

9月15日 晶報報道「深圳兒童醫院發邀請"八毛門患兒"家長不買賬」。

10月20日 晶報報道「八毛錢治癒患兒」在武漢接受手術,患兒在武漢同濟醫院小兒外科被證實患先天性巨結腸。

10月28日 深圳新聞網頭條報道患者父親向深圳兒童醫院道歉。

10月31日 深圳新聞網公開信:八毛門,我們的錯和愛。

各方評論:

「八毛門」里的真相焦慮和糾結

■ 熱點透視

「新生兒小強(化名)遭遇腹脹,深圳兒童醫院建議做10萬元的手術,而廣州兒童醫院的醫生李成昌僅用8毛錢的葯治好了孩子的病。」小強的父親陳先生5日趕到深圳市兒童醫院討說法,向深圳兒童醫院提出了10萬元的賠償。

當前醫患關系緊張,醫療糾紛頻發的現狀,向來為輿論矚目;醫院里的怨氣苦情,當然也是老百姓目光關注的焦點。事件中「10萬元與0.8元」的巨大反差,無疑是極具戲劇性的情節,於是將積蓄已久的情緒點燃。而「波子哥」(廣東省衛生廳副廳長廖新波在網路上的昵稱)的微博介入,則使得局勢進一步地變化。

在廖新波就此事發表的博客文章《如何將10萬:08的真相告訴大家》里,他坦承最初的判斷是「就媒體報道而推論,這是一件技術誤診的事件」,但後來隨著他關注的事態發展,想法又發生了轉變,他認為「後來蒙在事實真相上偽裝紙一層層地剝開,讓真相顯露在大家的眼前」。

那麼,真相究竟是什麼?廖新波只是「提醒有關部門抓緊調查。把事實真相告訴媒體。」由此公眾就將疑團拋給了正處風口浪尖的院方。深圳兒童醫院表示,經過醫院專家組調查,陳先生意見嚴重歪曲事實,對於小強的病情處置完全符合規范,他們不會賠償,歡迎輿論以及衛生監管部門來監督。如此針鋒相對的態度,反映事件仍在真相掘進與官方撇清的拉鋸中糾結。對這樁全國熱議的重大事件,公眾自然期待新公布的事實能給出一個相對更可以接受的交代。

就事論事的話,所涉及的院方處置和診療環節上是否妥當的問題,需要專業而有公信力的判斷。而對此類糾紛的調查主體構成和方式,卻往往擺脫不了「自家人關起門來調查」的質疑。專業判斷和公眾知情之間的鴻溝怎樣填平,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跳出事件本身,這不僅是簡單的醫患話題,背後傳遞出異常豐富的信息。公眾對其背後若隱若現(或者說到目前為止尚不明朗)的「過度醫療」疑點充滿憂慮,進而將一些表述當成唯一可以抓得住的事實抒發感慨,加之醫患溝通長期以來不暢乃至處於情緒對立狀態,多種因素的復雜作用才最終導引出醫院方面動輒得咎的尷尬。而「八毛門究竟是醫術問題還是醫德問題」這類言論,其實也正是這種焦慮的出氣口。

另一方面,事實向來都是滾動而出,「真相」(或最接近真相的信息)的發掘總需要一個過程。就目前的事態進展而言,也許不少人相信「廣州八毛搞掂」等表述過於武斷,而通過更全面的信息發掘和參照相關的新聞報道,或許會改寫他們對這一個案的觀感:具體事件當中,醫患強弱關系並非一邊倒,因而也不再主題鮮明地構成對院方的控訴。

公眾情緒的緩解和回歸理性思考,醫療機構負面形象的改善,都有賴於更及時到位的調查介入、信息發布;而媒體挖掘追逐的熱點題材,為什麼中間甚至必需具有一些誇張煽情的因素?這一類話題,很有可能成為後續思考的新角度。(來源:《南方都市報》 作者:林哲)

「八毛門」醫患言和,還缺媒體道歉

備受媒體關注的深圳「八毛門」事件,近來以讓媒體難堪的方式關上了大門。新生兒生病,家長帶患兒到深圳兒童醫院就醫,醫生診斷稱需花數萬元做手術,家長拒絕後將孩子轉到另一家醫院,聲稱花八毛錢就治好了病。醫院一時成為眾矢之的。可不久後孩子病情再惡化,家長將孩子帶到武漢的醫院,診斷結果與深圳兒童醫院完全一致,處置方法也基本相同。家長因此向此前受到輿論沖擊的醫院公開道歉。

雖經過波折,可結局看起來還算不錯:孩子在及時接受手術後已恢復健康,家長真誠道歉了,醫院也接受了,稱「理解家長愛子心切和當時的焦急心情」——沖突化解、醫患握手言和的場景很是動人,可由此事件折射出的醫患間的極不信任,以及在先前的沖突中撕開的醫患裂痕,不是這種隔空的諒解可以彌合的。醫患握手,媒體無法迴避在此前報道中扮演的難堪角色:無疑,在這起醫患沖突中,媒體帶有偏見的報道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家長陳剛在公開道歉中說:因為自己對專業知識的無知和一時沖動,使得深圳兒童醫院受到社會輿論的沖擊——確實如此,問題首先出在家長的「無知」和「沖動」上,對事實的無知描述,誤導了媒體,使媒體先入為主地將這一事件當成了「醫院以高收費盤剝患者」的典型。

可是,在這件事上,媒體無法將自己假扮成一個無辜的受害者、受騙者。患者因無知和沖動,錯怪了醫院,可作為媒體,應該是醫患間中立的第三方,一個客觀的記錄者和公正的旁觀者,在醫患發生沖突時站在不偏不倚的公允立場,用扎實的調查而不是想像的新聞去報道沖突雙方的聲音,而不能被某一方牽著鼻子走,先入為主地選擇站在某一方利益的立場上。問題就在這里,在這起沖突中,不少媒體基本是被聲稱「八毛錢治好10萬元病」的陳剛牽著鼻子走的,缺乏專業的報道和獨立的判斷:本能地相信他是一個受害者,而醫院是亂診斷亂收費,輕易被「八毛錢治好10萬元病」這個爆炸性的、對新聞人極具誘惑力的不實信息所俘虜,帶著「抨擊醫療亂象」的狂熱,完成了一次對醫院的「施暴」。

如果對患者誇張的描述保持一點兒警惕,多聽聽醫院的聲音,就孩子的病情多采訪相關專家,多聽聽專業人士的判斷,新聞就不至於如此被操縱了。可「八毛錢治好10萬元病」的沖突是那麼誘人,那麼符合報道者對「醫療亂象」的想像,那麼適合做大新聞,於是,急於消費公眾情緒的報道者便在患者的一面之詞下失去了客觀的理性。

在類似的沖突中,很多媒體人所以先入為主地選擇站到患者一方去抨擊醫院,可能因為有一天每個人都可能成為患者,而不會成為醫生。「八毛門」正是帶著這種偏見找新聞的產物——正因為我們某一天都要進醫院,都要將自己託付給醫生,更須呵護這種醫患關系,而不是放縱這種「我們都是患者」的多數人暴力。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職業倫理,在醫生眼裡,只有病人,然後是治病救人;而新聞專業主義要求,記者做報道時也不能陷入身份的迷思中,作為一個報道者,眼中只應有事實和真相。

「八毛門」的始作俑者陳剛道歉了,我覺得,那些在此一事件中被牽著鼻子走的、對醫院造成傷害的媒體和媒體人也應該站出來道歉——為自己的無知、魯莽、偏見、膚淺、浮躁、對輿論的誤導、對醫院的傷害說聲對不起。修復緊張的醫患關系,離不開負責任的媒體。(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作者:曹林)

「八毛門」:完美的句號和留下的問號

10月28日,「八毛門」患兒在武漢康復出院。當事人家長陳剛也發表了書面道歉信,承認深圳兒童醫院此前診斷正確,向兒童醫院醫生護士說「對不起,請原諒」。(10月 29日《廣州日報》)

「八毛門」一波三折。在經歷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之後,最後峰迴路轉,患兒家長用自己的道歉信為此事件畫上了一個完美的句號,同時其餘音繚繞出一個個問號。

何謂完美的句號?

道歉信終於還深圳醫院了一個清白。回想「八毛門」事件的發展變化,最可能產生五味雜陳之感的大概是被置於曝光台上經歷一一次次口誅筆伐的深圳兒童醫院了吧?三人成虎、眾口鑠金,本來對患兒的診斷沒有任何問題的深圳兒童醫院,突然被置於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陷入了百口莫辯的窘境。現在好了,當初的診斷被得到了驗證,而患兒家長的道歉,更導致風歇雨停,雲開日出。

道歉信在給社會一個負責任的交代的同時,也向社會展示了患兒家長自己的良知。回憶「八毛門」事件的發端,以患兒家長缺乏事實依據的揣測始,繼而經媒體的添油加醋、推波助瀾開始發酵,又通過社會的關注和諸多見風是雨、七嘴八舌的議論而形成高潮。但事情的真相畢竟是不以人們的猜測和議論為轉移的,隨著患兒病情和治療情況的後續發展變化一步步印證了深圳兒童醫院的診斷,「八毛門」患兒家屬終於用道歉信的方式向社會和當事醫院做出了一個負責任的交代。而「對不起,請原諒」這短短6個字,更向社會展示了一個現代社會公民應有的道德勇氣和良知。盡管當初的無端猜測給當事醫院的聲譽和醫務人員的心靈造成了難以彌補的傷害,但最後畢竟回歸理性。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八毛門」留下的問號何在?

首先,為何僅憑一個誤解事實真相的患者家長的嘴巴就能誤導媒體,並進而攪動天下輿論?作為個案,「八毛門」固然以令許多人意外的方式完美落幕,但卻不該由此終止對其背後深層原因的探究。而顯而易見的是,在彌漫在醫患之間的信任危機得不到根本克服的情況下,「八毛門」關閉了,難保不會有這樣那樣的「五毛門」「六毛門」悄然開啟。

其次,回顧事件的演變過程,盡管深圳兒童醫院真理在手,但在一個時間內卻處在令人尷尬的失語狀態,即使說話,也在瞬間被淹沒在網民口水的汪洋大海之中。可以想像,時至今日,如果患者家長迴避事實顧左右而言它,是不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那麼,在類似醫療事件中,醫療機構如何與包括患者和媒體在內的有關各方實行良性互動,如何運用手中的話語權向社會揭示事情真相,是一個必須予以重視的問題。

另外,患兒家長的道歉信為社會提供的最大警示是什麼?傳媒的望文生義,受眾的圍觀猜測,使諸多一般性事件經媒體報道後迅速升溫為真相被曲解的社會熱點事件,並進而造成不良後果,而事情的結局呢?根本就沒有任何贏家!在信息爆炸的當今時期,相關部門在滿足社會知情權方面應負什麼樣的責任?公民如何在各類信息的刺激中保持自己的理性判斷?這都是無法不正視的問題。如果社會輿論只能靠事件中矛盾的一方甚至一個人的良知才能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方向,如果事情的真相只能靠一個人的道德勇氣才能大白於天下,社會輿論健康導向機制的建立又從何談起?社會安定的基礎又何其脆弱?!(人民網-觀點頻道王秀華)

央視網評:「8毛門」原來只是我們希望的「真相」

「8毛門」近日波瀾又起。9月14日《南方日報》報道,中秋節陳先生帶孩子前往廣州復診,孩子情況也比較嚴重。消息很快在網路發酵,網友很快印證了患兒現住在廣州兒童醫院新生兒外科54床。

孩子的病情到底出現了什麼情況,目前媒體還沒有進一步確認。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陳先生之所以強調帶孩子去廣州「主要是學習洗腸」而非「孩子病情加重」,是因為此前他對媒體稱「用8毛錢治好10萬元病」。在這一事件中,孩子成了陳先生和醫院博弈的一粒「棋子」。

「用8毛錢治好10萬元病」,這一事件被媒體傳播引起網民圍觀時,圍觀的背後彌漫著的是對醫院不信任的社會情緒。在醫院逐利、醫生收入普遍與科室收入掛鉤、醫患糾紛不斷的現實背景下,用8毛錢治好10萬元的病,這一事件恰好能印證醫院的「無良」。然而從目前來看,「8毛錢治好10萬元病」並非「真相」,而只是一個符合公眾期待的「真相」罷了。當孩子病情加重進而復診的消息傳播開來時,公眾對此前陳先生的「堅持」的做法,實在是五味雜陳。但無論如何,孩子的健康是第一位的,無論是陳先生還是圍觀者的公眾,都不應該以犧牲孩子健康隱瞞孩子病情為代價,以此來「印證」我們所希望看到的「真相」。

由於「8毛錢治癒」事件的傳播,已有相似病情的新生兒家長在醫生建議做手術時選擇拒絕,因為很多家長相信了「8毛錢治癒10萬元的病」,所以他們更加不再相信醫生。但如今看來,「8毛錢治癒」只是陳先生的一面之辭,而且陳先生的孩子確實又復診住院,這說明「8毛錢治癒」只是我們的「幻想」。在醫患關系緊張的現實背景里,一些醫生確實會做出「不道德」的事情,但在生死關頭,我們是不是還是應該相信醫生,相信專業判斷,而不要輕易做出所謂的道德判斷耽誤病情?

我們當然不應該用道德判斷去評價患兒家長們為了維護正義而耽誤孩子的病情,家長們的拒絕中凝聚著他們對醫院不信任,而這種不信任從哪裡來?無非是因為醫院長期以來的「不道德」所結下的惡果。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說,「醫德歸醫德,科學歸科學」,我們並不能因為醫德的淪落而完全不相信醫生對病情專業的判斷。

當「8毛錢治癒10萬元病」的消息傳播時,它加劇了患者與醫生信任鏈條的斷裂,後果是更多患兒家長開始抗拒醫生的建議。而當我們發現「8毛錢治癒」只是一廂情願的「幻想」,陳先生的孩子不得不繼續入院復診時,現實中這不幸的一棒似乎又在一定程度上又彌合了患者與醫生不信任的鏈條。當更多家長看到陳先生目前的遭遇後,他們或許不再像最初那般抗拒醫生的收入建議,他們可能會更傾向於醫生的專業意見。

然而,無論如何這都不能算是醫生的勝利。撕裂患者與醫生間信任鏈條斷裂的是醫德的淪喪與醫院過分逐利的慾望,那麼若想修復這條信任鏈條,唯有從修復醫德重塑醫院公益性入手。我們並不能指望靠類似陳先生這樣的「判斷失誤」來緩解醫患之間的矛盾。從這個角度來看,「8毛錢治癒10萬元病」只是我們所希望的「真相」這一案例,也有著一定的標本價值。(

閱讀全文

與醫患糾紛新聞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市麻將館 瀏覽:609
sm2證書 瀏覽:655
汽車銷售投訴比 瀏覽:951
成果用的手機 瀏覽:673
商標注冊授權委託書 瀏覽:825
蘇州市專利代理人薪資水平 瀏覽:527
工商局幾號發工資 瀏覽:836
認繳年限多久合適 瀏覽:57
哇米諾商標注冊詳情 瀏覽:243
江發明被搶劫 瀏覽:770
上海信利商標代理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10
蘇州注冊商標公司地址 瀏覽:54
在淘寶如何投訴賣家 瀏覽:439
利川有中國版權保護中心 瀏覽:821
汕頭市潮南區工商局 瀏覽:704
杭州麥下商標事務所有限公司 瀏覽:3
志誠商標公司上班 瀏覽:160
出租土地使用權的稅率 瀏覽:139
日本商標注冊多少錢 瀏覽:75
商標注冊證天貓 瀏覽: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