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法律,繼承權糾紛
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繼承財產屬於不動產的且在中國的,適用中國法律。中國法院一般不會改變國外管轄權法院的判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
第三十六條 中國公民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外國人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外國人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遺產或者繼承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中國公民的遺產,動產適用被繼承人住所地法律,不動產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外國訂有條約、協定的,按照條約、協定辦理。
❷ 繼承權糾紛的訴訟時效是多久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八條的規定,繼承權糾紛提起的訴訟期限為2年,自繼承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被侵犯之日起計算,但是,自繼承開始之日起超過20年的,不得再提起訴訟。
❸ 法定繼承和所有權確定糾紛是同一法律關系嗎
不是同一法律關系。
法定繼承是指在被繼承人沒有對其遺產的處理立有遺囑的情況下,由法律直接規定繼承人的范圍、繼承順序、遺產分配的原則的一種繼承形式。法定繼承又稱為無遺囑繼承,是相對於遺囑繼承而言的,語源自羅馬法的successio ab intesta,亦即非遺囑繼承。
法定繼承是遺囑繼承以外的依照法律的直接規定將遺產轉移給繼承人的一種遺產繼承方式。在法定繼承中,可參加繼承的繼承人、繼承人參加繼承的順序、繼承人應繼承的遺產份額以及遺產的分配原則,都是由法律直接規定的。因而法定繼承並不直接體現被繼承人的意志,僅是法律依推定的被繼承人的意思將其遺產由其親近親屬繼承。
我國《民法通則》第78條第1款規定:財產可以由兩個以上的公民、法人共有。共有是指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對於同一物享有所有權。共有的主體稱為共有人,客體稱為共有物。財產的單一所有是指一項財產的所有權的主體是單一的,某人對某項財產單獨享有所有權;財產的共同所有是指一項財產的所有權主體是兩個或者兩個以上不同的人。共有關系是指各共有人因對同一物共有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房屋所有權是指房屋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房屋享有的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房屋共有關系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民事主體對同一房屋都享有所有權,因此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房屋共有人對房屋按照各自的份額享有權利並承擔義務,或者平等地享有權利、承擔義務。每個房屋共有人對共有物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不受其他共有人的侵犯。
❹ 請問繼承權糾紛
當你知道或者知道你的繼承權被侵犯了,2年內須提起訴訟,否則敗訴。
如果一直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持續了20年,則你徹底失去繼承權,不能訴訟解答的很准確。
當你知道或者知道你的繼承權被侵犯了即產財已轉為他人的2年內須提起訴訟,否則敗訴。
如果一直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持續了20年,則你徹底失去繼承權,不能訴訟。
當你知道或者知道你的繼承權被侵犯了即產財已轉為他人的2年內須提起訴訟,否則敗訴。
如果一直不知道或者不應當知道,持續了20年,則你徹底失去繼承權,不能訴訟。
同意其觀點。
❺ 是遺產繼承還是侵權糾紛
比如一個人死了,有幾個繼承人無法就遺產分配達成協議,就是遺產繼承糾紛。
❻ 繼承權糾紛
可以的,你繼父和你母親的關系已構成了實事婚姻,《婚姻法》94年2月1號之前結婚或一起生活並組成家庭而沒有辦理結婚證的,都受到法律保護,並享有夫妻權利與義務的,礦山的賠償你和你母親都有權利享受繼承權。
放心去爭取的你權利,不要被困難給嚇到,加油吧!
❼ 急急急~~~~~關於遺產繼承財產糾紛及侵權!!!!!!
1、婚前房屋屬於男方個人財產,配偶可以和其公婆共同繼承。
2、車輛問題,如果女方沒有證據證明財產已經轉移到他人名下,則無法分割。
3、至於其變賣車輛一事,要看是否違反了車管管理所的相關規定。
❽ 發生繼承權糾紛怎麼解決,繼承糾紛該到哪個法院起訴
一、發生繼承權糾紛怎麼解決
繼承糾紛是被繼承人死亡後,因爭執死者的遺產而發生的糾紛。如因繼承權、繼承順序、遺產分配份額等發生爭議,都屬於繼承糾紛。繼承糾紛可分成兩類:一類是非侵權糾紛,如繼承人僅對遺囑的效力、遺產的范圍和數額、繼承人的范圍和順序等問題認識不一而產生的糾紛。另一類是侵權糾紛,即因發生侵害繼承權、受遺贈權的行為。
(一)自行協商
繼承糾紛發生後,相關當事人可以在完全自願的基礎上,通過互諒互讓,就遺產分割的時間、辦法和份額協商達成一個各繼承人都願接受的協議,然後按協議分割遺產。協商雖然是在產生糾紛的當事人雙方之間進行,但也須遵循一定的原則:
1、平等自願原則。協商不是法定的解決民事糾紛的必經程序,在雙方當事人都同意的情況下,才能適用。達成的協議也必須基於雙方當事人自願。
2、合法原則。經協商達成的協議本身也要合法,否則無效。值得注意的是,當事人在協商處理繼承糾紛時,可以放棄自己的權利,對此不能按違法對待。
3、不損害國家、社會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的原則。當事人不得為達成協議,為了各自的利益而損害國家和社會的利益,或者侵害第三人的合法權益,否則不受法律保護。
(二)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
人民調解委員會是群眾性組織。在發生繼承糾紛後,如有關當事人協商不成的,可以由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經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達成協議以後,各當事人都應當自覺遵守和履行。
(三)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繼承糾紛發生後,經協商不成時,可以不經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經過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達不成協議的,任何一方也有權向人民法院起訴。
二、繼承糾紛該到哪個法院起訴
(一)一般案件確定管轄法院的原則
民事案件中,我國確定管轄基本是遵循「原告就被告」的原則,特殊情況下,也可以在原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法院管轄(民訴第22條)。也就是說,民事案件一般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但如果被告住所地和經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被告經常居住地法院管轄。
被告住所地一般是指被告的戶籍所在地,法人的住所地是指法人的主要營業地或主要辦事機構所在地。被告經常居住地是指被告離開住所地至起訴是已經連續居住一年以上的地方。
(二)繼承案件確定管轄法院的原則
如果依照原告就被告的原則,當某繼承人提起繼承糾紛時,就應當在其他幾個繼承人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法院起訴,但依據我國民訴法第三十三條規定:下列案件,由本條規定的人民法院專屬管轄:
1、因不動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不動產所在地的法院管轄;
2、因港口作業中發生糾紛提起的訴訟,由港口所在地的法院管轄;
3、因繼承遺產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或者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
由此可見,我國繼承案件管轄不是遵循「原告就被告」的原則,而是適用專屬管轄:即由被繼承人死亡時住所地的法院管轄,或主要遺產所在地法院管轄。被繼承人(即去世的人)死亡時的住所地法院,僅指住所地法院,並包括經常居住地法院,主要遺產所在地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