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我家的土地糾紛問題,鎮政府的司法所拖延4、5年還在走流程,就是不解決該怎麼辦
司法所沒有裁決的權力,但它可以出面調解。
一、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許可權
土地權屬爭議由當事人協商,協商不成的,由縣級以上國土局負責調查和處理,需要作出處理決定的,擬定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處理。
二、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局調查處理。
對於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由鎮級人民政府受理和處理。
三、下列案件不作為爭議案件受理:
(1)土地侵權案件
(2)行政區域邊界爭議案件
(3)土地違法案件
(4)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爭議案件
三、處理土地權屬爭議的程序
1、申請
當事人直接向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局或鎮國土所提出書面申請;
2、審查
國土局、國土所審查,認為不應當受理的,7日內擬定不予受理建議書,報縣國土局,縣、鎮人民政府作出不予受理決定(或政府授權,由縣國土局作出)。當事人對不予受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提起行政訴訟。
3、受理
4、確定案件承辦人
5、調查取證
雙方當事人對各自提出的事實和理由負有舉證責任。
6、調解
調解達成協議的,應當製作調解書,應雙方當事人簽名或者蓋章,由承辦人署名並加蓋縣國土局印章後生效。縣國土局在調解書生效之日起15日內,將調解書送達當事人。
7、提出處理意見,草擬處理決定書,報批。 調解未達成協議的,鎮國土所或縣國土局提出處理意見,起草處理決定書,將案卷上報鎮人民政府或縣人民政府,由鎮人民政府或縣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8、送達處理決定書。
Ⅱ 土地糾紛解決的方法有哪些,應該怎麼做
一般分為四種解決方法的:
和解(協商)
和解是依糾紛主體自身的力量,在平等和自願的基礎上,通過協商解決糾紛的方式。和解通常無須第三方的介入,無須嚴格遵守實體法規范和程序規范,和解協議也沒有強制力,這是一種最為平和的糾紛解決方式。
調解(非訴訟調解或民間調解)
調解,即糾紛主體將爭議提交第三者,由其協調、說服並幫助雙方進行協商交流,以達成解決糾紛的合意。這是一種運用比較廣泛的糾紛解決方式。在農村土地糾紛的解決過程中,屬於這類調解的主要是人民調解委員會的調解和鄉(鎮)政府的調解。《土地管理法》第57條規定,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解決,可由雙方協商解決、申請村委會或鄉(鎮)政府進行調解,也可到法院起訴。其中村委會或鄉(鎮)政府的調解即屬這類調解。
行政裁決及復議
行政裁決,即行政機關依法對平等主體之間發生的與行政管理相關的爭議進行處理的具體行政行為;行政復議即上級行政機關對行政相對人不服下級行政行為的審查及決定行為。《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第25條第3款規定:「對補償標准有爭議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協調;協調不成的,由批准徵用土地的人民政府裁決。」
《行政復議法》第30條第1款規定:
「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訴訟
訴訟是解決土地糾紛的法律機制中最正式、最權威、最規范的一種方式。因土地糾紛引起的訴訟通常是行政訴訟和民事訴訟。例如,政府為公共利益征地、土地確權或行政機關先行處理後當事人不服起訴的,應為行政訴訟;而在平等主體間發生的土地爭議引起的訴訟則為民事訴訟。相對於行政裁決與復議,訴訟更加客觀、中立和公正,也應當更有利於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Ⅲ 農村土地糾紛怎樣處理
坐標廣東,農村土地糾紛是這樣子處理的:一.土地糾紛投訴情況:
廣東的農村,基層是村民自治委員會,即平時我們所說的「村委會」。而老一輩的村民和村幹部,則會稱之為 「大隊」。 「村委會」(大隊)對應的管理者,則被稱之為村幹部、「大隊幹部」。
平時廣東農村土地的糾紛,一般會投訴到這幾個地方:
1.農民將農村土地糾紛,直接投訴到負責該片區的村委會幹部,即村幹部;
2.農民將農村土地糾紛,直接投訴到當地行政村的書記(一般兼主任),即支部書記;
3.農民直接到村委會,將農村土地糾紛投訴給村委會;
4.農民到當地的鎮政府(廣東的鄉政府極少),投訴農村土地糾紛。一般直接到鎮政府投訴土地糾紛的情況極少,除非是對當地村委會已經不再信任。
5.農民直接報警,投訴農村土地糾紛。這種情況也是極少,除非是打架了。
6.農民打打市長熱線,直接進行土地糾紛投訴。這種情況也是極少,除非是屢次投訴到村委會而得不到妥協解決。
結尾語:
「農村土地糾紛怎樣處理?」雖然寫得很長、很復雜,但是現在的廣東農村土地糾紛本來就是越來越復雜、越來越難處理、越來越處理不了了!關於「農村土地糾紛怎樣處理?」你們有什麼不同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關注。
Ⅳ 鎮人民政府處理不了的土地糾紛怎樣移交,糾紛雙方當事人不能達成調解,且雙方都沒土地證。。怎麼處理
這個問題看似復雜實際工作方式有問題,土地權屬尊重歷史,工作先從村民小組開始,然後到村委會,再到鄉鎮,要的是行政部門出具的蓋有公章的符合歷史實際使用人的證明,這樣鄉鎮就可以正確處理了,即使到法院去前面的工作必不可少。靠人證可信度就差了,你找你的人作證,我也找我的人作證,特別在農村,還有宗族幫派影響。一個原則是尊重歷史,當然有協商的餘地或通過補償的方式也是達成諒解處理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
此問題還有一個特例:該塊土地查看歷史屬性,當事2家都不沾邊,而是其他第3人的或直接是村民小組集體未分配下去的失邊地,那麼本著公平的原則,可由村裡組織對該地塊進行招標形式對外出租,誰的標的出得高由誰租用,對村裡也是一個經濟收入支持,也可解決這一問題。是這個情況的話,村裡如不願意得罪人,有難度。這是一個解決問題的思路僅供參考。
Ⅳ 對鎮政府的土地糾紛裁定處理不服,但又沒有鉞去法院起訴怎麼辦
那不是裁定,只不過是鎮政府人員根據自己掌握的法律知識給出的一個依法版處理的結果,但是僅權供參考,如果鎮政府人員發現存在違法行為,就要上報縣政府國土局。國土局是執行土地法以及其他政策的法定機關,能夠做出處理處罰決定。一塊土地政府依法只能給一個家庭,其他家庭輕了是故意搗亂,派出所可以解決處理,重了形成侵佔事實就是違法佔地,國土局可以聯合公安機關共同處理處罰
Ⅵ 申請土地糾紛鎮政府不怎麼辦處理
說爭議比較合適,爭議僅僅停留在當事人說話階段,糾紛會涉及實際行動,那樣有一方肯定是違法佔地,群眾再說土地糾紛就是隱瞞事實,掩蓋違法行為了。鎮政府沒有能力處理
Ⅶ 鄉鎮房屋建設土地糾紛一般怎麼解決
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全民所有制單位之間、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爭議,由區,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做出處理決定。如屬個人之間、個人與全民所有制單位和集體所有制單位之間的土地使用權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區、縣級人民政府做出處理決定。
當事人對有關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根據《土地管理法》第十三條規定,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Ⅷ 農村土地糾紛鎮政府不處理怎麼辦,如果走法律程序該怎麼走,須要什麼材料。
你好:土地糾紛分為侵權糾紛、確權糾紛。侵權糾紛應當向人民法院起訴解決。確認權屬糾紛應當向縣級人。民政府提出申請,由人民政府裁決,對裁決不服的,可以提起民事訴訟。
Ⅸ 鎮政府是怎麼處理土地糾紛的
他們只能告知當事人什麼樣的結果是合法的,並且奉勸當事人最好按照這個結果處理。當然是糾紛的可能性不大,極有可能是某一方涉及違法佔地
Ⅹ 鄉鎮政府對土地糾紛的確權范圍
地管理法第十六條
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回府處理。 答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