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微信公眾號轉發新聞侵權

微信公眾號轉發新聞侵權

發布時間:2021-09-02 18:08:21

⑴ 關於微信公眾號文章侵權問題

希望你不要想投機取巧,希望能尊重原創,感謝!請作者授權或者註明來源,尊重作者也是尊重自己。

⑵ 在微信公眾號上推送別人的文章是否侵佔他人版權

●轉發他人微信作品,可能侵犯他人的如下權利:署名權、發表權、修改權、復制權、網路傳播權等。
●默示許可理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適用於微信轉發過程,並且可以推定出,作者將作品發布在朋友圈中也就意味著,他默示許可了其他用戶有權轉發。同樣,轉發者也可以依據默示許可理論為自己進行不侵權的辯解。
●微信公眾號大都具有營利性質,在公眾號上使用作品一般也直接或者間接與營利目的有關。所以,微信公眾號轉發他人作品,原則上還有必要徵得作者的同意並向其支付費用。

騰訊公司於2011年1月21日推出微信平台(wechat)。有報道稱,2014年底,微信用戶數量已達5億人。微信用戶正在充分享受著「表達的自由」——任何時候、任何地方,作何方式(上傳、轉發等)來彰顯表達自由。同時,微信的知識產權問題也在現實中浮現。
微信版權道歉與訴訟事件陸續出現
微信平台相繼出現了由於版權爭議而引起的「道歉事件」:《邏輯思維》因涉嫌「盜版」原創者的稿件而道歉;《中國企業家》雜志未經《財新》雜志許可而使用其作品,最終也向版權人表示歉意。
微信更是引發一系列訴訟案件。2014年6月廣東省中山市第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了一起涉微信公眾號知識產權侵權案件。在該案中,原告中山商房網科技公司訴稱,被告中山暴風科技公司的微信公眾號擅自轉載其作品,故請求確認被告中山暴風科技公司侵犯其著作權,並請求賠禮道歉並賠償1元錢。最終,廣東中山法院判決原告中山商房網科技公司勝訴。與此同時,深圳花邊閱讀傳媒有限公司、北京優勢零壹廣告有限公司作為原告,起訴南京驫馬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旗下的公眾號「文字撰稿人」和深圳市釀名齋咨詢有限公司旗下的公眾號「釀名齋」在沒有告知的情況下,分別對《談戀愛好難,我都不想幹了》、《我執著,因為你值得》、《誰將成為第五座直轄市》等文章進行公然抄襲。除了刪除稿件、公開道歉,原告方分別提出了一萬元和兩千元的經濟賠償。
微信平台給版權保護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其中包括:微信作品是否享有版權;微信轉發又是否侵犯版權;如果侵權,又會具體涉及到哪些權利等。
微信的文字、圖片、語音
有沒有知識產權
與普通作品相比,微信內容有長有短,並且呈現出文字、圖片、聲音或者視頻等多樣化表現形式。從版權法意義上解讀微信作品,仍應從它的兩個必要條件出發:第一,獨創性;第二,可復制性。微信內容是否屬於作品,還主要取決於它是否符合這兩項條件。
核心問題是,微信作品有沒有獨創性?
基於用戶的使用習慣的需要,微信內容往往篇幅不長、言簡意賅,很多「段子」甚至不到百字。作品長短與獨創性有沒有關系?1992年《法國知識產權法典》規定:智力作品的標題表現出獨創性的同時,與作品同樣受到保護。早在1999年,國家版權局就在一份《復函》里也曾論述過表達的長短與獨創性之間的關系。單獨的一句話能否得到版權的保護,還主要取決於其是否以獨特的方式彰顯了作者的思想或者思想的實質部分。顯然,微信上作品盡管內容短小,但同樣不會減少對其獨創性的評價。只要其內容充分彰顯了作者創造性的想法或者思想,其內容理應受到版權法的保護。1996年我國就有判例,判定廣告語「橫跨冬夏、直抵春秋」(用於空調)屬於受版權法保護的作品,後來我國還陸續產生了系列與此案類似的案例。
微信上的作品很多是作者即興創作完成,這種即興書寫、即興拍照有沒有獨創性?有學說認為,在認定作品時,獨創性標准要求作品必須具備一定的創作高度。但是在著作權法上,作品只要是作者的智力創造活動成果即可,對於其個性和藝術性的高低並不做過多要求。
創作時間的長短和獨創性之間並沒有必然的聯系,判斷微信朋友圈的照片能否構成作品,還是要從獨創性三要素入手,主要看照片是否是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領域所特有的,照片的拍攝是否加入了智力活動。如果照片僅僅是記錄事實或者信息,沒有經過作者的構圖等智力活動,也沒有任何文學、藝術和科學價值,不受版權法的保護。
一些作家還在微信公眾號中推出語音讀物,那麼語音片斷或者類似的語音讀物,能否受到版權法的保護呢?我國《著作權》規定了數種作品形式中就包括口述作品。與文字作品相比,語音中還包含了作者的語氣、音量、口吻等信息,這些信息集中反映了作者的人格特徵。而這里的問題依然在於,如何判斷語音的獨創性問題?基於著作人格權理論來判斷語音的獨創性,其關鍵還在於,語音本身是否屬於文學、藝術和科學作品的智力活動的范疇。無論如何,那些簡單地聊天性質的語音,無法受到版權法的保護。
哪些微信行為可能構成侵權

⑶ 微信公眾號發布新聞違法嗎

5月3日國家網信辦發布新規新媒體被納入管理,並加強了發布信息管控。根據新華社電,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2日發布新的《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明確了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的許可、運行、監督檢查、法律責任等,並將各類新媒體納入管理范疇,新規范將於6月1日起施行。
所以微信公眾號發布新聞,是違法的

⑷ 微信訂閱號轉發別人的新聞算侵權嗎

隨著自媒體的快速發展,繼微博後,微信也發展繁榮,各類信息在微信朋友圈裡呈現疊加式的快速傳播。信息傳播暢通便利了網友,同時隱藏於微信的欺詐營銷、政治謠言、虛假新聞以及養生偏方等各類不實、失實信息也讓監管部門所頭痛。
   10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利用信息網路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正式實施,該司法解釋對轉載網路信息行為作出了規定,因而轉發微信不實信息可能要承擔侵權責任。
   ●現象:不實信息充斥微信朋友圈
   「緊急通告:大家如果走在路上,突然有車停你旁邊,然後車上人打開窗戶說他們是當兵的,都穿著軍用馬甲,然後給你個軍用望遠鏡,說讓你幫忙賣一下掙點小錢,讓你看一下,大家千萬不要看,看了後果很嚴重。在你聚焦的時候會有一根針彈射出來射入你的眼睛,這時他們會將你帶走,後面至於會發生什麼,自己去想。要明白,這個世界缺少腎和角膜。好奇心害死貓,千萬別碰別摸。大家都告訴給自己的親朋好友!」前段時間,這樣一則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瘋傳,但是卻沒有一個網友證實該則信息的真假。隨後不久,該則消息被媒體和公安部門證實為假消息。
   除此之外,還有多種抵制日貨的微信謠言在流傳,例如其中一則的內容是:兩家日本航空公司因中國的抵制,中國到日本的機票已取消20000個座位,呼籲大家集體抵制日貨,並列舉了一系列抵制日貨的措施。另外,李白預言藏頭詩每到有大事發生時則會出現,還有許多養生民間偏方均流傳於微信朋友圈。
   一些轉發過不實微信信息的網友表示,看到這些信息時並沒有懷疑信息的真假,而是本著多傳播給朋友以防受騙的好心去分享信息,卻不知成了不實信息的二傳手。

⑸ 微信公眾號怎麼轉發不侵權

需要先和原創方溝通,讓他給你授權到白名單,要不會有風險

⑹ 微信公眾號轉發其他的文章 侵權嗎

這個主要是看你是否已獲取利益為目的進行轉載。但是一般轉載的話都要先和創作方取得溝通帶到他同意以後再進行轉載,這樣是最安全的做法了

⑺ 微信公眾號用別人的文章侵權嗎

沒有經過作者或其他版權所有者許可,擅自使用他人受版權保護的作品的行為就是侵犯版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45條規定的侵權行為有: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六)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規定支付報酬的;

(七)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其表演的;

(八)其它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7)微信公眾號轉發新聞侵權擴展閱讀

在下列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並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一)為個人學習、研究或者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二)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

(三)為報道時事新聞,在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中不可避免地再現或者引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四)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其他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已經發表的關於政治、經濟、宗教問題的時事性文章,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五)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刊登或者播放在公眾集會上發表的講話,但作者聲明不許刊登、播放的除外;

(六)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

(七)國家機關為執行公務在合理范圍內使用已經發表的作品;

(八)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 (九)免費表演已經發表的作品,該表演未向公眾收取費用,也未向表演者支付報酬;

(十)對設置或者陳列在室外公共場所的藝術作品進行臨摹、繪畫、攝影、錄像;

(十一)將中國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已經發表的以漢語言文字創作的作品翻譯成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作品在國內出版發行;

(十二)將已經發表的作品改成盲文出版。前款規定適用於對出版者、表演者、錄音錄像製作者、廣播電台、電視台的權利的限制。

⑻ 微信訂閱號轉發網站上的新聞算侵權嗎 如果不算需要註明來源嗎

轉發是可以,不用標明地址。但是不做人家原創的還沒發布的新聞你先發了那就涉及到侵權了。

⑼ 微信公眾平台上轉載別人的文章會侵權嗎

沒有經過作者或其他版權所有者許可,擅自使用他人受版權保護的作品的行為就是侵犯版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45條規定的侵權行為有:

(一)未經著作權人許可,發表其作品的;

(二)未經合作作者許可,將與他人合作創作的作品當作自己單獨創作的作品發表的;

(三)沒有參加創作,為謀取個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的;

(四)歪曲、篡改他人作品的;

(五)未經著作權人許可,以表演、播放、展覽、發行、攝制電影、電視、錄像或者改編、翻譯、注釋、編輯等方式使用作品的,本法另有規定的除外;

(六)使用他人作品,未按照規定支付報酬的;

(七)未經表演者許可,從現場直播其表演的;

(八)其它侵犯著作權以及與著作權有關的權益的行為。

(9)微信公眾號轉發新聞侵權擴展閱讀:

實質條件:

實質條件是指法律對作品的要求,大體有兩種標准。

一種標準是只要特定的思想或情感被賦予一定的文學藝術形式,這種形式無論是作品的全部還是其中的局部,也不問該作品是否已經採取了一定物質形式被固定下來,都可以依法被認為是受保護的作品。

另一種標準是,除了具備作為作品的一般條件,即表現為某種文學藝術形式外,還要求這種形式通過物質載體被固定下來,才可以獲得著作權法保護。按照這種標准,口述作品以及一些即興創作的舞蹈、音樂、曲藝作品,就可能被排除在著作權法保護之外。

《伯爾尼公約》第二條規定,對未以物質載體方式固定下來的作品是否提供著作權法保護,由各國自行決定。我國著作權法採用第一種標准。口述作品等均可以成為著作權法的保護對象。因此,所謂實質條件,是指法律以文學藝術作品的產生作為取得著作權的惟一的法律事實。

閱讀全文

與微信公眾號轉發新聞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
產權年限到期後怎麼辦 瀏覽:83
銅川58同城轉讓 瀏覽:477
著作權使用許可範本 瀏覽:846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瀏覽:414
火石創造筆試題 瀏覽:545
河南醫院轉讓 瀏覽:798
工商局法制工作總結 瀏覽:359
貝倫斯發明 瀏覽: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