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處理納稅爭議
咨詢熱線ZI XUN RE XIAN
您好,請問什麼是納稅爭議?發生納稅爭議時,應當如何處理?
專業解答
納稅爭議是指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對稅務機關確定納稅主體、征稅對象、征稅范圍、減稅、免稅及退稅、適用稅率、計稅依據、納稅環節、納稅期限、納稅地點以及稅款徵收方式等具體行政行為有異議而發生的爭議。
關於納稅爭議的處理,根據《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八十八條的規定,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同稅務機關在納稅上發生爭議時,必須先依照稅務機關的納稅決定繳納或者解繳稅款及滯納金或者提供相應的擔保,然後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對稅務機關的處罰決定、強制執行措施或者稅收保全措施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也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對稅務機關的處罰決定逾期不申請行政復議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訴、又不履行的,作出處罰決定的稅務機關可以採取法律規定的強制執行措施,或者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⑵ 企業在應對一些稅務風險該如何處理
企業面對的稅務風險大部分來自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等這些常見稅種,推薦焦點財稅的財稅管控課程,這個課程會很詳細地給解答疑問,幫助你去快速處理這些風險因素。
⑶ 企業逾期未繳稅,稅務機關如何處理
企業逾期未繳稅,稅務機關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六十八條進行處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六十八條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規定期限內不繳或者少繳應納或者應解繳的稅款,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稅務機關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採取強制執行措施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外,可以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第四十條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繳納或者解繳稅款,納稅擔保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繳納所擔保的稅款,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經縣以上稅務局(分局)局長批准,稅務機關可以採取下列強制執行措施:
(一)書面通知其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從其存款中扣繳稅款;
(二)扣押、查封、依法拍賣或者變賣其價值相當於應納稅款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以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抵繳稅款。
稅務機關採取強制執行措施時,對前款所列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未繳納的滯納金同時強制執行。
個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維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強制執行措施的范圍之內。
(3)如何處理企業稅務糾紛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六十二條納稅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辦理納稅申報和報送納稅資料的,或者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向稅務機關報送代扣代繳、代收代繳稅款報告表和有關資料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可以處二千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可以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三條納稅人偽造、變造、隱匿、擅自銷毀帳簿、記帳憑證,或者在帳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或者經稅務機關通知申報而拒不申報或者進行虛假的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是偷稅。
對納稅人偷稅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六十四條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納稅人不進行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第六十五條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採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妨礙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欠繳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⑷ 如何處理企業稅務糾紛
在處理稅務稽查糾紛過程中,對於納稅人而言,每一個問題都必須認真研究,即對所涉及的稅務稽查糾紛問題性質的界定,是屬於逃避繳納稅款還是過失(核算錯誤);是屬於違法還是犯罪。因為納稅人偷稅與由於核算錯誤而造成的過失,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是不一樣的,一旦被確認為犯罪,情況將更糟。所以,納稅人必須認真辨識自身所存在的問題是何種性質。
充分利用法定權利解決稅務稽查糾紛
(一)利用知情權了解有關情況
《行政處罰法》第三十一條規定,行政機關在作出行政處罰決定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作出處罰決定的事實、理由及依據,並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稅務案件調查取證與處罰決定分開制度實施辦法》第四條規定,稅務機關的調查機構對稅務案件進行調查取證後,對依法應當給予稅務行政處罰的,應及時提出處罰建議,製作《稅務行政處罰事項告知書》,並送達當事人。即當稅務機關對納稅人實施檢查並對有關問題進行違法認定及處罰決定之前,納稅人對作出決定的事實、理由和依據有事先知悉的權利。
納稅人在掌握有關違法行為的事實、理由和依據之後,就可以採取相應的措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納稅人了解稅務案件的查處情況以後,如果發現事實不符,證據不足,依據不充分以及理由不得當等損害自身合法權益的現象存在,可以向稅務稽查人員及時提出,建議其糾正或調整。在一定的條件下,自己出面或是請代理人與稅務機關進行交涉,如要求聽證等。
(二)利用聽證權維護自身權益
如果納稅人與稅務稽查人員的具體交涉失敗,雙方不能取得一致意見的情況下,納稅人可以進一步運用自己的聽證權和申辯權,把問題搞個水落石出。納稅人參與有關違章問題處理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利用聽證權與稅務機關面對面的交換意見,盡可能地運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行政處罰法》第四十條規定:行政機關作出較大數額罰款之前,應當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聽證的權利。也就是在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未正式作出之前,給當事人一個申辯的機會。即在聽證會上,納稅人有申辯的權利、質證的權利,最後陳述的權利,以及申請對有關證據重新核實的權利。如果納稅人申辯的事實、理由和證據,稅務機關復核後認為成立的,將對原擬定的稅務行政處罰意見進行變更。
正確使用聽證權利,有利於保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也利於稅務機關作出正確的行政處罰。但是在實踐中納稅人申請要求聽證的寥寥無幾,幾乎放棄了聽證權。《行政處罰法》第四十一條規定:行政機關拒絕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的稅務行政處罰決定是不能成立的。第四十二條規定:當事人不承擔行政機關組織聽證費用。第三十二條又規定:行政機關不得因當事人申辯而加重處罰
⑸ 公司如何做稅務處理
1、公司一般賬戶的進出賬,與基本賬戶的進出款項的處理方式是一樣的。一般賬戶除了不允許提現以外,與基本賬戶沒有區別。
2、公司賬戶的款項進出,要劃分收入性進賬和往來性出入賬。只有收入才納稅。往來款項不納稅。
3、只要依法核算收入和稅金,不偷稅漏稅,就不怕稅務局檢查。
4、在日常經營管理中,有不開票收入,也要依法申報納稅。
⑹ 公司稅務逾期要怎麼處理啊
公司稅務逾期,稅務部門會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稅務機關可以採取強制執行措施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並可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六十八條納稅人、扣繳義務人在規定期限內不繳或者少繳應納或者應解繳的稅款,經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稅務機關除依照本法第四十條的規定採取強制執行措施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外,可以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6)如何處理企業稅務糾紛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四十條從事生產、經營的納稅人、扣繳義務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繳納或者解繳稅款,納稅擔保人未按照規定的期限繳納所擔保的稅款,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仍未繳納的,經縣以上稅務局(分局)局長批准,稅務機關可以採取下列強制執行措施:
(一)書面通知其開戶銀行或者其他金融機構從其存款中扣繳稅款;
(二)扣押、查封、依法拍賣或者變賣其價值相當於應納稅款的商品、貨物或者其他財產,以拍賣或者變賣所得抵繳稅款。
稅務機關採取強制執行措施時,對前款所列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未繳納的滯納金同時強制執行。個人及其所扶養家屬維持生活必需的住房和用品,不在強制執行措施的范圍之內。
⑺ 公司稅務非正常怎麼處理
首先,你得搞清楚自己「非正常戶」的原因:
1、逾期未申報成「非正常戶」的,補賬補稅補申報;
2、逾期申報且地址異常的,不僅要補申報,更要及時到工商局做工商變更。
還需提供場地紅本租賃憑證等!
⑻ 如何處理公司注銷中的稅務問題
企業終止經營而進行清算的,其原材料或產品存貨通常會作如下處置:1.正常價格銷售;2.折價變賣;3.抵償債務;4.分配給投資者;5.贈送他人;6.報廢。根據相關稅法規定,上述第一類至第五類處置原材料及產品存貨的方式均要按銷售或者視同銷售處理,而第六類應作進項稅額轉出。但增值稅一般納稅人和小規模納稅人有所不同。
對於一般納稅人,問題的關鍵是存貨中包含的進項稅額的處理。國家稅務總局《關於印發〈增值稅問題解答(之一)〉的通知》(國稅函發〔1995〕288號)規定,對納稅人倒閉、破產、解散、停業後銷售的貨物,應按現行稅法的規定征稅。對納稅人期初存貨中尚未抵扣的已征稅款,以及征稅後出現的進項稅額大於銷項稅額後不足抵扣部分,稅務機關不再退稅。雖然文件中所述的「期初存貨中尚未抵扣的已征稅款」並不是現在所說的存貨中包含的進項稅,但從稅理上來說是有相通之處的。因此,對於一般納稅人處置存貨應該作銷售或者視同銷售處理,可以抵扣尚未抵扣完的進項稅額,如果計算的銷項稅額大於進項稅額,應按差額繳納增值稅。對於前述第六類情況應作進項稅轉出,並按財產損失有關程序辦理。
如果是小規模納稅人,則直接按照適應徵收額計征增值稅。
《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及其實施細則規定,納稅人清算時,應當以清算期間作為一個納稅年度。其清算終了後的清算所得,應當依照條例規定繳納企業所得稅。所以存貨的銷售收入只需正常計入清算所得即可。
⑼ 解決稅務糾紛有什麼法定程序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五十六條第 一項規定: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納稅擔保人同稅務機關在納稅上發生爭議時, 應先向上一級稅務機關申請復議,對復議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
《中 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也規定:法律、法規規定應當先向行政機關申請復議, 對夏議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依照法律、法規的規定。同時,最高人民 法院有關司法解釋規定:當事人未申請復議就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 不予受理。
⑽ 企業在遇到稅收爭議或者受到委屈該怎麼辦
我國企業和個人在境外如果應享受而未能享受協定待遇、遭遇稅收歧視、遇到其他涉稅糾紛,可依此向企業所得稅或個人所得稅征管的省級稅務機關提請相互協商。
可提請相互協商的六種情形:一是對居民身份的認定存有異議,特別是相關稅收協定規定雙重居民身份情況下需要通過相互協商程序進行最終確認的;二是對常設機構的判定,或者常設機構的利潤歸屬和費用扣除存有異議的;三是對各項所得或財產的征免稅或適用稅率存有異議的;四是違反稅收協定非歧視待遇條款的規定,可能或已經形成稅收歧視的;五是對稅收協定其他條款的理解和適用出現爭議而不能自行解決的;最後是其他可能或已經形成不同稅收管轄權之間重復征稅的。
申請時限及提交資料:申請人應在不符合稅收協定規定的征稅行動首次通知之日起三年內,以書面形式向稅務機關提出申請。申請人需要出示企業《稅務登記證副本》或本人身份證明,同時提交《啟動稅收協定相互協商程序申請表》,委託代理人還需要提供申請人授權委託書及代理人申請證明。受理申請的省級稅務機關會在十五個工作日內對申請進行初步審理,符合受理條件的,將申請上報國家稅務總局,並將情況告知申請人。國家稅務總局審理後,對具備相互協商條件的,將與有關締約對方國家主管當局進行相互協商;對於完全不具備相互協商條件的,將以書面形式經受理機關告知納稅人;對於不完全具備條件,但進一步補充或說明情況後可以進行相互協商的,將通過受理機關與申請人聯系補充材料或情況說明。
申請相互協商程序需要注意的幾個問題:相互協商作為在國內法律救濟手段之外解決稅收爭議的補充渠道,有幾個方面問題較為特殊,需要注意:一是啟動相互協商不以是否存在國內救濟手段為條件,申請人應自行負責採取相應措施保障其在締約對方的國內救濟權益;二是對於已經啟動相互協商程序的案件,申請人有權向稅務機關了解相互協商進展情況,同時申請人有義務及時向稅務機關提供真實、完整和准確的相關資料;三是在相互協商過程中,申請人可以撤回相互協商申請,也可以拒絕接受相互協商結果,但申請人不得就相同或類似事項再次提出相互協商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