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杭州張小泉和上海張小泉有什麼區別
杭州張小泉和上海張小泉的區別:杭州張小泉是正宗的張小泉。而上海張小泉是已經改版為生產"泉權"字牌剪刀。
說明:
張小泉起源於杭州,是中華老字型大小,也是目前刀剪行業中唯一的中國馳名商標。產品包括家庭用剪系列、工農業園林剪系列、服裝剪系列、美容美發剪系列、旅遊禮品剪系列、刀具系列等共100多個品種,400多個規格。
由於上海張小泉提前注冊了「張小泉」公司和「張小泉」商標 ,1999年3月,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首次起訴張小泉剪刀總店,認為對方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
經歷兩審,2004年7月19日上海高院形成終審判決,認為上海剪刀總店此前突出使用有其提示原因,不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但判決要求上海刀剪總店今後在商品和服務上,應規范使用其核准登記的企業名稱。
2005年12月22日杭州中院一審判決,上海刀剪總店構成侵權,令其公開登報致歉,並賠償損失8萬元。
2006年7月10日,浙江高院終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歷時七年的"張小泉"品牌之爭終於落下帷幕。
現今的張小泉商標使用權歸杭州張小泉所有,上海張小泉注冊商標為"泉"字牌剪刀。
B. 我在拼多多買了一把張小泉剪刀是用鉚釘鉚的,總感覺是仿冒貨,請問一下張小泉剪刀還有用鉚釘鉚的嗎
不管什麼剪刀,都是要用鉚釘的,
鉚釘可以把剪刀的兩片連起來,
並且能夠自由開合。
除了鉚釘,其他的都做不到這點。
不過至於真假,我們沒看到,就不知道了。
C. 張小泉剪刀
明崇禎年間,安徽黔縣人張小泉率子張近高來杭州大井巷生產祖傳剪刀。由於採用浙江龍泉的好鋼作原料,又經過精心製作,打出來的剪子鋒快耐用,與眾不同。取牌名張大隆剪刀,清康熙二年,改名「張小泉」剪刀。張小泉去世後,其子張近高繼承父業,為保護本身利益,在「張小泉」名字下加上「近記」兩字,視為正宗。乾隆年間,張小泉近記剪刀已列為貢品。清宣統三年,張小泉以「海雲浴日」注冊。至解放前夕,張小泉剪刀店瀕於停業,1956年張小泉等32家剪刀店實行公私合營,建成張小泉近記剪刀總廠。1958年6月,改名張小泉近記剪刀廠。張小泉剪刀以選料講究,鑲鋼均勻,磨工精細,鋒利異常,式樣精美,經久耐用而著稱,名揚海內外。
「張小泉」剪刀在乾隆年間被列為貢品,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二等獎,新中國三次全國評比均獲第一名。
張小泉的剪刀的傳說
傳說有個張鐵匠,因為母親生下他時,「撲通」一聲掉進了泉水裡,所以取名「張小泉」。因為在家鄉得罪了一個惡霸,就帶著三個兒子來到杭州謀生,爺兒四個在杭州大井巷裡開鐵鋪。
城隍山腳下的大井巷,那個時候是商業區,很熱鬧。張小泉的手藝不錯,對顧客又很殷勤,賣的鐵器式樣也蠻好,所以人們都喜歡來光顧。但是張小泉還有一手出色的水底功夫,就很少有人曉得。
離鐵匠鋪不遠有一口一眼井。井水清冽甘甜,附近的人家都靠這口井的水生活。可是有一天,這口井的水卻忽然渾濁起來,翻著泡沫,還散發出刺鼻的氣味。張小泉的大兒子搶頭吊起一桶水,一看,又黑又渾,還有股腥臭味,倒掉,再吊一桶,還是這樣。人們都很驚慌,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紛紛在井邊禱告。
住在這里的一位百歲老公公這個時候說話了。他捋捋胡須說:「小時候我聽老輩人講過,這口井是通錢塘江的,江里有兩條烏蛇,每隔一千年下來一次,總喜歡鑽到這口井裡來生小烏蛇。現在井水變壞了,說不定就是它們來了。」這可怎麼辦?人們一聽是這樣,都發了愁。
在家裡等兒子挑水回家的張小泉,等了一個時辰也沒等到兒子回家。聽說了這樁事體,他就自告奮勇要去井底看看。張小泉叫人買來了老酒和雄黃,把雄黃倒進老酒里,順手捧起一壇,「咕咚咕咚」一口氣喝進肚子里,然後繫上繩子,拿上大錘,想也不想就跳進了大井。
因為喝了雄黃酒,張小泉一點也不怕烏蛇,他四下尋找,終於在暗角發現了這兩條黑得發亮的烏蛇,有手臂那麼粗,緊緊盤繞在那裡。張小泉眼明手快,不等兩條烏蛇分開就揮起大錘,朝著蛇的七寸敲去,「鐺,鐺,鐺」一連三記,錘錘都中烏蛇的要害,竟把兩蛇的頸脖砸得扁扁的,粘在一起。
張小泉砸死了烏蛇,就一手提著大錘,一手拎著蛇尾爬出了井圈。他把兩條烏蛇往地上一摔,只聽得清脆的一聲巨響,把人們嚇了一大跳,原來這兩條烏蛇修煉了幾千年,早已煉成鋼筋鐵骨了,要不是盤在一起,張小泉恐怕一下子還不好收拾它們。除掉了烏蛇,大井裡的水又恢復了原樣。
爺兒四人後來把死蛇拖回家,張小泉是個有心思的人,見蛇尾彎曲,就蹲在地上想看看,不由靈光一現。他一面看一面想,在泥地上畫出一個圖樣來。後來按圖樣,在蛇頸相交的地方安上一枚釘子,把蛇尾彎過來的地方做成把手,又把蛇頸上面的一段敲扁,磨得飛快飛快。這就成了張小泉造出的第一把大剪刀。
在這之前,人們是不知道用剪刀的,裁衣得用刀子劃,斷線要拿刀子割。自從張小泉製造出了剪刀以後,大家要裁就裁,要剪就剪,可方便了。因此,用剪刀的人便越來越多,張小泉連兒子四個人,生活哪裡來得及做呢,他索性將那把大剪刀掛在鋪門前當貨幌,又仿照著造成許多小剪刀當作貨樣,不賣別的鐵器,專賣剪刀。
在民間傳說里,張小泉剪刀的來歷就是如此神奇。沒有這個傳說,誰能想到剪刀與烏蛇的關系。剪刀的握手處,確實像蜷曲的蛇尾,是它啟發了人們的大膽想像。杭州地處錢塘,自古以來多傳龍蛇之事,蛇物結合,狀物寓情,便用故事的形式來反映剪刀的特徵,歌頌與贊美剪刀業的代表者張小泉的勇敢與多能。
D. 我開一小店(個體),銷售杭州張小泉剪刀,被張小泉委託律師告知是侵權商品,我該怎麼辦
這個只能如此,只能說你沒有了解法律。你覺得委屈也值得同情,但法律不管這些,法律就是法律,不管你是否知道,法律都存在了。說實話,8500元不算多,微軟每次賠償都超過一個億。律師是受託辦理,還有律師費,當然站在原告的立場上了。
建議你接受法庭調解方案,法庭也是看在你是個體戶,沒有什麼經濟實力才提出8500元的,如果上法庭,不會低於這個數的。
你寫的六十三條還缺了一部分,如下:
《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
第六十三條 。。。
權利人因被侵權所受到的實際損失、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注冊商標許可使用費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三百萬元以下的賠償。
上述雖然不入耳,但是實話實說,還請見諒。
E. 張小泉剪刀的文化遺產
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杭州市的施金水、徐祖興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F. 售賣假冒的張小泉剪刀被告上法院,是一家批發的, 存貨不超過1千塊的庫存,有進貨收據,售賣價很低
此行為涉嫌 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銷售金額在5萬元以上即構成此罪,不知道你所說的行為經查證落實的涉案金額是多少?除過庫存,已銷售的票據記載的數額也算。5萬元到25萬之間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或者單處罰金。25萬以上處三至七年徒刑,並處罰金。法院處罰的叫罰金,不是罰款。當然可以上訴,這是被告人的權利,而且上訴不加刑。
G. 賣一把不知來歷的張小泉剪刀是不是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張小泉剪刀就是一個品牌民品而已,這個品牌剪刀的買賣沒聽說有神嗎限制,你也不是做商標使用權買賣,又不是你自己仿造的,與是否侵犯商標專用權沒什麼關系吧。
H. 張小泉剪刀是上海商業品牌嗎
浙江高院判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侵權
2006年08月16日 10:08:15 來源:中華工商時報
【字型大小 大 中 小】 【我要列印】 【我要糾錯】 【Email推薦: 】
(資料圖片)
持續約7年之久的滬杭「張小泉」字型大小與商標糾紛近日在法律上有了明確答案。
記者日前從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獲悉,日前該公司已收到浙江省高級人民法院於今年7月10日作出的終審判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在其產品及包裝、標牌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字樣標識,屬侵犯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擁有的「張小泉」商標專用權的行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被判賠償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經濟損失8萬元,同時須在判決生效後30日內在《浙江日報》上登報向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該案是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不服杭州中級人民法院去年12月22日判決提起的上訴,浙江省高院的終審判決是:「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張小泉」是清康熙二年(1663年)由徽商張小泉在杭州創立的著名老字型大小,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繼承了「張小泉」的刀剪工藝,1964年其前身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注冊了「張小泉」商標,此後商標被轉制後的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繼承,1997年4月9日,「張小泉」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2年獲原產地注冊保護,2006年杭州張小泉剪刀鍛制技藝被國務院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和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的前身均創立於上世紀50年代,因後者經銷杭州張小泉的產品等歷史原因而使用含「張小泉」字樣的企業名稱,故兩者商標與字型大小糾紛產生的核心問題是後者在產品及包裝、標牌上突出使用「張小泉」、「上海張小泉」字樣標識是否構成侵權。
1999年3月,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首次起訴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認為此類突出使用屬侵權行為。經一審、二審,2004年7月19日上海高院形成終審判決,認為上海刀剪總店此前突出使用有其歷史原因,不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但判決要求刀剪總店在今後的商品和服務上規范使用其企業名稱。
但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隨後發現,在上海高院判決生效後,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並沒有遵守「既往不咎」、「今後規范使用」企業名稱的判決。2004年10月26日,該公司經公證程序購買了上海刀剪總店於當年9月28日生產的產品,該產品及包裝上仍突出使用了「上海張小泉」字樣。
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認為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的行為發生在上海高院判決生效後,已構成對其「張小泉」文字及圖文商標的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故在2004年12月向杭州中級人民法院起訴,請求判令刀剪總店停止在其生產、銷售的刀剪產品及包裝、標牌上使用「上海張小泉」字樣標識,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及支付其他合理費用,並在《浙江日報》上登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2005年12月22日,杭州中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認定上海刀剪總店簡化和突出使用企業名稱構成侵權並賠償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經濟損失8萬元,同時在判決生效後30日內在《浙江日報》上登報向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上海刀剪總店不服,向浙江省高院上訴,認為其在產品、包裝上使用「張小泉」或「上海張小泉」字樣的行為有特定歷史原因,不構成對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商標的侵權,且在上海高院判決生效後規范使用企業名稱應有「合理期限」處理庫存產品。
經審理,浙江省高院未採納上海張小泉刀剪總店的庭審意見,「駁回上訴,維持原判」。(鄒小丹
I. 張小泉的品牌之爭
最早出現在杭州的張小泉剪刀,位於吳山腳下的大井巷內,當時叫做「張大隆」剪刀作坊,因製作精良,選用的又是浙江龍泉雲和之鋼,生意格外興隆。但卻招致同行的冒名仿製,張小泉為區別假冒同名的剪刀, 在清康熙年間改名為「張小泉剪刀店」,以維護本身利益。
而據說乾隆皇帝南巡時,偶遇張小泉剪刀並被選為「貢品」。剪刀名聲大作, 打出「張小泉」牌號作剪刀的,最多時居曾達到86家,出現了「青山映碧湖,小泉滿街巷」的盛況。名氣大了,冒牌的煩惱有多了。因此小泉之子在張小泉三個字下又加上了「近記」二字,以便顧客識別。
至光緒十六年張小泉傳至張永年時,其母孫氏在吳山腳下攔轎告狀,控告商家冒牌,因此知縣束允泰准狀又出 示永禁冒用告示,並刻石碑立於店門。
但總之不管運用何法,卻依然難擋李鬼。到了近代張小泉剪刀官司又起。1958年,地方國營杭州張小泉剪刀廠正式成立,並於1964年注冊「張小泉」商標,於1981年取得「張小泉」注冊商標,1991年經核准又注冊了「張小泉」文字商標。「張小泉」品牌正式受到法律保護。
1999年3月,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首次起訴張小泉剪刀總店,認為對方在產品與包裝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文字,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行為。經歷兩審,2004年7月19日上海高院形成終審判決,認為上海剪刀總店此前突出使用有其提示原因,不構成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但判決要求上海刀剪總店今後在商品和服務上,應規范使用其核准登記的企業名稱。「張小泉」商標糾紛案暫告一段落。
2004年10月26日,杭州張小泉經公證程序,從樂購超市購買了上海刀剪總店的一件不銹鋼刀產品,該產品為當年9月28日生產.
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認為,上海刀剪總店在該產品的包裝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字樣的此行為發生在上海高院判決生效後,已構成對其「張小泉」文字及圖文商標的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故向杭州中級法院起訴,請求判令上海刀剪總店停止在其生產、銷售的刀剪產品及包裝、標牌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字樣標識,賠償經濟損失10萬元及支付其他合理費用,並登報賠禮道歉,消除影響。
2005年12月22日杭州中院一審判決,上海刀剪總店構成侵權,令其公開登報致歉,並賠償損失8萬元。上海刀剪總店不服,向浙江省高院上訴,認為其在產品、包裝上突出使用「上海張小泉」字樣的行為有特定歷史原因,不構成對杭州張小泉集團有限公司商標的侵權,且在上海高院判決生效後規范使用企業名稱應有「合理期限」處理庫存產品。2006年7月10日,浙江高院終審「駁回上訴,維持原判」。歷時七年的「張小泉」品牌之爭終於落下帷幕。現今的張小泉商標使用權歸杭州張小泉所有,上海張小泉注冊商標為「泉」字牌剪刀。兩個張小泉其實談不上真假一說,均為中華老字型大小企業,品牌和質量度都是值得信任的。隨著中華老字型大小品牌漸漸為人們所重視了,品牌價值逐漸提升,老字型大小品牌的保護工作將成為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必須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