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簡述民法的淵源
法的淵源,是指法的表現形式。民法的淵源有兩種體制,一元體制和多元體制。前者僅承認制定法為民法的唯一淵源。後者在確認制定法為民法的直接淵源的同時,也承認習慣和法理為間接淵源。
我國《民法通則》既未規定製定法為民法的唯一淵源,也未將習慣與法理采為民法的間接淵源。但是習慣和法理對民事審判實踐發揮著重要作用,實際上成了補充我國成文民法之漏洞的淵源。
一、民法的直接淵源——制定法
制定法是指享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依法定程序制定的、以法律條文形式加以編篡的成文性法律規范。
1、法律
法律是指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以法命名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立法文件。包含有民法規范的法律主要有以下幾種:
(1)憲法
憲法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根本大法。其中關於各種基本社會制度、公民的基本權利義務等的規定,是具有最高法律效力的民法規范。
(2)民事基本法
在大陸法系國家,民法規范存在的基本形式是民法典。我國現在還沒有制定民法典,發揮民事基本法作用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3)民事單行法
民事單行法,是針對某特定類型的民事關系的法律調整而特別制定的法律。目前,我國形成了一個由《民法通則》統率各單行民事法律的體系。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等。
(4)綜合性單行法
綜合性單行法,是針對特定權利主體、權利客體或特殊問題而制定的既有民法規范又有行政法規范甚至刑法規范的法律,如《森林法》、《草原法》、《土地管理法》、《產品質量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
2、准法律
准法律是指由國家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及國家地方機關制定的,以條例、辦法、細則等名目出現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主要有:
(1)國務院及其各部委制定的法規、規章
(2)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文件
(3)地方性法規
二、民法的間接淵源:習慣與法理
1、習慣
習慣是民法的最初形式。習慣是是對制定法的補充和完善,因而是制定法進步的動力。
我國司法實踐有採納習慣作為制定法之補充的做法。但是,在當代中國語境下,「民間習慣」代表與現代化理念格格不入的觀念。蘇力教授認為:「制定法是輕視習慣的,且民商法更極少強調要遵從習慣」。
法規鏈接:《民法通則》第6條:民事活動必須遵守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應當遵守國家政策。
以案說法:
1、從「禁放令」到「限放令」;
2、訂婚對雙方是否具有約束力;
2、法理
法理的存在形式有兩種,一是學者的學說,二是法官的判例。在我國,專家學者的學說直接地影響著法院的審判活動。至於判例,最高審判機關所公布、出版的典型案例也直接地影響著各級地方法院對有關案件的處理。
② 中國民法的淵源有哪些
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2、法律;如《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
3、行政法規;如國務院頒布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
4、地方性法規;即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制定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
5、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若干問題的意見》
6、民事習慣。
③ 名詞解釋:法律淵源。如何理解民法的淵源是指民法的表現形式
法的淵源,是法的外在表現形式,最通俗的理解就是:法是一種抽象的東西,在實際中它總得以各種具體的東西為載體,來表現出來,以什麼為載體表現呢,那就是法的淵源了!
④ 侵權責任法和民法的關系
普通法與特別法
⑤ 《民法通則》上的侵權法規范主要規定在什麼
侵權法屬抄於新法,同時屬於特別襲法。按照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特別法優於一般法的原則,侵權法效力優於民法通則,即民法通則規定與侵權法沖突的條文自侵權法實施之日起自動失效。
注意:侵權法不能看成是民法通則的一個部門。理由如「蘇州錦綉江南」所述:「我國目前還沒有成文民法典,民法通則其實相當於民法典的總論部分,侵權責任法相當於民法典裡面侵權法部分。你可以比照我國的刑法典進行理解。」
⑥ 民事侵權法律關系案例
1、該法律關系的主體即權利義務的享有者和承擔者:李某和劉某兩人均是主體,劉某享有版索賠權,李某負有權賠償義務;客體是人身權和財產權,即權利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具體的說是劉某的身體權、健康權以及劉某因傷就醫的財產損失;法律關系的內容就是權利義務關系,即劉某享有向李某索賠的權利和李某負有向劉某賠償的義務,此為法律關系的內容。
2、根據新頒布實施的《侵權責任法》,飼養的動物造成他人財產損失的,飼養人承擔無過錯責任,如果受害人故意的,飼養人免責,如果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飼養人可減輕責任,若受害人存在一般過失的,飼養人不免除責任,即劉某需要對該案中的侵權行為發生事實、侵權損害造成的財產損失、侵權行為與侵權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點承擔舉證責任即可,無須證明飼養人是否存在過錯;如果飼養人想免責,必須就受害人是否存在故意或重大過失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
⑦ 民法的淵源有哪些我國民法的淵源有哪些
我國民法淵源有以下幾種:
1、憲法中的民法規范: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民事法律的立法依據。
2、民法通則、民法總則以及民事單行法:民法通則規定了民事生活的共通原則和制度。
3、國務院制定發布的民事法規:國務院制定的民事法律規范,也是民法的重要淵源,但其不得與憲法和法律相抵觸。
4、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中,有些屬於民事規范。
5、規章: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規章有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規章中有些是民事規范,規章也是民法的主要淵源。
6、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解釋規范性文件:最高人民法院對於民事法律的系統性解釋文件和對法律適用的說明,對法院審判有約束力,故也有法律規范的性質。
7、國際條約中的民法規范:我國政府簽署並經人大批準的國際公約或雙邊協定,具有與國內法等同的法律效力,也是法律重要的淵源之一。
拓展資料:
民法的淵源,又稱民法的法源,是指民事法律規范的來源或表現形式。我國民法的淵源主要是指國家有關機關在其職權范圍內制定的有關民事的規范性文件。
⑧ 侵權責任法與民法典侵權責任編區別及原因
一個在前一個在後,不同的地方以後面那個民法典侵權責任編為准。原因就是因為新修訂了民法典
⑨ 民法通則與侵權責任法的關系
全國來人民代表大會與全國源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是同一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指由全體人民代表參加表決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則是最集中的權力機關,它不是所有的人民代表參加,雖然權力最集中,但畢竟是少數人。我認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討論通過的法律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法律其效力是不在樣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的法律其效力要次於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效力。以上當否?請指教。
⑩ 民法淵源和中國民法淵源
民法淵源是指,民法賴以確定的根據及民法的表現形式,即民法法律效力的來源。我國民法的淵源少於一般意義上的民法淵源。一、一般意義上的民法淵源有以下方面:1、憲法2、民事基本法;如《德國民法典》3、單行民事法律;如美國的《侵權行為法》4、綜合性單行法;如《反不正當競爭法》5、行政法規6、司法機構對民事立法所作的法律解釋7、地方性法規8、習慣;即人類社會生活中自發形成的行為規范9、法理;主要在大陸法系國家體現,法官在無法律、習慣可依尋時,應當依照法律的原理即法律之根本精神演繹而得的法律一般原則,來進行裁判。10、判例;英美法系國家的法院,在對案件進行判決時,如無反對理由,必須直接援引本院、同級法院、上級法院的判決,作為當案的判決依據。 二、我國民法的淵源有:1、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法律;如《民法通則》《物權法》《合同法》《擔保法》《婚姻法》3、行政法規;如國務院頒布的《城鎮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和轉讓暫行條例》4、地方性法規;即地方各級人大和政府制定的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等5、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性文件;如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6、民事習慣。 我國不適用判例和法學家的學說作為法院判案的依據。 三、民法的性質是私法,所以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簡單地說即,民法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 四、人身關系又稱為人身非財產關系,指與人身不可分離而不直接體現為一定物質利益的社會關系。其特徵如下:1、以主體的人身為其發生和存在的基礎,即與主體人身的不可分離性;2、具有非財產性;3、人身關系體現的人身利益具有專屬性。 五、財產關系是當事人以財產為內容而發生的社會關系,其特徵如下1、以財產為客體;2、以經濟利益為內容;3、財產關系體現的經濟利益可以與特定主體相分離。 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