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合同詐騙是民事還是刑事
一般合同詐騙公安不立案他都會找理由以民事推到法院,都非你有人情,不信你可試試就知道了,因為辦刑事案公安要花經費吃虧,民事案法院受益。所以中國法律執法者很不公正。
㈡ 合同詐騙和民事欺詐的區別
你好
提供以下意見供參考
1、一般的合同欺詐屬於民事欺詐的一種,都是虛構事實,讓他人因為錯誤認識而作出一定的權利處分
2、在簽訂合同時,有欺詐行為並不一定屬於合同詐騙,合同詐騙是刑法中的一個罪名,屬於犯罪行為,通常是為非法佔有他有財物,通過簽訂合同的方式詐騙他人較大數額的財物
3、合同詐騙屬於詐騙罪的一個特殊罪名,其行為方式都是一樣的,都是虛構事實,讓他人陷入錯誤認識而處分財產,只是合同詐騙的表現形式限定於簽訂合同的方式
4、詐騙罪和合同詐騙,都需要在金額上達到一定程度才可能涉及犯罪,
5、以你的描述,三個月的租金,如果不是太高的話,是不會涉及犯罪的
6、如果不涉嫌犯罪,就是一個普通的民事糾紛,其在無權的前提下,收取租金的行為,屬於不當得利,可以通過民事訴訟來解決。
因為你的題目涉及太多專業的概念及法理,在這里只能簡單的描述。
如果對你有所幫助,希望你採納。以示肯定
㈢ 合同詐騙屬於民事案件還是刑事案件
涉嫌合同詐騙罪,屬於刑事案件,其中有民事賠償部分屬於民事。
㈣ 如何才能正確區分合同詐騙罪與民事欺詐行為
合同詐騙,即行為人必須有使對方當事人受欺詐而陷入錯誤,並因此為意思表示,從而與之簽訂或履行合同;有欺詐行為。欺詐行為既可以表現為欺詐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使對方當事人陷入錯誤,也可以表現為欺詐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阻礙對方當事人使其發生錯誤;既可以表現為積極的作為方式,也可以表現為本應作為而故意不作為的方式;受欺詐人因受欺詐而陷入錯誤。這里所說的「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例如,誤將劣質產品認為是優質產品,誤將有重大瑕疵的標的物認為無暇疵,誤認為欺詐人有履行合同的能力等等。這種錯誤,必須是因欺詐人的欺詐行為所致,即受欺詐人陷入錯誤與欺詐人的欺詐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受欺詐人因聽其描述,與看之樣品而被蒙蔽,與之簽訂或履行合同。錯誤的認識必須是進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原因。其表現形式有如下五種:合同詐騙1、以虛構的單位或者冒用他人名義簽訂合同。2、以偽造、變造、作廢的票據或者其他虛假的產權證明作擔保。3、沒有實際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額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方法,詐騙對方當事人繼續簽訂和履行合同。4、收受對方當事人給付的貨物、貨款、預付款或者擔保財產後逃匿。5、以其他方法騙取當事人財物。民事欺詐行為是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 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民事欺詐行為是指在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過程中,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真實情況,誘使對方做出錯誤的表示的行為。民事欺詐行為導致的法律後果是民事行為無效,從行為開始就沒有法律約束力。《合同法》中規定,合同中存在欺詐等意思表示不真實情況,還需侵害國家公共利益,不然僅為可撤銷的民事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在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消費者可以要求增加賠償受到的損失,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格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