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事糾紛處理程序
在我國,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有下列四種,即和解、調解、仲裁和訴訟。
1.和解
即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當事人是民事糾紛的主體,他們對爭議的事項享有充分的處分權能。
2調解
糾紛當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習慣、道德、法律等規范),在糾紛主體之間溝通信息,擺事實明道理,促成糾紛主體相互諒解、妥協,從而達成最終解決糾紛的合意。
3.仲裁
所謂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依法對民事糾紛居中審理並製作一定法律文書平息沖突的方法。仲裁屬民間性質。仲裁的基礎是當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說,提交仲裁必須以雙方當事人同意為前提,否則,仲裁程序不能啟動。
4訴訟
民事訴訟即老百姓所講的「打民事官司」。相對於人民調解、當事人自我平息、單位(或部門、社區)處理和仲裁機制而言,民事訴訟是典型的公力救濟形式。這種公力救濟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強制性。民事訴訟還是國家處理民事糾紛的最有效也是最後的手段。因此,國家往往要對訴訟的主體、程序、制度等做出嚴格的規定。
2. 別人把車給我砸了,我也報警了,砸車人也拘留了,但是沒給我修車怎麼辦
到鑒定部門測定車損。然後依法提起民事訴訟。維護自身的合法權益。
3. 砸車玻璃能判什麼罪民事糾紛引起的砸玻璃
砸車玻璃是毀壞財物的一種行為,作為盜竊罪的手段行為,被盜竊這個目的行為所吸收,不再單獨評價,如果價值較大,可以作為盜竊罪的量刑情節考慮,但實踐中一般不會考慮的。
4. 與鄰居發生糾紛。恐嚇鄰居,並且砸鄰居車屬於民事糾紛還是什麼。 當然車並沒有砸。可是鄰居死活說砸車了
民事糾紛!最多就犯治安處罰條例!如果你的是豪車,就不一樣了
5. 我的車被砸了,已經報警了,砸車人已經找到,派出所到現在都不給我處理,我應該怎麼辦
首先,去派出所詢問辦案警官,不處理的原因。
其次,如果警察不處理,有兩種辦法:
1、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八十七條:「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的,或者被害人認為公安機關對應當立案偵查的案件而不立案偵查,向人民檢察院提出的,人民檢察院應當要求公安機關說明不立案的理由。
人民檢察院認為公安機關不立案理由不能成立的,應當通知公安機關立案,公安機關接到通知後應當立案。
2、到法院提起刑事自訴,請求追究對方的刑事責任、並同時提起附帶民事賠償。
注意事項:
(1)要注意自己收集證據:有人證、有錄像、有派出所的筆錄就可以了。
(2)訴訟不是您說的1年:那是民事訴訟中只要求民事賠償的訴訟時效,您這是刑事案件,應適用的是刑事追訴時效:輕傷的一般是在5年內都可以追究,如果公安立案偵查了,就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追究的。
(5)民事糾紛砸車處理程序擴展閱讀
民事訴訟程序
1、原告應具有民事行為能力。
根據民法通則規定,18周歲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16周歲以上,不滿18周歲的公民以自己勞動收入為主要來 源的,視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人,其有資格以自己的名義向法院提起訴訟,未成年人或精神病人屬無行為能力人或限制行為能力的人,應由其法定監護人作為法定代理人代為訟訴。
2、原告是與本案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提起訟訴的消費者必須是在購買、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務中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消費者或其他受害人。
3、有明確的被告。
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35條規定,消費者在其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可以以銷售者或服務者作為被告。如果消費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時,可以將銷售者或生產者任何一方作為被告,法律將對生產者、銷售者起訴的選擇權賦予了消費者,由他們選擇最方便自己進行訴訟、最有履行判決的能力和最容易找到的對象作為被告。
4、有明確的訴訟請求和事實理由。
即具體地提出經營者違約、侵權行為的事實和給自己造成的損害,以及經營者應承擔的民事責任等。
5、向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起訴。
6、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訴訟有效期為權利人在知道自己權力受到侵害起二年之內。
7、起訴應向人民法院遞交訴狀,並按被告人數提交副本,書寫訴狀確有困難的,可以口頭起訴由人民法院記入筆錄並告知對方當事人。
6. 砸車逃跑如何處理應追究其什麼責任
偽證罪,是指在刑事訴訟中,證人、鑒定人、記錄人和翻譯人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故意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意圖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的行為。
二、偽證罪的犯罪構成要件有哪些?
( 一 ) 客體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體是公民的人身權利與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是復雜客體。但也有人認為,並不是任何形式的偽證罪都必然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例如隱匿罪證的偽證犯罪行為就不侵犯公民的人身權利,但它必須侵犯國家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因此認為,偽證罪侵犯的是單一客體,即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
偽證罪妨礙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這是指司法機關的刑事訴訟活動。司法機關的民事訴訟活動、行政訴訟活動不能成為偽證罪的客體要件。《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 102 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其他人員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以及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及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 ;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 49 條規定,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員偽造、隱藏、毀滅證據的,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及威脅、阻止證人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訓誡、責令具結悔過或者處 1000 元以下的罰款、 15 日以下的拘留 ; 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因為刑事訴訟與民事、行政訴訟性質不同,同是偽證行為妨礙訴訟所造成的社會危害性大小也有不同,以偽證方式妨礙民事訴訟或行政訴訟活動的,不能直接以偽證罪論處。
本罪侵犯的對象,可以是有罪的人,也可以是被懷疑有罪而實際上是無罪的人。
( 二 ) 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在刑事偵查、起訴、審判中,對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作虛假的證明、鑒定、記錄、翻譯的行為,或者隱匿罪證的行為。所謂作虛假的證明、鑒定、記錄、翻譯,指證人作了虛假的證明,鑒定人作了不符合事實真相的鑒定,記錄人作了不真實的記錄,翻譯人作了歪曲原意的翻譯。所謂隱匿罪證,指掩蓋歪曲事實真相、毀滅證據,將應該提供的證據予以隱匿。所謂與案件有重要關表的情節,主要是指對案件是杏構成犯罪、犯罪的性質或者對罪行輕重有重大影響的情節。如果偽證的事實無關緊要、對案件的處理影響不大,不能以偽證罪淪處。至於偽證行為是否造成了錯判,不影響定罪,可作為量刑的情節予以考慮。
行為人偽造、變造、毀滅憑證、隱瞞事實真相的行為,不是發生在司法機關的刑事訴訟活動中,而是在一般責任事故調查處理中,或是在審計、監察等行政活動中發生的,不能以偽證罪論處。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第 26 條規定,單位行政領導人、會計人員和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故意毀滅會計憑證、會計帳簿的,給予行政處分 ; 情節嚴重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審計法》也規定,對於弄虛作假、隱瞞事實真相的單位、單位直接責任人員、單位負責人以及其它有關人員,審計機關可予以警告、通報批評,並可酌情處以罰款 ; 審計機關認為應當給予行政處分的人員,移送監察或者有關部門處理 ; 對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審計機關提請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國務院 1987 年 6 月 29 日頒布實施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第 23 條規定,發生醫療事故或者事件後,丟失、塗改、隱匿、偽造、銷毀病案或有關資料,情節嚴重的,對直接責任人員追究其行政責任 ; 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上述法律、法規中提及的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行為,雖然在客觀上也表現為隱瞞事實真相,毀滅、偽造、隱匿有關資料,但不是在刑事訴訟中,行為所侵犯的客體不同於偽證罪,只能分別情況,以其它犯罪論處。
( 三 ) 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是特殊主體,即只能是在刑事訴訟中的證人、鑒定人、記錄人和翻譯人。在刑事訴訟過程中, " 證人 " ,是指根據司法機關的要求,陳述自己所知道的案件情況的人, " 鑒定人 " ,是指司法機關為鑒別案件中某些情節的真偽和事實真相而指派或聘請的、具有專門知識或者特殊技能的人, " 記錄人 " ,是指為案件的調查取證,詢問證人、被害人或審問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等作記錄的人。 " 翻譯人 " ,是指司法機關指派或聘請為案件中的外籍、少數民族或聾啞人等訴訟參與人充當翻譯的人員,也包括為案件中的法律文書或者證據材料等有關資料作翻譯的人員。
( 四 ) 主觀要件
本罪在主觀方面必須出自直接故意,即行為人明知其虛假陳述是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但為了陷害他人或者隱匿罪證而為之。如果行為人不是出於陷害他人的意圖或者隱匿罪證,就不能以本罪論處。如行為人因粗心大意,工作不認真,或者學識、業務能力不高而作出了錯誤的鑒定結論、記錄、翻譯,或者因錯記、漏記、錯譯、漏譯等而不能反映原意,等等。
三、司法實踐中如何正確認定偽證罪?
( 一 ) 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對於鑒定人、記錄人、翻譯人工作不負責任,疏忽大意,或者業務水平有限而提供不正確的鑒定、記錄、翻譯的 ; 以及由於對於案件真實情況一知半解,認識不準確,或者道聽途說而傳聞作證,從而提供了虛假證明的,因不具備偽證的主觀故意,不構成偽證罪。對於雖有偽證行為,但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應認定為犯罪。依照最高人甩檢察院 1989 年 1I 月 30 日印發的《人民檢察院直接受理的侵犯公民民主權利、人身權利和瀆職案件立案標準的規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以偽證罪立案追究刑事責任, (1) 偽證行為足以使他人受到刑事處罰或者輕罪重判的; (2) 偽證行為足以使犯罪分子逃避刑事處罰或者重罪輕判的; (3) 偽證行為造成冤、假、錯案的。 (4)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為經濟犯罪分子銷毀罪證或得製造偽證的; (5) 出於偽證行為致使他人自殺或精神失常的; (6) 偽證行為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 二 ) 本罪與誣告陷害罪的界限
這兩種犯罪都有陷害他人的故意,兩者的區別是, (1) 前者的主體是特殊主體 ; 而後者的主體是一般主體。 (2) 前者的行為是在偵查、審判中發生的 ; 後者的行為是立案偵查之前實施的,並且是引起案件偵查的原因。 (3) 前者是通過作虛假證明、鑒定、記錄、翻譯等手段實現的 ; 後者則是作虛假的告發。 (4) 前者只是在個別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情節上,提供偽證 ; 而後者則是捏造了整個犯罪事實。 (5) 前者的目的可能有兩種 : 既可以是陷害他人,也可以是包庇罪犯 ; 而後者的目的只能是陷害他人,使無罪者受到刑事處分。
( 三 ) 本罪與包庇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界限
這三種犯罪的行為人,睚作虛假證明,為犯罪分子隱匿罪證方面極為相似,目的都是包庇罪犯。其區別主要在於 :(1) 主體要件不同。偽證罪是特殊主體 ; 後兩種包庇犯罪是一般主體。 (2) 實施犯罪的時間不同,偽證罪只能在偵查、審判階段實施;後兩罪則可以在犯罪分子被逮捕、關押前實施,也可以在被逮捕、判刑之後實施。 (3)) 犯罪的內容不同。偽證罪掩蓋的是與案件有重要關系的犯罪情節 ; 後兩罪所掩蓋的可以是全部罪行或者重要犯罪事實。 (4) 包庇對象的情況不同。偽證罪包庇的是在偵查、審判中,未被逮捕或者未被判決的未決犯罪嫌疑人 ; 後兩罪所包庇的可以是未決犯罪嫌疑人,也可以是已決犯人,或者是服刑中逃跑的犯罪分子。
四、偽證罪如何處罰?
犯本罪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