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兩個村的村民鬧矛盾並導致一方有財產損失叫什麼案子
村民鬧矛盾導致財產損失只要沒有傷人都屬於民事糾紛,一般都是調解賠償
Ⅱ 農村民事糾紛案例
你好: 首先應向公安機關報案,然後視傷情考慮是否做傷情評定,傷情評定分三個等級(輕微傷、輕傷、重傷)。如果是輕微傷,可由公安機關調解處理,如調解不成,雙方均有權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如果是輕傷或者重傷,則由公安機關受理,受害人可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向施害人提出民事賠償。
Ⅲ 民事糾紛類的法律故事
2010年,筆者曾處理一起涉及農村土地承包糾紛的仲裁案件,雖然在仲裁層面上已經圓滿劃上了句號,但是該糾紛的當事人在民事訴訟路上因其法律不健全而遇到困境,至今尚未妥善解決。
一、案情簡述
何某於1988年從組上承包了8份土地共8.8畝。1991年,何某舉家到外省打工,戶籍仍保留在組上。離家時,何某與組訂立了口頭協議,將承包地交給村民小組代管,以8份田土三年的收益來沖抵通電籌集貸款、農業稅和農民負擔等款項共314.30元,三年期滿後,將承包地收回,若三年期滿後,何某仍未回家,承包地暫由村民小組繼續代管,待何某回家後,歸還給何某。2008年末,何某回到組要求組上退還承包地時,組上已把何某從1988年取得承包經營權的8.8畝土地收回,另行發包給了本組村民李某八戶農戶,每戶發包1.1畝,並在1998年延長土地承包期時頒發了《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何某因要求村民小組退還承包地未果向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申請仲裁。
二、糾紛仲裁
2010年4月2日,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法受理了該村民何某與村民小組及第三人李某等8人退還承包土地糾紛一案,2010年5月19日經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依法設立仲裁庭開庭進行了公開審理。仲裁庭認為,組上在1998年延長土地承包期期間,將何某的承包地收回,並重新發包給本村民小組八戶農戶的行為,不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條第1、2款關於收回承包地的相關規定,何某要求返還其承包地的主張,仲裁庭予以支持。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第6條第1款的規定,做出了裁決意見:依法確認申請人何某在第一輪土地承包過程中取得承包土地的承包經營權資格;依法確認被申請人及第三人簽訂的土地承包合同中涉及申請人何某的承包地部分無效;依法核減本案第三人共八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中涉及申請人何某承包地部分,每戶核減1.1畝,其中旱地1畝,田0.1畝,重新核發八戶農戶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
三、民事訴訟
第三人李某等8人不服縣土地承包糾紛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於2010年6月30日向縣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訴求內容:「1.請求維護原告的土地使用權證的合法有效;2.請求撤消縣仲裁委的裁決書。」2010年9月29日縣人民法院作出民事判決書:「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
四、法院執行過程無章可循
2011年1月4日,何某申請縣人民法院執行,申請執行的依據是縣仲裁委員會的裁決書和縣法院的判決書。縣法院收到執行申請後認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條規定「 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的,可以自收到裁決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逾期不起訴的,裁決書即發生法律效力。」因第三人李某等八人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提起了民訴,裁決書失效,雖然法院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但對駁回李某等八人的訴訟請求後仲裁裁決是否恢復法律效力的問題,查無法律依據。雖然《仲裁法》第64條有「人民法院裁定撤銷裁決的,應當裁定終結執行。撤銷裁決的申請被裁定駁回的,人民法院應當裁定恢復執行。」的規定,但第77條 「勞動爭議和農業集體經濟組織內部的農業承包合同糾紛的仲裁,另行規定」的規定,農村土地承包糾紛仲裁不適用經濟糾紛仲裁法,所以,對撤銷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訴訟請求被裁定駁回的,人民法院沒有對應裁定恢復執行的法律依據,裁定不予執行。
五、民事訴訟過程中的疑點
一原告在民訴過程中混淆證件名稱:原告李某等八戶農戶在訴訟請求事項中:「請求維護原告的土地使用權證的合法有效」,實際上原告李某等農戶沒有「土地使用權證」,實際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法院受理庭在受理此案時對此有疏漏,民庭在審理過程中也遺漏了此問題。
二原告訴求類似於行政訴訟:筆者認為,原告李某等八戶農戶「請求撤消縣仲裁委的裁決書」的訴求內容超出了民事訴求范圍,形似於行政訴求,反過來講,作為民事訴訟案,法院不應受理針對仲裁機構的訴訟請求。
六、土地承包糾紛仲裁效力問題之拙見
筆者認為,仲裁裁決是否恢復法律效力應根據訴訟案的判決情況而定。一方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向法院起訴後,進入了訴訟程序,此時的仲裁裁決暫時失去了法律效力,但是案件的處理結果將直接影響到仲裁裁決的效力。關於「請求撤銷仲裁裁決」之訴,結果有三種可能,第一種是法院支持「撤銷仲裁裁決」的訴求,即否定了仲裁裁決,仲裁裁決理所當然不發生法律效力。第二種是原告撤訴情形,原告撤訴後,糾紛案又回到仲裁裁決狀態,仲裁裁決應恢復法律效力;第三種是法院駁回「撤銷仲裁裁決的訴求」,即支持仲裁裁決,在審理過程中當事人的訴求被駁回的情況下,仲裁裁決應恢復法律效力。
上述問題,縣人民法院執行局特別向市中院報告,市中院的意見也同上述縣法院的意見一致,在執行過程中遇到法律真空,此案無法得到妥善解決。
Ⅳ 幫我找一個的民事案例.(拜託了,急用)
方書華訴何雲明、何雲珠、何雲蘭贍養糾紛案
來源:最高人民法院
一、案情
原告:方書華,女,74歲,住陝西省涇陽縣前街76號。
被告:何雲明,女,36歲,住涇陽縣橋底鎮和村。
被告:何雲珠,女,38歲,住涇陽縣中張鄉義民曹村。
被告:何雲蘭,女,42歲,西北橡膠廠工人。
原告方書華是三被告之繼母。1963年3月原告與三被告之父何清發結婚時,何雲蘭16歲,何雲珠11歲,何雲明9歲。何雲蘭、何雲珠分別於1969年、1972年出嫁,何雲明於1974年招婿王崇先,同其父和繼母共同生活。1988年,何清發病故,由原、被告共同埋葬。1989年4月,方書華和趙維軍再婚。同月18日,趙維軍、王崇先請村民王啟福作中人,寫了一份《梁永艷、王崇先財產分配協議書》。協議書載明:於1989年年底,由於王崇先付給方書華300元,此後家中財產與方書華無關;方書華婚後到趙家,生養死葬一切由趙經管,與王無關,王不得異言。方書華與趙維軍婚後,因不和睦,於1990年5月,經人民法院調解離婚。離婚後,方書華因無生活來源,於1990年10月25日,向涇陽縣人民法院起訴,請求被告何雲明承擔贍養義務,每年付給口糧500斤、生活費120元。
涇陽縣人民法院受理此案後,根據《民事訴訟法(試行)》第九十一條「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其參加訴訟」的規定,追加何雲珠、何雲蘭為本案被告,參加訴訟。在審理中,何雲明辯稱:繼母再婚離家時,已達成不再由其生養死葬和財產分配的協議,從此雙方已解除了繼母女權利義務關系。何雲珠辯稱:自己出嫁多年,沒有贍養繼母的義務。何雲蘭辯稱:自從繼母再婚,已解除與繼母的一切關系,並提出繼母在四川原籍還有親生兒子劉學良,亦應承擔贍養義務。經查證,方書華在四川確有親生兒子劉學良,但在其兩歲時已由他人收養,與方書華無往來;劉學良長大成人後才來相認,以後只是偶爾往來。
【審判】
涇陽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原告、被告繼母女關系成立。1989年原告再婚時,雖與何雲明之夫達成生養死葬不再由何雲明承擔的協議,但並未經法定程序解除繼母女關系,此協議不具有法律效力。原告之親生子劉學良,從小由他人收養,長大後與原告偶爾來往,被告以此為理由,要求其擔負贍養義務,不能成立。被告何雲珠以其出嫁多年為理由,不願承擔贍養義務,理由不足。據此,該院於1991年5月1日判決:一、方書華責任田由邱玉明耕種,每年付給方書華口糧小麥400斤(每年7月底前付清)、玉米100斤(每年12月底前付清);何雲珠每年付給方書華生活費60元(每年12月底前付清);何雲蘭每年付給方書華生活費60元(每年6月底前付清)。二、方書華的醫療費、喪葬費,由何雲明承擔百分之四十,何雲珠、何雲蘭各承擔百分之三十。以上給付從1991年開始付給。
宣判後,原告、被告均未提起上訴。後經回訪,何雲明已將方書華接回家中生活,其他兩女亦與方書華和睦往來。
二、分析
在本案中,何雲明、何雲珠、何雲蘭三被告對原告有共同贍養的義務,也就是說她們對原告的贍養義務是同一的、不可分的,因此此案就是必要共同共同訴訟。訴訟標的的同一是指共同訴訟人存在共同的權利義務關系。
必要共同訴訟的當事人如果沒有共同起訴或沒有共同被訴,法院的判決就無法對其他有贍養義務的人生效。如果法院判決作出後,原告對其他有贍養義務的人提起訴訟,就可能出現一事再理的現象,也就難以避免裁判矛盾。所以,有必要讓有共同實體權利和義務的人站在原告一側或被告一側共同進行訴訟。
《民事訴訟法適用意見》第57條的規定:「必須共同進行訴訟的當事人沒有參加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19條的規定,通知其參加;當事人也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追加。」
本案中,方書華和何清發再婚後,撫養和教育何雲蘭三姐妹張大成人,方書華與何雲蘭三姐妹之間形成了有撫養關系的繼母女關系。這種關系,不能因方書華再婚而解除,即她們之間已經形成的有撫養關系的繼母關系不能自然終止。方書華與趙維軍再婚又離婚後,因年邁生活困難,要求何雲蘭三姐妹贍養,根據《婚姻法》「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的規定,方書華的要求是合法的。人民法院追加何雲珠、何雲蘭為共同訴訟被告,判決三姐妹分別負擔其繼母的生活費用,是正確的。
由於必要的共同訴訟的訴訟標的是共同的,這樣就存在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的內部關系和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與對方當事人之間的外部關系,同時也就產生了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中的訴訟行為的效力問題。對此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共同訴訟的一方當事人對訴訟標的有共同權利和義務的,其中一人的訴訟行為經全體當事人的承認,對全體發生效力。反之,不發生法律效力。
在本案中共同訴訟人之一何雲蘭提出:「繼母在四川原籍還有親生兒子劉學良,亦應該承擔贍養義務」的抗辯,雖然不是由三個共同訴訟人共同提出的,但是,只要經過全體同意,就應當看作是共同訴訟人全體提出的行為。在實踐中,只要其他共同訴訟人不反對,而這一抗辯對其他共同訴訟有利,法院都應當把它作為被告方提出的請求或抗辯對待。
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民事案件大多採用原告就被告的原則,既發生民事糾紛,向被告住所地的人民法院起訴。而在本案中,三被告中其中有一人的居住地與其他被告不在同一地,不屬於同一個法院的管轄范圍,而是屬於幾個法院的管轄。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如果仍由被告住所地的法院管轄,則會產生原告向那個法院起訴的問題,這樣就會導致原告行使訴權的困難,違背了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確定管轄的「便於當事人進行訴訟」的原則,因此為了便於原告行使訴權,也為了便於人民法院行使審判權,我國《民事訴訟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民事訴訟法適用意見》規定了在幾種特殊情況下,由原告住所地或經常居住地的人民法院管轄,即實行被告就原告的原則。其中有一種即:追索贍養費案件的幾個被告住所地不在同一轄區的,可以由原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本案即是一例典型的向分散於不同法院轄區的被告追索贍養費的案件。在這類案件中,原告多系老年群眾,行動不便,經濟上一般也比較困難,讓其到被告住所地起訴本來就有一些困難,如果是分屬不同轄區的多個被告,有可能在幾個有管轄權的法院之間造成推諉貨爭奪,從而造成訴訟拖延,從而使原告增加訴訟,這是不合理的。所以,《民事訴訟法適用意見》第9條規定,這類案件,可以適用被告就原告原則。將管轄權歸為原告住所地法院統一行使,可便於原告就近行使訴權,且此類案件依法可適用拘傳等強制措施,能夠保證受訴法院盡快審理並作出公正判決,及時保護原告的合法權益,也提高訴訟效率。
Ⅳ 民事糾紛案例,急急急
這個事情你可以放心,你媽媽不會被拘留,因為沒有法律依據。
1、雙方的爭吵是口頭回上的,即使發生拉答扯,但沒有動手打人』;
2、沒有造成對方身體受傷,對方沒有證據證明你媽媽打人和打傷對方;
3、對方要求賠償3000元沒有證據,沒有依據。不是對方想要多少賠償就要多少賠償,一切要有證據,要有法律依據。
4、如果對方要求進行各類檢查,那也可以,你可以提出你的權利要求:如果經醫院檢查對方身體沒有受到任何傷害,必須返還一切費用並支付你媽媽的誤工費交通費。
Ⅵ 關於村民之間的糾紛怎麼解決
民間都好說遠親不如近鄰,近鄰不如近門,想必大家都知道意思是說遠水救不了近火,有什麼事呢還是左鄰右舍互相幫助,幫忙,還是比遠親更為好一些,因此我們要重視與鄰關系,不能因為一些雞毛蒜皮小事銘記於心耿耿於懷。與鄰居相處時間久了,就難免會發生一些摩擦,一些糾紛,爭吵,這是大家在生活中最為長見的事情。我舉例說明村民發生糾紛大多為建房土地糾紛,孩童在一起玩耍引起的爭吵,還有就是些平時說話沒有分寸引起的鄰舍不和,當然還有其他因素,我在此就不一一道來了。回歸今天的重點,與鄰發生糾紛該如何去化解矛盾,下面與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經驗。
以上我說到與鄰友好和睦相處的重要性,和與鄰發生矛盾糾紛爭吵的一些事例,我個人認為與鄰相處更應該心胸寬廣坦盪,互利互惠,當然要懂的尊讓,人都是有血性的動物,更知道好壞與謙讓,人都是要禮尚往來,鄰居更是如此什麼事都是大家一來一往,與村民發生了糾紛,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大家坐下來一起討論事情該怎樣化解,讓雙方都能共贏,更不能因為一點小事而鬧的雞犬不寧,有的甚至還大打出手,搞的左鄰右舍如不能共同蓋天之仇似的,這樣是很不好的。鄰居就好比國與國一樣,要共同的去維護友好雙邊關系,有事了就一起商議解決。
Ⅶ 打架民事糾紛案例
如果甲在丙家與乙方發生口角,乙方將甲方打傷,現昏迷不醒,乙方的行為就內觸犯了《刑法》第容234條之規定,涉嫌故意傷害罪,依法應承擔刑事和民事賠償責任。
如果乙方未成年另過,乙方的家長應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現在,甲方家長可以通過公安機關,要求甲方家長先承擔醫療費用,如果甲方家長不承擔,乙方家長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要求先給予執行醫療費。
甲方可以得到醫療、誤工、護理、營養、傷殘補助等賠償。
Ⅷ 民事糾紛案例
在我國,解決民事糾紛的方式有下列四種:(一)和解 (二)調解(三)仲裁(四)訴訟
(一)和解。即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當事人是民事糾紛的主體,他們對爭議的事項享有充分的處分權能。是否行使處分權能、何時行使處分權能以及以何種方式行使處分權能概由當事人自行決定。
(二)調解。糾紛當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依據一定的社會規范(習慣、道德、法律等規范),在糾紛主體之間溝通信息,擺事實明道理,促成糾紛主體相互諒解、妥協,從而達成最終解決糾紛的合意。
在我國現階段的調解制度,主要是指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民事主體之間的糾紛,這被西方人士成為「東方經驗」,除此之外,還有機關、企業事業單位、公民之間的調解等。
(三)仲裁。所謂仲裁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在民事糾紛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依法對民事糾紛居中審理並製作一定法律文書平息沖突的方法。仲裁屬民間性質。仲裁的基礎是當事人的合意。也就是說,提交仲裁必須以雙方當事人同意為前提,否則,仲裁程序不能啟動。在通常情形下,仲裁庭成員也由當事人選任。仲裁的最大特點是快速、簡便。隨著國家法制的日益健全,仲裁正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
(五)訴訟。民事訴訟即老百姓所講的「打民事官司」。相對於人民調解、當事人自我平息、單位(或部門、社區)處理和仲裁機制而言,民事訴訟是典型的公力救濟形式。這種公力救濟的最大特點是具有特殊的法律強制性。民事訴訟還是國家處理民事糾紛的最有效也是最後的手段。因此,國家往往要對訴訟的主體、程序、制度等做出嚴格的規定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 還需要什麼幫助可以直接加我好友!!
Ⅸ 村民打架是屬於民事糾紛,還是刑事糾紛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規定,只要有動手情節,就屬於毆打他人or故意傷害他人身體。如果傷勢達到人體損傷輕傷以上程度(註:法律規定的傷勢只有輕微傷、輕傷、重傷三種,後兩種均達刑事案件標准),就已達到刑事案件中的故意傷害案件標准。如果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程度(既輕傷以上),公安機關就應當立案偵查,因為這已屬公訴案件。如果傷勢達不到輕傷以上,那就是一個治安案件也就是行政案件,公安機關也應該管轄,但是治安案件裡面只要有動手情節,無論你是傷者一方還是未受傷一方都必須處罰,嚴格依法處理的話可根據具體情節處1-15日不等的行政拘留,區分受傷與否或者誰先動手就是多拘留幾天少拘留幾天的事情。
根據你講的情節,你母親和對方這件事情達到刑事案件標準的可能性應該不大。
所以按照治安案件辦理的話,如果當地公安機關嚴格按照法律處理,只要你母親也動手和對方對打,那怕是就動手一下,就一樣也會受到處罰,嚴格按照法律處罰的話就是我上面說的行政拘留,只是日期長短的問題。而且如果當地公安機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做出處罰之後,你的醫葯費用和各種損失費用應該是按照法律規定到當地人民法院向對方提出民事賠償的訴訟。最後由法院判決民事賠償責任。
但是為了避免這種處理容易激化雙方矛盾,所以法律也有其他相關規定,由村民糾紛、鄰里糾紛等人民內部矛盾引發的這種打鬥案件,應當先依法對雙方當事人進行調解,調解不成功之後,再依法做出處罰。而這個調解工作一般也是由當地公安機關組織進行的,當然如果當地成立有人民調解委員會的也可以由調解委員會進行調解。而且這個調解也是有法律效力的,他的法律效力等同於由當地公安機關嚴格按照法律規定做出的處罰結果。
這個事情你完全有權利要求當地公安機關處理,無論是依法追究法律責任,還是給你們雙方調解。就算不是公安機關組織的調解,他們也應當按照規定把調解工作移交相關有具備調解資質的組織。這是他們職責范圍內的事情。如果找他們不管的話你就上訪到縣(區)公安局,再沒效果就到地市公安局,還不行就到省(直轄市)公安廳(局)。直到到他們管為止。而且讓他們幫你報銷上訪路費錢。
Ⅹ 民事經濟糾紛案例
一般復情況下,夫妻一方以個制人名義所負的債務應當按夫妻共同債務處理。
但有兩種情況例外:一是債權人與債務人明確約定為個人債務;二是夫妻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且借貸關系發生時債權人知道該約定。
你可以對照自己情況。
除非欠條上寫明為你妻子個人承擔,或你們夫妻財產早約定各自所有,債主也知道你們家有這個約定,否則都是夫妻共同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