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交通事故,責任判決書還沒出來,對方可能不簽字,多久可以拿到車
要求交通管理部門出具事故認定書5日內應當放車。
如果交警不放車,可以向上級公安機關投訴。
(1)機動車責任糾紛坐車人有責任的判決書擴展閱讀:
(1)交通管理部門應當自現場調查之日起十個工作日內製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交通肇事逃逸案件在查獲交通肇事車輛和駕駛人後十個工作日內製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
(2)對需要進行檢驗、鑒定的,應當在檢驗、鑒定結論確定之日起五個工作日內製作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書。
(3)《道路交通事故處理程序規定》第五十八條自檢驗報告、鑒定意見確定之日起五日內,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通知當事人領取扣留的事故車輛。
㈡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民事判決書怎麼寫
請求你要求侵權人賠償的數額,具體為醫療費、護理費、誤工費、住院伙食補助費、交通費、殘疾賠償金等相加。另外就是要求有哪些被告要求承擔責任,訴訟費由被告承擔。
㈢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一審民事判決書網上登多久
判決生效後,就可以上網了,上網快慢就看法院的人手和工作效率了。
判決書內版容的獲得更多渠道:權
1、案件當事人,可以直接去法院調取判決書。
2、非案件當事人可以委託律師調取判決書。
3、如果案件已經公開,可以在中國裁判文書網查看下載。
4、如果案件公開,也可以去網路搜索,還有很多公開裁判文書的網站,有的收費,有的免費。
㈣ 2016年有多個被扶養人的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的判決書
某些時候被告要求重新鑒定純屬為了拖延時間,但實踐中法院一般會允許被告的鑒定申請,所以原告會因此多延誤兩個半個月左右時間。
㈤ 車上人員發生交通事故,坐車人有什麼責任
乘坐計程車發生交通事故,在確定民事賠償主體時,首先應該確定交通事故的責任劃分,根據責任劃分分為兩種情形。
一是承運人(如本案中的計程車司機)負有事故的主要責任、次要責任或同等責任的情形下。
承運方與事故的其他方構成共同侵權,共同侵害了乘車人的人身權或財產權,兩方都是民事賠償主體。
二是承運人對事故的發生無責任,其他方負有事故全部責任的情形下。
就發生了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競合,計程車乘客既可要求事故其他方承擔侵權責任,也可要求計程車司機承擔違約責任。
(5)機動車責任糾紛坐車人有責任的判決書擴展閱讀:
事故分類
按後果分類
輕微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輕傷1至2人,或者財產損失的數額中機動車事故不足1000元,非機動車事故不足200元的事故。
一般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重傷1至2人,或者輕傷3人以上,或者財產損失不足3萬元的事故。
重大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死亡1至2人,或者重傷3人以上10人以下,或者財產損失3萬元以上不足6萬元的事故。
特大事故
是指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或者重傷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時重傷8人以上,或者死亡2人,同時重傷5人以上,或者財產損失6萬元以上的事故。
截至2012年11月10日,重特大事故起數和死亡人數同比分別下降14.8%和15.5%,其中煤礦重特大事故同比分別下降35.0%和34.2%。
按原因分類
主觀原因指造成道路交通事故的當事人本身內在的原因,即主觀故意或過失,主要包括:違反規定、疏忽大意、操作技術等方面的錯誤行為。
㈥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判決書(車子全責,全保,造成70多歲老人癱瘓)
你好,需要賠償對方醫療費、護理費、住院伙食費、殘疾賠償金等。交強險在責任限額范圍內先行賠償,不足部分由商業三者險賠償,若仍不夠,由當事人自己承擔剩餘部分。
㈦ 交通事故判決書下來之後所有賠償金都在裡面了嗎
交通事故判決書下來,肯定所有賠償金都是在裡面,但是你覺得不服還可以申訴。
㈧ 出車禍坐車的人有責任嗎
一、租賃、借用、維修、質押等平等主體間法律關系的原因導致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機動車發生道路交通事故的,由車輛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機動車所有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1) 明知使用人沒有相應的機動車駕駛資格的;
(2) 明知使用人存在飲酒、吸毒或患有禁止駕駛疾病的;
(3) 明知使用人駕駛機動車從事違法飆車行為的;
(4)明知使用人駕駛機動車從事法律、行政法規禁止的其他危害道路安全行為的。
使用人下落不明或不能證明的,由機動車所有人在事故責任范圍內先行承擔賠償責任。
二、非經營性機動車的私人之間免費搭乘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搭乘人損害的,超出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之外的搭乘人的損失,如被搭乘機動車一方在事故中負有責任的,可以適當減輕其對搭乘人的賠償責任。
㈨ 機動車所有人是否應承擔賠償責任
案情:吳某駕駛魯Pxxx牌號小型轎車,沿省道由南向北行駛至事故地點,從路中間的隔離帶掉頭向南行駛時與言省道由北向南李某駕駛的魯PYXX小型轎車相撞,乘車人張某受傷。魯PXX牌號的登記車主為徐某,經交警部門認定,徐某承擔主要責任,李某承擔次要責任,張某不承擔責任。徐某與吳某的是公公和兒媳的關系。
雙方協商不成,張某將徐某、吳某、李某、保險公司訴至法院。
一審判決以吳某因家庭原因駕駛車輛為由判決徐某承擔共同賠償責任。徐某不服上訴至二審法院,上訴理由為當時吳某是借用徐某的車輛,二人早已分家,吳某所述的家庭原因與徐某無關。
本案且不說,原告起訴中沒有以家庭原因駕駛車輛為由要求徐某承擔賠償責任。而原審判決以吳某因家庭原因駕駛車輛為由判決徐某共同承擔賠償責任,已經超出的原告起訴的范圍。
從法律規定看,法律從未規定車輛的所有權人對於事故的發生必須承擔賠償責任。
本案屬於交通事故責任,屬於侵權責任,在侵權責任中,侵權人應對被侵權人承擔賠償責任,而沒有規定車輛的所有權人必須承擔賠償責任。根據《侵權責任法》第四十九條規定:因租賃、借用等情形機動車所有人與使用人不是同一人時,發生交通事故後屬於該機動車一方責任的,由保險公司在機動車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不足部分,由機動車使用人承擔賠償責任;機動車所有人對損害的發生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也就是說機動車所有人僅承擔過錯責任。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關於審理道路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也對過錯的情形給與了進一步的明確:(一)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機動車存在缺陷,且該缺陷是交通事故發生原因之一的;(二)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無駕駛資格或者未取得相應駕駛資格的;(三)知道或者應當知道駕駛人因飲酒、服用國家管制的精神葯品或者麻醉葯品,或者患有妨礙安全駕駛機動車的疾病等依法不能駕駛機動車的;
法律也並未規定因家庭原因駕駛車輛,家庭成員就要承擔共同賠償責任。
即使吳某是因家庭原因駕駛車輛,但是吳某允許張某乘坐車輛未經徐某同意,徐某對張某駕駛車輛並不知情,吳某是好意搭乘行為,按照山東省人民法院2005年會議紀要的規定:對於機動車駕駛人同意,無償搭乘他人機動車且在交通事故中遭受損害的,由駕駛人依其過錯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而不是規定由機動車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
通過以上分析可知,徐某作為肇事車輛的所有權人,體現的是徐某對於肇事車輛的的物權關系,即所有權關系。而交通事故賠償訴訟是基於侵權法律關系。在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訴訟中,判斷當事人是否為賠償義務人,是否承擔賠償責任,依據的是侵權責任法。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權人具備一定的條件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侵權人承擔責任的一般原則是:有損害後果、行為人對於損害後果有過錯、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不存在法律規定的免除責任的事由。
另外還存在行為人不承擔賠償責任,而由其他人替代承擔責任的情形。如果存在法定的替代責任的情形,應當由替代責任人承擔責任。如司機在從事僱傭活動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主雖然不是行為人,應當承擔責任,其承擔的是替代責任。
可見,僅憑車輛所有權人來判斷是否承擔責任的問題是錯誤的。是否承擔責任應當依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判斷,因為物權與侵權是兩類不同性質的法律關系,不能用物權法律關系判斷誰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我個人認為法院判決徐某承擔共同賠償責任欠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