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既有僱傭關系又有侵權,如何分配責任比例
需要看具體的細節,誰僱傭誰,又是誰侵權了,一般來說,單純一方構成侵權,而另一方再無任何過錯的,構成侵權方負全部責任,被侵權一方有過錯的除外,按照過錯大小比例進行責任分攤
2. 一般侵權責任是怎麼構成的
一般侵權責任的抄構成要件,是指構成一般侵權責任所必須具備的條件。具備構成要件,則構成一般侵權責任;欠缺任何一個構成要件,都可能會導致一般侵權責任的不構成。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受侵權責任規則原則的影響。在過錯責任原則下,需要行為人有過錯;在無過錯責任原則下,則不考慮行為人是否存在過錯。無論在那種規則原則下,都需要有行為、損害事實以及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這三個構成要件。同時,無過錯責任原則下的「無論有無過錯」,也要建立在過錯概念的基礎上。
3. 侵權連帶責任比例是怎樣確定的
侵權責任法有明確規定:
第十四條 連帶責任人根據各自責任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數額;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支付超出自己賠償數額的連帶責任人,有權向其他連帶責任人追償。
4. 侵權責任法76條的舉證責任如何分配
第七十六條 未經許可進入高度危險活動區域或者高度危險物存放區域受到損害,管理人已經採取安全措施並盡到警示義務的,可以減輕或者不承擔責任。
既然規定管理人要盡到警示義務,則由其承擔對已盡警示義務的證明責任。
原告承擔遭受損害的證明責任。
5. 侵權責任舉證分配製度
在民事訴訟中,舉證責任分配地位非常重要。一方面,民事訴訟以證據為核心,訴訟全過程圍繞證據進行,舉證責任分配關繫到當事人能否勝訴的問題;另一方面,舉證責任分配對於法官主導整個民事訴訟過程也非常重要,法官對此概念清晰,則訴訟會流暢進行,反之,法官則易糾纏於證據不清的漩渦之中,陷入被動。對於舉證責任分配,我國現行法律及司法解釋中已有規定,見於《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最高院《關於民事經濟審判方式改革問題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第二、三、十一、二十四、三十條之規定。這些法條共同構成了我國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基本框架,形成了以"誰主張、誰舉證"為中心,法院調查收集證據為輔助的體系。此體系強調了當事人舉證的核心地位,(《規定》第三條也規定"……上述證據經人民法院調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大部分舉證工作都由當事人完成,法院的取證工作只是屬於補充性的,由此可見,如何在當事人之間合理分配舉證責任非常重要,無論對維護當事人合法權益還是提高審判效率都具有重要意義,需要我們熟練掌握。 一、舉證責任與舉證責任分配 按通說,舉證責任包括三個層次的含義。其一,"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民訴法》第六十四條第一款)即提出證據的責任;其二,當事人所提供的證據能夠證明其主張真實,即提出有效證據的責任;其三,當事人若不能提供證據以證實其主張或其提供的證據不能證明其主張的真實性,則其要承擔因此而產生的敗訴的後果。在案件審理過程中,有兩種情況:其一,若依照基本的"誰主張、誰舉證"原則雙方當事人舉出的證據已經足夠,案件待證事實已經清晰,則依據該查證的事實作出判決;其二,案件事實仍無法查清,或根據現有證據無法形成強有力的證據鏈條,則根據舉證責任分配製度在雙方當事人之間進行舉證責任分配,若應承擔舉證責任的 當事人無法對相關事實進行舉證,則其要承擔對其不利的判決結果。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要明確在舉證責任中包含了當事人要承擔因不履行或不能履行舉證責任所產生的後果的內容,另一方面又不能簡單地說凡無法對自己主張舉證的當事人均要被判敗訴,必須通過舉證責任分配在當事人之間明確舉證責任,再根據當事人舉證情況依照法律作出判決。 同舉證責任分配有關的一個問題是法院調查收集證據。根據我國《民訴法》及《規定》有關內容,由法院調查收集的證據主要有三種:1、當事人及其代理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並已提出調取證據的申請和該證據線索的;2、應當由人民法院勘驗或者委託鑒定的;3、當事人雙方提出的影響查明案件主要事實的證據材料相互矛盾,經過庭審質證無法認定其效力的。同時在《規定》第三條還規定"上述證據經人民法院調查,未能收集到的,仍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舉證不能的後果。"可見,對待法院取證的態度現在已經大為改變,已經逐步從大包大攬的職權主義向當事人主義靠攏。但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第三種情形是否應由法院代為調查取證值得商榷。筆者認為,當事人雙方提出的證據相互矛盾同當事人雙方都提不出有力證據一樣,多數情況下屬於舉證責任分配的問題,應由需負舉證責任的一方承擔對其不利的後果。之所以這樣認為,是因為:1、訴訟是對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審理,試圖百分之一百地恢復事情的原貌是不現實的。2、民事訴訟是現代社會公民所日益採取的普遍的糾紛解決手段之一,在成熟的市民社會中,有必要在公民中培養作為基本觀念的證據意識。3、法院審理案件數量與日俱增,注重公正的同時必須考慮到效率,在此情形下運用舉證責任分配可以提高審判效率,降低司法成本,同時也從根本上維護了社會大眾的利益。 二、舉證責任分配製度的內容 (一)舉證責任分配方式 對於舉證責任分配的方式方法和具體操作規程,尚無定論,也難以進行簡單概括。在實務中,可以參考大陸法系及英美法系在此方面的一些規定和學說,結合案件實際情況,綜合進行運用。 1、大陸法系之法律要件說。法律要件說在大陸法系十分盛行,該學說主要內容為,凡主張權利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就權利發生的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實進行舉證;凡否定權利存在的當事人,應當就權利妨害法律要件,或者權利消滅法律要件,或者權利制約法律要件存在的事實進行舉證。該學說將法律關系的發生以及發生後的變更、消滅的法律要件事實的舉證責任交由主張權利的一方當事人,若對方當事人對上述法律要件事實提出疑問,表示該法律要件事實的構成有欠缺,則由他負舉證責任。舉例言之:原告起訴要求被告償還借款。依該學說,原告應對借款法律關系的發生的證據--到期借據進行舉證,若該法律關系曾發生變更,如增加、減少,還應對其舉證。若被告對該借款法律關系的構成存在疑問,如提出該借據上的簽名不是本人簽名,簽署借據是在違背本人真實意思表示的情況下所為等,則由被告對此負舉證責任。如此你來我往,針鋒相對,達到澄清事實的目的。 此種觀點,具有標准明確,可操作性強的優點,事實上法官在審判實踐中也在大量運用。其缺點在於靈活性不夠,需要法官在實踐中總結運用。 2、英美法系之利益衡量說。按照英美法系的通說,基於遵循判例的傳統,對於舉證責任的分配是不預設標準的,一般是由法官根據案件實際情況,在審理過程當中靈活地予以考慮。在實踐中,對案件進行舉證責任分配時主要考慮的因素包括:1、政策;2、公平;3、證據所持或證據距離;4、方便;5、蓋然性(所謂蓋然性是指證據力量強大可信,足以使法官對於爭執的事實認定其存在。)6、經驗規則;7、請示變更現狀的當事人承擔證明責任,等等。可以看出,利益衡量說靈活多變,不拘泥於固定的規則之中,可以較好地適應多變的案件事實,但該制度需要由擁有較高法律素養及社會經驗的法官來運用,否則易陷入恣意妄為或無所適從的誤區。同時也必須看到,雖然該學說尚不能為我們全盤所用,但其中的一些規則卻值得我們借鑒,如依據證據由誰持有或由誰舉證更為便捷來分配舉證責任,在極特殊情況下無法通過其他規則分配舉證責任時依據公平原則進行分配等。再舉一例言之:一案原告購買一樓一套房間,在裝修已經完工尚未入住之際,發生了二樓大量漏水的事件,導致近兩萬元的損失,經查,漏水是因為二、三、四、五樓的用戶共用的下水管道被堵塞所致,事後從下水管道中挖出菜葉等普通生活垃圾若干。原告將其樓上的二、三、四、五樓用戶告上法庭。本案中,依法律要件說應由原告對侵權法律關系發生的法律要件事實進行舉證,即原告應對受損害事實、明確的侵權人的侵權行為、因果聯系進行舉證,但事實情況是,原告無法明確侵權行為究竟是由二、三、四、五樓用戶中的哪一家或幾家所為,他只能證明該行為一定是其中的一家或合力所致。此時,出於維護社會正義的考慮,應當進行利益衡量,將該部分的舉證責任轉移於被告,由被告對其未實施侵權行為進行舉證,若不能舉證,則由其承擔相應法律後果。 筆者認為,基於我國審判方式更接近於大陸法系國家的現實,考慮到當前我國法官的整體素質,在確定當事人舉證責任時應以大陸法系法律要件說為基礎(實踐中也是如此),並根據案情,綜合進行利益衡量,達到公正、公平的司法效果。 (二)舉證責任分配的基本原則 1、保護弱者,維護公益的原則。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工業化體系的日益完備,生產者同消費者的利益日益對立,新類型案件層出不窮,與此同時,現代民法已擺脫傳統民法的桎梏,從維護形式公正前進到了維護實質正義的境界,表現為對公序良俗原則的強化以及對財產所有權和契約自由的限制。反映在實體法上,我國法律及司法解釋將過錯從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環境污染致人損害、地面施工緻人損害、懸掛物脫落致人損害、醫療事故致人損害等事實的法律要件中剔除,從而免除了此類案件中原告的舉證責任,或將舉證責任倒置於對方承擔。上述類型的案件,都屬於公民個人難以舉證的情況,如在醫療事故糾紛中,按"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原告需要對a.原告遭受了人身損害;b.被告醫院在對原告進行治療過程中存在過錯;c.原告的損害同被告的過錯間存在因果關系,這三項內容進行舉證。但事實是,原告作為普通人不可能精通醫療手段及措施,同案件相關的大量證據在醫院的手裡而不在患者的手中,此時,要求原告對上述三點同時舉證即顯屬不當,法律於是將b、c兩點的舉證義務轉由被告方承擔,由被告方對無過錯和不存在因果關系進行舉證,原告方只需對受到傷害等基本事實舉證即可。在對上述各類案件的審理過程中,法官就應當按照實體法的規定實行舉證責任的倒置或轉移,由被告來負擔大部分舉證責任。在最近由最高法院頒布的《關於審理觸電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了因高壓電造成人身損害的案件,由電力設施產權人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亦實行舉證責任的倒置,由被告對受害人的故意進行舉證。 2、公正分配舉證責任的原則。法官在決定哪些案件事實由哪方當事人負責舉證時,除"誰主張、誰舉證"的基本原則外,還應當考慮到下列因素:(1)將舉證責任置於有能力、有條件舉證的一方。由於社會專業化分工的細化和科技的發展,當事人在舉證能力方面的差別越來越大,涉及到需要對一些技術性問題進行舉證的時候,有時原告方根本不具備對事實與損害結果的因果關系以及被告方過錯的舉證能力,這時,就應考慮將舉證責任轉交給被告承擔。此外,若雙方當事人分別是自然人和法人或其他組織,在審理過程中也應特別注意舉證責任的分配,例如個人同醫院或電信企業產生醫療或電信服務糾紛訴至法院,法官進行舉證責任分配時就應考慮到舉證能力的因素。(2)持有證據一方當事人不提供證據,同時對方當事人主張該證據不利於證據持有人,可以推定該主張成立。此項內容在《規定》第三十條中作出了規定,按此規定,若一方當事人故意使本應承擔舉證責任的另一方當事人陷入不能舉證的境地時,推定該舉證責任人的主張為真實,若對方予以否認,則必須對其提出的否認事實進行舉證。
6. 舉例說明《侵權法》規定的證明責任的分配問題
原則「誰主張, 誰舉證」,但這原則說的很籠統,很多學民法不全、不精或者是半路版出家的人經權常會有疑問,在實務中搞不清楚具體的舉證責任分配。
概括而言「主張法律事實發生方對發生的事實負舉證責任;主張法律事實變更、消滅方對其主張負舉證責任。」
我給你舉個具體的簡單案例:A向B借款。現在A起訴法院。那麼A的證明責任就是 雙方存在借款事實(通常就是借條之類的證據便可),如果A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借款事實,則A敗訴;如果B不能提供證據證明還款事實,則B敗訴。當然這個有一個邏輯順序的,必先由A履行其證明義務,A可以證明,則邏輯繼續,如果不能則B無需承擔證明責任。
7. 侵權責任比例上訴狀該如何處理
原告:(姓名、住所地、郵政編碼、電話)
被告:(姓名、聯回系地址、聯系電話)
債務糾答紛訴訟請求:
1.責令被告償還原告欠款__元;
2.責令被告向原告支付利息__元;
3.責令被告承擔本案的訴訟費用。
事實和理由:
債務糾紛發生的時間、地點、情節(雙方是否簽訂過書面合同)以及爭執的焦點、起訴理由和法律根據。
此致
____法院
起訴人:
8. 共同侵權責任怎麼劃分
一、按份責任
雖然損害結果是由於多個加害人造成的,但是多個加害人之間沒有共同的故意和過失,而是在互相沒有串通、互不知情的情況下各自獨立實施了侵權行為,他們各自所實施的行為由於某種偶然的因素結合起來,導致了損害結果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各人自掃門前雪」,加害人各自承擔自己的責任即可。
應當承擔按份責任的,數個加害人應當按照其行為的原因力(主要是在多個加害人之間進行衡量,比較多個加害人所實施的行為對造成損害結果的「貢獻」大小,所實施的行為對損害結果的發生起到主要作用或決定性作用的,應當承擔較多的賠償份額)和過錯比例(主要是在加害人與被害人之間進行衡量,如果被害人對於損害結果的發生有過失的,可以相當減輕加害人的責任),按照各自應當承擔的份額來承擔侵權責任,其承擔相應的份額後,有權拒絕超過其應當承擔的責任份額的賠償請求。
二、連帶責任
如果損害結果是多個加害人造成的,而且多個加害人之間存在共同的故意或過失,或者法律有直接規定的(主要發生在特殊侵權行為領域,典型的如法律規定產品生產商、銷售商對於產品質量侵權行為要承擔連帶責任,參見《什麼是特殊侵權行為》),多個加害人不僅要「自掃門前雪」,可能還要為他人的行為「埋單」。
9. 安全事故責任劃分。。。具體比例和依據。。。。
根據《侵權責任法》
首先要看之間具體的責任劃分
對於後期的費用涉及十幾個項目
建議面談律師
縱橫法律網-湖北成和誠律師事務所-詹定東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