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農村村民之間土地糾紛問題,調解不成該如何解決
你可以私下協商,或者發起公訴進行法律介入。
土地確權糾紛,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30日內以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為被告提起行政訴訟。
(2003年1月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令第17號公布,根據2010年11月30日《國土資源部關於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國土資源部令第49號)修正,將第二十條的「徵用」改為 「徵收」。)
第一條 為依法、公正、及時地做好土地權屬爭議的調查處理工作,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維護土地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土地權屬爭議,是指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歸屬爭議。
第三條 調查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應當以法律、法規和土地管理規章為依據。從實際出發,尊重歷史,面對現實。
第四條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土地權屬爭議案件?以下簡稱爭議案件的調查和調解工作;對需要依法作出處理決定的,擬定處理意見,報同級人民政府作出處理決定。
縣級以上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可以指定專門機構或者人員負責辦理爭議案件有關事宜。
第五條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1)瓦房店家村土地糾紛擴展閱讀:
土地糾紛解決其他渠道:
1.村委會辦公室、醫療教育衛生等公益事業和公共設施用地、鄉鎮企業用地及其他經依法批准用於非住宅建設的集體土地,應當依法進行確權登記發證,確認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將集體土地使用權依法確認到每個權利主體。凡依法使用集體建設用地的單位或個人應申請確權登記。
2.運用土地確權原則和方法,確定實踐中具體土地權利的類型、性質、主體、客體,以及權利內容等。
3.掌握土地權屬爭議的類型、現行法律法規和規章中規定的處理方式、處理機關、處理程序;運用有關土地權屬爭議調處的規定,對具體爭議案件提出處理方式和程序。
4.運用土地確權和爭議調處法律、政策,針對具體爭議案例進行分析,提出處理意見。
各地要從機構建設、隊伍建設、經費保障、規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實採取有力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爭議調處機制,妥善處理農村集體土地權屬爭議。
如果調解不成,到縣土地局地籍科提起《土地權屬爭議調查申請書》,這樣由縣土地局對土地權屬進行調查,會給書面結果,對結果不服,可以向縣政府提起行政復議或是提起訴訟。這是正規的法律途徑。
參考資料:網路-土地權屬爭議
㈡ 瓦房店記者能來農村采訪關於土地確權糾紛的問題嗎鄉政府不給處理。
采訪前的准備:了解和采訪有關的情況,掌握必要的資料:大到大政方針,小到新聞背景、事件的來龍去脈等等。了解采訪對象:通過第二手材料,對采訪對象進行充分了解,並善於分析掌握其心理。對一些即興式的采訪,應根據現場的氣氛環境、人們對節目的反應,選擇有代表性的采訪對象,這對采訪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設計采訪提綱:根據節目的主題,確定最佳的采訪角度,擬定一個與采訪對象談話的提綱。精心設計采訪的第一句話:采訪的第一句話,應盡量具體一些,提出的問題小一些,要抓住采訪對象和受眾感興趣的「焦點」做突破口,引發開去,使采訪不斷深入、展開。運用好提問的技巧和方法:不同的環境與場合,不同的采訪對象,要求采訪者有不同的提問、語氣。根據情況靈活運用提問方法。提問要盡量具體。只有具體的發問,才能得到具體、有意義的回答。提問應該具有引導性。提問要有深度、有意義。在采訪過程中發現更多更重要的新聞脈絡,及時掌握提問的方向,深入發掘新聞價值。注意傾聽、及時反饋。要重視現場采訪中的屏幕形象:鏡頭前要有適當的表現欲。要善於總結經驗。加強文化知識和道德修養。采訪:漢語詞語,意為搜集尋訪,也專指新聞采訪,即記者為取得新聞材料而進行觀察、調查、訪問、記錄、攝影、錄音、錄像等活動。是一種媒體信息的採集和收集方式,通常通過記者和被獲取信息的對象面對面交流。采訪的目的:是為了獲得適於向大眾傳播的新聞事實。不論采訪的客體是自然現象還是社會現象,記者注意的只是為大眾所關心的具有新聞價值的事實。采訪的要求:新聞采訪要求采訪者具有新聞敏感、應變能力和采訪技巧,即能夠在縱橫交錯的客觀事物中敏銳地發現新聞,在稍縱即逝的機遇中迅速地捕捉新聞,在各種困難的條件下巧妙地挖掘新聞。 新聞采訪除突發事件的采訪外,新聞記者在平時還從事主動的、有目的的采訪。這種采訪事先有明確的報道思想,有充分的資料准備,有周密的采訪計劃。采訪的主要方法:采訪活動的方法有個別訪問、現場查勘、參加會議、開調查會、出席記者招待會、閱讀文字材料等。新聞記者因分工和采訪習慣不同,采訪記錄的方式有默記、筆錄、攝影及錄音、錄像等不同形式。
㈢ 有關於土地糾紛的問題。我家現在種著幾畝地,這幾畝是原來另一家種的,他家有這個土地證,後來他家不種
沒有字據沒辦法吧,畢竟每家農村的都有土地使用權,雖然說他家當時退給大隊了,但是只是口頭的,也沒有證據,沒有寫字據,都是一個村裡的,大隊應該也不願意得罪人,也不會有人指出當年怎麼退的地,只有你們兩個雙方解決了,但是雙方解決,對你是不利的,地是人家的如果你承認這點,可以繼續承包,給那家人一點錢承包費就可以吧
㈣ 請問農村土地糾紛往那裡投訴詳細情況如下:
1、《土地承包法》規定,土地的承包經營權受法律保護。行政區域的土內地承包歸農業部容門管轄,應該向農委反應。
2、使用基本農田進行非農業建設,需要經過國務院批准,否則就是違法。你可以向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反映,國土資源管理部門應當按照《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對其行為進行行政處罰。
㈤ 農村土地糾紛# 我家是農村的,最近家裡土地徵收,遇到問題。小小村長,玩弄權勢,欺壓普通老百姓!求幫助
你說的情況不是太明了。首先,你說是自己的宅基地,那麼就屬於集體土地,無論是修路還是其他的開發,都必須先由國家徵收後轉為國有土地後再進行國有土地使用權的出讓,這樣,你們就應當受到相應的補償。但你們後面又說是屬於國有企業的土地,那麼就要看這國有企業的土地是什麼性質的,是通過出讓受得的,還是無償劃拔的。如果是前者,而你們又有土地使用權(一般情況下是有的,可能正如你所說的是一個總證),你們也應受到相應的補償;如果是後者,你們就只對房屋及房屋內的設施與搬遷等受有相應的補償。
如果需要進一步咨詢,可以加我好友。北京法律咨詢!!!
㈥ 農村家庭成員之間土地糾紛一般都是怎麼解決
這位知友,"農村家庭成員之間土地糾紛一般都是怎麼解決",一般情況下,都是由家庭內部協商專解決,屬協商無果,可以由村委會調解,妥善解決。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土地糾紛可以通過當事人雙方協商解決。協商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自願。即雙方願意進行商談,並達成一致協議。任何一方,無論是單位、個人都不得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對方。任何單位或個人也不得非法干預。2.合法。雙方當事人達成的協議必須是合法的,不得違反國家法律法規,農村家庭成員之間土地糾紛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權益。該方法適用於因土地權屬不明、范圍不清、地界沒有標志引起的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糾紛。雙方協商後,應簽訂權屬地界協議書。
㈦ 我家農村土地糾紛,幾次判決我家都贏了,他們就是不給拿錢,現在官司已經打三年了,申請執行他們還給駁回
民事訴訟勝訴後,如果在法院執行中,被告(被執行人)不肯拿錢出來的,可以由法院依法查封、扣押、凍結、拍賣被執行人的財產權,並可採取將被執行人列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限制高消費等執行措施。 如果被執行人妨礙執行的,還可由法院對其採取司...
㈧ 農村村與村土地糾紛需要一個案例
土地糾紛引沖突倆村民互毆「兩敗俱傷」
人民網貴港2017年1月16日電 黃某與覃某是同村村民,但兩人卻因土地糾紛而大打出手,最終導致一方被另一方打傷。日前,廣西貴港市港北區人民法院對此案作出一審判決,被告覃某賠償原告黃某各項經濟損失共計4137元。
原告黃某與被告覃某系同村村民,兩家存在土地糾紛。2016年6月13日,原告去到被告家中與被告家人就土地糾紛問題進行理論,期間雙方言語大聲,繼而演變成肢體沖突。在此過程中,原告黃某被被告覃某打傷頭部。同日,原告被送到醫院進行住院治療。2016年6月20日,原告辦理出院,其住院7天期間花去醫療費共計5157元。
另查明,本次事件發生後,貴港市公安局港城派出所接警前往處理,後組織雙方進行治安調解,因原被告對於賠償數額協商不下,調解不成立。2016年7月4日,原告黃某傷情經貴港市港北分局物證鑒定室鑒定,其損傷程度屬輕微傷。
法院認為,根據侵權責任法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依法承擔侵權責任。侵害他人造成人身損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護理費、交通費等為治療和康復支出的合理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二十六條的規定: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本案中,對於土地糾紛的問題,原、被告應秉持互諒互讓的精神協商解決,協商不成可根據法律規定,通過司法途徑理性、妥善地處理。但原、被告在本次事件中不能保持成年人應有的文明和理性,而是採取爭吵或肢體沖突的方式使事態惡化、矛盾加深,並在雙方推搡過程中造成人身損害的後果。
故原告在本次打架事件中也存在相應的過錯。法院根據查明的事實,結合原被告的過錯程度,確定原被告應按4:6比例對原告因本次事件造成的經濟損失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即被告覃某承擔60%賠償責任,原告黃某自負40%賠償責任。經核算,原告黃某的損失為6895元,被告覃某應承擔60%賠償責任,即應向原告黃某賠償4137元。(黃麗麗 陳擁靜)
擴展材料
農村村與村土地糾紛案例審理注意事項:
1、是要高度重視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
審理中要堅持依法、客觀、公正的司法原則,正確適用法律,客觀認定案件事實,公正的作出裁判結果。
2、是要做好當事人的疏導工作。
基層法院在受案前疏導當事人通過非訴訟渠道化解矛盾,引導或幫助當事人通過行政機關解決爭議。有仲裁條款但未經仲裁的,告知當事人先向仲裁機構申請仲裁;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在起訴前並未實際取得土地承包經營權的,法院不予受理,告知其向有關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解決。
3、是要注意強化調解在審理農村土地承包糾紛案件中的作用。
法院應該堅持以調解為主的原則,深入實地,全面掌握爭議土地的基本事實,找准穩妥解決糾紛的切入點,耐心、細致、深入地做好訴訟調解工作,注重發揮村委會、地方黨政有關部門的參與協調作用,努力實現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
4、是要做到慎審快結。
法院審理案件時應合理確定和把握時機,尊重本地農業生產的自然規律。對於涉及到土地承包經營權設立、調整、變更的案件,盡可能在當年農作物秋收後受理,在下年春耕前一、二審結案,不影響農民第二年的耕作。
5、是科學認定和使用證據。
農民的法律意識普遍不強,很少注意保留土地承包經營權設立、流轉時的相關證據,如果法院審理案件機械依照《證據規則》進行,很多農民的訴訟請求都無法得到支持。法院在審理過程中,應更多的注重實體正義,最大程度上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
㈨ 關於農村土地糾紛問題。我想知道在證據對我方有利的情況下,申請法律訴訟前後大需要多少費用
要相信法律的公正。自己有證據,調解不成,又想維權就去法院民事訴訟,不能腳踩兩只船,猶豫不定。訴訟是按照標的,一萬元以下50元,一審都是減半收取,二審調解的也是減半收取,再審不要訴訟費。不知多少錢可以提交訴狀,立案人員會給算出來,如果錢太多承受不起撤回,辦法總是有的。
《訴訟費用交納辦法》第十三條 案件受理費分別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一)財產案件根據訴訟請求的金額或者價額,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計交納:
1.不超過1萬元的,每件交納50元;
2.超過1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2.5%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2.5%+50元)
3.超過10萬元至20萬元的部分,按照2%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2%+550元)
4.超過20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按照1.5%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1.5%+1550元)
5.超過50萬元至10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1%+4050元)
6.超過100萬元至200萬元的部分,按照0.9%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0.9 %+5050元)
7.超過200萬元至500萬元的部分,按照0.8%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0.8%+7050元)
8.超過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7%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0.7%+12050元)
9.超過1000萬元至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6%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0.6%+22050元)
10.超過2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0.5%+42050元)
(二)非財產案件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1.離婚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300元。涉及財產分割,財產總額不超過20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2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2.侵害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以及其他人格權的案件,每件交納100元至500元。涉及損害賠償,賠償金額不超過5萬元的,不另行交納;超過5萬元至1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超過1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
3.其他非財產案件每件交納50元至100元。
(三)知識產權民事案件,沒有爭議金額或者價額的,每件交納500元至1000元;有爭議金額或者價額的,按照財產案件的標准交納。
(四)勞動爭議案件每件交納10元。
(五)行政案件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1.商標、專利、海事行政案件每件交納100元;
2.其他行政案件每件交納50元。
(六)當事人提出案件管轄權異議,異議不成立的,每件交納50元至100元。
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在本條第(二)項、第(三)項、第(六)項規定的幅度內制定具體交納標准。
第十四條 申請費分別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一)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執行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調解書,仲裁機構依法作出的裁決和調解書,公證機關依法賦予強制執行效力的債權文書,申請承認和執行外國法院判決、裁定以及國外仲裁機構裁決的,按照下列標准交納:
1.沒有執行金額或者價額的,每件交納50元至500元。
2.執行金額或者價額不超過1萬元的,每件交納50元;超過1萬元至50萬元的部分,按照1.5%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1.5%+50元);超過50萬元至500萬元的部分,按照1%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1%+2550元);超過500萬元至1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5%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0.5%+27550元);超過1000萬元的部分,按照0.1%交納(註:簡算公式:標的X 0.1%+67550元)。
3.符合民事訴訟法第五十五條第四款規定,未參加登記的權利人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按照本項規定的標准交納申請費,不再交納案件受理費。
第十五條 以調解方式結案或者當事人申請撤訴的,減半交納案件受理費。
第十六條 適用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減半交納案件受理費。
第十七條 對財產案件提起上訴的,按照不服一審判決部分的上訴請求數額交納案件受理費。
第十八條 被告提起反訴、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提出與本案有關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決定合並審理的,分別減半交納案件受理費。
第十九條 依照本辦法第九條規定需要交納案件受理費的再審案件,按照不服原判決部分的再審請求數額交納案件受理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