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因為夫妻吵架,失手打了老婆一巴掌,算不算家庭暴力能做離婚依據嘛
打了一巴掌,法庭判定家暴是不具說法力的,不能作為離婚依據。
家庭暴力簡稱家暴,是指發生在家庭成員之間的,以毆打、捆綁、禁閉、殘害或者其它手段對家庭成員從身體、精神、性等方面進行傷害和摧殘的行為。
家庭暴力直接作用於受害者身體,使受害者身體上或精神上感到痛苦,損害其身體健康和人格尊嚴。家庭暴力發生於有血緣、婚姻、收養關系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成員間,如丈夫對妻子、父母對子女、成年子女對父母等,婦女和兒童是家庭暴力的主要受害者,有些中老年人、男性和殘疾人也會成為家庭暴力的受害者。家庭暴力會造成死亡、重傷、輕傷、身體疼痛或精神痛苦。
㈡ 承諾書上寫的如果男方自動離開,女方不返還財禮,符合法律條件嗎
這樣不符合法律條件,男女雙方戀愛自由,婚姻不能以彩禮做綁架。
㈢ 未公證的婚前財產承諾書有法律效力嗎
你好!是有效的,未公證的婚前財產協議,只要是合理的就具有法律效力的!下文供您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婚前財產協議法律規定:
《婚姻法》第19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17條、第18條的規定。」
第17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一)工資、資金;(二)生產、經營的收益;(三)知識產權的收益;(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18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18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婚前的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由此可見,我國《婚姻法》原則上規定夫妻各方婚前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但同時又允許夫妻雙方書面約定婚前個人財產歸夫妻雙方共有。
沒有公證的婚前財產協議有效嗎:
沒有進行公證的婚前財產協議是有效的。男女雙方就婚前財產的歸屬和處分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達成的協議,只要內容不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協議就認定為生效。
根據我國《婚姻法》家庭關系條款釋義中規定,關於約定的方式,本條第一款規定:「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這樣規定的目的,在於更好地維護夫妻雙方的合法權益以及第三人的利益,維護交易安全,避免發生糾紛。當然如果夫妻以口頭形式作出約定,事後對約定沒有爭議的,該約定也有效。夫妻以書面形式對其財產作出約定後,可以進行公證。在婚姻法修改過程中,有一種意見認為,夫妻對財產關系的約定,應當進行公證。這種觀點不符合公證自願的原則,而且財產公證只具有證明的效力,不是約定生效的要件。
婚前財產約定協議的效力:
1、夫妻財產約定對內的效力
夫妻財產約定一旦生效,即在夫妻之間及其繼承人之間發生財產約定的物權效力,婚姻當事人雙方均受此約定約束。夫妻雙方都必須依約定行使權利、履行義務,夫妻財產利益的分配也必須按照有效約定進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57條規定,民事法律行為從成立時起具有法律約束力,行為人非依法律規定或者取得對方同意,不得擅自變更或解除。夫妻任何一方違反財產約定,都將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夫妻雙方必須嚴格執行財產約定,不得隨意變更、撤銷。確實需要變更撤銷的,須經由夫妻雙方協商一致後,同樣以書面的形式,且如原約定經過公證機構公證,亦要經過公證機構公證才能變更、撤銷
2、夫妻財產約定對外效力
夫妻財產約定的對外效力,是指夫妻對婚姻財產的約定可否對抗第三人。承認其對外效力,可依約定而對抗第三人,不承認其對外效力,則不能依約定而對抗第三人。根據新婚姻第19條第三款,我國立法以「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為原則通過。在夫妻財產約定中,凡第三人事先知道夫妻財產約定的,具有對抗第三人的效力;反之,第三人不知道該夫妻財產有約定,婚姻當事人的夫妻契約不得對抗第三人。即夫妻任何一方不得以債務不是自己欠的、夫妻有約定而不承擔該債務。夫妻中未借債一方只要不能證明作為債權人的第三人知道該財產約定的,均得以夫妻共同財產和個人財產先行對第三人清償債務,清償後,夫妻中不負債的一方再向另一方追償。
至於什麼情況下可以認定第三人「知道」該約定,還包括知道該約定的內容,法律沒有規定。但從首先保護無過錯的第三人考慮,只有第三人知道財產約定時才對外產生效力。且「知道」的舉證責任倒置於夫妻財產約定的雙方而非第三人。如果有確鑿的證據證明第三人知道夫妻財產約定,比如在債權債務文書中註明債務方夫妻實行約定製,且註明了約定內容的,夫妻財產約定的效力及於第三人,該第三人不能要求夫妻財產約定的另一方承擔債務人不能償還的債務,只能要求債務人用個人財產清償。網頁鏈接
㈣ 請問這個婚內承諾書內容可以嗎
金融危機下,擔保類案件有哪些新動向?擔保人該如何避免成為被告?以下幾個典型的擔保案例,會給那些准備充當擔保角色的人帶來一點警示。
一份關於擔保類
案件的調查報告
在衢州地區,擔保類案件逐年增多,且呈現出許多新動向。為此,衢江區人民法院專門出台了一份調查報告。
報告顯示,這段時間法院受理的擔保類案件數量激增。據統計,衢江區法院在2006年、2007年、2008年受理此類案件分別為11件、25件、47件,其訴訟標的額分別為54萬元、160萬元、326萬元。然而,今年1至2月就已受理此類案件30件,訴訟標的額已超過前3年的總和,達到了972萬元。平常被擔保人所淡漠的借款數額逐漸增大,有的擔保人一次擔保借款就達三四十萬元。
而擔保人的角色不再由單一的企業家、個體工商戶來充當,其中政法部門公務員的身影在增多,稚嫩的在校大學生也有露臉,少數部門領導也因替人擔保成為被告。據統計,今年1至2月,公務員和教師捲入擔保的案件共有30件,其中來自政法部門的公務員就有10人。另外,擔保人的年齡趨向低齡化。今年受理的案件中,年僅25歲的擔保人就有2人,其中1人還是在校大學生。
擔保類案件的被告都為清一色的借款擔保人,都因借款人或實際用款人下落不明而被告上法庭。在銀行貸款中,一宗借款往往由兩三個甚至5個擔保人擔保。「一款多保」(擔保人2個以上)、「一保多款」(一個擔保人同時為多宗借款擔保)、「一保巨款」(一個擔保人為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擔保)、「公務員疊保」(公務員為公務員貸款擔保)等現象也先後出現。
從此類案件的審理方式上看,以往擔保人員(尤其是公務員為人擔保的)通常在開庭前或開庭時,會將所擔保的借款還清或部分償還,但現在償還力受經濟形勢影響而明顯下降,導致案件判決的比例大幅上升,而且判決生效後給執行帶來很大困難。
兩起特殊的擔保案件
在校大學生被「忽悠」當上擔保人
「阿姨,我們是來拿訴狀的。」3月初,一對稚氣未脫的小女孩走進王法官的辦公室,王法官問她們是為誰來拿訴狀,小女孩說:「為自己,我們就是為人家擔保借款的被告。」而接下來的詢問更是讓王法官驚嘆不已。
小女孩一個姓李一個姓楊,都是某大學的在校生。去年暑假裡,兩人認識了一個自稱是某公司總經理助理的胡某,胡某承諾:等她們大學畢業後,就推薦她們到他公司上班。一段時間接觸後,李、楊兩位小女生慶幸認識了胡某。臨開學,胡某還專門設宴為她倆送行,一同進餐的還有胡某另外兩個朋友。在酒足飯飽之後,胡某不好意思地對小李、小楊說:「我的這兩位生意朋友,目前資金緊張,想貸點款緩解一下,你們能否幫幫忙,給他們簽個字擔保一下。」涉世未深的兩位女大學生未加思索就答應了,一人擔保一個,擔保借款各9萬元,借款期限半年。但到期後借款人沒還款,且借款人與胡某都去向不明,出借人便把兩位大學生告上了法庭。
在法院審理中,兩位大學生的父母向法官反映,由於女孩年輕不懂事才讓人家騙了,而出借人都是社會閱歷很深的大人,他們應該清楚小女孩沒有實力擔保9萬元的借款,我們懷疑他們是在詐騙小女孩,法院最好將案件送到公安去,把他們抓起來判刑,省得他們再禍害其他小孩子。
目前,此案還在進一步審理中。不管兩位大學生最後是否要承擔擔保責任,但這番經歷必定讓她們銘刻心中:「擔保人」的角色不是隨便就能擔當的。
公務員做擔保人也不「靠譜」
徐某是某政府部門的公務員,由於妻子早年下崗,女兒又上中學,憑他一年四五萬元的工資,打發三口之家的生活還真有點捉襟見肘。緊巴巴的生活促使他時刻留意通往發財之路的「芝麻之門」。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認識了「神通廣大」的方某,並深受方某「借款子買地皮造房子、造好房子賣房子、賣了房子還款子,最後白得一套大房子」的忽悠之言影響,先後為方某及方某的朋友擔保了高利率借款60多萬元。後方某因犯詐騙罪被判刑,方某的朋友也下落不明,五六個債主便三天兩頭到徐某的辦公室里催討借款。徐某被逼得賣了房子離了婚,束緊褲帶替人家還債,可到現在還欠30多萬元。前不久債主將他告上了法院。
同樣是公務員身份,同樣是為他人借款作擔保,相比於徐某,余某則要幸運得多。
家住衢州市某村的李某是桔子販銷戶,前幾年賺了一些錢。在販銷桔子的過程中,他通過朋友介紹認識了某機關的公務員余某。有次在余某辦公室,余某的同事陳明向李某鼓吹如今股市行情有多麼好,一旦投資進去保准賺大錢,叫李某借他5萬元,月息為3分。李某聽了之後頗為心動,但是5萬元畢竟不是小數目,他還是有所猶豫。此時,身旁的余某告訴他:「你放心吧,就借一個月,由我來擔保,再說我和陳明都是公務員,這點錢隨便還還。」聽了余某的話,李某心裡踏實多了。
沒過幾天,李某拿了5萬元和自己起草的「借條」及「擔保人承諾書」來找陳明和余某簽字,「擔保人承諾書」里註明,如果陳某一個月後未還款,那麼由擔保人余某在借款到期後一個星期內還清借款。
然而,一個月過後,由於股市一跌再跌,本想賺一把的陳明的資金被深度套牢。得知陳明炒股被套還欠下一屁股的債,李某無奈之下只能將擔保人余某告上法院,要求他承擔連帶擔保責任。本以為還能抓住一根救命稻草的李某卻沒想到,法院審理後認為,因為李某未能在一個星期的保證期內向擔保人余某主張擔保責任,因此依法免除了擔保人余某的保證責任。對於這樣的結果,李某隻能感嘆自己時運不濟。
擔保人不好當
熟悉法律才平安
衢江區法院的承辦法官在分析此類案件後認為,經濟從緊是造成擔保類案件激增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擔保人的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不強也是一個重要原因,給人簽字擔保十萬幾十萬的借款,那可是一字千金萬金的事,可擔保人當時很少意識到後果的嚴重性,以至於被告上法庭後才悔之莫及。當問及為何替人擔保時,他們均是異口同聲地說:朋友幫忙,礙於面子。在擔保類案件中,想通過擔保從中謀利的人是少之又少。
因此,法官提醒,作為擔保人一定要增強法律意識和自我保護意識。給人擔保借款,就意味著到時候可能要自己來償還這筆借款,說不準什麼時候自己就要站到被告席上。所以在擔保簽字之前,一定要考慮清楚。在訂立保證合同時,要注意爭取做一般保證人,以能行使先訴抗辯權。因為我國擔保法規定,保證擔保有兩種:一般擔保和連帶責任擔保。而對於一般保證人來說,在主合同糾紛未經審判或者仲裁,並就債務人財產依法強制執行仍不能履行債務前,保證人對債權人可以拒絕承擔保證責任。而後者則無該項抗辯權利,須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其次,擔保借款數額巨大且借款時間又短的,說不定就是一個陷阱。因此,切莫因摻雜其他私利,或圖眼前的小恩小惠而為人擔保。在答應做擔保人之前,一定要深思熟慮,認真看清楚擔保條款和所擔保的內容。要注意運用特定情形下保證人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條款。因為,按照擔保法規定,如果出現主合同當事人雙方串通、騙取保證人提供擔保的,或者主合同債權人採取欺詐、脅迫等手段,使保證人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提供擔保的情形,擔保人是不用承擔責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