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房產中介公司吃差價是合法的嗎
正規的房產中介不會吃差價的,他們只是收一部分手續費,一般一套房幾千塊不等。房屋買賣在交易中心,他們拿不到差價的。當然你如果去不正當的房產中介就難說了!
B. 發現中介吃差價,有什麼方法應對
這些花點小錢就能搞定了
C. 中介吃差價用12315投訴可以嗎
開發商沒有房屋預售許可證,是不能銷售房屋的,不過你可以要求解除買賣合同,由賣方承擔違約責任。如果開房商不同意,那麼你可以請律師到法院起訴維權。
D. 我愛我家房產是黑中介公司,欺瞞客戶、霸王條款、吃完定金吃差價,我該找哪個部門投訴
當地建委(原土地房屋管理局)
E. 市民購房被中介吃差價60萬,購買人是否可以維權
購買人可以維護自己的權益,3月14日,房地產經紀服務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作出回應,第一時間成立專門小組對此事進行調查。經核實,存在向客戶隱瞞業主傭金、進行秘密傭金操作、篡改合同內容等嚴重違法行為。經紀人已按相關規定被紅線處罰,5年內禁止進入平台;斷網整頓加盟店。經紀人的行為嚴重違反了公司透明的傭金收取機制,違反了“不吃差價,退兩次”的服務承諾。作為企業,我們將堅決承擔企業責任,按照九項安心服務承諾中的“不吃差價,雙退”的原則。
F. 銷售員吃差價違法嗎
要看公司和員工是否有相關規定。
如果沒有,該員工的行為構成職務侵佔罪。因為雖然公司定了最低價格,但是超出部分也是公司的銷售收入,私自佔有,金額達到5000原以上涉嫌犯罪。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七十一條規定,職務侵佔罪是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
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中從事公務的人員和國有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公司,企業以及其他單位從事公務的人員有前款行為的。
依照本法第三百八十二條、第三百八十三條的規定定罪處罰 。
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數額巨大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並處沒收財產。
(6)投訴吃差價擴展閱讀:
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人員與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共同侵佔單位財物如何定性處理,參考法條:《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貪污、職務侵佔案件如何認定共同犯罪幾個問題的解釋》,對此有兩種不同意見
一:按主犯的基本特徵定性,如主犯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那麼同案犯都定貪污罪
二:如主犯的身份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那麼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同案犯定侵佔罪。
三:如果主犯的身份是公同、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那麼全案都定侵佔罪
四:如果主犯的身份是國家工作人員,應分別定罪,具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的定貪污罪,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定侵佔罪。
G. 在桂林的臨桂區買房,遭遇世華房產中介吃差價,該到哪裡投訴他們
中介吃差價是違法的,所以你可以起訴要求中介返還或者賠償。
一,《房地產經紀管理辦法》已經2010年10月27日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第65次部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並經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同意,現予發布,自2011年4月1日起施行。
二,第二十五條房地產經紀機構和房地產經紀人員不得有下列行為:
(一)捏造散布漲價信息,或者與房地產開發經營單位串通捂盤惜售、炒賣房號,操縱市場價格;
(二)對交易當事人隱瞞真實的房屋交易信息,低價收進高價賣(租)出房屋賺取差價;
(三)以隱瞞、欺詐、脅迫、賄賂等不正當手段招攬業務,誘騙消費者交易或者強制交易;
(四)泄露或者不當使用委託人的個人信息或者商業秘密,謀取不正當利益;
(五)為交易當事人規避房屋交易稅費等非法目的,就同一房屋簽訂不同交易價款的合同提供便利;
(六)改變房屋內部結構分割出租;
(七)侵佔、挪用房地產交易資金;
(八)承購、承租自己提供經紀服務的房屋;
(九)為不符合交易條件的保障性住房和禁止交易的房屋提供經紀服務;
(十)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中介違反了《房地產經紀管理辦法》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可以到當地住建委或者房地產中介行業協會投訴舉報。
H. 買房遇到房地產中介吃差價,要投訴哪裡
可以投訴到房管局中介管理科,買房還是要選擇口碑好不吃差價的中介啊,例如樂有家就很不錯,敢書面承諾不吃差價
I. 房產中介吃差價2萬後,我投訴房管所,中介會受什麼處罰
按理說,應該雙倍返還,做出公示。
但中介公司一般都跟房管局關系不錯,退回差價應該是不錯的結果了!
J. 關於中介吃差價的問題
一、這種情況很正常。房屋中介就是靠賣房時的差價掙錢的,其實如果中介很正規的只賺取中介費的話,一年下來根本就不掙錢,小的中介所都是這么做的。所以我覺得沒有必要去追究他賣了多少錢,因為你們之間已經簽了協議,你的目的已經達到,兩個月內10萬元,至於他買了13萬,和你沒什麼關系,只不過簽買賣合同時是13萬,那3萬是他們掙的,如果你自己買也不一定會賣到13萬。A只是在和你簽訂代理合同時沒有和你說明他可以賺取差價,這一點在簽代理合同時應該和你說明,這也可以說是這個行業不成文的一個流程。
二、如果你真的很不舒服,憑什麼就讓A和B賺了3萬?那你可以拿著那兩份合同去房管部門投訴或者公安局經濟科報案,經過法律手段是完全可以要回13萬的,責任方肯定是中介的。合同法我就不和你細談了。
三、其實是中介和你之間的代理合同上缺少了一項條款,就是如果他以10萬元以上的價錢買出去後,多出的那部分分配情況應加以說明,這樣以來就避免了糾紛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