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戀愛期間,男方出資購房寫在女方名下,有證據,分手後,起訴訴求是退還房款,法院會不會判退房子
兩位不是夫妻,
所以,在此前提下購房,住房產權屬於房產證登記人個人所有,權益受法律保護。
男方參與出資,可以憑出資憑據,主張要求女方還錢,不能主張住房產權。
就像當事人貸款購房,辦理的房產證是當事人個人名字,住房產權是屬於當事人所有,和貸款的銀行無關。
② 戀愛期間雙方共同買房購車,分手後引發財產糾紛
你好!
很難處理!
如果不能證明是雙方出錢買的,誰的名下就是誰的資產。
否則,只能依賴是否有良心。
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望採納。
③ 戀愛期間雙方共同貸款購房 實際一方負擔月供 房屋如何分割
戀愛期間財產分割歷來是當事方爭議的焦點,也是法院判案的難點。相關的法律依據只有一個相近的司法解釋,就是1989年最高院公布實施的《關於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第10條規定:解除非法同居關系時,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那麼是否所有的同居期間財產分割均可適用這個法律依據呢,答案是否定的。
1、「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的介定。
(1)在內部關繫上,以夫妻相稱。
以稱謂表示夫妻相稱。以夫妻相稱可表現在稱謂上互稱「老公」、「老婆」、「愛人」「親愛的」、「寶貝」等極其親密詞語,或者帶有隻有長輩至親才能稱呼的「小名」、「昵稱」,或者是專屬於兩人之間的帶有特定親密含義的「愛稱」等。需要指出的是,不能僅憑借雙方之間向外人介紹對方時用「這是我朋友」,就徹底否定雙方「以夫妻名義同居」。道理很簡單,雙方未辦理結婚登記,那麼在向外人介紹時低調一些,含蓄一些,是人之常情。
以行為表示夫妻相稱。表現在:雙方搬到一起共同居住;互相履行象夫妻關系一樣的性權利和義務;生活上互相關懷、互相照顧;工作上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互相支持;經常結伴快樂出遊;雙方已經到專業影樓拍攝了婚紗照,製作藝術影集和展示照片。
(2)在外部關繫上,以夫妻相稱。
以稱謂表示夫妻相稱。向雙方的家人、親屬、朋友、同事介紹對方是自己的「老公」、「老婆」、「愛人」等。
以行為表示夫妻相稱。如:共同接待、安排雙方父母、親屬、同事、朋友的探訪,接待中分工負責、井然有序、不分你我;時逢佳節(尤其是春節),雙方共同購置年貨、禮品共同去探訪雙方的父母、親人;共同參加各自單位組織的外出旅遊,公開共同居住,不避耳目;雙方經常、頻繁地互為代理行為,比如代理對方辦理銀行卡、銀行取款、購買生活物品、簽訂各種合同、代理與對方所在單位的同事或者朋友之間的經濟往來等等。
(3)在經濟關繫上,不分彼此,主要收支混同。如果雙方雖然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但經濟上彼此獨立,支出實行AA制,或者約定三七或四六的比例承擔,那麼雙方取得的共同財產如無另外約定,就要以按份共有關系去認定。大部分同居關系中,男女雙方對於日常支出往往都是不分彼此的,如柴米油鹽、煤水電費等,誰也無法准確計算到底各自承擔多大的比例,如果真的分得很清的,兩個人可能同居時間也不會太長了。所謂主要收支混同,也就是雙方對於購房、購車、購整套家用電器、裝修房屋等等必須動用雙方經濟資源的消費時,齊心協力、共同湊錢、共渡難關。在這種情況下,出錢的多少並非是至關重要的,重要的是雙方在思想上、行為上是否將對方作為自己的經濟共同體。
(4)對共同生活的貢獻上,不分大小、不分彼此、互相理解、互相包容。對於沒有工作的全職太太(也可能是全職老公,現實較少)將主要精力致力於做家務、伺候雙方父母、撫養小孩、料理對方生活付出較多的,雖然都在花對方的錢,積累的財富,如雙方無另行約定,本人認為也應按共同共有對待。雙方在共同生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有的雙方都上班掙錢;有的一方掙錢,一方做家務為主;有的一方掙得多、工作也輕閑,家務也負擔得多。家庭事務總量是一定的,一方付出得少,對方必然付出得多,但總的原則是雙方都積極地為共同生活而付出,雙方也都能體諒、包容、理解對方對共同生活的所作的貢獻,並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穩定、和諧地共同居住生活,在共同生活期間取得的收入也當以共同共有對待。
總之,「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應綜合評定,切不可以點斷面,以偏概全。不能單獨以「未以夫妻名義對內相稱」、「未以夫妻名義對外相稱」、「未出資購置某項財產」、「沒有掙錢養家」、「經常不在家吃飯」、「為了讓父母歡心才帶他(她)共同探親」、「各拿各的工資卡」就認定雙方未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在同居財產分割案件當中,想將共同生活的全部事實都舉出強而有力的證據是根本不可能辦到的,但舉出必要的、基本的證據是需要的。如:
雙方共同出遊時的甜蜜、放鬆的照片(包括不雅的照片),證明雙方已經明確關系,並親密無間;
婚紗照,證明雙方已經將對方視為自己的「愛人」或者「配偶」;
接待雙方父母共同出遊照片,證明雙方已經對父母宣稱雙方之間的男女關系;
在雙方日記、通話、簡訊、郵件、書信中所體現的雙方以夫妻相稱的稱謂及相互經濟關系,證明雙方之間已經在進行「以夫妻名義同居」的生活;
雙方互相代理對方的對外事務(取款、簽合同、代交費等),共同投資、共同購置大件財產,為共同生活或對方事務付出勞務或者支出費用的相關證明(證人證言、各種生活支出費用單據等),證明雙方已經將對方作為自己的經濟共同體對待。
2、以下一些情況,不應將其取得的財產按共同共有對待。
(1)雙方同居之前約定了財產歸屬的,如該約定未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則應當履行和遵守;
(2)雙方短暫同居(如只有幾個月),經濟上混同程度較低,只有小額往來,對大件財產分割應側重對該大件財產的貢獻大小來酌定所佔份額,一般如達不成協議,只能由法院酌定判決;
(3)一方有配偶,在婚外與其他異性同居,無論該異性是否知悉其已婚,所積累的財產均不能按一般共有關系處理,應主要考查雙方對該財產的投入比例;
(4)一方有配偶,在婚外與其他異性同居,該方將自己名下夫妻共同財產自願與該異性共有,一般應認定無效(因為夫妻共同財產一方無權惡意、違背公序良俗地擅自處分)。
(5)一方有配偶,在婚外與其他異性同居,該方將自己名下純個人財產自願與該異性共有,一般應認定有效(因為任何公民都有權獨立處分完全屬於自己的個人財產)。
(6)雙方以夫妻名義同居後,因人身關系取得的財產歸該當事人所有。
(7)雙方以夫妻名義同居後,繼受取得的財產歸繼受取得人所有。
(8)雙方以夫妻名義同居後,取得的共有權屬不明的財產推定為共有財產。
(9)一方同居之前的個人財產,以及因該個人財產所生的孳息(房租、股息、紅利等),一般仍作為該方的個人財產對待。
(10)雙方以夫妻名義同居後,因共同生產、生活形成的債權、債務為共同的債權、債務,對外仍視為個人債權、債務,但雙方之間一般應按共有債權債務享有和承擔。
綜上所述,對於以夫妻名義同居期間共同財產分割,應充分考慮雙方的男女關系、經濟關系、對共同生活的貢獻、同居的「程度」和「時間」,以及公序良俗等因素,其間所得財產不能簡單地認定到底是共同共有、按份共有還是個人所有。
④ 戀愛期間共同買房,分手後如何處理
王小姐與男友戀愛期間,共同向開發商購買了普陀區一套住房。《房地產買賣合同》由王小姐與男友兩人簽字。貸款以男友名義,王小姐作為貸款合同擔保人。最近,王小姐與男友終止了戀愛關系,男友於是拖著不辦產權證。男友還向法院起訴,稱王小姐購房時沒有出資,不應該享有該房屋的權利,王小姐想知道好真的對房屋沒有權利嗎? 馬友泉律師認為,根據《物權法》有關規定,如果對房屋的產權份額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按照出資額確定份額。然而,在司法實踐中,出資並非唯一考慮因素。法院往往綜合考慮雙方當事人對房屋的貢獻大小,合理確定未出資方的份額。換言之,司法實踐中,考慮更多的是貢獻,而不僅僅是出資。當然,出資本身也是貢獻的一個重要方面。本律師曾經承辦的此類案件中,共同看房、簽約、共同貸款(或擔任貸款擔保人)、投入的時間、精力或風險均可以作為貢獻的一部分,從而分得部分房屋份額。 本案中,王小姐與男友共同看房,簽訂買賣合同,並作為貸款擔保人。即使未出資,由於其對於購買房屋有貢獻,並承擔風險,法院在判決時,會合理確定其應得的份額,而不是僅僅根據出資,將房屋判給王小姐男友。
⑤ 在戀愛期間買房,該如何避免糾紛
人們常說吃穿住用行,房子是人們生活中的很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很多人都會想方設法的買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哪怕是東湊西借按揭貸款。很多人也會在結婚之前買一套屬於自己的婚房。那麼在戀愛期間,買房應該如何避免糾紛呢?
關於“在戀愛期間買房,該如何避免糾紛?”這個話題,各位有什麼觀點,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⑥ 戀愛期間房屋糾紛處理,男方出的首付款購房合同寫在女方,現在該怎麼樣拿回房產權
這種情況主要是女方同意更名,如果女方同意更名,就可以簽訂協議,然後到公證處進行公證。如果女方不同意更名,就要調取首付款銀行記錄,以證明上男方出的錢,很可能需要通過訴訟解決
⑦ 分割戀愛期間共同買房屬於民事訴訟什麼案由
屬於解除同居關系的析產糾紛,或者直接就是房屋所有權糾紛,無論案由是什麼,你的訴訟請求都應該是確認你對房屋享有全部或者部分的所有權,即法律上的確權之訴
⑧ 情侶婚前買房如何避免糾紛 這幾點千萬注意
情侶婚前買房如何避免糾紛
公證員總結了以下幾點
據公證員小錢了解,當前年輕人愛得轟轟烈烈,但婚姻觀念有時候蠻隨意,分手時容易發生房產糾紛。
經手的案例多了,他總結出以下幾點,供情侶婚前買房的時候參考——
*清清爽爽的,就是結婚前感情基礎不牢固的,不要以共同名義買房,謹慎再謹慎。
小錢說,買房具有特殊性,牽涉到不動產交易和產權登記。為避免將來產生不必要的尷尬和矛盾,小情侶還得三思。
第2招,一方名義買房但雙方出資的,買房時分清楚雙方的錢款。
現在房價高,買婚房基本是全家總動員,為避免父母的積蓄打水漂,建議雙方分清各自的花費,並留下證明。因為如果雙方分手,在無憑無據的情況下,難以說清楚錢款的來龍去脈。
公證處也經常遇到,在小兩口結婚後自己無力購房,有實力的父母出資承擔了首付和按揭,但房子登記在父母名下,指定贈與給自己的孩子一人。如此一來,房子不屬於夫妻共有財產,即使離婚也不怕對方分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