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處理醫患糾紛
處理醫患糾紛,具體做法如下:
1、分析事件的性質
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有過失,這是要承擔責任的。有的醫療糾紛,醫務人員在診療過程中沒有過失,醫院不會承擔責任。醫療糾紛的發生後,應該盡快弄清診療過程中是否有過失,分析事件的性質,以便採取相應策略,應對醫療糾紛。
2、分析患方動機
醫療糾紛的發生,患者一方有多種不同的動機,患方動機有以下幾方面:
對不良後果無法接受,尋機索理。這實際上是患者或者親屬的挫折心理反應,患者及家屬都希望來醫院後,能在醫務人員的精心治療下盡快祛除疾病、恢復健康。一旦患者及家屬期盼的目的未實現,患者及家屬在心理上受到打擊,產生挫折感,向醫院索理。
對醫療服務不滿的發泄。患者對醫院或者醫務人員的服務不滿意,有意見,尋機造醫院發泄,以釋放心中的不滿。
對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進行試探。患者對醫院的醫療服務究竟有無過失不清楚,受他人或者媒體的影響,向醫院提出索賠要求,「拋個石頭試水深」。
對醫療過失較為強烈索理索賠強烈。患者及其親屬對醫院及其醫務人員的醫療服務極不滿意,堅定認為醫療服務有過錯,要求醫院予以賠償。
3、穩定投訴者,緩沖矛盾
醫療糾紛後,醫院及其醫務人員要正確對待。首先要作的工作是穩定投訴者的情緒,緩沖矛盾,對醫療糾紛實行「冷處理」,做到「人躁我靜、人急我緩」,千萬不要激化矛盾。待患者或者親屬冷靜下來後,再行商議解決辦法,有利於醫療糾紛的解決。對那些無理取鬧的患者及其親屬,如果做工作無效、嚴重影響醫院正常工作秩序的,應該積極給上級主管部門匯報,必要時請公安部門維護醫院的正常工作秩序。
4、作好說服工作,爭取理解
對初步分析醫院在醫療活動中沒有過失,醫療糾紛的發生是由於患者或者親屬缺乏醫學知識,對醫務人員的診療行為不理解造成的醫療糾紛,要盡量耐心解釋,爭取患者的理解。對一時難以分清一責任或通過初步調查分析醫療過程中有過錯的,告知患者或者親屬按照現行的醫療糾紛處理程序進行,決不能通過取鬧事來解決。
2. 醫患糾紛的根源是什麼
醫患糾紛的根源就是患者對醫生不信任,總感覺醫院要賺他們的錢。這種信任關系要用很長的時間來建立,但摧毀只需要一瞬間。
3. 醫護人員該如何避免醫患糾紛
普及醫學知識迫在眉睫
4. 談談你對新醫患關系 看法
現在醫患關系用幾個詞來概括,簡而言之:「暴力」「冷漠」「不換位」「妖魔化」。
在剛剛過去的一段日子裡,有一個針對醫科大學實習學生的培訓,叫做——「醫患溝通」
越來越多的機構,學校都開始意識到目前社會上醫生和患者之間的沖突和矛盾,他們也開始在想辦法緩和及解決。
從近十年來的醫患糾紛的數字就可以看出,2002年的時候,全國總醫患糾紛是五千多起,到2013年,這個數字變成了12500+,數字乍一看不算多,可仔細想想,觸目驚心,為什麼?
拿另一個大家關心的話題來作比較,房子,02年的房價和現在的房價去比較一下,也不過就漲了10多倍,而醫患糾紛的這個數字,整整漲了25倍啊!太可怕了!
在醫患溝通培訓課上,第一個問題就是「當說到醫患關系的時候,你們腦海里浮現出的是什麼詞兒?」
沒有幾個學生想到的是正向的詞彙,都是負性居多,偶爾有幾位是中立的。
「妖魔化」和「暴力」是被他們提到最多的片語。的確,在妖魔化這件事情上,某些媒體居功至偉,原先都是在報道白衣天使的,後來不知為何,一時間風向逆轉,總揪住些陰暗面放大,甚至有時不坐實就報出來了,比如讓人非常記憶猶新的「八毛門」事件(不做詳述,網上能查到)
「暴力」更是屢見不鮮,患者打護士和醫生已經是很頻繁的事情,流血甚至是死亡都制止不住患者和患者家屬心中的暴戾。有個同學說「我們要先保護好自己,有能力時在保護好別人」。唉,醫生現在變成了弱勢群體了。
不過好消息是,總體的醫患關系目前也在緩和之中,14年的醫患糾紛數字較13年有所下降,這證明不論是醫生還是患者,都在自身方面有做了努力,彼此也在諒解和緩和的路上慢慢前行。
5. 如何有效解決我國醫患矛盾
今年以來,醫患暴力沖突惡性事件頻頻發生,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憂慮。9月15日,北京同仁醫院發生一起慘烈血案,43歲的女醫生徐文被一名患者連刺17刀,倒在血泊中。此後一周,又有一名眼科醫生被患者打傷。9月21日,湖北武漢協和醫院發生一起暴力沖突。一名七旬患者因病情復雜,搶救無效死亡,家屬因不認同醫院的結論,糾集數十人持械沖擊醫院。8月23日,江西南昌市第一醫院發生一起血腥械鬥。上百人手持棍棒、漁叉、鋼管到醫院鬧事,與保安發生沖突。近段時間,醫患矛盾問題倍受矚目,我們深思:為何我國醫患矛盾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該如何解決我國的醫患矛盾呢?醫患關系是醫務人員與病人在醫療過程中產生的特定醫治關系,是醫療人際關系中的關鍵。
著名醫史學家西格里斯曾經說過:「每一個醫學行動始終涉及兩類當事人:醫師和病員,或者更廣泛地說,醫學團體的社會,醫學無非是這兩群人之間多方面的關系」。這段話精闢地闡明了整個醫學最本質的東西是醫師與病員的關系,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認為,現代醫學的高度發展更加擴充了這一概念,「醫」已由單純醫學團體擴展為參與醫療活動的醫院全體職工;「患」也由單純求醫者擴展為與相關的每一種社會關系。醫患關系在醫療活動中由技術性關系和非技術性關系兩大部分組成。非技術性關系是指求醫過程中醫務人員與病員的社會、心理等方面的關系,在醫療過程中對醫療效果有著無形的作用。
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醫患關系的實質是「利益共同體」。因為「醫」和「患」不僅有著「戰勝病魔、早日康復」的共同目標,而且戰勝病魔既要靠醫生精湛的醫術,又要靠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和積極配合。對抗疾病是醫患雙方的共同責任,只有醫患雙方共同配合,積極治療,才能求得比較好的治療效果。醫患雙方在抵禦和治療疾病的過程中都處於關鍵位置,患者康復的願望要通過醫方去實現,醫方也在診療疾病的過程中加深對醫學科學的理解和認識,提升診療技能。在疾病面前,醫患雙方是同盟軍和統一戰線,醫患雙方要相互鼓勵,共同戰勝疾病。
維護醫患這對利益共同體的良好關系,需要醫患雙方的共同努力。一則有趣的民間傳說可作為注腳。唐朝葯王孫思邈外出采葯,遇一隻母虎張口攔路,隨從以為虎欲噬人而逃,孫思邈卻看出虎有難言之疾。原來這母虎被一長骨卡住了喉嚨,是來攔路求醫。孫思邈為其將異物取出,虎欣然離去。數日後孫思邈在返程中途經此地,那虎偕虎崽恭候路旁向他致意。
譚小芳老師認為,這個故事起碼說明了兩個道理:第一,即使是吃人的猛虎患病,醫生也應本著仁義之心為它治療,何況生了病的人呢;第二,即使是吃人的猛虎對於為它解除病痛的醫生也懷有感恩之心,有禮貌地回應。從某種意義上說,相互尊重、相互配合、相互依存正是醫患關系的最基本特點。
以前醫生和患者真是親如家人。看病是政府全包,醫生看病不用想著賺錢,該用什麼葯就開什麼葯,病人也沒現在這么多,醫生出診可以問得很仔細,不像現在幾分鍾就「搞掂」一個病人。過年過節,醫院有不少老病號都會回來『走親戚』,給一些老中醫送點芋頭、雞鴨,非常親密。新醫改重點是讓醫療事業回歸公益性,政府要加大對衛生事業的投入和監督,醫生不能只盯著錢,要大力提倡「仁心仁術」,促進醫患和諧。
譚老師了解到,政府正在推動新醫改,加大衛生投入,改革「以葯養醫」體制,實現醫保全覆蓋,逐步讓群眾享受到基本醫療衛生服務。除了醫療體制改革,醫德醫風也要常抓不懈,「以人為本、醫乃仁術、大醫精誠」是中國傳統醫學文化核心價值,這些原則不僅僅是簡單地刻在匾上,更要牢記於心。這樣才能有效緩解緊張的醫患關系。
隨著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普及和新世紀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患者的健康保健需求和對醫療的滿意度發生了很大變化,醫患關系問題尤為突出。患者患病求醫、去醫院就診,是作為求助者;醫生看病和治病,是作為幫助者。這樣就形成了在醫院這種特殊的社會場合中醫生與患者及其家屬相互作用的人際交往關系,即醫患關系。
換句話說,醫患關系是指醫護人員在診斷、治療與護理等醫療過程中與患者及其家屬所建立起來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人際關系。可以這樣說,醫患關系是所有臨床工作的基礎,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醫療質量和滿意度,醫患糾紛是每個醫院都頭痛的問題,雖然這跟整個社會在醫療方面的矛盾被集中到醫院有關,但也跟醫護人員本身的溝通意願和溝通技能有很大關系。
在幾乎每個網站上,關於「醫療黑幕」的帖子都是最熱門的帖子之一,最近在貓撲網站上,一篇醫生自揭「葯扣」現狀的帖子也獲得熱捧,網友們從中看到了時下醫療體制中仍存在的很多「黑洞」。自從醫療體制改革以來,中國醫療行業的種種怪現象就一直沒有斷過,什麼看不起,「辛苦三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以及由此而衍生出來的醫患矛盾、職業醫鬧等等不一而足的亂象,無一不在一次的告訴我們,是該做點什麼了。
「大家對"神帖"的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說出了對體制的思考,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只把矛頭指向醫療人員本身。我們今天剛剛開完培訓課,有醫務人員發言,流著淚說,我們的一點差錯可能造成患者無可挽回的損失。這樣的錯誤,一旦發生,就沒有機會改正。這是真實的一幕,我們的醫生不是惡魔,這個群體有害群之馬,但不是全部,我們需要保持絕對的自省精神和感恩意識。」那位不願具名的醫院管理人員說。
本來,筆者作為業內人士,耳聞或遭遇醫患糾紛的事,可以說是跟開車磕磕碰碰一樣,總是難以避免。因而,一直以來,我對各路媒體為吸引眼球而爭相炒作的醫療糾紛、醫療事故之類,從來是置若罔聞,更不欲略置一辭。但是,醫患關系的惡化,雙方的互不信任,從經濟學上看,會加大成本,從社會學上看,會摧毀本來就十分稀缺的道德與價值體系,受損的將是社會中的每個人。
據調查,80%的醫患糾紛都是由於溝通不良引起的,如果溝通良好,這些糾紛就會減少甚至不會發生,所以加強醫患溝通的訓練是非常重要的。醫患溝通不良,從醫護人員的角度講,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醫護人員不願意或者不重視溝通,二是溝通的技能方面有欠缺,歡迎參加著名企管專家譚小芳老師的《醫患關系管理》課程將幫助醫院解決這些問題。
目前的醫生和患者之間缺乏良好的溝通。患者大部分認為,醫患之間的溝通一般或基本上沒有溝通;醫護人員大部分認為,醫患之間的溝通一般或基本上沒有溝通。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醫患之間缺乏基本的信任,醫護人員未很好履行告知照顧義務,歸結為雙方信任度降低的主要原因。不論是患者還是醫護人員都不同程度的認為醫患關系不和諧。
近年來,日趨緊張的醫患關系不僅正在嚴重沖擊著醫療服務市場,而且已成為社會不和諧的因素。當前和諧醫患關系越來越受到重視,醫護人員同時承擔著管理者、溝通者、照顧者、代言者、保護者及教育者等多重角色。就這個敏感話題,譚老師主要有以下觀點:
一、醫療糾紛、醫患關系問題的實質。首先,醫院管理專家譚小芳老師表示,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等問題的實質,是法律上對醫患雙方的權利、義務界定不清,患者如何行使自己的權利,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途徑不明,社會醫療制度中,風險防範即保險制度不完善。
二、醫療服務是高風險服務。醫療服務是一種面對無數未知領域的高風險服務,有其不確定性。據統計,即使在發達國家,臨床醫療確診率也僅有70%左右。可以說,沒有任何一位醫生敢保證不誤診、不漏治。作為發展中的科學,人們至今還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並尋找解除疾病的辦法,即使醫學家開始從基因水平認識疾病,人類對癌症、艾滋病等仍沒有根治手段。
三、醫療服務是特殊服務。醫療服務是一種不同於其他服務的特殊服務——它既服務於軀體,也服務於精神;既服務於生命的每一階段,也服務於從出生到臨終的生命全過程,甚至已發展成為從生前到身後的「超生命全程」服務。醫療服務的對象也是特殊的——接受服務的大多是痛苦中的病人和情緒焦慮的患者家屬。當你幫助患者解除病痛、恢復健康時,醫療服務的提供者容易被病人千恩萬謝;但如果你的服務有缺陷,醫療服務的提供者也最容易受到指責。
四、醫療服務面向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醫療服務還是一種「只有更好,沒有最好」的服務,它面對的是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若干年前,當「看病難」還是一種普遍的社會抱怨時,兩個產婦擠在一張病床上也會覺得「幸福」。而現在,人們希望醫院有適宜自己的更好的軟硬體環境。對醫療效果過高的期望值,加上對醫療高風險的認知缺乏,許多病人與醫院的糾紛就因此引發。我們應該採納適應新時代發展的理念,加強醫護人員人文素質的培養,營造良好的人文氛圍,加強人文科學知識的學習並應用於醫患活動中,達到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目的。
五、醫療服務的「政策性」。醫療服務的另一個因素是「政策性」的,譚小芳老師認為,在醫療保險制度改革過程中,醫療機構擔負著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和控制醫葯費用雙重任務,成為各方利益沖突的交匯點,社會各方面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關注程度、監督力度不斷加大。因此,醫護工作者不僅要有良好的政治素質、心理素質,而且要有高深的專業素質、廣博的人文素質。知情、同意、自由、不傷害、最優化,這是國際社會認同的醫學道德的最基本原則。
六、醫患關系,如履薄冰。「看病難、看病貴」長期存在,從踏進醫院那刻起,醫患關系就被刷上一層「不信任」的底色。醫患雙方之間,越來越難以達成互相信任:有的患者擔心自己看病被宰,有的患者擔心醫生不給用葯;而醫生也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一旦出現醫患糾紛,最擔心這只幕後「黑手」,採取「下三濫」的手段,打著「維權行為」的幌子,動輒花圈、橫幅堵門,甚至打砸恐嚇,一步步地逼迫醫院無奈就範。一些人通過非正常的途徑,將屠刀看向醫院,目的只是為了向醫院詐取錢財--惡意向醫院討要說法,已經成為一個怪胎,侵蝕著醫院、廣大患者的共同利益。
除了以上幾點,譚老師還建議政府主管部門針對當前缺乏行之有效、快捷的解決途徑和處理醫患糾紛的專門立法,應盡快設立獨立於醫患雙方的第三方糾紛調解中心,公平、專業和規范的處理各種醫患糾紛,引導群眾在法律框架下妥善解決醫療糾紛。每個醫生不妨牢記美國醫生特魯多墓誌銘上的那段道出醫學和醫生角色本質的箴言:「有時去治癒,經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
6. 面試:1,如何對待醫患糾紛2,如何看待現在很多醫生跳槽事件!
1.回答如下:
醫患之間存有問題,醫患關系緊張不應成為醫務人員不良行醫行為、社會公眾與患者不良就醫行為的理由。患者對醫務人員表示信任的接近一半,而醫務人員認為醫患之間相互信任的更低。拋開一些技術上的客觀因素,本調查結果證實,醫患關系並未到非常緊張的狀況,相反是社會公眾及醫務人員在認識上有所誇大,特別是醫務人員對醫患相互信任的比例較低顯示出這一點。
另外,醫務人員包括醫學生對醫患關系表示出了比患者群體更多的恐慌和擔心。這種心態會影響到他們對待患者的態度和處理方式,有可能引發新的醫患糾紛,加劇醫患關系的緊張程度。
2.回答如下:
針對醫生頻頻跳槽的現象,我認為要全面看待這個問題。「首先,醫生跳槽甚至改行都不算新鮮,當年孫中山、魯迅也都是從醫生改行的」。現在醫生跳槽有一個新動向,就是越來越多的人因對大環境不滿意而跳槽。我認為,醫療行業需要精英,需要創造一個能留住人才的環境。醫生轉行短期內不會產生太大影響,但從長遠來看,不利於醫療隊伍整體素質的提高。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醫生跳槽有利於人才的合理分配。在日本、歐洲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醫院,每個科室的人才梯隊往往呈「金字塔型」,住院醫生位於金字塔底層,人數較多,而教授位於塔頂,只有一個。而我國很多大型綜合醫院是「倒金字塔」,教授一大堆,年輕醫生很難出頭。因此,他們跳槽到其他醫院,有益於醫療人才的合理配置。對病人來說,不必擠到大醫院排隊,就能享受到高質量服務,無疑也是件好事。我更認同這個看法。
7. 如何看待醫患糾紛
這個就是消費者商家有糾紛差不多,只不過醫療這種服務比較特殊,涉及到人的生命,更容易導致矛盾發生,今年因為COVID-19發生,大傢伙對醫務工作者又有了新的認識,可能醫患糾紛會比過去好許多
8. 醫患糾紛該如何更好的處理
首先,我覺得是換位思考的問題。
對於醫生來說,一天需要看很多的病人,如果對待每一個都很熱情,那不得累死了?但是站在病人的角度來看,醫生你對我這么冷漠,我花錢看病,怎麼受到的待遇就是這個樣子?
如果認真論起道理來,醫生和患者誰都沒有錯。醫生沒有罵病人,病人也沒有罵醫生,但是一個轉身,病人就默默投訴了這位醫生。
誰知這位家屬並不知道急診也是屬於門診的一部分,所有的檢查費用是不能報銷的,結果在醫院大吵大鬧。坐診的醫生說已經跟家屬說過了,家屬說沒有,各執一詞,吵的不可開交。
這就是因為醫生跟病人家屬沒有做好充分的溝通工作。
9. 如何構建和諧醫患關系的對策思考
1、增進醫患信任。
醫患之間本應是和諧的關系,醫護人員對患者悉心診治,患者放心地把自己的生命健康寄託於醫生。作為利用專業知識為病人服務的醫護人員,只有面對病人對他的信任,才能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才有信心去挑戰高難度的治療手段;作為懷著期待和希望的患者,只有交付出自己的信任,才能更好地配合醫生的診治,以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
同時,構建相互信任的醫患關系,需要雙方的換位思考,增進相互理解,隨著醫學模式的轉化,醫生在診治上更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問題,重視心理指導和心理治療;另一方面,醫生工作勞累,競爭激烈,還要承受一定職業風險,加之患者和社會對醫務人員要求愈來愈高,醫生也希望患者和家屬從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們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
2、加強醫患溝通。
醫患溝通是建立和諧關系的前提。醫患溝通,是對醫學理解的一種信息傳遞過程,是為患者的健康需要而進行的,它使醫患雙方能充分、有效地表達對醫療活動的理解、意願和要求。良好的醫患溝通有助於醫務人員調整自己和患者的醫學觀念,也有助於醫患相互正確理解對方,協調關系,保證醫療活動的順利進行。由於社會分工的不同,決定了醫療活動中醫患角色的不對稱,特別在醫學的理解和相關知識的擁有上優劣勢明顯。
同樣,社會文化背景不同的患者,對醫療活動的理解和醫療服務的需求,也存在著差異,這些優劣勢和差異要求影響了醫患溝通。為此,作為醫務人員應當及時了解並滿足患者被理解、受重視、受尊重的需求,同時也應掌握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期望、每個醫療環節中的疑慮、對醫療服務的感覺以及醫療服務需求的關鍵點等,了解患者對醫療服務和疾病治療效果的滿意度。
3、尊重醫學科學。
醫療行為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醫學上還有許多未知領域,患者自身也存在相當大的個體差異。醫患雙方都要遵循醫學科學的客觀規律。醫務人員要嚴格按照醫學科學的方法、手段來診斷和治療疾病,決不能違背科學的客觀規律;患者應充分信任醫務人員,決不能隱瞞與病情有關的情況,或故意刁難醫生。
同時,醫生也要尊重病人的知情權和自主權,讓病人獲取更多的醫學信息,給病人更多的自主的機會,這是未來醫患關系的立足點。
4、努力提高醫務人員的業務素質。
對於醫院這樣的特殊性質的窗口服務行業來說,醫患關系體現在醫療服務的各個細節上,每個細節管理的好壞都將直接影響到醫患關系,醫院需要從軟體建設和硬體建設加以強化。
在軟體建設上,醫院要從嚴格執行操作規范、確保醫療質量的不斷提高、加強對醫務人員服務水平和技巧的培訓和提高服務標准等方面強化。全面推行質量管理體系,提升醫療服務質量。同時,醫學領域充滿著許多未知數和變數,醫務人員不能僅僅滿足於已有的醫學知識,醫學科學的發展日新月異,這就要求不斷地學習,把握經驗,認真探索未知領域,尋求解決危害人類健康的有效方法,提高確診率和各種急診搶救的成功率。
5、加強醫德醫風的建設。
醫院要生存、要發展,必須以自己優質的醫療服務吸引更多的患者前來就診。作為醫務人員,要使病人真正放心,最主要的是醫務人員要有一顆愛心。醫生是以解除病人疾苦為職業的,必須對病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必須懷著對生命的敬畏,善待所接診的每一位病人。
要堅持以人為本,建立醫患互信,尊重患者,體貼患者,關愛患者,對病人進行人性化關懷;並注意向患者及家屬做好宣傳教育,取得他們的支持、配合和諒解;認真對待患者及其家屬的投訴,及時妥善的處 理好已經出現的醫療糾紛。
以上為有關論述,僅供參考,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