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怎樣看待商標侵權的行為
從我國商標法規定來看,商標侵權行為的構成通常包括以下要件:
一是造成損害後果或即將發生損害後果,即侵權行為給商標權人已經造成損害或者即將造成損害,可表現為產品銷量下降,利益的減少或者商標信譽降低等。
二是行為違法性,即行為人未經許可,也沒有其他法律依據而客觀上行使商標權人依法所享有的權利。
三是損害後果與違法行為有因果關系,即損害後果是由違法行為直接造成的。
四是主觀上的狀態,包括有過錯和無過錯兩種。一般情況下,行為人非法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的,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的,反向假冒注冊商標的行為,在認定是否侵權時以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為要件;而對於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的行為,認定是否侵權時不以行為人主觀上過錯為要件。
根據我國商標法及相關司法解釋之規定,具體侵害商標權的行為有以下幾種:
一是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類似商品上使用與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商標的行為,又稱使用侵權。
二是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行為,即屬流通領域的商標侵權行為,又稱銷售侵權。
三是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又稱為商標標識侵權。四是未經商標注冊人的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行為,在國外稱為反向假冒行為。
五是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行為。
商標侵權的認定;
對「近似商標」的認定通常應從兩個方面考慮:一是兩個商標所使用的商品或服務是否相同或相類似;二是兩個商標的標識的主體部分是否相近似。具體認定以普通消費者的一般注意力作為評判的主觀標准,並採用整體比較與商標顯著部分比較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綜合判斷。實踐中多以商標的音、形、義三個要素考察。即讀音是否相同;外形是否相近,是否可能導致普通消費者直觀上的誤認;意思是否相同等來判斷。如果有一個以上的因素相同,並且可能造成混淆,基本可以認定為近似商標,如本案所涉及的「酷孩」與「酷兒」,如果對二者進行綜合判斷,我個人認為可以認定為近似商標。
所謂「類似商品」是指在功能、用途、消費對象、銷售渠道等方面相關,或者存在著特定聯系的商品;「類似服務」是指在服務的目的、方式、對象等方面相關,或者存在特定聯系的服務。我國對此採用《尼斯協定》並同時考慮商品或服務的用途、用戶、功能、銷售渠道、銷售習慣等綜合判斷。如本案所涉及的「酷孩」與「酷兒」,二者均屬於無酒精飲料類商品的商標,且商品的用途、用戶、功能、銷售渠道、銷售習慣等亦有類似之處。
2. 哪些情況屬於商標侵權
1、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專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商標的;2、銷屬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3、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這種行為稱之為「反向假冒」;5、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3. 什麼叫商標侵權商標侵權的定義是什麼
商標侵權是指行為人未經商標權人許可,在同一相似的貨物上使用與正版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干擾或者阻礙商標權人使用其注冊商標,損害商標合法權益的行為。行為人銷售明知是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侵犯商標專用權的,法人有權要求侵權人停止侵權,消除影響,賠償損失。
1.基本分類:
在主體方面,商標侵權訴訟中,有權利主體和責任主體兩個基本范疇。權利主體是商標權的權利人和利害關系人。權利人是商標權的原權利主體。向國家商標局申請商標注冊,取得注冊批准。利害關系人是通過商標權的繼承、轉讓或者許可取得商標權部分或者全部權益的繼承人。
商標專用權是通過注冊產生的。在此期間,商標專用權成立後,經過法定程序和嚴格審查,在法律范圍內受到保護。人們認為,注冊不當的商標在被撤銷前應當受到保護。根據《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三十六條的規定,撤銷注冊商標的決定,對工商行政管理機關在撤銷前已執行的商標侵權案件的處理決定不具有追溯效力。
4. 商標侵權是如何界定的
如何認定是否構成商標侵權
一、要以包括相關消費者和經營者的公眾的一般注意力為標准判斷。
商標的基本功能就在於使消費者在購買商品、服務時便於識別這些商品和服務,以及他們的來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也一般發生在市場中,受影響的主要是相關的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所以事後法官審判案件在認定甄別商標相同、近似時,判斷注意力也要回歸到此種情景,也要以相關消費者和特定經營者的注意力為標准。這種注意力不是該領域相關專家所具有的注意力,專家的注意力過於專業可能出現判斷標准過嚴的情況。但也不是一個與一般消費者有別的粗心大意的消費者的注意力,以他們的注意力判斷又可能施之過寬,可能出現漏掉已經構成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情形。要以前邊所提兩者中間選擇大多數相關公眾通常的、普通的、一般的注意力為標准。這就涉及到行為主體的一種行為能力的判斷,審判實踐中也稱為認定商標相同或近似的主觀標准。法官在分析判斷和採納有關證據作為定案依據和產生心證過程中,都要堅持以相關公眾一般注意力的標准。
二、准確地掌握對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整體、要部和隔離的比對方法。按照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的感知規律,審判和行政執法實踐中常常運用商標整體、要部比對和將商標隔離開比對的方法,來判斷商標的相同,特別是商標的類似。
(一)整體比對,又稱為商標整體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作為一個整體來進行觀察,而不是僅僅將商標的各個構成要素抽出來分別進行比對。這是因為商標作為商品或者服務的識別標志,是由整個商標構成的,在消費者的記憶中留下的是該商標的整體印象,而不是構成該商標的某些單個要素。因此,當兩個商標在各自具體的構成要素上存在區別,但只要將它們集合起來作為一個整體,因此而產生的整體視覺,仍有可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就應當認定為近似商標。反之,如果兩個商標的部分組成要素可能相同,但是它們作為一個整體並不會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即整體視覺不同,就不能認定為近似商標。
(二)要部比對,又稱為商標主要部分觀察比較,是指將商標中發揮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抽出來進行重點比較和對照,是對整體比對的補充。此種比對方法也是根據消費者在市場中對商標與商品的具體感受和記憶而採用的一種方法。一般地說,消費者對商標的感受和留下最深的記憶,是商標的主要部分或者稱要部,即商標中起主要識別作用的部分。當兩個商標的主要部分相同或者近似,就容易造成消費者的誤認,就可以判斷為商標近似。
(三)隔離比對,又稱為對商標的隔離觀察比較,是指將注冊商標與被控侵權的商標放置於不同的地點在不同的時間進行觀察比對,不是把要比對的兩個商標擺放在一起進行對比觀察。這是一種基本的商標比對方法,無論在進行整體比對還是要部比對時,都應當採用隔離比對的方式。一般地說,消費者尋找自己所要的商品,總是憑著以往頭腦中對某種商品或者服務的廣告宣傳所遺留的商標印象,在市場中尋找所感知的某種品牌的商品或者服務。在市場中,不同商標的商品一般也不是同時擺放在同一個櫃台中。在消費者的思維中,多數情況下不是兩種要比對的商標同時存在,而是存在以前見到過在頭腦中記憶的商標,與當前見到的商標的比較。
在事後的侵權判定中,利用消費者的此種思維模式採用隔離觀察比對的方法,更能夠真實地反映出被控商標所造成混淆的可能性和程度。將兩個商標放在一起進行比對,不同於消費者在市場中實際購買交易的情況,有可能使法官更關注兩個商標的不同點,不能准確地判斷消費者實際交易中可能產生的混淆。
5. 商標侵權的行為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可構成商標侵權的行為:
1、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相同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可能造成混淆的;
這種行為是最常見的一種商標侵權行為。它主要包括四種行為:
(1)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2)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3)在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
(4)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近似的商標。
2、銷售侵犯注冊商標權的商品的;
3、偽造、擅自製造與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與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的;
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5、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
6、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加工、生產工具、生產技術或者經營場地等便利條件的;
7、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型大小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作突出其標識作用的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
8、復制、摹仿、翻譯他人注冊的馳名商標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
9、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冊為域名,並且通過該域名進行相關商品宣傳或者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
這類商標侵權行為主要有兩種類型:
(1)為商業目的將他人的馳名商標注冊為域名的;
(2)為商業目的注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域名,故意造成與他人提供的產品、服務的混淆,誤導網路用戶訪問其網站或其他在線站點的。
10、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6. 侵犯他人商標權的行為
行為人甲的下列哪種行為是侵犯他人商標權的行為? A. 甲未經權利人許可,將他人未注冊的非馳名商標在自己企業生產的同類商品上突出使用; B. 在網路定址服務中,如果中文關鍵詞是權利人的注冊商標,未經權利人允許、甲注冊該關鍵詞並設定對應網址; C. 甲將他人注冊的非馳名商標在不同類別的商品上突出使用; D. 甲未經商標權人許可,擅自將他人的未注冊的商標申請為注冊商標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構成侵犯商標權行為: 1、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相同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可能造成混淆的。這種行為是最常見的一種商標侵權行為。它主要包括四種行為:一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二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三是在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四是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近似的商標。 應當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使用」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包括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電子商務、展覽以及其他業務活動。銷售發票、合同等商業性文件,是商品交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商業性文件中使用商標,應當視為商標的使用。同時,這時的「使用」應當僅僅限於商業性使用,當事人在教育、科研等公益活動中對商標的使用行為並不包括在內。 2、銷售侵犯注冊商標權的商品的。由於故意實施商標侵權假冒行為的企業往往具有較大的隱蔽性,銷售商標侵權商品的行為就成為我們最容易發現,也是最常見的商標侵權行為。由於商標侵權商品要通過銷售環節,才能使侵權人實現非法獲利,才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和混淆,才能對商標注冊人的權益造成損害,所以針對銷售商的商標侵權極為常見。 3、偽造、擅自製造與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與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的。 商標標識是商標的載體,是商標的物質表現形式。有人將製造和銷售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比喻為商標侵權和假冒行為的源頭。因此,我國《商標法》將此類行為明確規定為商標侵權行為加以禁止,是從根本上防止商標侵權假冒行為的發生。而且我國《刑法》將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確定為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可見對此行為非常嚴厲。 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這項規定是反向假冒,具體是指在商品銷售活動中將他人在商品上合法帖附的商標消除、變動或者更換,冒充為自己的商品予以展示或者銷售的行為。一般來說,這種做法是居於市場壟斷地位的經營者扼殺新生的潛在的競爭對手,使其商標永遠無法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無法形成自己獨立的銷售市場的不正當競爭。在國外,一般用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調整。由於這種行為是利用商標進行的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則利用《商標法》對其進行調整。 5、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 6、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加工、生產工具、生產技術或者經營場地等便利條件的; 7、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型大小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或者以其他方式作突出其標識作用的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這種將他人注冊商標注冊為企業名稱的行為的商標侵權行為成立的前提是商標申請在先,企業登記注冊在後,往往是企業利用他人商標的知名度搭便車的行為,這些企業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作為企業的名稱,誤導了消費者,侵犯了商標權人的商標權。 8、復制、摹仿、翻譯他人注冊的馳名商標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 9、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冊為域名,並且通過該域名進行相關商品宣傳或者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這類商標侵權行為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為商業目的將他人的馳名商標注冊為域名的;第二,為商業目的注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域名,故意造成與他人提供的產品、服務的混淆,誤導網路用戶訪問其網站或其他在線站點的。 10、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
7. 怎樣才算是商標侵權
一、侵犯的對象應當是在我國享有專利權的有效專利。首先,鑒於專利權的地域性,有效專利一般應當是指獲得國家知識產權局授權的專利。其次,鑒於專利權的時效性,只有在規定保護期內未因繳費、無效宣告、放棄等原因失效的專利權才是有效專利。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一項專利權由於某些原因被宣告無效,則該專利權將被視為自始不存在,因此即使有他人在前已經實施也不夠成專利侵權。
二、有違法行為存在。即行為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有以營利為目的實施專利的行為。
需要注意的是,專利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了5種不認為是侵權的行為,是專利侵權責任的例外規定,如果行為人不能舉證以此作為抗辯理由,則應當認定行為人構成專利侵權,並依法承擔責任。
三、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侵權人主觀上的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所謂故意是指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是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而實施該行為;所謂過失是指行為人因疏忽或過於自信而實施了侵犯他人專利權的行為。但也有例外,例如專利法第六十三條第二款就規定,即使行為人主觀無過錯,也構成專利侵權,只是不承擔賠償責任罷了。
四、應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專利法第十一條規定:發明創造被授予專利權後,除本法另有規定外,任何人不得實施其專利,而實施即是不得以生產經營為目的。因此,以生產經營為目的也應是判斷專利侵權的構成要件之一。
8. 如何判定商標間接侵權人的主觀故意行為
間接侵權是指行為人沒有實施直接侵權行為,但為直接侵權者提供實質性幫助,或者引誘、教唆他人直接侵權。
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六)項規定了幫助型商標間接侵權,即故意為他人實施商標侵權行為提供經營場所、運輸、倉儲等便利條件。市場開辦者故意為商戶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提供經營場所的便利條件,依法構成幫助型商標間接侵權。
商標法第五十七條第(六)項將幫助型商標間接侵權責任的主觀構成要件明確界定為「故意」。故意,是指行為人知道侵權行為存在,而追求或放任侵權行為發生。因而,構成「故意」的前提是「知道」。然而,關於「知道」的解讀,存在諸多爭議。就「知道」標准而言,包括 「明知」「應知」和「有理由知道」,「知道」的內容也有「概括知曉」與「具體知曉」之分。
1.知道的標准:「明知」而非「應知」或「有理由知道」
明知,是指行為人明確知道侵權事實存在。明知不同於應知和有理由知道。所謂應知,是指根據行為人的預見能力和預見范圍,如果其應當預見侵權行為的發生,但由於未盡到「合理理性人」的注意和謹慎義務,從而導致損害後果的發生或擴大。有理由知道是指,如果一個「合理理性人」通過實施合理注意義務將會知道該事實,該行為人就會被認為推定知道該事實。由此可見,應知、有理由知道都為行為人設置了注意義務,行為人履行了注意義務就應當知道侵權事實的存在,沒有履行該義務,就有著應當知道而不知道的過錯。
從法律解釋角度分析,構成商標間接侵權的主觀故意的「知道」不應當包括應知和有理由知道:首先,故意與過失的內部構造不同。二者均由「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構造而成,故意的「認識因素」是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結果,「意志因素」是希望或放任損害結果的發生;過失的「認識因素」是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會發生危害後果,「意志因素」是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輕信能夠避免損害結果的發生。二者「認識因素」與「意志因素」有明顯不同,不能混淆和誤用。應知和有理由知道為行為人設置了注意義務,判定時以行為人的預見能力和預見范圍為基礎,因此,其屬於過失的認識因素。如果將應知、有理由知道作為判斷商標間接侵權責任的主觀要件,就等於在故意的意志因素中嵌入過失的認識因素,這在法律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其次,商標間接侵權責任中不應當給行為人設置注意義務。危險是注意義務的產生根源,危險的製造者或管控者應承擔損害預見義務或損害防止義務。而商標間接侵權的行為人,如市場開辦者,並非直接實施商標侵權行為人,不是侵權危險的製造者和管理者,沒有義務管理和控制侵權危險。
2.知道的內容:「具體知曉」而非「概括知曉」
對於知道的具體內容,可分為「概括知曉」與「具體知曉」。不應將「概括知曉」或「大概知道」作為判斷行為人主觀故意的標准,而應採取「具體知曉」標准,即行為人確切知道實際發生的侵權事實,這也是「明知」的應有之義。
首先,行為人只有「具體知曉」才能採取措施制止侵權。「具體知曉」與「概括知曉」是關於知道對象不同的描述。「具體知曉」的對象是特定的,能確切知曉某直接侵權人實施了何種侵犯權利人商標權的行為,而「概括知曉」只是對侵權行為有普遍性的認知。當市場開辦者知曉哪一商戶銷售了何種商品侵犯了誰的商標權時,才構成「具體知曉」,如果僅知曉其市場內存在售假行為,而不清楚具體的商戶,就屬於「概括知曉」。明知某具體侵權行為,市場開辦者才能採取措施制止侵權行為,此時,其未採取制止措施,就可理解為具有間接侵權的故意。
其次,「具體知曉」符合商標間接侵權制度的設立初衷。在科技與商業十分發達的當下,商標直接侵權由以往集中化、專業化向分散化、業余化方向發展。面對眾多、分散的商標侵權者,要求「間接侵權者」與「直接侵權者」就損害後果負連帶責任,商標權人就能通過起訴更具有實力的「間接侵權者」及時獲得有效的救濟。間接侵權制度有效地解決了權利人搜索成本與訴訟成本問題,這無疑是一個偏向於權利人的制度設計。然而,這種偏向必須要有所限制,否則將不適當地擴大商標權人的權利范圍,對競爭造成損害。如果採用「概括知曉」標准,不管行為人是否知道特定侵權行為存在,其就可能承擔間接侵權的責任,會進一步了擴大商標權人的權利,有違間接侵權制度只是適當擴大權利人救濟范圍的理論基礎,而且也會損害公共利益。
最後,「概括知曉」有悖於實質性非侵權用途理論。間接侵權人為直接侵權人提供的幫助條件包括技術、倉儲、經營場所等。這些幫助條件具有合法使用和侵權使用兩面性。市場開辦者開辦市場時,其目的並非將市場專門或主要用於售假的經營場所,因此,應當給予市場生存空間。如果泛泛地猜測市場內可能有商戶存在侵權,就推定市場開辦者有幫助侵權的主觀故意,無疑是加大了市場開辦者的法律責任。
參考資料:http://rmfyb.chinacourt.org/paper/html/2016-09/08/content_116284.htm?div=-1
9. 什麼樣的行為會構成商標侵權
有下列行為之一的,構成侵犯商標權行為:
1、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相同商品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可能造成混淆的。
這種行為是最常見的一種商標侵權行為。它主要包括四種行為:一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二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三是在類似的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四是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他人注冊商標相近似的商標。
應當注意的是,這里所講的「使用」是一個廣義上的概念,包括將商標用於商品、商品包裝或者容器以及商品交易文書上,或者將商標用於廣告宣傳、電子商務、展覽以及其他業務活動。銷售發票、合同等商業性文件,是商品交易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商業性文件中使用商標,應當視為商標的使用。同時,這時的「使用」應當僅僅限於商業性使用,當事人在教育、科研等公益活動中對商標的使用行為並不包括在內。
2、銷售侵犯注冊商標權的商品的。
由於故意實施商標侵權假冒行為的企業往往具有較大的隱蔽性,銷售商標侵權商品的行為就成為我們最容易發現,也是最常見的商標侵權行為。由於商標侵權商品要通過銷售環節,才能使侵權人實現非法獲利,才能使消費者產生誤認和混淆,才能對商標注冊人的權益造成損害,所以針對銷售商的商標侵權極為常見。
3、偽造、擅自製造與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與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的。
商標標識是商標的載體,是商標的物質表現形式。有人將製造和銷售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比喻為商標侵權和假冒行為的源頭。因此,我國《商標法》將此類行為明確規定為商標侵權行為加以禁止,是從根本上防止商標侵權假冒行為的發生。而且我國《刑法》將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行為確定為可以追究刑事責任的犯罪行為,可見對此行為非常嚴厲。
4、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
這項規定是反向假冒,具體是指在商品銷售活動中將他人在商品上合法帖附的商標消除、變動或者更換,冒充為自己的商品予以展示或者銷售的行為。一般來說,這種做法是居於市場壟斷地位的經營者扼殺新生的潛在的競爭對手,使其商標永遠無法與消費者建立聯系,無法形成自己獨立的銷售市場的不正當競爭。在國外,一般用反不正當競爭法進行調整。由於這種行為是利用商標進行的一種不正當競爭行為,我國則利用《商標法》對其進行調整。
5、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標志作為商品名稱或者商品裝潢使用,誤導公眾的;
6、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權行為提供倉儲、運輸、郵寄、隱匿、加工、生產工具、生產技術或者經營場地等便利條件的;
7、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作為企業的字型大小在相同或者類似商品上使用。
或者以其他方式作突出其標識作用的使用,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這種將他人注冊商標注冊為企業名稱的行為的商標侵權行為成立的前提是商標申請在先,企業登記注冊在後,往往是企業利用他人商標的知名度搭便車的行為,這些企業使用他人注冊商標作為企業的名稱,誤導了消費者,侵犯了商標權人的商標權。
8、復制、摹仿、翻譯他人注冊的馳名商標.
或其主要部分在不相同或者不相類似商品上作為商標使用,誤導公眾,致使該馳名商標注冊人的利益可能受到損害的。
9、將與他人注冊商標相同或者相近似的文字注冊為域名.
並且通過該域名進行相關商品宣傳或者商品交易的電子商務,容易使相關公眾產生誤認的。這類商標侵權行為主要有兩種類型:第一,為商業目的將他人的馳名商標注冊為域名的;第二,為商業目的注冊、使用與他人的注冊商標相同或近似的域名,故意造成與他人提供的產品、服務的混淆,誤導網路用戶訪問其網站或其他在線站點的。
10、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