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在學生傷害事故處理中,學校責任使用的歸責原則是什麼
1、要看學校是否盡到了對學生的管理職責,如是否落實了安全保護措施,校舍、設備、設施是否完好,能否確保學生安全等。
2、要看學校是否盡到了對學生的教育職責,如是否制定了有關的規章制度,是否認真地對學生進行了教育。
3、要看學校是否盡到了對學生的照顧責任,如是否及時制止學生的不當行為,是否及時採取補救措施,是否根據每個學生的年齡、智力等不同情況,分別給予了不同層次的照顧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
Ⅱ 關於侵權責任法的校園歸責問題
1、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2、由此可見:
a.校園作為未成年人監護人的代理人,只對未成年人承擔責任,成年人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了,就不需要學校為其自身行為負責了。當然,如果學校保安、安全設施出了問題造成學生傷害,還是要負責的。
b.對於校外人侵害未成年學生的,學校承擔過錯責任,而且是在侵權人承擔以後,對不足部分承擔補充賠償責任。
c.對其它種類的傷害,學校對未成年學生承擔過錯責任,其中對於無民事行為能力的學生,承擔的是推定過錯責任,即其過錯要有學校自己舉證,這與限制行為能力學生的情況是不同的。
Ⅲ 什麼情況下學校應承擔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條規定的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十周歲以下的學生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在以往的法律規定當中,學校在學生傷害事故中的歸責原則僅僅是過錯責任,即只有在受傷害的學生和家長證明學校在事故的發生當中具有過錯,學校才承擔責任。而在《侵權責任法》中,將其更改為了過錯推定責任,即在學生傷害事故發生之後,首先推定學校具有過錯,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學校如果希望免責的話,必須要提供相應的證據來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就要承擔賠償責任。在這里,學校因為比以前多承擔了舉證的責任,所以在學生傷害事故訴訟中勝訴的難度就相應加大了,承擔賠償責任的可能性也就增加了。
《侵權責任法》第39條規定的是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即十周歲以上,十八周歲以下學生在學校受到人身傷害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根據該條的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傷害事故的歸責原則為過錯責任,這與以往的法律規定是相同的。在發生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學生的傷害事故之後,受傷害的學生和監護人必須提供相應的證據來證明學校具有過錯,否則就不能要求學校承擔賠償責任,除非學校主動承認自己在學生傷害事故當中具有過錯。
《侵權責任法》第40條規定了校外第三人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的法律責任。該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在該條當中,歸責原則依然為過錯責任,即如果學校在第三人造成的學生傷害事故當中具有過錯,也應根據自己過錯的大小承擔相應的補充賠償責任。即在該造成傷害第三人無力全部賠償或者無法找到該第三人的情況下,如果學校在事故當中沒有盡到自己的管理職責,就要由學校根據自己的過錯大小繼續對受傷害的學生進行賠償。學校是否盡到管理職責,要根據傷害事故發生時具體情況判斷。例如學校門衛管理制度欠缺或者門衛管理不善,導致校外人員隨意進入學校打傷學生,學校就應根據過錯責任原則承擔補充賠償的責任。
Ⅳ 學生傷害事故責任如何認定
一、如何認定校園傷害事故?
所謂的校園傷害事故,是指在學校實施的教育活動或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中,以及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校舍、場地、其他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內所發生的造成在校生人身權受到損害,導致其受傷、殘疾或死亡的人身傷害事故。
學校傷害事故具有自己的特點:一是損害的主體是特定的,受害主體只能是在學校學習、生活的學生,包括公立、私立學校中走讀制和寄宿制的學生。
二是損害地點是特定的,學生損害的地點必須是在學校園內及學校組織校外活動的特定場所。三是損害時間是特定的,學生受損害是發生在學生在校學習、生活期間以及學校組織的補習期間,學生離開學校時的非學習、生活期間除外。
二、校園傷害事故責任誰來承擔?
《侵權責任法》第38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39條規定:「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40條規定:「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傷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依據上述法律規定,可以清晰地看出,當校園傷害事故發生後,學校是否應當承擔法律責任,應當承擔什麼樣的法律責任,首先應當分析受傷害人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還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如果是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即10周歲以下的兒童受到傷害,則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就應當承擔法律責任,除非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有證據證明其盡到了教育管理職責,採用的是一種舉證責任倒置方式;如果是限制行為能力人即10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受到傷害,則只有在受傷害人能夠舉證證明學校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情況時,學校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其次還應當分析受傷害人所遭受的傷害是來自學校還是學校以外人員的傷害,如果是學校以外人員所造成的傷害,則應當由侵權人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但如果受傷害人能夠舉證證明學校在其受傷害時未盡到管理職責,則學校承擔補充責任。
以上就是對如何認定校園傷害事故,校園傷害事故責任誰來承擔問題的解答。作為父母,一定要用科學的教育方法與孩子溝通各種問題,同時言傳身教,潛移默化中培養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和尊重他人的思想,從而使孩子既不傷害他人,也不被傷害。作為學校,應加強學生思想品德和法制教育,增強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同時還應加強學校安全管理,減少甚至避免人身傷害危險發生的可能性。
Ⅳ 在校園里有哪些不安全的事例事故
1、教室伸懶腰,鉛筆戳傷同學眼睛。
2、學生看鉛球賽被砸傷。
3、學生在課余時間相互追逐、戲耍、打鬧導致摔傷、擦傷等。
4、學校樓房走廊欄桿的高度不符合要求,校園設深水池;校園設施老化,有些危房在帶病使用。
5、體育設備不定期檢查、維修、更換。
6、體育活動或課上不遵守紀律或注意力不集中,活動隨意,體育器械使用時不得要領而造成的傷害。
7、學生取暖、用電、飲食不當而造成火災、觸電、中毒等事故。
8、因學生特殊疾病、特殊身體素質、異常心理狀態受到意外沖擊而造成的傷害。
9、學校安全保衛制度不健全,防範措施不得力,學生受到校外不法之徒的侵害。
10、放學和下課時在樓道、門口等黑暗和狹窄的地方互相爭先而造成的擠壓、踐踏等事故。
Ⅵ 有哪些情形造成學生傷害事故,學校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責任
以下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由學校承擔賠償責任
(一)學校使用的教育教學設施、生活設施及設備不符合安全標准或管理、維護不當的;
(二)學校組織的教育教學活動,未按規定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且未採取必要的安全防護措施的;
(三)學校組織的勞動、體育運動等體力活動,超出學生年齡和一般生理承受能力的;
(四)向學生提供的葯品、食品、飲用水、文具或者其他物品不符合衛生、安全標準的;
(五)學校明知學生有不適應某種教育教學活動的特異體質或疾病,未予以必要照顧的;
(六)學校明知學生患有需要隔離治療的傳染病但未採取有效防範措施的;
(七)學校發現學生突發疾病或受傷害,未及時採取相應救護措施的;
(八)教職員侮辱、毆打、體罰或者變相體罰學生的;
(九)教職員擅離工作崗位,或者雖在工作崗位但未履行職責的;
以下造成的學生人身傷害事故,學校不承擔事故責任
(一)非因學校過錯造成學生自殺、自傷的;
(二)在學校組織的校外活動、課外活動以及住校期間,學生擅自離開集體或擅自離開學校發生事故的;
(三)學生自行到校或放學後擅自滯留學校期間發生事故的。
學生監護人應當對學生自行上學、放學途中等非教育教學活動期間的人身安全履行監護職責。因學生或者其監護人的過錯造成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學生或者其監護人應當承擔相應責任。
在學校負有管理責任的范圍內,因學校和學生以外的第三人的過錯造成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由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學校未盡到安全保障義務的,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Ⅶ 校園傷害事故處理辦法
以下為個人意見,僅供參考:
1、能否確定是學生1自己撞到學生2的?如果不能證明是學生1的個人責任,那麼我認為這500元的賠償責任應該由幾位共同游戲的學生家長共同分擔。
2、如果能夠確定是學生1自己把學生2撞到並受傷的,我認為應該有學生1的家長承擔賠償責任。
3、如果能夠證明撞到孩子導致受傷,是因為學校設施導致的,那麼就應該由學校承擔連帶責任。如果沒有證據證明學校在此次事件中有責任,那麼學校就不應該承擔責任。
4、500元而已,又不多。將心比心的想一想,如果自己的孩子被別人的孩子撞傷了,該有多心疼。痛痛快快的賠給對方家長,誠懇的道個歉,給孩子樹立一個「知錯就改、勇於承擔」的良好形象,對孩子未來的成長更有好處。
Ⅷ 侵權責任法中關於「教育機構傷害責任」是怎麼規定的
在《侵權責任法》第38-40條有規定。從管理責任角度不包括有民事行為能力的人。
第三十八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的,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應當承擔責任,但能夠證明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不承擔責任。
第三十九條 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人身損害,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教育、管理職責的,應當承擔責任。
第四十條 無民事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在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學習、生活期間,受到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以外的人員人身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幼兒園、學校或者其他教育機構未盡到管理職責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