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私營家族式企業股東之間的經濟糾紛能定為涉嫌挪用資金罪嗎
是公司就能用挪用資金罪判罰當然要建立在有合同的基礎上,並具備合法的公司資質
Ⅱ 是挪用資金罪,還是民事糾紛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款規定:「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的,或者數額較大不退還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根據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款的規定,該罪的犯罪主體為特殊主體,即只能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這里所說的「公司」,是指依照公司法的規定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和股份有限責任公司;「企業」則是指上述兩種公司以外的任何依法從事營利性活動的經濟組織,如工廠、商店、賓館、飯店等;「其他單位」則是指既不是公司和企業,也不是國有單位。縱觀本案的情況,被告人李正山是個農民,不是燈具廠里的正式職工,也不享受該廠的其他福利,而是臨時接受委託為燈具廠代為簽訂供貨合同,且雙方亦沒有形成勞動合同關系,被告人李正山與燈具廠之間簽訂的協議,是對業務費結算問題作出的約定,對於這份協議可視為是平等主體間的權利義務關系;被告人李正山與燈具廠之間存在委託關系,這是客觀事實,但這種委託關系不能等同於刑法第九十三條中所規定的「委派」,這里所說的「委派」是針對國家工作人員犯罪而言的,而「委派」的前提條件是「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到「非國有公司、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從事公務的人員」。很顯然,被告人李正山不符合法律所規定的「委派」條件。因此,不能將刑法第九十三條中的「委派」規定,用來套用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條第一款挪用資金罪的主體確定;修訂後的刑法廢除了類推制度,實行了徹底的罪行法定原則,當法律沒有對某一犯罪構成作出立法或司法解釋前,是不能隨意地進行擴張解釋的,如果我們將刑法第九十三條的「委派」規定擴張到挪用資金罪中,則違背了罪行法定原則,擴大了懲治范圍;在現實生活中確實存在這類行為,他不僅嚴重地損害了企業的經濟利益,而且也具有社會危害性,這個問題可能是立法上的缺陷,但法律是不能包容這個缺陷的。因此,我們不能把法律還沒有規定的東西包容進去,並作為犯罪來進行懲處。
Ⅲ 職務侵佔罪與挪用資金罪的區別是什麼
1、侵犯的客體和對象不同。挪用資金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資金的使用權,對象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資金;職務侵佔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所有權,對象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財物。
2、客觀表現不同。挪用資金罪表現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職位侵佔罪表現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挪用資金罪的行為方式是挪用,即未經合法批准或許可而擅自挪用歸自己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職務侵佔罪的行為方式是侵佔,即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佔有本單位財物。挪用本單位資金進行非法活動的,並不要求「數額較大」即可構成犯罪;職務侵佔罪只有侵佔本單位財物數額較大的,才能構成。
3、主觀目的不同。挪用資金罪行為人的目的在於非法取得本單位資金的使用權,但不並不企圖永久佔有,而是准備用後歸還;職務侵佔罪的行為人的目的在於非法取得本單位財物的所有權,而非暫時使用。
Ⅳ 挪用公款罪與挪用資金罪有什麼區別
挪用資金罪與挪用公款罪在客觀行為表現和主觀方面有相同之處。兩者的區別:
1、犯罪主體不同。前者是公司、企業或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後者是依法從事公務的國家工作人員。對於國有公司、企業或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或者國有單位委派到非國有單位依法從事公務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或者借貸給他人的行為,應按挪用公款罪論處。
2、犯罪客體不同。前者侵犯是公司、企業或其他單位的財務管理制度及財產所有權;後者侵犯的客體,是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和人民團體以及接受委派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在的非國有單位的財務管理制度和資金所有權。可見,前者所侵害客體的范圍,比後者廣。
3、犯罪的對象不同。前者的犯罪對象,是公司、企業所有公共財產屬性的公款。它既包括資金、有價證券,也包括特定款物,後者既包括當然的公共財產,也包括擬定的公共財產以及接受委派的國家工作人員所在的非國有單位的資金。
4、刑罰不同。前者比後者刑罰輕。
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三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挪用本單位資金數額巨大的,或者數額較大不退還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挪用本單位資金一萬元至三萬元以上的,為數額較大,為進行非法活動,挪用本單位資金五千元至二萬元以上的,追究刑事責任。
Ⅳ 經濟糾紛:挪用公款3萬元左右該如何判
挪用公款歸個人使用或進行營利活動,數額在1.5萬元以上不足3萬元,為拘役刑;數額為3萬元的,為有期徒刑六個月,每增加3500元,刑期增加一個月。
挪用公款進行非法活動,數額在8000元以上不滿1.5萬元的,為拘役刑;數額為1.5萬元的,為有期徒刑六個月,每增加800元,刑期增加一個月。
參考內容
Ⅵ 如何認定是挪用資金犯罪還是經濟糾紛
一、挪用資金罪是如何認定的
(一)客體要件。本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資金的使用收益權,對象則是本單位的資金。
(二)客觀要件。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行為人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三個月未還的。
(三)主體要件。本罪的主體為特殊主體,即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
(四)主觀要件。本罪在主觀方面只能出於故意,即行為人明知自己在挪用或借貸本單位資金,並且利用了職務上的便利,而仍故意為之。
二、挪用資金罪的認定標準是什麼
(一)本罪與非罪的界限
挪用本單位資金的行為,有一般的挪用本資金的違法違紀行為和挪用本單位資金的犯罪行為之分。區分二者之間的界限,我們認為,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分析:
1、挪用本資金的數額。
這是衡量挪用本單位資金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一個重要方面,對於挪用單位資金罪中「數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雖未超過3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這兩種情形來說,「數額較大」是構成犯罪的必備要件。
2、挪用本單位資金的時間。
這是衡量挪用本單位資金的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另一個重要方面。對於本罪中「數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這種情況而言,「超過3個月未還」就是構成挪用資金罪的必備要件。
(二)挪用資金罪與職務侵佔罪的界限
1、侵犯的客體和對象不同。
挪用資金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資金的使用權,對象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資金。職務侵佔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資金的所有權,對象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財物,既包貨幣形態的資金和有價證券等,也包括實物形態的公司財產,如物資、設備等。
2、在客觀表現不同。
挪用資金罪表現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挪用本單位資金歸個人使用或者借貸給他人,數額較大、超過3個月未還的,或者雖未超過3個月,但數額較大、進行營利活動的,或者進行非法活動的行為。職務侵佔罪表現為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將本單位財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的行為。
3、在主觀上不同。
挪用資金罪行為人的目的在於非法取得本單位資金的使用權,但並不企圖永久非法佔有,而是准備用後歸還;職務侵佔罪的行為人的目的在於非法取得本單位財物的所有權,而並非暫時使用。
(三)挪用資金罪與挪用公款罪的界限
1、侵犯的客體和犯罪對象不同。
挪用資金罪侵犯的客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資金的使用權,對象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資金,其中,既包括國有或者集體所有的資金,也包括公民個人所有、外商所有的資金。挪用公款罪侵犯的客體是公款的使用權和國家機關的威信、國家機關的正常活動等,既有侵犯財產的性質,又有嚴重的瀆職的性質。
2、犯罪主體不同。
挪用資金罪的主體是公司、企業或者其他單位的工作人員,但國家工作人員除外。挪用公款罪的主體是國家工作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