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侵權責任請求權與不當得利返還請求權的關系
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區別
有的學者認為,各種債權的請求權在同一案件中同時並存或發生沖突時,應該確定各項請求權在行使上的先後順序,以形成一種體系的概念,並「可以避免遺漏,以確實維護當事人利益,因為各個請求權之構成要件,法律效果,舉證責任及時效多有不同,主張何者,關系至矩」。(15)雖然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與侵權責任在多種場合會發生競合的情形,但畢竟他們是兩種不同性質的民事責任。其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基本功能方面
我國《民法通則》設立民事責任制度,目的就是要通過使違法方承擔民事責任,使受害方受到侵犯的民事權利得到恢復或補償,從而有效地保護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民事權益。就不當得利返還責任而言,其最初產生於衡平思想,(16)目的在於恢復因當事人之間利益的不當變動而被破壞了的社會公平。其基本功能在於「取去」受益人無法律上的原因而受領的利益(德文為Abschoepfungsfunktion) ,所謂「受領的利益」,抽象而言,即指財產總額的增加,包括財產總額積極的增加和消極的增加兩種情況。就具體事例而言,財產的積極增加表現為:1.財產權利的取得。如所有權,他物權,知識產權及債權的取得等。2.財產權的擴張及其效力的加強。如因附合而使所有權的范圍擴張。3.財產權利限制的消滅。如原來在財產上設定的抵押權,而後來抵押權消滅。4取得財產的佔有,或因佔有而受有利益。5.債務消滅。債務人債務的消滅,即為其財產的增加。財產的消極增加表現為:1.本應支出的費用而沒有支出。2.本應負擔的債務而後來不再負擔或少承擔。3.本應設定的權利限制而沒有限制。而侵權行為責任制度的設立,目的在於填補不法侵害他人權益所受的損害。「不法侵害他人權益」包括侵害他人人格權及財產權兩個方面。
因二者的基本功能不同所以不當得利法之所謂一方受利益,致「他方受損害」(英文為at the expense of,德文為auf dessen Kosten)與侵權法上之「損害」(英文為damage,德文為schaden)應作不同的解釋。前者之「損害」即是或相當於受益方所獲得的實際利益;而後者之「損害」指受害方失去的利益和應得而未得到的利益(或稱預期收益),在人格權受到侵犯時可以是精神損害賠償金(台灣稱之慰撫金)。總之,侵權行為責任兼有補償與懲罰兩種性質,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只具有補償性質。
因不當得利制度之功能在於使受領人返還其無法律原因而受之利益,所以數人不應因其行為之共同而負連帶責任,應僅各依其實際利得數額負返還責任。而侵權行為制度的功能在於填補被害人所受之損害,所以當這種損害是由於數人共同侵權行為所致時,數人共同成立侵權之債,負連帶責任。
(二)構成要件方面
不當得利返還責任應具備兩個條件:1.當事人須有財產損益的變動(德文為Vermoe-gensverschiebung)。即一方所受財產上的利益,必定是他方財產上所發生的損害,二者間有因果關系存在;2.財產損益的變動,必須是由於無法律上原因而導致的(德文為Maengel desRechtsgrundes fuer die Vermoegensverschiebung)。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為:1.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2.行為人客觀上給他人造成了損害;3.行為人違反義務的行為與受害人所受「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4.行為人具有民事責任能力。
由此可見,兩者之間的最大區別在於:侵權行為請求權的成立,須以行為人有主觀(故意或過失)及客觀(義務之違反)為構成要素;而不當得利因屬於一種事實行為而非法律行為,故其請求權之成立,僅以損益變動無法律上之原因為要素,利得人主觀上有無故意或過失,在所不問。再者,侵權責任的承擔以具備民事責任能力為必要條件,而不當得利返還責任不以具備民事責任能力為必要條件。
(三)歸責原則方面
我國學者把《民法通則》規定的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歸納為過錯責任原則、無過失責任原則和公平責任原則三項。(17)對於不當得利而言是以取消受益人取得的不當利益為目的,受益人取得不當利益為承擔責任的前提條件,其歸責原則僅以無過失責任原則為限。
(四)舉證責任方面
由於不當得利返還責任的構成,不以受益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為要件,所以受損人行使其請求權,不須對受益人的故意或過失負舉證責任;而一般侵權行為責任則以過錯為責任構成要件,所以受害人行使其請求權,應當對加害人的故意或過失負舉證責任。
(五)責任內容方面
不當得利之債的內容為返還不當得利,具有糾正當事人之間不當的利益變動的作用。原則上受益人應將其所得原物返還受損人,若受益人就該項利益另有所得(如雞生之蛋,金錢之利息),亦應一並返還。原物不能返還者,應當償還原物價額。侵權行為之債的內容主要為賠償損害,具有補償受害人損失的作用。但因侵權行為包括對受害人人身或人格的侵害,故加害人的責任不以財產性責任為限,還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禮道歉等非財產性責任。
⑵ 侵權請求權的基本規則是什麼
《侵權責任法》第4條第2款規定了侵權請求權的優先權保障制度,即 「因同一行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和行政責任、刑事責任,侵權人的財產不足以支付的,先承擔侵權責任。」這里規定的,就是侵權請求權的優先權保障問題。
侵權請求權應當得到優先權保障的理由是:
第一,私人權利應當優先得到保障。我國《憲法》第33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受害人作為被侵權人之一,是共和國公民,國家應當保障其基本的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基本人權之一,被侵權人享有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以及其他民事權利都是私人權利,都是人權的基本范疇。 當這些權利受到侵害而產生的侵權請求權,保護的是民事權利,它本身也是民事權利,國家應當依法提供保障。
第二,侵權請求權是對私人權利受到損害的救濟權,擔負著恢復私人權利、平復被侵權人損害的職責。同時,在侵權請求權中,大部分或者絕大部分都關涉到被侵權人的生存權問題,特別是對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損害的救濟更是關繫到平復傷害、恢復健康的重要利益,因此必須予以優先保障。設立侵權請求權優先權,能夠保障被侵權人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受到侵害能夠及時得到救濟,使之盡早恢復。
第三,在關涉到對被侵權人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救濟問題,國家利益應當退到第二位,實行私權優先,優先保障侵權請求權的實現。設立侵權請求權優先權進行法律保障,確立私權優先的原則,也是保護人民利益的必要措施。
http://article.chinalawinfo.com/Article_Detail.asp?ArticleID=59576
⑶ 關於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請求權不可以兩個都申請嗎
違約和侵權都是形成債權債務關系的原因,你所說的「請求權」,實際上是指因違約或侵權行為引起的債權請求權。
違約引起債權的要求比較寬松,即「只要一方違反了雙方在合同中約定的事項,不論違反的原因是否合理,都要向另一方賠償」(當然,不可抗力等因素引起的違約除外)。
侵權引起債權的要求比較嚴格,即「在大部分情況下,只有一方因為自身的過錯造成對另一方的侵害,才需要賠償」(也有例外,即一些無過錯造成的侵害也需要賠償,但畢竟是少數)。
一方的一個行為,往往會既構成對另一方的違約、又構成對另一方侵權。例如:乘客甲乘坐長途汽車從a市到b市,途中發生交通事故導致甲受傷,客運公司的這一行為,一方面導致「客運公司與乘客甲之間的運輸合同無法履行」之違約;另一方面又構成「對甲的身體健康的傷害」之侵權。
這樣一個例子,就是所謂的「違約與侵權的競合」,即:一個行為同時構成違約和侵權。
在競合的情況下,受害方的一方可以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任選一個,要求加害方賠償,但不能兩個責任同時要求賠償。具體要求何種賠償?各有利弊,簡析如下:
1,要求違約賠償的優點是:「成功率」比較高,因為違約不需要證明加害方有過錯,只要證明他沒有按照合同履行義務即可。
缺點是:違約責任所作出的賠償范圍比較小,根據我國合同法關於違約金等賠償問題的規定,違約的賠償范圍大致應當和所造成的實際損害相當,即造成多少損失就賠多少,不能要求「懲罰性賠償」。
2,要求侵權賠償的缺點是:舉證責任重,一般情況下你必須證明對方的行為主觀上有過錯、客觀上給你造成了損害、過錯與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這一系列證明責任明顯比違約責任中「證明對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要復雜得多。
優點是:除了可以要求賠償實際損害,還可以要求額外的「精神損害賠償」。
最後再以剛才的例子說明一下:設定甲受傷後花去醫療費、誤工費等等費用共1萬元。
1,如果甲要求客運公司賠償違約責任,比較容易勝訴,但賠償額只能在1萬元左右。
2,如果甲要求客運公司賠償侵權責任,比較難勝訴,但可以要求對方賠償1萬元經濟損失+若干精神損害賠償。
⑷ 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人參侵權損害賠償的關系
引用:
工傷保險指勞動者因工(公)受傷或者患職業病而造成殘疾或者死亡,在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從社會或者其他機構得到經濟補償的一種制度。
目前,世界各國實行的工傷保險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僱主責任制,即僱主對雇員工傷負無過錯誤損害賠償責任:另一種是建立僱主繳費,獨立機關管理工傷保險基金的社會保險模式。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的都是第二種模式。
由於第一種模式容易產生訴訟成本高昂,缺乏強制保險,企業獨立抗險能力較低等弊端,我國工傷保險立法採用的是第二種模式。也就是說,我國實行的是僱主繳費,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工傷,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管理工傷保險基金,由經辦機構或者與僱主共同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社會保險模式。
工傷保險制度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世紀工業革命到19世紀80年代。在這個時期,工傷事故完全按過失責任原則為基礎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處理,被害人必須證明加害人(尤其是僱主)有過失才能獲得賠償。第二個階段是從19世紀80年代至今,由於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工會運動的興起,資本主義國家為穩定社會,不得不保護勞工,創設新的工傷事故處理制度。一是改進侵權行為法,將過失責任主義改為無過失責任原則:二是創立了工傷保險制度,其中以德國最具創造性。德國於1884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人災害賠償保險法》,確立了無過失責任原則,開創了社會保險模式的工傷保險制度,並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仿效。
從工傷保險立法的歷史沿革可以看出,工傷保險最早起源於民事侵權賠償制度,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逐步演變為社會保險制度的主要構成部分。從立法范疇上看,工傷保險屬於社會保險范疇。但是,由於工傷保險賠付是基於工傷事故或者職業病的發生,其實質都是基於某一侵權行為的發生(例如僱主提供的機器爆炸)。從法理上說,工傷職工又可以依據民事侵權行為法要求民事侵權損害賠償:一方面,工傷職工可以根據工傷保險法規請求工傷保險賠付,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據侵權行為法向加害人請求民事損害賠償。由於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立法指導思想、構成要件、給付主體以及給付內容都存在不同,工傷職工可以依據工傷保險的有關法律規定或者民法分別請求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這就產生了兩者競合的問題。
解決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的競合,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律競合問題。如何設計解決兩者競合的立法模式,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保險基金給付水平、工運力量、勞工保護標准等因素密切相關,是一個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交織的問題。對此,世界各國規定不近一致,根據對勞動者的保護強弱程度,從強到弱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模式:
一是雙重受益模式。工傷職工可以依據民事侵權行為法要求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同時又能請求工傷保險賠付,三方不發生代位求償關系。這種模式最大程度的保護了工傷職工,但是採用這種模式的國家(地區)非常少,主要以英國為代表。
二是選擇模式。它允許工傷職工在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付之間選擇其一,同時三方不發生代位求償關系。這種作法曾經在英美法系國家較為普遍。
三是補充模式。工傷職工可以同時主張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付,但取得的賠償不得超過其實際所受的損害,同時三方不發生代位求償關系。採用這種辦法的有日本、北歐等國。
四是以工傷保險取代侵權損害賠償模式。工傷職工只能請求工傷保險賠付,而不能依侵權行為的規定,向侵權人請求損害賠償。這種模式又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作法。第一種是完全的工傷保險取代侵權損害賠償模式,即工傷職工對僱主、受雇於同一僱主的同事只能請求工傷保險賠付,而不能依侵權行為的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但是對第三人,仍然可以請求民事損害賠償。這種立法模式以德國最為典型。
我國現行的《工傷保險條例》未明確規定如何解決兩者競合和的問題,這並不是因為立法中的忽視,而是多方論證後的選擇。
其一,遵循立法法的規定。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涉及民事權利、訴權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工傷職工能否向僱主提出民事賠償涉及其民事請求權問題,行政法規不能限制,因而條例未作規定。
其二,保持與已有立法的一致性。工傷保險條例制定時,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已經實行。《職業病防治法》52條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安全生產法》48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上述規定從法理上和實踐上,都可能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為,該規定解決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的原則是「雙重受益模式」,即當事人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同時享有尚有的民事權利——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另一種理解為,本條採用的是「補充模式」,當事人除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外,可以行使尚有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要求民事損害賠償在後補足。採用不同的理解直接關繫到工傷保險條例該採用哪種模式,然而實務中對上述規定的理解並未統一,還有待理論的進一步澄清,因此工傷保險條例未明確規定採用何種模式,以防止立法之間的沖突。
其三、預留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解決。在工傷保險條例制定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國務院法制辦、勞動社會保障部與最高院多次協商,決定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的問題預留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解決。
我國明確規定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問題的立法主要有《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即《職業病防治法》52條、《安全生產法》48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1條、12條。其中《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1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12條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工傷保險賠付可以源於患職業病,或者源於因工受傷。前者受《職業病防治法》調整,如果出現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時,則適用第52條規定,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筆者傾向將職業病法的規定理解為「補充模式」。職業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於僱主在遵守職業病法規、制度,執行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方面存在過失。採用「補充模式」,使僱主既要支付工傷保險費,又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具有懲罰作用。為避免雙重支付賠償,僱主今後就會注意防範職業病的發生。這種積極的事前預防措施更有利於對職工人身安全的保護,更能體現我國社會主義的特徵。
對於後者,則受《安全生產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共同調整。在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問題上,筆者認為可以做如下理解:其一,不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如果僱傭關系中的雇員遭受人身損害時,雇員有權向僱主或者第三人提出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無工傷保險賠付請求權。其二,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對用人單位僅享有工傷保險賠付請求權;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即對於僱主採用「工傷保險取代侵權損害賠償模式」,對於第三人採用「補充模式」。具體來說,因僱主行為造成工傷的,工傷職工只能申請工傷保險賠付,不得向僱主提出民事賠償;因第三人行為造成傷害,並認定為工傷的,在申請工傷賠付的同時可以依法請求民事賠償。
⑸ 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的關系
1、物權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都是人們保護個人財產的權利。
物權請求權,又稱物上請求權,是指物權的圓滿狀態受到妨礙或者有被妨礙之虞時,物權人為恢復其物權圓滿狀態,得請求妨害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對於侵權民事責任方式的規定中,《民法通則》規定了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等責任形式。
2、侵權請求權本身是一個債權請求權。
侵權請求權是指權利人基於債的關系而產生的、請求特定人為特定行為的權利。在公權力不法侵害私權利的情況下,民事主體可以依據私權所產生的請求權,主動要求公權力機關糾正不法行為,如果不能實現,將進一步提起訴訟。這樣可以增加權利保護的途徑,強化公民的權利保障意識。
(5)侵權責任請求權歸納擴展閱讀:
物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相比較,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不同:
1、二者產生的目的不同。
物權請求權是為了保證物權的圓滿狀態而產生、存在的,物權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的可能,物權標的物尚存在時,物權請求權發生,請求權人可以請求排除妨害或預防妨害。
而當物權受到侵害、滅失、毀損時,物權人的利益受到損害,物權的圓滿狀態無從恢復,權利無從實現,物權請求權亦無從行使,這時,受侵害人只能行使債權請求權即侵權請求權,侵權侵害人賠償損失。這一賠償請求權的目的在於以價值擔保代替現狀保護擔保,使物權人獲得適當的賠償。
2、從權利的獨立性來看。
物權請求權就其性質而言,是一種附從性權利而非獨立性權利,這種權利是為了保證物權的圓滿狀態、保證物權的正常行使而存在的,因此其產生、變更、消滅均依附於物權。而侵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是完全獨立於受侵害權利的財產權利,其可以獨立地轉讓。
3、在兩種責任的構成要件中,妨害與損害的區別是二者不同的一個根源。
物權請求權是物權受到妨害或者有妨害之虞時發生的,物權請求權的目的是為了排除或預防妨害。而侵權請求權是權利人受到損害時發生的,侵權請求權的目的是為了使損害得到填補,使權利人得到賠償。
⑹ 怎麼行使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
一、損害賠償請求權的類型
1.因侵權行為造成他人的損害,受害人享有損害賠償請求權:
a.因侵害財產權[物權/知識產權/繼承權/債權]所引起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b.因侵害人身權所引起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2.因違約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3.因其他原因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
二、損害賠償請求權構成要素
1.須有侵害物權的行為前提:指行為人通過非法侵入/侵佔/妨礙/毀損他人之物等手段侵害他人物權的行為。
(1)侵害物權行為主要有4種:
A.非法侵入闖入:我國《民法通則》未直接規定非法侵入行為;但是《民法通則》第71/75/80/81條都與非法侵入行為有關。
B.妨害:指加害人妨害他人對不動產物權的行使、物之利用的便利的行為。
C.侵佔:指加害人通過不法佔有、處分他人財產而侵害他人所有權、他物權的行為。
D.毀損:
a.毀滅:使財物不復以原有方式存在;
b.損壞:使財物全部或部分喪失其原有功能、價值。
(2)《民通》規定侵害物權行為主要有侵佔、毀損兩種。
2.須有損害實施實質條件:指物權人的物權受到損害的事實不一定是財物損害。
(1)直接損失。
(2)間接損失:
A.未來可得利益/非既得利益:判斷時間標准為侵權行為發生時;
B.未來必得利益/非假設利益:該利益的取得具有現實可能性,不是抽象可能性;
C.該利益損失必須為侵權行為可及范圍內。
3.侵害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須有因果關系。
4.須侵害人主觀上具有過錯。
三、損害賠償的原則
(1)全部賠償原則:指加害人應當賠償因其加害行為給物權人造成的全部損失。
(2)損益相抵原則:
A.如物權人因損害發生而受有利益,應當將此利益從損失額度中予以扣除;
B.侵權人僅就二者差額部分予以賠償的原則。
(3)過失相抵原則:指在侵害物權的損害賠償責任中,由於雙方的混合過錯成立而減輕加害人責任的原則;
A.過錯比較:指通過比較加害人和受害人雙方的過錯性質、過錯程度,以決定當事人雙方責任承擔和責任程度。
B.原因力比較:指通過比較引起損害發生的各種原因所起的作用力大小,而確定雙方應承擔責任的大小。
①當事人雙方過錯無法確定時:應以原因力大小確定責任比例;
②當事人雙方過錯程度能夠確定時:原因力大小對責任分擔起微調作用。
⑺ 絕對權請求權和侵權請求權的區別
在《侵權責任法》中究竟應當如何規定侵權請求權,是重要的理論問題和實踐問題。其中最需要解決的,就是侵權請求權與絕對權請求權之間的關系如何處理。在《物權法》關於物權請求權與《民法通則》關於侵害財產的侵權請求權的規定中,將兩種請求權全部重合,即《物權法》規定侵害物權,權利人享有返還原物、恢復原狀、排除妨害和損害賠償請求權;《民法通則》第117條規定,侵害財產,權利人享有返還財產、恢復原狀和損害賠償請求權,依據第134條當然也享有排除妨害請求權。那麼,侵權請求權和物權保護請求權之間究竟有何區別,如何能夠區別?多數學者主張,在《侵權責任法》中應當對此進行區分,主要的意見是,將損害賠償規定為侵權請求權,其他的請求權為絕對權請求權,因此,《侵權責任法》實際上就是侵權的損害賠償法。
立法機關沒有拿出符合學者主張的意見,仍然認為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二)排除妨礙; (三)消除危險; (四)返還財產;
(五)恢復原狀; (六)賠償損失;
(七)消除影響、恢復名譽;(八)賠禮道歉。實際上用的還是《民法通則》第134條的規定。因此,侵權請求權與物權請求權以及其他絕對權請求權之間的關系仍然無法釐清。
⑻ 什麼叫侵權行為請求權急求。。。。。
被人侵犯了你的權利,你可以請求法院要求他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這就是侵權行為請求權
⑼ 侵權責任請求權的性質是什麼
請求權的概念由德國法學家溫德沙伊德提出,指特定人得請求特定他人為一定行為或不為一定行為的權利,其目的是使羅馬法和舊普通法中的訴權從程序的角度可行,並在私法的實體法上加以規定。
請求權是實現權利的重要途徑與手段,對請求權的分析和檢索,既有利於當事人正確行使權利,又有利於人民法院准確探究當事人的訴求,正確行使釋明權,提高訴訟效率。
請求權基礎就是指可以支持一方當事人向他方當事人有所主張的法律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