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醫療糾紛問題怎麼維權請說具體點
醫療糾紛是指基於醫療行為在醫方(醫療機構)與患方(患者或者患者近親屬)之間產生的醫療過錯、侵權與賠償糾紛。 醫療糾紛通常是由醫療過錯引起的。醫療過錯是指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等醫療活動中的過錯。這些過錯往往導致病人的不滿意或造成對病人的傷害,從而引起醫療糾紛。 除了由於醫療過錯引起的醫療糾紛外,有時,醫方在醫療活動中並沒有任何疏忽和失誤,僅僅是由於患者單方面的不滿意,也會引起糾紛。這類糾紛可以是因患者缺乏基本的醫學知識,對正確的醫療處理、疾病的自然轉歸和難以避免的並發症以及醫療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以是由於患者的毫無道理的責難而引起的。亦有人稱之為醫療侵權糾紛,即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對醫療行為及其後果是否侵權及侵權責任的爭議。 醫療糾紛包括醫療事故糾紛和其他醫療糾紛。醫療事故糾紛指醫患雙方就具體醫療事件是否構成事故、應否賠償、怎樣賠償產生的糾紛。 其他醫療糾紛包括經過醫療事故鑒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醫療糾紛、不申請醫療事故鑒定的醫療糾紛、醫學會不予鑒定的醫療糾紛。 醫療糾紛的解決途徑 醫療民事糾紛與其他民事糾紛一樣,屬於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屬民法的調整范疇。根據 「私法自治」的原則,通常情況下,國家不予干預,因此,雙方當事人可以就醫療糾紛進行協商,也可以進行民間調解和行政調解,從理論上講,醫療合同糾紛也可進行仲裁解決,但目前仲裁解決醫療糾紛還不受重視。
如|。有|。疑|。惑|。可|。以|。加|。我|。好|。友,在|。線|。法|。律|。咨|。詢!
❷ 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的區別是什麼
醫療糾紛與醫療事故的異同點
一、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概念、性質上有區別。
1、醫療糾紛和醫療事故的概念不同:醫療糾紛是指發生在醫療衛生、預防保健、 等具有合法資質的醫療企事業法人或機構中,一方認為另一方在提供醫療服務或履行義務時存在過失,造成實際損害後果,應當承擔責任,但雙方(或多方)當事人對所爭議事實認識不同、相互爭執、各執己見的情形。定義滿足4個要件:① 特定在醫療服務領域;② 當事人都是合法民事主體;③爭議事實是過失行為;④ 過錯責任處於待定狀態。此概念涵蓋了有過失和無過失的所有情形,體現了醫療糾紛概念的外延和內涵,排除了發生在醫療行業的其他糾紛,如工程建設合同糾紛、醫療設備和葯品買賣合同糾紛、人事仲裁、勞動糾紛等。 醫療糾紛通常是由醫療過錯和過失引起的。醫療過失是醫務人員在診斷護理過程中所存在的失誤。醫療過錯是指醫務人員在診療護理等醫療活動中的過錯。這些過錯往往導致病人的不滿意或造成對病人的傷害,從而引起醫療糾紛。 除了由於醫療過錯和過失引起的醫療糾紛外,有時,醫方在醫療活動中並沒有任何疏忽和失誤,僅僅是由於患者單方面的不滿意,也會引起糾紛。這類糾紛可以是因患者缺乏基本的醫學知識,對正確的醫療處理、疾病的自然轉歸和難以避免的並發症以及醫療中的意外事故不理解而引起的,也可以是由於患者的毫無道理的責難而引起的。亦有人稱之為醫療侵權糾紛,即醫療服務的提供者與接受者之間對醫療行為及其後果是否侵權及侵權責任的爭議。目前醫療糾紛增多的原因是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大大增強,患者及家屬處處注意維護自己的利益。醫院和醫務人員尚不能正確認識這一點,從而處於被動局面。
1.醫療工作和醫療行為更多的受到社會規范的強制性制約。而我們有相當多的人對此沒有清醒的認識。
2.服務質量不高,服務態度不好。醫務人員在醫療服務中不能尊重並平等對待 患者,而易出現糾紛。
3.社會對醫療工作存有認識上誤區,很多醫學上正常的事情,卻引起糾紛
醫療事故是指經醫療單位具有資格的衛生技術人員在診療過程中,由於過失而造成患者的人身損害後果的。醫療事故構成要件 (1)醫療事故的主體是合法的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 (2)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違反了醫療衛生管理法律、法規; (3)醫療事故的直接行為人在診療護理中存在主觀過失; (4)患者存在人身損害後果; (5)醫療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醫療事故鑒定首先是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啟動,《條例》規定,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於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或者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要求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申報後,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交由負責醫學會組織鑒定;醫患雙方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負責醫學會組織鑒定。6種情況不屬於醫療事故。例如,在緊急情況下為搶救危重患者生命而採取的緊急醫學措施造成了不良後果的;在醫療活動中由於患者病情異常或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在現有醫學科學條件下,發生無法預料或者不能防範的不良後果的;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後果的;因患者原因延誤診療導致不良後果的;因不可抗力造成不良後果的。 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中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醫院不承擔賠償責任,這只是在行政處理的范疇,如果醫療機構的過錯造成患方損害,根據民法通則以及相關法律法規,仍要承擔賠償責任,也就是說,即使不是醫療事故,如果醫院侵權造成患者損害,仍要承擔賠償責任。
❸ 醫療糾紛起訴時效是怎麼規定的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相關規定,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回身體健康受答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 據此,醫療事故鑒定的時效為一年,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損害結果發生後一年。如果患者死亡的,為死亡後一年內應當提出鑒定申請;如損害結果在多年後發現,自發現後起算一年,但超過20年的法院將不保護,鑒定亦沒有實質意義。
❹ 如何處理醫療糾紛,有何法律依據
1、和解所謂和解是沒有第三方介入,雙方當事人自己協商談判,對各自訴訟權利和實體權專利的處分。屬可分是訴訟前或訴訟中和解。如果是訴訟中和解的,應由原告申請撤訴,經法院裁定撤訴後結束訴訟,雙方當事人再達成和解協議。2、調解調解是指在衛生行政機關、第三方法人或自然人,或著在法院的主持下,對當事人之間的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3、訴訟民事訴訟是在案件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與下經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查明事實、適用法律,對醫療糾紛進行裁決的活動。
❺ 怎麼向今日說法反映問題
1、打開瀏覽器,搜索今日說法。
今日說法官網地址:央視網:今日說法
(5)醫療糾紛今日說法擴展閱讀:
今日說法相關聯系方式
1、熱線電話:68579889-166 。
2、聯系地址:北京市復興路11號中央電視台《今日說法》欄目組。
3、郵政編碼:100859。
4、Email:[email protected]。
《今日說法》以群眾身邊的真實案例為切入點進行普法宣傳,作為社會大背景下法制故事的講述者,這個講述者根據一定的敘述方式給觀眾「講法律故事」,並且穿插情景再現和采訪目擊者或知情人的畫面來把觀眾牢牢吸引住。
從「講故事」的方式來看它採用不同的敘事方法,多為倒敘或是作鋪墊,在節目開頭設置懸念,拋出疑問等,使電視敘事文本具有可看性,也讓觀眾不再被動地接受法律知識。節目最後的專家點評也是亮點,從法理情等不同角度對案情條分縷析,往往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❻ 請問醫療糾紛要引起社會觀注,應該發到哪個網站
http://www.mha.cn/
http://www.16981.com/bbs
另外比較大的網站都可以去發,焦點訪談,今日說法,都可以投訴,當然天涯、和海角論壇也不錯,就是只能得到大家的同情,如果有哪位好心的記者看到了,就有結果了:)
祝早日得到關注。
❼ 打醫療糾紛官司應以誰為被告
現實困惑
韓某因頭疼到某醫院治療,該醫院醫生夏某對韓某進行診斷後開了葯,由護士楊某對韓某進行肌肉注射。隨後,韓某一直感到被針扎過的左臀疼痛,無法正常活動。三天後,韓某疼得無法忍受再到醫院就診,被確認為肌肉注射造成坐骨神經損傷,韓某為此支付醫療費等費用8千餘元。出院後,韓某將為他治頭痛的醫生夏某及護士楊某告上法院並要求賠償。夏某與楊某辯稱自己是醫院的工作人員,他們行為的後果應由醫院承擔責任,因此韓某不應將他們列為被告。韓某告錯人了嗎,醫療事故應以誰為被告?律師點評
本案中醫生夏某與護士楊某的行為是職務行為,應由醫院承擔相應的責任,韓某應將醫院作為醫療損害賠償訴訟的被告。實踐中,在醫療事故賠償訴訟中以醫生個人為被告,多出現在個體醫生在行醫的過程中致人損害的情況,而且即使是個體診所所僱用的人員在治療中致人損害,也應直接以個體診所的業主為被告,而不應該向受僱人索賠。
現實生活中,還有一種情況,比如甲醫院的醫生在醫院不知情的情況下,受聘於乙醫院,即所謂的「干私活」。這種情況下如果致患者傷害的話,則應以醫生本人與乙醫院作為共同被告,而不應以甲醫院為被告。如果兩家或者兩家以上的醫療機構通過某種方式的合作共同實施醫療行為,一旦因醫療過錯傷及患者,則可將兩家醫院作為共同被告起訴。
法律依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解釋》
第五十六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工作人員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該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為當事人。
特別提醒
因為醫療事故受到傷害,患者不能直接告醫生,而應當以醫院為被告,這是因為此時醫生的行為屬於職務行為。但這並不絕對,如果醫生「接私活」給患者看病,造成醫療事故的話,則由醫生個人承擔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