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個體工商戶中的隱名股東是否承擔債務責任如何承擔
「個人經營」中的個體工商戶,需要承擔債務責任的只有經營者一個人;而「家庭經營」中的個體工商戶,需要承擔債務責任的是,家庭內部的幾個人或家庭成員共同承擔。
法律上不承認「個人經營」和「家庭經營」以外的所謂的「合夥人」或者「股東」。
無論是經營者個人承擔還是家庭成員共同承擔,哪種都承擔債務的無限責任。
❷ 顯名股東與隱名股東是連帶責任嗎
中國是不保護隱名股東的,即不承認其法律地位,也不承認股東地位。隱名股東只能通過與顯名股東再簽協議,約定各自權利義務,但這是另一組權利義務關系了。
❸ 公司中隱名股東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您好!所謂隱名股東,是指依據書面或口頭協議委託他人代其持有股權者。與隱名股東對應者,通常被稱為顯名股東。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應當依據其出資形成確定兩者的法律關系,但最常見的是委託關系。對於隱名股東的資格確認,理論上有兩種學說。一為"實質說",即以實際出資的隱名者為法律股東;另一為"形式說",即以顯名股東為法律股東並否認隱名股東的股東資格。
隱名股東也叫實際投資人,是指依據書面或口頭協議委託他人代其持有股權者。與隱名股東對應者,通常被稱為顯名股東。隱名投資是指投資人實際認購了出資,但是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股票(僅指記名股票)、出資證明書和工商登記等卻顯示他人為股東的一種投資方式,在這種投資方式中,實際出資並享有投資收益的人被稱為「隱名投資人」、「實際投資人」或者「隱名股東」,而被個投資公司對外公示的投資者則可稱為「顯名股東」。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的權利和義務的不同:集中體現在股東資格的認定上,行使權利的便利上。身份認定編輯隱名股東是否會被確認為實際出資人,主要取決於以下方面:
與顯名股東間有協議雖然這個協議對於公司不具有約束力,但是在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之間依然有效。它不僅是隱名股東用來約束顯名股東的依據,也是證明隱名股東對於公司實際出資的有力證據。根據上海市高院的規定,如果雙方在協議中未約定隱名股東為股東或者承擔投資風險,並且隱名股東也沒有以股東身份參與公司管理或者未實際享受股東權利的,雙方之間隱名投資關系將不會被認定,而是按債權債務關系處理。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❹ 隱名股東的法律風險
隱名股東主要有以下幾大風險:
第一,隱名股東不具有公司股東的身份而無法親自行使公司股東的權利,比如投票表決權等;
第二,隱名股東所擁有的權利無法對抗善意第三人,而顯名股東登記於公司文件中,可以對股權進行處分或者濫用股東權利,因此隱名股東的權益可能會被惡意損害,比如未經隱名股東同意擅自向第三人轉讓股權等等;
第三,隱名股東難以證明與顯名股東之間的關系,容易引起糾紛。如果雙方未簽訂合同或者簽訂了合同卻沒有註明出資和代持股關系,則隱名股東很難證明自己的身份,從而引發糾紛。
【法律依據】
《公司法解釋(三)》第二十五條,名義股東將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於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民法典第三百一十一條的規定處理。名義股東處分股權造成實際出資人損失,實際出資人請求名義股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❺ 公司企業隱名股東也要法律責任嗎
隱名股東是指為了規避法律或出於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義設立公司或者以他人名義出資,但在公司的章程、股東名冊和工商登記中卻記載為他人的出資人。與此相對應,顯名股東(或掛名股東)是指記載於工商登記資料上而沒有實際出資的股東。
隱名股東又稱實際投資人,指的是依據書面或口頭協議委託他人代其持有股權者。雖然隱名股東未被法律禁止,但是隱名股東存在明顯的法律風險。隱名投資的弊端是顯而易見的,如投資利益得不到法律的保護;利益受侵害後法律救助困難;容易產生法律糾紛等。因此隱名投資人應與其合夥人簽署行之有效的隱名投資協議,以協議方式約定雙方的權益義務,發生糾紛時作為隱名投資人的股東身份即使不被承認,但可依據該合同主張權益。另外,應經常參與公司的決策行為和管理行為,積極參加股東會議,定期列席股東會議,了解公司發展動態,進行有效的控制。
在公司合法有效成立的情況下,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其他股東及公司之間,隱名股東實際上是以股東身份行使權利,應確認其股東資格,保護其應有的股東權益,對內承擔法定股東責任。若雙方未約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或者承擔投資風險,且實際出資人也未以股東身份參與公司管理或者未實際享受股東權利的,顯名股東實際行使和操縱因隱名股東出資帶來的股東受益,公司其他股東對隱名股東的股東受益存在事實不知情。這時,雙方之間關系名為隱名股東實為投資借款,不應認定為隱名投資關系,可按債權債務關系處理。在隱名股東與第三人之間,隱名股東作為公司實際股東,應在顯名股東認繳的出資額范圍內對公司債務承擔責任,即與顯名股東一起對公司第三人承擔連帶責任。
在公司未依法成立的情況下,公司不具備法人資格,實際出資人更談不上股東資格認定,隱名股東與顯名股東及其他股東的關系,則如同合夥關系,企業開辦者(包括實際出資人和掛名出資人)應對「公司」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掛名股東(顯名股東)若承擔了連帶責任,有權向實際出資人(隱名股東)追償。
▎法源索引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三)》
(2010年12月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504次會議通過根據2014年2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07次會議《關於修改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司法〉若干問題的規定的決定》修正 法釋[2014]2號)
第二十四條 有限責任公司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出資人訂立合同,約定由實際出資人出資並享有投資權益,以名義出資人為名義股東,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對該合同效力發生爭議的,如無合同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人民法院應當認定該合同有效。
前款規定的實際出資人與名義股東因投資權益的歸屬發生爭議,實際出資人以其實際履行了出資義務為由向名義股東主張權利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名義股東以公司股東名冊記載、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為由否認實際出資人權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實際出資人未經公司其他股東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隱名股東方面的內容,歡迎前來廣東通航律師事務所官網。
❻ 律師支招:如何保護隱名股東的股東權益
1、《公司法》對隱名股東沒有規定。
2、公司中的隱名投資是指一方實際出資,但公司章程、股東名冊或其他工商登記材料記載的投資人卻為他人的法律現象。
3、其中實際出資人為隱名股東,公司章程等材料中記載的股東為顯名股東。如果隱名投資人未直接以股東的名義行使權利的,則以顯名投資人為股東。
4、至於隱名投資人與顯名投資人的關系,則依一般民法原則解決。公司法律關系要求具有穩定性,若以隱名投資人為股東,則會導致以顯名投資人的名義所形成的所有法律關系的效力被全盤否定,從而使與公司有關的法律關系變得不穩定。
5、而且符合保護善意股東和第三人的需要。如果公司還有其他股東,則他們會善意地相信公司登記材料的顯示投資人為出資人,則確定隱名投資人為股東會損害這些善意股東的合理信賴。
❼ 顯名股東侵佔隱名股東資產構成什麼罪
這還是一種民事侵權行為。構成犯罪還須有其它因素輔生才可能涉嫌犯罪。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公司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一)(徵求意見稿)》
第十九條 出資人與他人約定以該他人名義出資的,其約定不得對抗公司。但有限責任公司半數以上的其他股東明知實際出資人的出資,且公司已經認可以其以股東身份行使權利的,如無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節,人民法院可以認定實際出資人對公司享有股權。
一方出資,另一方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雙方約定實際出資人為股東或者實際出資人承擔投資風險,實際出資人主張名義出資人轉交股息和其他股份財產利益的,如無違反法律強制性規定的情節,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一方出資,另一方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雙方未約定出資人為股東或者出資人承擔投資風險,且出資人亦未以股東身份參與公司管理或者以股東名義向公司主張過權利的,出資人僅對以股東名義參加公司者享有債權;其起訴主張享有股權或者享有股東利益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第二十九條 名義出資人未經實際出資人同意而將股權轉讓的,實際出資人可以請求名義出資人賠償因股權被轉讓所造成的損失。
實際出資人以其為實際權利人主張股權轉讓行為無效的,如不能證明受讓人為非善意,人民法院應當駁回其訴訟請求。
❽ 隱名股東面臨哪些法律風險
對於隱名股東而言,法律風險主要表現在:
①隱名出資人和顯名出資人之間協議約定事項不完善帶來的法律風險。包括雙方對一些情況約定不明、約定內容本身存在歧義等。
②協議效力不被確認的法律風險。我國目前並沒有關於隱名出資人的明確規定,在學理上也存在爭議,發生糾紛時更多依賴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一旦協議效力不被確認,事情的處理方式將與出資人最初設想的完全不同。
③涉及第三人交易的法律風險。無論隱名出資人與顯名出資人之間如何約定,第三人都無從得知,因此只要在涉及第三人的交易中,隱名出資人將陷入被動局面。
以上內容為羅爺法BOSS助理為您解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❾ 我是隱名股東,被顯名股東偷著把股權賣了,這屬於侵佔罪嗎
這種情況大概率不涉及刑事犯罪,屬於民事爭議,簽訂隱名協議本身就要承擔這種掛名風險,只能根據協議要求民事賠償。
❿ 隱名股東起訴要求確認股權的訴訟中,訴訟主體如何確定
直接以自己的名義起訴,隱名與顯名股東之間是許簽訂代持股協議的。實際股回東成為顯名股東答的條件,經公司其他股東過半數以上同意,請求公司變更股東、簽發出資證明書、記載於股東名冊、記載於公司章程並辦理公司登記機關登記。實際上等同於股權的對外轉讓。《公司法》解釋三,第二十六條名義股東將登記於其名下的股權轉讓、質押或者以其他方式處分,實際出資人以其對於股權享有實際權利為由,請求認定處分股權行為無效的,人民法院可以參照物權法第一百零六條的規定處理。名義股東處分股權造成實際出資人損失,實際出資人請求名義股東承擔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