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找誰反映派出所問題,可以給我一個記者電話,爆光他們嗎
派出所是公安局的派出單位。你可以到公安局的紀檢監察組去反映派出所的問題。你也可以撥打你們當地或省,中央的新聞熱線,曝光他們的違法行為,但前提是你必須要有證據。
㈡ 難道就沒有辦法了嗎 可不可以通過媒體曝光揭露他們 或者是公安報案呢 沒有證據怎麼報案呢
你究竟是什麼事情發生呢?沒有證據,又。沒法去報案,你是被騙了,還是被傷害?其實人做事。或者是通過媒體曝光或者是通過公安局報案都必須有證據沒有證據關雎也無法預以立案起碼有佐證人證幫你提供這些上當受騙的事實才可以報案否則的話公安局也沒辦法給你立案因為你沒有40也沒有證據。
㈢ 如何處理好媒體和警察的關系 事件
面對我國現有的數以千計的媒體,公安機關如何正確處理好與媒體的關系?公安機關如何實施與媒體的互動?公安機關如何在警察出現形象危機時開展危機公關?這是8月下旬在山西省太原市舉辦的主題為「警察與媒體」的第三屆警察公共關系國際論壇上討論的熱點問題。這次論壇由第三屆警察公共關系國際論壇組委會和山西省公安廳主辦,來自境內外的公共關系、警察公共關系和心理學專家、危機公關專家和新華社、法制日報、山西日報、山西廣播電視總台、本報等媒體代表,以及來自20多個省份公安機關的100餘名代表參加了論壇的交流與探討。准確把握警察與媒體的定位
如何看待警察與媒體的關系,是警察公共關系能否收到顯著效益的重要前提條件。10多年前,我國的公共關系學科還沒有被廣泛重視,尤其是警察公共關系的理念還沒有深入警心和民心,一些基層公安機關的領導動輒把媒體視為「洪水猛獸」,認為媒體記者專門挖警察違法違紀的猛料予以曝光、炒作,吸引廣大受眾的眼球,嚴重破壞了人民警察的形象,因此必須防止記者到處鑽空子、挖猛料、搞炒作,任何事情都必須對媒體保密。
隨著政府工作「陽光作業」、辦事公開的力度的加大,媒體的影響力和公信力也越來越大,許多公安機關的領導逐步認識到媒體的地位和作用,有意識地開展警察公共關系。至少有三點是大家的共識:一是媒體廣泛宣傳警察忠誠履行職責、嚴厲打擊刑事犯罪,對爭取民眾對公安工作的支持、增強人民警察的信心、提升人民警察的形象大有裨益;二是媒體的廣泛宣傳消除了公安工作的「神秘化」,對鼓動民眾積極參與到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中來,使警力和民力凝聚到維護社會治安這一根本目的上;三是遇到重大自然災害、突發事件,警方通過媒體的及時宣傳和警示,可以有效地避免更多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在這次論壇上,與會者通過專家的典型發言,深化了對警察與媒體關系的認識,並初步取得了共識:警察與媒體都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積極動力,都以維護公眾利益、維護法制為己任,在維護公眾利益的前提下,在平等互助和監督與被監督中,共同承擔著構建和諧社會的重任;媒體代表的是公眾,警察代表的政府,警察惟有積極面對媒體,及時誠懇地回應公眾所關心的問題,堅持誠實、平等、合作的原則,相互理解和支持,才能達到警察、媒體和社會公眾共贏的局面。
在正確看待警察與媒體關繫上,境外警方的一些理念和做法值得借鑒。中國香港警務處警察公共關系科高級警司張德強認為:「警隊應該明白與傳媒建立良好合作關系及保持溝通的重要性。為此,警隊必須與傳媒維持互相尊重互相諒解的良好關系,並在合法合情的范圍內,為記者提供適時及准確的信息。」他介紹說,一直以來,言論及新聞自由乃香港賴以成功的基石之一。因此,尊重傳媒的采訪自由是香港政府的一貫政策;而在不違反法律及沒有阻礙執行職務的情況下,香港警隊均盡量協助傳媒采訪。香港傳媒亦以監察公共服務為己任,要求政府及公營機構在處理公共政策和民生事務上具有高度透明,公正公開。因此,香港警隊不時就警政事宜或案件發展接受傳媒訪問,其中包括在案發現場透過傳媒呼籲市民提供線索,在電台和電視台的時事評論節目中講解警隊推行的新政策,或匯報打擊犯罪的最新成果等。新加坡交通警局副局長李志超也強調了新加坡警察部隊與媒體之間是一種「共存關系」,警隊會主動與媒體接觸,通過與媒體建立各種長期和短期的合作來搭建良好的警察與媒體關系的平台,利用媒體的幫助來達到警方的目的:呼籲公眾提供犯罪線索、目擊證人挺身作證;宣傳罪案防範和交通安全信息;澄清不實信息和批評報道。警察與媒體如何互動
警察與媒體,二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的互動關系。「力求雙贏」是警察與媒體互動關系的目標與方向。一方面,由於公安機關的警務活動和警察生活所特有的驚險、懸念、新鮮,使得公安新聞更具沖突性、戲劇性和故事性,一直以來是媒體吸引公眾的良好素材,是吸引受眾的「賣點」;另一方面,媒體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公眾對警察隊伍的印象和評價,警察要樹立良好的形象,與媒體正確的輿論引導密不可分。所以,警察與媒體溝通的目標同一,「力求雙贏」是融洽關系、良性互動的保證。
良性互動的前提是融洽溝通。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李懷敏以《美女與丑婦》這幅心理學上的著名圖畫來說明人們心靈溝通並不容易,而警察與媒體的職業價值取向相差很大,彼此能做到融洽溝通事實上難度更大。他從應用心理學的角度提出了構建一種「警察與媒體對話式的仁者關系模式」,注意溝通中的五重意義:由表面的事實、意見溝通到認識價值、理解對方的感受和深層意義。仁者式的關系,要求警察與媒體一起正視彼此的專業,一起共同協作創造、發明和共同承擔社會的福祉,互相限制、修飾而又互相表現、引發———一些在獨自運作時並不彰顯的功能。在關系的聯結中,既賦予對方也賦予自己———但不過分依賴或扼殺對方、妨礙他的「自我」表現,而能使各自和彼此的需要得到相對的滿足。在仁者式的關系裡,平等是一種心理狀態,由尊重對方的意願和需要而又不會損害任何一方來維系。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郭惠民教授則提出,公安機關要把接受媒體采訪當作宣傳組織的機會,要充分利用這機會發揮最大影響力,同時把風險降到最低。要注意設定目標,清楚知道自己想從中得到什麼;牢記誰是真正的受眾,媒體只是中間人;准備好提供的幾條關鍵信息;抓住談話的中心思想,不要偏離主題;要了解記者的職責,有所准備練習,同時要掌握主動。山西日報報業集團常務副總編翁小綿則認為,媒體與警察應相互支持與協作,警方應將可以依法公開的一切行為全部公開,用事實說服公眾,讓公眾對警察有更充分的了解,這樣警察才能得到廣泛支持。媒體要及時與警方合作與互動,在新聞采編工作中自覺遵守公安新聞的宣傳紀律,積極主動與警方共同策劃,新聞報道內容要反復核實,做到客觀真實,從而解決好對警察違法違紀的批評與降低警察威信的沖突、對警察組織的報道與事件當事人的沖突、新聞媒體無限擴大與警方提供有限信息的沖突。
新加坡和香港的警察公共關系專家還用具體實踐說明警察與媒體如何互動。新加坡警方通過一切可能的手段與媒體合作,通過新聞發布會發布警方資訊、邀請媒體記者到現場采訪等方法使新聞報道准確、全面。警方成立了媒體資訊中心,一年365天不分晝夜與媒體聯絡員保持聯系,及時提供報道資訊供媒體深入采訪。警方新聞中心則主動地把媒體所需各種資料放在網站上,媒體不需要查詢就可直接下載所需資料。香港警務處警察公共關系科則確立了這樣一個理念:「我們接受傳媒訪問,不只是因為上司指派,也不只是由於某報記者熱切追訪,而是因為我們想透過傳媒報道,向市民提供詳盡及正確的事實根據,幫助市民了解新聞,發揮報道的正面意義。」為了與媒體建立長期的建設性合作關系,展示警察正面形象,警方公共關系指導委員會定期召開與媒體見面會,包括警務處長在內的公關人員都與編輯記者建立良好關系。警察公共關系科設有24小時運作的新聞室以及全日提供實時警隊信息的網頁,每天提供800至900次查詢,能夠迅速和准確地向傳媒傳達正面信息、解釋相關政策及消除公眾誤解。因香港傳媒公信力很強,警方遇有突發事件也在第一時間把資訊傳輸給媒體,以便讓媒體及時到現場采訪。至於涉及刑事案件,警方必須確保不損害被控人獲得公平審訊的權利,避免因為過早披露資料而有礙執行刑事司法。警察形象發生危機時如何公關
警察形象危機是指因新聞媒體對公安工作和隊伍建設的負面報道以及對個別民警嚴重違法違紀問題的報道造成的公眾對警察形象的認知危機。具體特徵表現在主體的特定性,非預見性,影響的廣泛性、持續性、緊迫性。當前最被媒體關注的主要有:在執法辦案過程中造成的警察形象危機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個別民警自身素質能力低下造成的警察形象危機成為媒體關注的熱點;一面之詞、道聽途說、誇大事實「製造」的警察形象危機成為部分媒體的賣點。
危機事件就好比一把雙刃劍,它可能會使警察組織的形象受到影響、導致公眾對警察組織的不信任感加強,嚴重的可能還會影響到組織的生存;但是如果處理得當的話,也可能使警察組織在公眾面前樹立勇於承擔責任的形象,從而贏得公眾更多的好感和支持。如何正確運用媒體的力量來解決危機,同樣值得我們去思考。中國人民大學行政管理學研究所所長毛壽龍教授認為,危機往往通過新聞媒體傳播廣為人知。警察在面對媒體時要遵循「四個從不」原則:從不否定顯然的事實;從不懷疑媒體的意圖,懷疑媒體會節外生枝;從不反問媒體為何不相信自己,反問會導致新的新聞,導致不信任,惹火燒身;從不發怒,發怒導致新的事態,使媒體成為對立面。正確做法是要「接受媒體,利用媒體,善待媒體。免費的公共空間,有助於信息溝通,有助於控制和解決問題。同時,區別媒體需要的信息和客觀信息,建立自己的信息平台,准備被媒體使用的信息,幫助他們報道得更加准確。」海南省公安廳幹部宋洪濤認為,要建立和完善警察形象危機處理機制,在處置危機中應遵循下列程序:深入現場,了解事實;分析情況,確定對策;安撫受眾,緩和對抗;聯絡媒體,主導輿論;多方溝通,加強化解;有效行動,轉「危」為「機」。還要遵循著名的「三T」原則,即Tellyourowntale(以我為主提供情況);Tellitfast(盡快提供情況);Tellitall(提供全部情況),同時遵循公眾至上原則和維護聲譽原則。為此,公安機關要充分利用新聞發言人制度,把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江蘇省公安廳幹部蕭樹祥則利用危機公關實踐闡述了積極應對批評報道並努力化解負面影響的方法。近年來,江蘇警方建立了與媒體良性互動關系,建立了定期與不定期的溝通機制,著眼內部解決問題,省廳每天有專人摘錄媒體批評報道,然後下發到基層查究,紀檢、督察部門與基層公安機關把督查結果如實反饋上來。建立輿論監督反饋機制,歡迎社會各界監督,切實推進公安工作。認真查處不實報道,努力消除負面影響,盡可能地把警察「危機」變成樹立形象的「契機」。
㈣ 可以叫媒體曝光交警和公安嗎
這種東西怎麼說呢,當然肯定是不違法的,但是我介意你弄清楚事實之後再說,別感情用事。當然,確有其事的話請大膽揭露
㈤ 公安機關如何正確對待新聞媒體的監督
新形勢下公安機關應主動與媒體開展合作,要主動向新聞媒體介紹公安工作情況,了解新聞媒體對公安新聞素材的需要,盡可能地為其采訪報道提供便利,構建互信、互助、互動的和諧關系,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對待新聞媒體的監督。
㈥ 我有一件事,公安處理不公正,我可找媒體爆光嗎
可以,但是媒體不一定會搭理你。建議你向上級公安部門或者檢察院投訴舉報。
㈦ 被詐騙了公安局警察和工商局新聞媒體不管怎麼辦跪求怎麼辦我不想看騙子逍遙法外!
警察也是看什麼人好抓才會去抓的!你這個情況,金額小,沒什麼證據,所以沒人想干這種差事而且天天這種報案的人不少於兩位數字,如果你還是想通過法律的話,辦法還是有的。
㈧ 公安局一直不抓人我可以曝光媒體不
如果已經有足夠的證據,證明犯罪嫌疑人已經涉嫌犯罪,而公安機關行政不作為,其行為違法。
當事人可以直接向其上級公安機關紀檢部門或者檢察院投訴。
媒體不能幹擾公安機關辦案。
法律鏈接:《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四條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辦理治安案件,應當自覺接受社會和公民的監督。
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辦理治安案件,不嚴格執法或者有違法違紀行為的,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有權向公安機關或者人民檢察院、行政監察機關檢舉、控告;收到檢舉、控告的機關,應當依據職責及時處理。
第一百一十七條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違法行使職權,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的,應當賠禮道歉;造成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㈨ 怎麼投訴公安機關的執法問題
以找律師起訴對方。 補充: 公安部警務督察局副局長鄭百崗回答說:「最快的途徑就是撥打「110」,你要告訴在什麼地方、和警察發生了什麼樣的沖突,一般這樣的問題,到110都會及時轉給督察部門。現在督察部門要求在全國建立24小時值班備勤制度,這樣可以在發生問題的時候及時趕赴現場,不至於讓這個問題繼續擴大,向嚴重的程度發展。我們也有一個理解的問題,在執勤過程當中,民警可能也有不冷靜、不合乎規定的情緒,但這些情緒如果不得到及時的制止,可能會造成不應該發生的後果。我們的督察部門和110都有一些熱線。比如說北京市公安局一聽到是投訴民警,馬上就通過熱線打給督察部門。」
他說,督察部門包括對公安民警的群眾投訴舉報來源有這樣幾點:一是「110」,承擔了群眾投訴公安民警的新職能,在發生問題之後向110投訴。另外一個是通過信函和電話來訪的投訴。還有包括媒體接到的群眾投訴反映之後,再通過一定渠道轉到我們這里。我們通過各個媒體和領導批過來的,包括律師事務所的投訴,群眾的投訴佔3/5。但這個總投訴量,因為我們沒有做過這方面的統計,各級分級辦理。比如說在北京發生的問題,有幾方面的渠道,有的直接打給公安部督察局了,但有的打給北京市公安局了,還有的打到了分局。為了這些問題得到快捷的處理,主張向當地公安機關投訴。另外,投訴的受理范圍,因為現在人民群眾投訴反映問題也不是很清楚,我們建議大家向警務督察部門投訴最好是正在發生和執法執勤過程中的問題。比如說像10年之前、20年之前的問題也可以反映給督察部門,但督察部門承擔最多的是正在發生的問題。 追問: 問題是在沒有確定有犯罪嫌疑於重要證據而對嫌疑人採取監視 回答: 不客氣,能幫到你就行了,想開點!
㈩ 公安局打老百姓沒人管我找媒體曝光打什麼電話
是不是有一定的後台的企業單位,媒體估計也害怕的。就像我,我告這家江西仁安公司拖欠我工資近6個月了,告遍了整個九江市政府機關,走遍了南昌各機關單位和法院,都拿這家單位沒辦法。說明人家省里有人,不怕你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