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包經營權是承包使用、收益集體所有或國家所有的土地或森林、山嶺、草專原、荒地、屬灘塗、水面的權利。
土地使用權是指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農民集體和公民個人,以及三資企業依照法定程序或依約定對國有土地或農民集體土地所享有的佔有、利用、收益和有限處分的權利。土地使用權是外延比較大的概念,這里的土地包括農用地、建設用地、未利用地的使用權。
前者多指集體土地承包范圍的糾紛,後者多指國有土地的使用權糾紛。
2. 關於農村土地承包糾紛
1、1997年頒發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有效,所以可以以此證為據主張土地承包經回營權。
2、答1994年屬於第一輪土地承包期,而1997年的調整分配土地屬於第二輪承包,所以1997年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的效力高於1994年的相關處理決定,因此,可以依據1997年頒發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證書主張權利。
3、《農村土地承包法》第51條規定,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雙方當事人可以通過協商解決,也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等調解解決。當事人不願意協商、調解,或者協商、調解不成的,可以向農村土地承包仲裁機構申請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就本案而言,雙方協商或調解成功的可能性較小,所以可以申請仲裁或者直接起訴。
3. 因土地承包經營發生糾紛的,可以採取哪些方式解決糾紛
1、因訂立、履行、變更、解除和終止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發生糾紛的
2、因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轉包、出租、互換、轉讓、入股等流轉發生的糾紛
3、因收回、調整承包發生的糾紛
4、因確認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的糾紛
5、因侵害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發生的糾紛
6、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
2009年6月27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調解仲裁法》規定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可以通過和解、調解、仲裁或者訴訟的方式解決。 根據該法律的規定,解決農村土地經營糾紛的途徑有:
(一)、協商解決。協商是解決糾紛的首要途徑。通過協商方式解決糾紛既省時、省力、省錢,也不會傷害相互之間的感情,有利於繼續和鞏固過去形成的合作關系,有利於化解矛盾。但是,採用這種方式處理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由於缺乏來自第三方的疏導、斡旋,當事人往往固執己見,很難聽進對方當事人的不同意見。因此,雙方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爭議的成功率較低。
(二)、調解解決。土地承包經營的當事人發生糾紛可以請求村民委員會、鄉(鎮)人民政府調解解決,也可以請求他人或者其他組織調解解決。農村相對城市而言,社會結構較為穩定,同村農民之間大多沾親帶故或為幾代鄰居,因此做好調解工作,更有利於化解矛盾、平息糾紛。同時以調解方式解決糾紛,可省去參加仲裁和訴訟所要投入的大量人力、物力,而且調解方式程序便捷靈活,不至於傷害雙方當事人之間的感情,有利於糾紛及時處理。但是若對土地經營糾紛案件簡單處理有可能會造成一定的負面效果,不利於生產的穩定、農村社會的穩定,也不利於構建和諧社會。必須在當事人自願的基礎上進行。因此調解應以合法自願為原則,在不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利益的情況下,在特定的當事人之間進行調解,社會效果還是顯著的,其中自願貫穿於調解的全過程,任何情況下不能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
(三)、仲裁解決。與訴訟相比,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仲裁不僅省時、省錢,而且程序簡便,處理爭議較快。同時,它能夠充分地體現雙方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有利於維護和發展爭議雙方之間的合作關系。但也要注意,由於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仲裁,不是「一裁終局」 的,當事人之間的爭議有再進入訴訟程序的可能,這會讓土地承包經營關系長期處於不確定狀態;另外,仲裁裁決書發生法律效力後,當事人拒不履行生效的仲裁裁決的,仲裁機構不可以強制執行,雙方當事人只能另行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最後,從我國農戶目前收入現狀而言,仲裁費用往往是個很大的負擔,解決糾紛必須考慮有利於減輕農戶成本的方式,盡可能為農戶提供免費的仲裁服務,才能逐步使仲裁製度深入實踐,得到民眾的認可。
(四)、訴訟解決。針對採用訴訟解決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的案件,在處
理時應簡化審理程序,強化訴訟調解。由於農村土地承包經營糾紛具有季節性特點,如不及時處理,勢必錯過季節,影響生產,甚至導致土地無法耕種的後果,因此,此類案件的審理不能局限於普通民事案件的訴訟規則,應從解決實際問題出發,依法盡可能簡化審理程序,爭取快立、快審、快執,盡量不影響農業生產。對於案情復雜不能及時審結的案件,可依當事人的申請,在不影響農業生產的前提下及時採取財產保全措施,盡量減少農戶的損失。同時,由於土地承包經營糾紛直接關繫到農民的利益和社會的穩定,以及農村經濟的發展,每件案件的審理都影響重大,如果處理不當會導致矛盾激化,引發群體事件。法院在此類案件的審理中,應將訴訟調解貫穿於審判工作的全過程,多做當事人的思想疏導工作,爭取當事人在友好協商、平等談判中共同尋求解決糾紛的辦法,徹底化解矛盾和糾紛。要堅持「能調則調,當判則判,調判結合、案結事了」的原則,對於無法調解的案件,應當及時作出判決。
4. 沒有土地承包合同的土地糾紛如何解決
《土地來權屬爭議調查處理源辦法》第五條
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由爭議土地所在地的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調查處理。
前款規定的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發生的爭議案件,可以根據當事人的申請,由鄉級人民政府受理和處理。
第三十條 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後,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報送同級人民政府,由人民政府下達處理決定。
第三十一條 當事人對人民政府作出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在規定的時間內,當事人既不申請行政復議,也不提起行政訴訟,處理決定即發生法律效力。
生效的處理決定是土地登記的依據。
5. 土地承包糾紛和土地權屬爭議的區別
土地承包和土地權屬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土地承包是農村屬於國家集體的土地 個人可以承包耕種 並按規定簽訂承包合同承諾按年月繳納一定數量的費用,而土地權屬是指土地是屬於誰的 或者是個人或者是集體 或者是國家的。
6. 關於土地承包的糾紛問題
首先前提條件你要明確一件事,即你表哥承包的村裡的土地是不是基本農田或耕地,國家有規定,禁止在基本農田或耕地里挖塘養魚,所以你表哥要挖塘養魚應該先去辦理相關手續。具體參見《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辦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等規定。
其次你表哥承包的是誰的土地,沈某、曾某?
第三,你所說的那個補助是什麼性質的補助?是你表哥給人家的承包費嗎?如果是承包費當然是你表哥與誰簽訂的承包合同,依合同約定,承包費就交給誰,而不用管曾某與沈某的糾紛,這是符合《合同法》的規定的。
第四,如果是按照國政策規定發放的「直補資金」,國家實施對種糧農民的直接補貼政策目的在於更好地調動種糧農民積極性,鼓勵種糧農民多種糧,多產糧,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國家的種糧直補政策具有較強的針對性、專用性和很強的政策性,種糧直補政策明確規定:直補資金嚴格按照「誰種糧、誰受益」的原則,嚴禁對未種糧的撂荒地以及從事漁業養殖、「農家樂」開發、竹林及花卉種植等非種糧地進行補貼,堅決杜絕將「種糧補貼」變為「耕地補貼」;同時也嚴格規定種糧補貼的對象是實際種糧的農戶或業主,對於轉包、轉讓、租賃等形式流轉土地種糧的,補貼資金原則上兌現給耕種農戶,如轉讓雙方對補貼有約定,按雙方約定意見辦理。你表哥承包土地從事的是養殖業,實際上並沒有種植糧食作物,根據國家直補政策的規定他是不能享受種糧補貼的。同樣曾某或沈某也不能享受。
既然你表哥承包的是曾某的土地,那按照合同約定你表哥應當將土地承包費用交給曾某,是符合《合同法》的規定的。如果你表哥交給了沈某那就違反了你表哥與曾某簽訂的合同,要承擔合同違約責任,所以不能交給沈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