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電影皇甫謐侵權

電影皇甫謐侵權

發布時間:2021-08-22 02:30:19

❶ 那麼多人追捧醫生皇甫謐,他有什麼特別的

此前有人用了一個詞來形容皇甫謐,說他是近乎完人的一個人,個人覺得這個詞語特別適合他,因為他不僅在文學領域有很高的造詣,在醫學方面更是頗有建樹,被譽為針灸的鼻祖,所以所他會被那麼多人追捧自然是有他的道理,他不僅在學文和醫學方面突出,更重要的是他為人剛正,致力於造福百姓。

而關於為什麼他會學習醫術也自然是有原因的,究其根本應該是當時的整個社會形態影響了他,因為在東漢末年以來,在民間多發疫病,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這種情況深深地觸動了皇甫謐,也讓他更加確定了學醫的信念。而且皇甫謐本人早期也得過很多病,後來更是誤食了寒食散,這些疾病帶來的痛苦他十分清楚,所以他也更希望自己能夠投身去治病救人。

❷ 皇甫謐研習醫葯之志向終生未渝是什麼原因

皇甫謐(215~282),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省靈皇甫謐台縣朝那鎮)人。出身貧寒,曾過繼在叔父門下,並隨叔父遷居新安(今河南省澠池縣),40歲時方還本宗。謐幼時不知治學,終日游盪,20歲後才發憤讀書,耕種之餘,手不釋卷,邊耕邊讀,至為精勤,竟成一代名家。甘露年間(256~259),曾患風病,兼苦耳聾,纏綿百日方得治癒。因感於諸醫學術淺薄,遂自己立志研究醫葯,搜求古典醫籍,遙宗古人妙術。魏晉政府曾幾次請他出仕,他都堅辭不就,研習醫葯之志向終生未渝。究其原因,則於他認識到身體是根本、醫學有大用,如他自己所說的:「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若不精通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人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兩晉時期,煉丹服石之風盛行,皇甫謐亦曾一度濡染,他52歲時,因服石引起一場重病,痛苦之極,險些令其自盡。因親受服石之害,遂作《寒食散論》一卷,力貶服石的陋習。可惜未流傳下來,僅有部分內容保存在《諸病源候論》中。

❸ 皇甫謐《高士傳》

高士傳》兩則

《高士傳》兩則選自《高士傳》。皇甫謐(215—282),字士安。安定朝那人(現在甘肅平涼)。西晉文學家。《高士傳》所記載的人物主要是一些避居山林、不慕榮利的隱士。

江上丈人〔丈人〕對老年男子的敬稱。《史記·伍子胥列傳》說是個漁父。

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殺伍奢,〔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殺伍奢〕楚平王聽信費無忌的讒言殺害了伍奢。楚平王,名居,春秋時楚國君主,前528—前516年在位。費無忌,楚國大夫。伍奢,楚平王時做太子太傅。奢子員亡,〔奢子員(yún)亡〕伍奢的兒子伍員逃走。伍員即伍子胥,員是名,子胥是字。楚平王殺伍奢之前,恐怕他的兒子伍尚、伍員報仇,叫伍奢寫信把兩個兒子都叫回京城,假說兒子回京就赦免伍奢的罪。伍尚兄弟料到信里的話不真,商量之後,伍尚回京,伍員逃走。結果伍尚和伍奢一起被害。伍員逃往吳國。將奔吳。至江上,欲渡無舟,而楚人購員甚急,〔購員甚急〕懸賞捉拿伍員很緊急。自恐不脫。〔不脫〕逃不脫。見丈人,得渡,因〔因〕於是。解所佩劍以與丈人,曰:「此千金之劍也,願獻〔獻〕奉送。之。」丈人不受,曰:「楚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珪,〔得伍員者爵執珪(guī)〕捉到伍員的人,封以執珪的爵位。執珪,楚國最高的爵位。金千鎰,〔金千鎰(yì)〕(賞給)一千鎰金子。鎰,重量單位,等於二十四兩。〔何用劍為〕干什麼要這把劍呢?為,表疑問語氣的助詞。吾尚不取,何用劍為?」不受而別。莫知其誰。〔莫知其誰〕不知道他是誰。

員至吳,為相,〔員至吳,為相〕伍員到吳國後做了國相。求〔求〕訪求,尋覓。丈人,不能得,每食輒祭之〔每食輒祭之〕每逢吃飯就祭他。曰:「名可得聞而不可得見,其唯江上丈人乎?」〔其唯江上丈人乎〕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其, 表示推測語氣的助詞。

韓康〔韓康〕東漢民間醫生。

韓康,字伯休,京兆〔京兆〕西漢京都長安的行政區劃名,在現在陝西西安一帶。霸陵〔霸陵〕長安東面鄰近的縣名,屬京兆尹管轄。人也。常游名山采葯,賣於長安市中,口不二價〔口不二價〕賣商品不虛報價,不讓還價。者三十餘年。時有女子買葯於康,怒康守價,〔怒康守價〕不滿韓康堅持所定價格。乃曰:「公是韓伯休邪,乃〔乃〕竟然。不二價乎?」康嘆曰:「我欲避名,〔我欲避名〕我想不讓人知道名聲。今區區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葯為?」〔何用葯為〕還賣什麼葯呢?遂遁入霸陵山中。

公車〔公車〕傳(zhuàn)車,驛站公用的車。漢朝應朝廷徵聘的人由公家用車轉送。連征不至。桓帝〔桓帝〕東漢桓帝,名志,公元147—167年在位。時,乃備玄安車〔玄(xūn)安車〕帶著禮品,駕著安車。玄,黑色;,淺絳色,都指絲織品。安車,一種小車,可以安坐,是優待老年人的車。以聘之。使者奉詔造康,〔奉詔造康〕奉皇帝的命令到韓康那裡去。康不得已,乃佯許諾。辭〔辭〕謝絕。安車,自乘柴車冒晨先發。〔自乘柴車冒晨先發〕自己坐著柴車冒著清晨的寒氣先出發了。柴車,粗劣的車。至亭,〔亭〕秦漢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是最低一級地方行政單位。亭長以韓征君〔韓征君〕即韓康。征君,被皇帝徵召的人士。當過,方發人牛修道橋,〔方發人牛修道橋〕正在征調人和牛修理道路和橋梁。及見康柴車幅巾,〔柴車幅巾〕乘坐柴車,只( 用絹一幅)束頭,不戴冠。以為田叟〔田叟〕種田的老頭兒。也,使奪其牛,康即釋駕〔釋駕〕卸下牛。釋,解下。駕,駕車的牲口。與之。有頃,使者至,奪牛翁〔奪牛翁〕被奪去駕車牛的老人。乃征君也。使者欲奏殺亭長,〔奏殺亭長〕呈報朝廷殺掉亭長。康曰:「此自老子與之,〔此自老子與之〕這本來是我給他的。自,這里是本來的意思。老子,我老頭子,韓康自稱。亭長何罪?」乃止。康因中路逃遁。〔康因中路逃遁〕韓康借機會半路逃走。以壽終。〔以壽終〕平平安安地老死。
回答者:成功學原理 - 助理 二級 8-10 15:15

高士傳》二則

皇甫謐:皇甫謐(215—282),魏晉間人,一生沒有做過官,專事著書。

江 上 丈 人江上丈人者,楚人也〔江上丈人者,楚人也〕長江上的那位老者,是楚國人。江,古書中作為對長江的專稱。丈人,對老年男子的敬稱。據《史記?伍子胥列傳》,此人是個漁父。。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殺伍奢〔楚平王以費無忌之讒殺伍奢〕楚平王聽信費無忌的讒言而殺害了伍奢。楚平王,名居,春秋時楚國君主,前528—前516在位。費無忌,楚國大夫。伍奢,楚平王時作太子太傅。費無忌造謠說太子不好,平王殺了伍奢。,奢子員亡〔奢子員(yún)亡〕伍奢的兒子伍員逃走。楚平王殺伍奢之前,恐怕他的兒子伍尚、伍員報仇,叫伍奢寫信把兩個兒子都叫回京城,假說兒子回京就赦免伍奢的罪。伍尚兄弟料到此信不足信,商量之後,伍尚回京,伍員逃走。結果伍尚和伍奢一起被害。伍員逃往吳國。,將奔吳。至江上,欲渡無舟,而楚人購員甚急〔購員甚急〕懸賞捉拿伍員很緊急。,自恐不脫〔不脫〕逃不脫。。見丈人,得渡,因解所佩劍以與丈人〔因〕於是。,曰:「此千金之劍也,願獻之〔獻〕奉送。。」丈人不受,曰:「楚國之法,得伍員者爵執〔得伍員者爵執(guī)〕捉到伍員的人,封以執的爵位。執,楚國最高的爵位。,古代帝王、諸侯舉行禮儀時手中所持的一種玉器。,金千鎰〔金千鎰(yì)〕(賞給)一千鎰金子。鎰,重量單位,等於二十四兩。,吾尚〔尚〕尚且,還。不取,何用劍為①〔何用劍為〕干什麼要這把劍呢?為,表疑問語氣的助詞。?」不受而別。莫知其誰〔莫知其誰〕莫知其為誰,不知道他是誰。。

員至吳,為相〔員至吳,為相〕伍員到吳國後作了國相。意思是作了大官。,求〔求〕訪求,尋覓。丈人,不能得,每食輒祭之〔每食輒祭之〕每逢吃飯就祭他。輒,就。曰:「名可得聞而不可得見,其唯江上丈人乎〔其唯江上丈人乎〕怕是只有江上丈人吧?其,表示推測語氣的助詞。?」

韓康

韓康,字伯休,京兆霸陵〔京兆霸陵〕長安東面的一個縣,屬京兆尹管轄。人也。常游名山采葯,賣於長安市中,口不二價〔口不二價〕賣商品不說謊,不還價。者三十餘年。時〔時〕那時。有女子買葯於康,怒康守價〔怒康守價〕不滿韓康堅持所定價格。,乃曰:「公〔公〕你。敬稱。是韓伯休邪,乃〔乃〕竟然。不二價乎?」康嘆曰:「我欲避名〔我欲避名〕我想不讓人知道姓名。,今區區〔區區〕小小的,一般的。女子皆知有我,何用葯為〔何用葯為〕還賣什麼葯呢??」遂遁〔遁〕逃走。入霸陵山中。

公車〔公車〕傳(zhuàn)車,驛站公用的車。漢朝應朝廷徵聘的人由公家用車轉送。連征不至。桓帝〔桓帝〕東漢桓帝劉志,公元147—167在位。時,乃備玄安車〔玄(xūn)安車〕帶著禮品,駕著安車。玄,黑色;,淺絳色:都指絲織品。安車,一種小車,可以安坐,是優待老年人的車。以聘之。使者奉詔造康〔奉詔造康〕奉皇帝的命令到韓康那裡去。,康不得已,乃佯〔佯(yáng)〕假裝。許諾。辭〔辭〕謝絕。安車,自乘柴車冒晨先發①〔自乘柴車冒晨先發〕自己坐著柴車冒著清晨的寒氣先出發了。柴車,粗劣的車。。至亭〔亭〕秦漢制度:十里一亭,十亭一鄉。亭是最低的地方行政單位。,亭長以韓征君當過〔韓征君當過〕韓康要從這里經過。征君,被皇帝徵召的人士。,方發人牛修道橋〔方發人牛修道橋〕正在征調人和牛修理道路和橋梁。,及見康柴車幅巾〔柴車幅巾〕乘坐柴車,只(用絹一幅)束頭,不戴冠。,以為田叟〔田叟(sǒu)〕種田的老頭兒。也,使奪其牛,康即釋駕〔釋駕〕卸下牛。釋,解下。駕,駕車的牲口。與之。有頃〔有頃〕過了一會兒。,使者至,奪牛翁〔奪牛翁〕被奪去駕牛車的老人。這里句子有省略。乃征君也。使者欲奏殺亭長〔奏殺亭長〕呈報朝廷殺掉亭長。,康曰:「此自老子與之〔此自老子與之〕這本來是我給他的。自,這里是本來的意思。老子,我老頭子,韓康自稱。,亭長何罪?」乃止。康因中路逃遁〔康因中路逃遁〕韓康借機會半路逃走。。以壽終〔以壽終〕平平安安地直到老死。。

❹ 皇甫謐是什麼時期著名的什

皇甫謐是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台縣)人,

❺ 皇甫謐的籍地之爭


皇甫謐的家鄉安定郡也幾易其主,成為封建勢力爭奪的焦點。連年征戰,人口大量死亡和流徙,由漢初的14萬多銳減到2萬多。許多地方田園荒蕪,滿目瘡痍,幾乎成為無人曠野,曹操《蒿里》詩詠:「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正好反映了這種殘敗的景象。
安定朝那今何在
既然古今資料都把皇甫家族的故里定格在「安定朝那」這個地方,此地究竟在哪裡呢?據《漢書.地理志》記載:安定郡是漢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從原北地郡析出設置的新郡,上隸涼州刺史部,下轄21縣,朝那為其屬縣之一。安定郡的治所當在高平城(今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今寧夏同心縣以南的寧夏固原市大部和今甘肅靖遠縣、會寧縣、平涼市所屬各縣,均是該郡的管轄范圍。朝那縣地望今又何所指呢?經查《史記.孝文本紀》有這樣一段記錄:「十四年冬,匈奴謀入邊為寇,攻朝那塞,殺北地都尉卬。」可知朝那塞應是秦長城一處關隘,因位近朝那城,故名為朝那塞。反之也證明朝那城應地踞長城朝那塞之內側近處或者朝那城就是朝那塞。
今彭陽縣境內靠近秦長城有一個古城鎮。古城者,說明它年代久遠,故名。而且位於該鎮境內靠近長城內側(南側)又有一處古城遺址,仍較為完整保存下來。1977年,在古城公社古城大隊出土西漢初年銅鼎一尊,鼎上清晰鑄有「朝那」等銘文,已被考古界定名為「朝那鼎」。後來考古工作者又在古城遺址發掘發現文化層深達4米,下層為漢代磚瓦的堆積層。這是古城即漢朝那縣城址的考古印證和實物佐證。1984年7月,北京大學考古系教授王樹林到古城實地考察後,他結合史料記載與考古實證,確認今彭陽縣古城鎮境內的古城遺址,就是漢代安定郡朝那縣城的故址,這一結論早被我國史學界所公認。譚其驤是最早在其研究成果中反映這一新觀點的人。
古史和地方誌對於朝那城位置的記載,在方位上也是基本一致的。唐《元和郡縣圖志》記:「百泉縣,西至州九十里,本漢朝那縣地,故城在今縣理西四十五里。」這里所說的「百泉縣」即今彭陽縣;「州」即原州,今固原市原州區;「故城」即今彭陽古城鎮之古城遺址,這與今里程也基本上是相合的。《水經注》也記:「朝那故城在今平涼縣西北與固原州東南接壤地也。」清《通鑒》胡三省註:「漢朝那城在原州花石川」。而古城川亦稱花石川。新中國編修的史書和新方誌,如《寧夏通史》《西海固史》《固原地區志》《固原縣志》《彭陽縣志》等,均一致認為今彭陽縣古城鎮境內的古城遺址,就是漢朝那縣治所在,它的管轄范圍包括今彭陽縣全境和周邊鄰縣的一部分地區。
考證朝那地望還有一個重要證據,即「湫淵」。因為《漢書.地理志》中說到朝那縣境內「又有湫淵祠」。湫淵,大湖也。早在秦漢時代就被列為國家級祭拜名山、大川、大湖的名單之中,所以在湖岸建有專供祭祀的祠廟,因湖名曰「湫淵祠」。《史記.封禪書》中早有記載:「湫淵,祠朝那。」後來各種史志均稱之為「朝那湫」。從以上史料不難看出,朝那縣境內有湫淵和湫淵祠。祠廟是人工建築,年久易湮,但山川湖泊等自然面貌是難以滅跡的。作為大湖,其變化無非是水域面積和水深、水量的大小而已。今彭陽縣古城鎮境內有一個名叫湫淵的大湖嗎?明《嘉靖固原州志.山川》記:「東海,在州東南四十里」,「東岸有廟」,「即古朝那湫。」在同一志書中又收錄學政李誠撰寫的《重修朝那湫龍神廟記》記文一篇。文章開篇就寫道:「開城州東北距三十五里,有湫曰朝那,有山環焉。」「春秋時秦人詛楚之文,投是湫也。漢唐載在祀典」。不僅固原本地方誌如是記載,再考之北魏《水經注》,也記有「東水發源縣東南二十六里湫淵,淵在四山中」。唐《括地誌》亦載:「朝那湫祠在原州高平縣東南二十里。」還有清《平涼府志》指朝那湫即固原「東南四十里」,曰「東海子」。古人對朝那湫的記載雖有一定的出入,但大致方位和里程還是一致的,即朝那湫,在今固原以東的三四十里和今彭陽以西約五六十里之間的地方。
從朝那縣古城遺址與湫淵遺址的互證,再從考古發掘實物的印證,結合對正史、古文獻和地方誌書等有關資料的綜合分析以及當代學術界集體攻關所形成的各種權威性大型辭書、工具書中一致的公認,古朝那縣治就是今彭陽縣境內的古城遺址是無可置疑的事。而《後漢書》《晉書》等正史都明確記載皇甫謐和他以上七代宗祖都是「安定郡朝那人」,據此可以斷定安定朝那在今寧夏彭陽縣境內已無可爭辯。史書記載
據《史記》、《資治通鑒》等史書記載,西漢王朝被王莽政權取而代之,光武帝劉秀起兵中興,建立東漢,羌漢戰爭與東漢政權與生俱來,一直沒有停止過。到東漢中期,愈來愈烈,漢安帝劉枯即位以後於公元107年,不得不下令罷西域都護府。接著於公元110年令金城郡徙襄武,公元111年,又詔隴西也徙襄武,安定徙美陽(今歧山),北地徙池陽(今陝西涇陽),上郡治衙於今白水或榆林。而關於屬縣遷徙,地方誌也有詳細記載。《平涼縣志》記,西漢時,平涼西面的烏氏,南面的朝那隨安定郡遷於美陽。這里說朝那在平涼的南部似乎值得進一步商榷。但朝那縣東移確是不爭的事實。這次遷徙,可稱歷史上的大遷徙,除過官衙遷徙以外,連百姓也一同遷移,「百姓戀土,不樂去舊,遂乃刈其稼,發徹室屋,夷營壁,破積聚」。就是說,這次遷徙時割完了地里的莊稼,推倒了百姓的房屋,將院牆也夷為平地。當時又遭乾旱與蝗災,莊稼無收,飢浮遍地,再加上逼民內遷時,驅趕劫掠,流離分散,棄捐老弱,使百姓死亡大半,形成了曹操《蒿里詩》雲的「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的荒涼殘敗景象。
過了18年,即公元129年(漢順帝永建4年),由於邊境羌事稍安,尚書虞詡上書,順帝下詔安定、上郡、北地還舊土。
四、皇甫謐故里出現差錯和誤解的原因是什麼
(一)明末清初大史學家所著《讀史方輿記要》之誤為根源
由於顧祖禹誤把唐朝的原州錯定在今甘肅省鎮原縣(應是宋朝原州),又把漢代蕭關與唐代蕭關縣混為一談,再誤認為古朝那城在平涼府之東南。結果就把坐標南移了,隨之「州東南」的方位就被人為整體向東南移位了,於是古朝那就從寧夏彭陽縣向東南移到甘肅靈台縣去了。
(二)建置遷移造成後人誤解
誤解之一,東漢間,由於形勢所迫,安定郡曾一度移治於臨涇縣(今甘肅鎮原縣東南),便認為其屬縣朝那也隨遷到臨涇一帶了。而實際上,從東漢末到魏晉時期,朝那縣仍在原地(今寧夏彭陽縣古城鎮),與鶉觚縣(今甘肅靈台縣)同歸遷到臨涇的安定郡管轄。誤解之二,後魏大統元年(公元535年),原州朝那縣最終從今寧夏彭陽古城鎮正式遷往今甘肅省靈台縣境內。但這已是皇甫謐故世253年以後的事了,它並不能證明皇甫謐的故里、籍貫就是今靈台縣。
(三)皇甫家族後輩遷涉所致
皇甫氏是個大家族,後人離開故里,散落到古城周近各地或是更遠省區分居,這是很正常的事。各地的分支族人,為了紀念祖先,表達思鄉情結,往往在新家園建祠、修祖墳,甚至把原籍的一些重要地名移植到新居地區,這是中外常見的現象,在地名學上稱為「同源地名的播遷」。就連關於我國人文始祖的伏羲、女媧和炎帝、黃帝等聖賢的地名,不也是多處出現,幾省並存嗎?但是,不論怎麼說,祖居發祥之地和故里只能是一個地方。
皇甫謐的故里在今寧夏彭陽縣,證據充足,不容人為製造訛誤,應還歷史的真相。

❻ 皇甫謐著有哪些作品

皇甫謐精思博習,勤於著述,對經史各家都有研究,先後有《帝王世紀》、《高士傳》、《逸世傳》、《列女傳》、《玄晏春秋》等書梓行於世,顯露出文中才華。在醫學方面,除已佚的《依諸方撰》等之外,主要有《針灸甲乙經》12卷,作為第一部針灸學專著流傳至今,在中國醫學史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❼ 歷史上有幾部《列女傳》皇甫謐著的是《列女傳》還是《烈女傳》

《列女傳》是一部介紹中國古代多位婦女行為的書,烈女指剛正有節操的女子;抗拒強暴或殉夫而死的女子,《列女傳》中也包含種類型女子。
皇甫謐著的是《列女傳》,
《列女傳》比較著名的兩個版本,一部是指西漢劉向所編撰的《列女傳》。另一個是明萬曆年間安徽歙縣人汪道昆所編寫的《列女傳》。
另,《後漢書》設《列女傳》,後史因之,成為定則,《晉書》、《魏書》、《北史》、《隋書》、《舊唐書》、《新唐書》、《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以及《新元史》、《清史稿》等,都設有《列女傳》。

❽ 皇甫謐有哪些歷史貢獻

皇甫謐(mì)(215年—282年),幼名靜,字士安,自號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縣(今甘肅省靈台縣)人,後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縣) 。三國西晉時期學者、醫學家、史學家,東漢名將皇甫嵩曾孫。他一生以著述為業,後得風痹疾,猶手不釋卷。晉武帝時累征不就,自表借書,武帝賜書一車。其著作《針灸甲乙經》是中國第一部針灸學的專著。其實,除此之外,他還編撰了《歷代帝王世紀》、《高士傳》、《逸士傳》 、《列女傳》、《元晏先生集》等書。在醫學史和文學史上都負有盛名。在針灸學史上,佔有很高的學術地位,並被譽為「針灸鼻祖」。摯虞、張軌等都為其門生。

❾ 皇甫謐為什麼會立志研究醫葯

皇甫謐(215~282),字士安,號玄晏先生,安定朝那(今甘肅省靈台縣朝那鎮)人。出身貧寒,曾過繼在叔父門下,並隨叔父遷居新安(今河南省澠池縣),40歲時方還本宗。謐幼時不知治學,終日游盪,20歲後才發憤讀書,耕種之餘,手不釋卷,邊耕邊讀,至為精勤,竟成一代名家。甘露年間(256~259),曾患風病,兼苦耳聾,纏綿百日方得治癒。因感於諸醫學術淺薄,遂自己立志研究醫葯,搜求古典醫籍,遙宗古人妙術。魏晉政府曾幾次請他出仕,他都堅辭不就,研習醫葯之志向終生未渝。究其原因,則於他認識到身體是根本、醫學有大用,如他自己所說的:「夫受先人之體,有八尺之軀,而不知醫事,此所謂遊魂耳。若不精通於醫道,雖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塗地,無以濟之,此固聖人所以精思極論,盡其理也,由此言之,焉可忽乎?」兩晉時期,煉丹服石之風盛行,皇甫謐亦曾一度濡染,他52歲時,因服石引起一場重病,痛苦之極,險些令其自盡。因親受服石之害,遂作《寒食散論》一卷,力貶服石的陋習。可惜未流傳下來,僅有部分內容保存在《諸病源候論》中。

❿ 。《帝王世紀》的作者皇甫謐曾做過怎樣的論述

關於葯物知識的起源葯物的使用由不自覺到自覺經歷了一個十分漫長的歷史時期。有關葯物起源的討論也已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帝王世紀》的作者、晉代針灸學家皇甫謐曾做過這樣的論述:「伏羲氏……乃嘗味百葯而制九針,以拯夭枉焉。」又說:「(黃)帝使岐伯,嘗味草木,典主醫葯。」《淮南子·修務訓》作了中國葯物起源的傳統論述,寫道:「神農……嘗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當此之時,一日而遇七十毒。」這一論點為許多學者所引用和發揮。

閱讀全文

與電影皇甫謐侵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
2010年4月自考知識產權法答案 瀏覽:259
3系馬年限量版價格 瀏覽:952
快餐店轉讓協議 瀏覽:407
小蘿莉和猴神大叔版權 瀏覽:2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