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新聞侵權社會影響

新聞侵權社會影響

發布時間:2021-08-19 18:47:00

㈠ 新聞侵權行為發生的原因有哪些

法律直通車可以很清楚明白的回答你關於新聞侵權的問題,新聞侵權可以說是一種特殊類型的侵權,其特殊之處在於涉及兩種不同利益的沖突和對抗。即,社會公共利益和公民個體利益在新聞活動中的沖突和對抗,決定了新聞侵權具有不同於普通侵權的法律特徵。我認為:欲對新聞侵權民事責任進行法律界定,必須首先認清和把握新聞侵權以下的法律特徵。
1、侵權行為發生在新聞傳播過程中
新聞媒體的活動除了傳播新聞性信息以外,它還擔負著傳播大量非新聞性信息的任務。比如采編部門從事廣告宣傳活動、編輯記者從事私人商業活動等。此外,新聞媒體內部的一些職能部門如發行銷售部、廣告部等從事經營活動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害,盡管加害人是新聞媒體,均不構成新聞侵權,而是普通侵權行為。因此,認定新聞侵權民事責任的前提是侵權行為發生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包括新聞采訪、新聞寫作、新聞編輯、新聞發布、新聞傳播等具體環節。
2、新聞傳播活動給受害人造成了損害
新聞侵權的主要對象(客體)是人格權(包括名譽權、姓名權、名稱權、肖像權、榮譽權、隱私權等)。它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卻藉助於新聞媒體的公開傳播來實現對他人人格權的損害。因此,新聞侵權往往呈現影響范圍廣、傳播速度快的特點,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也較為嚴重。[注3、參見王利明等:《人格權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2頁。]因此,在法律上受害人只要證明新聞作品具有違法性(例如批評性報道的基本內容失實),而不必證明其實際的損害後果如何,即可以認定行為人應承擔侵權的法律責任。
新聞侵權損害後果主要有:1)人格損害。新聞行為一旦構成侵權,其損害信息將會在社會上迅速蔓延,加上社會公眾對新聞媒體的信賴,勢必會大大降低受害人的社會評價及信譽。2)精神痛苦。這是自然人特有的一種心理現象;法人及其社會組織不存在精神痛苦的問題。新聞媒體每天都在向社會公眾傳播信息,並能使處於不同地域的人在同一時間內聽到相同的聲音、看到相同的圖像或文字材料,從而使之思想相互交流、認知相互接近。新聞侵權受害人面對日漸形成和擴大的公眾輿論及社會評價,就可能產生或感受到極大的精神痛苦和沉重的社會壓力,其表現為悲傷、怨恨、憂慮、氣憤和失望等心理現象。3)財產損失。盡管新聞侵權不會直接發生對他人財產和人身實體上的損害,但侵害人格權可導致相關財產利益的間接損失,比如受害人為了治療嚴重的精神損害而支出的醫療費用、咨詢費用,因誤工而減少收入等;如果是法人的名譽等遭受損害,就可能導致產品滯銷、客戶減少,甚至為宣傳產品所花費的幾百萬甚至上千萬元的廣告費也將付諸東流,從而遭受一定的財產損失。4)知識產權等損害。如公民或法人的著作權、商標權、商業秘密等,也會因新聞侵權而導致綜合損害。

㈡ 近期影響較大的新聞侵權案例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回名譽侵權一案一答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㈢ 一,網路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您好, 網路新聞侵權主要存在以下情形:
(一)網路新聞侵犯名譽權
網路名譽侵權的行為方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 通過電子郵件侵犯名譽權。侵權人利用電子郵件將不當言論進行廣泛的散發,導致受害者的名譽毀損。
2、 在博客上撰文侵犯他人名譽權。網民可以在自己的博客上撰寫自己的文章供他人閱 覽,這也是當下網路虛擬生活中常見的消息來源之一,因為在文章中通常都會包含有作 者本 人的主觀意思,這也是侵犯他人名譽權的一種重要方式。
3、 網路新聞失實和網路運營商失職侵犯他人名譽權。如果網路新聞報道失實或網路運營商失職未盡合理審查、監管義務, 沒有及時刪除侵權文章, 致使謠言在網上流傳, 敗壞他人名譽。
(二)網路新聞侵犯隱私權
網路新聞侵犯隱私權又分為兩種情況:主動侵犯他人隱私權,「被動地損害他人隱私權
1、 主動侵犯他人隱私的現象大量存在,且這種現象經常的出現在明星的生活中,比如在網上描述私生活、泄露電話號碼等。
2、 而「被動」地損害他人隱私的情況也不少見。在相當多的公共生活活動中如金融、醫療、稅收等活動中,所登記的事項中大多都包含有個人信息,或者所由於上網時填寫的各種表格、在每個網頁停留的時間、點擊的欄目等一系列活動都會透過互聯網運用一定的技術獲取到,有人就會這樣通過網路設法接觸到這些信息然後將之傳播出去。
(三)網路新聞侵犯著作權
侵犯著作權是指利用互聯網進行剽竊,將他人的新聞作品據為己有,利用他人新聞作品,拼湊、編造新聞作品,這是直接侵犯他人著作權的行為。
(四)網路新聞侵犯肖像權
在網路新聞傳播中,為了吸引網民的注意,不恰當的配發圖片,或未經允許登載非新聞事件人物的照片,或對新聞圖片進行不當修改,這些都會侵犯他人的肖像權甚至隱私權。
現實中的案例很多:想在微博上發的一些明星的新聞,很多都侵犯了別人的隱私權、名譽權等諸多權利。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㈣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新聞侵權是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對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的侵害。

名譽是指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會評價。新聞以虛假或攻擊性的內容指責公民有不道德或違法行為,損害其名聲,就構成對該公民的名譽權的侵害。未經本人同意,新聞對個人私生活的報道,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新聞單位沒有徵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刪改文字內容而造成差錯,或改變表達方式發表,也屬侵權行為。同時,報刊私自將稿件轉交其他報刊發表而又沒有徵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4)新聞侵權社會影響擴展閱讀: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名譽侵權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一些網紅、「大V」以戲說、娛樂為幌子,以動漫、段子、綜藝等形式調侃英烈,混淆了文藝創作和侮辱誹謗的界線。暴走漫畫此前也以「習慣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去表達觀點和態度」作為辯解,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文藝作品的戲說、虛構不可逾越道德的紅線;調侃戲謔更不能以誤導青少年作為代價。挖空心思製作惡趣味內容,其心心念念的還是流量和金錢,自家生意盈利不少,傷害的卻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詆毀先烈、質疑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泛娛樂化和歷史虛無主義在作祟。

英烈的名譽與歷史的清白,需要全社會自發守護,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齒予以捍衛。近年來,從法院依法保護狼牙山五壯士、邱少雲等英雄的名譽權,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於向褻瀆歷史的行為亮劍,彰顯了法律的正義與庄嚴。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行為敲響警鍾;隨著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件的公益訴訟制度正式建立,起訴主體從親屬擴大至檢察機關,讓此類行為難鑽法律漏洞,有效保護了英烈的形象,體現了以法律捍衛歷史的高度共識。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個個國家紀念日,推動著勿忘歷史、崇尚英雄的活動匯聚成潮。

在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紀念祭掃、主題學習、紅色旅遊、製作動畫等各類活動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

這也提示我們:樹立正確英雄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既要靠法律樹起保護英烈權益的銅牆鐵壁,更要通過教科書、宣傳片、影視劇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歷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

㈤ 新聞侵權是不是屬於對版權的侵害,要有根據的

著作權法不適用於來時事新聞自,但不是所有的新聞都不在著作權法的保護之列。所謂時事新聞,是指通過報紙、期刊、廣播電台、電視台等媒體報道的單純事實消息。通訊、特寫等就不是單純的事實消息,在著作權法的保護之列。

㈥ 新聞傳播對社會的影響

社會是一個有機體,大眾傳播媒介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二者向來互相影響。舉凡社會的發展和環境的變遷,都會引起傳媒的調整與變化;反之,大眾傳媒對社會的發展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如培養大眾的欣賞趣味、引導輿論及推動社會邁向文明等。

一、前賢對傳媒功能的認知

中國報人對媒體社會功能與責任的認知,確切說來始於清末及民國初期,這種認識的產生,大抵有兩個原因:一是出於知識階層千百年來一脈相承的憂國憂民情懷;另一是對報刊巨大社會影響力的真實體驗。

1909年,彭翼仲在他創辦的《京話日報》上,發表了《論報館的好處》。該文用民間唱詞的形式指出了報紙「開化新風」、「益民智」、「增學問」等教育功能,「廣言路」、「達下情」、「直言諫」、「登貪官言污吏」等輿論功能,「知兵工礦政」、「國家事」的傳播功能,是「對改良派報刊思想的一種概括」。〔1〕

中國早期傑出報人,《大公報》創辦者英斂之在一篇題為《說報》的文章中,從另一個角度指出現代報紙具有七個特徵,同時也闡明了現代報紙的社會功能:

1. 現代報紙不同於「史記百家」。史記百家所載皆前代之遺聞,以往之故事,且篇幅浩繁,文辭高古,非文人學士不能遍觀。而「報紙則文酌今古之宜,賞為雅俗所共,淺深各隨乎所見,耳目總覺其常新」。
2. 現代報紙不同於「宮門轅門之抄」和「京報官報」。宮門抄之類只行於仕宦,不及於閭中,而「報紙則合朝野而編摩,極體制之美善,上自公卿,下至士庶,皆可足不出戶而識天下之事」。
3. 現代報紙不同於見諫采風。過去依靠見諫采風溝通上下,聯系朝野,而「報紙首列論說,務使博聞,雖公局外之閑談,要在集思而廣益,但使民間疾苦達諸長吏庭除」。
4. 現代報紙不同於一地之記載。一地之記載,地理有限,包涵有度。而「報紙則采錄東西洋,甄記及南北極,無遠弗屆,有聞必傳詎憂一物不知。」
5. 現代報紙不同於「志怪之書」和「稗局小說」。志怪之書和稗局小說顧事或荒誕無稽,文或典深難讀,而「報紙則明白易曉,真實不浮,事必簡而能 ,文亦質而不俚。」
6. 現代報紙不同於一般傳媒。一般傳媒記載受到內容局限,包涵不足。而「報紙則大而國家政令之因革,遠而人情風土之異同,中外交涉之要務,商買貿易之利弊,與夫一切驚愕可喜之事,凡是新人聽聞者,無不具於尺幅。」
7. 現代報紙不同於傳統傳媒。傳統傳媒不作行情,不登廣告,而報紙「登載買賣之行情」,「記輪船之進出」,「行號廣登告白」,「電傳緊要新聞」。〔2〕

英斂之這一理念明確地體現在《大公報》的新聞實踐當中。該報在評說國事的同時,輔以大量新聞報道批判為實證。他在《大公報出版弁言》中強調:「本報但循泰西報紙公例,知無不言。以大公之心,發折衷之論;獻可替否,揚正抑邪,非以挾私挾嫌為事;知我罪我,在所不計。」〔3〕在《說國家思想》中,他把報紙的兩大責任定義為「國民之向導」和「政府之監督」。

在俄國,作為布爾什維克《火星報》的創辦者之一,列寧提出了一套關於報刊作用的理論。1901年,《火星報》第4號以大字報標題刊登了列寧撰寫的《從何著手》一文,其中有一節被前蘇聯奉為經典,相當於《憲法第一修正案》在美國享有的地位。這段話是:

報紙的作用並不限於傳播思想、進行政治教育和吸引政治同盟軍。報紙不僅是集體的宣傳者和集體的鼓動者,而且是集體的組織者。就後者來說,可以把報紙比作腳手架,它搭在正在修建的建築物周圍,顯示出建築物的輪廓,便利各個建築工人之間的來往,幫助他們分配工作和觀察有組織的勞動所獲得的總成績。依靠報紙或與報紙聯系自然而然會形成一種固定的組織,這種組織不僅從事地方工作,而且從事經常的共同的工作,教育自己的成員密切注視政治事件,考慮這些事件的意義和它們對各個不同居民階層的影響,擬定革命黨影響這些事件的適當措施。

列寧認為報紙的集體宣傳、鼓動、組織三大作用是一致的。而施拉姆對大眾傳播的基本功能則有如下歸納:

1. 守望的功能:從古老的原始社會開始,各部落就分派有值勤的「守望人」,他們幫助族人守望著地平線,一旦發現異常狀況,立刻鳴鼓警示族人武裝起來,群起對抗。在當今社會,媒體扮演的角色就如「鳴鼓的守望人」。它的任務是多元的,不是被動消極地告訴你敵之既來,更應進一步正確地反映現實環境,用正確而公平的手法揭示宇宙真相,以達到「守望」的功能。
2. 會議的功能:當生活群體面臨某種困境時,人們會通過親族的商議或村民的會議達致共同的協議。現今大眾媒體取代了這方面的功能,幫助人類將自身的反應與出現在地平線上的挑戰與機會結合起來,並調和各種不同意見,使人們能夠採取一致的行動。
3. 教化的功能:在未開化時期,個人一生的言行舉止都為父母及周圍人所影響。散居的農業社會,人與人之間的相互影響亦不如今日之深;文字的發明、簡冊的流傳與學校的設立使教育文化逐漸有了完整的體系。而大眾媒介在教化方面的影響不僅廣泛,而且深入人心。城鄉的差距縮小,人際間的距離隔閡逐漸消除,群眾的知識水平也在逐漸提高。大眾媒介對教育文化的發展居功甚偉。
4. 娛樂的功能:娛樂對人類來說一如衣食住行,不可或缺;原始社會也有豐年慶典與迎神賓會,因此不能只強調教化功能的重要,而抹殺娛樂所應佔有的份量,我們甚至可以武斷地說,娛樂功能至少與教化功能等量,尤其是電視的娛樂功能。在調劑緊張生活方面,大眾媒介責無旁貸。
5. 商業的功能:早期農業社會有固定的巿集,而今人際關系日趨復雜,巿場不再是「以物易物」的地方。要促進財物流暢無阻,讓顧客與廠商之間的供求能夠達成,以確保經濟制度的健全,這些艱巨的任務,便由大眾媒介來肩負。〔4〕

施拉姆所概括關於守望、會議、教化、娛樂和商業等大眾傳播的基本功能,充分體現於現代社會中,而且功能在不斷的增強。當今社會的大眾傳播主要涵蓋了文化傳播、環境監視、社會調節和娛樂共享的作用,這些作用進而輻射到社會制度的變革、社會組織的構成與社會經濟的運行等方面。

二、當今媒體功能的體現

首先,文化傳播的功能是指大眾傳播對文化的傳承,它體現了大眾傳播延續社會傳統、傳播社會經驗和知識的教育功能。在我國,一些電視台開設有專門的教育頻道,不少電視頻道播放文化專題節目,宣揚文化意識,傳承華夏文明;在西方國家,政府和民間都極其重視利用大眾傳播來開發兒童智力和發展成人教育、職業教育等,英國「空中大學」(Open University)的成功,就是利用廣播、電視普及教育的典範。

此外,大眾傳播還持續提供大量有關社會事件的報道。這一傳播活動發揮了大眾傳媒最重要的一項功能:向大眾傳遞有關周遭環境的信息流通、交通運輸、文化消息、經濟行情,以及各種即將到來或已經發生的災害、威脅等信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這種新聞與信息的大量流通,就凸顯了大眾傳播「環境監視」的功能。

大眾傳播對社會有機體具有調節作用,能夠幫助人們宣洩不滿情緒,使他們一時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因此,被形象地喻為「社會的排氣閥」。西方國家非常善於運用大眾傳媒的「排氣」功能,來進行社會的調節,以維護社會穩定。

娛樂功能是當今大眾傳播極為顯著的一個作用,也是大眾文化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大眾文化是指大眾共享人類所創造的文化成果,並且成為一種具有持續性、穩定性和趨同性的群體行為。大眾文化利用大眾傳播進行擴散,它具有明顯的娛樂性、消遣性和商業性特徵。作為一般民眾都接受的文化,它與大眾傳播技術——廣播、電視、書刊以及視聽等科技的進步密不可分。作為培養大眾文化的「搖籃」,大眾傳播媒介自身的發展為大眾文化的傳播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往積極方面看,大眾傳播媒介促進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溝通和相互理解,使社會成員的心理趨向於從眾性,這正是構成大眾文化傳播的社會意識基礎。

大眾傳媒具有的監測環境、協調關系和傳承文化等幾項功能,對於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意義重大。由於社會生產和經濟活動在現代社會占首要位置,任何個人和社會組織都有獲得各種信息的需要,並根據這種信息調整相應的行為。因此,大眾傳媒對於社會經濟的促進功能表現為收集和發布信息,引導生產和消費。例如報紙有經濟版,電台有經濟台,電視台也有專門的經濟頻道和財經節目。

三、媒體多元化功能的互補

信息社會,媒介多元化業已形成。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媒體之後又出現了「第四媒體」(國際互聯網)。新興媒體的蓬勃發展,不斷為公眾提供更廣泛的信息。多種媒體各施所長,實現功能互補,共同發展。

報紙與時事雜志,因以文字做記錄,發布新聞的時效跟電子媒體相比,當然難以望其項背。但是,報紙除了簡單記錄新聞事件,還可以深入地作出詳盡的分析與查證,這一點是電子媒體無法比擬的。攝錄機的使用固然可以為受眾提供更多的傳播元素,但它的出現也會使新聞事件的報道對象產生戒心,難以獲得深層次和有價值的信息。美國《華盛頓郵報》的驚世之作、導致尼克遜總統下台的「水門事件」,就是電子媒體無法達至的深度報道的佐證。

《紐約時報》享有盛譽的報人詹姆斯?雷斯頓(James Reston)也是一個極佳的例子。1953年,雷斯頓出任華府首席特派員,次年展開了他三十多年撰寫政治專欄的生涯。他深入權力的內幕核心,采訪過九任總統,得過兩次普利策新聞獎,擁有二十八個榮譽博士學位。CBS著名電視評論家艾瑞克?謝弗萊(Eric Shevareid)曾說,雷斯頓的專欄是所有具影響力人物的必讀之作;詹森總統也表示:「政府中無人不讀他的專欄,而且非讀不可。」雷斯頓對新聞職業崇高地位的信仰堅定不移,並且深信新聞界背負著使命,甚至認為新聞界是一個必要的體制。〔5〕

1995年12月6日,雷斯頓以86歲高齡辭世,《時報》以大標題稱他為「一位舉世無雙的報人」(A Journalist Nonpareil)。《時報》的勁敵《華盛頓郵報》的董事長凱薩琳?葛蘭姆(Katherine Graham)也稱頌他是「他那一代最了不起的報人,是新聞界的英雄。」〔6〕雷斯頓的政治專欄提高了《時報》在報界的地位,同時也表明,文字的魅力是平面媒體居不倒之境的至關重要之因。

電子媒體如廣播和電視,是以速度取勝的。流動電視廣播車(SNG)的出現,更將其發揮得淋漓盡致,它可及時趕到事發現場將整個過程同步向觀眾報道。然而,其弊端在於:有時會因為追求快速而將未經查證的消息也一並發送。即便如此,仍無可否認電子媒體振聾發聵的作用與功能,例如中央電視台的《新聞調查》、《焦點訪談》,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的《60分鍾》,都是抓住社會問題進行剖析報道的「皇牌」節目。

在進行深度報道,揭露社會不公不義這方面,近年來中央電視台表現不俗。2001年,央視因曝光南京冠生園「陳餡月餅事件」,成為國內媒體「為民說話」、維護公眾利益的楷模。

南京冠生園是一家擁有80多年歷史的老字型大小企業,以經營月餅聞名。1993年,南京冠生園與外商進行了合資重組,一度經營紅火,月餅年銷量達到1000公斤。2001年9月,南京冠生園用陳餡製作月餅的丑聞被揭發後,生產經營頓陷入困境,最終導致破產,同時株連了國內各家同名的企業。

事件過程:2000年中秋節過後,冠生園食品廠陸續將未售罄的月餅從各地回收,運進了糊著窗紙的車間;然後去皮取餡,重新攪拌炒制,入庫冷藏。翌年,食品廠又將這些過期原料加工製成月餅推出市場。中央電視台記者暗地裡拍攝了整個過程,並在《新聞30分》中播出,輿論遂大嘩。

央視記者表示,報道此一新聞的目的,是為了還月餅市場本來的面目,以及保障老百姓的消費安全。這是國內電子媒體維護公眾利益,可見電子媒體在深度報道方面潛力巨大。

網路的傳播速度較之電子媒體有過之而無不及,但信息內容的龐雜嚴重削弱了其公信力。然而,這並不致掩蓋其多功能、大容量的優點,電子報刊、網路電視的風起雲涌足以涵蓋傳統媒體的基本功能,力量之巨不容小覷。

總之,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各有優劣,它們若能取長補短,在發展中實現功能的互補,則必能進一步提高大眾媒介在社會機制中的影響力。

四、傳媒社會功能的失調

傳媒的強大功能有目共睹,然而對大眾傳媒的利用不當,就會造成其社會功能的失調。如將信息不加篩選地大量灌輸給受眾,就會產生被美國傳播學者拉扎斯菲爾德(Paul F.Lazarsfeld 1901-1976)稱為大眾傳播「麻醉性」的負面效應。媒體為了商業利潤,使「信息洪水泛濫」,導致人們失去心理承受能力,社會失去感知能力。打開電視機,不計其數的信息瞬間流逝,人們壓根兒來不及思考或回味它們的內容。長此以往,洶涌的信息潮必將沖擊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人們置身其中,只感覺它們的存在,卻視若無睹,充耳不聞。尤有甚者,媒體對一些災害或社會動亂信息不加解釋地報道,往往引起社會的恐慌和不安。此時,大眾媒介就完全喪失其應有的功能了。

然而,大眾傳媒利用「議題設置」的方法,對新聞進行選擇、評論,這種對新聞的過濾和解釋,有時反而會造成大眾傳播對社會的負作用。因為經過加工、處理的觀點、意見,作為信息接收者的個人無須再進行分析、評價,久而久之,大眾的思維能力必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還會削弱社會和個人自身的判斷力。此外,大眾傳播媒介若對新聞信息的報道或解釋不當,更會造成社會水平的偏差。例如對犯罪行為的報道有可能為潛在的犯罪者提供了犯罪方法和模仿行為。

另外,二戰後,美國記者慣常以「公眾的知情權」為由,詳細報道政界、商界和其它領域發生的事件,揭露不為人知的事實。但近年來,某些記者的行為卻使「公眾的知情權」陷入尷尬境地。

這類濫用新聞自由、踐踏新聞倫理道德的行為也是媒體社會功能失調的表現。固然,大眾傳媒在社會生活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但媒體若自恃地位不可替代,罔顧社會責任,肆意行事,就會導致功能失調。這種現象在電子傳播時代尤為嚴重。

許多傳播學者和社會學家都認為,社會信息化、電子傳播時代的到來標志著「真正大眾文化時代的開始」。但與此同時,大眾文化也呈現出為迎合大眾口味,或追求商業利益而忽略社會利益的不良傾向。在西方社會,媒介的高度商業化,使其不再局限於製作一般的娛樂性節目,以滿足人們休閑、娛樂的需要,媒體已然成為獲取巨額商業利潤的 「搖錢樹」。

據統計,美國人平均每天要收看電視7個小時。然而,媒介經營者為了贏得廣告利潤,不惜以暴力、犯罪、色情等節目吸引觀眾,令青少年犯罪率增高,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據有關統計,每位觀眾平均一年從電視節目中看到的性行為達9000次;一般中學生到畢業時觀看電視的時間超出在課堂的時間兩倍,達22000小時,這期間可看到18000起謀殺案。〔7〕

大眾文化的通俗性容易導致庸俗化。長遠觀之,通俗易懂、圖文並茂、聲色俱佳的大眾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人們文化水平降低和思維能力減退。大眾文化的商業性和消遣娛樂性阻滯了其凝聚上升為精緻文化的途徑,前景堪憂。

為此,我們認為,處在電子傳播時代的今天,大眾傳媒應履行的社會責任和實現的功能至少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 公正客觀地報道事實的真相;揭露社會不公或不為人知但影響大眾利益的事件。
2. 督促政府施行利民政策。
3. 宣揚人間美德,倡導良善的社會風氣。
4.關注社會大眾所關心的課題,傳遞新信息,讓公眾訴求可以上達當政者。
5.啟蒙作用,媒體除引導輿論外,還可以製造輿論,以喚起受眾對問題重要性的認知,糾正不公正的政策偏差。
6. 為民眾消解壓力、帶來愉悅。

在一個現代化的社會里,大眾傳媒欲充分發揮其社會功能,健全的社會體制、多元化的言論環境、活躍的社會面貌是根本前提。但我們不能簡單地界定大眾傳媒為這些功能的唯一承擔者,事實上,它們與公眾、國家之間存在著密切的權利、義務關系。若將達成大眾傳播功能的責任完全付諸媒體或國家,則有違情理且不切實際。施拉姆就曾說:「責任應由政府、媒體與大眾三方面共同來負擔」。

㈦ 新聞侵權的法律界定是什麼

新聞侵權,即報紙、雜志故意或過失地刊登誹謗他人的新聞,造成受害人名譽權等人格權損害的行為。

新聞自由是一個國家的國民能自由接受和傳播信息,作出正確決策,加強輿論監督的必要條件。但是新聞自由也有限制,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和利益。如果新聞自由,尤其是新聞批評自由超出了適當的范圍,就會構成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就構成了新聞侵權行為。

新聞侵權行為的具體形式就是寫作、發表和編輯、出版。對於作者來說,寫出來的作品如果沒有發表,則不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害。一旦發表,就有可能構成侵權責任。發表是作者與新聞單位兩者結合的行為,只有一方的行為不構成新聞侵權。新聞單位的侵權行為包括編輯與出版。如果新聞的采寫人員是本單位的工作人員,寫作行為應視為新聞單位的職務行為,新聞單位要承擔侵權的全部後果。

新聞侵權行為應以作為的方式構成,不作為不構成侵權。寫作、發表、編輯、出版,均為作為的侵權方式。應注意的是,特殊情況下誤導性報道也可構成侵權。誤導性報道就是只報導一個事物的一方面,使人們對該事物產生片面印象,從而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誤導性報道雖然在於沒有完整地對新聞對象進行報導,與不作為有些相似,但其基本特徵仍在於報道的內容和方式不當,仍是作為的侵權。

新聞侵權行為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和過失。區分故意與過失對於侵權責任的承擔有一定的影響。在故意的情況下侵權者應負的賠償責任比過失要重一些(尤其是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

㈧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類型

新聞侵權的主要六類:
一是新聞報道內容失實,這是最主要的新聞侵權類型。
新聞報道內容失實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新聞作品中基本事實不真實,即新聞作品中的「事實」與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符,使受害人名譽受到毀損,構成侵權;第二種是新聞作品中反映的內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內容不是事實的全部,而是事實的一部分,即主要內容、基本內容貶損他人名譽,造成其社會評價降低。
北京某報一名記者在報道一起墜樓自殺事件時,沒有采訪當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會,但其在文章中稱,經采訪當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會,得知該墜樓女子為精神病患者,在家受到哥哥的虐待。文章刊登後,死者家屬非常不滿,將報社訴上法庭。經審理,北京一中院終審判決報社承擔侵權責任,並公開致歉,賠償損失3500元。
二是新聞報道評論不當。
對新聞媒體來說,輿論監督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通過媒體的報道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眾人物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務進行批評和建議,能對違法行為形成一種制約、威懾的力量,使被監督者從中受到啟示,正視自己的錯誤,進一步完善自身。新聞報道評論不當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報道事實基本屬實,但在語言上使用了侮辱、謾罵或其它具有人身攻擊性的言詞;另一種情況是新聞報道對客觀事實進行隨意評論,造成對他人社會評價的貶損,構成侵權。但是,如果報道內容基本屬實,僅是個別評論的詞句表達不當,且無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和用語,不能認定為侵權。
某雜志因刊登北京一作家撰寫的文章被訴上法庭,該文章對另外一名社會知名人士使用了諸多貶損性語言。經法院審理,認定該雜志刊登此篇文章的行為構成了對該知名人士的名譽侵權,被判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撫慰金5000元。
三是未經核實轉載其它媒體報道,事後證實報道不實,構成侵權。
如北京某報從網路媒體轉載報道稱,某演員因病去世,實際上該演員正在劇組拍戲。該演員憤而將報紙訴上法庭,法院終審判決該報的行為構成對這名演員的名譽侵權,向其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1萬元。
四是在報道中採用與報道內容無關的照片,或者未經同意採用照片,構成侵權。
北京一中院就審理過這樣一起肖像權糾紛案。陝北老漢張大爺在村口曬太陽時,被正在陝北采風的攝影家抓拍下來。後該照片刊登在一家雜志的封面上,陝北老漢遂起訴該雜志和攝影師侵犯肖像權。法院支持了陝北老漢的訴訟請求,陝北老漢終於維權成功。
五是過實報道或暴露他人隱私導致侵權。
為追求獵奇、招徠讀者,或為擴大影響、嘩眾取寵,未經他人同意在媒體上宣揚他人隱私,使其人格評價降低,構成新聞侵權,或因過失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如某篇報道本為表揚某人在工作上取得的進步,卻將此人不願讓人知道的污點披露出來,進行前後對比,本意是好的,但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構成了侵權。
六是褒揚性的新聞報道同樣容易引起新聞侵權。
無中生有地任意拔高,對當事人而言不但沒有抬高聲譽,反倒引起社會的非議,造成精神痛苦。批評可能脫離真實,表揚也可能脫離真實。表揚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損,也會導致侵權。

㈨ 新聞侵權的構成特點以及主要表現形式

所謂新聞侵權,則是指行為人通過新聞媒體(包括通訊社、報刊雜志、廣播電版視、公共新聞網站等,下同)向權社會公眾傳播不真實的情況,或情況雖然真實但屬於法律禁止傳播的事項,從而侵害了他人的合法民事權利,依法應當承擔法律後果的行為和事實

導致新聞侵權的直接原因及其外部特徵,簡言之是新聞媒體刊播了含有侵害他人權利內容的新聞作品,諸如新聞報道失實、新聞評論不客觀不公正從而歪曲了事實損害了他人人格,或蓄意且擅自宣揚他人隱私等情況。新聞侵權和普通民事侵權一樣,都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權利,其侵權的客體一般為人格權,即會造成他人人格權利的直接或間接損害

閱讀全文

與新聞侵權社會影響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
第二屆紫金知識產權國際峰會 瀏覽: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