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民事訴訟中故意提供虛假證據屬於什麼犯罪
民事訴訟中故意提供虛假證據涉嫌偽造證據,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1)涉假糾紛舉證擴展閱讀:
刑法第十四條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並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 由偽證引起的司法不公正的後果是什麼,我想大家都知道。
最高人民檢察院2002年10月24日發布的司法解釋《關於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如何適用法律問題的答復》: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通過偽造證據騙取法院民事裁判佔有他人財物的行為所侵害的主要是人民法院正常的審判活動可以由人民法院依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作出處理,不宜以詐騙罪追究行為人的刑事責任。
如果行為人偽造證據時,實施了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的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二款的規定。
以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追究刑事責任;如果行為人有指使他人作偽證行為,構成犯罪的應當依照刑法第三百零七條第一款的規定,以妨害作證罪追究刑事責任。
由此可見,妨害作證罪可以存在於民事訴訟中,那麼,與妨害作證罪處在同一條但不同款的幫助毀滅證據罪和幫助偽造證據罪當然也能存在於民事訴訟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
② 民事糾紛中如果提供的證據(發票)是假的可以另案處理嗎
如果在民事糾紛中提供的發票是假的,該發票將散失舉證,不需要另案處理。
當事人可以向稅務部門舉報提供假發票的單位。
③ 對方將我告上法庭,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對方舉證房屋價格時,通過網路
首先,有一點,買賣合同現在是國家統一在房產簽,合同由房產列印的,就算你們私下簽的也不好使,其次,評估報告隨便找找人花點錢就能弄個,在網上的評估不好說,具體看人際關系了
④ 勞動糾紛案中,單位代理律師偽造虛假證據文件要付什麼責任!!!
偽造證據,就是故意製造虛假的證據材料的行為;包括模模擬實證據而製造假證據,或者憑空捏造虛假的證據,以及對真實證據加以變更改造,使其失卻或減弱證明作用的情形。
偽造證據既包括偽造刑事證據,也包括偽造民事證據;既可以是偽造對被告人不利的證據,也可以是偽造對被告人有利的證據。
如,犯罪人為了逃避罪責或嫁禍於他人而故意製造虛假的書證、物證、偽造犯罪現場,或者為包庇同夥而作虛假的陳述;證人或鑒定人因與當事人或案件結局有利害關系而提供虛假的證言或製作不符合事實的鑒定結論;勘驗、檢查人員因受利誘、威脅而製作不符合事實的勘驗、檢查筆錄;被害人因某種動機而作虛假的陳述(如被強奸婦女因礙於面子或屈服於壓力而否定被強奸的事實),等等。偽造證據屬妨害司法機關正常活動的行為,依法應受追究。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第34條第3款規定,凡是偽造證據的,無論屬於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第36條規定,法庭查明證人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時,應當依法處理;第68條和第115條均規定,詢問證人,應當告知他應當如實地提供證據、證言和有意作偽證或者隱匿罪證要負法律責任;第41條規定,公安機關對於罪該逮捕的現行犯或者重大嫌疑分子,如果有毀滅、偽造證據或者串供可能的,可以先行拘留。
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
一、概念及其構成
幫助毀滅、偽造證據罪,是指在訴訟活動中,唆使、協助當事人隱匿、毀滅、偽造證據,情節嚴重的行為。
(一)客體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體是司法機關的正常活動,對象則是當事人。
如果不是幫助當事人而是幫助當事人以外的他人毀滅、偽造證據,則不能構成本罪。所謂當事人,既包括刑事訴訟的當事人,如被害人、自訴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附帶民事訴訟的原告人及被告人等,又包括民事訴訟的當事人,如原告、被告、共同訴訟人、第三人等,還包括行政訴訟的當事人如原告、被告等。
(二)客觀要件
本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所謂幫助,是指為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准備工具、掃除障礙、出謀劃策、提供條件、撐腰打氣、堅定其毀滅、偽造證據信心等。其既可以表現為體力上的、物質上的幫助,也可以表現為精神上的、心理上的支持。既可以是在訴訟中,有時也可以是在訴訟前。所謂毀滅,是指湮滅、消滅證據,既包括使證據從形態上完全予以消失,如將證據燒毀、撕壞、浸爛、丟棄等,又包括雖保存證據形態但使得其喪失或部分喪失其證明力,如砧污、塗劃證據使其無法反映其證明的事實等。所謂偽造,是指編造、制定實際根本不存在的證據或者將現存證據加以篡改、歪曲、加工、整理以違背事實真相。
本罪為情節犯。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行為,必須達到情節嚴重的程度,才能構成本罪。雖有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行為,但如不屬於情節嚴重,也不能以本罪論處。所渭情節嚴重,則主要是指動機卑劣的:多次進行幫助的;幫助重大案件的當事人的;因其幫助行為導致訴訟活動無法進行、中止的;造成錯案的;影響惡劣的;等等。
(三)主體要件
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l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
(四)主觀要件
本罪的主觀方面是故意。即行為人明知對方是案件的當事人但為了達到幫助當事人的目的仍決意實施幫助其毀滅偽造證據的行為。
二、認定
(一)司法工作人員為了徇私枉法、枉法裁判而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的,又觸犯徇私枉法罪或枉法裁判罪,屬牽連犯罪,對之,應當擇重罪即徇私枉法罪或枉法裁判罪從重處罰。
(二)本罪與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毀滅證據、偽造證據罪的界限
(1)主體不同。本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即年滿l6周歲具有刑事責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構成本罪;而後者為特殊主體,只有刑事訴訟中的辯護人、訴訟代理人才能構成其罪。
(2)幫助的對象不同。本罪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中的當事人,既包括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也包括民事、經濟、行政訴訟中的當事人;而後者的當事人,則僅限於刑事訴訟中的當事人。
(3)毀滅、偽造的證據范圍不同。本罪證據既可以是刑事訴訟證據,也可以是民事、經濟及行政訴訟證據;而後者則僅限於刑事訴訟包括附帶民事訴訟的證據。
(4)對情節的要求不同。本罪必須以情節嚴重為構成要件;而後者則無這一要求。
(5)發生的時間不同。本罪既可以發生在刑事訴訟中,又可以發生在民事訴訟、行政訴訟中,還可以發生在上述訴訟前;而後者則僅只能發生在刑事訴訟中。在刑事訴訟前,幫助當事人毀滅、偽造證據,構成犯罪的,仍要以本罪治罪科刑,而不是構成後罪。
(6)所侵犯的客體不盡相同。本罪所侵害的客體既包括司法機關正常的刑事訴訟活動,也包括司法機關正常的民事、經濟、行政訴訟活動;而後者則所侵害的僅是司法機關正常的刑事訴訟活動
三、處罰
處罰:刑法307條:犯本罪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司法工作人員犯本罪的,從重處罰。
⑤ 舉證責任分配和證據認定的幾個問題
舉證責任分配和證據認定是民商事審判必然遇到也是十分關健的問題。可以說,民商事審判的過程,就是分配舉證責任和認定證據的過程。由於相關法律規定比較分散和抽象,在審判實務操作中還比較混亂,甚至有違背法律規定、錯用錯判情況的發生。
一、如何理解「誰主張、誰舉證」
舉證責任是指當事人對自己所主張的事實提供證據證明的義務,並在不能履行該義務時承擔不利法律後果的一種法律責任。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即對自己的主張收集、提供證據,二是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即在舉證不能時承擔敗訴的風險,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是法定的,不變的,是由案件性質決定的,而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是不斷轉移的,是法官按照一定規則經過自由心證決定的,所以要對它進行分配。
1、「誰主張、誰舉證」的法律淵源是民訴法第64條第一款的規定「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主張,有責任提供證據」,這是我們在審判實務中進行舉證分配的最重要的原則。但不少人對作為舉證前提的「主張」的理解有偏差,將他機械地等同於原告的起訴請求,在被告不反訴的情況下,舉證責任就應由原告全部承擔,這樣明顯不合理。正確的理解應是,雙方當事人應對自己的事實主張承擔舉證責任,而不是法律主張即訴訟請求。先舉一個簡單的案例,甲公司起訴要求乙公司償付貨款3萬元及違約金,甲的事實主張為賣給乙3萬元貨物,甲應對此提供證據,甲提供了雙方的買賣合同及乙收貨的收據,乙的事實主張為已付款8000元
,且又退回甲供給的部分貨物,乙即應對該兩項主張負舉證責任。
一個案件中,原告對自己的訴訟請求會有很多事實主張,被告雖沒有訴訟請求,但也會有很多有利的事實主張,雙方當事人應對自己的事實主張承擔舉證責任。
2、一般情況下,由作出肯定性主張的一方負舉證責任,否定性主張一方不負舉證責任。如李某要求劉某償還借款1萬元,李某應當對劉某借其1萬元的主張舉證,劉某不必對其沒有向李某借款1萬元的主張負舉證責任,若劉某主張已還款3000元,劉某應對此負舉證責任,而李某就不必對劉某沒有還款負舉證責任。
3、舉證責任的轉移。審判實踐中,單一的舉證責任分配幾乎不存在,從理論上講,民事訴訟中的舉證是對立雙方為支持己方主張的事實而進行的交替舉證的辯證的矛盾運動過程。原告對自己的事實主張舉證證明,經法庭認可,如對方反駁或提出新的主張,也應舉證證明,該舉證經法庭確認,若原告反駁,則要再舉證,以此類推。
二、法院指導舉證和法院查證
1、關於法院指導舉證。目前審判實踐看,過分強調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不利於案件的審理和案結事了,很多民事案件,由於當事人知識和舉證能力的不足,法庭指定了舉證期限,籠統的告知當事人舉證,到開庭時,當事人根本沒有舉證或所舉證據不符合要求,導致庭審無法正常進行,案件審限期延長;或法庭教條的按照法律規定作出判決,當事人會將矛盾轉向法庭,上訴或上訪,致使不能案結事了。因此,法庭的指導舉證相當重要,當然,指導舉證不是代替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而是在明確劃分了舉證責任後,根據當事人的各個具體事實主張,分別告知其應當舉哪些證據和如何舉證,並告知其舉證不能的具體法律後果。這樣,可以提高案件服判率,也可以基本避免當事人上訴後提供新證據而導致案件被改判。
2、關於法院查證。法院查證必須按照2001年12月21日頒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15、16、17條的規定執行,人民法院認為審理案件需要的證據是指以下情形:1)涉及可能有損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或者他人合法權益的事實,2)涉及依職權追加當事人、中止訴訟、終結訴訟、迴避等與實體爭議無關的程序事項。除上述二種情形外,法院查證,應依當事人的申請進行,並應符合以下條件之一:1)屬於國家有關部門保存並須法院依職權調取的檔案材料,2)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的材料3)當事人及其訴訟代理人確因客觀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針對這個問題,我認為,應當注意二點,一是不能因為法院查證而免除當事人的舉證責任,一方面,申請查證的當事人必須為法院提供一切可能提供的證據線索,另一方面,如果法院也同樣查不到有效證據,當事人仍要承擔敗訴風險。第二,關於鑒定結論,應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申請鑒定,如果在法院指定期限內其無正當理由不提出鑒定申請或不預交鑒定費或拒不提供相關材料,致使對案件爭議的事實無法通過鑒定結論予以認定的,由該方當事人對該事實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但當事人履行了上述義務,由法院委託有關鑒定部門鑒定的,因法院委託的原因或鑒定部門的原因導致鑒定結論無法採信的,不能直接判令該當事人承擔不利的法律後果,因為其已履行了正常的舉證義務,法院應通過要求鑒定部門補充或重新鑒定來彌補。我們法院有這樣的判法,法院技術室委託了,鑒定部門也鑒定了,審判庭對鑒定結論以形式或內容不符合要求不予採信,判決申請鑒定方敗訴。這種做法是錯誤的。以前,我們對當事人的鑒定申請的指導、審查不細,法院的委託鑒定書不具體、不準確,致使鑒定結論達不到審判的要求,導致案件難以下判。因此,一方面,作為審判人員通過對案件事實的審查,對應當鑒定的事項,責令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申請鑒定並預交鑒定費,對當事人提交的鑒定申請要進行審查,要求該申請的申請鑒定事項明確並與案件爭議事實有關;另一方面,審判人員應當根據當事人的鑒定申請,結合雙方訴爭的事實,確定明確而具體的鑒定事項,通過本院技術鑒定中心委託有相關資格的鑒定部門進行鑒定,使鑒定結論與審理的爭議事實相貼近。對確因鑒定部門原因致使結論不符合要求的,可通過本院技術鑒定中心要求其補充鑒定。
三、舉證責任倒置
根據《證據規定》第四條規定,舉證責任倒置只存在於侵權訴訟中,具體哪些糾紛適用倒置,該條有明確規定。需要說明的是,舉證責任倒置並非指所有的舉證責任均由被告承擔,原告應當對系被告侵害的損害事實承擔舉證責任,這是案件處理的基礎,如果原告對損害事實的存在都無法證明,就不存在由被告承擔倒置的舉證責任問題。被告承擔對己方無過錯和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無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四、認證中的幾個問題
1、證據應當在開庭時認定。證據沒有在庭上認定或根本沒有在庭上出示的現象大量存在,特別是未在庭上出示的證據,法院在判決書中直接認定,如果一方上訴,會成為二審發回的一個依據。
2、《證據規定》第67條規定「在訴訟中,當事人為達成調解協議或者和解的目的作出妥協所涉及的對案件事實的認可,不得在其後的訴訟中作為對其不得的證據」,這也是在審判實務中一定要注意的問題。除非一方當事人在法庭調查中對相關事實予以認可或雙方當事人在調查中對有關事實、事項的共同確認,否則,一定要按照正常的舉證規則分配舉證責任,來確定案件事實。
3、關於當事人自認的反悔。當事人在訴狀、答辯狀和陳述中承認的對己不利的事實和認可的證據,其在法庭辯論終結前反悔的,一般不予認可,除非當事人提供明確的相反證據可以推翻,該相反證據的形式宜以書證、物證、鑒定結論為准。
4、除規定第15條的情形外,法院調查取證必須依據當事人的申請,否則,所取得的證據當事人提出異議的,該證據不具有法律效力,法庭依據該證據作出的裁判,會因程序違法而導致錯案。
5、關於錄音證據。要確認錄音證據效力,應當符合以下三個條件:A、錄音取得必須合法。前不久,有個當事人提供了一份錄音證據,這份證據是該當事人在請對方喝酒的酒桌上私自錄制的,我覺得這種錄音證據就不能認定;B、應當有其他證據相印證。C、該錄音必須直接指向待證明的事實,其陳述應當清晰,語氣應當是肯定性的。假設、反問、設問語句所表述並據以推斷的事實,不能確定其證據效力。
6、關於雙方認可的事實。如果可能涉及國家、集體、第三人利益的,仍應由主張該事實成立方承擔舉證責任,如離婚案件中,對雙方結婚合法成立的事實及雙方財產中不動產的權屬(房屋)等,即使雙方認可,也應當要求當事人舉證,實踐中有不少這方面的反面教訓。
7、法院裁判案件追求的是法律真實而非純粹的客觀真實,不要無休止的讓當事人舉證,甚至大量查證,導致案件久拖不決,按證據規則辦事,在適當期限內,確實無法查明案件事實的,也應當及時作出裁判,判由負有舉證責任的一方當事人承擔敗訴的法律後果。
8、對舉證不能的法律適用。前幾天,一個偶然的機會,看到某法院的一份判決書,該判決以原告舉證不能僅適用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的規定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我認為,這樣是不符合法律規定的。正確的做法應當是,如果因原告舉證不能駁回了其訴訟請求,可適用民事訴訟法第六十四條的規定,但同時必須適用民事實體法,具體條款應當引用原告如果勝訴對應的法律條款。在強調程序法的同時,一定不能忽略對案件實體作出處理時適用實體法。
⑥ 如果法院開庭庭審的一方證據造假怎麼辦
案件宣判後,「發現有一方當事人提供假的證人證據」,如果這個證據能夠改變原判決結果,處理方法有如下四種:
一、如果已經上訴,可向二審法庭提交對方「假的證人證據」,二審會對原審證據與新提交的證據一並進行進行審查或法庭調查,綜合處理。
二、如果一審判決已經生效,可請求原審法院再審。但是,新的證據應當對再審結果會產生確實的影響,否則「再審請求」會被駁回。
三、二審判決後發現新的證據,先向中院申請再審。如果中院認為不屬於中院審查, 可指定原審法院再審。如果中院裁定駁回再審申請,再向高院申請再審。
四、如涉嫌虛假訴訟犯罪,向公安機關報案。根據刑法規定,以捏造的事實提起民事訴訟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並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值得注意的是虛假訴訟罪僅限於行為人與他人之間不存在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糾紛,為達到非法目的,憑空捏造民事法律關系和民事糾紛並提起民事訴訟的行為,即所謂「無中生有型」的行為。「部分篡改型」不構成「虛假訴訟罪」,公安機關也不會受理。
⑦ 淘寶賣假貨,如果我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我報警告他並且找個律師把淘寶店家告上法庭,可以讓他坐牢嗎
可以,之前有過案例。可以給你分享看一下
1、一宗「淘寶」平台起訴售賣假名牌賣家的民事訴訟在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原告浙江淘寶網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淘寶網」)訴三名被告售假行為違反網路服務合同和損害原告商譽,索賠共計321萬元。
2、2016年6月,淘寶網通過大數據打假系統,發現兩家店鋪銷售的施華洛奇手錶存在售假嫌疑,經品牌方鑒定,被告銷售的商品包裝與正品不符,做工粗糙,顏色異樣,權利人給出了「所涉商品為假貨」的鑒定結論。
3、據悉,兩家涉嫌售假的店鋪分別由該案兩名被告劉某均、王某怡注冊,淘寶網將線索移送至警方。2016年8月10日,警方查處了王某怡位於布吉的經營及居住場所,當場將劉某均抓獲,發現涉案的店鋪實際由劉某均與其妻陳某華共同經營。劉、陳二人均因銷售假冒注冊商標的商品罪被羅湖區人民法院判刑。根據法律上「先刑後民」的原則,兩被告人獲刑後,相關民事訴訟也隨之開啟。
4、該案是電商平台首次利用民事訴訟手段起訴售假賣家的案例。庭審中,淘寶網引用一位教授的研究報告,認為每一次涉假或品質糾紛都會令消費者在電商平台整體的消費活躍度顯著下降,並向法庭提供了計算損失的方式,得出321萬元的賠償數額。此外,淘寶網請求法庭判令三名被告在報紙、網路媒體的顯著位置刊登聲明,消除因被告的惡意售假行為對原告聲譽造成的影響。
⑧ 向法院提交虛假證據和虛假陳述付什麼責任
人民法院可以罰款、拘留、情節嚴重的可以判刑。
《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訴訟參與人或者其他人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偽造、毀滅重要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的;
(二)以暴力、威脅、賄買方法阻止證人作證或者指使、賄買、脅迫他人作偽證的;
(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已被查封、扣押的財產,或者已被清點並責令其保管的財產,轉移已被凍結的財產的;
(四)對司法工作人員、訴訟參加人、證人、翻譯人員、鑒定人、勘驗人、協助執行的人,進行侮辱、誹謗、誣陷、毆打或者打擊報復的;
(五)以暴力、威脅或者其他方法阻礙司法工作人員執行職務的;
(六)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經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裁定的。
人民法院對有前款規定的行為之一的單位,可以對其主要負責人或者直接責任人員予以罰款、拘留;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8)涉假糾紛舉證擴展閱讀
案例:深圳發布訴訟參與人虛假陳述典型案例
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公開發布了三宗近期因偽造證據被採取強制措施的典型案例,涉案6人(含法人)因涉嫌提供虛假證據被法院採取了罰款措施。
在曹某、張某訴鄧某、齊某哲、第三人深圳市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房屋買賣合同糾紛兩案中,被告鄧某在法庭中作虛假陳述,先後兩次惡意串通案外人向法院提交虛假證據,妨礙案件審理,情節惡劣,應予處罰;
深圳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在管理上存在漏洞,其分支機構服務中心對該物業提供經紀服務的房產的實際居住情況未經核實,先後兩次開具虛假居住證明,而該居住證明系被告鄧某作出虛假陳述的關鍵證據,妨礙人民法院審理案件,依法應予以處罰。
深圳市龍崗區人民法院依法對鄧某罰款人民幣50000元;對深圳市某物業服務有限公司罰款人民幣50000元。
⑨ 離婚訴訟中,常見「造假」證據的應對策略有哪些
「假」證據一般體現在財產分割方面,對於子女撫養及感情過錯方面,當事人一般不會造假,無非是說說「假」話而已。因為財產分割涉及當事人的經濟利益,因此,在財產分割中,「假」的證據較為常見。1.涉嫌假造債務的認定及處理。 涉嫌「債務作假」,很多體現在房產上。因為其它方面的生活開銷較少,即使作假,數額也不會太大。而購房資金在大城市少則也要幾十萬,多則上百萬,經濟利益牽涉巨大,因此,當事人造假的現象較多。 當事人在房產爭議上涉嫌造假主要體現在房款來源上,即聲稱在購房時,向父母或其它親屬朋友借款。有的涉嫌造假者還有「欠條」或「協議」佐證。比如,我們最近代理一起離婚案件,男方在法庭上聲稱2年前,夫妻購房款40萬中的30萬,是向其父母借的款,並有向父母打的借條,還有父親的證言以及還款協議。因此,男方要求女方連帶承擔向父母的借款30萬元。而女方則聲稱,其從未聽男方說過購房款中有向男方父母借錢的情況,也不承認購房款中有向男方借款的事實,認為這些錢款都是夫妻共同生活中賺來的。而男方則辯稱,雙方結婚不到3年,根據雙方的收入情況,不可能有30萬的存款,而只有另10萬元房款的存款,以此印證借款事實。 首先,本案審理的是一起離婚案件,涉及離婚、子女撫養、共同財產分割三部分的內容,但對於涉及第三人的借款法律關系,法院是不好在一個離婚案件中做出認定和處理的。因為一般的離婚案件,當事人只有原、被告雙方,而無法列債務、債權人為第三人。如果法院對該債務是否屬實進行了處理,可能會侵犯第三人的利益。比如說,認定債務不成立,那麼第三人即剛才所述案件中的男方父母連上訴的權利都沒有,無疑會大大影響其訴權的行使,可能導致對其權利的侵害。因此,法院在雙方各執一詞的情況下,一般不會在一個離婚案件中,處理涉及第三人權益的爭議。如果男方認為債務關系存在,可由其父母另案提出一個債務訴訟,由法院處理。 其次,既使男方父母另案起訴,未必勝券在握。為什麼呢?因為如果男方父母另案提出了欠款糾紛的訴訟,那麼借款事實是否存在就是案件爭議的最大焦點。從本案實際來看,鑒於男方與男方父母的特殊利害關系,僅憑欠條可能還不能完全印證債權債務關系的存在。如果女方有異議,還要看該「欠條」記載的借款時間等內容,是否能經得起司法鑒定。不僅如此,還要看男方父母30萬元是如何而來,分幾次以怎樣的形式匯入或交入男方處的,相關的銀行材料單據有哪些可以印證?如果僅僅有一欠條,而無任何其它證據佐證,法院認定30萬元債務存在的可能性也不會太大。 另外,如果本案根本不存在借款關系,而是男方及其父母夥同偽偽造證據起訴,不僅要承擔民事風險,而且還可能會導致刑事責任。因此,如果債務為假,巨大的心理壓力通常也會使很多想造假者望而卻步。2.假造花銷的認定及處理。 如果一方當事人想讓對方少分在自己名下或自己掌握的財產,可能會向法院提交錢財已消費的證據,以求從自己掌握應分的共同財產中扣減。 遇到另一方可能涉嫌假造花銷的情況,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處理: 其一,要看對方所述,花費用於何處。只有為家庭生活的開銷,才能作為共同財產的合理消耗。如果一方給與其姐妹親友,或一方聲稱賭博輸掉,均不能成為讓另一方共同承擔消耗的理由。 其二,要看對方所謂開銷,有何證據印證。比如,對方聲稱用於家庭開銷,但開銷數額過大,超出合理范圍,就應要求對方舉證。比如,對方聲稱其2個月前取出的3萬元用於家庭開銷,而一般家庭開銷1個月只需一兩千元,或對方根本沒有承擔什麼花費,這種情況下,另一方則有權要求一方對於具體開銷的項目、大致數額進行說明,並將相關的票證出示。在質證票證時,要看對方出具的是否為正規發票,要分析對方所舉票證的真實性與可能性。一般情況下,若對方主張在短時間內大額合理支出,而沒有必要的和合理的票證佐證,法院一般對其訴求難以支持。 其三,要結合一方花銷的婚姻背景,分析其開銷是否存在主觀惡意。比如,某男在其妻離婚訴訟期間,在商場大肆購物,不僅購買了高級衣裝,而且還購買了名貴手錶等,開銷達數萬元。在離婚時,聲稱這都是其個人專屬的物品。或者突然攜父母出國旅遊,開銷巨大等情況。這些情況下,基於雙方夫妻感情惡化,甚至處於或即將處於離婚訴訟,一方由此產生的不合理的開銷,法院一般也難以讓雙方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