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共同過失侵權
對共同侵權行為,有的學者稱為共同致人損害,有的學者稱為共同過錯,還有的學者稱為共同不法行為。
構成共同侵權行為需要滿足以下幾個要件:
第一,主體的復數性。共同侵權行為的主體必須是兩人或者兩人以上,當行為人只有一人時,不可能成立共同侵權。行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第二,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這一要件中的共同主要包括三層含義:其一,共同故意。數個行為人基於共同故意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應當成立共同侵權行為。其二,共同過失。共同過失主要是數個行為人共同從事某種行為,基於共同的疏忽大意,造成他人損害。其三,故意行為與過失行為相結合。
第三,侵權行為與損害後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第四,受害人具有損害。這是受害人請求加害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一個基本要件。無損害,則無救濟,如果沒有損害,根本不可能成立侵權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於2003年頒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這一規定進行了細化,其中第3條第1款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法律法規。根據《侵權責任法》第8條,二人以上共同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⑵ 共同過失侵權承擔連帶責任嗎
你好。共同危險行為又稱准共同侵權行為,是共同過錯的一種形式,指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
共同危險行為規定: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的構成要件為:1、數人實施了共同危險行為;2、行為人在實施危險行為致受害人損害時,其危險行為的時間與地點具有同一性;3、數人的危險行為均有可能造成損害後果;4、損害後果已經實際發生,但不能確定實際侵權人是誰;5、行為人不能夠證明誰是真正的侵權人。
而共同加害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共同實施加害,致使他人人身或財產受損的行為。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由於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侵權行為存在相似性,兩者在審判實踐中極易造成混淆。一方面,兩者的責任基礎相同,都是侵權行為具有過錯,存在共同過失。另一方面,行為人所實施的行為具有共同的危險,從結果言,都需要承擔連帶責任。兩者的主要區別在於:1、是否具有共同的意思聯絡。在共同加害下,大多數情況需要意思聯絡,而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是必須不具有意思聯絡;2、行為人是否確定。在共同加害下,各侵權行為是是確定、明確的,而在共同危險情況下,只是數人實施了危險行為,而真正的行為人是不確定的;3、因果關系是否明晰。從行為與損害後果的關系看,各個危險行為人的行為只是可能造成了損害後果,其行為與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是法律推定的,而在共同加害情況下,因果關系是確定的。希望能幫助到你望採納
⑶ 共同侵權行為及其責任
共同侵權行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回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答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⑷ 共同危險行為和承擔連帶責任的多數人侵權行為有區別嗎有何區別
共同侵權理論是在一般侵權理論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針對一類行為主體具有復合性、行為結果具有同一性並以法定權利為損害對象的侵權行為進行研究。如果要追溯其源頭,可在古代羅馬法中找到其雛形,我國在這一領域的研究雖然起步較晚,但隨著國內新的民法典制定進程的加快,有關於侵權體系中共同侵權這部分內容的探討類文章著作呈現出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目前就學術界在共同侵權研究的各層面上已形成了諸多不同的觀點,由於這方面的立法也有局限性,這樣無形之中給實際操作帶來了適用上的困難,因此如何形成對實踐具有指導意義的理論成果,建立更符合社會價值需求的法律制度便成為法學工作者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共同侵權行為概述
(一)共同侵權行為的法律內涵和法律特徵
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加害人為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侵害他人合法民事權益造成損害,加害人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須有兩個或兩個以上主體,包括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自然人和法人或者非法人單位構成的情形。共同侵權行為也以過錯作為必備的構成要件,包括故意和過失,並且不要求共同侵權行為人之間必須要有意思聯絡。我國《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事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出台後,從規定上看,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行為人基於共同的主觀過錯,侵害他人權益造成損害的行為,或者數行為人雖然沒有共同的主觀過錯,但是數行為在同一損害過程中直接結合,造成不可分割的侵害後果的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具有以下特徵:1.主體為多數。即其行為主體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可以是自然人和法人。2.意思表示真實。即其主體之間應有共同過錯。3.行為一致性。即數個行為人的行為相互聯系,構成一個統一的致人損害的行為整體。4.結果一致性。即損害結果為雙方所希望的。5.責任連帶性。即責任主體應相互負連帶責任。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表現形式
1、共同加害行為
共同加害行為,須共同行為人皆已具備侵權行為之要件始得成立,其特徵有三:1)主體的復合性,即有兩個以上加害人的存在;2)行為的共同性,即數人之行為相互聯系,構成一個統一的致損原因;3)結果的單一性,即共同之加害行為所生之損害結果為一個統一而不可分的整體。主體之特徵毋庸殆言;結果之單一性,意義在於區別於單一之侵權行為;但共同加害之最本質要件在於其共同性,即數人共同不法侵害他人,何種情況下始構成「共同侵權行為」。
2、共同危險行為
共同危險行為指加害時,有許多人參與,不能確知其中誰為加害人時,則使每一參與人均就全部損害負責。此類行為與共同加害行為的不同之處在於,非因全體之行為使損害發生,惟因其中之某人之行為而發生損害結果然不知為誰時發生。其目的在於避免受害人於此情形因無法證明加害行為究系何人所為致無法獲得賠償。
共同危險行為中,之所以讓每一參與人均為全部之損害,其基礎在於各行為之間具有一定時間與空間上關聯的同類危害。它不同於共同加害行為的構成,不以各行為之間的「共同關聯性」為必要,也無須證明加害人個人行為與損害發生間的因果關系,唯將有關聯的多數人之行為作為一個整體觀察時,其與損害結果的發生,仍須有因果關系存在。
共同危險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然亦有其免責事由:一為證明其未加損害,且未為加損害之條件或原因;一為一參與人經證明應負責任,所有其他可能之肇因人均因此而免責。對於共同
危險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亦有學者提出質疑,謂「假如結果只能由參與人之一引起,卻去推定每個人均為肇事者,本非合理,無論視為舉證責任反轉或以危險責任觀點來看,均非合理,除非參與人間有共同行為之意識,才有承擔連帶責任之合理根據」。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歸責基礎
對共同侵權行為歸責基礎的研究是對民事侵權行為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對侵權行為歸責的法理溯源。她對於正確適用民法有關規定,維護受害人和加害人的正當權益,都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
(一)當前學術界的兩種主要觀點
1.共同意思說(又稱主觀說)。主張共同侵權行為的成立,不僅加害人之間有共同行為,而且必須有通謀的意思,即使沒有共同的通謀的意思,也至少對損害有共同的認識。
2.共同行為說(又稱客觀說)。主張各行為人只要在事實上有同一損害後果發生,毋需任何故意或過失亦構成共同加害行為。日、法等國堅持共同行為說,舊中國及台灣省的司法實務中原來一直採取意思共同說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立法意義
第一,置民事權益受損害之人以更為優越的法律地位。數人共同侵害他人權利,無論是從加害人的數量上還是侵權行為的危害上,社會危險因素顯然超過單獨侵權行為,給受害人造成的損害更為嚴重。法律確定所有參加共同侵權行為的加害人均須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責任,因而使受害人處於十分優越的地位,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損害賠償請求權不能完全實現的可能。
第二,加重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責任,懲戒民事違法,減少社會危險因素。在共同侵權行為中,讓共同加害人承擔連帶責任,從而使某一個共同加害人的行為無論與結果發生多大的原因力,都不能只承擔自己應承擔的那一份責任,而是要承擔全部責任。這些規則都是為了加重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責任,不僅起到受害人一般權利的保障目的,而且更從一般預防的角度,懲戒民事違法行為,警誡社會,教育群眾,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危險因素,預防侵權行為,使民事權利在普遍意義上得到保障。因此,爭論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特徵的焦點,實質上就是立法者認為應當如何界定連帶責任范圍大小問題。採取客觀標准界定共同侵權行為的本質特徵,其後果無非是使連帶責任范圍有所擴大,使受害人得到更好的保護,更有利於預防共同侵權行為,並沒有不好的社會效果。
三、共同侵權行為的基本類型劃分
1.主觀的共同侵權行為 .主觀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主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是有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故意而共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共同侵權行為。
2.客觀的共同侵權行為。客觀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我曾經將其叫做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各自的行為相互結合,共同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
3.共同危險行為。共同危險行為是指數人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經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的准共同侵權行為。
四、共同侵權連帶責任的承擔
根據侵權法傳統理論及普遍社會觀念的要求,受害人因數加害人行為受到同一損害,但數加害人行為之間無主觀上的關聯性時,原則上本不應承擔連帶責任。法律基於保護受害人的利益,規定了無意思聯絡的加害人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 . 在無意思聯絡的共同加害行為中,共同加害人對受害人原則上獨立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相對加害人而言,受害人處於劣勢,因此應當免除受害人對各加害人加害部
分的證明責任,令各加害人對受害人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各加害人可通過證明其加害部分而主張抗辯,加害人亦無法證明其加害部分時,在各加害人之間進行平均分配。此種連帶責任只是為彌補受害人的舉證困難,在過失責任主義的原則下通過舉證責任的倒置對受害人盡司法救濟之力,其性質不同於有意思聯絡共同侵權的連帶責任。
(一) 共同加害行為的連帶責任承擔
共同加害行為稱為狹義的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侵權行為的連帶責任是指受害人有權向共同侵權人中的任何一人或者數人請求賠償全部損失,而任何一個共同侵權人都有義務向受害人負全部的賠償責任。共同侵權中的一人或數人已全部賠償了受害人的損失,則免除其他共同侵權人向受害人應負的賠償責任。
(二)共同危險行為與連帶責任。
共同危險行為又稱為准共同侵權行為, 共同危險行為的連帶責任的特點與共同加害行為的特點相同。 法律推定數人對損害發生均有過錯,數人對危險行為的損害後果承擔連帶責任,需注意的是共同危險行為人對內的責任份額,原則上應平均分配。
(三)《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對共同侵權的規定
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3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權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根據此條規定可見,我國關於共同侵權的定義採用的是折衷說,既包含共同故意和共同過失的行為,也包括客觀上直接結合的行為。
共同侵權制度作為侵權行為法中眾多繁雜制度的其中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法律縱向度的歷史發展和橫向度的理論延伸」,並 承載著不斷回應社會現實所產生的新問題這一不容推卸的職責。通過 對共同侵權制度的研究,特別是在動態的社會與制度環境中透視共同侵權制度的意義與局限,從而探索共同侵權行為構成的合理內涵,法律的生命在於經驗,正義的生命在於實現。作為司法實踐者,只有通過准確掌握共同侵權損害賠償制度的精神和實質,才能以民事司法的保護方法給共同侵權受害人以公正、及時的救濟,讓司法正義的價值目標從理念變為現實,在社會生活中得到實現。 添加評論
⑸ 共同侵權人之間承擔什麼責任
共同來侵權行自為分為以下四種類型:1、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意思聯絡的共同侵權行為就是典型的共同侵權行為,即數人基於主觀上的關連共同而侵害他人造成損害的侵權行為。這種共同侵權行為的共同加害人包括實際行為人、教唆行為人和幫助行為人。2、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對於客觀關連共同的共同侵權行為,視為共同侵權行為,是指數人既沒有共同故意又沒有共同過失,實施的行為直接結合,造成同一個損害結果的侵權行為。這里所謂的行為直接結合,實際上就是客觀的關連共同。3、共同危害行為。共同危害行為就是二人或二人以上共同實施有侵害他人權利危險的行為,並且已造成損害結果,但不能判明其中誰是加害人。對此,本文專門設立一個題目進行討論。4、團伙成員。團伙組織的成員的集合行為,是指實施侵權行為造成他人損害,如果沒有團伙的集合行為則可以避免造成損害的結果發生,如果該集合行為可以歸責於該團伙,則該團伙的成員應當承擔連帶責任的侵權行為。
⑹ 共同過失侵權與共同危險行為怎麼區別
1、共同過失侵權與共同危險行為是否具有共同的意思聯絡。在共同加害下,大多數情況需要意思聯絡,而在共同危險的情況下,是必須不具有意思聯絡;
2、共同過失侵權與共同危險行為行為主體人是否確定。在共同加害下,各侵權行為是是確定、明確的,而在共同危險情況下,只是數人實施了危險行為,而真正的行為人是不確定的;
3、共同過失侵權與共同危險行為因果關系是否明晰。從行為與損害後果的關系看,共同危險行為人的行為只是可能造成了損害後果,其行為與損害後果的因果關系是法律推定的,而在共同加害情況下,因果關系是確定的,一定可以由因到果。
(6)共同過失侵權連帶責任擴展閱讀:
共同危險行為的構成:
(一)共同危險行為的主體具有復數性,這是共同危險行為成立的前提。一人實施的侵權行為是不能稱為共同危險行為的。
(二)數人實施的行為均具有共同危險性質。所謂共同危險性,是指數人的行為都在客觀上有危及他人財產和侵害他人人身的可能。申言之,數人的危險行為都有可能造成損害結果。對於這種致害可能性的分析,可以從行為本身、周圍環境以及行為人對致害可能性的控制條件上加以判斷。
(三)損害後果非全體行為人所致,但無法判明孰為真正加害人。共同危險行為所造成的損害後果,不是全體行為人的共同行為,而是其中的某一人或部分人的個別行為所致,這是共同危險行為與共同加害行為的本質區別。
(四)部分人(實際致害人)的過失。在共同危險行為人中,全部行為人既不存在共同的故意,也沒有意思聯絡。「如有意思之聯絡,則其人之行為縱令不能發生該項損害之結果,亦當認為幫助之共同侵權行為。」
⑺ 共同侵權中,一人為故意,另一人為過失,則對於過失一方,可以免責嗎
免責沒有法律依據
《侵權責任法》
第六條 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第十條 二人以上實施危及他人人身、財產安全的行為,其中一人或者數人的行為造成他人損害,能夠確定具體侵權人的,由侵權人承擔責任;不能確定具體侵權人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一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每個人的侵權行為都足以造成全部損害的,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
第十二條 二人以上分別實施侵權行為造成同一損害,能夠確定責任大小的,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難以確定責任大小的,平均承擔賠償責任。
第十三條 法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的,被侵權人有權請求部分或者全部連帶責任人承擔責任。
⑻ 如何認定共同過錯及共同侵權人
一、如何認定共同過錯
共同過錯是指兩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這也是共同過錯責任區別於普通過錯責任和混合過錯責任最本質的特徵。因此,認定共同過錯是追究行為人共同過錯責任的前提。對於共同過錯應主要從以下幾方面認定:
第一,主體是否具有復合性,即侵權人是否為兩個或兩個以上。存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共同侵權人,即具備了共同過錯責任對行為主體的一般要求。
第二,兩個或兩個以上侵權人在主觀上是否具有共同過錯。共同過錯表現為以下兩種情況。首先,共同故意是共同過錯的主要過錯形式。如果共同侵權人具有希望或放任侵權致損的意思聯絡,就可以認定具有共同故意。共同故意在共同侵權人之間的直接作用,在於造成了他們之間主觀意志及客觀行為兩個方面的直接統一,最突出的表現出共同過錯的主觀特徵,因而是共同過錯最為普遍的表現形式。其次,共同過失也可成為共同過錯的過錯形式。
第三,數個侵權人的行為是否具有共同性。即他們各自行為是否相互關聯成同一的不可分割的致損原因。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特殊構成要件
《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該條規定並沒有對共同侵權行為的概念作出更明確的界定,一般認為,所謂共同侵權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行為人,基於共同的故意或過失,侵害他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違法行為。構成共同侵權的行為除具備一般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外,還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方面的要件。
(一)存在加害行為,且行為人為復數
該行為的行為人必須為二人或者二人以上,而且這些人必須是獨立承擔民事責任的主體,不存在任何替代關系。當然,該行為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
(二)共同侵權行為的行為人之間,在主觀上具有共同過錯
即在數個共同行為人之間須有共同致人損害的故意或者過失,基於此,而使數個行為人的行為連結為共同行為。
(三)共同侵權行為導致的損害後果具有統一性
所謂結果的同一性,首先是指共同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是同一的。如果各個行為人是針對不同的受害人實施了侵權行為,或者即使針對同一受害人,但是不同的權利分別遭受侵害,損害後果在事實上和法律上能夠分開,則有可能構成分別的侵權行為或並發的侵權行為,而非共同侵權行為。因此,共同侵權行為的特點就在於數個侵權行為造成了同一的損害後果。
(四)共同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
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130條規定:2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當連帶責任。使用民法原理分析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承擔連帶賠償責任。這個分析不來了,因為現行法律沒有具體規定。 舉一判決實例吧:某人從一幢大樓下經過,結果被一拋棄物砸成重傷,沒有證據證實是某一戶人所拋物品致人重傷,結果這幢樓的所有住戶(住一層排除、部分有證據證實事發時其家人全不在家的之外),都被判決共同承擔民事賠償。聯名上訴被駁回維持原判,向二審法院所在地的同級人民檢察院申請抗訴也被告知證據不足而不予受理。 請一並參考《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二條 受害人對同一損害的發生或者擴大有故意、過失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一條的規定,可以減輕或者免除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但侵權人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人損害,受害人只有一般過失的,不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適用民法通則第一百零六條第三款規定確定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時,受害人有重大過失的,可以減輕賠償義務人的賠償責任。 第三條 二人以上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致人損害,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構成共同侵權,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二人以上沒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過失,但其分別實施的數個行為間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的,應當根據過失大小或者原因力比例各自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 第四條 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⑽ 什麼是共同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人要承擔什
您好,共同侵權行為也稱為共同過錯、共同致人損害,是指數人基於共同過錯而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依法應當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侵權行為。共同侵權行為具有如下的特徵:
(一)共同侵權行為的加害主體必須為兩人或兩人以上。共同侵權行為人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可以是自然人的共同侵權,也可以是法人的共同侵權,或者是自然人與法人的共同侵權。
(二)共同侵權行為要求行為人之間有共同故意或共同過失,或者雖無共同故意、共同過失,但其侵害行為直接結合發生同一損害後果。
(三)共同侵權行為造成的損害結果是同一的。共同加害人的行為應該彼此聯系,造成同一的損害後果。如果各個行為人的行為分別造成不同的損害後果,則不構成共同侵權行為。
(四)共同侵權的行為是造成損害結果的共同原因。
共同侵權行為人的責任承擔:根據《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一)共同侵權人應當根據其過錯和責任大小承擔連帶責任。教唆或者幫助造成損害的人,應以共同致害人對待,由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部分共同致害人無力賠償的,由其他共同致害人負連帶責任。
(二)屬於共同危險行為致害的,實行過錯推定原則。二人以上共同實施危及他人人身安全的行為並造成損害後果,不能確定實際侵害行為人的,應當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條規定承擔連帶責任。共同危險行為人能夠證明損害後果不是由其行為造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三)民事訴訟中的責任承擔。賠償權利人起訴部分共同侵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追加其他共同侵權人作為共同被告。賠償權利人在訴訟中放棄對部分共同侵權人的訴訟請求的,其他共同侵權人對被放棄訴訟請求的被告應當承擔的賠償份額不承擔連帶責任。責任范圍難以確定的,推定各共同侵權人承擔同等責任。
如能給出詳細信息,則可作出更為周詳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