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是怎樣劃分的
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劃分原則是什麼
歸責原則,就是確定侵權行為人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一般准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生的情況下,為確定侵權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原則。我國侵權責任歸責原則是一個體系,這個體系是由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失責任原則三個歸責原則構成的,不同的侵權行為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
同樣,確定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所適用的歸責原則也是這三個,也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適用不同的歸責原則。
處理一般侵權行為中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過錯責任原則,是以過錯作為價值判斷標准,判斷行為人對其造成的損害應否承擔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一般侵權行為引起的損害賠償案件,應當由主觀上有過錯的一方承擔賠償責任。主觀上的過錯是損害
賠償責任構成的基本要件之一,缺少這一要件,即使加害人的行為造成了損害事實,並且加害人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有因果關系,也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處理某些特殊侵權行為的人身損害賠償責任,適用過錯推定原則。過錯推定原則,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場合,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加害人有過錯,並據此確定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人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所謂推定,是指法律或法官從已知的事實推論未知事實而得出的結果,實際上就是根據已知的事實對未知的事實進行推斷和認定。過錯推定,也叫過失推定,在侵權行為法,就是受害人在訴訟中,能夠舉證證明損害事實、違法行為和因果關系三個要件的情況下,如果加害人不能證明損害的發生自己沒有過錯,那麼,就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被告在致人損害的行為中有過錯,並為此承擔賠償責任。
處理另一些特殊侵權行為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無過失責任原則。無過失責任原則是指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以已經發生的損害結果為價值判斷標准,由與該損害結果有因果關系的行為人,不問其有無過錯,都要承擔侵權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這是我國民事立法對無過失責任原則的法律化、條文化。但是此條文的表述並沒有準確地反映無過失責任原則的真實含義。其理由是,無過錯責任是不考慮過錯的責任.並非只有沒有過錯才予以賠償的責任。至於責任人是不是有過錯,是不一定的。而這個條文的寫法則是沒有過錯的時候才承擔責任的原則。
由於生命健康權的重要性,人身損害的常見性,使得在法學界也滋生出許多理論性的研討問題,其中關於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劃分原則在理論界就存在許多不同的觀點和學說。在具體案件中更重要的還是得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確定。
㈡ 人身損害賠償
首先,公司的一個工程項目,為方便通行,對項目旁邊的路鋪設了鋼板,一70多歲老人騎自行車在上面摔倒骨折。這個行為構成特殊侵權民事責任,特殊侵權民事責任分為兩種: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所謂過錯推定原則就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它是在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的前提下,在某種特殊的場合,從損害事實的本身推定加害人有過錯,並據此確定行為人賠償責任的歸責原則。所謂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損害發生後,既不考慮加害人的過失,也不考慮受害人過失的一種法定責任形式,其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所受的損失。過錯推定責任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適用於某些特殊權案件,其適用有明確的法律規定。其存在的法律依據來自於《民法通則》第106條第3款規定:沒有過錯,但法律規定應當承擔責任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因此,您公司承擔無過錯責任,除非您能提出證明老人是故意摔倒。然後關於賠償: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定,根據具體不同的案情,主要有以下幾項賠償范圍和項目: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營養費、、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喪葬費、被撫養人生活費、死亡賠償金和精神損害撫慰金。這就需要法官根據解釋的自由裁量了。
㈢ 關於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1乙方無法申請工傷認定。法律依據 您看 工傷保險條例 14條 15條。
2到甲方住所地法院起訴即可 賠償參考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第十七條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賠償義務人應當予以賠償。
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喪失勞動能力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殘疾賠償金、殘疾輔助器具費、被扶養人生活費,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康復費、護理費、後續治療費,賠償義務人也應當予以賠償。
㈣ 僱工人身損害賠償責任如何認定
(一)在程序上,我國公傷保險條例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以下稱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繳納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也就是說用人單位主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企業、個體經濟組織、國家機關、事業組織和社會團體等適用勞動法的有關規定,如發生工傷事事故首先要經過工傷認定和勞動部門的勞動仲裁。對仲裁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僱工具有短期性、臨時性特徵,指望僱主為僱工繳納工傷保險基金既不可能也不現實。正因為如此,工傷保險條例也沒有把僱工納入工傷保險范疇。因此,當個人僱工人身損害賠償發生後,在程序上既不需要工傷認定也無需如勞動爭議那樣把勞動仲裁作為民事訴訟的前置程序。工傷認定的作用是保障職工獲得工傷保險待遇,而個人僱工因其不可能參加工傷保險,故作工傷認定就失去了實際意義。
因此,當個人僱工人身損害賠償在適用程序上應當依照民事訴訟法第108條的規定作為民事訴訟直接由人民法院受理。
(二)在實體形式上,勞動合同工傷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幾乎成為通例。從我國《勞動法》第72條規定和勞動部頒布的《企業職工工傷保險試行辦法》第4條規定,工傷保險費必須由企業按時足額繳納,否則要強制交納和加收工傷保險費滯納金。工傷保險對工傷事故的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因此,從我國《勞動法》的規定來看,對工傷事故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應該是毫無異議的。問題是,除了勞動合同以外的臨時僱傭合同的工傷事故賠償,在歸責原則上是否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勞動法》和《民法通則》均沒有明確規定,因此在司法界和法學界一直有爭議。
僱工引起的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處理,現在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適用無過錯原則,李建偉編著的民法62講中就主張僱主對雇員的工傷直接承擔賠償責任,是無過錯原則。還是有一種說法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現在普遍地做法是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按一般人身損害賠償案件處理,根據做工者的過錯程度確定僱主與僱工之間的責任分擔比例。本人認為應當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而不適用無過錯責任。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特殊侵權行為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只有5條,即第121條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執行職務致人損害的,第122條的因產品質量不合格致人損害的,第123條的從事高度危險作業造成他人損害的,第124條的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第127條的飼養的動物致人損害的。除此之外,在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的特殊侵權行為條款中,找不到臨時僱工工傷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的條款規定。在侵權法的歸責原則中,過錯責任原則是我國民事責任的一般原則,無過錯責任只能在法律有明文規定的情況下才能適用。既然《民法通則》沒有規定僱工工傷賠償適用無過錯責任原則,那麼依侵權法原理,只能適用過錯責任原則「在侵權行為造成損害結果的情況下,誰有過錯,就由誰來承擔賠償責任。依此作為法律價值判斷標准,最公平,最符合正義的民法觀念。」
㈤ 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一般人身損害賠償糾紛的種類:
1.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版糾紛;
權2.鐵路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糾紛;
3.水上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糾紛;
4.航空旅客運輸損害賠償糾紛;
5.航空器對地、水面上第三人損害賠償糾紛;
6.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
7.工傷事故損害賠償糾紛;
8.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職務侵權糾紛;
9.雇員受害賠償糾紛;
10.雇傭人損害賠償糾紛;
11.產品責任糾紛;
1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糾紛;
13.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糾紛;
14.地面(公共場所)施工損害賠償糾紛;
15.建築物、擱置物、懸掛物塌落損害賠償糾紛;
16.堆放物品倒塌損害賠償糾紛;
17.動物致人損害賠償糾紛;
18.駐特別行政區軍人執行職務侵權糾紛;
19.防衛過當損害賠償糾紛;緊急避險損害賠償糾紛等。
㈥ 人身損害賠償有什麼法律責任
人身健康受到非法侵害,造成支出醫療費、誤工等損失,侵權人應該承擔賠償責任,受害人有過錯的,減輕侵權人責任,例如:交通事故、故意傷害、打架斗毆、高空墜物等。相關法律有:民法通則、侵權責任法、刑法、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
㈦ 如何處理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出了交通事故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怎麼樣處理,那麼應該如何索賠專成了網友們經常問到的問屬題,那麼今天就這個問題統一做一個分享。首先需要強調的是,大家一定要採用合法的途徑進行處理事故,不能採用過激的方法,這樣非但不利於解決問題,還會升級矛盾,甚至有可能觸犯法律。那麼合法的索賠途徑有什麼呢?主要有兩個方式,一個就是和解,另一個就是訴訟。和解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私了」是通過跟對方協商的方式解決賠償,如果您通過這種方式解決,一定要注意跟對方簽訂書面的和解協議,不然,所有的口頭承諾都有可能成為「空談」;另一個方法就是訴訟,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打官司」,需要去法院立案、開庭,最終按照法院下發的調解書或者判決書執行。
㈧ 如何理解人身損害賠償協議及賠償訴訟
人身損害賠償協議是合同的一種,是一種極為特殊的合同。
賠償訴訟回,是指公民、法答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其合法權益受到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違法行使職權的侵害,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根據賠償請求人的訴訟請求,適用《行政訴訟法》的一般規定以及《國家賠償法》的特別規定及有關司法解釋,裁判賠償爭議的活動。
1、人身損害賠償訴訟:包括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時效、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時效和人身損害賠償訴訟時效中斷等內容。
2、人身損害賠償協議 :人身損害是一種侵權行為,因此對於人身損害賠償協議應傾向於保護被害人的一方,但是也要考慮賠償義務人的責任承擔要與他的過錯和行為相適應,不要盲目的增加賠償義務人的負擔,要將行為、責任、損害綜合考慮,確保人身損害賠償盡可能的在公平的情況下進行。
4、對於人身權利的損害,即使進行賠償,也只能是盡量使人身權利的損失得到彌補,而不能完全使之回復原狀。但並不能因為人身損害與物質賠償的不對等就放棄或不進行物質賠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