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我的前半生著作權糾紛

我的前半生著作權糾紛

發布時間:2021-08-17 23:03:18

❶ 關於愛新覺羅溥儀

和李文達打官司爭版權的,是溥儀的最後一個妻子李淑賢。

最近,《我的前半生》(全本)出版了。如果我問個問題:《我的前半生》這本書是誰寫的?您一定會說:「這還用問,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唄!」原來我也這么認為。其實不是,這本書的真正作者是李文達。新出版的全本里,有張他和溥儀的合影。

認識李文達是在1988年,恭王府花園為毓繼明舉行的三弦演奏會上。因為毓繼明是溥傑先生的本家侄子,所以溥傑先生也來了。在眾多的客人里,我發現一個70歲左右、中等身材、體形微胖的人和溥傑等人握手寒暄。

我悄悄地問溥傑先生的秘書金子中先生:此人是誰?金子中告訴我:「他就是《我的前半生》作者,李文達。」

這是我第一次聽到李文達這個名字,也是第一次聽說,署名愛新覺羅·溥儀的《我的前半生》,原來並不是溥儀寫的。

後來,以電影《火龍》和《末代皇帝》的拍攝為導火索,引發了《我的前半生》的版權糾紛。這場曠日持久的官司,直到1997年,李文達去世後才告結束。法庭宣判,版權歸溥儀一人所有。還是在這場官司剛剛開始時,我在東長安街上老公安部大院的李文達住宅采訪了他,聽他講述了《我的前半生》的成書經過。

關於《我的前半生》一書產生的經過,李文達說是這樣的:

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里,許多被押人員寫了自傳,內容無非是反省自己所犯罪行,名字都一樣:《我的前半生》。溥儀的一部,是由溥儀口述、溥傑執筆寫成的,最初是一本油印的小冊子。1960年由群眾出版社印刷出版了這本小冊子,印數只有幾千份,供內部參考。由於溥儀是個特殊的人物,敢於承認自己犯下的罪行,並有懺悔之意,實屬不易,說明我黨的改造工作很有成績。因此群眾出版社想公開發行這本小冊子。編輯出版的任務,就交給了李文達。

李文達,原是公安部的幹部,1958年調到群眾出版社當編輯。他接了任務後原以為很容易,有一個月就夠了。一看才知道,這本小冊子只寫到1956年;而且當初溥傑在寫這本小冊子時,手邊沒有資料,許多歷史事件當時無法查對,因而說得不清楚、不具體。再者,小冊子的內容和語氣主要是認罪、懺悔,缺少有血有肉的情節。這樣的書出版後,它的可讀性必然大打折扣。要出版這本書,就必須刪掉那些空洞的內容,補充大量的改造過程。這時候,溥儀已經被特赦回到了北京,安排在植物園工作。李文達便住進了香山飯店,每天下午半天采訪溥儀,晚上回來寫稿子。這樣搞了一個月,寫了20多萬字,但還是缺很多材料,尤其是管理人員在溥儀等人身上所做的大量工作和花費的心血、精力,連溥儀本人也不知道。李文達一看不行,還得去調查。這樣,他就去了撫順,在戰犯管理所住了四十多天,和管理人員,和仍在改造的溥傑及偽「滿洲國」的王公大臣們座談,搜集到大批新鮮的材料。像溥儀在管理所中不肯殺生、人家打蒼蠅他卻把蒼蠅趕走這樣的細節,他本人是不會講的。尤其讓李文達興奮和激動不已的,是管理人員對改造這些人所花費的心血。李文達還了解到這樣一個細節:除四害時,要求每人消滅一隻老鼠,這可把溥儀難壞了。一個叫王興的管理人員,幫助溥儀做了一個捕鼠籠,解了溥儀的難。然而就是這個王興,全家八口人在偽滿統治下死了七口,剩下他隻身一人!而這些情況溥儀並不知道。待後來李文達把這些事講給溥儀聽時,溥儀哭了。

掌握了大量的材料後,李文達向領導匯報了自己的想法:另起爐灶,重新寫作,主題就寫改造,寫共產主義思想對人的靈魂的改造。通過這位末代皇帝的變化,反映歷史的必然。李文達的這個方案得到了領導的批准,也得到了溥儀本人的同意。此後,李文達又找了溥儀身邊的太監、溥儀奶媽的干兒子等許多人,查閱了大量資料,如攝政王載灃和偽滿大臣鄭孝胥等人的日記,還看了近200米的顯微膠片,眼睛都累壞了。全部調查采訪工作,整整進行了三年。

1962年6月,由李文達執筆、以溥儀的口吻重新撰寫的《我的前半生》出版了,16開本,上、中、下三冊,55萬字。經過廣泛徵求意見,同年10月又出了第二版,比第一版減少了10萬字。1964年3月正式出版時,還有41萬字。此書前後改了9次,三易其稿。書成之後,溥儀給李文達寫了四句詩:「四載精勤如一日,揮毫助我書完成。為黨事業為人民,贖罪立功愛新生。」這首詩不僅肯定了李文達的勞動,同時表明:溥儀對李文達所寫的東西是認可的。

在我采訪李文達的時候,李文達向我出示了溥儀寫給他的親筆信和題詞,還有一本厚厚的剪報集,凡是報紙上關於溥儀及皇室活動的報道,從清朝末年到日本投降,幾乎無一遺漏。無論從研究新聞還是研究清史,這本資料都是非常珍貴的。

《我的前半生》是李文達所寫,這是事實。至於署名是誰、版權屬於誰,是另一個問題。說李文達是此書的作者,還有一個佐證是:這本書出版以後,一位清史專家給書中挑出了十六條錯誤。可能其中有些錯誤是溥儀記錯了,但大部分顯然是不太熟悉清朝歷史的人容易弄混的。比如,書中幾次提到「上書房」,以為這里是皇帝讀書的地方。其實錯了,皇帝讀書的地方叫「南書房」。「上書房」是雍正年間開設的,專供皇子們讀書的地方。把這兩者弄混的,絕不應該是溥儀,而應該是李文達。

據李文達說,這本書出版後,他得到過一筆稿費,是和溥儀分享的。就是說,當時李文達所在的群眾出版社是承認了李文達的勞動的。然而李文達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20多年後,會有人和他計較這本書的版權歸屬問題。那個時代的人,尤其是共產黨的幹部,只知道為黨和人民做貢獻,是不計較個人得失的。

《我的前半生》版權的糾紛是在1997年才結束的。有家報紙在發表法院判決的消息時,做了一個很有感情色彩的標題:「皇帝你可以放心了」。其實這是浪費感情:溥儀早在「文革」中的1967年就去世了。和李文達打官司爭版權的,是溥儀的最後一個妻子李淑賢。據我所知,溥儀的兄弟及其他親屬並沒有介入這場官司。

❷ 薄儀是誰

愛新覺羅·溥儀(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是中國清朝最後一位皇帝,即清遜帝。愛新覺羅氏,名溥儀,在位時年號「宣統」,又稱宣統帝。後為滿洲國康德皇帝(1934年 - 1945年)。

家世
溥儀的祖父為道光帝七子、咸豐帝之弟醇賢親王愛新覺羅奕譞,伯父為光緒帝,父親愛新覺羅載灃繼承醇親王爵位,後因輔政為攝政王。外祖父為榮祿,母親瓜爾佳氏。

年輕時代的溥儀
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之子,1906年2月7日出生於北京後海醇親王府。1908年12月2日初次即位,即位時僅3歲。清宣統三年(公元1911年),由於保路運動影響,爆發了武昌起義,各省紛紛宣布獨立。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革命軍在隨後爆發的內戰中獲得了勝利,宣布建立中華民國。在內戰蔓延到中國北方之前,根據袁世凱的安排,隆裕皇太後在1912年2月12日代溥儀頒布退位詔書,宣布退位。但根據清室與民國簽定的優撫條款,仍保留皇帝的名義,繼續住在紫禁城內。期間他與弟弟溥傑把大量文物偷運出宮變賣,留待他日一旦被趕出宮後作生活費之用。

1917年,北洋軍隊將領張勛在7月1日至7月12日發動政變,宣布清朝復辟。張勛復辟的舉動遭到共和勢力的反對與襲擊。在反對勢力的壓力下,復辟很快失敗。

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的軍隊包圍紫禁城,其部將鹿鍾麟率部入故宮趕走了溥儀。溥儀先是前往醇親王府居住,隨後前往天津,先後居住於張園和靜園。

滿洲國政權
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之後,建立滿洲國,將溥儀秘密運往滿洲。溥儀自1932年3月9日至1934年2月28日任滿洲國執政,年號大同。於1934年3月1日登基稱帝,年號康德,所以 他又被稱為康德皇帝。在這段期間,雖然他名為皇帝,實際上重大決定都要得到關東軍的批准。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失敗後,滿洲國解體。1945年8月16日,溥儀被日本關東軍挾持,准備去日本。在沈陽東塔機場候機時,為空降的蘇聯紅軍逮捕。溥儀被帶到蘇聯境內,關押於伯力,東京審判期間曾經出庭作證。1950年移交給中國共產黨政權。

溥儀在被蘇聯拘押期間,曾做為證人出席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在其證言中,聲稱自己在任滿洲國皇帝期間,完全為日本佔領當局擺布,沒有人身自由,也沒有做為滿洲國元首相應的權力和尊嚴。溥儀還聲稱自己是被日本方面脅持到東北的。但是在被轉交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後,溥儀承認由於懼怕日後被中國政府追究,作證時他將部分責任推卸給日本方面(包括如何到達東北),而在部分涉及雙方責任的地方他有所保留。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
戰後,溥儀被定性為戰犯,在撫順戰犯管理所受到了約十年的「教育」與「思想改造」。溥儀於1959年12月4日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根據特赦令予以釋放。

1964年,溥儀成了全國政協委員,1967年10月17日2時30分因患腎癌、尿毒症、貧血性心臟病逝世於北京。

溥儀著有自傳《我的前半生》(1960年初第一版由溥傑執筆,記事止於1957年,1960年1月由新華書店以內部書發行;後由李文達執筆於1963年定稿出版第二版,1964年由群眾出版社出版;後發生著作權糾紛,法院裁決認定溥儀為《我的前半生》一書的作者,並享有該書的著作權)。

婚姻與家庭
1922年溥儀16歲時與二位女性結婚。溥儀首選的妻子是文綉,滿洲鄂爾德特氏旗人(1907年-1950年或1951年),但端康太妃認為文綉家境貧寒,長相不好,讓王公勸溥儀重選。於是文綉被冊封為淑妃。1931年文綉與溥儀離婚。

皇後郭布羅·婉容(1906年-1946年)是達斡爾族旗人。父親榮源為內務府大臣。在天津和滿洲國,婉容長期遭到溥儀冷落,染上鴉片煙癮。日本投降後,婉容被共產黨游擊隊俘虜,後釋放,因煙癮發作,卒於中國吉林省敦化。葬地不明。

溥儀的第三位妻子是譚玉齡(1920年-1942年),北京滿族人,他他拉氏。經貝勒毓朗之女(婉容姑母)介紹,與溥儀於1937年結婚,封為「祥貴人」,六年後病卒,謚「明賢貴妃」。

溥儀的第四位妻子是李玉琴(1927年-2001年),長春漢人,1942年被日本官員挑選入宮,封為「福貴人」。1957年與溥儀離婚。2001年因肝硬化逝世。

1962年,在周恩來的安排下,溥儀與漢族護士李淑賢(1997年逝世)結婚。

溥儀一生結婚5次,始終未能留下後代。

溥儀有兄弟三人,姐妹七人。依次為溥傑(1907年生)、韞媖(1909年生,嫁郭布羅·潤良)、韞和(1911年生,嫁鄭廣元)、韞穎(1913年生,嫁郭布羅·潤麒)、韞嫻(1914年生,嫁趙琪璠)、溥倛(1915年生,早夭)、韞馨(1917年生,嫁萬嘉熙)、溥任(1918年生)、韞娛(1919年生,嫁王愛蘭)、韞歡(1921年生,嫁喬宏治)。

19世紀末,中國國內的排外情緒開始高漲,結果引發了震驚中外的義和團運動以及隨後八國聯軍的入侵。1901年《辛丑條約》簽定後,清朝開始推行「新政」,進行了包括建立新軍、廢除科舉在內的一系列改革。不久,中國發生了立憲與革命的改革路線之爭,一開始立憲派占上風,清政府也答應實行君主立憲。不過,1911年5月組成的「責任內閣」中的大多數成員為皇族身份,故被稱為「皇族內閣」,結果引發立憲派的不滿。同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隨後紛紛宣布獨立,清朝的統治開始瓦解。清帝於1912年退位,標志著中國兩千多年來的君主制度的正式結束。到1917年張勛又曾復辟清朝,但只持續了12天

❸ 我的前半生跟原著有什麼不一樣

改動很大,最大的改動應該就是創造了一個賀涵,原著也沒有愛上閨蜜前男友這樣的狗血劇情。

❹ 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權糾紛

從上世紀(20世紀)60年代開始,《我的前半生》一書一直由群眾出版社出版,2007年9月,由於種種原因溥儀的胞弟溥任將其著作權轉交給同心出版社,從而引發著作權糾紛。群眾出版社認為溥任沒有授權資格,並向北京西城法院提出「無主財產」的申請。
觀點一:著作權歸溥任
支持溥任有繼承權的主要論據是溥任和溥儀有血緣關系,有優先繼承的資格。同心出版社的代理律師付明德表示,著作權繼承是財產繼承的一部分,溥任作為其財產的第二順序繼承人,在第一繼承人李淑賢已經去世,且該書尚在著作權保護期限之內,所以溥任應享有該書著作權的繼承權。
觀點二:反對「皇族繼承」
反對方的主要論點則來自《繼承法》中遺產轉移的解讀。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郭壽康認為,溥儀死後,其財產已經轉移到第一順序繼承人李淑賢手裡,李淑賢死後繼承人順序也應該按照她的順序轉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張俊浩也認為,《繼承法》所規定的法定繼承人的范圍非常清楚,是封閉式的規定,不存在其他的侄子、外甥、小叔子的范圍。人大研究生院副院長劉春田則否認了「皇族繼承」的說法。他認為「我國早結束了封建帝制,沒了皇帝,也就沒了皇族。不存在皇族繼承的問題。新中國成立後溥儀就變成新中國的公民,他適用新中國的所有的法律,沒有特權。」
觀點三:國家所有
人大法學院李琛表示,「如果真的是無人繼承,我認為應歸為國有」。她認為,從《著作權法》的表述來看,只是規定了財產在無人繼承的情況下,歸國家所有。對自然人的作品沒有更具體的規定,這給我們留下了解釋空間,那就是可以讓它進入公有領域。也就是說,在還有與別人合作的合同期限外,誰都可以出版。
法院判決
法院認為《我的前半生》一書著作權已經法院生效判決確認歸溥儀所有。李淑賢作為溥儀的妻子及唯一法定繼承人,生前未對該書的著作財產權進行處分,李淑賢去世後也沒有繼承人。至於溥儀的侄女金靄玲女士要求該書的著作權歸自己所有的訴求,法院以「金靄玲並不是李淑賢的遺產繼承人……於法無據」駁回,此後,金靄玲也沒有再上訴。

❺ 《我的前半生》的作者是誰

《我的前半生》,是中國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在撫順戰犯看管所中所寫的「反省式」自傳,溥儀作為清朝的第十二位皇帝,也是我國封建王朝最後一位皇帝,三歲登基,合法在位三年,之後又任偽滿洲國皇帝13年。《我的前半生》記錄了溥儀從登基到流亡到接受新中國「改造」等過程,是一部回憶錄,更是一本特定歷史環境下的自省書,從中,我們仍然可以清晰地瞥見特定歷史環境末代皇帝的悲劇與喜劇,他的人生道路凝聚著近現代社會的變遷。溥儀晚年本想寫一部《我的後半生》,可惜未如願。1995年2月6日,北京市中級法院判決《我的前半生》著作權歸溥儀個人享有。

❻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對原著做了哪些改編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正在熱播,用現實而生動的劇情,為忙碌焦躁的都市眾人送上了接納和愛的情感暖湯。

亦舒筆下的這個女子並非苦出身,反而在中學期間幫助子君。相比子君,唐晶是那種潑辣、自律、晶瑩剔透的女強人。對於婚姻的金句,唐晶曾說:「我到這種年齡還在挑丈夫,就不打算遷就了,這好比買鑽石手錶——你幾時聽見女人選鑽石表時態度將就?」

此外,編劇還刪除了在小說里佔比頗重的子君女兒安兒。安兒的成長,串聯起了一個母親從失婚,到重新尋找的幸福的過程。作為子君的妹妹子群,編劇也將單身白領的身份改為了超市工作人員。

❼ 群眾出版社一直有《我的前半生》的著作權,而作者溥儀的胞弟溥任曾把此書的著作權轉給同心出版社,那麼現

你搞錯了概念,著作權只屬於作者,當作者去世六十周年之後,著作權喪失;作者在世或者去世不滿六十周年,由其本人或親屬或指定的其他人作為其著作權代理人。出版社只享有作品的出版權而非著作權;出版權的有效期限一般為十年。而作為著作權人或其代理人,亦可與出版機構簽定非專屬出版權,即可將作品分別授予多家出版機構出版。

❽ 溥儀死後留下4件遺物,3件進了博物館,什麼東西被人搶

溥儀死後留下的四件遺物中,他的自傳《我的前半生》一直被人爭搶。溥儀的這四件遺物分別是田黃石三連章、蛐蛐罐、溥儀剪下的辮子以及這本自傳《我的前半生》。其中,只有他的這本書受到了多人的爭搶,因為這本書意義重大。有人曾經把這本書拍成電影,涉及了版權問題。最後,這本書的版權被溥儀的妻子收回。

溥儀後來在紫禁城找到了一份工作。在這個時間段里,他將一直隨身攜帶的象徵他曾經是帝王身份的田黃石三連章捐贈給了故宮,作為故宮內的文物進行展覽。他使用的蛐蛐罐最終也被博物館獲得,並保存在故宮博物館中,甚至他在民國被迫剪掉的頭發也保存在博物館里。只有他的自傳因為後來涉及到了版權問題,才會引起許多人的爭搶。

❾ 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和原著相比較有哪些不同點

1、故事背景

小說中的故事背景發生在上世紀80年代初的香港,亦舒想通過時代的變遷來講述當代女性幸福觀的變化。而電視劇《我的前半生》的開播離原著的出版已經有35年了。而這35年中,社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在無形中發生著改變。

3、感情線不同:

子君遇到翟有道唐晶遠嫁莫家謙。小說中的子君也是一個家庭主婦,有個醫生老公洞生,還有一個女兒一個兒子安兒和平兒。某一日,涓生和子君提出了離婚,聲稱自己外面有人了,而這個人就是辜玲玲。

這個消息猶如睛天霹靂,不過子君在好友唐晶的鼓勵下,決定重頭再來。很顯然,子君最後逆襲成功,和電視劇不同的是,子君成為了一名陶藝師。而在電視劇中,子君進入了咨詢公司。

在這期間,涓生後悔選擇了辜玲玲,想要和子君復婚,但是慘遭拒絕。而子君認識了女兒男朋友的叔叔一—建築師翟有道,最後喜結連理。而好友唐晶一直堅持獨身主義,是個女強人。不過最後和莫家謙結婚了,去澳洲定居,還生了孩子。

但在劇版中,羅子君和唐晶的男友賀涵產生了感情糾葛。

閱讀全文

與我的前半生著作權糾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軟pdf期限破解 瀏覽:730
馬鞍山學化妝 瀏覽:41
膠州工商局姜志剛 瀏覽:786
了解到的發明創造的事例 瀏覽:391
2012年中國知識產權發展狀況 瀏覽:773
合肥徽之皇知識產權代理有限公司 瀏覽:636
天津企興知識產權待遇 瀏覽:31
二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項目試題 瀏覽:305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考核標准 瀏覽:543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評估辦法 瀏覽:677
上海工商局咨詢熱線 瀏覽:177
馬鞍山二中葉張平 瀏覽:214
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糾紛被告代理詞 瀏覽:603
醫院固定資產折舊年限 瀏覽:702
商標注冊網先咨政岳知識產權放心 瀏覽:658
公眾號版權投訴材料 瀏覽:841
簽訂無固定期限合同的好處 瀏覽:727
油汀發明 瀏覽:216
論文轉讓網 瀏覽:282
通州門面轉讓最新消息 瀏覽: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