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對行政不作為亂作為的違紀行為實施責任追究
以下是六種行政不作為亂作為表現形式,就是行政行為違法的具體表現。對於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可以提起行政訴訟,通過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
對具體行政行為違法的判定原則,是根據《行政訴訟法》的規定,人民法院經過審理,只要認定具體行政行為有下列之一的,該具體行政行為即為違法。
(一)主要證據不足
食品衛生監督員對某食品生產或經營企業進行執法監督時,認為該生產企業或經營單位有作為違法行為,要採取行政處罰,予以罰款處理,採用了罰款這種具體行政行為,但是沒有收集違法證據,或者證據不充分,這種具體行政行為就是違法的表現形式。
[二)適用法律、法規錯誤
適用法律、法規錯誤,這類事例在一些行政處罰決定書寫的檔案中,經常可以看到,在監督記錄中描述的所謂違法事實,從《食品衛生法》中找不到相應違法條款,在法規中也沒有。實際上就是沒有違法的法律依據。就是俗語說的:「犯了那條法不知道。」監督員只管記錄事實,不知道這事實是違反《食品衛生法》中或法規中的哪一條。就隨便牽強附會的安了一條,結果一審查,是錯誤的適用法律,這種情況也是常見的。
[三)違反法定程序
食品衛生監督員在執法監督過程中,沒有按法定程序執法監督。如食品衛生監督員判定某食品經營單位商品質量不符合衛生標准要求,予以沒收或銷毀的行政處罰,但是,監督員在采樣時沒有按法定的隨機抽樣原則進行,只是從大宗商品中選擇幾個變質的樣品作的檢驗,不能代表大宗商品質量。對方對沒收或銷毀的行政處罰不服,就提起訴訟,經人民法院審查,監督員采樣違反法定程序,其行政行為是違法的。
(四)超越職權
超越職權,也叫越權執法。這樣越權執法行為,在《食品衛生法)頒布實施的幾年中,不少地方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在執行違法處罰時,在處罰決定中,常有越權執法字樣。如買賣雙方食品變質的處罰過程中,處罰決定常有這樣字樣:「賣方承擔買方的經濟損失。」這種決定,不僅是監督機構的越權執法,而且把監督機構置於雙方經濟糾紛中去。監督機構的這種判決是不具備法律效力的,實際上是行政行為的違法表現。又如罰款處罰。罰款是《食品衛生法》授權的行政處罰權,但有的行政處罰決定中,有越權執法字樣,寫「罰當月獎金,降一級工資,撤銷行政職務」等越權字樣。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只有罰款權,沒有涉及獎金和工資權。更沒有撤銷行政職務的權力。監督記錄的這種字樣實質都是行政行為的違法。
(五)濫用職權
濫用職權在食品衛生監督實踐中,也經常有所發生。本不是監督機構的職能范圍,硬要進行監督管理,或者對菜農索辦衛生許可證和健康證,借故勒索。這就是濫用職權的一種表現形式。
(六)依法應當作為而不作為
食品衛生監督機構,依照法律要求應該給食品生產經營者辦理衛生許可證和健康證。 而具體執行人員長期拖延不力、,或不正面答復,或拒絕不辦。這種行為就是食品衛生監督機構依法應當作為而不作為的表現。
2. 不實投訴如何追責
甲可以要求乙向其公開進行道歉並在單位的公共場合張貼檢討或者處理文件消除事件的不利影響,如果有證據證明甲被乙毆打的話則可要求已進行賠償。
3. 納稅服務投訴辦理的追責情形及依據
納稅服務投訴辦理追責顯示應該在沒有納稅或者忘記或者其他偷稅漏稅現象。
4. 投訴問責是什麼意思應該怎麼進行
回樓主
法律術語的問責制稱之為法律責任的追究。根據憲法和法律,政府及其
公務員必須承擔應由它(他們)承擔的責任,包括道義責任、政治責任和法律責任;同時,政府還必須接受來自內部和外部的監督,以保證責任的實現。這是為增強官員的責任感而設置的一道「緊箍咒」,從而使這些人民公僕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
而投訴問責
就是根據投訴人投訴內容 政府及其公務員必須承擔應由它(他們)承擔的責任
如果 政府及其公務員有違反法規政策行為
建會依法追究其責任
回答完畢!
5. 建立完善監督舉報機制用以受理違法違規舉報並及時處置應當開設哪些舉報途徑
目前有信訪部門,紀委部門負責此事。
6. 如何完善投訴處理機制,提高投訴受理工作效率
一、物質激勵與精神激勵相結合。
二、施行和完善多層次、多渠道的激勵機制。
三、充分考慮幹部的個體差異,實行差別激勵。
四、實行動態管理,引入系統的幹部競爭機制。
7. 被人匿名舉報了,接受調查以後並無舉報內容中的問題,卻有其他問題,有辦法追究舉報者的責任嗎
難以追究。
首先:此事的定性應當要看甲是故意陷害還是舉報失實。
其次:如果甲在主觀上是故意陷害,那事情麻煩了,可能會被追查並追究刑事責任,涉嫌誣告陷害罪;如果主觀上是行使公民監督權但是由於失察導致舉報失實,那就另當別論了,以後注意就行了,由於是匿名舉報,通常是不會追究或難以追究的。
(7)完善投訴追責擴展閱讀:
匿名舉報的應對策略
1、加強法制化建設,教育和引導群眾依法信訪,逐步建立良好的信訪舉報工作秩序。要廣泛深入地開展宣傳教育,引導群眾按照《人民檢察信訪工作規定》、《人民檢察院舉報工作規定》等法規進行舉報,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履行公民的義務,提倡、鼓勵實名舉報。
要使群眾充分認識到匿名舉報的局限和缺陷,認識到實名舉報是群眾正確行使自己的民主權利的最好方式,打消疑慮,從受理、查辦、處理和獎勵等諸多環節上充分體現出實名舉報的優點。
提高實名舉報的查辦時效和力度,及時向舉報人反饋通報處理結果,同時對實名舉報有功人員進行獎勵。完善信訪舉報工作制度,落實責任追究制,公開於社會、公示於群眾,通過實實在在的效果取信於民,主動接受群眾監督,切實增強群眾對信訪舉報的信心。
2、加大法制宣傳力度,不斷提高群眾舉報意識。部分群眾由於思想境界、社會責任方面的因素,雖然對腐敗現象深惡痛絕,對領導幹部的不廉潔現象和腐敗問題心存不滿,卻存在 「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觀念,明知是腐敗方面的種種劣跡,也不願舉報。
我們應深入基層、企業、社區,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舉報宣傳,堅持開展「舉報宣傳周」活動以及電視講話、法制講座等傳統形式的舉報宣傳,同時不斷探索舉報宣傳的新途徑、新方法。
如在報刊上開辟專欄,發揮有線電視網的優勢開展專題講座,通過郵政發放宣傳單,開通熱線電話,以及利用公益廣告、簡訊等形式,向幹部群眾宣講法律知識,介紹檢察機關的性質、職能、受案范圍和典型案例。
正面宣傳檢察機關查處職務犯罪、懲治腐敗的重要成果,使廣大群眾充分了解檢察機關、相信檢察機關,調動人民群眾同腐敗分子作斗爭的積極性,提高群眾的法律意識和維權意識。
3、從嚴打擊報復陷害行為,保護舉報人合法權益。有些單位領導幹部不願聽到批評意見,更不願意接受群眾監督,發現群眾舉報其不廉潔行為的,輕則在工作中故意刁難,重則將其免職或調離,甚至動用社會關繫到舉報人家裡大打出手,致使舉報氛圍惡化,言路不暢通。
部分群眾認為自己只是弱勢群體,被舉報人卻是單位的領導或掌握一定權力的人,擔心自己的舉報會招來打擊報復,因此對身邊的損害公私利益的職務犯罪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更不敢署名來舉報身邊的職務犯罪。
這就要求我們做好舉報人的保密工作,使情況不外泄,避免給舉報人造成不必要的麻煩。同時從嚴打擊報復陷害行為,保護舉報人的合法權益,為舉報人營造寬松的環境,使其能正常工作、生活。並充分彰顯這方面的示範效應,提高群眾舉報的熱情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