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網上下載的盜版軟體是否涉及侵權
當然侵權
『貳』 企業用戶使用盜版軟體將會承擔的法律責任有那些
企業用戶使用盜版軟體屬於復制著作權人軟體的侵權行為,為此 要承擔相應的行政、民事甚至刑事責任。
1、行政責任
根據我國《行政處罰法》以及2009年修訂施行的《著作權行政處罰實施辦法》規定,對侵犯著作權違法所得數額(即獲利數額)二千五百元以上的等情形可進行處罰,可根據情況責令盜版用戶承擔停止侵權,並處正版軟體價格5倍以下的罰款。
2、民事責任
《著作權法》第四十七條第一項、《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四條第一項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著作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一條的規定:計算機軟體用戶未經許可或者超過許可范圍商業使用計算機軟體的構成侵權,要根據不同的情況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
3、刑事責任
《刑法》第二百一十七條以及最高法、最高檢2004年、2007起先後施行的「關於辦理侵犯知識產權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一、二」:
認為未經著作權人許可,復制發行行為構成侵犯著作權的犯罪,並以「復製品數量合計在五百張(份)以上的;違法所得數額在三萬元以上的;非法經營數額在五萬元以上的」等三種情形構築商業使用盜版行為犯罪構成的底線。
(2)盜版軟體侵權訴訟擴展閱讀:
而且,根據我國《著作權法》規定,如果要求你賠償盜版軟體的損失話,那麼賠償損失的計算方式有下面三種:
1、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賠償;
2、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
3、根據「法定賠償」給,在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時,法院就會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你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參考資料: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
『叄』 公司使用盜版軟體被查出會怎麼判
企業用戶使用盜版軟體是屬於非法復制著作權人軟體的侵權行為,為此要承擔一定的行政責任、民事責任甚至刑事責任。
民事責任:軟體最終用戶的侵權責任主要是民事責任,根據《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三條規定:軟體最終用戶需要承擔民事責任包括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和賠償損失。
停止侵害、消除影響:一般就是要求企業用戶停止使用侵權軟體;賠禮道歉,一般根據原告的要求在指定的媒體上刊登道歉信。
賠償損失: 依據《軟體保護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侵犯軟體著作權的賠償數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的規定確定。」《著作權法》第四十八條規定,賠償損失的計算方式有三種:1、按照權利人的實際損失給予賠償;2、按照侵權人的違法所得給予賠償;3、「法定賠償」,在權利人的實際損失或者侵權人的違法所得不能確定時,由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
這三種方式是有順序的,首先以權利人實際損失賠償為依據,再考慮按侵權人的違法所得計算,如果這兩種方式都無法計算,那麼就按「法定賠償」。軟體最終用戶侵權權利的損失很好計算,侵權人使用了多少個侵權軟體,代表權利人少賣了多少個軟體,這就是他們的損失。那麼賠償數額就按軟體正版市場價格乘以侵權軟體數。
『肆』 使用盜版軟體侵權的問題
你這個問題應該放到法律欄。
我個人覺得應該是侵權了,你們如果用了那個版軟體並且造成了盈權利。不管你最後卸載了沒,都應該是侵權。不管是不是員工裝的,這都應該算是公司行為。
不過中國法律是誰主張誰舉證。如果你是碰到官司,告你的人,如果拿不出證據證明你用那個軟體盈利過的,應該就拿你沒辦法
『伍』 計算機軟體侵權中如何舉證
一、從盜版軟體所涉及的行業領域入手收集
當市場上出現盜版軟體的時候,軟體著作權人應該根據盜版軟體出現的細分領域劃定盜版軟體出現幾率最大的地域為主要調查地域,可以是一個城市,或幾個縣,或某市中一個最大的文化製品市場或一個村的作坊,控制盜版軟體的製作、銷售地域,為「侵犯軟體著作權罪」報案工作收集線索。
每一類盜版軟體製品都有其特點,軟體著作權人可以根據盜版軟體製品所反映出來的生產工藝復雜程度、技術水平以及侵權復製品的模擬程度等,來確定犯罪嫌疑人製作盜版軟體所需的工具設備以及專業技術人員的水平情況。盜版軟體的復制方法和所用物質材料的特點蘊含著豐富的偵查信息,如根據盜版實物是專業化技術較高的激光照排系統排版、盜版軟體晶元燒錄水平等判斷犯罪嫌疑人的技術水平和可能區域。
從盜版軟體所涉及的行業領域入手收集證據,只是進行侵犯軟體著作權罪報案證據准備工作的初期,是從大范圍宏觀方面入手,根據線索順藤摸瓜,為收集更多的證據做前期准備。
二、從單位內部人員或與其具有業務聯系的關系人中開展證據收集
在「侵犯軟體著作權罪」案件中,軟體著作權人內部人員盜用軟體源代碼和程序,大肆製作盜版軟體並銷售牟利的情況時有發生。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更主要在於軟體著作權人自我保護意識薄弱,在招聘人員時沒有嚴格把關,只注重業務能力而忽視了對員工品質方面的要求,公司、企業內部又疏於管理,沒有制定、完善相關的規章制度,尤其是對一些生產技術、科學領域內的智力創作成果,沒有採取相關的保密制度和防範措施,致使犯罪嫌疑人有空可鑽。因單位內部人員或與其具有業務聯系的關系人實施的「侵犯軟體著作權罪」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軟體著作權人可以根據員工或者關系人的具體情況,布局證據收集工作:
1、看中某種軟體銷路好,出於不勞而獲的卑劣心態,利用工作便利,自己或唆使其他同事非法拷貝公司正版的系統軟體,包括系統源代碼和全部程序文件;
2、為規避侵權,會想方設法對被盜系統進行表面上的修改,或將系統內的少數界面加以修飾或變臉,或將部分按扭位置稍作改動,但盜版系統一般除了一些文件、位元組的長度和生成的時間與正版系統有所不同外,其源程序、資料庫、運行過程等實質性內容則完全相同;
3、另行成立新的公司,或者為了出於掩人耳目或便於銷售的目的,甚至還可能以原軟體公司的子公司名義銷售盜版軟體。
在侵犯軟體著作權罪案件中,軟體著作權人應仔細排查公司內部人員和與其具有業務聯系的人員,確定犯罪嫌疑人,並迅速到有業務往來的各個單位走訪取證,經過內查外調,使案情明朗化。
三、追查盜版軟體製作和銷售網路
「侵犯軟體著作權罪」案件一般都有一個或一個以上的盜版軟體集散地和廣布的銷售網點,可以據此追查其來源。為此,首先可以從低級的銷售網點著手,逐級追查批發商和非法印製點,再圍繞批發商和印製點去查處所有從事侵犯軟體著作權罪的單位和個人。只有查清整個團伙成員及其分工,找准了該團伙的駐地、倉庫、辦公場所、復制地點和銷售范圍,才能將其一網打盡。
1、通過跟蹤、監視,查明盜版軟體產、供、銷情況,軟體著作權人在查「侵犯軟體著作權罪」活動初期往往很容易鎖定一個或幾個犯罪嫌疑人,但如果在證據尚未確鑿充分時盲目抓人很容易打草驚蛇,也很難知道盜版軟體的數量和參與作案的人數。為了查清盜版軟體整個製作和銷售網路,軟體著作權人在發現侵權線索後,應當確定「以物找人,以案帶案」的證據收集思路,進一步摸清犯罪的人員、分工、行動的范圍和藏身的地點。
軟體著作權人可以對銷售盜版軟體的企業進行蹲守監視,注意發現運送盜版軟體的車輛及送貨人,並通過跟蹤嫌疑車輛發現送貨人的相對固定的居住地,或者觀察每天與送貨人接觸的人與車輛及他們的活動情況,蹲守時注意發現和判斷盜版團伙的主要成員。
2、以買家的身份與侵權人聯系,獲取證據
侵權人實施「侵犯軟體著作權罪」的行為,目的在與物質利益,把盜版產品賣出去,此時軟體著作權人可以以購買者的身份與盜版軟體的製作者或批發商取得聯系,購買樣品並達到大量購買協議以獲取相關信息和證據。大部分盜版軟體的侵權人為獲得買賣機會,會降低防範手段,給軟體著作權人獲取證據創造一定的機會。
綜上,在發現「侵犯軟體著作權罪」的行為時,為收集證據,可以從盜版軟體所涉及的行業領域入手、從單位內部人員或與其具有業務聯系的關系人中開展、追查盜版軟體製作和銷售網路的等多方面開展證據收集工作,為「侵犯軟體著作權罪」報案准備證據材料。
『陸』 Coreldraw公司說我單位使用了盜版軟體侵權了,怎麼辦
使用單位提供購買Coreldraw軟體的相關票據,證明自己是合法購買的,不用承擔賠償責任,但應停止使用該軟體。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修正)》第七十條為生產經營目的使用、許諾銷售或者銷售不知道是未經專利權人許可而製造並售出的專利侵權產品,能證明該產品合法來源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根據該條規定,證明產品合法來源是免於承擔賠償責任的關鍵,下列情形屬於能證明產品合法來源:
(一)有供貨單位合法簽章的供貨清單和貨款收據且經查證屬實或者供貨單位認可的;
(二)有供銷雙方簽訂的進貨合同且經查證已真實履行的;
(三)有合法進貨發票且發票記載事項與涉案商品對應的;
(四)其他能夠證明合法取得涉案商品的情形。
因此,面對侵權指控,使用單位應當積極搜集進貨相關票據,證明自己產品合法購買。
(6)盜版軟體侵權訴訟擴展閱讀:
侵犯專利權的法律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2008修正)》
第十一條
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權被授予後,除本法另有規定的以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專利產品,或者使用其專利方法以及使用、許諾銷售、銷售、進口依照該專利方法直接獲得的產品。
外觀設計專利權被授予後,任何單位或者個人未經專利權人許可,都不得實施其專利,即不得為生產經營目的製造、許諾銷售、銷售、進口其外觀設計專利產品。
『柒』 微軟中國訴我公司使用盜版軟體,是否侵權
這是微軟慣用手法,基本上不是騙子;
他們會先和貴公司進行商務洽談,如果不能達成協議,則進行法律訴訟;
就目前情況來看,微軟公司起訴的公司,全部是勝訴;
如果還有什麼需要了解的,可以私信聯系;
『捌』 我用protel盜版軟體被告侵權
啊?!這怎麼會被逮到啊?!protel國內一般都用的盜版的吧…
『玖』 員工在企業不知情的情況下擅自使用盜版軟體造成軟體公司起訴到企業,這樣企業應該承擔他的個人責任嗎
我國《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2001年進行了修改,並於2001年1月1日開始實施。該條例第二十四條規定:「……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有下列侵權行為的,應當根據情況,承擔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同時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由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責令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銷毀侵權復製品,可以並處罰款;情節嚴重的,著作權行政管理部門並可以沒收主要用於製作侵權復製品的材料、工具、設備等;觸犯刑律的,依照刑法關於侵犯著作權罪、銷售侵權復製品罪的規定,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一)復制或者部分復制著作權人的軟體的;……」 第二十四條的規定意味著軟體的最終用戶,任何單位和個人未經軟體著作權人許可,使用盜版軟體即為非法,可能被處每件100元或者貨值金額5倍以下的罰款,甚至承擔刑事責任。該條例一出台,立即引發網民在網上大發議論。2001年12月23日,新浪網上發表了一份《關於合理保護軟體知識產權的呼籲書》,十幾位評論家和業界人士聯名呼籲,認為我國對軟體著作權的保護超越了我國經濟、科技、文化發展現實水平,超越WTO標准,超世界水平。 在新的《計算機軟體條例》中,對軟體版權的保護延伸到了最終用戶,明確規定了最終用戶的責任,對最終用戶並沒有區分是單位還是個人,是贏利機構還是普通個人用戶。 國家版權局某高級官員認為:應該從源頭上打擊盜版行為,應當追究最終用戶責任。並認為對最終用戶追究法律責任,早在1991年發布的原條例中就有規定,並不是新條例中的新規定。它已經存在了十幾年,所以不能說它超前了。 由於軟體的技術特性決定了它不同於其他知識產品,它復制起來太容易了。因此,為了維護軟體著作權人的經濟利益,發展我國軟體產業,就必須加強立法及懲罰力度。因為軟體產業是以智力創造為核心的高技術產業。它的發展不僅需要在投資、稅收和吸引人才等方面得到政府相關政策的支持,更需要一個良好的知識保護環境。 軟體業界公認盜版是阻礙中國軟體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之一。如果軟體用戶使用未經授權的軟體,軟體公司就無法獲得合理的收入和回報。那麼,他們就無法擴大對軟體研發的投入,從而削弱了中國軟體企業的競爭力,使他們在國際市場上無法立足。所以,為了從源頭上打擊盜版行為,就必須提高公眾對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需要強調的是,從中國目前的情況看,刑事打擊的盜版行為主要是以營利為目的、違法所得數額巨大或情節嚴重者,民事、行政處罰目前主要針對單位用戶。一般的個人用戶是以說服教育為主,從而提高民眾的整體素質。 上海大學教授壽步教授在微軟訴亞都案引發的關於軟體最終用戶問題的論戰中提出了「三個台階論」。 壽步教授認為:第一台階並不將軟體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任何最終用戶。世界貿易組織《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議》(簡稱TRIPS協議) 就屬於「第一台階」; 「第二台階」是將軟體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部分最終用戶,如明知是未經授權軟體而作直接營利使用的視為侵權; 「第三台階」是將軟體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所有最終用戶,即不論單位、家庭還是個人,不問其目的如何,只要使用未經授權軟體就構成侵權。 在《新軟體保護條例給國人帶來什麼》一文中,壽步教授提到,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也只是區分最終用戶的不同情況,將軟體侵權的最終界限延伸到部分最終用戶,即處於「第二台階」。 壽步教授認為我國將軟體侵權延伸到個人用戶是「超世界水平」,從而反對將軟體侵權責任延伸到個人最終用戶。 軟體侵權最終界限定位問題,是一個涉及全社會的重大問題,決不應當由個別人任意解釋。我國目前經濟尚不發達,軟體最終用戶涉及千萬個單位、家庭和個人,不宜將軟體的保護水平一下子提高到超出世界的保護水平,不應該將千萬個普通家庭或個人用戶也作為打擊對象。 我們現在還沒有看到軟體最終用戶被法院判決賠償的案例,但是我們的著作權管理部門已經開始行動起來了,有的地方甚至採取了比較激烈的行動。我們呼籲政府部門在打擊最終用戶時應慎行,我們期待立法機關對《計算機軟體保護條例》第24條進行修改或做相應限制性的解釋。不要將軟體最終用戶侵權責任延伸到非贏利的個人用戶。 所以,個人只要不是非贏利的用戶,就不會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