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賠償可否競合
交警隊出具了事故情況說明,在訊問筆錄中查明張某無駕駛證,貨車鑰匙在卸貨時間未拔,李某知道張某沒有駕駛證,同意其練車。陳某與王某受傷後送至醫院治療,現已花去醫葯費10萬元,A公司支付後,憑醫葯費發票向法院起訴張某與李某支付醫葯費10萬元。 評析:本案屬於勞動關系之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同時構成工傷的典型案件,對這個案件進行法律關系梳理,可以理出兩個主要法律關系,一是A公司員工陳某與王某在工作時間、在單位內遭受人身損害,與A公司之間存在工傷保險賠償關系。無論公司是否為該職員辦理了工傷保險,公司均需按照工傷保險條例有關規定進行賠償。二是陳某和王某與共同侵權人李某和張某之間侵權賠償關系。此外還有兩個次要法律關系,一是張某與A公司之間有關違反單位規章制度致人與財產損害的勞動合同關系。二是李某與B公司之間有關公司員工緻人損害的用人單位責任關系。依據有關法律規定,作為受害人陳某與王某有權向A公司主張工傷保險賠償,也有權向共同侵權人李某和張某主張侵權賠償(甚至將A、B公司也列為被告)。但是關於A公司在向員工陳某與王某支付醫葯費之後,能否向侵權人追償的問題,司法實踐中有不同意見,值得探討。 一種意見認為:工傷職工獲得工傷保險賠償,是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第29條至38條規定,職工可以就醫療費、伙食補助費、殘疾輔助器具費、護理費、一次性傷殘補助金、喪葬費、撫恤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解除勞動合同情況下還有一次性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等各項目向用人單位主張工傷保險待遇。工傷職工向侵權人主張侵權賠償,是按照最高院《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17條至31條規定,被侵權人可以就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住院伙食補助費、必要的營養費、殘疾(死亡)賠償金、精神損害撫慰金、被撫養人生活費、殘疾輔助器具費、喪葬費等各項目向侵權人主張賠償責任。這兩個法律關系下所獲得的賠償是相互獨立的。這一點在《人身損害賠償解釋》中有所體現,解釋中第8條規定職工緻人損害的用人單位的單位責任,第9條規定雇員致人損害情況下不屬於用人單位的主體的僱主責任,第11條規定了雇員受害情況下僱主責任以及第三人侵權責任關系,並對兩者關系界定為「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而解釋缺沒有規定本該對應成體系的職工受害情況下用人單位的單位責任的法律適用,更不談與第三人侵權賠償的關系,相反的第11條規定,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通過對《人身損害賠償解釋》體系解釋和法理分析,可見,《人身損害賠償解釋》是明確不支持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賠償責任後享有向第三人侵權者的追償權。《人身損害賠償解釋》第十二條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但是在《工傷保險條例》中,也沒有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賠償責任後享有向第三人侵權者的追償權的規定。 所以,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賠償是並存關系,工傷職工有權獲得「雙賠」。A公司支付醫葯費的行為屬於履行工傷保險賠償義務,不享有向侵權人追償的權利,法院應當駁回A公司訴訟請求。 另一種意見認為,工傷保險賠償項目與侵權賠償項目之間,存在著部分相同的項目,比如醫葯費、護理費、殘疾輔助器具費等,如果法院支持「雙賠」,讓受害人獲得重復賠償,屬於因損害而獲利的行為,有違民法中受害人所受損失應當「填平損失」的理念。工傷保險賠償和侵權賠償中有關醫葯費、護理費、殘疾器具費等費用在實踐中也存在一份原件票據,兩次賠償程序的困局。2009年江蘇省高院《關於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妥善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中關於「妥善處理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賠償的關系」,認為對於勞動關系之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同時構成工傷的,如果勞動者已獲得侵權賠償,用人單位承擔的工傷保險責任中應扣除第三人已支付的醫療費、護理費、營養費、交通費、住院伙食補助費、殘疾輔助器具費和喪葬費等實際發生費用。用人單位先行支付工傷保險賠償的,可以在第三人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范圍內向第三人追償。《指導意見》所持觀點為「同名相斥」的競合關系,規定了工傷職工的醫療費、護理費等兩種賠償關系下相同的項目只能獲得一次賠償,已經先行獲侵權賠償的,用人單位將免除相應的賠償責任、先行獲得工傷賠償的,工傷職工對侵權人的侵權賠償請求權將「讓渡」給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享有追償權。《指導意見》明確了侵權人作為「同名賠償項目」的終局承擔者,有利於減輕用人單位(工傷保險基金)的賠償責任。 所以,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賠償是相斥關系,工傷職工獲得「同名項目」一份賠償,不再享有另外賠償關系下「同名項目」請求權。A公司在履行工傷保險賠償義務後,享有向侵權人追償其應承擔的「同名項目」賠償的權利。 司法實踐中,法院審理中遇到兩次賠償的順序為先侵權後工傷的,依據工傷職工提供的相應依據,法院無需考慮工傷賠償環節;如果是先工傷後侵權的,雖然工傷職工無法提供「同名項目」票據原件,但是有復印件,尤其是蓋有相關單位公章的復印件如醫院財務專用章的醫葯費發票復印件,實踐中法院一般對工傷職工是否已通過工傷賠償不予審查,仍予以支持。可見,如果只有一次賠償通過法院訴訟途徑的,實踐中指導意見並未得到適用。如果兩次賠償都是通過法院訴訟途徑解決,那麼在最後一次的賠償審理中指導意見才有用武之地。 常見的案件類型是工傷職工兩次賠償問題,本案是情況較為特殊的用人單位追償類型,觀察視角集中在工傷職工能夠「雙賠」抑或被「讓渡」請求權?上述兩種不同意見背後是不同利益衡量的結果,充分保障職工基於不同法律關系獲賠,還是分散用人單位工傷風險,減輕用人單位賠償責任。在司法視野中,受害人獲得「雙賠」,受法律支持的情況並非沒有,如人身損害(人壽)保險賠償與侵權人賠償責任相互獨立;上述《指導意見》中關於「正確認定工傷保險賠償與商業保險賠償關系」中認為用人單位主張從其應承擔的工傷保險賠償中扣除對勞動者依據人身保險或其他商業保險合同已經獲得的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也認可「雙賠」;醫保統籌支付的醫葯費在侵權人賠償責任中不扣除的現行意見;甚至指導意見本條支持的「不同名」項目均可以賠償,也是部分「雙賠」意見。然而在保護權益的同時,不容忽視的是對損害風險進行分散的重要性。在當前用人單位用工成本不斷上漲,賠償標准較高,個體賠償能力較弱而社會保險、保障還不充分的情況下,更需要從分散風險,分擔責任的角度去處理糾紛、化解矛盾。《工傷保險條例》第一條開篇明旨,為了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的職工獲得醫療救治和經濟補償,分散用人單位的工傷風險。第十條規定了用人單位應當按時繳納工傷保險費。職工個人不繳納工傷保險費。可見,工傷保險從性質上不同於商業保險,也不同於公民參保的社會基本保險。所以筆者贊同省高院《指導意見》中「同名項目」相斥的部分「雙賠」觀點,不過需要進一步明確,勞動者獲得侵權賠償或者用人單位先行支付工傷保險賠償必須是全部履行完畢,以保障工傷職工獲得充分賠償。對於用人單位為及時收回損失,僅向工傷職工支付「同名項目」費用後,要求享有追償權的,不能支持。此外,因工傷保險賠償是無責賠償,而侵權賠償是按責賠償,向第三人追償的范圍僅限於第三人按照人身損害事故中侵權責任應承擔部分。 所以,本案中用人單位僅提供證據證明向工傷職工支付了醫葯費,未能證明已經向工傷職工先行支付了其應承擔的全部工傷保險賠償責任,所以暫不能支持A公司的訴訟請求。 另外還有延伸問題值得探討。根據《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二條規定,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可見,如果用人單位為職工參加了工傷保險,那麼工傷保險待遇由工傷保險基金予以支付,由工傷保險基金獲得追償權,但是工傷保險基金承擔的工傷保險待遇不僅包含醫療費用,而追償權范圍未規定醫療費用之外。這個問題需要有關意見予以覆蓋。 此外,《指導意見》提到營養費,應注意到工傷保險中並沒有營養費項目,故不屬於同名項目,不能扣除。扣除同名項目時也應明確僅是不再賠償這些項目而非將已獲得項目金額在未賠付(特別是不充分賠付)的工傷保險賠償金額中直接扣減的做法。實踐中,往往未參加工傷保險的用人單位不能依法充分履行工傷保險賠償。(作者單位:江蘇省太倉市人民法院)
B. 工傷與侵權競合時,勞動者能否同時主張
能。
勞動者因為本單位執行工作任務之外的車輛交通肇事受到傷害,認回定為工傷的,應當向第三方主答張人身損害賠償,在獲得肇事方人身損害賠償之後,可以享有工傷醫療之外的工傷保險待遇。
《社會保險法》:第四十二條由於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傷,第三人不支付工傷醫療費用或者無法確定第三人的,由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工傷保險基金先行支付後,有權向第三人追償。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14〕9號
第八條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
C. 工傷保險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法律都有哪些問題
首先,侵權與工傷賠償的責任主體,在用人單位交社保的情況下是不會競合的,回此時侵權的責任主體是侵權人答,工傷保險的責任主體的保險公司,沒有競合,自然合一雙賠
其次,如果用人單位沒交社保,侵權和工傷責任主體都是用人單位,法律規定可以雙賠,或侵權人是第三人,工傷責任主體是用人單位,此時也可以雙賠
終上所述,只要是申請認定工傷後,認定為工傷的,都可以獲得雙賠
擴展閱讀:【保險】怎麼買,哪個好,手把手教你避開保險的這些"坑"
D. 工傷保險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有什麼關系
現行法律、法規對工傷保險請求權及侵權請求權的關系未作出明確規定,司法實踐中對於這兩種請求權關系的處理也是不統一的。這一關系的處理關繫到勞動者、用人單位、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第三人的利益;相關權利的行使方式則在程序上影響當事人權利的實現。下文將從請求權競合與損害賠償原則等理論角度、立法與司法現狀、處理兩請求權關系的構想三個部分對這一問題予以研究。
一、工傷保險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關系的理論探討
工傷事故發生在工業生產之中。首先是一種侵權行為,此類型的侵權行為中的過錯與單位的注意義務的程度有關,若單位有很高的注意義務則甚至可以構成特殊侵權,當然,工傷是不是實行無過錯規則的特殊侵權行為也是有爭議的。
工傷其次講來因為其救濟方式的特殊——社會法對其規制、通過工傷保險對其救濟,成為了與失業、養老等並列的社會問題,社會法中的許多原則在對工傷的救濟中是適用的。
工傷的救濟經歷了私法到社會法的過程。這兩種請求權的賠償項目中有重疊的部分也有各自獨特的部分。
如何處理這兩種請求權的關系,國際上出現了四種模式——替代模式、補充模式、選擇模式、兼得模式。
(一)請求權競合
這兩種請求權首先表現為廣義的競合關系。狹義的請求權競合說,有三種理論學說:法條競合說、請求權競合說、請求權規范競合說。
廣義的請求權競合包括請求權的聚合。廣義請求權競合較狹義的請求權競合的處理更為復雜,其情形是選擇與吸收模式所不能涵蓋的。通說認為,選擇模式在處理這兩者之間的關繫上並不妥當。
(二)損害賠償原理
損害賠償法的基本原則有「全面賠償」、「不得獲利」等,「全面賠償」即即賠償義務人所負之賠償責任,及於因損害事故所引發之全部損害;「不得獲利」即被害人不得較無損害事故發生時更為優越。然而「不得獲利」原則卻有多種例外。
二、工傷保險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關系的立法與司法現狀
現行立法對於這個問題的規定沒有明確且多有矛盾。最為全面的規定是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而這一條僅從程序上如何處理做了概括性的規定,實體上如何處理以及具體在程序上如何操作依舊沒有解決。
江蘇高院和浙江高院分別在《關於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下妥善審理勞動爭議案件的指導意見》、《關於工傷賠償法律適用問題的通知》對侵權人為第三人時做了規定,採用部分項目可以兼得的模式;上海高院在2010年《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賠償與第三人侵權損害賠償競合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中的態度是——不可兼得項目採用就高標准、部分項目可以兼得、總額上補差。以上答復等性質的文件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但這些答復本身的觀點也是不一致的。
三、工傷保險請求權與侵權請求權關系的構想
(一)實體處理四要點
這兩者的關系在實體上的處理要點為:第一,如醫療、伙食、護理、交通費,供養親屬撫恤金、喪葬費等項目在性質上是可以量化的損失,只能得到填補,是不可以兼得的。且這些項目的標准嚴格依據案由來定,而不採就高原則。第二,人身性的利益如:工傷中的一次性傷殘補助金、一次性工亡補助金與侵權賠償中的殘疾賠償金、死亡賠償金。這些項目可以兼得不屬於獲利。第三,工傷保險待遇中的傷殘津貼、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和傷殘就業補助金與侵權賠償中的營養費、精神撫慰金屬於不同請求權中的特有項目,在不同的訴中是可以分別予以支持的。第四,在總額上補差實質上僅指當工傷保險待遇在總額上不及侵權賠償總額時,應當予以補上,這是全面賠償原則的體現。侵權人的過錯必須予以考慮。
(二)程序處理二要素
在程序上的處理便是:在訴的順序上,如果侵權人是單位,告知當事人提起工傷保險待遇訴訟,只審查工傷保險待遇的項目,然後告知當事人還可以提起侵權之訴;如果侵權人是第三人,當事人可以提起工傷保險待遇之訴也可以提起侵權之訴,每一種訴中,法官僅依據案由審查。在賠償順序上,工傷保險先行;如果侵權人為單位,保險經辦機構沒有追償權;如果侵權人為第三人,保險經辦機構對於墊付的可以追償。
E. 工傷保險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法律都有哪些問題
(一)工傷事故抄有第三人侵權時襲。第一,工傷保險不減輕或免除第三人的侵權責任;第二,第三人賠償後,工傷保險基金可以勞動者醫療費已獲得第三人賠償為由主張免除此部分責任,但就其他損失仍應賠償;第三,第三人未賠償的醫療費及其他損失,則工傷保險基金應先賠償後就醫療費向第三人追償;第四,工傷保險賠償後,被侵權人仍有權要求第三人賠償全部損失,但工傷保險基金有權加入訴訟主張醫療費。如未加入訴訟,則法院仍應就包括醫療費的所有損失判令侵權人向受害人賠償。
(二)工傷事故無第三人侵權時。如僱主未構成侵權,則適用工傷保險;如用人單位構成侵權,則在工傷保險待遇之外,仍可要求僱主承擔侵權賠償責任。
F. 侵權和工傷競合要怎麼賠償
第三來人侵權與工傷競合可以雙賠源,但工傷不賠償醫療部分;但並未工作人員履行職責侵權與工傷競合只是享受工傷保險待遇。
《侵權責任法》
第三十四條 用人單位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用人單位承擔侵權責任。
勞務派遣期間,被派遣的工作人員因執行工作任務造成他人損害的,由接受勞務派遣的用工單位承擔侵權責任;勞務派遣單位有過錯的,承擔相應的補充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
《關於審理工傷保險行政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
法釋〔2014〕9號
第八條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獲得民事賠償為由,作出不予受理工傷認定申請或者不予認定工傷決定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受到傷害,社會保險行政部門已經作出工傷認定,職工或者其近親屬未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或者尚未獲得民事賠償,起訴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職工因第三人的原因導致工傷,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以職工或者其近親屬已經對第三人提起民事訴訟為由,拒絕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第三人已經支付的醫療費用除外。
G. 工傷保險與人身損害賠償的競合
可以認定工傷後,單位按照工傷保險和交通事故中標准較高的進行賠償,如果單位賠償了以後,單位可以取得向交通事故對方代為求償,受害人一般就喪失主張賠償的權利。實踐中的做法是,受害人先以交通事故為由向事故對方主張,如果賠償不足由單位補足
這是交通肇事與工傷竟合的案件,同時適用.
這是交通肇事與工傷竟合的案件,同時適用.
可以,這以得雙倍賠償的,但醫療費除外
H. 如何理解工傷保險補償責任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競合
工傷賠償須經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勞動仲裁三個必經階段。很多農民工沒有勞動合同、工作證等證明,還往往需要勞動關系的認定。
醫療費:
1.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2.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3.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4.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准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誤工費:
1.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原單位按月支付。
2.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
3.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護理費:
1.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2.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並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准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I. 如何處置工傷事故與第三人侵權競合事宜
一、審視法律屬性 據悉,目前學術界對工傷事故的屬性有三種觀點:一種觀點採用工傷保險說,認為工傷事故是一種勞動保險關系,我國《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均明確作了規定;另一種觀點採用侵權行為關系說;還有一種觀點認為工傷事故具有工傷保險和侵權行為的雙重性質。但,現實生活中的工傷事故的產生原因有的是侵權行為,有的則不是侵權行為,如職工在工作中因自己操作不慎造成的傷害,則不屬於侵權行為,不能基於侵權來要求用人單位賠償。因此,工傷事故不同於侵權,在上述情況下應認定工傷事故為工傷保險。筆者認為,對第三人侵權引起的工傷事故,認定為屬於工傷保險和侵權行為的雙重性質,對保護受害職工的合法權益有重大意義。 首先,工傷保險是一種社會保障責任,目的在於補償受害人的損失,而侵權行為責任是一種個人責任,目的在於賠償受害人的損失,目前,我國的工傷保險待遇的標准不是很高,而且各地區差距很大,工傷保險責任未必能完全填補受害人的損失。 其次,工傷保險一般不包括精神損害賠償,而侵權行為責任在符合法定條件時受害人可以向侵權人主張精神損害賠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彌補自己的經濟損失。 再次,工傷保險責任是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在認定工傷後,對受害職工所負的提供工傷保險待遇的責任,由於是專業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承擔,其快捷迅速、程序簡單、成本低廉有利於受害人及時獲取補償。而侵權行為責任,雖然賠償范圍更廣泛一些,但其程序復雜,成本比工傷保險責任高得多,風險也相對比較大。 總之,在工傷事故與第三人侵權發生競合時,工傷保險與侵權行為責任各有利弊,無法互相取代,只有將兩者結合才能最佳地維護受害職工的合法權益。因此,應當將工傷事故認定為具有工傷保險與侵權行為雙重性質。 二、國外通常做法 1、選擇模式 指受害職工在工傷事故發生後,只能在侵權行為責任與工傷保險責任之間選擇 其一,一旦選擇其中一種責任,就排除另外一種責任的適用。這種模式從表面上看對受害職工十分有利,賦予了雇員充分選擇自由,但從實施結果上看,該模式實質上限制了受害職工選擇自由,由於侵權法上的救濟通常是不確定的,且是遙遙無期的,相比之下,工傷保險給付卻是穩固和直接、快捷的,因此受害雇員往往選擇後者。因此,這種模式「 實際上剝奪了事故受害人在侵權行為法上的救濟權……除非它是處在特定的情景下,從根本上廢除侵權行為責任,否則,在此種選擇狀態下,不存在任何合理的社會正義」。英國曾一度採用該模式,但後來已廢止。 2、雙重救濟模式 指允許工傷事故受害職工接受侵權行為法上的賠償救濟,同時接受工傷保險待遇給付,即獲得「雙重利益」。採用此種模式的國家主要有英國。這種模式的最大的優點在於充分體現了對受害職工的保護,特別是在工傷保險待遇和民事賠償標准均偏低的情況下,對受害職工權益的保障極為有利。 3、取代救濟模式 是指工傷事故受害職工只能請求工傷保險待遇給付,而不能依侵權行為法的規定請求加害人賠償,即以工傷社會保險取代民事侵權賠償。但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排除並非絕對的,而是相對的,僅適用於特定人(僱主或受雇於同一僱主之人)、特定事故(意外事故、職業病或上下班交通事故)、特定損害(通常限於人身損害)及特定意外事故發生原因(通常限於過失)。採用這一模式的國家主要有德國、法國等國。 4、補充模式 指發生工傷事故後,受害雇員可同時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和工傷保險給付,但其最終獲得賠償或者補償,不得超過其實際遭受之損害。一般而言,接受賠償可按下列程序進行:工傷事故發生後,受害雇員首先受領工傷保險給付,然後依侵權行為法規定主張侵權行為損害賠償,但應當扣除其已領得有工傷保險補償。目前採用這一模式的國家有日本、智利等國。 三、我國目前的處理方式 在2004年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中,明確了勞動者的工傷是由於第三人侵權造成的,勞動者既可以獲得工傷保險待遇又可以同時向侵權人要求民事損害賠償。2006年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二)》第6條進一步明確,勞動者因為工傷、職業病,請求用人單位依法承擔給予工傷保險待遇的爭議,經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仲裁後,當事人依法起訴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也就是說,不論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工傷,勞動者(包括死亡職工的近親屬)都可以依法享受工傷待遇。最高院作出這樣的規定,實際是採取了兼得模式,即勞動者因工傷事故可以同時獲得工傷保險給付和第三人侵權賠償的雙重救濟。有觀點認為,這種模式違背了「受害人不應因遭受侵害獲得意外收益」這一公認的基本准則。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目前有效的法律法規來,工傷與第三人侵權競合的情況下,工傷職工可以分別依照《工傷條例》和《民法通則》等相關法律的規定,獲得工傷保險待遇和侵害人的民事賠償,即可以得到雙重賠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理由: 第一、我國法律承認第三人侵權與工傷事故能夠競合,但並沒規定當事人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救濟方式。根據《工傷條例》規定,職工在工作時間和工作場所內,因履行工作職責受到暴力等意外傷害的,或者因工外出期間,由於工作原因受到傷害的,或者在上下班途中,受到機動車事故傷害的,都應當認定為工傷。在這幾種情形下發生的工傷,大多數是由第三人侵權引起的。但《工傷條例》以及其他法律法規並沒有規定當事人只能選擇其中一種救濟方式。 第二、第三人侵權造成他人身體傷害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這是侵害人的民事責任,同時也是受害人的民事權利,侵害人與被害人之間形成的是一種民事法律關系。我國《民法通則》第98條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第109條規定,侵害公民身體造成傷害的,應當賠償醫療費、因誤工減少的收入、殘廢者生活補助費等費用;造成死亡的,並應當支付喪葬費、死者生前扶養的人必要的生活費等費用。因此,第三人侵害他人身體造成傷害的,被侵害人依法享有獲得賠償的權利。 第三、職工發生工傷後享有工傷待遇是法律賦予的權利,也是保險機構和用人單位法定的義務,扣減工傷保險待遇的做法是無法律依據。我國的《勞動法》第73條規定,「勞動者在因工傷殘或者患職業病的情形下,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工傷條例》第2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有僱工的個體工商戶應當依照本條例規定參加工傷保險,為本單位全部職工或者僱工繳納 工傷保險費。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各類企業的職工和個體工商戶的僱工,均有依照本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權利」。另外,《工傷條例》第五章專門對工傷保險待遇的具體內容作了明確的規定。如果職工發生工傷事故並依法認定為工傷的,那麼工傷保險經辦機構和用人單位就應當按照《工傷條例》第五章的規定給付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工傷職工與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之間就工傷保險待遇問題形成的是一種行政法律關系。這與工傷職工與侵害人之間形成的民事法律關系是完全不同的。作為給付工傷保險待遇的工傷保險經辦機構應當按照法律的規定支付保險待遇,在沒有法律規定的情況下,是不能減少工傷保險待遇,否則就是不合法。如果用人單位沒有參加工傷保險,職工發生工傷,按照《工傷條例》第60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承擔《保險條例》規定的全部工傷保險待遇(包括本應由工傷保險基金負擔的部分)。這是以行政法規的形式,確立了用人單位未參加工傷保險時對工傷職工應承擔工傷保險待遇的義務。用人單位也不得以侵權第三人賠償了相關費用而拒絕支付相應的工傷保險待遇。 第四、法律並沒有賦予工傷保險機構和用人單位對侵害人享有代位求償權,因此不得要求勞動者先向侵害人索賠後才能申請保險待遇。《工傷條例》及其他法律並沒有賦予保險機構和用人單位 對因侵權引起工傷的侵害人享有代位求償權,工傷保險經辦機構不能要求工傷職工必須先向侵害人索賠後才能申請工傷保險待遇,也不能從工傷職工應享有的保險待遇中扣減其從侵害人處獲得賠償款項。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在制定貫徹《工傷條例》的實施意見中,規定如有第三方責任賠償的部分,用人單位或社會保險經辦機構不再支付相關待遇,這樣的規定同樣沒有法律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