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蔣昕捷的他與地溝油事件
2010年3月,已是《中國青年報》記者的蔣昕捷再次成為輿論焦點。一則關於地溝油流入餐飲行業的調查報道,讓很多中國人下意識地改變了餐桌上的飲食習慣。
2010年3月17日,蔣昕捷在《中國青年報》上發表《圍剿地溝油》一文,文中這樣寫道: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城市的下水道成了一些人發財致富的地方。他們每天從那裡撈取大量暗淡渾濁、略呈紅色的膏狀物,僅僅經過一夜的過濾、加熱、沉澱、分離,就能讓這些散發著惡臭的垃圾變身為清亮的「食用油」,最終通過低價銷售,重返人們的餐桌。這種被稱作「地溝油」的三無產品,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甘油三酯,卻又比真正的食用油多了許多致病、致癌的毒性物質。 「你一定也吃過地溝油。」武漢工業學院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何東平面對中國青年報記者這樣說。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全國糧油標准化委員會油料和油脂工作組組長。據他估計,目前我國每年返回餐桌的地溝油有200萬~300萬噸。而中國人一年的動、植物油消費總量大約是2250萬噸--也就是說,按照比例,你吃10頓飯,可能有1頓碰上的就是地溝油。
而在報道見報第二天,何東平教授就召開新聞發布會,否認自己曾提及「全國每年有200萬噸到300萬噸地溝油迴流餐桌」。2010年3月24日,蔣昕捷在《是什麼讓揭開地溝油「蓋子」的教授改口》一文中,對此事件進行了更為深刻的思考,「討論地溝油科學檢測的難題和解決地溝油問題的出路,本無意於渲染地溝油的總量和毒性。一篇科普報道得到如此關注,皆因其背後存在著廣泛的民意基礎,即公眾對食品安全的擔憂。看看這一周以來各地媒體的報道吧:在西安,正在熬煉廢棄油的連鎖火鍋店被突擊檢查的葯監部門現場查獲;在濟南,電視台記者跟拍到不法商販打撈地溝油的畫面;在深圳,荔枝林里隱匿的無證養豬場還在偷煉販賣潲水油;在武漢,地溝油的回收和販賣已形成一條完備的產業鏈,大酒店每年以數萬元出賣收購權……這些發生在你我身邊的事實難道還不夠有力,還需要在那個冰冷的數字上糾纏嗎?」
同一天,央視《新聞1+1》播出專題節目《地溝油:依然在「地下」?》,以下為部分節目實錄:
解說:
「圍剿地溝油」,就在一周前,《中國青年報》的報道表露了一個驚人的數據,那就是我們每年有200萬到300萬噸地溝油溜回餐桌。
這份報告采訪的是武漢產業學院教授何東平,由於何教授的另一身份是全國糧油標准化委員會油料及油脂工作組組長,因此,該報道立即引發各界強烈關注。然而戲劇性的是,報道出來兩天後,何東平教授否認了這一說法。
何東平(武漢產業學院教授):
它加工以後吃肯定死不了,它不像三聚氰胺可以致人死地,但是從道德倫理上讓人受不了。
解說:
3月19日,何東平召開新聞發布會,建議政府相關部分加緊規范廢棄油脂收集工作。在這個新聞發布會上,他否認了此前說過的數據。那麼,從報道見報到新聞發布會改口,短短的兩天時間里究竟發生了什麼?
蔣昕捷(《中國青年報》記者):
(他說)一天之內有50多家媒體給他打電話,包括境外的,然後各級領導各部分也給他打電話,他說他壓力很大,他說他壓力主要在這個數字上。
解說:
二、三百萬噸的確是個觸目驚心的數字,然而這么多的電話中是哪些給了他很大的壓力呢?何東平教授的改口是出於科學嚴謹的考慮,還是源於這些電話中的壓力,我們尚無法得知。只是,何教授的這一改口是否就真能平息幾天來的軒然大波呢?
蔣昕捷:
這篇報道本身探討的是地溝油檢測的困難,由於我們這個版面就是科學探索版面,一向是發科普報道的,所以沒想到這一次。
解說:
一篇科普報道究竟觸動了現實中誰的神經?對比3月17日的報道和3月19日的新聞發布會,最主要的變化有兩處:一是何東平說,自己並沒有對全國的地溝油狀況進行過調整,也沒有說過有300萬噸地溝油迴流餐桌;二就是原先的地溝油中的黃麴黴素毒性百倍於砒霜的說法也是失當的,他也沒有取得地溝油進進餐桌的有效的證據。
蔣昕捷:
采訪的時候,我問的第一句話就是地溝油的規模有多少,當時何教授就說200萬到300萬噸。
解說:
事實上,就在今年《北京科技報》的報道「餐館『地溝油』」黑幕中,何教授也曾對《北京科技報》的記者說,2009年上半年,全國各地返回餐桌的地溝油大約有200萬噸。即使在何教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他也提到,據統計,我國每年消耗油脂中的15%,約330萬噸成為廢棄油脂。
蔣昕捷:
廢棄油脂當中有多少被回收利用,比如說做生物柴油,或者做化肥,或者做肥皂、化工產品,還有多少做地溝油?我覺得做地溝油的這個比例你找不到,但是有多少正規利用,由於這個是可以統計的。我最近看到安徽合肥的媒體就做了一個調研,他們就找正規回收的廠,看每年回收的規模,發現他們不足三分之一。也就是說,有三分之二的廢棄油脂可能往向不明,不知道它做了什麼。
解說:
就在爭議聲中,一周以來,全國各地紛紛突擊圍剿地溝油。國家食葯監管局也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嚴防地溝油流進餐飲業。事實上,公眾最為關注的不僅僅是地溝油的總量和毒性,而是為什麼這么多年,地溝油如此無法見光,但卻就是無法杜盡?這次的圍剿過後,地溝油會不會又像三聚氰胺一樣卷土重來呢?這個綿延多年的頑疾究竟該如何徹底根治?
主持人(董倩):
岩松,你怎麼看這個現象?一方面媒體說了,言之嘖嘖你就是這么說的;另外一方面,教授改口了,他說我沒有這么說過,你怎麼做這個判定,誰說的是真的?
白岩松(評論員):
我也留意到,當這個教授改口之後有很多人在譴責教授,說怎麼能作為一個科學家,不堅守自己心中你認定的一些科學數據等等。
但是換一個角度想,我覺得非常可以理解,由於什麼呢?正義在大家那兒,但是實實在在的壓力卻在人家本人這。記者也說了,由於他給記者打過電話,接了50多個電話,這還是報道剛出來,然後各級領導給他打電話,這種壓力具體在那。實在在我們這兒感到很憤慨或者怎麼樣的時候,我們沒有感受到這種壓力,這是第一個。
第二,公理在遠方,但是威脅可能就在自己的近旁。從這個角度,作為一個個體來說,我覺得教授權衡了一番之後,可以理解他的這種做法。
主持人:
你指出的威脅是什麼威脅?
白岩松:
包括他會感受到,你比如說媒體的這種采訪可能會放大,他會很擔心自己作為相應的課題組的組長,包括自己作為一個著名教授等等這方面的這種因素。
另外,也接到了很多很多各種各樣的電話,你覺得我們很多領導給他打電話會談什麼呢,「非常好,你說得很好?」。
主持人:
但是我們再回過頭來看,究竟他的身份是個學者,學者可以用輕易兩天的時間,就把以前自己做了多年的推論和結論給推翻掉,這意味著什麼呢?
白岩松:
我覺得這里實在是最值得我們今天往探討一下,在這個轉變的過程當中,為什麼?首先,他的確也有改口的必要。為什麼呢?由於他在接受采訪的時候,用的也是「據估計大約是200萬到300萬噸」。而且這本身中間的空當就很大,中間有100萬噸的空當。那麼,假如接到反過來的質疑,請問你給我拿出證據來,來說明是不是就是200萬到300萬噸,我相信他拿不出來。
主持人:
假如我是教授的話,我就會問他,既然你質疑我的話,說我的數字不對,那你告訴我正確的數字是多少。
白岩松:
是。這就是我們現在,不管是記者,包括相關的這種專家學者,在積累了大量的采訪,或者說相應的這種科學數據,然後進行相關推論的時候,社會上應該引起這樣一種關注,而不是反的。什麼樣的一種關注呢?不能質疑質疑者,由於的確,假如質疑質疑者的話,質疑者他不是,第一,記者他不是公檢法,他很難獲取全部的資訊,把握大量的證據。作為科學家,他不是一個全國部分的領導者,他只能做武漢,或者說局部地區,並且根據一些數字來進行推論。
我在想這樣的話,管地溝油的時候不太認真、不太較真,但是在質疑教授的時候是盡對認真、盡對較真的,而在盡對認真和盡對較真眼前的時候,教授所談的這個話語是有題目。我覺得社會應該形成一種不能質疑質疑者,而是應該反過來,拿出證據證實他是錯的,或者說他是對的。假如你以為他是錯誤的、有題目,請你拿出證據來說他是錯的,我覺得這不就形成了一種社會良性的互動嗎?
尤其請留意,記者和學者假如質疑的題目是涉及到公共利益,健康、安全等等因素的時候,更不能反過來質疑質疑者的這種數據。他的確拿不出一個正確的(數據),假如要質疑他,一質疑他就得改口,由於的確做不到百分之百的科學性。
主持人:
由於教授質疑的是到餐桌上,跟我們每一個人吃的東西相關的東西,這叫「民以食為天」。按說不管他提出是一個多麼站不住腳的數字,我們都應該寧信其有,不信其無。
白岩松:
所以這時候我就覺得,我們沒必要往追究教授的這種改口。有他個人各種各樣的因素,剛才我們也談了,既有他自身的這種壓力,假如回到科學本身的話,的確還不是那麼百分之百地無懈可擊。
從政府相關部分的角度來說,在這篇報道以及相關的數字出來,不管說改沒改口。但是行動也出來了,你比如說要求各地都在進行這種監視,包括歡迎群眾的舉報等等。
另外,已經揭開了這個蓋子,全社會會往關注這個題目。我看了一下,全國很多的媒體,不斷東南西北,也都在關注這一個話題。我覺得這形成了一種良性的轉向,我們該感謝這個教授,也該感謝有關部分這種快速的行動。同時也會往思考一個題目,比如說有一個副教授說,我們說不管200萬還是300萬噸,有這樣一個數字是明確地擺在這里的,我們每年進口的食用油和自己銷售出往的食用油總量,比市場上用的食用油總量是要少很多的。多出來的這幾百噸油請問是哪兒出來的?我覺得這里沒有涉及到「1、2、3、4」的數字,但是它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嚴重的警告,我覺得我們應該往仔細地思考和監視,多出來的這幾百萬噸油哪兒來的。
針對「地溝油」問題,2010年3月18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辦公室發布了《關於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的緊急通知》(食葯監辦食〔2010〕25號)。《緊急通知》指出:近日,有媒體報道不法分子加工「地溝油」。為嚴防「地溝油」流入餐飲服務環節,切實保護消費者飲食安全,請迅速組織對餐飲服務單位采購和使用食用油脂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嚴查餐飲服務單位進貨查驗記錄及索證索票制度落實情況。同時,要高度重視群眾投訴舉報,及時對舉報線索進行核實,如發現餐飲服務單位采購的食用油脂來源不明,或者采購和使用「地溝油」的,應監督餐飲服務單位立即停止使用並銷毀,同時依法嚴肅查處,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緊急通知》還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務於4月底前將監督檢查情況報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食品安全監管司。
隨後,為了規范餐飲業和食品市場,衛生部《餐飲服務許可管理辦法》和《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將於5月1日起正式施行,用回收食品作為原料製作加工食品的最高可處10萬元罰款。 5月4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環境保護部、農業部發布《關於組織開展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10]1020號),決定組織開展城市餐廚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工作。
打擊地溝油,各個部門已經開始行動。而在此事件上,蔣昕捷選取與民生密切有關的文題,挖掘其中黑幕,進行理性思考,向我們展示了他的良心和求實精神等作為一名優秀記者所應具備的素質。所作報道引起了人民和政府部門的普遍關注,為政府更好地制定政策提供了現實依據。事後,有人評論:這是我見過的最有出息,最有社會責任感的高考滿分作文獲得者。蔣昕捷不是過眼雲煙的又一個應試勝者,他,讓優秀成為了一種習慣。
❷ 貴州老乾媽紅油豆腐乳,是地溝油做的,打開蓋子一股惡臭,裡面還直冒泡,還在大超市裡買的,坑爹爹啊//
我原來在超市買的,吃的一直不錯,可這次在京東上買的,放在那裡一直沒吃,今天收拾東西時卻發現放腐乳的地方都是紅油,發現蓋子有點脹,打開之後也是從裡面直冒泡,還有一股臭臭的味道,不過我在網上搜了一下,有人說可能是儲存的溫度高啦,可是就是常溫存的呀,同時買的另外兩瓶王致和,瓶蓋也發脹,打開一瓶,雖然沒有怪怪的味道,但是瓶身上上也是有東西流出來……不知道還能不能吃啊?現在把他們全部都放冰箱啦,冰一冰會不會不冒泡啊?……
❸ 地溝油能生產生物柴油提高資源利用率
A.「地溝油」是一種質量極差、極不衛生的非食用油,將地溝油回收加工為生物柴油,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故A正確;
B.核酸水解後得到許多核苷酸,得不到氨基酸,故B錯誤;
C.棉花、優質針葉木等原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故C正確;
D.高純度的晶體硅可以制備晶體管等半導體、電腦晶元,故D正確;
故選B.
❹ 媒體報道的「地溝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質,但還有許多致病、...
【答案】C
【答案解析】試題分析:
根據題意分析,地溝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質,而脂質組成元素一定有C、H、O,有的可能有N,A錯誤。生物體內主要能源物質是糖類,B錯誤,脂質中的脂肪遇蘇丹Ⅲ染液呈現橘黃色,C正確。雖然地溝油中有許多致病、致癌物質,但不一定能引起細胞癌變,所以糖蛋白不一定減少,D錯誤。
考點:本題考查生物體內的化合物,意在考查考生以所列知識點記憶能力和運用所學知識進行推理能力。
❺ 「蒸餾地溝油可獲得汽油」怎麼錯了 謝了
地溝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甘油酯,蒸餾只是一種物理過程,脂肪酸甘油酯的分子結構並沒有發生變化,只有通過高溫裂解,使脂肪酸甘油酯的分子裂解成小分子的烴類物質,再經過精餾,才能得到汽油、煤油、柴油等。
❻ 地溝油案件的處理結果給了我們什麼警示
嚴格把好食品,防止不衛生的食品流向餐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