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主合同無效而導致擔保合同無效的,擔保人應如何承擔責任
擔保法第五條復第一款規定,擔保制合同是主合同的從合同,主合同無效的,擔保合同也無效。根據此規定,擔保合同因主合同無效而無效的,擔保人對主合同的無效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沒有過錯的,因而不承擔任何責任。那麼,在主合同無效導致擔保合同無效的情況下,擔保人具有哪些過錯才承擔責任呢?有兩種過錯,一是擔保人明知主合同無效而為之擔保;二是擔保人對無效主合同的成立起過作用,如起過中介或者其他促
⑵ 程嘯的學術成果
1、損害賠償的方法(與王丹同志合著;第一作者),《法學研究》2013年第3期
2、不動產登記簿的推定力,《法學研究》2010年第3期
3、機動車損害賠償責任主體之研究,《法學研究》2006年第4期
4、物權行為理論辨析(與謝懷栻先生合著;第二作者),《法學研究》2002年第4期
5、損害賠償法的完善與未來中國民法典,《法律科學》2015年第5期
6、論侵權法上的第三人行為,《法學評論》2015年第3期
7、婚內財產分割協議的效力與不動產物權變動,《暨南學報(哲社版)》2015年第3期
8、擔保物權人物上代位權實現程序的建構,《比較法研究》2015年第2期
9、論抵押財產的轉讓——「重慶索特鹽化股份有限公司與重慶新萬基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權轉讓合同糾紛案」評釋,《中外法學》2014年第5期
10、混合共同擔保中擔保人的追償權與代位權——對《物權法》第176條的理解,《政治與法律》2014年第5期
11、多人環境污染損害中的因果關系形態與責任承擔,《暨南學報(哲社版)》2014年第3期
12、論抵押財產出租時抵押權與租賃權的關系——對《物權法》第190條第2句的理解,《法學家》2014年第2期
13、過失相抵與無過錯責任,《法律科學》2014年第1期; 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商法學》2014年第5期
14、不動產登記簿的推定力、公信力與買方信賴的保護——「丁某與石某房屋買賣合同糾紛案」評釋,《交大法學》2013年第4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商法學》2014年第3期;縮寫版轉載於《法學文摘》2014年第2期
15、因法律文書導致的物權變動,《法學》2013年第1期
16、論動產多重買賣中標的物所有權歸屬的確定標准,《清華法學》2012年第6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商法學》2013年第2期
17、論抵押權的實現程序,《中外法學》2012年第6期
18、論無意思聯絡的數人侵權——以《侵權責任法》第11、12條為中心,《暨南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5期
19、論異議登記的法律效力與構成要件,《法學家》2011年第5期
20、不動產登記簿錯誤之類型與更正登記,《法律科學》2011年第4期
21、論不動產登記簿公信力與動產善意取得的區分,《中外法學》2010年第4期
22、論不動產善意取得之構成要件,《法商研究》2010年第5期
23、論《侵權責任法》第八條中「共同實施」的涵義,《清華法學》2010年第2期
24、論共同危險行為的構成要件——以《侵權責任法》第10條為中心,《法律科學》2010年第2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商法學》2010年第7期
25、試論侵權行為法之補償功能與威懾功能,《法學雜志》2009年第3期
26、不動產登記簿研究,《清華法學》2007年第4期
27、論保證人追償權與代位權之區分及其意義(與王靜博士合著;第一作者),《法學家》2007年第2期
28、高壓電致害責任的免責事由與過失相抵問題,(與王靜博士合著;第二作者),《人民司法》2007年第1期
29、論物權法中的佔有權利的推定規則,(與尹飛教授合著;第一作者),《法律科學》2006年第5期
30、現代侵權行為法中過錯責任原則的發展,《當代法學》2006年第1期
31、保證與擔保物權並存之研究,《法學家》2005年第6期
32、主合同無效時保證人的責任問題,《法學論壇》2005年第6期
33、共同危險行為論,《比較法研究》2005年第5期
34、現行法中抵押權實現制度的一些缺陷及完善,《法學雜志》2005年第3期
35、保證人先訴抗辯權的疑點分析,《人民司法》2005年第5期
36、論未來我國民法典中物權請求權制度的定位,《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5期
37、論未來我國民法典中應如何完善不動產登記制度,《法學雜志》2004年第3期
38、論侵權行為法中受害人的同意,《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4年第3期
39、侵權行為法中過錯與違法性問題之梳理,《中外法學》2004年第2期
40、侵權行為法中「違法性」概念的產生原因,《法律科學》2004年第1期
41、論意思聯絡作為共同侵權行為構成要件的意義,《法學家》2003年第4期
42、論我國合同法中合同違反法定形式之法律效果(與柳堯傑合著,第一作者),《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2年第1期;全文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商法學》2002年第9期
43、論操縱市場行為及其民事賠償責任,《法律科學》2001年第4期
44、知識產權法若干基本問題之反思,《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1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商法學》2001年第5期
45、肖像權與肖像作品著作權沖突的研究(與楊明宇博士合著;第一作者),《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全國中文核心期刊)2000年第3期
46、訴訟時效客體研究(與陳林合著;第一作者),《法律科學》2000年第2期
47、民法典與社會轉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轉載於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民商法學》2000年第3期 1、《侵權責任法(第二版)》,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2、《民法原理與規范解釋》,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3、《侵權責任法教程(第二版)》,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4、《不動產登記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
5、《侵權行為法總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6、《保證合同研究》,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7、《物權法·擔保物權》,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8、《證券市場虛假陳述侵權損害賠償責任》,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版
9、《中國抵押權制度的理論與實踐》,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1、《民法學(第四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與王利明、楊立新、王軼合著),法律出版社2015年版
2、《民法總論(第二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與崔建遠、韓世遠、申衛星、王洪亮、耿林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14年版
3、《物權法》(與崔建遠、申衛星、王洪亮合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中國物權法教程》(與王利明、尹飛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
5、《物權法》(與楊立新、梅夏英合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謝懷栻:《外國民商法精要(第三版)》,程嘯增訂,法律出版社2014年版
2、謝懷栻:《票據法概論(增訂版)》,程嘯增訂,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先後在《中國房地產》、《中國地產市場》、《月旦民商法》、《侵權法評論》、《合同法評論》、《判解研究》、《民商法論叢》、《中國改革》、《新世紀》等刊物上發表四十餘篇文章,另在《人民法院報》、《中國青年報》、《國土資源報》、《南方都市報》、《21世紀經濟報道》等報紙上發表短文或評論四十餘篇。
1、王利明主編:《民法學(第二版)》,復旦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
2、王利明主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釋義》(參與撰寫),中國法出版社2010年版
3、程嘯主編:《以案說法·醫療糾紛篇》,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4、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政策法規司、住宅與房地產業司、村鎮建設辦公室編:《房屋登記辦法釋義》(參與撰寫),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張新寶主編:《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法律適用》(副主編),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
6、王利明主編:《人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最高法院人身損害賠償司法解釋之評論與展望》(副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7、王利明主編:《民法學》(參與撰寫),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版
8、郭峰主編:《證券虛假陳述民事賠償通論》(副主編),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
9、楊立新主編:《侵權行為法案例教程》(副主編),知識產權出版社2003年版
10、楊立新主編:《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精神損害賠償研究》(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王利明主編:《民商法理論爭議問題——無權處分》(副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2、唐德華主編:《〈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理解與適用》(參與撰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年版
13、王利明主編:《合同法要義與案例析解(總則)》(參與撰寫),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14、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主編:《擔保法新釋新解與適用》(參與撰寫),新華出版社2001年版
⑶ 人工智慧侵權責任是如何認定的
人工智慧應用范圍的日益普及,其引發的侵權責任認定和承擔問題,是對現行侵權法律制度提出的又一個新的挑戰。
「從現行法律上看,侵權責任主體只能是民事主體,人工智慧本身還難以成為新的侵權責任主體。即便如此,人工智慧侵權責任的認定也面臨諸多現實難題。」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程嘯看來,侵權發生後,誰是人工智慧的所有者,就應當由誰負責,在法律上似乎並不存在爭議。「然而人工智慧的具體行為受程序控制,發生侵權時,到底是由所有者還是軟體研發者擔責,值得商榷。」
與之類似的,當無人駕駛汽車造成他人損害侵權時,是由駕駛人、機動車所有人擔責,還是由汽車製造商、自動駕駛技術開發者擔責?法律是否有必要為無人駕駛汽車制定專門的侵權責任規則?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現實中,人工智慧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可能更多涉及危險責任或無過錯責任。」程嘯認為,例如無人駕駛汽車致害,無論從產品責任還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上看,都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但未來需要考慮的是,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其本身是否屬於高度危險作業(如無人機),從而決定了是否適用高度危險作業致害責任。
「當前,人工智慧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過錯等要件的判斷也變得日趨復雜。」程嘯還舉例說,此前曝光的一些APP「大數據殺熟」和「演算法歧視」,由於代碼的不透明,加之演算法本身的自我學習和適應能力,使得「將演算法歧視歸責於開發者」變得很困難。
⑷ 最炫文言風作文素材
1.《章子怡捐贈受質疑引發明星慈善信任危機
---「詐捐門」:慈善立法跟不上現實腳步》
「潑墨門」硝煙未散,又一條關於影星章子怡的消息在互聯網上引發熱議,並由此扯出另一更引人關注的「詐捐門」。
前不久,有網友在知名論壇發帖,追查章子怡在5·12地震後募集捐款的去向,並提出兩點質疑:章子怡個人承諾捐款的100萬元只到賬91萬元;她在戛納電影節募集的500萬美元行蹤成謎。
面對廣大網友愈加升級的質疑,終於,2月5日晚,章子怡經紀人紀靈靈向媒體發來一份自稱是「關愛兒童組織」委託的聲明。但在這封千餘字的聲明信中,仍然沒有賬目明細,也沒有捐款總額的說明,只提到了「章子怡基金」將注資40萬美元,與「關愛兒童組織」一起參與震後援建項目。網友最關心的戛納募捐善款去向的疑惑依然沒有解開。大部分網友對此並不買賬,一再質問章子怡:「你承諾過要及時公開的賬目明細在哪裡?」
聲明發出不久,章子怡的經紀人紀靈靈又專門接受媒體采訪。對於章子怡在博客中聲稱捐了100萬元人民幣,而紅十字會到賬只有91萬元的問題,紀靈靈回應:「子怡要給一百萬,會差那一點錢不給嗎?」
網路上的是是非非、恩恩怨怨,因信息不完全總是撲朔迷離。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但慈善募捐的話題卻引發了國人對「詐捐」的憤怒與敏感,而一直以來我國慈善立法方面的軟肋也再次讓人無奈。
募捐人的法律地位爭議很大
就章子怡「詐捐門」中存在的相關法律問題,記者采訪了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程嘯,請他按照假定的前提進行了專業分析。
程嘯分析指出,章子怡為地震災區進行募捐並籌得善款的行為形成了一個社會募捐法律關系,其主體為三方:捐贈人、募捐人和受益人。「捐贈人和受益人都是不特定的,捐贈人有很多,而受益人只是地震災區的災民,至於其用途、對象和管理者都並未特定。」
程嘯告訴記者,募捐中經常產生爭議的問題有三個:其一,捐贈人承諾進行捐贈,但事後又反悔的,對此合同法第188條有明文規定:「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贈與人不交付贈與的財產的,受贈人可以要求交付。」故不難處理。其二,募捐人違反募捐時的承諾,將捐贈款挪做它用、甚至截留、侵佔捐贈款物的;其三,捐贈款在實現特定目的後仍有剩餘或者因目的無法實現而仍有剩餘時,該剩餘的捐贈款的歸屬問題。
由於目前我國尚無相關的立法加以規范,所以後兩種情況的爭議很大。顯然,章子怡事件的爭論主要涉及的是第二種情況。
程嘯認為,從法理上來看,募捐人違反募捐時的承諾挪用或侵佔捐贈款物,當然會產生民事責任,如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甚至會構成刑事犯罪,如以募捐為名進行詐騙等。「捐贈人和受益人都有權請求募捐人承擔民事責任,如交付募捐款物,但是由於法律沒有相應的規定,加之現實中這種社會募捐中的捐贈人的人數很多並且每人的捐款數額往往也不大,因此沒有誰會去提出此種請求。」
至於受益人方面,因信息不對稱等方面的原因,更是難以提出請求。程嘯指出,因此就出現了我國目前要依靠網路輿論監督募捐款使用的情形。
而章子怡身為公眾人物,一言一行皆被關注、被揣測甚至包括各種惡意的揣測等。她為地震災區進行募捐廣為媒體所報道,已經成為公眾所關心的事件。
「公眾當然有權知道這筆錢的去向和用途。這是合理的輿論監督。」程嘯說,為維護言論自由,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法律上一般都對相關當事人即名人的名譽權和隱私權加以限制。這方面已有不少案例,如上海法院判決的范志毅案、廣州法院判決的楊麗娟案等。
網民進行輿論監督常常是只能進行各種假設,這本來就是信息不公開所致,而網民很難知悉真相,因此網民的指責與有關言論即便與事實不符,也是在合理限度之內的。
程嘯認為,章子怡作為名人,有足夠的能力對這些指責進行反擊,例如召開新聞發布會等,公布捐贈款的明細賬目。
「所謂陽光是最好的消毒劑,對於這些名人而言,要消除流言蜚語、各種猜測的最好辦法就是公開事實的真相。」程嘯說。
慈善事業立法目前缺位
程嘯認為,我國目前規范捐贈的法律,除合同法外最重要的就是公益事業捐贈法,但該法的調整范圍較窄。其中第2條規定,只有「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自願無償向依法成立的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捐贈財產,用於公益事業的,適用本法。」
「社會生活中經常發生的社會募捐,因並非是捐贈給『公益性社會團體和公益性非營利的事業單位』,而是直接捐給特定受益人,由募捐人隨便組織一個機構或委員會之類的臨時組織來負責進行管理運用,從而無法適用該法之規定。」程嘯說,此種情況就導致了捐款人、募捐人、受益人之間權利義務關系不明,無法有效地監督募捐所得款項是否被恰當的、符合目的地加以使用。只能依靠募捐人的個人品德以及公眾輿論加以監督。
據了解,早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美國富裕階層就認為,把他們財產的很大部分而且常常連同他自己的精力的很大部分交給社會去支配,是自己理所當然不可推卸的責任。威力無限的輿論也迫切要求他們這樣做。程嘯指出,一個國家的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程度越高,慈善事業就越發達。慈善事業不僅弘揚了互助、友愛的人道主義精神,而且從事慈善活動也是現代社會中每一個人的道德責任。以往我國經濟不發達,加之每一個人都隸屬於一個單位,有困難找單位、找領導成為普遍觀念,所以「不存在真正的慈善事業」,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整個人民生活富裕度的提高和觀念的改變,從事慈善事業越來越受到重視。
「但是,立法卻沒有跟上現實的腳步。」程嘯具體分析了我國慈善事業立法方面的不足。
首先,從事慈善事業的主體方面,由於我國目前的法人制度很不完善,規范法人制度的基本法律仍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頒布的民法通則,對於從事慈善事業的最重要的主體財團法人、非營利的社團,在我國法人制度中仍被歸於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實行嚴格的審批制,因此很難成立從事慈善事業的法人。
其次,對於各種慈善活動如社會募捐以及已有的各種公益單位的活動缺少足夠法律規范和監督制約,導致糾紛很多。如一些公益單位任意揮霍捐贈款物,一些人藉此斂財、進行詐騙等,也使人們喪失對從事慈善事業者應有的信任,不願意或不敢去捐贈。
第三,法律對於進行慈善活動的各種優惠政策,尤其是稅收上的優惠措施規定的仍不完善,導致企業缺乏從事慈善活動的動力。
「目前包括社會保險法、社會救助法、慈善事業法在內的社會立法已經得到最高立法機關的關注,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必然會有自己的慈善事業法。」程嘯很期待。
最新消息則顯示,去年北京市已經開始進行慈善立法的相關調研,目前已形成草案。
2.《熱點新詞成春晚包袱主料 「綿羊音」被重點調侃》
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日前結束終審,笑料看點也陸續浮出水面。對於這些打磨了近3個月的作品,語言類總統籌崔硯君介紹,今年春晚相聲小品節目的特點是「新」,如果不出意外,最終將有10個相聲小品節目登上春晚大舞台。崔硯君曾為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寫過14年劇本,創作過30餘個相聲、小品,是春晚響當當的金牌編劇,這也是他第二次跟隨金越導演擔任央視春晚語言類節目總統籌。
回望春晚歷程,幾乎每一年的相聲小品都會有和國家大事沾邊的題材,包括2008年趙本山的《火炬手》和2009年黃宏的《黃豆黃》,可是今年的春晚卻有點兒例外。崔硯君說,虎年春晚相聲小品更注重題材的生活味兒,這是今年最特別的「題材新」,「比如《我心飛翔》這個小品,之前的版本略顯空洞,之後添加了生活化的台詞和角色關系後,變化很明顯,包袱抖起來也能被觀眾接受了。」崔硯君說,離老百姓最近的題材最容易引起觀眾的興趣,這是多年春晚實踐最過硬的道理。今年,從蔡明和郭達關注大學生就業問題的《家有畢業生》,到李偉健和武賓的《超級大賣場》,還有湖北小品《五十元錢》,都是貼近普通人生活的現實題材,在審查時幾乎每個年齡段的觀眾都笑得出來。
而今年網路流行語和時尚話題在相聲小品中的運用也比往年集中,頗受爭議的曾軼可就分別在馮鞏、姜昆和大兵的3個節目中「現身」,她的「綿羊音」更被集中調侃。對此,崔硯君表示:「只要運用得當,春晚不拒絕時尚台詞和熱點話題,其實在某種程度上除夕的春晚就是一次年終的歡笑總結——在節目中帶領大家重溫去年最熱門的現象,說一說最時髦的詞彙,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觀眾年年呼喚春晚要用新面孔,但真正能走上春晚大舞台的新人卻是鳳毛麟角的。今年兩位相聲界的新秀賈玲和白凱南帶著作品《大話捧逗》一路過關斬將,這對於新人來說是相當難得的。對此崔硯君表示,新人恰恰不像老將背有沉重「包袱」,所以表演起來輕松上陣,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也在情理之中。另外在影視圈裡大紅大紫的殷桃和閆妮,對於春晚而言也是徹頭徹尾的新人,崔硯君透露她們在排練時從來沒有因為有表演經驗而懈怠,讓改本子也無怨言:「這樣的態度表演出的作品,肯定錯不了。」
3.《新年第一戰:韓寒VS.劉謙》
虎年剛開始,韓寒在2月15日下午17點發表博客《把魔術演成話劇》,稱劉謙在春晚的演出是「劉謙帶了一個詐騙團伙來,演了一出話劇」。劉謙在16日凌晨3點21分發布博文回應:《韓寒》,以專業對業余的姿態,對韓寒給出了4點建議,最後用禪宗的典故告誡韓寒「先把杯子里的水倒掉才行」。
有趣的是,韓寒的博文很快顯示被刪除,而劉謙的博文在數小時後顯示被隱藏。以下,是網路快照顯示的原文:
《把魔術演成話劇》
⑸ 2014年司法考試培訓陳飛侵權責任法課件
你好,你需要的司考資料,已經在新華考資最新課程上更新了,你可以去新華考資下載你需要的資料,直接網路新華考資就可找到。
如果以後你或者你的朋友還需要司考資料的話,可以去新華考資上個課,新華考資的資料均來自於各機構的名師名家經典教程,適合你的學習。直接網路新華考資即可。
2014年的司考已經結束,司考成績已經陸續可以查詢了,不知道親們今年考的如何?如果考得不好,是否已經決定來年再戰?如果已經決定,就不要在猶豫了,去新華考資獲取你所需要的司考資料吧。
新華考資的資料來源於全網最優質的司考導師,而且集合多家機構的考試資料,親如果覺得值得一試的話,可以直接網路新華考資前去了解學習。
司法考試,作為我國第一大考,其難度可想而知,但每年考司考的人一直是有增無減,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司考的重要性以及作用性。但每年司考通過率一直維持在10%以下,通過率一直很低。所以,作為司考專業人士,建議親們不要再盲目的學習司考了,一定要有準確的方向,准確的資料,在這里,簡單的跟大家說幾點建議:
首先,把基礎知識鞏固牢固,這就需要諸多的練習題。去新華考資找找,有一個很不錯的練習方式。就是司考真題通,可以模擬會對你有幫助的。
第二,熟練掌握法條的所有知識,這是司考的關鍵,你可以到新華考資與大家交流一下司考的經驗,會讓你受到很大的啟發。
第三,視頻音頻資料,這樣的資料,是提升資料,不可缺少,有的人可以直接在網上找去年或者以前的,但我不建議你看盜版的,更不建議看之前的,因為每年不僅有變化,而且盜版的質量太差。你也可以到新華考資去,那裡有最新的資料。也可以上個沖刺的課。嗯,暫時就這么多,如果有疑問,可以繼續追問。
祝親們未來司考順利
⑹ 人工智慧的法律三問 人工智慧侵權責任如何認定
2016年11月,在深圳舉辦的第十八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一台名為「小胖」的機器人突然發生故障,在沒有指令的情況下,自行砸壞了部分展台,並導致一人受傷。
人工智慧應用范圍的日益普及,其引發的侵權責任認定和承擔問題,是對現行侵權法律制度提出的又一個新的挑戰。
「從現行法律上看,侵權責任主體只能是民事主體,人工智慧本身還難以成為新的侵權責任主體。即便如此,人工智慧侵權責任的認定也面臨諸多現實難題。」在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程嘯看來,侵權發生後,誰是人工智慧的所有者,就應當由誰負責,在法律上似乎並不存在爭議。「然而人工智慧的具體行為受程序控制,發生侵權時,到底是由所有者還是軟體研發者擔責,值得商榷。」
與之類似的,當無人駕駛汽車造成他人損害侵權時,是由駕駛人、機動車所有人擔責,還是由汽車製造商、自動駕駛技術開發者擔責?法律是否有必要為無人駕駛汽車制定專門的侵權責任規則?這些問題都值得進一步研究。
「現實中,人工智慧侵權責任的歸責原則,可能更多涉及危險責任或無過錯責任。」程嘯認為,例如無人駕駛汽車致害,無論從產品責任還是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上看,都可以適用無過錯責任。但未來需要考慮的是,人工智慧技術的運用,其本身是否屬於高度危險作業(如無人機),從而決定了是否適用高度危險作業致害責任。
「當前,人工智慧侵權責任中的因果關系、過錯等要件的判斷也變得日趨復雜。」程嘯還舉例說,此前曝光的一些APP「大數據殺熟」和「演算法歧視」,由於代碼的不透明,加之演算法本身的自我學習和適應能力,使得「將演算法歧視歸責於開發者」變得很困難。
在程嘯看來,針對人工智慧帶來的新問題、新挑戰,在法律制度的研究方面未雨綢繆,將為以後的司法實踐贏得主動。「人工智慧已經到來,只是在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分布不均。我們不應等到未來分布均勻、人工智慧已完全融入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時,才想起來從法律進行規范。」程嘯說。
⑺ 求民商法實務書籍
您好:
【《民法總則》新法學習推薦書目】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專釋屬義》(李適時)
《民法總則要義:規范釋論與判解集注》(李宇)
一、民商法實務核心書目(九種)
《中國民事訴訟法重點講義》(王亞新、陳杭平、劉君博)
《民法總論》(朱慶育)
《合同法總論》(韓世遠)
《侵權責任法》(程嘯)
《物權法論》(劉家安)
《中國擔保制度與擔保方法》(曹士兵)
《親屬法原論》(余延滿)
《中國公司法》(王軍)
《民商法實務精要》(1、2、3、4)(「高杉LEGAL」系列精選集)
二、集成類
《新編版·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觀點集成》(劉德權)
三、執業技能類
《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理論體系》(王澤鑒)
《謝懷栻法學文選》(謝懷栻)
《要件審判九步法》(鄒碧華)
《法律意見書的研究與製作》(張慶、劉寧)
《法律盡職調查指要》(康䶮、謝菁菁)
《合同與法律咨詢文書製作技能》(呂立山、江憲勝)
《律師之道:新律師的必修課》(君合所)
《律師之道(2):資深律師的11堂業務課》(君合所)
《律師執業基本技能》(律協培訓配套教材)
《律師業務操作指引》(律協培訓配套教材)
⑻ 尹飛的中央財經大學教授尹飛簡歷
1991年9月——1994年7月就讀於河南省汝南高中;
1994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94年9月——1998年7月,就讀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法律系,獲法學學士學位;
1998年9月——2001年7月,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獲民商法學碩士學位;其中2000年7月——2001年6月,任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執行主席;
2001年9月——2004年7月,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獲民商法學博士學位;
2004年10月——2006年10月,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博士後流動站進行博士後研究。
2006年7月,調入中央財經大學法學院工作;9月,晉升為副教授,並擔任碩士生導師;2008年3月兼任法學院院長助理。
2010年9月——2011年8月,德國奧斯納布呂克大學歐洲法研究所訪問教授,獲2011年洪堡學者稱號,德國聯邦總理獎;
2011年9月起,晉升中央財經大學教授。 代表論文
《侵權法為他人行為責任的歸責基礎》,載《法學研究》2009年第5期。
《論義務幫工責任的獨立地位》,載《法學雜志》2009年第3期。
《論更正登記的申請材料與審查》,載《中國房地產》2009年第2期。
《論更正登記的概念構成》,載《中國房地產》2009年第1期。
《異議登記申請四論》,載《中國房地產》2008年第11期。
《異議登記的本質與效力》,載《中國房地產》2008年第10期。
《論登記機構的審查職責》,載《中國房地產》2008年第5期。
《房屋登記的概念與基本原則》,載《中國房地產》2008年第4期。
《論國家賠償責任與用人者責任、加害人個人責任之關系》,載《法學雜志》2008年第2期。
《用益物權概念之研究》(合著),載《學術交流》2007年第11期。
《論物權法中佔有的權利推定規則》(合著),載《法律科學》2006年第6期。
《時代需求與物權法之回應——兼論我國本土化用益物權體系之建構》,載《法學家》2006年第4期。
《合同成立與生效區分的再探討》,載《法學家》2003年第3期;被中國人民大學復印報刊資料《民商法學》2003年第10期全文轉載。
《用人者責任研究》(合著),載《法學雜志》2005年第2期。
《要約、要約邀請與預約的要約》,載《合同法評論》2004年第3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年版。
《醫療事故侵權責任中的過錯》,載《侵權法評論》2003年第2輯,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債權讓與通知的主體及效力》,載《判解研究》2002年第3期,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版。
學術著作
獨著,《物權法·用益物權》,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
合著學術專著、教材等二十餘部,包括《中國民法典草案建議稿及說明》,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中國民法典學者建議稿與立法理由》(五卷本),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人身損害賠償疑難問題》(與王利明、程嘯合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人身損害賠償案件的法律適用》(與張新寶、程嘯合著),中國法制出版社2004年版;《中國物權法教程》(與王利明、程嘯合著),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版;《民法學》,復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侵權行為法案例教程》、《民法總則案例教程》(與楊立新等合著),知識產權出版社出版。 2006年至今,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青年項目《代理法律制度研究》。
2008年12月至今,主持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重大課題《抗震救災財產權法律問題研究》。
2008年12月至今,主持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侵權法替代責任研究》。
2008年11月至今,主持建設部課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改·房地產租賃制度研究》。
2008年11月至今,主持建設部課題《城市房地產管理法修改·權屬登記制度研究》。
2008年5月至今,主持中國法學會部級法學研究自選課題《統一不動產登記制度研究》。
2006年7月至今,主持建設部課題《房地產登記制度研究》。
2005年3月至2006年9月,主持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資助項目《侵權法特殊侵權責任研究》。
2005年6月至12月,承擔全國殘聯委託的《殘疾人保護法修改·人身權利》課題。
參加科研課題
2008年7月,參加陳桂明教授主持的中國法學會、聯合國發展計劃署項目《地震災區法律問題研究》。
2006年12月至今,參加王利明教授主持司法部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重點研究項目《物權正當性研究》。
2000年至2004年,參加王利明教授受全國人大法工委委託負責起草的《中國民法典草案學者建議稿》的研究工作,為條文總統稿人之一,並具體承擔了民法總則、物權法、債法總則、合同、侵權責任等部分的條文起草和立法理由撰寫工作。
2003年至今,參加王利明教授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攻關項目「中國民法典體系與重大疑難問題研究」。
⑼ 自學法學怎麼學
首先應當知道的是對於法學的學習應當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這是由於我國實際情況所決定的,在理論界備受推崇的通說未必能夠在實務界得到適用,因此學習法律要爭取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縮小書本與生活的差距。
一、先來說說理論學習:
首先需要做的是去閱讀、學習法學教材。教材有入門和中高階之分,在這里我適當列舉一部分。
入門書籍推薦:(其實入門的可以直接參考大學本科教材)
1.民法總論(第四版) 梁慧星民法總論
2.物權法(第三版) 崔建遠物權法(第三版)
3.合同法總論(第三版) 韓世遠合同法總論 (此書不算入門級書,但還是推薦在入門階段直接可以嘗試學習這本書)
4.侵權責任法(第二版) 程嘯(可以直接上當當或者亞馬遜搜索)
5.裁判的方法(第二版) 梁慧星裁判的方法
6.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 博登海默法理學( 這本書可以說十分經典,但有部分地方我認為寫的不算太好,且有些翻譯也讀起來有點拗口,不過作為入門書還是合適的)
7.刑法學(第五版) 張明楷張明楷《刑法學》第五版(精裝版)(刑法現階段新舊碰撞激烈,學說較多,但該本書作為入門沒有問題)
中高階書籍推薦:
1.民法思維:請求權基礎分析法 王澤鑒
2.民法總論 朱慶育
3.王澤鑒其他系列書籍
4.德國民法著作,如拉倫茨、梅迪庫斯等的作品
5.外國刑法綱要 張明楷
⑽ 為什麼看不到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的具體條款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昨日開始公開徵求意見。徵求意見稿規定:申請不動產登記將分4步走,三類主體可查詢不動產資料,利害關系人查詢需提交證明材料,採用欺詐手段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將被追責……諸多看點值得關注。 《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自3月1日起正式實施已近一個月。昨日,國土資源部在國務院法制辦網站上公布了《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實施細則(草案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意見反饋截止時間為4月25日。
該細則被視為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建設的重要環節,相比只有35條規定的暫行條例,細則徵求意見稿增加到8章137條,對於登記程序、登記類型、登記的辦理、不動產登記資料的查詢保護和利用、法律責任等,都作出了詳細規定。
曾參與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及實施細則起草工作的清華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嘯對中新網記者表示,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規定的是不動產統一登記中重大的、原則性的和方向性的問題,但僅僅是粗線條、大而化之的條文,顯然不足以解決實踐中的具體問題,因此迫切需要細則作出具體規定。
「細則徵求意見後,國土資源部會對反饋上來的意見進行相應的歸納梳理,然後進行一定調整或修改,預計最快也要到今年5月份才可能正式公布。」程嘯說。 「《實施細則》最大亮點是對不動產登記的具體程序做了更加科學合理、詳細明確的規定。」程嘯表示,這對於真正落實統一登記、保護廣大民事主體的不動產權利、維護交易安全非常重要。
細則對不動產登記程序的全流程進行了概括性規定,其中,明確了登記的一般程序分四步走,即申請、受理、審核、登簿。
根據細則,申請不動產登記,申請人應當填寫登記申請書,向不動產登記機構提出申請。申請登記材料應當提供原件。
「除了依囑托登記和依職權登記,其他登記都是依申請登記。也就是說當事人不申請,登記機構不會主動或強制登記。但是,只有辦完不動產登記,不動產物權變動效果才發生,交易在法律上才真正安全。」程嘯指出,不同登記類型需要提交材料也不同,例如房產買賣,就要提供雙方的身份證明、房屋所有權證書、合同等材料的原件. 對於外界最為關注的不動產登記資料查詢,細則規定,三類主體可以查詢、復制其不動產登記資料,但查詢的范圍有所不同。
根據細則,權利人可以查詢、復制其不動產登記資料。因不動產交易、繼承、訴訟等涉及的利害關系人可以查詢、復制不動產自然狀況、權利人及其不動產查封、抵押、預告登記、異議登記等狀況。有關國家機關可以查詢、復制與調查和處理事項有關的不動產登記資料。
「細則依據物權法和條例的規定,將查詢主體限制在權利人、利害關系人、有關國家機關,這意味著不是任何人不需要任何條件就可以隨意查詢不動產登記資料。」程嘯表示。
程嘯指出,三類主體查詢的范圍也有所不同,權利人可以查詢復制其不動產登記資料;而那些涉及不動產交易、繼承、訴訟等的利害關系人,則可以查詢復制不動產的自然狀況、不動產的權利人以及不動產上面的權利負擔與限制,如有沒有被查封、抵押、預告登記等;有關國家機關則限於與調查和處理事項有關的資料。 細則還規定,查詢不動產登記資料應當提交查詢申請書,申請人、代理人身份證明材料,授權委託書,境外委託人應當提交經過公證或者認證的授權委託書。
其中,利害關系人查詢的,提交存在利害關系的證明材料。有關國家機關查詢的,應當提供本單位出具的協助查詢證明材料、工作人員的工作證。
程嘯表示,所謂利害關系的證明材料,是指買賣合同、法院受理案件通知書、繼承證明文件等。
「不動產登記是以不動產單元為基本單位進行登記的,例如,一套房子就是一個登記單元,因此,對不動產的查詢也是依據不動產單元來查的。」程嘯舉例稱,「比如甲有A、B、C三套房屋,賣了A房給乙,雙方在買賣過程中發生糾紛打官司,作為利害關系人的乙,只能申請查詢跟自己有利害關系的那套房產,即A房的資料,但沒有權利去查甲的另外2套。」
此外,細則規定不予查詢的情形之一是「申請查詢的不動產不屬於不動產登記機構管轄范圍的」,程嘯表示,這就要求申請人要提供不動產具體信息,登記機構才能判斷屬不屬於管轄范圍,只提具體的一個人名字,這樣將不給查詢 細則對查詢場所與查詢時限等做出規定。其中,對符合本辦法規定的查詢申請,查詢機關應當當場提供查詢;因情況特殊,不能當場提供查詢的,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提供查詢。
細則明確:查詢人查詢不動產登記資料,應當在查詢機關設定的場所進行。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將不動產登記資料帶離設定的場所。
細則還規定,「採用欺詐手段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等8種情形將會被追責。其中,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給他人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程嘯表示,「採用欺詐手段申請查詢、復制登記資料將被追責,這是針對實踐中出現的一種情況,即在沒有經過合法程序情況下,里應外合,擅自查詢別人的不動產並泄露他人個人信息,將之公開或者用作其他非法用途,嚴厲追責有利於加強對個人隱私、商業秘密、人身財產安全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