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人參侵權損害賠償的關系
引用:
工傷保險指勞動者因工(公)受傷或者患職業病而造成殘疾或者死亡,在喪失勞動能力的時候,從社會或者其他機構得到經濟補償的一種制度。
目前,世界各國實行的工傷保險主要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僱主責任制,即僱主對雇員工傷負無過錯誤損害賠償責任:另一種是建立僱主繳費,獨立機關管理工傷保險基金的社會保險模式。絕大多數國家採用的都是第二種模式。
由於第一種模式容易產生訴訟成本高昂,缺乏強制保險,企業獨立抗險能力較低等弊端,我國工傷保險立法採用的是第二種模式。也就是說,我國實行的是僱主繳費,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認定工傷,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管理工傷保險基金,由經辦機構或者與僱主共同支付工傷保險待遇的社會保險模式。
工傷保險制度的發展,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8世紀工業革命到19世紀80年代。在這個時期,工傷事故完全按過失責任原則為基礎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處理,被害人必須證明加害人(尤其是僱主)有過失才能獲得賠償。第二個階段是從19世紀80年代至今,由於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工會運動的興起,資本主義國家為穩定社會,不得不保護勞工,創設新的工傷事故處理制度。一是改進侵權行為法,將過失責任主義改為無過失責任原則:二是創立了工傷保險制度,其中以德國最具創造性。德國於1884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工人災害賠償保險法》,確立了無過失責任原則,開創了社會保險模式的工傷保險制度,並被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所仿效。
從工傷保險立法的歷史沿革可以看出,工傷保險最早起源於民事侵權賠償制度,經過100多年的發展,逐步演變為社會保險制度的主要構成部分。從立法范疇上看,工傷保險屬於社會保險范疇。但是,由於工傷保險賠付是基於工傷事故或者職業病的發生,其實質都是基於某一侵權行為的發生(例如僱主提供的機器爆炸)。從法理上說,工傷職工又可以依據民事侵權行為法要求民事侵權損害賠償:一方面,工傷職工可以根據工傷保險法規請求工傷保險賠付,另一方面又可以根據侵權行為法向加害人請求民事損害賠償。由於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立法指導思想、構成要件、給付主體以及給付內容都存在不同,工傷職工可以依據工傷保險的有關法律規定或者民法分別請求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這就產生了兩者競合的問題。
解決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的競合,不是一個簡單的法律競合問題。如何設計解決兩者競合的立法模式,與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程度、保險基金給付水平、工運力量、勞工保護標准等因素密切相關,是一個法學、經濟學、社會學交織的問題。對此,世界各國規定不近一致,根據對勞動者的保護強弱程度,從強到弱可以歸納為以下四種模式:
一是雙重受益模式。工傷職工可以依據民事侵權行為法要求民事侵權損害賠償,同時又能請求工傷保險賠付,三方不發生代位求償關系。這種模式最大程度的保護了工傷職工,但是採用這種模式的國家(地區)非常少,主要以英國為代表。
二是選擇模式。它允許工傷職工在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付之間選擇其一,同時三方不發生代位求償關系。這種作法曾經在英美法系國家較為普遍。
三是補充模式。工傷職工可以同時主張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與工傷保險賠付,但取得的賠償不得超過其實際所受的損害,同時三方不發生代位求償關系。採用這種辦法的有日本、北歐等國。
四是以工傷保險取代侵權損害賠償模式。工傷職工只能請求工傷保險賠付,而不能依侵權行為的規定,向侵權人請求損害賠償。這種模式又可以分為兩種不同的作法。第一種是完全的工傷保險取代侵權損害賠償模式,即工傷職工對僱主、受雇於同一僱主的同事只能請求工傷保險賠付,而不能依侵權行為的規定請求損害賠償,但是對第三人,仍然可以請求民事損害賠償。這種立法模式以德國最為典型。
我國現行的《工傷保險條例》未明確規定如何解決兩者競合和的問題,這並不是因為立法中的忽視,而是多方論證後的選擇。
其一,遵循立法法的規定。根據立法法的規定,涉及民事權利、訴權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工傷職工能否向僱主提出民事賠償涉及其民事請求權問題,行政法規不能限制,因而條例未作規定。
其二,保持與已有立法的一致性。工傷保險條例制定時,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已經實行。《職業病防治法》52條規定,職業病病人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安全生產法》48條規定,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本單位提出賠償要求。上述規定從法理上和實踐上,都可能有兩種理解。一種理解為,該規定解決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的原則是「雙重受益模式」,即當事人可以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同時享有尚有的民事權利——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另一種理解為,本條採用的是「補充模式」,當事人除享受工傷保險待遇外,可以行使尚有的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要求民事損害賠償在後補足。採用不同的理解直接關繫到工傷保險條例該採用哪種模式,然而實務中對上述規定的理解並未統一,還有待理論的進一步澄清,因此工傷保險條例未明確規定採用何種模式,以防止立法之間的沖突。
其三、預留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解決。在工傷保險條例制定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正在制定《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國務院法制辦、勞動社會保障部與最高院多次協商,決定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的問題預留由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釋解決。
我國明確規定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問題的立法主要有《職業病防治法》、《安全生產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即《職業病防治法》52條、《安全生產法》48條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1條、12條。其中《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1條規定,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遭受人身損害,僱主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僱傭關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員人身損害的,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賠償責任,也可以請求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僱主承擔賠償責任後,可以向第三人追償。雇員在從事僱傭活動中因安全生產事故遭受人身損害,發包人、分包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接受發包或者分包業務的僱主沒有相應資質或者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12條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工傷保險賠付可以源於患職業病,或者源於因工受傷。前者受《職業病防治法》調整,如果出現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時,則適用第52條規定,除依法享有工傷社會保險外,依照有關民事法律,尚有獲得賠償的權利的,有權向用人單位提出賠償要求。筆者傾向將職業病法的規定理解為「補充模式」。職業病發生的主要原因在於僱主在遵守職業病法規、制度,執行安全衛生規程和標准方面存在過失。採用「補充模式」,使僱主既要支付工傷保險費,又要承擔一定的民事責任,具有懲罰作用。為避免雙重支付賠償,僱主今後就會注意防範職業病的發生。這種積極的事前預防措施更有利於對職工人身安全的保護,更能體現我國社會主義的特徵。
對於後者,則受《安全生產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共同調整。在工傷保險賠付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競合問題上,筆者認為可以做如下理解:其一,不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如果僱傭關系中的雇員遭受人身損害時,雇員有權向僱主或者第三人提出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請求權,無工傷保險賠付請求權。其二,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對用人單位僅享有工傷保險賠付請求權;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可以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即對於僱主採用「工傷保險取代侵權損害賠償模式」,對於第三人採用「補充模式」。具體來說,因僱主行為造成工傷的,工傷職工只能申請工傷保險賠付,不得向僱主提出民事賠償;因第三人行為造成傷害,並認定為工傷的,在申請工傷賠付的同時可以依法請求民事賠償。
『貳』 如何理解工傷保險補償責任與民事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競合
工傷賠償須經工傷認定、勞動能力鑒定、勞動仲裁三個必經階段。很多農民工沒有勞動合同、工作證等證明,還往往需要勞動關系的認定。
醫療費:
1.職工治療工傷應當在簽訂服務協議的醫療機構就醫,情況緊急時可以先到就近的醫療機構急救。
2.治療工傷所需費用符合工傷保險診療項目目錄、工傷保險葯品目錄、工傷保險住院服務標準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
3.工傷職工治療非工傷引發的疾病,不享受工傷醫療待遇,按照基本醫療保險辦法處理。
4.職工住院治療工傷的伙食補助費,以及經醫療機構出具證明,報經辦機構同意,工傷職工到統籌地區以外就醫所需的交通、食宿費用從工傷保險基金支付,基金支付的具體標准由統籌地區人民政府規定。
誤工費:
1.職工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需要暫停工作接受工傷醫療的,停工留薪期內,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由原單位按月支付。
2.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過12個月。傷情嚴重或者特殊,經設區的市級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可以適當延長,但延長不得超過12個月。
3.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滿後仍需治療的,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
護理費:
1.生活不能自理的工傷職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護理的,由所在單位負責。
2.工傷職工已經評定傷殘等級並經勞動能力鑒定委員會確認需要生活護理的,從工傷保險基金按月支付生活護理費。
生活護理費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個不同等級支付,其標准分別為統籌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的50%、40%或者30%。
『叄』 工傷保險賠償和民事損害賠償沖突嗎
張某的妻兒能否得到兩份的經濟補償,你的理由依據是什麼?專家點評此案主要存在兩個法律問題。一、在勞動過程中被第三人傷害,是否能同時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和民事損害賠償?工傷保險賠償是勞動者在因工傷殘或患職業病傷害後獲得救治和經濟補償,以及對因工死亡職工親屬進行撫恤而建立起來的一種社會保障關系,是勞動者依據憲法和勞動法律法規所享有的一項基本權利,其顯著的特點是事故後的社會保障性。而人身損害賠償是指故意或過失的不法行為侵害他人權利,導致損害後果,行為人應給予賠償的民事法律關系,顯著的特點是對受害者的補償和對加害者的懲罰。在工傷保險賠償和民事損害賠償關系方面,我國法律並沒有採納「擇一選擇」,即在前述兩者之間選擇其中一種方式就排除另一種方式的適用模式。從現有條款看,相關司法解釋在工傷保險賠償和民事損害賠償如何協調問題上,肯定了受害人對於侵權第三人有獨立的賠償請求權,同時並沒有否定受害人獲得工傷賠償的權利,因此兩者目前在法律上是並行不悖的,故張某的妻子可以獲得兩份賠償;二、企業不繳納工傷保險,發生工傷後由誰來承擔責任?本案中的張某雖系外來務工人員,但這不能成為企業不為其繳納工傷保險的理由,根據國家及有關法律規定,外來務工人員也應當繳納工傷保險,如果不為員工繳納,發生事故,企業必須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來承擔責任。律師提示近年來,勞動者在工作中被第三人侵權的案件屢有發生。不少企業出於自身私利考慮,往往不為員工繳納社會保險,特別是對外來務工人員。不少勞動者也缺乏相應的法律意識,認為社會保險看不見、摸不著,不如發到自己的口袋裡劃算,也放棄要求企業為其繳納保險以換取更高的工資。社會保險是一種利用社會資源對發生工傷損害或重大疾病的勞動者進行援助或補償的重要救濟途徑,不參加社會保險既違反法律,也不利於維護企業和勞動者的利益,一旦發生重大事故,不僅會給勞動者帶來重大傷害,也使某些小型企業無力負擔賠償責任,最終導致勞動者無法得到應有的補償。對第三人侵權造成工傷的案件,一些企業認為勞動者只要獲得了第三方的賠償,企業就免除了對勞動者的工傷賠償責任,而勞動者也基於此認識放棄了對自身權益的保護。工傷賠償和侵權損害賠償屬於不同的部門法,也屬於不同的救濟方式,勞動者完全可以在不同的訴訟程序中請求相應的救濟措施,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肆』 工傷保險與民事侵權並存如何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也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伍』 工傷事故賠償中工傷保險與民事侵權的關系
1、 工傷保險賠償法律關系
關於工傷的概念,根據我國《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是指因工作遭受事故傷害或者患職業病。也就是說,職工是在從事本職工作或者與工作有內在聯系的活動時受到的傷害。工傷保險是用人單位的員工因在生產經營活動或與生產經營活動相關的活動中所發生的或在法律規定的某些特殊情況下,遭受意外傷害、職業病以及因這兩種情況造成死亡,在員工暫時或永久喪失勞動能力時,員工或其遺屬能夠從國家工傷保險經辦機構獲得法定的物質補償。員工受到傷害一旦被認定為工傷,則可依《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從工傷保險經辦處獲得補償,這種補償又叫工傷保險賠償。[2]本案中的原告廖某正是在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內從事與工作相關的活動而造成了事故,因此認定為工傷是毋庸置疑的。
2、 人身損害賠償法律關系
人身損害賠償,是指民事主體的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受到不法侵害、造成致傷、致殘、致死的後果以及其他損害,要求侵權人以財產賠償等方法進行救濟和保護的侵權法律制度。侵權行為侵害生命權、健康權和身體權,可能造成很多種損害和損失。損害,是指對人體的實質性傷害後果;損失,是指造成人體的損害以後所產生的財產上的負面利益,以及精神上的痛苦和創傷。[3]本案中,因為某鋼繩有限公司在生產時,沒有按照規定對機器採取應有的安保措施,導致廖某在工作時受傷,其行為具有明顯的過錯,依法應承擔人身損害賠償責任,所以廖某與某鋼繩有限公司之間形成的是人身損害賠償法律關系。
(二) 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損害賠償的關系
《安全生產法》第48條雖然未對相關問題做出具體規定,但還是確立了我國工傷事故處理中工傷保險法和民事侵權法復合適用的原則,如何「復合適用」在理論界是有爭議的。一種理解是「補償說」,即民事侵權法是工傷保險法之補充,如卞耀武等提到:實行工傷保險,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的診療康復費用及有關社會保障可以得到解決,但是,在特定情況下還有可能難以完全補償因生產安全事故所受到的傷害,這樣因生產安全事故受到損害的從業人員就有權依照有關民事法律的規定,要求生產經營單位進行賠償[4];另一種理解,二者應雙重相加適用,即得工傷社會保險之同時,亦得侵權損害賠償。如李適時等認為:工傷社會保險和民事賠償不能相互取代,從業人員可以享受雙重保障[5]。但《安全生產法》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1條第3款規定:「屬於《工傷保險條例》調整的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范圍的,不適用本條規定。」 第12條第1款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筆者認為,《安全生產法》第48條的規定與《解釋》第12條的規定並不沖突。《解釋》這兩條只是說明了因工傷遭受人身損害的勞動者的賠償方案應按照《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處理,並未明確規定在按照《工傷保險條例》處理完之後,勞動者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也就是說,法律為勞動者保留了向用人單位請求民事賠償的權利。
『陸』 工傷保險待遇與侵權賠償可以同時享受嗎
1.交通事故導致的工傷,可以獲得雙重賠付。
2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內件適用法律若干容問題的解釋》第十二條第二款規定:「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非常明確地規定勞動者向第三人提起人身損害賠償應當支持。所以,當交通事故賠償與工傷待遇發生競合,職工可以依照不同的法律規定分別獲得救濟。
3.從交通事故賠償與工傷保險待遇的性質看,屬於兩個不同的法律關系。獲得工傷賠償是基於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存在勞動關系,受《勞動法》和《工傷保險條例》調整,賠償責任人為工傷保險機構或用人單位;而獲得交通事故損害賠償是基於受害者與第三人之間存在侵權法律關系,受《民法通則》、《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調整。
4.因此,工傷人員完全可以依據《工傷保險條例》的規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的同時,又依道路事故處理的規定獲得交通事故的侵權損害賠償。
『柒』 工傷保險和民事侵權賠償可以同時享受嗎
可以並行享有,但不能重復享有。民事侵權賠償後,對於應當享有的工傷保險待遇可以按工傷保險條例所規定的項目申請工傷待遇,但對於已經賠償部分應當扣除。
『捌』 工傷保險與民事侵權並存應如何處理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12條也規定:「依法應當參加工傷保險統籌的用人單位的勞動者,因工傷事故遭受人身損害,勞動者或者其近親屬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用人單位承擔民事賠償責任的,告知其按《
工傷保險條例
》的規定處理。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賠償權利人請求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玖』 工傷保險與民事賠償的關系
根據各地區法院出台的司法解釋,就能看得出來,如果獲得民事賠償之後,又主張工傷賠償的,法院都是支持的。『 例如:廣東省中山市中級法院 關於審理勞動爭議案件若干問題的參考意見 【第三人致害的雙重賠償】因用人單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權造成勞動者人身損害構成工傷的,有權同時獲得工傷保險賠償和人身侵權賠償,用人單位和第三人均應當依法承擔各自所負賠償責任。對用人單位和第三人以勞動者已從其中一方先行獲得賠償為由主張免除或者減輕另一方賠償責任的,不予支持。用人單位向勞動者支付工傷待遇後向第三人主張追償權的,不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