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輿論監督與新聞侵權的關系是什麼
http://news.sina.com.cn/c/2004-09-15/15084326804.shtml
『貳』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現象,請以現實中的案例加以說明
新聞侵權是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受法律保護的權利。主要表現為對姓名權、肖像權、隱私權、名譽權、著作權的侵害。
名譽是指公民的品德、聲望、信譽、形象、性格等方面的社會評價。新聞以虛假或攻擊性的內容指責公民有不道德或違法行為,損害其名聲,就構成對該公民的名譽權的侵害。未經本人同意,新聞對個人私生活的報道,構成對隱私權的侵犯。
新聞單位沒有徵得稿件作者同意,擅自刪改文字內容而造成差錯,或改變表達方式發表,也屬侵權行為。同時,報刊私自將稿件轉交其他報刊發表而又沒有徵得作者同意,也是一種侵權行為。
(2)輿論監督和新聞侵權擴展閱讀:
葉挺家屬起訴侵權者案宣判的重大意義
28日上午,葉挺將軍家屬起訴西安摩摩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名譽侵權一案一審公開宣判。該公司旗下的「暴走漫畫」曾發布含有侮辱烈士內容的短視頻,篡改葉挺在獄中寫就的《囚歌》並加入低俗語句,造成極其惡劣的社會影響。
法院判決摩摩公司公開道歉,並向原告支付精神撫慰金10萬元。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施行以來,由英烈家屬為原告起訴侵權者的第一案,這一判決充分昭示了國家懲治侵犯英烈名譽行為的堅強決心。
彪炳史冊的英雄事跡標注了戰火年代的時代坐標,鐫刻在民族豐碑的基石底座,具有廣泛的社會道德認同。英烈的形象和榮譽,既是後輩兒孫的寶貴財富,更是凝聚核心價值觀的精神之源。我們必須營造全社會尊崇英烈的良好氛圍,樹立英烈名譽不容侵犯的正確意識。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意識到,長期處於和平年代、遠離硝煙炮火,一些人對英烈的敬仰逐漸「褪色」;甚至有人心懷惡意,詆毀攻擊英雄,美化侵略歷史、發表辱華言論,挑戰了人類道德底線,損害了社會公共利益。
一些網紅、「大V」以戲說、娛樂為幌子,以動漫、段子、綜藝等形式調侃英烈,混淆了文藝創作和侮辱誹謗的界線。暴走漫畫此前也以「習慣以一種娛樂化的方式去表達觀點和態度」作為辯解,但這種說法站不住腳。
文藝作品的戲說、虛構不可逾越道德的紅線;調侃戲謔更不能以誤導青少年作為代價。挖空心思製作惡趣味內容,其心心念念的還是流量和金錢,自家生意盈利不少,傷害的卻是全民族的共同情感。詆毀先烈、質疑歷史,歸根結底還是泛娛樂化和歷史虛無主義在作祟。
英烈的名譽與歷史的清白,需要全社會自發守護,更需要亮出法律的牙齒予以捍衛。近年來,從法院依法保護狼牙山五壯士、邱少雲等英雄的名譽權,到「精日」分子因不良言行被行拘,勇於向褻瀆歷史的行為亮劍,彰顯了法律的正義與庄嚴。
今年5月1日,英雄烈士保護法正式施行,為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等行為敲響警鍾;隨著侵害英雄烈士名譽榮譽案件的公益訴訟制度正式建立,起訴主體從親屬擴大至檢察機關,讓此類行為難鑽法律漏洞,有效保護了英烈的形象,體現了以法律捍衛歷史的高度共識。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從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到烈士紀念日,再到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一個個國家紀念日,推動著勿忘歷史、崇尚英雄的活動匯聚成潮。
在第五個烈士紀念日即將到來之際,紀念祭掃、主題學習、紅色旅遊、製作動畫等各類活動在全國各地鋪展開來。
這也提示我們:樹立正確英雄觀、民族觀和歷史觀,既要靠法律樹起保護英烈權益的銅牆鐵壁,更要通過教科書、宣傳片、影視劇等多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傳播歷史,形成崇尚英雄的良好風氣。
『叄』 新聞侵權的法律界定是什麼
新聞侵權,即報紙、雜志故意或過失地刊登誹謗他人的新聞,造成受害人名譽權等人格權損害的行為。
新聞自由是一個國家的國民能自由接受和傳播信息,作出正確決策,加強輿論監督的必要條件。但是新聞自由也有限制,就是不能侵犯他人的權利和利益。如果新聞自由,尤其是新聞批評自由超出了適當的范圍,就會構成對他人合法權益的侵害,就構成了新聞侵權行為。
新聞侵權行為的具體形式就是寫作、發表和編輯、出版。對於作者來說,寫出來的作品如果沒有發表,則不構成對他人權利的侵害。一旦發表,就有可能構成侵權責任。發表是作者與新聞單位兩者結合的行為,只有一方的行為不構成新聞侵權。新聞單位的侵權行為包括編輯與出版。如果新聞的采寫人員是本單位的工作人員,寫作行為應視為新聞單位的職務行為,新聞單位要承擔侵權的全部後果。
新聞侵權行為應以作為的方式構成,不作為不構成侵權。寫作、發表、編輯、出版,均為作為的侵權方式。應注意的是,特殊情況下誤導性報道也可構成侵權。誤導性報道就是只報導一個事物的一方面,使人們對該事物產生片面印象,從而損害他人名譽的行為。誤導性報道雖然在於沒有完整地對新聞對象進行報導,與不作為有些相似,但其基本特徵仍在於報道的內容和方式不當,仍是作為的侵權。
新聞侵權行為的主觀心理狀態為故意和過失。區分故意與過失對於侵權責任的承擔有一定的影響。在故意的情況下侵權者應負的賠償責任比過失要重一些(尤其是在確定精神損害賠償數額時)。
『肆』 新聞輿論監督的法律問題
在現代信來息社會中,新自聞機構已成為了人民日常生活專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擔了傳播新聞以實現公民的新聞自由的神聖使命。但是,由於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新聞機構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可能會給他人的合法權益和自由造成一定的損害。其中,對他人的民事權利的損害,也就是通常講的新聞侵權。
新聞侵權行為又有以下特徵:
首先,要求是一定的新聞媒介公開傳播的新聞才能構成新聞侵權,它發生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非以新聞媒介為傳播工具傳播謠言或其他虛偽事實或他人隱私,即使後果嚴重需承擔法律責任,也非新聞侵權。新聞侵權行為必須依附於在新聞傳播媒體。
其次,新聞侵權必須使新聞報道在有不符合事實和法律禁止的內容,從而侵害他人名譽權和隱私權等權利?不符合事實的報道「是指捏造事實,散布謠言,或由於疏忽認定錯誤,擴大或縮小了事實范圍,不當評論與描述,以及新聞圖片報道不符合或超出了法律的界定。」「法律禁止的內容」是指法律中對侵害私人權利和社會公益的行為予以禁止的規定。另外,新聞侵權還必須給特定主體造成損害,「不涉及具體個人,則不構成新聞侵權。」
最後,新聞侵權的主體是新聞機構,只有新聞機構事實的對公民名譽權等權利的侵害才是新聞侵權。
『伍』 試述輿論監督與新聞侵權的關系
正確分析新聞侵權行為的產生原因及其界限,對於完善新聞出版的法制環境,保證新聞輿論監督的正常實施,保護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因為新聞輿論監督引發的侵權糾紛
『陸』 怎麼理解濫用輿論監督容易導致新聞侵權
一些真媒體、假媒體,一批真記者、假記者,濫用或冒用輿論監督權,以發表批評報道、「曝光丑聞」等手段要挾報道對象,對基層單位企業等進行敲詐勒索,謀取不法利益,實施違法犯罪行為。 時事評論觀點:如何看待「輿論監督權冒用濫用」問題 新聞媒體被稱為「社會瞭望塔」,新聞記者也被譽為「社會良心」。但在新聞傳媒業日益發達的當下,新聞采訪權特別是輿論監督權,呈現出濫用和冒用的趨勢。中宣部等9部門近日聯合印發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打擊新聞敲詐和假新聞專項行動,同時還通報了一批媒體采編人員及假記者、假媒體新聞敲詐典型案例。 從公布的這批新聞敲詐案例來看,主要存在三類嚴重問題: 第一,部分新聞單位惟利是圖,管理極其混亂,直接導致新聞敲詐案發生。比如《中國特產報》及其記者違法案,該報社領導班子主要由退休或內退人員擔任,主要負責人均來自同一家庭,,未能履行對新聞采編活動和新聞記者的管理職責,對部分采編人員不發工資讓其自謀生計,還要求這些人每人每年上繳20餘萬元費用。而《企業黨建參考報》直接向記者站攤派經營任務,導致部分記者站和記者違規采訪、亂設機構。這類直接將媒體定位為牟利工具的機構,如何能成「社會瞭望塔」? 第二,一些不良記者濫用新聞采訪權和輿論監督權謀取私利。比如《杭州日報》記者楊某收受公關公司30餘萬賄賂案,《證券時報》記者羅某某向某電腦公司索要200萬「封口費」案。這種打著輿論監督的旗號,把本該服務大眾的新聞報道,用作牟取個人和小團體利益的私器,這類記者中的害群之馬,如何能擔起「社會良心」? 第三,一些假記者、假媒體冒用輿論監督權,製造虛假報道,大行不法之事,擾亂社會秩序,影響及其惡劣。如陝西西安「1?15」假記者敲詐勒索案中假記者既合夥敲詐基層單位,又在同夥被抓後詐騙同夥家屬;山東青島「11?25」非法經營報刊案,涉及28種非法報刊,銷售非法報刊達1100萬份,銷往28個省區市。 《新快報》陳永洲事件猶在眼前,這些案例更說明類似行為並非個案,我們的新聞界並非凈土。種種濫用或冒用輿論監督權進行「新聞敲詐」的行為,已成為新聞界一大公害,不僅損害新聞隊伍形象,侵蝕新聞媒體權威性和公信力,還污染社會風氣,擾亂社會秩序,如果任由其存在並蔓延,必然會嚴重阻礙社會的發展進步。 必須通過重拳出擊、動真碰硬地嚴打,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問題,堅決遏制新聞敲詐和假新聞擴散蔓延。只有去偽而存真,嚴懲「假媒體」「假記者」玷污媒體和記者名聲的非法行為,媒體和記者的形象才不會被敗壞、報道也才能更有力量。正人先正己,只有嚴懲新聞界的「害群之馬」,關停一批違規新聞單位,撤銷一批違規記者站,吊銷一批違規記者的新聞記者證,並完善舉報投訴制度,加大社會監督力度,形成震懾效應,才能凈化新聞隊伍,推動形成健康的新聞傳播秩序。 在充滿各種利益、誘惑的當下,媒體、記者應該時刻秉公守法、公正客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讓媒體更有公信力和影響力。在此,不妨重溫新聞前輩范長江的話,「這個社會正需要無數有操守的記者代表人民的利益而奮斗」。我們的記者,要時刻保持清醒、自律,守護職業的良知,堅守記者的操守,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做一個有社會良心的記者。,才能凈化新聞隊伍,推動形成健康的新聞傳播秩序。
『柒』 新聞侵權主要有哪些類型
新聞侵權的主要六類:
一是新聞報道內容失實,這是最主要的新聞侵權類型。
新聞報道內容失實主要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新聞作品中基本事實不真實,即新聞作品中的「事實」與客觀存在的事實不符,使受害人名譽受到毀損,構成侵權;第二種是新聞作品中反映的內容不全面,所反映的內容不是事實的全部,而是事實的一部分,即主要內容、基本內容貶損他人名譽,造成其社會評價降低。
北京某報一名記者在報道一起墜樓自殺事件時,沒有采訪當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會,但其在文章中稱,經采訪當地派出所和街道居委會,得知該墜樓女子為精神病患者,在家受到哥哥的虐待。文章刊登後,死者家屬非常不滿,將報社訴上法庭。經審理,北京一中院終審判決報社承擔侵權責任,並公開致歉,賠償損失3500元。
二是新聞報道評論不當。
對新聞媒體來說,輿論監督是其義不容辭的職責,通過媒體的報道對國家機關、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眾人物與公共利益有關的事務進行批評和建議,能對違法行為形成一種制約、威懾的力量,使被監督者從中受到啟示,正視自己的錯誤,進一步完善自身。新聞報道評論不當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報道事實基本屬實,但在語言上使用了侮辱、謾罵或其它具有人身攻擊性的言詞;另一種情況是新聞報道對客觀事實進行隨意評論,造成對他人社會評價的貶損,構成侵權。但是,如果報道內容基本屬實,僅是個別評論的詞句表達不當,且無侮辱他人人格的內容和用語,不能認定為侵權。
某雜志因刊登北京一作家撰寫的文章被訴上法庭,該文章對另外一名社會知名人士使用了諸多貶損性語言。經法院審理,認定該雜志刊登此篇文章的行為構成了對該知名人士的名譽侵權,被判公開賠禮道歉,賠償精神撫慰金5000元。
三是未經核實轉載其它媒體報道,事後證實報道不實,構成侵權。
如北京某報從網路媒體轉載報道稱,某演員因病去世,實際上該演員正在劇組拍戲。該演員憤而將報紙訴上法庭,法院終審判決該報的行為構成對這名演員的名譽侵權,向其公開賠禮道歉,並賠償精神損失1萬元。
四是在報道中採用與報道內容無關的照片,或者未經同意採用照片,構成侵權。
北京一中院就審理過這樣一起肖像權糾紛案。陝北老漢張大爺在村口曬太陽時,被正在陝北采風的攝影家抓拍下來。後該照片刊登在一家雜志的封面上,陝北老漢遂起訴該雜志和攝影師侵犯肖像權。法院支持了陝北老漢的訴訟請求,陝北老漢終於維權成功。
五是過實報道或暴露他人隱私導致侵權。
為追求獵奇、招徠讀者,或為擴大影響、嘩眾取寵,未經他人同意在媒體上宣揚他人隱私,使其人格評價降低,構成新聞侵權,或因過失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如某篇報道本為表揚某人在工作上取得的進步,卻將此人不願讓人知道的污點披露出來,進行前後對比,本意是好的,但侵害了他人的隱私權,構成了侵權。
六是褒揚性的新聞報道同樣容易引起新聞侵權。
無中生有地任意拔高,對當事人而言不但沒有抬高聲譽,反倒引起社會的非議,造成精神痛苦。批評可能脫離真實,表揚也可能脫離真實。表揚嚴重失實,致他人名譽受損,也會導致侵權。
『捌』 正當的輿論監督與侵害名譽權的界限有哪些
輿論監督和名譽權保護制度同是人類文明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輿論監督和名譽權保護最終的價值取向都是為了整個社會文明的健康發展。因此,法律既保護公民、法人的名譽權,又保護正當的輿論監督。但是,新聞機構在進行輿論監督的過程中,有可能存在著侮辱、誹謗他人的行為,侵害他人的名譽權。區分正當的輿論監督和侵害名譽權的界限應掌握以下幾個方面:
要准確認定報道的事實新聞報道中批評、揭露的事實必須客觀、真實。新聞不能捏造,或借題發揮,歪曲整個事件的意義。由於報道失實而侵害了公民、法人名譽權的,行為人應負侵犯名譽權的責任。
報道不能用攻擊性、侮辱性、誹謗性語言即使評論中所依據的情況屬實,但運用具有惡意的詞句,或揭人隱私,造成他人名譽權損害的,也要承擔民事責任。
例如,利用別人過去的錯誤或生理上的缺陷進行報道,致使他人形象降低的,就構成新聞侵權。
看行為人的主觀態度行為人在撰寫新聞時是有一定的主觀目的的,如果主觀願望是有利於社會和人民的,即使使用了一定的修辭手法也不為侵權。但如果行為人因過失報道的失實的事實中有侮辱、誹謗被監督人的內容,並客觀上造成了被監督人的社會評價降低的,應認定為侵害名譽權的行為。
細枝末節的非原則失實不構成侵權由於受新聞機構的工作程序、新聞報道的及時性、作者調查的非強制性等各種因素的限制,個別枝節性問題的失實有時是難免的。如果要求新聞的每一個細節都符合事實是不切合實際的。而且非原則問題的失實並不能導致被監督者社會評價的降低。
分清對事和對人的區別對有關社會利益的公眾事情進行評論和對某些學術觀點進行的爭論,只要評論人誠實地表達了自己的真實見解,而不是故意貶損他人人格的,一般不應認定為侵權。
要認定新聞單位侵權同樣要看其是否符合侵權民事責任的構成要件,即損害事實、行為人過錯、行為人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的因果關系。新聞單位侵害名譽權的,應承擔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等民事責任。
『玖』 輿論監督的法律問題
在現代信息社會中,新聞機構已成為了人民日常生活專用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承擔了傳播新聞以實現公民的新聞自由的神聖使命。但是,由於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在新聞機構傳播新聞的過程中,可能會給他人的合法權益和自由造成一定的損害。其中,對他人的民事權利的損害,也就是通常講的新聞侵權。
新聞侵權行為又有以下特徵:
首先,要求是一定的新聞媒介公開傳播的新聞才能構成新聞侵權,它發生在傳播新聞的過程中。非以新聞媒介為傳播工具傳播謠言或其他虛偽事實或他人隱私,即使後果嚴重需承擔法律責任,也非新聞侵權。新聞侵權行為必須依附於在新聞傳播媒體。
其次,新聞侵權必須使新聞報道在有不符合事實和法律禁止的內容,從而侵害他人名譽權和隱私權等權利?不符合事實的報道「是指捏造事實,散布謠言,或由於疏忽認定錯誤,擴大或縮小了事實范圍,不當評論與描述,以及新聞圖片報道不符合或超出了法律的界定。」「法律禁止的內容」是指法律中對侵害私人權利和社會公益的行為予以禁止的規定。另外,新聞侵權還必須給特定主體造成損害,「不涉及具體個人,則不構成新聞侵權。」
最後,新聞侵權的主體是新聞機構,只有新聞機構事實的對公民名譽權等權利的侵害才是新聞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