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2008湖南長沙初一下期末復習資料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
(一)自然環境
1、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觀察下圖,我們可以發現:亞洲在東半球的東北部,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與歐洲陸地接壤。
要注意亞洲大部分位於東半球,還有一小部分位於西半球;亞洲大部分位於北半球,一小部分位於南半球。
那麼周圍大洲、大洋在亞洲的哪個方位呢?
正確的描述應該是:太平洋位於亞洲的東面,印度洋位於亞洲的南面,北冰洋位於亞洲的北面;歐洲位於亞洲的西面,非洲位於亞洲的西南,北美洲位於亞洲的東北,大洋洲位於亞洲的南面。
亞洲是世界上跨緯度最廣的大洲,東西距離也是最長。亞洲面積約有4400萬平方千米,幾乎佔世界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大洲。
按地理方位,我們通常把亞洲分為東亞、東南亞、南亞、中亞、西亞、北亞等幾部分。中國位於東亞,東亞還包括朝鮮、韓國、蒙古和日本。亞洲其他各大區與中國的位置關系是:中國北鄰北亞,西鄰中亞和西亞,西南鄰南亞,南鄰東南亞。
2、地形和河流
觀察上圖,首先我們從陸高海深表中得出不同顏色所代表的不同高度。青藏高原和帕米爾高原都位於亞洲的中部,深棕色的顏色表明其平均海拔在3 000米以上。西西伯利亞平原位於亞洲的北部,華北平原位於亞洲的東部,印度河平原和德干高原位於亞洲的南部,以上這些地形區都是由淺黃到淺綠的顏色,說明其海拔都在1 000米以下。伊朗高原位於亞洲的西部,深黃到淺黃的顏色說明其平均海拔在1 000~3 000米。通過以上的讀圖分析,我們可以總結出亞洲地形的特點是:地面起伏很大,地勢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面積很廣。
觀察圖中的河流,我們發現亞洲的許多大河都發源於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狀向四周分流。各河的中下游大多是平原。鄂畢河、葉尼塞河位於亞洲北部,自南向北流;黃河、長江位於亞洲東部,自西向東流;湄公河、恆河、印度河位於亞洲南部,自北向南流。
觀察下面地形剖面圖,圖中的縱坐標代表海拔高度,從圖中可以看出,亞洲地面起伏很大,中部地勢高聳,四周地勢較為低下。
3、復雜的氣候
亞洲范圍廣闊,地跨寒、溫、熱三帶,又因各地地形和海陸位置不同,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①亞洲東部和南部,季風氣候顯著。夏季的降水與夏季風的強弱有著密切關系。一般說來,夏季風強的年份,從海洋上帶來的水汽多,降水也多,降水過多就帶來洪澇災害;反之,夏季風弱的年份,降水就較少,降水過少會帶來旱災。因此東亞和南亞常受夏季風影響發生旱澇災害。
中南半島、印度半島主要屬熱帶季風氣候。那裡終年高溫,夏季盛行西南季風,降水很多,冬季盛行東北季風,雨水稀少。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的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屬於熱帶雨林氣候。
我國東部、朝鮮和日本,屬溫帶季風氣候和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盛行偏南風,高溫多雨,冬季盛行偏北風,寒冷乾燥。
②亞洲的中部和西部,地處內陸,受海洋的影響小,屬乾旱的溫帶大陸性氣候。
③亞洲北部,冬季漫長,氣溫很低;夏季短促,但較溫和。那裡大部分地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中的亞寒帶針葉林氣候,有世界最大的針葉林帶。西伯利亞北部沿海和北冰洋中的島嶼,終年嚴寒,屬極地氣候。
④亞洲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島和南部的印度河平原一帶,終年炎熱,降水量小,蒸發量大,形成熱帶沙漠氣候。地中海沿岸地區,冬季受西風帶的影響,夏季受副熱帶高氣壓的影響,成為冬雨夏乾的地中海氣候。
⑤亞洲中部的青藏高原和一些高山地區,海拔在四千米以上,終年氣溫很低,多雪峰冰川,屬於高山氣候。
在分析了亞洲氣候特點之後,我們來總結一下,分析一個大洲的氣候特點的方法和步驟。我們可以從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哪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等方面進行分析。然後再把這種方法應用於其他大洲。例如,分析下面非洲的氣候圖,可以發現非洲的氣候分布具有以熱帶氣候為主、熱帶沙漠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廣布、氣候類型分布南北對稱等特點。
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很大。尤其是季風氣候,雨熱同期使農作物得以旺盛生長。降水的季節變化和年際變化所帶來的頻繁的旱澇災害,又嚴重威脅著農業生產。
(二)人文環境
1、人口最多的大洲
2000年世界人口達60.55億,其中61%是分布在亞洲。東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的地區。
分析上圖,從圖中找出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位於亞洲的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巴基斯坦、孟加拉國。
根據上圖,各大洲按人口數的排序為: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大洋洲;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排序是: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歐洲。
亞洲人口眾多,對資源和環境產生了沉重的壓力。同學們可以試著完成下列框圖。
2、多樣的地域文化
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個左右,約佔世界民族總數的一半,各民族人口數懸殊比較大,而且分別創造了各自的文化。亞洲的文化主要有華夏文化、印度河流域文化、恆河文化和阿拉伯文化等。不同地區的民族,在建築、服飾、音樂舞蹈、禮儀等各方面都表現出不同的文化藝術風格和不同的民風民俗。
分析不同地區的文化與當地自然條件的關系:
①沙烏地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乾旱。由於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乾旱的草場適於發展畜牧業。牧人們採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②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禦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③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葉門位於丘陵地帶,所以葉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④恆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⑤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於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⑥日本由於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築有很多防震設計。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文化現象與當地自然地理環境的關系非常緊密。
亞洲的三個人類文明發祥地位都於溫帶的南部、亞熱帶和熱帶的北部,也就是既沒有過於寒冷的地區,也沒有過於炎熱的地區;從降水來看沒有極度乾旱的沙漠地區,也沒有極度濕潤的雨林地區;從地形來看都位於大江大河的沖積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這一切都是巧合嗎?不,這說明人類的文明同自然環境是密切相關的。
3、經濟發展差異
亞洲少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大部分國家屬於發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差異也很大。
下圖所示的國家中,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有日本、新加坡和以色列,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低於500美元的有蒙古、尼泊爾、印度、孟加拉國和越南。由此可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能夠反映出亞洲各國的經濟差距是巨大的。中國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圖中所給出的14個亞洲國家中排第9位,處於中等偏下的地位。
各國經濟發展的水平的不同是由不同的國家自然、歷史、社會條件的不同導致的。廣大發展中國家過去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經濟基礎薄弱,大多數國家獨立以來民族經濟都有一定發展。例如,新加坡利用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從轉口貿易發展起步,到大量的出口加工型企業,再到金融業和旅遊業。近年來隨著科教事業的發展,新加坡已經成為東南亞最大的高科技產業中心。韓國也是從20世紀60年代的出口導向型工業化戰略,轉向70年代初的重化學工業化,再發展到80年代的「技術立國」戰略。波斯灣沿岸國家是因為大量出口石油資源,而成為比較富裕的國家。
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惟一標准,國家的產業結構也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第一產業指農業(包括農、林、牧、漁業等);工業和建築業是第二產業;流通部門和服務部門屬於第三產業。總的來講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第三產業比重越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低的國家,第一產業的比重越大。
法律護我成長
1、總體邏輯分析
本課設計了兩個框的內容:「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善用法律保護自己」。第一框「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主要講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的必要性,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的基本要求;第二框「善用法律保護自己」主要介紹了保護自己的途徑和方法。
2、各框內部邏輯結構
引言部分
引言以一個母親斥罵自己的女兒為案例,引出現實生活中不尊重未成年人、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權益的現象較為普遍,從而指出青少年需要國家給予特殊的保護,青少年也應該增強自我保護意識,學會運用法律手段保護自己的權益。
第一框「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
本框由「家庭保護和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兩目組成。
通過小晨的經歷引出國家制定專門的法律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是必要的。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做出了明確規定,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設置了四道防線。
關於家庭保護。首先闡述了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長的搖籃,它是未成年人的基本生活環境,是未成年人理想得以實現的起點和基本的條件。然後教材對家庭保護的基本要求做了表述。接著簡要說明了家庭保護的作用,有兩層意思:第一,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來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第二,為未成年人提供適宜的家庭環境。
關於學校保護。學校保護有三層意思,首先講明學校保護的涵義,然後講清學校對未成年學生進行保護的重要意義。最後對學校的保護內容加以概括,即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發展、人身權利的維護、生命安全的保障等。
關於社會保護。首先指出社會保護要求全社會創造出一種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其次指出社會保護包括社會、文化、身體健康、勞動等五個方面的保護。
關於司法保護。首先指明「司法機關」指的是哪些部門,其次指出司法保護中主要有哪些保護措施。
第二框「善用法律保護自己」
本框由「求助有路」、「敢打官司」、「善於斗爭」三目組成。
「求助有路」通過13歲的女孩要求上學遭到繼父拒絕的案例引出自己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應該尋找正確的手段去維護,請求相關的機構給予幫助,從而指出非訴訟手段是我們維護合法權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打官司」是維護我們合法權益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一種手段。首先通過小苗在學校擦日光燈時不小心摔傷並致殘以訴訟的方式較好解決了問題,由此介紹了訴訟的三種類型: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通過相關鏈接欄目學生可以清楚地了解三種訴訟適用的范圍。
「善於斗爭」對學生來講是最為重要的。它要求學生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權,這樣做既保護自己健康成長,又能維護法律尊嚴、社會穩定。同侵權行為作斗爭,這是青少年義不容辭的責任。通過案例使學生懂得要智斗,並引導學生在已有方法的基礎上,總結幾種適合中學生的機智斗爭方法。
具體知識介紹
1、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家庭保護和學校保護
(1)未成年人的范疇:凡未滿18周歲的公民都是未成年人。
(2)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必要性:
①未成年人代表著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重任。
②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都不成熟,沒有經濟實力,缺乏自我保護能力。
③保護未成年人健康成長是國家和全社會的共同責任。
(3)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的給予特殊保護
①制定了未成年人保護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專門保護我們的合法權益。
②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做出了明確的規定,為保護我們設置了四道防線。
(4)家庭保護的基本要求及意義
①家庭保護,要求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依法履行對未成年人的撫養、監護的職責,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權利。
②意義:這能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來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提供適宜的家庭環境。
(5)學校保護的基本要求、涉及的內容和意義
①學校保護,要求學校等教育機構依照法律的規定,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並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實施保護。
②涉及的內容: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發展、人身權利的維護、生命安全的保障等方面。
③意義:未成年人有很長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所以學校的教職工對未成年人的培養教育負有重大的責任。
2、特殊的保護,特殊的愛——社會保護和司法保護
(1)社會保護的基本要求及包括的方面
①社會保護,要求全社會創造一種有利於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社會環境。
②社會保護的內容:包括對未成年人的社會文化保護、身體健康保護、勞動保護、自由權和精神權的保護等方面。
(2)司法保護的基本要求及重要措施
①司法保護,要求公、檢、法及司法行政部門等依法履行職責,對未成年人實施專門保護措施。
②重要措施:設立少年法庭,不公開審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尊重違法犯罪未成年人的人格尊嚴,保護其合法權益,做好刑滿釋放未成年人的安置工作,等等。
3、善用法律保護自己——求助有路
(1)我們維護權益的最有力武器的法律。
(2)能夠提供法律服務和幫助的機構:法律服務所、律師事務所、公證處等。
(3)我們維護權益的手段有訴訟手段和非訴訟手段。
(4)非訴訟手段是我們維護合法權益常用的有效手段
①它通過向政府有關部門、司法機關、人民團體、有關社會團體等各方面反映問題,尋求幫助,解決問題;
②它或者還通過調解、仲裁等方式,解決爭議、糾紛,保障公民權益。
4、善用法律保護自己——敢打官司
(1)訴訟的含義及類型
①含義:訴訟即打官司,是人民法院主持有利害關系人參與的處理糾紛的程序。訴訟是維護我們合法權益最正規、最權威、最有效的一種手段,是保護我們權益的最後屏障。
②類型: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
刑事訴訟:是指國家司法機關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揭露犯罪、證實犯罪、懲罰罪犯的活動。
民事訴訟:是人民法院在當事人和其他訴訟參與人的參加下,依法審理民事案件和解決民事糾紛的活動。
行政訴訟:俗稱「民告官」,是指人民法院在雙方當事人的參與下,依照司法訴訟程序解決行政爭議案件的活動。行政訴訟是解決行政糾紛的重要途徑。
5、善用法律保護自己——敢打官司
(1)青少年要自覺依法律己、依法做事、依法維權,既保護自己健康成長,又能維護法律的尊嚴、社會的穩定。
(2)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是全體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
①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要善於運用法律武器維權,善於同侵權行為做斗爭;
②當國家、集體、他人的權益受到非法侵害時,我們也要加以維護。
(3)同違法犯罪分子斗爭的方法:
①同違法犯罪作斗爭時,既要勇敢,又是要機智;要講究智斗,力求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巧妙地將不法分子抓獲。
②面對歹徒行凶,設法穩住歹徒,記住歹徒相貌,了解歹徒去向,及時撥打「110」報警電話,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
二、重點知識解析
未成年人受法律保護的基本內容有哪些?
法律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是必要的,體現了黨和國家對未成年人的關懷。在未成年人保護法中,對家庭保護、學校保護、社會保護、司法保護做出了明確規定,為保護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設置了四道防線。
1、家庭保護
(1)家庭保護是未成年人保護的基礎。
(2)家庭保護的作用,有兩層意思:第一層,使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免受來自家庭方面的侵害。第二層,為未成年人提供適宜的家庭環境。家庭保護要求家長,一方面要反對對未成年人只養不教,放任自流;另一方面也要反對家長對未成年子女過分溺愛或管教過嚴。
2、學校保護
(1)學校保護的涵義:學校對未成年人進行教育,並對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實施保護。
(2)學校保護的重要作用。我國未來人才的素質怎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學校對未成年人的教育和保護工作。未成年人有很長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因此學校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合法權益的保護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學校保護的內容:未成年人的教育和發展、人身權利的維護、生命安全的保障等。
三、難點知識剖析
為什麼要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予以特殊保護?
在我國,年齡未滿18周歲的人為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發育都還不成熟,世界觀、人生觀還未形成,可塑性很大,辨別是非、區分良莠的能力還較差,抵禦社會上不良風氣侵襲和誘惑的能力還較弱,容易受到各種違紀、違法、犯罪行為的侵害。未成年人的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在社會上屬於需要予以特別保護的一個群體——弱勢群體。對於這一弱勢群體予以特殊保護,是世界各國的一個通例,也是我國堅持的一項法律原則。
未成年人作為一個弱勢群體,與成年人相比,自我保護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都較差。表現在當他們的合法權益受到不法侵害時,往往意識不到,甚或錯誤地認為也許本來就該如此。比如,當因為未完成作業而受到老師體罰時,便認為理應如此;即使明知受到不法行為侵害時,比如受到家庭和社會暴力侵害時,由其本身生理、心理的發育狀況決定,也沒有足夠的能力來保護自己。為了保障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發展過程中免受不法侵害,家庭、學校和社會必須對他們予以特殊保護。
未成年人作為一個特殊群體,除了享有成年人所具有的絕大部分合法權利外,法律還規定了他們享有一些特殊權利,如在家庭中的被撫養權,任何人不得剝奪的接受國家提供的九年義務教育權,一旦犯罪後受到區別於成年人的特殊審判權、免受死刑懲罰權等。未成年人這些特殊權利的行使,都有賴於家庭、學校乃至全社會的特別關心和努力。因此,必須動員全社會的力量來保護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未成年人是人類的希望,國家、民族的未來。對未成年人的合法權益予以特殊保護,做好他們的培養教育工作,是一項具有戰略性的,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系統工程。各級政府、部門、組織、團體、學校、家庭乃至每一個公民,都承擔著保護未成年人合法權益,培養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神聖義務。
Ⅱ 溫縣國土資源局
溫縣地處豫北平原西部,南濱黃河,北臨沁水,是焦作市的南大門,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懷葯之鄉」、「調料之鄉」和優質小麥種子基地、小麥畝產千斤縣,是中國太極拳發源地,三國著名軍事家司馬懿的故鄉。全縣總面積462平方公里,轄10個鄉鎮,262個行政村,總人口42萬人。溫縣歷史悠久,素有「古國」、「古都」、「帝鄉」美譽。境內歷史文物遺存豐富,有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國家重點文化保護單位慈勝寺以及古溫國遺址、司馬故里、子夏故居等眾多人文、自然景觀。
張秉峰 黨組書記、局長
任光新 黨組成員、副局長
靳志祥 黨組成員、副局長
晁岱栓 黨組成員、副局長
鄭紅雲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鄭振西 黨組成員、儲備中心主任
史保衛 黨組成員
張秉峰簡介:男,漢族,河南溫縣人,出生於1963年2月,大專文化,中共黨員,1983年9月參加工作。1981年9月~1983年9月,在河南省財稅學校學習;1983年9月~1993年3月,在溫縣工商局、組織部工作;1993年3月~2002年9月,在溫縣教委任副主任、副書記、北冷鄉鄉長;2002年9月,任溫縣國土資源局紀檢組長、副局長;2009年3月,任溫縣國土資源局黨組書記、局長。
【機構設置】現內部設有辦公室、行政事項服務股、執法監察股、地籍管理股、耕地保護股、規劃股、地礦股、基層股和測繪管理股9個職能股室。轄7個二級機構:土地儲備中心、地產交易中心、土地整理中心、紀檢監察室、地價評估所、信訪辦、測繪隊;派出10個鄉國土所:溫泉鎮國土所、岳村鄉國土所、祥雲鎮國土所、招賢鄉國土所、黃庄鎮國土所、番田鎮國土所、北冷鄉國土所、武德鎮國土所、趙堡鎮國土所、南張羌鎮國土所。
【土地資源】截至2010年底,溫縣土地總面積48130.05公頃,其中耕地29889.83公頃,園地346.46公頃,林地2167.79公頃,草地16.76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8084.74公頃,交通運輸用地1655.27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5657.10公頃,其他土地312.10公頃。2010年度全縣耕地面積減少13.81公頃,園地面積減少4.56公頃,林地面積減少0.86公頃,城鎮村及工礦用地面積增加162.15公頃,交通運輸用地增加21.93公頃,水域及水利設施用地面積減少163.71公頃,其他土地面積凈減少1.14公頃。
【基本農田保護】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提出的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和「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實保護耕地」的基本國策,按照基本農田保護「面積不減少,質量不降低,用途不改變」的要求,組織縣與鄉鎮、鄉鎮與村、村與組、組與戶逐級簽訂了耕地保護責任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基本農田保護體系。確保了全縣基本農田面積達到了市定目標27213.6公頃。同時,加大對土地協管員的培訓工作,強化土地巡查和土地監管,建立健全國土資源土地協管員制度,構建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縣、鄉鎮、村三級監管網路。
【地政地籍管理】土地登記發證工作是2010年的重點工作,為保障此項工作的順利開展,成立了領導小組,制訂了工作方案,多方籌措經費抓好工作落實。共辦理國有土地登記發證101宗,農村集體土地登記約1萬戶。按時完成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標准時點統一更新工作,擬寫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匯報材料,報送並通過市二調辦驗收,且對二次調查中的飛出地進行統計,調整補劃了基本農田上圖中非耕地地類。
【建設用地管理】對於項目用地,本著精打細算的方針,在節約集約用地上下工夫,嚴格按照《工業項目用地控制指標》和相關要求,從嚴審查投資強度、建築系數、容積率、辦公生活服務設施所佔比例、綠地率等控制指標,擬定了《關於嚴格節約集約用地管理切實提高產業集聚區土地利用效率的意見》。做好2010年建設用地報批後續工作,核對宗地42宗,面積40.4公頃。嚴格審閱每塊用地所報資料,核減不合理超標准用地規模,全年共核減不合理用地面積12公頃,盤活存量土地3.5公頃。全年公開出讓土地16宗,面積86.5公頃,成交價款11325.1萬元,高出政府底價381萬元。共辦理土地抵押手續15宗,抵押面積49.7公頃,貸款金額11240萬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土地開發復墾整理】一是充分挖潛和利用好黃河灘塗後備資源,申報實施了「溫縣2010年度補充耕地儲備項目」,可有效增加耕地面積約525公頃,為保障占補平衡奠定了基礎。二是完善黃庄鎮和番田鎮的土地整理項目的後期工作。黃庄鎮土地整理項目於2010年9月13日通過縣政府和監督部門的驗收,11月17日通過市國土資源局專家的終驗。番田鎮土地整理項目的整改方案和整改報告送至國土資源廳。三是申請了溫縣黃庄鎮等三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和趙堡鎮等四個鄉鎮土地整理項目,共涉及全縣28個村莊,總面積為2100公頃,爭取資金5000餘萬元。
【執法監察】加大執法力度,有效遏制土地違法行為。一是通過「溫縣國土資源巡迴法庭」加大對土地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截至2010年底,已查處和制止違法用地2起,較好地發揮了執法利劍的作用,確保了全縣用地秩序良好。二是開通了12336國土資源違法舉報電話,管理和落實群眾監督舉報。2010年共受理群眾來電舉報案件41起,來電咨詢5起,做到了對違法違規用地行為及時發現、及時制止、及時處理。三是健全完善國土資源協管員制度,通過定期發放宣傳資料、談心,進一步拓寬協管員土地管理知識面,從而加強基層土地巡查檢查力度。四是通過土地執法監察大隊對全縣范圍內的違法用地行為進行監管。同時嚴格執行土地違法案件查處責任追究辦法,增強了執法人員的責任感。全年共發現違法用地5起,制止5起,制止率達100%,真正做到了發現一起、制止一起。
【國土資源規劃】在鄉級規劃修編中,結合全縣實際,與「二調」成果相結合,緊緊抓住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保護、節約集約利用土地、優化城鄉用地結構和布局、統籌區域土地利用等關鍵工作,有計劃、有重點地穩步推進各項工作。主動與縣發改委、縣新農辦、縣建委等部門就擬建重大項目和有關規劃情況進行溝通了解,積極與城市規劃、村鎮規劃、交通規劃等有關規劃做好對接,在3月份市政府審批備案前為各鄉鎮調整變更規劃建設用地100餘公頃。在備案後,10月份通過到市局溝通和努力爭取,又為溫泉度假酒店、西南冷懷葯交易市場、鑫源路向東延伸、前上作和後上作居民安置點、縣產業集聚區PU人造革製革區、縣污水處理場擴建工程等重點項目調整規劃110公頃。
【人事教育】2010年,溫縣國土資源局緊緊圍繞「保護資源,保障發展,維護權益,服務社會」的總體要求,狠抓了系統隊伍建設。以創建群眾滿意基層站所為契機,開展了一系列形式多樣的活動。一是召開評選動員會,詳細制訂評選方案,為評選活動的順利開展提供依據。二是加大創建宣傳力度,讓創建評選活動深入社會各個階層,真正達到以活動促工作的目的。通過發放徵求意見卡、公開投訴監督電話、懸掛宣傳橫幅、製作以明示服務承諾為主的宣傳展板等形式,充分營造創建活動的良好氛圍。三是組織行風監督員先後兩次對各鄉國土所的創建情況進行抽查暗訪,並邀請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及行風監督員到縣國土資源局召開座談會,就國土部門的工作作風、服務質量、行風評議等方面徵求意見和建議。在徵求意見的過程中,各基層國土所的各項工作得到了進一步改進和加強,促使全面提高服務質量,在社會各界樹立了新時期國土部門的良好形象,全縣10個國土所均已達到了標准化鄉所的要求。
【黨風廉政建設】結合《廉政准則》學習、「我的崗位與溫縣發展」大討論、「創先爭優」、「職務是義務、權利是責任、工作是使命」和「兩整治一改革」等活動的開展,採取邀請專家領導授課、觀看先進事跡等多種形式,加強反腐教育和廉政建設,積極組織人員參加市局組織的「職務是義務、權利是責任、工作是使命」演講比賽,選派人員分別取得了全市一等獎和三等獎的好成績;參加縣委組織部組織的「我的崗位與溫縣發展」大討論辯論賽,選派人員取得了二等獎的好成績。
【衛片執法檢查】明確衛片執法檢查工作的嚴峻形勢,切實加大工作力度,早部署、早落實、早安排,成立衛片執法檢查小組,統籌推進衛片執法檢查工作,明確各成員的責任和職責,清楚任務和時限,結合國家土地督察濟南局到焦作市督察的契機,加大對違法用地的檢查力度,2010年共檢查圖斑13個,涉及17宗地。通過衛片執法檢查共查處違法用地1宗,面積17.01畝,其中耕地17.01畝,拆除違法建築2000平方米,復耕土地面積4.33畝,申請法院強制執行1宗,移送司法機關1人。
【粘土磚生產反彈「春季集中整治行動」】按照焦作市聯席辦《關於印發<開展粘土磚生產反彈「春季集中整治行動」實施方案>的通知》,根據縣政府的指示,聯合公安局、環保局等其他執法部門開展了粘土磚生產反彈「春季集中整治行動」,制訂了集中整治工作方案,對各部門的工作職責進行了明確分工,確保春季集中整治行動成效顯著,鞏固近年來粘土磚瓦窯廠整治成果。全縣有燒結磚企業9家,5家隧道窯,4家烘乾室輪窯,在排查中發現有一家企業違規存在有晾坯場。縣聯席辦及時組織有關部門,對在林帶中違規使用的晾坯場進行了清理。全縣的燒結磚企業沒有一家違規存在晾坯場。
【信息化建設】堅持統一規劃、統一標准、信息共享、服務社會的原則,建立公眾信息服務網路,實現國土資源信息社會共享,提高公共服務水平。一是通過局政務信息網,公開了職能職責和辦事程序,及時發布服務承諾。二是積極落實綜合事務管理平台和視頻會議室建設,爭取政府資金60餘萬元,逐步完善招標程序。三是加強信息技術保障力度。堅持做好計算機軟硬體維護、網路管理、數據管理及更新、攝影錄像、音響調控等信息化基礎性工作,為國土業務開展提供有力保障。
【信訪工作】一是提高信訪案件辦理質量,全面實行案件會審制度。通過集中辦案、集體會審,共辦理涉土信訪案件4起,正在努力解決中。二是把信訪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堅持每周二、四由局領導輪流接訪,全面推行信訪聽證,一次性辦結,掛牌督辦,疑難案件集體會審等制度,著力打造信訪綠色通道。三是集中開展「矛盾糾紛排查」活動。對在全縣范圍內排查出的37起矛盾糾紛和隱患,全部建立台賬,明確直接領導和責任單位責任人,限期化解,真正做到程序結案不算結、息訪息訴是目的。圓滿化解32起矛盾糾紛,其餘正在積極協調處理中。
(閆金偉 李瑞標)
Ⅲ 春秋戰國的強人有哪些
李斯(?~前208年),楚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人,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諸子百家中,李斯和韓非師從荀子習帝王之術,後都成為法家學說的代表人物。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1]),羋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國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中國最偉大的詩人之一。
宋玉(生卒年不詳)戰國後期楚國辭賦作家。其藝術成就很高,為屈原之後最傑出的楚辭作家,後世常將兩人合稱為「屈宋」。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名周,生卒年尚不能斷定,約與孟子同時。戰國時代宋國蒙(今河南商丘人,另說安徽蒙城人),曾任漆園吏。著名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後世將他與老子並稱為「老莊」。他也被稱為蒙吏、蒙莊和蒙叟。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經。
白起(?-前257年),也叫公孫起,戰國時期秦國郿縣(今陝西眉縣常興鎮白家村)人,秦國名將,中國軍事家、統帥。為將三十多年,拔七十餘城,共殲過百萬敵軍,魏國、趙國、韓國、楚國等國皆畏忌三分,有伊闕之戰、長平之戰等輝煌勝利。白起因戰功被封為武安君,與王翦、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曹劌,中國春秋時代魯國人。據《春秋左氏傳》記載,長勺之戰爆發前,曹劌進見魯庄公,詢問魯庄公決定迎戰的根據。在同意了魯庄公提出的部份理據後,他獲批准隨行督戰,並帶領魯國軍隊擊敗來犯的齊國軍隊。
鬼穀子,中國歷史上戰國時代的顯赫人物,是「諸子百家」之一,縱橫家的鼻祖,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他原名王詡,自號鬼谷,民間稱為王禪老祖。「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隱居地(今河南登封縣內的歸谷山)而得,因「鬼」、「歸」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傳,兼之「鬼」字更富傳奇色彩,故將「歸谷」習稱為「鬼谷」。
廉頗(生卒年不詳),戰國末期趙國的名將,與白起、王翦、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他曾在對齊國、魏國的戰爭中取得勝利。長平之戰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禦了秦國軍隊。長平之戰後,又擊退了燕國的入侵,斬殺燕國的栗腹,並令對方割地求和。晚年時,因不得志,他先後投奔魏國和楚國,去世後葬於壽春(今安徽壽縣境內)。他和趙國上卿藺相如之間曾發生過「負荊請罪」的故事,傳為美談;史書記載廉頗食量驚人,年老時每頓飯還能吃一斗米,十斤肉,因此宋朝大詞人辛棄疾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李信,戰國時代秦國將軍,助秦王政消滅六國。為漢飛將軍李廣的五世始祖
龐涓,戰國時魏將,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龐鬥智故事的主角之一。相傳與孫臏同拜於隱士鬼穀子門下,因嫉妒孫臏的才能,恐其賢於己,因而設計砍斷他雙腿的膝蓋骨。後魏、齊交戰,孫臏困龐涓於馬陵(今河南范縣西南),涓智窮,大嘆「遂叫豎子成名」,自刎而死,史稱馬陵之戰。
庄蹻,一作莊豪,戰國時楚國人,楚莊王之苗裔,在他生平當中有兩件大事,一是反楚起事,二是入滇。
司馬錯,秦惠王時期將領,學屬縱橫家。曾跟張儀有過爭論,主張先伐蜀再伐韓。前316年從石牛道上縱橫千里,滅掉蜀國。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馬錯率隴西兵二十萬人南下東攻楚國,迫楚獻出漢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
司馬穰苴(生卒年代不清),本姓田。春秋時代齊國的將軍,大夫。軍事家、軍事理論家
商鞅(約前390年-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稱為衛鞅,又稱公孫鞅,後封於商,後人稱之商鞅。在秦國執政十九年,秦國大治,史稱商鞅變法。
孫臏(?-前316年),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本名不傳,(另有一說:其本名孫賓)因其受過臏刑(剔去膝蓋骨),故名孫臏,生於戰國時期的齊國阿鄄之間(今山東省的陽谷縣阿城鎮,鄄城縣北一帶)。曾傳說他是孫武的後人,但後來此說已被推翻。戰國時期曾被齊威王任命為軍師,幫助齊國取得了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的勝利。
孫武(約公元前535年 - ?),字長卿。後人尊稱其為孫子、孫武子、兵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
蘇秦(-前284年),字季子,東周雒陽(今河南洛陽東)乘軒里人,相傳為鬼穀子的徒弟。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合縱(聯合其他國家對付秦國)。
田單,臨淄人,戰國時田齊宗室遠房的親屬,任齊都臨淄的市掾(秘書)。前284年,燕國大將樂毅出兵攻佔臨淄(今山東淄博東北),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最後只剩了莒城(今山東莒縣)和即墨(今山東平度縣東南),田單率族人以鐵皮護車軸逃至即墨。
伍子胥(前526年-前484年)(胥,Xū,粵音:須)名員(員,yún,粵音:雲),字子胥,春秋時期楚國人,後來吳國封他於申,因此又叫申胥。
吳起(前440年-前381年),中國古代軍事家和政治家。
樂毅(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燕將。魏國名將樂羊後代,事燕昭王。本為趙人,有賢才,好兵法,甚為趙人器重
張儀(-前310年),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提倡連橫,即秦國聯合其他諸侯國中的幾個,然後對抗其他的諸侯國。這比公孫衍的合縱更加有效。
趙括(?-前260年9月),戰國時期趙國的將領。也叫馬服子,其父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
李牧(?~公元前229年),是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的著名將領,戰功顯赫,生平未嘗一敗仗。 與白起、廉頗、王翦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王翦(生卒年不詳),戰國時期秦國名將,關中頻陽東鄉(今陝西富平東北)人,主要戰績:破趙國都城邯鄲,消滅燕、趙;以秦國絕大部分兵力消滅楚國。與白起、廉頗、李牧並稱戰國四大名將。
田嬰,中國戰國時期[齊國]人,號靖郭君,孟嘗君田文之父,齊威王的兒子,齊宣王的弟弟。
田忌(?-?),中國戰國戰國時期人物,約為公元前340年,孫臏逃亡到齊國時,田忌賞識孫臏的才能,收為門客。在一次賽馬時,孫臏向田忌提出了以下馬對上馬,以上馬對中馬,以中馬對下馬的田忌賽馬法。
白公勝(?—前479年) 春秋末期楚國大夫,楚太子建之子,楚平王嫡孫。楚太子建攜家出逃至鄭國。不久,其父為鄭人所殺,又由鄭國逃奔到吳國。楚惠王二年(前487年),楚令尹子西召勝回國。封在白地(今河南息縣東),號白公。欲伐鄭報仇而未能,遂恨楚之君臣,暗中積極爭取民眾,凖備奪權。
秦開燕國將領,早年在東胡做人質,很受東胡的信任,通曉民情風俗。燕昭王即位後,秦開逃歸燕國。後於前300年大破東胡,迫使東胡北退千餘里,度過遼水進攻萁氏北韓,直達滿番汗(今鴨綠江)為界,據有遼寧全境。並開辟遼東,置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五郡,築燕長城。《史記.匈奴傳》有其事跡。其孫為秦舞陽。
趙奢,生歿年不明。中國戰國時代東方六國的八名將之一。
魏悼子,名口,春秋時晉國大夫,魏氏領袖,魏國先祖,魏武子之子,魏昭子之父(生卒年不詳) 《史記》曰:十九年反,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列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
魏犨 (生卒年不詳)春秋晉國大夫 以勇力聞世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相傳為中國春秋末期魯國史學家,為《左傳》和《國語》的作者。《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
董狐,春秋時期晉國沃曲(今山西聞喜縣)人。周大夫辛有的後裔,世襲太史之職,亦稱「史狐」。因董督典籍,故姓董氏。董狐以秉筆直書聞名。孔子稱董狐為「書法不隱」的「古之良史」。後人將寫文章能依照事實陳述、公正不偏的人稱為「董狐之筆」,宋代文天祥的《正氣歌》有:「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但是他寫「趙盾弒其君」卻不是事實,有違以事實為根據的述史原則。
春申君(?-前238年),名黃歇,中國戰國時代楚國人。楚考烈王時期官至楚國令尹(楚國官制,相當於戰國時代其他諸侯國的丞相),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信陵君魏無忌合稱為「戰國四公子」。
曹沫(生卒年不詳),春秋時代魯國人,為當時的力士。
管仲(約前725-前645年),名夷吾,字仲,諡號敬,史稱管子,出生於潁上(今安徽潁上縣),春秋時代的政治家,哲學家,周穆王的後代。《史記·管晏列傳》、《管子》、《左傳》記載他的生活傳記,《論語》(憲問第十四)也有關於孔子對他的評論,北宋蘇洵的《管仲傳》也有一些分析。
荊軻(?-前227年)中國古代著名刺客。也稱慶卿、荊卿、慶軻。受燕太子丹之託入刺秦王,失敗被殺
呂不韋(前292年-前235年),中國戰國時代衛國著名商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後位及秦相。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人
孟嘗君,名田文,中國戰國四公子之一,齊國宗室大臣。其父靖郭君田嬰是齊威王么兒、齊宣王的異母弟弟,曾於齊威王時擔任要職,於齊宣王時擔任宰相,封於薛(今山東滕州東南),權傾一時,諡為靖郭君。田嬰死後,田文繼位於薛,是為孟嘗君,以廣招賓客,食客三千聞名。
平原君,名趙勝(?-前253年),趙惠文王的弟弟,是中國東周戰國時期趙國宗室大臣,在趙惠文王和趙孝成王時任相,是著名的政治家之一,以善於養士而聞名。和齊國孟嘗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楚國春申君黃歇合稱戰國四公子。
秦舞陽(前240年-前227年),燕國賢將秦開之孫。十三歲時犯下殺人案[1],燕太子丹找到了他,後隨荊軻赴咸陽刺秦王,「至陛,秦舞陽色變振恐,群臣怪之」,荊軻連忙解釋,「北蕃蠻夷之鄙人,未嘗見天子,故振懾。」後來事敗,荊軻被殺,司馬遷在《史記》中,並沒有交待秦舞陽的下場。
叔向,羊舌氏,名肸,叔向是他的字,春秋時期晉國的政治家。叔向歷事晉悼公、晉平公、晉昭公三世。前546年,叔向代表晉國與楚國達成了弭兵會盟,緩和了當時的形勢。
信陵君(?-前243年),名魏無忌,中國戰國時代魏國人,是魏昭王的兒子,魏安厘王同父異母的弟弟。信陵君是戰國時代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魏安厘王時期官至魏國上將軍,和平原君趙勝、孟嘗君田文、春申君黃歇合稱為「戰國四公子」。
僖負羈,又名厘負羈 (生卒年不明),中國春秋時代曹國大夫。
西門豹,中國戰國時代魏國人,政治家及水利專家。魏文侯在位期間,受翟璜推薦擔任鄴令,任內破除了「河伯娶婦」的迷信習俗,又發動民眾開鑿了十二條運河,引河水灌溉民田。
豫讓(生卒年不詳),春秋時代晉國人,為當時著名刺客。
專諸(?-前515年),又作鱄諸,春秋時代吳國堂邑人,為當時著名刺客。
子都(?-?),是春秋時期鄭國大夫,為鄭國公族(姬姓),名閼(拼音:è,中古拼音:qat),又稱公孫閼,是著名美男。《詩經·鄭風》有:「不見子都,乃見狂且。」《孟子·告子》有:「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
鄒忌,生卒年不詳,戰國時代齊國人。《史記》亦作騶忌,田齊桓公時以為重臣,齊威王時為相,封於下邳(今江蘇邳縣西南),號成侯。後又事齊宣王。
伍奢,楚平王時太子太傅。由於費無忌對太子的陷害,牽連伍奢被補。費無忌擔心伍奢的兒子伍尚和伍子胥要報仇,於是召他們來,表示來了就放過伍奢,不來就馬上殺了他。伍尚和伍子胥明白去了也只是一同受死,伍尚不忍父親獨自受死,又怕自已報不了仇,被人恥笑,於是前往。伍子胥則逃走,准備報仇,輾轉去到吳國,最終成功報仇。
公子糾 (? — 前685年),中國春秋時代齊國人,姜姓,齊襄公及齊桓公之弟。襄公時,各公子 (主要是其兄弟) 各自流亡他國以避禍。公子糾的母親是魯國人,故他在管仲及召忽的輔佐及陪同下逃到魯國。公孫無知被殺後,魯國發兵送公子糾回國,卻被公子小白用計爭先。小白回國即位,是為齊桓公。
公孫強 (? — 前487年),中國春秋時代曹國人。原為平民,後獲曹伯陽委任為司城。他向曹伯陽提議建立霸業,與晉國絕交及入侵宋國,結果宋國於前487年出兵滅亡曹國。公孫強和曹伯陽皆被宋景公處死。
宰孔,相傳是周公的後代子孫,人稱周公孔,為宰姓的始祖。東周周襄王朝時任王室太宰,輔佐周襄王理政,人稱之為宰孔。周襄王元年(前651年)齊桓公稱霸中原,召集魯、衛、宋、許、鄭、曹各國諸侯在(今河南蘭考縣東)會盟,宰孔代表周襄王出席,見證了第一位春秋五霸,他也預言了齊桓公驕傲,「不務德而務遠略」的下場。
申生,春秋時代人物,晉獻公之嫡長子,齊姜所生,本是晉國太子(世子)。
祭足 (? — 前682年),字仲,又稱祭仲,中國春秋時代鄭國的政治家及謀略家。
秦夷公,是中國春秋時代秦國人,秦哀公之子,被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史記》稱夷公「早死,不得立,立夷公子,是為惠公。」,亦即他未曾成為秦國的正式君主。
秦靜公又作竫公,是中國春秋時代秦國人,為秦文公之長子,立為秦公爵位繼承人,他在文公四十八年時去逝,賜諡號為竫公,並改立竫公之長子贏立(秦憲公)為秦公爵位繼承人。
聶政(生卒年不詳),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刺客。也是史記中提到的五名刺客之一。
范雎(-前255年),據漢文獻作范且,字叔,中國戰國時魏國人,秦昭王宰相。
費無忌,楚平王時太子少傅,伍奢為太子太傅。楚平王派費無忌替太子建到秦國去迎接秦女孟贏來和太子結婚,孟贏甚美,費無忌便勸平王自已娶她,平王十分寵信秦女,費無忌也轉為侍奉平王,由於擔心平王逝世後太子對自己不利,於是不斷離間平王和太子建。太子建後來被迫逃亡未國,伍奢被迫害而死,兒子伍子胥逃走,輾轉逃至吳國。後來費無忌與鄢將師妒忌左尹伯郤宛擊敗吳國,殺其全家,伯卻宛之子伯嚭奔吳國。國人怨令尹囊瓦,囊瓦殺費無忌並滅其族。
靳尚,本名尚,戰國時期楚懷王時任上官大夫,與三閭大夫屈原為同僚,受封於靳江,世稱靳尚。
鮑叔牙(?—前644年),姒姓,鮑敬叔之子,春秋時代齊國大夫,亦稱「鮑叔」、「鮑子」,管仲的好朋友。相傳為夏禹姒姓之後,是杞國公子鮑敬叔之子。鮑敬叔曾在齊國當官,采邑於鮑(今山東丙城縣、歷城鮑山一帶),故為鮑氏。早期管仲貧困,鮑叔牙時常接濟他。後來管仲侍奉齊襄公的兒子公子糾,鮑叔牙侍奉公子糾的弟弟姜小白。齊國內亂,管仲則隨公子糾出奔魯,鮑叔牙隨公子小白出奔莒,小白返國繼承君位之後,公子糾被殺,管仲被囚車運送回國。鮑叔牙推薦管仲當上了宰相,被時人譽為「管鮑之交」、「鮑子遺風」。
Ⅳ 鄭庄公的老婆是誰
宋雍氏女於鄭庄公,曰雍姞,生厲公
鄭伯克段於鄢
從前,鄭武公在申國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庄公出生時腳先出來,武姜受到驚嚇,因此給他取名叫「寤生」,很厭惡他。武姜偏愛共叔段,想立共叔段為世子,多次向武公請求,武公都不答應。
到庄公即位的時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請求分封到制邑去。庄公說:「制邑是個險要的地方,從前虢叔就死在那裡,若是封給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辦。」武姜便請求封給京邑,庄公答應了,讓他住在那裡,稱他為京城太叔。
大夫祭仲說:「分封的都城如果超過三百方丈,那就會是國家的禍害。先王的制度規定,國內最大的城邑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過它的五分之一,小的不能超過它的九分之一。現在,京邑的城牆不合規定,違反了制度,恐怕對您有所不利。」庄公說:「姜氏想要這樣,我怎能躲開這種禍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哪有滿足的時候!不如及早處置,別讓禍根滋長蔓延,一滋長蔓延就難辦了。蔓延開來的野草還不能鏟除干凈,何況是您受寵愛的弟弟呢?」庄公說:「多做不義的事情,必定會自己垮台,你姑且等著瞧吧。」
過了不久,太叔段使原來屬於鄭國的西邊和北邊的邊邑也屬於自己。公子呂說:「國家不能使土地有兩屬的情況,現在您打算怎麼辦?您如果打算把鄭國交給太叔,那麼我就去服待他;如果不給,那麼就請除掉他,不要使人民產生兩屬的心理。」庄公說:「不用除掉他,他自己將要遭到災禍的。」太叔又把兩屬的邊邑改為自己統轄的地方,一直擴展到廩延。子封說:「可以行動了!土地擴大了,他將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庄公說:「對君主不義,對兄長不親,土地雖然擴大了,他也會垮台的。」
太叔修治城廓,聚集百姓,修整盔甲武器,准備好兵馬戰車,將要偷襲鄭國。武姜打算開城門作內應。庄公打聽到公叔段偷襲的時候,說:「可以出擊了!」命令子封率領車二百乘,去討伐京邑。京邑的人民背叛共叔段,共叔段於是逃到鄢城。庄公又追到鄢城討伐他。五月二十三日,太叔段逃到共國。
《春秋》記載道:「鄭伯克段於鄢。」意思是說共叔段不遵守做弟弟的本分,所以不說他是庄公的弟弟;兄弟倆如同兩個國君一樣爭斗,所以用「克」字;稱庄公為「鄭伯」,是譏諷他對弟弟失教;趕走共叔段是出於鄭庄公的本意,不寫共叔段自動出奔,是史官下筆有為難之處。
庄公就把武姜安置在城潁,並且發誓說:「不到黃泉(不到死後埋在地下),不再見面!」過了些時候,庄公又後悔了。有個叫潁考叔的,是潁谷管理疆界的官吏,聽到這件事,就把貢品獻給鄭庄公。庄公賜給他飯食。潁考叔在吃飯的時候,把肉留著。庄公問他為什麼這樣。潁考叔答道:「小人有個老娘,我吃的東西她都嘗過,只是從未嘗過君王的肉羹,請讓我帶回去送給她吃。」庄公說:「你有個老娘可以孝敬,唉,唯獨我就沒有!」潁考叔說:「請問您這是什麼意思?」庄公把原因告訴了他,還告訴他後悔的心情。潁考叔答道:「您有什麼擔心的!只要挖一條地道,挖出了泉水,從地道中想見,誰還說您違背了誓言?」庄公依了他的話。庄公走進地道去見武姜,賦詩道:「大隧之中相見啊,多麼和樂相得啊!」武姜走出地道,賦詩道:「大隧之外相見啊,多麼舒暢快樂啊!」從此,他們恢復了從前的母子關系。
君子說:「潁考叔是位真正的孝子,他不僅孝順自己的母親,而且把這種孝心推廣到鄭伯身上。《詩經·既醉》篇說:『孝子不斷地推行孝道,永遠能感化你的同類。』大概就是對潁考叔這類純孝而說的吧?」
Ⅳ 中國歷代名人名錄
沈括,字存中,宋仁宗天聖九年(公元1031年)生於浙江錢塘(今杭州)一官僚家庭。自幼勤奮好讀,在母親的指導下,14歲就讀完了家中的藏書。24歲開始踏上仕途,三年後,被推薦到京師昭文館編校書籍,在這里他開始研究天文歷算。晚年他在夢溪園認真總結自己一生的經歷和科學活動,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和《忘懷錄》等。宋哲宗紹聖二年(公元1095年)沈括逝世。
《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是沈括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書中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和藝術等共600餘條。其中200多條屬於科技方面,記載了他的許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夢溪筆談》中還第一次明確地談到磁針的偏角問題。
1、 三國周渝:既生渝,何生亮?
2、 西楚霸王項羽:時不利兮騅不逝,虞姬虞姬奈若何?
3、 戊戌六君子之譚嗣同:有心殺賊,無力回天!
4、 宋代詩人陸游: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5、 革命領袖孫文: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6、 宋代愛國名士文天詳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7、 偉大的愛國者屈原: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
8、 三十年代影星阮玲玉:不死不足以明我冤!
9、 革命烈士夏明翰: 殺了我一個,還有後來人。
10、王誠:為了祖國,向我開炮!!
Ⅵ 「積極」&「消極」(這是一個很簡單的問題)
積極和消極本無劃定的界限,關鍵是人心間的不了解和相互猜測所致.如果是個人的話,你可以拋開一切對自己的不利因素,和他人合作,以心化心,最後達到互助互利的目的.這看上去是積極的做法.但是,對於國家,就算你肯敞開心胸,放眼世界,又能怎樣,其他人會跟你有同樣的想法嗎?要知道,一旦走錯要毀滅的是整個國家,誰敢有此嘗試?
六國就是徘徊在這樣的選擇上,而招致滅亡,看似消極,實是舉棋不定,時間是不會等待你做一個長時間的決定的.六國彼此互相猜測對方,怕秦國在攻己時,無人援助,才會如此.單憑實力無一國是秦國的對手,彼此間又不能合作,要想不讓秦國攻擊它只好一再割讓土地和財產.但為什麼沒有賄賂秦國的而後亡呢?原因是秦國也有顧慮,他還沒有強大到能同時與六國對抗的地步,如果以現有的實力是能滅了不賄賂自己的小國,但是你能保證,當自己軍力下降的時候,其他諸國不反抗嗎?
軍法上,還是避免打仗為上策.秦國看透了其他國家的想法,所以只要一直這樣下去,不斷剝削畏懼自己的國家就行了.只要自己發展的快,總有一天會具備打倒六國的能力.此時秦國的想法是積極的.
但為什麼六國運用了同樣的避免打仗的想法卻是消極的呢?
原因在於積極和消極本身並無界限,區別他們的是思考問題的角度,立場不同.
積極者不局限於一個方向思考,他會變換角度做換位思考把握全局,找出能改變處於逆境的方法,並將利於自己的地方擴大.
消極者拘泥於自我得失,選擇怎樣自己的損失越小越好,不能從長遠考慮,安於一時的和平.
同一想法在不同的時間地點運用,就會顯現不同的效果,效果好的我們視為積極,反之視為消極.
我們對於可以預測出結果的事,或者已經知道結果的事才能分析到底什麼是積極,什麼是消極.否則他們本身是無法區分的.
對於六國的事件,我們也可以這樣看待:六國預測錯了結果,以為只要賄賂,秦就不會攻擊,所以採取了自認為簡單明了的"積極"方法.但從今日的角度,我們卻知道,他們的做法是消極的.
所以說事事難料,積極和消極就像太極的圖形,彼此不能分割,但有彼此包含.
以上是我的看法,不知合否你的胃口?
Ⅶ 河南省,溫縣屬於那個市
溫縣,隸屬於河南省焦作市。古時因境內有溫泉而得名,是聞名中外的太極拳發源地。溫縣地處豫北平原西部,南濱黃河,北臨沁水,是溫、蘇、邢等姓氏起源地。溫縣郵政區碼為454850,有陳家溝、慈勝寺、司馬懿故里等景點。
溫縣行政區劃:溫縣轄7個鎮、3個鄉:溫泉鎮、趙堡鎮、祥雲鎮、黃庄鎮、武德鎮、番田鎮、南張羌鎮;岳村鄉、招賢鄉、北冷鄉。
(7)關於溫縣招賢單庄土地糾紛案擴展閱讀:
地形地貌
溫縣境內地勢平坦,屬黃河、沁河沖積平原,縣境內由東而西略有升高,自然坡降約1/2000,海拔102.3~116.1米,由於黃、沁河歷史上多次泛濫、滾動改道,形成了南灘北窪中間崗的地貌特徵。
氣候
溫縣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土地肥沃,年平均氣溫14-15℃,年積溫4500℃以上,年日照2484小時,年降水量550-700毫米,無霜期210天。
Ⅷ 關於黃河的資料
流域概況 黃河流域西起巴顏喀拉山,東臨渤海,南至秦嶺,北抵陰山,流域面積75.2萬km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青海、四川、 甘肅、 寧夏、內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山東等 9省、自治區,在山東墾利縣注入渤海,幹流全長約5400km。從河源到內蒙古托克托為上游,其中蘭州以上大部分地區植物被覆較好;瑪多至青銅峽的幹流多峽谷,水能資源豐富;青銅峽以下為河套平原, 灌溉 發達,可通航運。托克托至河南桃花峪為中游,也有豐富的水能資源;兩岸為黃土高原,植被少, 水土流失 嚴重,是黃河洪水 泥沙的主要來源。桃花峪到河口為下游,兩岸絕大部分修建了大堤,泥沙淤積使河床一般高出兩岸地面3~5m,多的達10m,故稱懸河;沿岸多灌區,幹流也可通航。河口附近,黃河入海水道不斷淤積、延伸、改道,造陸作用強烈。各河段直接匯入幹流的流域面積大於1萬km的支流有十條,以渭河的面積與水量最大
Ⅸ 漢武帝共任命幾個宰相,他們叫什麼名字,結局如何
漢武帝先後任命了13位丞相:建陵侯衛綰、魏其侯竇嬰、柏至侯許昌、武安侯田蚡、平棘侯薛澤、平津侯公孫弘、樂安侯李蔡、武強侯庄青翟、高陵侯趙周、牧丘侯石慶、葛繹侯公孫賀、彭城侯劉屈氂、富民侯田千秋,不過這13位「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卻鮮有善終。
1、後元元年(前143)—建元元年(前140年):建陵侯衛綰
後元元年(前143)丞相劉舍被免職。八月漢景帝任命御史大夫衛綰為丞相,封為建陵侯。他做了三年丞相,漢景帝崩逝(前141年),漢武帝即位。建元元年(前140年),因當初漢景帝卧病之時,官府中多有無辜受冤的囚犯,身為丞相未能負責申冤,被免去相職。衛綰去世後(前131年),謚號哀侯。
2、建元元年(前140年)—建元二年(前139年):魏其侯竇嬰
竇嬰是漢文帝竇皇後堂兄的兒子,吳、楚七國之亂時,被景帝任為大將軍,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等到七國的叛亂全部被平定之後,漢景帝就賜封竇嬰為魏其侯。
建元元年(前140年),丞相衛綰免職後,漢武帝漢武帝任命竇嬰當丞相,田蚡當太尉。建元二年(前139年),被竇太後解除了丞相職務。元光四年(前131年),竇嬰「偽造聖旨罪」被處死。
3、建元二年(前139年)—建元六年(前135年):柏至侯許昌
建元二年(前139年),柏至侯許昌接替竇嬰當了丞相,武強侯庄青翟當了御史大夫。到了建元六年,竇太後崩,丞相許昌、太尉庄青翟因「坐喪事不辦」,而被武帝免職。
4、建元六年(前135年)—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安侯田蚡
建元六年(前135年),太皇太後竇氏去世,田蚡登上丞相之位。元光五年(前130年)春天,田蚡病倒,不久便恐懼而死。
5、元光五年(前131年)—元朔五年(前124年):平棘侯薛澤
田蚡死後,武帝命御史大夫韓安國行丞相事,不過韓安國很不幸運,從車上摔了下來受了重傷,武帝只好將他病免,讓薛澤做了丞相,擔任丞相期間,沒有什麼作為,元朔五年被免職。
6、元朔五年(前124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平津侯公孫弘
薛澤被免職後,漢武帝欲任用公孫弘為丞相。但是根據漢朝的制度,丞相都是在列候中選任的,於是武帝下詔封平津鄉650戶給丞相公孫弘為平津侯。元狩二年(前121年)春三月戊寅,做了6年丞相的公孫弘薨於任上,謚號獻。
7、元狩二年(前121年)—元狩五年(前118年):樂安侯李蔡
西漢飛將軍李廣堂弟,曾任漢文帝的侍從。公孫弘死後,御史大夫樂安侯李蔡接任丞相之職。漢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年),李蔡因私自侵佔漢景帝園寢的空地而被問罪,李蔡不願接受詢問,自殺而死。
8、元狩五年(前118年)—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強侯庄青翟
漢高祖時武強侯庄不識(《史記》作莊不職)之孫,漢文帝時襲爵武強侯。李蔡死後,漢武帝任命太子少傅庄青翟為相。元鼎二年(前115年),因與權臣張湯的相互構陷,牽連致死。
9、元鼎二年(前115年)—元鼎五年(前112年):高陵侯趙周
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因父功封侯。元鼎二年二月,漢武帝任命太子太傅趙周為丞相。元鼎五年,因被控告明知列侯所獻黃金不足卻不上報,被捕下獄而自殺身亡。
10、元鼎五年(前112年)—太初二年(前103年):牧丘侯石慶
趙周被免職後,漢武帝命御史大夫石慶為丞相,冊封為牧丘侯。太初二年,石慶去世,朝廷賜他謚號為恬侯。
11、太初二年(前103年)—征和元年(前92年):葛繹侯公孫賀
石慶死後,被漢武帝任命為丞相,封葛繹侯。不過,漢武帝的丞相並不是那麼好當的,李蔡、庄青翟、趙周連續三任丞相皆因罪自殺。所以他不肯受丞相的金印紫綬,直到見了漢武帝生氣後才不得已拜受。果不其然,征和二年(前91年),公孫賀因巫蠱之禍死於獄中。
12、征和二年(前91年)—征和三年(前90年):彭城侯劉屈氂
漢武帝劉徹兄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征和二年被任命為丞相。征和三年(前90年),劉屈氂暗中勾結貳師將軍李廣利准備立昌邑王劉髆為太子,事情敗露之後被腰斬於長安東市。
13、征和四年(前89年)—元鳳四年(前77年):富民侯田千秋
戰國時田齊後裔。車千秋接替劉屈氂擔任丞相,封為富民侯。元鳳四年(前77年),為相十二年後去世,謚號定侯。
(9)關於溫縣招賢單庄土地糾紛案擴展閱讀
全文是這樣的:「其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自蔡至慶,丞相府客館邱虛而已。至賀、屈氂時,壞以為馬廐、車庫、奴婢室矣!唯慶以惇謹復終相位,其餘盡伏誅雲。」
這段話分三個層次,前面兩個分別為羅列公孫弘之後的丞相名單,和交待相府客館命運,前文已經介紹過了。有意思的是第三個層次。班固筆鋒一轉,第三個層次又重新回到那六位丞相身上,交待他們的命運,說其中唯有石慶因忠厚謹慎終老相位,其餘五位都未得善終。
班固的這個敘述結構,至少有兩點疑問。先說第一點。這段文字第一層和第三層都在講幾位丞相,卻在中間插入關於相府客館的描寫。班固為什麼不順著丞相名單,把他們的命運交待了呢?如果我們嘗試著把講述客館變遷的文字全部刪去,會發現不僅不影響詞句的完整性,反而使得文理更通順。
刪去客館命運後的文字就變成這樣:「其後李蔡、嚴青翟、趙周、石慶、公孫賀、劉屈氂繼踵為丞相,唯慶以惇謹復終相位,其餘盡伏誅雲。」文意相扣,嚴絲合縫。班固為什麼非要在中間插入相府客館的命運?
我想,班固正是要讓相府客館慘淡的結局,和六位丞相黯然的命運交相呼應,烘托出觀察漢武帝時代的一個特殊窗口。在漢武帝的皇權威嚴下,丞相們不僅留不住相府客館,連自身的命運都無法掌控。
第二個疑問和丞相們的命運有關。接替公孫弘的李蔡,在相位僅三年左右時間,因非法侵盜「國有」土地罪,自殺了。又是三年不到,後任丞相嚴青翟與御史大夫張湯訌斗,最終也是以自殺的方式結束了生命。
繼而為相的趙周,同樣在相位上呆了三年左右,最終成為漢武帝打擊諸侯王、列侯勢力的犧牲品,在獄中自殺。有這三位丞相的先例,就無怪乎當石慶因未能妥善處理流民問題而遭漢武帝痛斥時,就有人勸他自殺以謝罪。
也無怪乎當漢武帝任命公孫賀為相時,公孫賀嗚咽哽涕,長跪不起,不願接受這個職位了。石慶因木知木覺、反應遲鈍,最終沒有自殺,僥幸躲過一劫。而在他之後的公孫賀和劉屈氂,卻都因捲入巫蠱案,被漢武帝無情地斬殺了。
這就是班固羅列的六位丞相的命運,三人自殺,二人被殺,一人差點自殺。如此悲情,漢武帝的丞相就沒一個命好點的嗎?其實公孫弘之後,漢武帝總共任命過七位丞相,劉屈氂之後還有一位田千秋。班固把名單列到劉屈氂,戛然而止,沒把田千秋列進去。恰恰就是這位田千秋的命運,和前面六位大不相同。
田千秋出現在巫蠱之禍後。巫蠱之禍,太子劉據遭栽贓陷害,被指利用巫術詛咒漢武帝。劉據為求自保,倉促起兵,卻在兵敗後自殺。這場裹挾著腥風血雨的人倫巨變,讓遲暮之年的漢武帝陷入了沉思。官卑職微的田千秋假託神靈意旨,替太子鳴冤抱屈。
田千秋的出現,正好給了漢武帝一個台階,讓他有了替太子平反的機會和借口。理順了太子案,漢武帝在短短幾個月內,把田千秋從極其低微的職位上,破格提拔為百僚之首的丞相,並封他為「富民侯」。
漢武帝去世以後,田千秋仍然是丞相。直到漢昭帝元鳳四年(前77年)薨逝,田千秋在相位上前後呆了十三個年頭。在《漢書·公孫弘傳》中,田千秋這位好命丞相,被班固選擇性地遺忘了。班固為什麼這么做?另外,又是什麼造就了田千秋的命運,是他的才能、功績遠遠勝過前幾位丞相嗎?
從李蔡到劉屈氂這六位丞相,司馬遷曾評價李蔡「為人在下中」,也批評石慶「無他大略為百姓言」。至於其他幾位丞相的才能和功績,司馬遷也有一個總體評估:「武強侯庄青翟、高陵侯趙周等為丞相,皆以列侯繼嗣,娖娖廉謹,為丞相備員而已,無所能發明、功名有著於當世者。」
(《史記·張丞相列傳》)從司馬遷的評價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第一,這些丞相都是些庸才;第二,他們只不過在朝廷上充當「備員」,對國家大事根本發揮不了什麼作用。那麼田千秋和這六個人相比又如何?班固說田千秋「無他材能術學,又無伐閱功勞,特以一言寤意,旬月取宰相、封侯,世未嘗有也。」
(《漢書·車千秋傳》)既無才學,又無功勞,只不過替太子鳴冤恰巧符合了漢武帝的需求,因而拜相封侯。漢武帝去世後,霍光以大將軍身份輔政,對這個階段的丞相田千秋,《資治通鑒》評價道:「時政事一決大將軍光,千秋居丞相位,謹厚自守而已。」依然因循守默,無所作為。
看來論才能、功績,田千秋並不比他的六位前任強。那為什麼前六任命運如此不濟,而田千秋卻恰恰相反呢?看來關鍵原因不在這些丞相們身上,而在用這些丞相的漢武帝身上。自公孫弘之後,漢武帝為什麼始終選擇這些平庸之輩來擔任丞相的要職?
關於公孫弘這個人,還有一點值得我們注意。他是漢代歷史上第一位布衣出身的丞相,在他之前的漢代十八位丞相都是貴族出身。漢武帝打破成例任用公孫弘,未必是不拘一格用人才。
公孫弘的學問才氣實在寒磣,如前所述,四十餘歲才開始學習《春秋》「雜說」,參加人才選拔的答卷,原先被考官置於下等,是漢武帝親自把它擢拔到上等。漢武帝看中的是公孫弘的學問嗎?不是,看中的是公孫弘這樣的人物,容易駕馭。
此後公孫弘的「官場成長記」,證明漢武帝的估量是正確的。從後幾任丞相人選可以看出,漢武帝一直秉承著這個原則,丞相不在於有才能,而在於能為皇權所駕馭。
漢武帝可能從來沒想過要讓這些丞相主導大漢帝國的政策走向,主導政策走向的,始終是他自己。在加強皇權的過程中,漢武帝任用酷吏,造成國內政治的緊張,庄青翟、趙周的死與此有關。對外政策上,漢武帝四面出擊,開疆拓土,使得國庫虛耗、百姓流離,石慶差點自殺,與此有關。
此外,漢武帝又迷惑於方士,為求神慕仙而廣營宮室、巡行封禪,更加強了社會財富的消耗。而且正是漢武帝的這種迷信心態為人利用,釀成了巫蠱之禍。公孫賀、劉屈氂正是死於巫蠱。所以這幾位丞相的命運,幾乎都與那個時代的政治危機息息相關。
田千秋的命運不同,是因為他出現在漢武帝洗心革面之後。巫蠱之禍讓漢武帝痛定思痛,開始徹底反省以往的所作所為,並頒布了著名的「輪台罪己詔」,終止了以往四面拓張、大開大闔的政策,決定轉向休養生息。因此漢武帝在任命田千秋為相的同時,封他為「富民侯」。
「富民」二字正透露著漢武帝改革國策的信息。所以,田千秋和李蔡等人,雖同為漢武帝時代的丞相,卻屬於不同的歷史時期,其中的界限,即在於漢武帝的國策取向。李蔡等六人的命運是和窮兵黷武、驕奢淫侈的漢武帝時代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田千秋卻不是。
所以班固在《漢書·公孫弘傳》中提到公孫弘的繼任時,撇開了田千秋,而是讓李蔡等六人和遭廢棄的相府客館一起,共同定格了漢武帝那個雄武拓張卻民不聊生的特殊年代。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漢武帝和他的丞相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