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造成醫療糾紛的主要原因
目前的醫療糾紛,主要是由於醫患關系導致的。
醫患關系緊張,也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
社會原因:患者對醫改的不適應。患者成了醫療消費者。用市場的觀點來看,實際上是把醫療技術和醫療服務當成產品出售給患者,而患者付出錢,得到相應的醫療服務。醫院進入市場後為了維持運轉一般不會提供免費的醫療服務,許多人對自己要花錢看病感到不適應,覺得難以承受。同時對醫療期望值卻增高,這是醫患關系日趨緊張的重要的社會原因。
醫學原因:由於個體差異大,即使一些常見病、多發病在有些人身上,也可能向復雜性轉變,任何醫院和醫生都不可能包治百病,疾病的治療過程和結果始終存在著成功與失敗兩種可能,這是醫學的無奈。很多患者及家屬不理解,對醫療期望值過高,當心中不滿意或在親屬死亡時行為沖動,這是不理性的極端看法,要尊重醫學科學,回歸理性。
媒體原因:新聞媒體更是願意對醫療糾紛和事故進行報道,並且明顯地帶有感情色彩,傾向於患者這個弱勢群體,往往對醫務人員的辛勤勞動視而不見。媒體為弱勢群體鼓與呼,確實為治理醫葯購銷領域商業賄賂行為,打擊紅包、回扣,降低醫療費用,提高醫療服務質量起到了正面積極的作用,同時卻又使患者不信任醫院和醫生,未進院就戒備,進院後稍不滿意就投訴,假若真正發生糾紛,則集結人員大鬧醫院,哪怕官司上了法庭,法官最後判決也本著維護弱勢群體的利益,致使醫院方的合法與正常權利沒有得到應有的珍重,不利於構建和諧醫患關系。
B. 醫療糾紛的責任如何認定
1、法官直接判定
並不是所有醫療糾紛都必須經過醫療鑒定才能明確責任,根據《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專門性問題認為需要鑒定的,應當交由法定鑒定部門鑒定;沒有法定鑒定部門的,由人民法院指定的鑒定部門鑒定」。問題的關鍵在於醫療糾紛案件爭議的事實是不是「專門性問題」,法官是否「認為需要鑒定」。
從前面醫療糾紛概念的分析可以得知,有些醫療糾紛爭議事實並不是專業醫療問題,甚至不涉及醫學知識,法官沒有必要依申請或依職權安排醫療鑒定。
2、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按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目前我國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分為首次鑒定和再次鑒定,首次鑒定工作由設區的市級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直接管轄的縣(市)級地方醫學會組織專家鑒定組進行;再次鑒定工作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組織進行;對疑難、復雜並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醫療事故爭議,省級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商請中華醫學會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但一般情況下,再次鑒定就是最終鑒定。
鑒定結論應該包括:醫療行為是否違反醫療衛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診療護理規范、常規;醫療過失行為與人身損害後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醫療過失行為在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責任程度;醫療事故等級等內容。
鑒定組會綜合分析醫療過失行為在導致醫療事故損害後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狀況等因素,判定醫療過失行為的責任程度,從重到輕分為4級,完全責任、主要責任、次要責任和輕微責任。鑒定結論中的責任認定直接關繫到賠償項目、范圍和數額的最終確定。
醫療事故等級分為四級十二等,分別是一級甲、乙等醫療事故;二級甲、乙、丙、丁等醫療事故;三級甲、乙、丙、丁、戊等醫療事故;四級醫療事故。對於傷殘患者,醫療事故一級乙等至三級戊等對應傷殘等級一至十級。司法實踐中,事故等級與賠償數額之間不存在正比關系。
3、醫療過錯司法鑒定
從2005年10月1日起,全國人大會常委會《關於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正式實施,其中規定「在訴訟中,對本決定第二條所規定的鑒定事項發生爭議,需要鑒定的,應當委託列入鑒定人名冊的鑒定人進行鑒定。鑒定人從事司法鑒定業務,由所在的鑒定機構統一接受委託。鑒定人和鑒定機構應當在鑒定人和鑒定機構名冊註明的業務范圍內從事司法鑒定業務」。《決定》也明確了鑒定人依法迴避和出庭作證制度。
國務院司法行政部門(司法部)主管全國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管理工作。省級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門(司法廳或直轄市司法局),負責對鑒定人和鑒定機構的登記、名冊編制和公告。
司法鑒定結論要確定醫療過失參與度,分為ABCDEF六個等級。醫療過失參與度是指在醫療過失與疾病共同存在的案件中,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導致患者傷殘或死亡的損害後果,鑒定專家定量分析醫療過失在此後果中所起的作用,明確其參與因果關系的程度大小。醫療過失參與度是法院定案的重要依據,所以司法鑒定結論核心部分就是對這項指標的認定。
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同,司法鑒定只能由人民法院委託進行,且一般只能鑒定一次。對於爭議較大的鑒定結論,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7條規定「當事人對人民法院委託的鑒定部門作出的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重新鑒定,提出證據證明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予准許:鑒定機構或者鑒定人員不具備相關的鑒定資格的;鑒定程序嚴重違法的;鑒定結論明顯依據不足的;經過質證認定不能作為證據使用的其他情形。對有缺陷的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
C. 去醫院急診室看病後 醫院都會存有病例嗎,晚上去看的,醫療糾紛,對方不提供病例,醫院有就診記錄嗎
放棄吧,你沒有了急診病歷就等於喪失了所有權利,怎麼搞都沒用的!證據都沒有了,怎麼告??就算你走正常程序拿到既往住院病歷,那也沒用,急診是按當時情況處理的,你沒有就診資料就不能說別人處理不得當,其實就算有也很難說得清楚的,醫學本來就是一門發展中的科學,一天一個樣,除非醫生犯的是原則錯誤,要不很難定性的,而且你是在急診,短短時間你又想別人如何詳盡了解你的具體情況,通常是對症處理的,你連最基本的病歷都沒了就更無從說起了。樓上說的找醫生出來作證??急診是一對一服務,你找誰作證啊?!搞笑!選擇就診的醫院或醫生比什麼都重要,醫療是一門發展中的科學,太復雜了,沒有一個醫生一輩子都不會犯錯的,就算沒有犯錯,今天公認對的明天一個研究出來可能就會變成錯的,選擇了人家就要相信人家,全世界對醫生都是帶有尊敬和寬容的心態的,為什麼??你覺得外國的醫生失誤就比國內少嗎?我可以准確地告訴你,有過之而無不及,但為什麼外國沒有那麼多糾紛,這就是對這和行業的理解。中國之所以出現越來越嚴重的看病貴看病難,大處方大檢查,除了最主要的政策,體制原因(這里不方便詳細講)外,醫患矛盾的激化就是其他原因中最主要的原因了,當然這個也是政府媒體導向的結果。為什麼??你想想,病人動不動就說醫院失誤,漏診,醫生當然就大檢查啦,大不了你看不起病,他絕對不能漏診,不能犯錯,病人動不動就說醫生看不好病,醫生當然就給你用最高級的葯物啦,免得糾紛嘛,因為現在無論政府,媒體,醫院領導都是一出糾紛就把責任都推到主診醫生身上,誰敢跟你按流程慢慢來,說白了,就算按流程來醫治,有多少患者能理解,一般人還不是以治療時間論醫生的醫術?!對副作用,對日後影響的問題又有幾個外行人能懂!!?近十幾年的政府媒體導向,不斷增多的醫療糾紛,醫生都怕了,所以一切按原則,檢查盡量詳細,葯物盡量用作用面廣的,這就造成了當今中國的醫療局面。所以,很多國內外的有識之士都在呼籲中國要停止對醫療事業的過分報道,從新提高對醫生的尊重與理解,只有這樣才能使醫生從新回到學術的路上,而不用擔心這個,擔心那個。其實最後損害的是誰?還不是廣大的患者,這是雙敗的。真的,為了中國醫療的未來,只要不是特別特別嚴重的問題,就算了吧,當一個醫生不容易,中國醫生還是嚴重缺失的,就算被你搞倒了一個,對中國其他患者就是一個更大的損失,何況上面說了,你基本是沒勝算的,算了吧!!
D. 醫療糾紛中更改處方應付什麼責任
如果是更改病歷或者處方是有過錯方,但是過錯比例需要結合案件進行綜合判定
E. 與私人診所發生醫療糾紛怎麼維權
維權最好的方式還是要拿取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權益,雖然說他是私人診所,但是他也回是有營業執照的答那也就是說他也是受有關部門所制約的,所以說你去通過跟他打官司,這樣一個方式也是能夠很好的做到對自己權益的一個維護的。
F. 為什麼產生這么多醫療糾紛如何解決
一,醫療糾紛及醫療事故的發生是不可避免的,特別是近年來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醫療事故的發生率呈明顯上升趨勢。
二,分析近年來發生的各類型醫療糾紛及事故,幾乎都能從責任方面找到教訓。如工作不認真,制度不落實,說話隨便、不講技巧等。因此,我覺得要做好防範醫療糾紛工作,就必須強化各級各類人員的責任意識。
三,誰也不願意看到醫療糾紛的發生,因為醫患雙方的意願都是一致的。作為醫生,跟患者患兒一定要加強溝通,相互理解和信任。醫學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領域,患者首先要信任並遵守醫生的囑托,主動配合醫生的治療和檢查,同時了解一些疾病常識。而「醫者父母心」,醫生也要以一種和善、耐心的態度對待焦急的患者,建議作相關檢查和治療時,要向家屬交待清楚。這樣才能從主觀上防止糾紛的發生,從而保證醫療工作的順利進行,讓患者得到及時治療,盡快康復。
G. 發生醫療糾紛去衛生局投訴有沒有用
發生醫療糾紛去衛生局投訴是有用的。
據《侵權責任法》中醫療侵權責任第七章醫療損害責任第五十四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
不過,醫療糾紛解決途徑一般為三種:醫患雙方協商,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調解,法院訴訟,可根據醫療糾紛的嚴重程度選擇具體的處理方式。
(7)無處方病例引發醫療糾紛擴展閱讀
發生醫療糾紛可以通過當地衛生熱線投訴或到衛生局事故辦申請醫療事故鑒定,並搜尋保存相關證據。
根據《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十六條規定,發生醫療糾紛後,以下部分病歷(主觀病歷)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的情況下封存和啟封。
1、病程記錄,是指繼住院病歷(又稱為入院病歷、入院記錄、入院志或住院志)之後,對患者病情和診療過程所進行的連續性記錄,包括首次病程記錄、轉科或手術之後的病程記錄、交班、接班記錄、轉科記錄、階段小結、搶救記錄以及沒有單頁會診單的會診意見等,什麼叫非法行醫。往往是管床的住院醫師書寫;
2、上級醫師查房記錄,也記錄在病程記錄中,包括主治醫師、副主任醫師及主任醫師查房記錄,甚至還有醫院領導的查房記錄;
3、會診記錄,往往有專頁單獨記錄,即治療科室邀請本院或外院有關科室醫師進行會診的記錄,記載名稱不一,有的稱為會診記錄,有的稱為會診單,沒有專頁單獨記錄的會診意見即記錄在病程記錄中;
4、疑難病例討論記錄,是指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醫師主持、召集有關醫務人員對確診困難或療效不確切病例討論的記錄,可以記載在病程記錄中,也可是專頁;
5、死亡病例討論記錄,是指在患者死亡一周內,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主持,對死亡病例進行討論、分析的記錄,有專頁單獨記錄。
H. 醫療糾紛如果法院對病例質證後不確認病例的真實性就送去鑒定合法嗎
病歷需原被告雙方質證認可後才可提交鑒定機構。
I. 發生醫療糾紛沒有第一時間封存病例該怎麼辦
封存病例檔案是證據,缺乏了證據,這個醫療糾紛就是一場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