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判決商標侵權案件的規則有哪些,香奈兒商標侵權案件
以下依照《商標法》、以及有關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在商標侵權案件中結合「全面賠償原則」,就如何確定賠償額提出分析。
關於在商標侵權案件中,賠償確定的依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規定,侵犯商標專用權的賠償數額,為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在被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包括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由此可見,在商標侵權案件中,確立賠償時須要原告舉證證明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為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或者原告舉證證明被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這里幾個問題需要說明:
第一、侵權期間如何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十八條,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訴訟時效為二年,自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權利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侵權行為之日起計算。商標注冊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超過二年起訴的,如果侵權行為在起訴時仍在持續,在該注冊商標專用權有效期限內,人民法院應當判決被告停止侵權行為,侵權損害賠償數額應當自權利人向人民法院起訴之日起向前推算二年計算。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可知,侵權期間一般是2年,上述2年的起算日期是原告向有管轄權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之日起。
第二、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的確定。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四條規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侵權所獲得的利益,可以根據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商品單位利潤乘積計算;該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查明的,按照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計算。上述司法解釋對於計算侵權所獲得的利益,提供了兩種計算方式。其一為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商品單位利潤乘積,也即用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侵權商品的單位利潤得出的數額。其二為侵權商品銷售量與注冊商品的單位利潤乘積,也即用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原告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得出的數額。當然使用第二種方式的前提是在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查明的情況下。另外,這里有一個問題沒有解決,即無論是侵權商品的單位利潤還是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中的「利潤」,有銷售利潤、營業利潤和凈利潤之分,很顯然上述利潤逐級遞減。那麼究竟適用那個利潤作為計算基礎呢?
2007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訴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南京聯潤汽車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台州華田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和台州嘉吉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侵犯「雅哈」及「yamaha」注冊商標專用權終審民事判決書中,認為「《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專利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若干規定》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侵權人因侵權所獲得的利益一般按照侵權人的營業利潤計算,對於完全以侵權為業的侵權人,可以按照銷售利潤計算。該規定在計算相關問題時,可以作為參照。本案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主張以侵權獲利來確定賠償額,計算的是營業利潤,並非銷售利潤和凈利潤,已扣除相關的產品銷售稅金及附加、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和財務費用,無需扣除企業的所得稅。因台州華田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台州嘉吉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拒絕向原審法院提交營業利潤和成本的相關證據,也未向本院提出上訴請求,故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關於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主張的計算方法未扣除經營成本、所得稅等費用的上訴理由,本院不予支持」。
根據上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判決可知侵權損害賠償中的利潤,一般是營業利潤,而對於那些以侵權為業的以銷售利潤為准。很顯然,這樣計算表明了對於故意實施商標侵權行為的懲罰傾向。
第三、被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遭受的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五條規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規定的因被侵權所受到的損失,可以根據權利人因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或者侵權商品銷售量與該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乘積計算。由此可見,關於被侵權人所遭受的損失,上述司法解釋也提供了兩種計算方式。其中之一就是以被侵權人因為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其中之二就是以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
就第二種計算方式與第三種計算方式比較可見,針對同樣的案件,採用不同的計算方式就會得出不同的賠償數額。例如,在一侵權案件中,被告生產了侵權商品共500件,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為10元,注冊商標商品單位利潤為12元。原告因為被告侵權銷售減少100件。在上述例證中,採取不同的選擇標准,會有不同的賠償結果。以下逐一計算,首先以所獲利益為計算原則計算,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是用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侵權商品的單位利潤得出的數額,即500×10=5000;第二假如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無法計算,則用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原告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得出的數額,即500×12=6000元。其次以遭受損失為計算原則計算,也有兩種計算方式,第一是以被侵權人因為侵權所造成商品銷售減少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即100×12=1200,第二是以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即500×12=6000元。
很顯然,上述計算方式中,以侵權商品銷售量乘以被侵權人注冊商標商品的單位利潤所得出的乘積為最高。而《商標法》第五十六條對於被侵權人所獲利益以及侵權人遭受損失的規定,屬於選擇性質的,即原告可以選擇以所獲利益作為計算標准,也可以選擇以遭受損失為計算標准。在上述例證中,以所獲利益作為計算標准,原告可以獲得5000元或6000元的賠償,但是原告獲得6000元賠償的前提是被告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無法核算;而在上述例證中,以遭受損失作為計算標准,原告可以獲得1200元或6000元的賠償,但是上述賠償的計算取決於原告的選擇。故,上述例證表明不同的計算方式會得出差異很大的賠償結果,因此這就是為什麼《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十三條規定「依據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一款的規定確定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時,可以根據權利人選擇的計算方法計算賠償數額」的原因。即在商標侵權案件中,為了獲得更大的賠償額,原告可以選擇被侵權人在侵權期間因侵權所遭受的損失,並採用以侵權商品數量與注冊商標商品單位利潤乘積為的計算方式。
第四、法定賠償的確定。
《商標法》第五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前款所稱侵權人因侵權所得利益,或者被侵權人因被侵權所受損失難以確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據侵權行為的情節判決給予五十萬元以下的賠償。上述五十萬的賠償如何確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十六條第二款規定,人民法院在確定賠償數額時,應當考慮侵權行為的性質、期間、後果,商標的聲譽,商標使用許可費的數額,商標使用許可的種類、時間、范圍及制止侵權行為的合理開支等因素綜合確定。
2007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在無錫召開了2006年度全國知識產權審判工作會議上提出「對於難以證明侵權受損或侵權獲利的具體數額,但有證據證明前述數額明顯超過法定賠償最高限額的,不適用法定賠償額的計算方法,應當綜合全案的證據情況,在50萬元以上合理確定賠償額。在依據法定賠償方法確定賠償責任或依據其他方法確定賠償責任需要酌定具體計算因素時,可以考慮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大小確定相應的賠償責任」。由此可見,對於《商標法》五十六條所確定的法定賠償,司法機關的態度是既要尊重法律、也要尊重客觀事實。這也就是為什麼在有些知識產權侵權案件中,原告明確適用法定賠償原則的前提下,最後實際的賠償額超過了50萬。
第五、對於商標侵權中的故意侵權,不僅僅應當適用「全面賠償原則」,而且應當對於侵權人給予一定的民事制裁。
2007年4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在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訴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南京聯潤汽車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台州華田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和台州嘉吉摩托車銷售有限公司侵犯「雅馬哈」及「yamaha」注冊商標專用權二審民事判決書中,認為「鑒於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侵權故意較為明顯,且在原審法院和本院審理期間,均未提供完整的財務資料,原審法院據此推定雅馬哈發動機株式會社主張的賠償數額成立並無不妥。因本案侵權產品的單位利潤和侵權所得利益能夠查清,浙江華田工業有限公司關於本案應當適用侵權產品數量乘以注冊商標產品利潤的計算方法或者適用50萬元以下賠償的上訴請求,無事實和法律依據,本院不予支持」。根據上述最高人民法院的民事判決書可知,對於那些故意實施商標侵權行為,司法機關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將有關侵權商品銷售數量以及侵權商品單位利潤等舉證責任部分轉移給被告,在被告拒絕舉證的前提下,被告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後果。
⑵ 商標法侵權案例
不一定。
關鍵是問題是,2個「月季花」圖形商標是否近似,是否容易造成混淆專,比如屬一個是畢加索風格的,異常的抽象,一個是國畫風格的,相對比較寫實,或者就是個照片。一般消費者都能明顯的區分出來,所以僅僅以都是「月季花」圖形商標為由,就加以處罰,不一定是合理的,還是要具體情況區別對待。
⑶ 求社會上的商標侵權案例,最好有原告被告那些的具體案例。不用太長,講給小學生的。
●楊某侵犯「金閣爾」商標專用權案
2013年4月,當事人楊某從某公司購買了專40套標注有「金閣爾」注冊商標屬標識的沙發外包裝及配件,於2013年9月10日開始使用「金閣爾」注冊商標標識生產沙發。截止案發時,當事人共生產標注有「金閣爾」注冊商標標識的沙發18套,貨值27000元。經「金閣爾」注冊商標權利人確認,當事人生產的「金閣爾」沙發屬侵權產品。昌吉市工商局依法作出沒收22套商標標識,罰款20000元的行政處罰。
⑷ 由實際案例看商標侵權糾紛該如何處理
新《商標法》規定了商標侵權糾紛自行協商解決的程序,其目的一是鑒於有些侵權行為僅僅侵犯了注冊人的利益,並未給他人帶來損害,注冊人自行協商,可化解因此產生的爭議。二是可適當減少商標糾紛當事人為解決糾紛所投入的精力。三是當事人通過協商減少商標案件數量,使執法部門更有效地利用好現有的執法資源。但應當注意,自行協商的商標侵權糾紛首先是未構成刑事犯罪行為的糾紛,對以假冒他人注冊商標為主業且數額達到犯罪立案標準的行為人,必須追究刑事責任。其次,自行協商解決的糾紛案件,其侵權行為一般情節比較輕微,後果不嚴重,可以免予行政處罰,即行政責任可予以免除。網路一品標局商標注冊第三,對侵權行為的查處主要目的是保護權利人的民事權益不受侵害,協商解決即意味著權利人自己已經認為未對本權利造成危害或者危害後果不嚴重,從而放棄了對侵權人追究民事責任的權利。在執法實踐中可按如下原則掌握:
1、除商標注冊人投訴的案件外,一般情況下,工商機關查辦的商標侵權案件,不主動要求當事人進行協商。如果當事人主動要求協商,可給其一定的期限自行協商,到期未提供已經協商解決的證據,則宜按照商標侵權案件進行行政處理。
2、工商機關接受商標權利人投訴的案件,應當視為權利人已經放棄協商或者已經協商不成了,立案工商部門不再主動進行當事人之間的協商和解工作。
3、就商標糾紛已經立案的工商機關,應涉案當事人請求,在未就該案件做出行政處理決定之前,涉案當事人又經協商同意和解的,若其和解未危害社會公共利益,工商機關可以應其書面請求做出撤案(銷案)處理。
⑸ 比較知名的商標侵權的案例有哪些
時間:2010年—2012年
案情:從名不見經傳,到現在的涼茶第一罐,「王老吉」創造了一個商業奇跡。但是,這奇跡中間卻夾雜著兩家公司的恩怨。從2010年開始,廣葯集團與加多寶之間就展開了「王老吉」的商標之爭。
結果:北京一中院就鴻道有限公司(加多寶)提出的撤銷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於2012年5月9日作出的仲裁裁決的申請作出裁定,駁回鴻道集團提出的撤銷中國貿仲京裁字第0240號仲裁裁決的申請。該裁定為終審裁定,暫時為廣葯集團和加多寶的「王老吉」商標爭奪案畫上了句號。
時間:2012年—2015年
案情:喬丹和中國體育用品公司喬丹體育自2012年以來官司不斷,同年10月,飛人喬丹向商評委提出爭議申請,認為喬丹體育注冊上述商標的行為違反《反不正當競爭法》中所指的誠實信用原則;2015年初喬丹再次向法院提出訴訟,要求中國喬丹體育公司撤銷關於「QIAODAN」、「僑丹」、「喬丹王」在內的多個爭議商標。
結果:籃球巨星邁克爾·喬丹起訴中國體育用品公司喬丹體育「商標爭議案」耗時三年,迎來終審判決,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對78起喬丹體育商標爭議案中的32起做出了終審判決:二審維持原判,駁回了邁克爾·喬丹撤銷喬丹體育爭議商標注冊的上訴請求,保持喬丹體育爭議商標的注冊。
時間:2015年
案情:2004 年,周某買下了一個注冊於 1996 年、名為「百倫」的商標,隨後又注冊了包括「新百倫」在內的一系列聯合商標,並在 2008 年拿到「新百倫」商標的批准。而早年曾以「紐巴倫」為名在國內進行宣傳的New Balance,因為其 2006 年成立的上海公司名為新百倫,便開始使用「新百倫」作為中文名,於是擁有中文商標的企業向廣州中院提起侵權訴訟。
結果: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這起商標權糾紛案作出一審判決。該院認為,美國New Balance公司在中國的關聯公司——新百倫貿易(中國)有限公司因使用他人已注冊商標「新百倫」,構成對他人商標專用權的侵犯,須賠償對方9800萬元。
⑹ 通過一起典型案例看如何確認商標侵權及不正當競爭行為
在一個案件中同時主張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是法律基礎:
1、某一行為可能在侵犯注冊商標的同時構成不正當競爭,分別由《商標法》、《反不正當競爭法》予以規定,涉及不同的法律行為、法律關系。
《商標法》第五十七條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一)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的商標的;(二)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同一種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近似的商標,或者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三)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四)偽造、擅自製造他人注冊商標標識或者銷售偽造、擅自製造的注冊商標標識的;(五)未經商標注冊人同意,更換其注冊商標並將該更換商標的商品又投入市場的;(六)故意為侵犯他人商標專用權行為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人實施侵犯商標專用權行為的;(七)給他人的注冊商標專用權造成其他損害的。《商標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將他人注冊商標、未注冊的馳名商標作為企業名稱中的字型大小使用,誤導公眾,構成不正當競爭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處理。
2、在訴訟案由上,商標侵權和不正當競爭分屬於不同的案由。但是,民事訴訟有經濟原則和效率原則等,實務中法院可以考慮在同一個案件中一並解決。
⑺ 有關商標侵權糾紛的案例分析
我們已經聯系過,這是第一個答案:
關於一審法院訴訟程序問題
1、一審法院按漢都公回司提供的 TCL 集團答公司地址,向 TCL 集團公司快遞送達應訴通知書、聽證會傳票、開庭傳票等,雖然郵寄地址為廣東省惠州市鵝嶺南路 6 號 TCL 工業大廈九層,是 TCL 集團公司的下屬二級企業法人銷售公司的地址,但兩公司在同一大樓辦公,只是樓層不同,而收信人為 TCL 集團公司的信件也並沒有因不能送達而被退回。
2、在原審法院審結前, TCL 集團公司在向一審法院提交了書面答辯狀,由此可以推定, TCL 集團公司已收到了一審法院寄送的應訴通知書、聽證會傳票、開庭傳票,但其無正當理由未到庭,一審法院缺席審理並不違法。上訴人 TCL 集團公司關於一審法院訴訟程序違法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
⑻ 求一個最近的商標侵權調查報告,或者一個商標侵權案例!
哎喲抄,張角耶,殺友?
回正題,商標襲侵權案真的老多了。
不過我以前做知識產權顧問的時候有一個日本料理店在我們對面,是被告的。
你不妨上網查查。
大概內容就是
東莞東城區的一家舞鶴日本料理,一直沒進行商標注冊,後面有一家深圳的舞鶴飲食公司進行了「舞鶴+英文「的商標注冊,然後反告東莞舞鶴日本料理商標侵權(事實上,舞鶴日本料理成立比舞鶴飲食公司早)。最後索賠50萬成功。 這個案例是說明了商標的重要性
⑼ 生活中碰到一個商標侵權的真實案例,感到很奇怪
不必困惑來,這只是一種訴訟策略,律師自是以自己獨立的意志進行代理的,如果律師代理事事都要聽外行人的指示的話,哪要律師也沒什麼用了。
這種策略如果成功的話,你公司作為被告就不適格了,就是外國公司告錯人了,你公司就沒有責任了。
要搞清楚,公司的老闆不是法人代表,而是股東,如果你說的「老闆」僅僅是法人代表,不是股東的話,那你的「老闆」其實也只是個打工的。
律師法規定,律師庭上言論豁免,除危害國家安全等的外。因此律師一般是不因其在庭上的言論承擔民事或刑事責任的(當然要是某些機關的公開報復就沒辦法了)。如果策略成功,那說不定你老闆又要再請律師,律師也因此又多一筆業務了。特此補充,感謝你閱讀我的回答。
⑽ 商標侵權案例
一、案件來源
2010年4月22日,安岳縣工商局接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訴稱:安岳縣小周酒水經營部銷售的青島品牌純生啤酒,侵犯了其商標專用權。經局領導安排,執法人員對該經營部進行現場檢查,發現該經營部經營者周廣地涉嫌銷售侵犯「青島」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啤酒。為進一步查清事實,安岳縣工商局於同年4月22日立案進行調查。
二、案情介紹
當事人周某某,男,漢族,現年28歲;經營場所: 安岳縣岳陽鎮普州大道北段178號附54號,《個體工商營業執照》正在申辦之中。
現查實,當事人周某某於2010年3月25日,從青島海島啤酒有限公司購進「青島品牌純生化」啤酒3392件,購貨款54200元。當事人購回該批啤酒後,以每件20元的價格在安岳縣境內批發銷售了1000件,獲銷貨款20000元。經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投訴,本局調查查明:該批啤酒實際商標名為「五月風」啤酒,由青島海島啤酒有限公司委託山東天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加工生產,在包裝裝潢上未標明生產廠名、廠址,而該青島海島啤酒有限公司無生產許可證,營業執照登記資料中無生產啤酒的經營范圍。青島海島啤酒有限公司在委託加工生產該批啤酒時,使用的酒瓶為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印有「青島啤酒」注冊商標和「TSINGTAO」英文注冊商標的專用酒瓶,將「青島品牌純生」作為其商品名稱,在瓶身標識和外包裝箱上不加區別地突出使用,瓶身標識和外包裝箱上所使用的標志、圖案與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青島啤酒純生」圖案及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的第3888383號注冊商標相近似,當事人周某某在銷售該啤酒時對外宣稱是「青島品牌純生啤酒」,以此誤導公眾,使消費者誤認為該批啤酒是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青島純生」啤酒。當事人周廣地銷售啤酒的行為,屬《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的侵權行為,已侵犯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的「青島」中文商標以及「TSINGTAO」英文商標專用權。
三、案件處理
當事人周某某銷售侵犯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啤酒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二)項「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二)銷售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的」規定構成要件,已構成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商品行為。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並可處以罰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實施條例》第五十二條規定「對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的行為,罰款數額為非法經營額3倍以下;非法經營額無法計算的,罰款數額為10萬元以下」規定,經研究決定對當事人作出處罰:1、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2、沒收扣留在案的侵權啤酒2337件。
四、案情分析
接到投訴後,我局立即組織執法人員進行全面調查,基本鎖定了當事人銷售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商品的違法行為,對當事人尚未銷售的涉嫌侵權啤酒採取了扣留強制措施。當事人不服,隨即以我局強制措施違法為由,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並在互聯網上發布輿論,稱我局對商標侵權行為無管轄權,採取強制措施違法。我局高度重視,先後召開了案情分析會,案審會,對本案的最終定性進行確認。在定性過程中先後出現兩種不同觀點的爭議:一鍾觀點認為,本案當事人銷售的啤酒與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的啤酒在名稱、包裝、裝潢上相近似、其行為屬傍名牌行為,應當用《關於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九條規定規范其行為,同時可根據該《若干規定》第六條認定當事人銷售的商品屬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商品。另一種觀點認為,本案當事人雖然銷售的啤酒與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的啤酒在名稱、包裝、裝潢上相近似,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生產銷售的啤酒名稱已注冊為商標,且屬馳名商標,當事人的行為按照《關於禁止仿冒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稱、包裝、裝潢的不正當競爭行為的若干規定》第三條第三款規定,不適用以《若干規定》來規范,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二條第(二)項規定。對於傍名牌行為是否侵犯他人注冊商標專用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處理時,認定侵權行為成立的,責令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沒收、銷毀侵權商品和專門用於製造侵權商品、偽造注冊商標標識的工具,並可處以罰款。」規定,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有權認定商標侵權行為,在認定過程中應當參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商標民事糾紛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第十條規定的原則進行調查取證,並通過案審會討論認定。執法人員按照第二種觀點,調整調查方案,補充完善了向青島工商機關協查、向山東禹城市工商機關協查、消費者調查等多項證據,本案於2010年6月30日查清了案件事實。本局案審會通過討論分析,一致認定:本案當事人應當定性為銷售侵犯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商標專用權的啤酒行為。
由於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程序合法,當事人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訴訟以本局勝訴告終。本案之所以能最終結案,主要取決於執法人員在辦案過程中,認真克服難點,運用「抽絲剝繭,先易後難,由外及內逐步深入」的方法與技巧,注重查明案件的來龍去脈,從而理清了本案的事實與性質。值得一提的是本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標法》第五十三條規定,參照最高人民法院認定商標侵權的原則,通過對消費者調查,最終以案審會討論認定當事人銷售的啤酒侵犯了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注冊商標專用權。這是我局在查處侵犯商標專用權案件中的創新嘗試,切實維護了權利人的知識產權。
本案的成功查處,得到青島啤酒股份有限公司高度稱贊,取得了較好的社會效益。本案的查處具有典型意義,其查處的事實清楚、證據充分、定性准確、程序合法、處罰適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