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侵權約定違約金

侵權約定違約金

發布時間:2020-12-09 10:23:32

㈠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兩者競合時的處理規則

一、產生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情形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現象在任何合同關系中都有可能產生,一般發生在有償合同關系中,只要合同當事人一方違約,並且侵害了對方當事人的財產或者損害其人身的,即行為人實施了違約性的侵權行為或者侵權性的違約行為,均構成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的競合。通常發生在下列合同關系中:
(一)買賣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主要有標的物有瑕疵、不符合質量要求、不符合包裝要求,造成對方財產、人身損害的,產生的民事責任。
(二)運輸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在運輸旅客、貨物中,因承運人的過失,致旅客受傷、死亡或者致貨物損毀、滅失的出現的責任競合。
(三)租賃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因租賃物瑕疵而致承租人損害或者因承租人過失毀損租賃物的,均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四)僱用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受僱人在履行僱用義務時,人身受到損害或者故意、重大過失造成僱用人損失的,也可以構成違約和侵權競合。
(五)保管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寄存人交付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蝕性、有放射性等危險物品未事先告知,造成保管人損害的;或者保管人佔有寄存人財產非法使用,造成損毀、滅失的,同樣可以出現責任競合。
(六)供用電、水、氣、熱力合同的責任競合現象。此類合同在履行中,供方因違約中止供電、水、氣、熱力,致對方財產、人身損害的,除構成違約責任外,還構成侵權責任。
(七)承攬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主要有交付的定作物不符合質量要求、有瑕疵,或者因保管不善、過錯或重大過失造成定作人提供的被加工物毀損、滅失的,既構成違約,也構成損害。
(八)贈與合同中的責任競合現象。贈與合同雖然是無償合同,但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贈予受贈人有瑕疵的贈與物,造成受贈人損失的,也要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二、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的處理模式
世界各國法律基本上都是採取排斥受害人可以實現雙項請求權的制度,均認為受害人只能實現其中一項請求權,加害人不能負雙重民事責任。從立法和判例上看,主要有以下三種處理模式:
1、禁止競合。即合同關系當事人不得將對方的違約行為視為侵權行為,只有在沒有合同關系時才產生侵權責任。認為,承擔合同義務的債務人不可能對合同關系以外的侵權責任有所預見,其只能對其債務范圍及不履行債務的後果有所預見。
2、限止競合。即原則上承認責任競合,但對選擇訴訟有一定限制。認為,只有在被告既違反合同法律規范又違反侵權法律規范,並且後違反侵權法律規范即使在無合同關系下也構成侵權時,原告才有雙重訴因的訴權。同時,兩種賠償責任不得互相排斥。
3、允許和選擇競合。即原告基於違法行為而產生的兩個請求權,既可以提起合同之訴,也可以提起侵權之訴。並且一項請求權因時效屆滿被駁回時,還可以行使另一項請求權。認為,合同法律規范和侵權法律規范不僅適用典型的違約行為和侵權行為,也應當共同適用於雙重的違法行為。
過去我國採取的是禁止競合的處理原則,對違約性的侵權行為或者侵權性的違約行為,基本上是按照違約責任來處理的,對一些特殊的責任競合案件,如產品質量責任、交通事故、醫療事故等,都是按侵權責任來處理的。
八十年代後期,我國在司法實踐上開始承認責任競合,並允許當事人選擇訴訟。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國沿海地區涉外、涉港澳經濟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規定:「一個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有時可以同時產生兩個法律關系,最常見的是債權關系與物權關系並存,或者被告的行為同時構成破壞合同和民事侵害。原告可以選擇兩者之中有利於自己的一種提起訴訟,有管轄權的受訴法院不應以存在其他訴因為由拒絕受理。但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
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二十二條規定:「因當事人一方的違約行為,侵害對方人身、財產權益的,受損害方有權選擇依照本法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依照其他法律要求其承擔侵權責任。」正式從立法上明確允許違約責任和侵害責任競合,並規定當事人有選擇權。
三、對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的審理
雖然我國已從立法上確立了違約責任與侵害責任競合的處理原則,但就目前而言,無論是從立法上,還是從司法實踐上,對此類案件的具體審理還未能形成比較完善的體系和操作規程。根據現行法律、司法解釋以及司法實踐,筆者認為要審理好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應當著重注意:
(一) 在程序上的問題
當事人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訴訟過程中,與其他民事案件當事人訴訟權利義務基本相同,但由於責任競合案件的特殊性,當事人享有訴訟權利又區別於普通案件的當事人,主要表現在:
1、起訴時可以選擇請求權。由於被告實施的某一行為,同時違反了合同法律規范和侵權法律規范,具備了承擔違約責任或者侵權責任的要件,因此,原告在起訴時,對被告應承擔何種責任依法有選擇權。原告要求被告承擔何種責任,主要出於這幾種目的:第一,經濟上能得到更多的補償。原告的人身、財產受到被告損害後,向法院訴訟的根本目的是為了得到經濟賠償。因此,哪一種請求權依據相關法律能得到盡可能多的經濟賠償,通常是原告的首要選擇。第二,訴訟上的便利。訴訟上的便利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受訴法院在原告所在地或者經常居住地,原告參加訴訟活動比較經濟、方便,訴訟成本也相對較少。其二,調查收集證據的地點為受訴法院所在地。原告在訴訟過程中取證、舉證比較方便,對法院支持其訴訟請求的把握相對要大。第三,心理上的因素。如,原告擔心地方保護主義通常會選擇自己信任的法院,不喜歡選擇被告所在地的法院等等。鑒於上述原因,在受理原告起訴時,對原告的選擇可以加以必要的訴訟指導,雖然選擇何種請求權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權利,但作為當事人對自己的選擇能否實現其最終目的,以及怎樣達到保護自己合法權益的最佳目的,因對法律在理解程度上的差異而並不全部真正地了解。一當選擇的不適當,就得不到應得的賠償,會給自己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同時,這種選擇在一定的階段又是可變的,請求權的變更,會造成訴訟期限的延長、訴訟成本的增加、管轄法院的變化等多種後果,直接影響訴訟的正常進行和訴訟效率的提高。
2、開庭前可以變更請求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條規定,債權人向人民法院起訴時作出選擇後,在一審開庭以前又變更訴訟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准許。這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及其司法解釋中規定的在法庭辯論結束前原告可以變更訴訟請求的規定有所不同,這是因為:普通民案件審理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對法院已經進行的案件實質性審理沒有根本上的影響,只是訴的合並;而責任競合案件開庭後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則可能因正在受理的法院喪失管轄權而對已經進行的實質審理歸於無效。所以,責任競合案件的原告只能在開庭前有權變更訴訟請求。
3、有權選擇管轄法院。當事人選擇法院管轄與其選擇請求權是相聯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只有在特殊情況下,即對被勞動教養的人或對被監禁的人等提起的訴訟,才由原告所在地或者原告經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則可以區別不同情況,可以是被告所在地、可以是原告所在地、可以是合同履行地、可以是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所以,當事人在選擇被告承擔何種責任的同時,也直接決定了受訴人民法院。當事人可以有兩次對受訴法院的選擇機會,一次是在起訴時,一次是在開庭前。起訴時原告選擇被告承擔侵權責任,依法由由被告所在地或者侵權行為地人民法院管轄。開庭前如原告變更訴訟請求改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的,則由合同履行地或者協議約定地等人民法院管轄。反之,亦然。要注意的是,原告變更請求權時,法院仍應當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八條的起訴條件進行審查,發現案件不屬本院管轄的,應當區別不同情況進行處理:
(1)被告提出管轄權異議成立的,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若干問題的解釋(一)》第三十條的規定,應當駁回原告起訴。這與普通民事案件當事人提出管轄異議成立的,裁定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相區別。
(2)法院發現不屬自己管轄的,應當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三十六條的規定,將案件移送給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這與在普通審查起訴時發現不屬本院管轄的,動員當事人向有管轄權的法院起訴或裁定不予受理相區別。
1、舉證責任及范圍隨請求權變化而變更。原告證明被告侵權與證明被告違約的待證事實,即證明對象是不同的。要求被告承擔侵權的民事責任,就必須證明有被損害的事實;有被告實施的違法侵權行為;損害的事實與侵權行為之間有因果關系。而要求被告承擔違約責任,只要證明被告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即可。可見,前者以證明有實際損失為前提,後者不一定有實際損失,而要以雙方約定的內容為前提。此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司法解釋,對原告提出的侵權事實,被告否認的,由被告負責舉證:(1)產品製造方法、發明專利引起的專利侵權訴訟;(2)高度危險作業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3)因環境污染引起的損害賠償訴訟;(4)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5)飼養動物致人損害的侵權訴訟等。就個案而言,原告在開庭前已經選擇了何種請求權,舉證責任和范圍也已確定。但就整個糾紛而言,原告的選擇的一項請求權被駁回後,還可以行使另一項請求權。所以,原告的舉證責任及其范圍會因其對請求權的選擇的變化而變化。
2、訴訟時效隨請求權變更而改變。因違約和侵權產生的請求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的規定,訴訟時效一般為二年。但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侵權訴訟、出售質量不合格商品未聲明的違約訴訟、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違約訴訟、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被損毀的違約訴訟的訴訟時效為一年。不履行涉外貨物買賣合同及技術進出口合同違約賠償訴訟的訴訟時效為四年。
(一) 在實體上的問題
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案件在實體處理上,應當針對原告選擇的訴訟請求進行舉證質證,確認案件事實,適用相應的法律。不能因為責任競合案件存在著多種訴因,即兩種法律關系和兩個待征事實,而混淆兩類事實和不恰當地適用法律。
1、正確認定案件事實。由於責任競合案件系當事人同一行為造成兩種結果,形成兩個待證事實,因此,哪一個事實是在審理中要認定的事實必須明確。根據當事人有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處分自己民事權利和訴訟權利的原則,原告在請求權確定以後,證明對象就已經明確。此時,法院只能圍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進行認定事實,按照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決定支持或者駁回當事人的訴訟請求。實踐中,會出現四種情況:(1)原告既能證明被告違約,又能證明被告侵權;(2)原告能證明被告違約,但不能證明被告侵權;(3)原告能證明被告侵權,但不能證明被違約;(4)原告既不能證明被告違約,又不能證明被告侵權。如果原告請求判令被告承擔違約責任,符合上述(1)、(2)種情況才能勝訴,其餘敗訴;如果原告請求判令被告承擔侵權責任,符合上述(1)、(3)種情況才能勝訴,其餘敗訴。由此看出,當事人選擇何種請求權,就確定了哪一種待證事實,決定著能否實現其訴權。法院不能根據被告存在侵權的事實而簡單地判令其承擔違約責任,也不能根據被告存在違約事實而簡單地判令其承擔侵權責任。
2、准確適用相關法律。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違約行為或者侵權行為,按違約責任處理的案件應當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其他有關合同法律規范;一方當事人對另一方當事人的侵權行為或者違約行為侵害自己人身、財產權益,按侵權責任處理的案件只能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及其他有關侵權法律規范。適用不同的法律將導致不同的處理結果。侵權責任的處理原則依法不僅可以適用過錯原則,還可以適用無過錯原則和公平責任,而違約責任,只能適用過錯原則。另外,承擔侵權責任的范圍不僅限於賠償財產損失,還可以包括對精神損害的相應賠償,而違約責任的承擔范圍則僅限於對財產的賠償。
四、當事人請求權的選擇與限制
在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競合糾紛中,法律雖然允許當事人選擇,並且沒有規定任何限制。但這並不意味法律完全放任當事人選擇請求權。筆者認為,當事人選擇請求權時必須遵循下列原則:
(一)在責任競合中選擇一個請求權。當事人只能在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中選擇其中一個請求權提起訴訟,不能同時選擇兩個請求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當事人不得就同一法律事實或法律行為,分別以不同的訴因提起兩個訴訟」。
(一) 在責任競合中實現一個請求權。當事人可以選擇一項請求權提起訴訟,也可以在選擇的請求權被駁回後,行使另一項請求權。但當事人只要有一項請求權得以實現,另一項請求權即歸於消滅。包括當事人對其中一項請求權內容作出實體處分以後,也不能再行使另一項請求權。
(二)選擇之訴當事人必須存在有償合同關系。違約責任是以合同存在為前提的,沒有合同便沒有約定,違約責任也就無從談起。無償合同通常為單務合同,根據法律規定,此類合同的義務人只有存在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財產損害的,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三)某些特殊侵權行為不能構成責任競合。雖然存在合同關系,但當事人的違約行為造成對方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的不構成責任競合。因為人身權具有強烈的排他性,是對世范圍的絕對權。公民的人身權非依法律的規定不得剝奪,也不允許他人非法侵害。同時,違約責任的承擔范圍不包括對精神損害的賠償。所以只能通過侵權損害賠對受害人進行補救。
(四)事先約定承擔或免除某種責任的不得競合。當事人通過合同事先特別約定僅承擔違約責任而不承擔侵權責任,或者免除侵權責任的。只要不違反法律規定或者非系當事人故意、重大過失致對方傷亡的,原則上應當從當事人的約定。
(五)法律明確限制選擇權的。如果法律已經對請求權作了限制,當事人則無選擇權。

㈡ 合同法違約責任條款,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別

您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歸責原則方面。許多國家的法律規定,違約責任適用過錯推定責任原則或嚴格責任原則。侵權責任在各國法律中通常以過錯責任為基本原則,而對某些特殊侵權行為實行嚴格責任原則。根據中國侵權行為法的規定,對侵權責任採用過錯責任、嚴格責任、公平責任原則,實際上是採用了多重歸責原則。在侵權之訴中,只有在受害人具有重大過失時,侵權人的賠償責任才可以減輕。而在違約之訴中,只要受害人具有輕微過失,違約當事人的賠償責任就可以減輕。
第二、責任構成要件和免責條件方面。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但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如不可抗力)以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的情況(故意或重大過失的情形除外)。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
第三、責任形式方面。違約責任主要採取違約金形式,違約金是由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因而在違約事實發生以後,違約金的支付並不以對方發生損害為條件。而侵權責任主要採取損害賠償的形式,損害賠償是以實際發生的損害為前提條件的。此外,根據《民法通則》第112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但侵權責任不能通過此種辦法來解決。
第四、責任范圍方面。違約的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且法律常採取「可預見性」標准來限定賠償的范圍。對於侵權責任而言,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其賠償范圍不僅應包括直接損失,還應包括間接損失。

㈢ 持續侵權請求賠償的問題

1、涉及的主要問題是訴訟時效。侵權行為之債訴訟時效為兩年。兩年之內,債權人任何主內張權容利的行為都導致時效中斷。無論訴訟時效是否中斷,你都有權再起訴。這是你的訴權。但是如果兩年訴訟時效已過,對方獲得訴訟時效已過的抗辯權。
2、你每年發律師函的行為構成主張權利的行為。法律後果是導致訴訟時效中斷。因此你有權主張四年違約金。
法條依據:民法通則第135條 民通意見第138條。

㈣ 侵權行為的民事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區別

1、歸責原則不同侵權責任一般採取過錯責任原則,在法律有特殊規定的情況下,採取無過錯責任原則,若法律沒有明確規定而當事雙方又無過錯,依公平觀念,也可採取公平責任原則。違約責任一般採取無過錯責任原則,在法律有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採取過錯責任原則。2、構成要件不同侵權責任,行為人主觀上是否有過錯,因其適用的歸責原則不同而有所不同,但一定要有損害後果的存在,無損害無侵權。在違約責任中,損害後果不一定是承擔責任的要件,如定金罰則。3、舉證責任不同在侵權責任中,一般侵權行為的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是否有過錯負舉證責任。而在違約責任中,違約方只有證明具有法定或約定的免責事由時才能免責。4、免責條件不同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只能是法定的。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民事責任的情況,但當事人不得預先約定免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5、責任形式不同侵權責任的形式包括停止侵害、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恢復名譽、賠償損失等。侵權責任既包括財產責任,也包括非財產責任。違約責任的形式主要有強制實際履行、支付違約金、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主要是財產責任。6、損害賠償的范圍不同在侵權責任中,損害賠償的范圍不限於財產損害,而且包括人身損害及其他損害。在違約責任中,損害賠償的范圍限於財產損害。

㈤ 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的區分標准

一、從違反義務的性質來區分
從違反義務的性質來看,合同責任是因為違反了合同義務而產生的責任。合同義務主要是約定的義務,當然現代合同法呈現出一種新的發展趨勢即合同義務來源的多元化,合同義務不僅僅來源於約定的義務還包括法定的義務以及依據誠實信用原則產生的附隨義務。我國《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
在區分違約和侵權行為所違反的義務的性質時,還應當把握如下幾點:
1.確定所違反的義務是屬於法定的針對一般人的注意義務,還是約定的針對特定人注意義務。
2.在確定某一種行為是否違反義務時,根據具體情況考慮是否存在著默示的合同義務以及根據交易關系產生的注意義務。違反這些義務也將構成違約。
3.不能將交易關系中的附隨義務擴大到侵權領域。

二、從侵害的對象來區分
從侵害對象的角度來看,違約行為所侵害的是一種相對權即合同債權,侵權行為所侵害的是一種絕對權。
必須看到,侵權法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是其保障的權益范圍逐漸地擴大,不僅僅是權利的保障的范圍在擴大,而且侵權法的保護對象也擴張到許多尚未形成權利的利益。由於第三人侵害債權這種制度在許多國家的法律中已經得到了承認,因此,債權也成為了侵權法的保護對象。這樣一來,侵權行為與違約行為的界限就變得相對模糊了。據此,區分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以侵害對象作為標準是十分必要的。
三、根據事先是否存在合同關系進行區分
當事人之間是否事先存在著一種合同關系,是區分違約和侵權責任的標准。在一般情況下,當侵權行為發生時,行為人與受害人之間不存在某種法律關系,而只是因為侵權行為的發生才使得雙方發生了損害賠償之債的關系。侵權人是債務人,受害人是債權人,受害人有權請求加害人賠償損失。對違約行為來說,當事人雙方事先必然存在著一種合同關系。因為違約行為的發生是以當事人之間存在合同權利義務為前提的。正是因為這一原因,在當事人之間事先存在合同關系的情況下,就有可能將這種違反義務的行為歸入到違約的范疇。
四、從侵害的後果來區分
違約損害賠償僅限於財產損失賠償,而且因為違約造成的損失,並非都應當由違約方賠償,只有那些違約方在訂約時能夠合理預見到的損失才應由違約方賠償。但因為違約造成人身傷亡和精神損害,一般不應當由合同法提供補救。而侵權損害賠償,既包括財產損失,也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傷害,只要是因為侵權所造成的各種損失,無論是直接損失還是間接損失,都應當由侵權行為人賠償。

㈥ 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有何不同

1.損害賠償范圍的區別。侵害財產權利的侵權損害賠償,應用相當的實物或現金賠償,如受害人因此而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加害人亦應賠償。侵害他人身體健康權、生命權的,應賠償因此造成的財產損失和精神損害賠償。侵害公民、法人的姓名權、肖像權、榮譽權的,即使未造成經濟損失,亦可要求賠償精神損害。而在違約損害賠償中,通常依當事人的事先約定,雖然賠償范圍應當相當於所造成的損失,但不得超過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2.舉證責任的區別。侵權行為成立,屬一般侵權行為時,被害人請求損害賠償應就加害人的故意或過失負舉證責任;在特殊侵權行為的場合,則往往享用無過失責任原則或過錯推定原則,權利人僅須就加害行為、損害結果及二者之間的因果關系負舉證責任,而無須就侵權人的過錯承擔舉證責任。而在合同不履行的場合採用嚴格責任原則,債權人在請求損害賠償時只須證明債務的存在及損害的發生即可,而債務人若要免除自己的法律責任,須就損害是由於不可歸責於自己的原因造成的負舉證責任。3.責任構成要件與免責條件的區別。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但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但當事人不得預先免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一般只能法定,當事人不可以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預見約定。

㈦ 從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區別談賠償請求權的

侵權損害賠償和違約損害賠償都是承擔民事責任的方式,其構成要件和歸責原則基本一致。盡管如此,在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競合的時候,究竟選擇侵權賠償請求權,還是選擇違約賠償請求權,這對受害人的利益有很大的影響。因此,應該掌握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區別,以便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賠償請求權。

一看訴訟管轄。

根據《民事訴訟法》及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由被告住所地或者合同履行地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也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在地人民法院管轄。受害人應該從訴訟是否經濟、收集證據是否方便等方面選擇管轄法院。

二看損害發生前當事人之間有無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

在侵權損害賠償發生前,當事人之間沒有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其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都是對世權,義務人是不特定的。違約損害賠償發生前,當事人之間存在著特定的債權債務關系,債權人的權利是對人權,其債務人就是合同的一方當事人。某些形式上的雙重違法行為,依據侵權法已經構成侵權,但依據合同法卻可能尚未達到違約的程度,如果當事人提起違約之訴,其請求將不會被支持。

三看賠償范圍。

侵犯財產權利後要用相當的實物或者金錢賠償,如果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損失的,加害人也應該賠償;侵害他人生命健康權的,應當賠償因此造成的財產損失,受害人或者死者近親屬遭受精神損害的,根據有關司法解釋的規定,可以請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非法侵害自然人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等人格權利,雖未造成經濟損失的,也可以要求賠償精神損害撫慰金。在違約損害賠償中,通常依當事人的事先約定,雖然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但是不得超過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對於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精神損害的賠償。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不僅包括直接損失,還包括了間接損失。這與違約賠償有明顯的區別。

四看舉證責任。

侵權損害賠償的舉證責任通常在受害人,由受害人舉證證明加害人的過錯,加害人在一般情況下,不負舉證責任。違約損害賠償的舉證責任在於債務人,債務人不履行債務致對方損害,就推定債務人有過錯,因此,債務人負有舉證證明自己無過錯的責任,債權人對合同是否履行不負舉證責任。在這一點上,受害人選擇違約責任較為有利。

五看訴訟時效。

違約責任的時效,一般為3年,但因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和技術進出口合同爭議提起的訴訟,其訴訟時效為4年。可見,兩類責任適用的時效期限是有區別的。受害人應當注意這些不同規定,選擇對自己有利的請求權。

六看責任構成要件和免責條件。

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一般來說,違約是否造成損害後果,不影響違約金責任的成立。但是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以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但當事人不得預先免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即使就不可抗力來說,當事人也可以就可不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一般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在造成損害的情況下,如果受害人認為對方可能有法定的抗辯事由能夠對抗侵權責任的構成時,則可以選擇違約責任的請求權,使自己的賠償請求得到實現。

㈧ 簡述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區別

侵權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基本區別

盡管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競合是不可避免的現象,但競合現象並不能抹煞兩類責任之間的區別,也不應導致責任制度的完全融合。由於兩類責任在法律上存在著重大的差異,因此對兩類責任的不同選擇將極大地影響到當不人的權利和義務。換言之,是依合同法提起合同之訴,還是依侵權法提起侵權之訴,將產生完全不同的法律後果,具體來看,兩類責任的區別主要體現在:

1.歸責原則的區別。許多國家有法律規定,違約責任適用嚴格責任或過錯推定責任,也就是說,只要當事人未按約履行義務,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必須承擔違約責任。[1]而侵權責任在各國法律中通常是以過錯責任為歸責的一般原則的。從我國司法實踐來看,基本採納了此種做法。

2.舉證責任不同。根據大多數國家的民法規定,在合同之訴中,受害人不負舉證責任,而違約方必須證明其沒有過錯,否則,將推定他人過錯。而在侵權之訴中,侵權行為人通常不負舉證責任,受害人必須就其主張舉證。當然在某些侵權行為中,也實行舉證責任倒置,但這畢竟只是特殊現象。根據我國民法規定,在一般侵權責任之中,受害人有義務就加害人有無過錯問題舉證,而在特殊的侵權責任中,應由加害人反證證明自己沒有過錯。不過,在合同責任中,違約方應當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違約責任。

3.義務內容的區別。合同的義務內容往往是根據合同當事人的意志和利益關系確定的,根據大陸法 各國的規定,在無償合同中,利益出讓人只應承擔極低的注意義務。在英美法中,雖然不存在無償人合同,但當事人的義務程度也與對價充分與否有關。但是,在侵權行為中,不存在著法定的義務內容由當事人的利益關系決定的問題。所以,某些形式上的雙重違法行為,依據侵權法已經構成違法,但依據合同法卻可能尚未達到違法的程度,如果當事人提起合同之訴,將不能依法受償。

4.將效的區別。絕大多數國家的民法典對合同之訴和侵權規定了不同的時效期限。有些國家(如德國)民法規定:侵權之訴適用短期時效,合同之訴適用長期普通時效。[1]還 有些國家(如英國、法國)法律對合同之訴和侵權之訴和規定了同樣的時效,只是對某些特殊的案件規定了短期時效。從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來看,因侵權行為所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一般適用2年的時效規定,但因身體受到傷害而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其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因違約產生的損害賠償請求權,訴訟時效一般為2年,但在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延付或者拒付租金以及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情況下,則適用1年的訴訟時效規定。根據人國《涉外經濟合同法》第39第的規定,「貨物買賣合同爭議提起訴訟或者仲裁的期限為4年,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權利受到侵權之日起計算。」可見,兩類責任適用的時效期限是有區別的。

5.責任構成要件和免責條件不同。在違約責任中,行為人只要實施了違約行為,且不具有有效的抗辯事由,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一般來說,違約是否造成損害後果,不影響違約金責任的成立。但是在侵權責任中,損害事實是侵權損害賠償責任成立的前提條件,無損害事實,便無侵權責任的產生。在違約責任中,除了法定的免責條件(如不可抗力)以外,合同當事人還可以事先約定不承擔責任的情況,但當事人不得預先免除故意或重大過失的責任。即使就不可抗力來說,當事人也可以就不可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在侵權責任中,免責條件或原因一般只能是法定的,當事人不能事先約定免責條件,也不能對抗力的范圍事先約定。

6.責任形式不同。違約責任主要採取違約金形式,違約金是由法律規定或當事人約定的,因而在違約事實發生以後,違約金的支付並不以對方發生損害為條件,它計算簡便、追索方便。而侵權責任主要採取損害賠償的形式,損害賠償是以實際發生的損害為前提的。此外,根據民法通則第112條的規定,當事人可以在合同中約定對於違反合同而產生的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但侵權責任不可能通過此種辦法來解決。

7.責任范圍不同。合同的損害賠償責任主要是財產損失的賠償,不包括對人身傷害的賠償和精神損害的賠償責任。而且對於合同的損害賠償來說,法律常常採取「可預見性」標准來限定賠償的范圍。如我國《涉及經濟合同法》第19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於另一方因此所受以的損失,但是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同可能造成的損失。」但是,對不侵權責任來說,損害賠償不僅包括財產損失的賠償,而且包括人身傷害和精神損害的賠償。侵權責任的賠償范圍不僅包括直接損失,還包括間接損失。

8.對第三人的責任不同。在合同責任中,如果因第三人的過錯致合同債務不能履行,債務人首先應向債權負責,然後才能向第三人追償。而在侵權責任中,貫徹為自已行為負責的原則,行為人一般反對因自己的過錯致他人損害的後果負責。在合同責任中,債務人的代理人或使用人,對於債務不履行有故意或過失時,債務人應依自己的故意或過失,負同樣的責任。但是,代理人或使用人實施侵權行為給被代理人和他人造成損害的,應由代理人或使用承擔責任,除非「代理人知道被委託代理的事項違法仍然進行代理活動的,或者被代理知道代理人的代理行為違法不表示反對的,由被代理人和代理人負連帶責任」(民法通則第17條)。

9.訴訟管轄不同。根據我國民事訴訟法規定,因合同糾紛提起的訴訟,同被住所地或者合同履生地人民法院管轄,合同的雙方當事人可以在書面合同中協議選擇被告住所地、合同履行地、合同簽訂地、原告住所地、標的物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轄。而因侵權行為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

由於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存在著以上重要的區別,在責任競合的情況下,不法行為人承擔何種責任,將導致不同的法律後果的產生,並嚴重影響到如何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和制裁不法行為人的問題。所以,責任競合問題近百年來一直是國外民法學者爭論的熱點。這個問題的爭論首先在於對競合性質的不同看法。根據「法條競合說」,雙重違法行為本質上是同一事實行為,其所競合的僅僅是法條而非行為,因此,對競合現象的解決要通過確定法條運用的規則來解決。根據「請求權競合說」,同法律事實符合兩種法律構成要件必然產生兩個請求權,因此,責任競合實際上是請求權競合而不是法條競合。如何解決受害人行使請求權問題解決競合的關鍵。

我們認為,解決責任競合問題。首先要認識責任競合是正常的還是反常的現象?是法律所鼓勵的還是法律應著力消除的狀況?毫無疑問,責任競合涉及到一國的的合法與侵權法對於雙重違法行為是同時有效還是相互排斥的問題,涉及到一國的合同法與侵權法在法律體上如何保持和諧一致的問題。如果立法對責任競問題不予理睬,必然形成事實上的競合訴訟甚至聚合訴訟。但是,如果象法國法律所採取的辦法那樣,認為允許競合、特別是允許權利人選擇請求權必然破壞法律體系的和諧,從而必須以法律嚴加禁止並著力消除,也未必是可取的。事實上,法律無論是通過限制合同法的適用范圍,將雙重違法行為納入合同法的適用范圍,抑或是將雙重違法行為進一步分類,各自納入到兩個法的適用范圍,均不能消除競合現象,也不能合理解決競合現象。不僅如此,通過限制合同法或侵權法適用范圍而解決雙重違法行為問題還必然產生如下後果:一方面,法律必須對原有的合同法或侵權法按違法行為的種類逐條作限制性規定,使特定的違法行為只能適用其中某一法律,而不適用另一法律,由此造成法律條文字面含義與其實際適用范圍的矛盾。另一方面,還必然形成某種獨立於合同法和侵法的特殊責任制度,導致特別法規的惡性發展,從而會引起法律體系內部的不和諧。

閱讀全文

與侵權約定違約金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安徽職稱計算機證書查詢 瀏覽:680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會議記錄 瀏覽:104
泉州文博知識產權 瀏覽:348
公共衛生服務培訓會議小結 瀏覽:159
馬鞍山攬山別院價格 瀏覽:56
施工索賠有效期 瀏覽:153
矛盾糾紛交辦單 瀏覽:447
2010年公需課知識產權法基礎與實務答案 瀏覽:391
侵權責任法第5556條 瀏覽:369
創造者對吉阿赫利直播 瀏覽:786
中小企業公共服務平台網路 瀏覽:846
深圳市潤之行商標製作有限公司 瀏覽:62
江莉馬鞍山 瀏覽:417
馬鞍山大事件 瀏覽:759
機動車銷售統一發票抵扣期限 瀏覽:451
馬鞍山防汛抗旱指揮部通告 瀏覽:811
公司間商標授權書模板 瀏覽:115
上海市醫患糾紛預防與調解辦法 瀏覽:970
轉讓翻轉犁 瀏覽:705
門頭廣告牌使用費合同 瀏覽: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