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投訴糾紛 > 公民的解決環境權益侵權糾紛方式

公民的解決環境權益侵權糾紛方式

發布時間:2020-12-09 04:41:16

㈠ 公民環境權具有作為人權的本質屬性,具有哪一屬性

從權利的本原看環境權的固有的自然權利屬性,概念只是體現某個時期人們對某個事物內的主觀反映,根容據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主觀總是依賴於一定的客觀存在。追根溯源,某個權利存在的必要性及其屬性,離不開現實社會的需要,是歷史發展過程中政治、經濟、文化的集中沉澱。權利表示某種社會關系,並存在於一定的社會之中。

從人權的概念看人權的權利屬性。人權主要有三種屬性
第一,從人權的根據上看,人權是一種道德權利。人權在根本上是道德而不是法律支持的權利。法律可以確認人權也可以剝奪人權。人權可以而且應該表現為法定權利,但法定權利不等於人權。
第二,從人權的主體和內容上看,人權是一種普遍權利。
第三,從人權概念產生的社會歷史過程看,人權是一種反抗權利。」

㈡ 環境權是不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

不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但在許多法律法規中體現了這一點。

㈢ 民法對人權進行保護的一般原理

公民環境權概念的出現是與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人權理論的發展和進步以及人們的環境意識的提高離不開的。20世紀60年代至今,環境權理論一直備受學界所關注。縱觀各國,環境權已普遍為人們所接受並得到越來越多的國際性、地區性以及各國法律的認可。當下,我國正面臨著非常嚴峻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環境侵權問題,將公民環境權納入法律體系中確認其基本人權性質和地位,並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護機制必定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一、公民環境權的含義
從環境權的主體來區分,環境權之概念有廣狹二義:廣義的環境權,即環境權的主體包括公民、法人和國家等一切法律關系的主體;狹義的環境權,即環境權的主體只有公民。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主要有以下幾種:
蔡守秋教授認為環境權存在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環境權是指公民的環境權,即公民享有良好適宜的自然環境的權利;廣義的環境權是指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國家在內的一切法律關系主體在其生存的自然環境方面所享有的權利及承擔的義務。蔡守秋教授所討論的環境權是指廣義的環境權,並以他的可持續發展理論為核心構建了廣義的環境權理論體系。①
陳泉生教授認為,環境權是指「環境法律關系的主體享有適宜健康和良好生活環境,以及合理利用環境資源的基本權利」②。他認為環境權的主體為全體人民,不僅包括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國家乃至全人類,還包括尚未出生的後代人。③
周訓芳教授把環境權分為良好環境權和基於生存需要的環境資源開發利用權。良好環境權是指「當代和未來世代的人類個體和整體有在一個適合於人類健康和福利的環境中過有尊嚴的生活的權利」④;而基於生存需要的環境資源開發利用權是指「當今世代的公民基於生存目的而對自然資源的財產權利以及從事與自然資源有關的財產性活動的權利」⑤。
呂忠梅教授則堅持環境權私法化的主張,認為環境權僅指公民環境權,不包括所謂的「法人環境權」與「國家環境權」在內。基於這樣的認識,她把環境權定義為「公民享有的不在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中生存及利用環境資源的權利」;這一定義包括如下涵義:環境權的主體包括當代人和後代人;環境權的對象包括人類環境整體,既包括天然的環境要素和人為環境,還包括各環境要素所構成的環境系統的功能和效應,如生態效益、環境的優美舒適等;環境權是一項概括性權利,它可以通過列舉而具體化;環境權是權利與義務相對應的。⑥
筆者認為,無限擴大環境權主體范圍的做法並不能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權范疇里最基本的問題,即公民的環境權如何才能得到有效的實現和保障。筆者贊同呂忠梅教授的觀點,主張環境權主體僅僅只有公民,包括當代人和後代人。因此將公民環境權定義為:當代人和後代人享有的不在被污染和破壞的環境中生存、利用資源以及當權利受到侵害時尋求救濟的權利。
二、公民環境權基本人權性質分析
公民環境權首先是公民的一項人權,它符合人權的基本屬性。人權就是人之所以作為人所應享有的權利。公民環境權作為一種新生的權利,屬於人權的范疇,它具有人權的屬性,而且具有基本人權的本質屬性特徵。
(一)公民環境權的人權性質
目前學界對於人權理論的一些基本問題還存在較大分歧,但對於人權的本質屬性還是達成了共識:歷史性與時代性;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普遍性和特殊性;國內性和國際性。因此,既然公民環境權屬於人權的范疇,那麼它也具有人權的本質屬性特徵。
1.公民環境權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的特徵
人權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其性質因所處的時代、社會和國家的不同而不同。而公民環境權是伴隨著現代社會化大生產活動對環境和生態造成嚴重侵害而被廣泛提出的。在人類生存環境尚未受到嚴重侵害時,人們不需要也不會提出環境方面的權利要求。然而,在人類生存環境遭到嚴重侵害以致威脅人類生存權時,人們也就要求自身應當享有環境權。與此同時,公民環境權的內容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也會有所不同,如在人類生存環境逐漸惡劣的情況下,公民環境權最重要的內容將是要求享有適合生存的環境的權利;而當人們擁有適合生存的環境時,公民環境權將以精神享受方面的環境權利為其主要內容。
2.公民環境權具有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特徵
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是對立統一的。作為公民環境權客體的環境利益是公共利益,同時也為每個人要求的個人利益。也就是說,當一種行為侵害了某個人的環境利益,就意味著對整個環境利益的侵犯。因此,公民環境權的整體性中又包含著個體性,其核心是人的生存權,是人成其為人或繼續作為人生存的權利。公民環境權不同於傳統民法意義上的私權,傳統私權直接體現為個人的利益,公民環境權是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統一,即「社會性私權」,呂忠梅教授解釋為「環境權作為保護社會公共利益的新興權利體系,本質上仍然是為保護公共利益而設定的權利,但其形式上卻表現為公法和私法兩個方面」⑦。正是由於這種個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統一,使得個人和集體都可以行使環境權,而且公法和私法都可以對其進行保護和救濟。
3.公民環境權具有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特徵
馬克思主義認為:「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⑧這個一般原理為現代人權觀念所公認。公民環境權也不例外,其具有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特徵,是由公民環境權自身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正如《世界人權宣言》所強調的,「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任何公民在行使環境權時,只受法律所確定的限制,確定此種限制的唯一目的在於保證其他公民的環境權受到應有的尊重和維護。因此,公民環境權的權利與義務是高度統一的。
4.公民環境權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特徵
公民環境權的普遍性表現在:任何公民,無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語言、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如何,都應當平等地享有環境權;在一個國家裡,在這個國家的任何歷史時期,任何公民都毫無例外地應當平等地享有環境權。除了具有普遍性,公民環境權還具有特殊性。一方面,全人類除了在利益和道德上存在著一致外,其他方面都存在著矛盾和差異。另一方面,公民環境權的實現要受各個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等種種條件的制約,因而公民環境權的法律制度模式以及實現其的具體過程就具有了特殊性。
5.公民環境權具有國內性和國際性的特徵
環境問題的國際性特點使得公民環境權被越來越多的國際公約和國際條約所確定和保護。在1972年的聯合國人權環境大會上通過的《人類環境宣言》首次承認了環境權。1981年的《非洲人權和民族權憲章》中規定的民族權也包括環境權。一方面,各國正尋求通過參加國際公約、簽訂國際條約以及國際合作等途徑來解決環境危機,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各國也通過自己的憲法和法律對本國主權范圍內的環境權進行了界定和保護。因此,各主權國家和國際社會都在積極地保障公民環境權,這就決定了公民環境權具有國內性和國際性的特徵。

(二)公民環境權的基本人權性質
關今華先生對於人權的分類,筆者認為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他從兩個方面對人權進行了分類,即「一切人權」和「基本人權」。一切人權是指人類作為多種形態主體在從事個人、國家、社會和國際事務中所享有的平等、生存、發展、獨立和自由的所有權利;基本人權則是指人類中的「人作為人」和「把人看作人」的屬性相伴隨並不因其身份、地位、民族、財產和實際能力等不同而應該享有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普遍的基本權利。公民環境權的基本人權性質具體表現在:
1.公民環境權具有不可或缺性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環境問題的日益嚴重、人權理論的發展和進步以及人們的環境意識的提高,如今,公民環境權的法律保護對於全人類來說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為享有健康舒適的環境是人類最基本的權利要求。如果公民環境權沒有得到實現和法律保護,那麼人類的生存權和發展權也就無法得到實現和法律保護。
2.公民環境權具有不可取代性
公民環境權在人權法體系中具有根本性和基礎性的地位,它是一切權利的基石,更是一切權利的高度抽象和提升,其地位是不可動搖的。因此,人類的生存環境倘若受到嚴重破壞以至人類無法生存的話,人的其他權利也就無法實現,即使這些權利實現了,也沒有任何價值。
3.公民環境權具有不可轉讓
不可轉讓性是指公民對其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環境和所利用的資源不具有選擇性。公民環境權的實現是人類生存的基本條件,因此世界各國通過憲法和法律來確定公民環境權的法律地位並採取了相應的法律機制以保障公民環境權的實現。由於環境是無主的,資源是無價的,因而公民不能隨意處分自己的環境權,即不僅不能放棄這一權利,而且不能把自己的環境權讓渡給他人。
4.公民環境權具有不可剝奪性
公民環境權既是一項法律權利,也是一項自然權利,是「天賦」的,即「與生俱來」的,這種權利是基於從平等地尊重他人的道德原則的,公民對這一權利的需求也是伴隨公民一生的。如果公民的該項權利被剝奪,那麼公民也就喪失了其生存基礎,所以任何公民不因任何因素而被剝奪其與生俱來的環境權。
5.公民環境權具有母體性
在以憲法展現權利的方式為標准對權利分類的時候,基本權利可以分為宣言的權利和包含的權利兩類,包含的權利就是從宣言權利的母體中滋生出來的權利。⑩「環境權跟其他人權一樣,是一個有多項子權利組成的內容豐富的權利系統」,理論上至少應包括四個方面的子權利:環境使用權、知情權、參與權和請求權。其中,環境使用權屬於實體性的環境權;後面三項權利屬於程序性的環境權。
三、公民環境權的法律保護
(一)公民環境權的法律保護中存在的不足
1.憲法中未直接涉及公民環境權
我國現行《憲法》第9條第二款規定:「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國家組織和鼓勵植樹造林,保護林木。」這是從強化國家職責的角度來確認國家保護環境的義務,雖然對促進國家代表公民更好地保護和治理環境有著積極意義,但由於《憲法》沒有從公民的基本權利的角度來加以確認,也就無法直接推導出公民享有在得到保護和改善的生活環境和生態環境中生活、免遭污染和其他公害困擾的權利。現有的這種宣言式的規范,過於原則,沒有實體權利性質,因而對公民環境權的法律保護顯得蒼白無力。
2.環境法中未明確規定公民環境權
作為我國環境基本法的《環境保護法》沒有明確規定公民環境權。該法第1條規定了立法目的,並未將公民提升到權利主體的地位。第4條、第11條也只是涉及到國家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職責。從以上規定可以看出,《環境保護法》對國家、公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職責、義務規定得比較明確和具體,卻沒有對公民環境權的明確規定,也沒有對能有效實現公民環境權益的公眾環境參與做出明確的規定12。雖然該法第6條規定了公民在環境保護方面的監管權利,但這基本上是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發生後的末端參與。總的來說,我國環境立法都過多地強調公民環境保護的義務,忽視了公民的環境權利。這種情況往往造成重大缺陷,一方面不能有效地防患於未然,防治環境污染的發生,一方面致使公民環境權得不到有效地保護和救濟。
3.民事法律中未明確規定公民環境權
現行民事法律中缺乏對公民環境權的明確規定,對公民環境權的保護力度不足。公民環境權受到侵害時行使請求權的依據是《民法通則》第83條和第124條。按照第83條的規定,公民環境權受到侵害時,要根據相鄰權的有關規定來處理。同時,按照第124條的規定,公民環境權受到侵害時,要根據債權請求權來保護其權利。這對公民環境權而言是很不利的。按照傳統民法理念,任何人無權對與自己無關的財產提出權利要求,而環境是全體公民的公共財產,並不是某個公民的具體財產,所以當公民環境權受到侵害時是無法行使請求權的。同時,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加劇,公民環境權益受損害的程度和范圍也在不斷地加深和擴大,傳統的民事權利保護方式已不能適應公民環境權保護的需求,而且也不利於環境問題的最終解決。例如,空氣、水流、聲響等環境因素具有流動性,因其形成的環境污染,當權利主體的地理位置不相鄰時,就不能採用民法中的相鄰權規定來進行調整和規制,也不可能依據財產權來處理,因為它財產權的作用范圍更為有限。
(二)完善公民環境權的法律保護
1.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環境權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礎和依據。我國應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環境權,為環境法律和民事法律將公民環境權進一步具體化提供立法基礎和依據。與此同時,將公民環境權上升到憲法的高度也是與公民環境權的基本人權性質相適應的。將公民環境權置於憲法中進行確認有以下四個方面的好處:(1)確認了公民環境權的基本人權性質;(2)為其他相關的環境保護法律和污染防治法律指明方向,以保障我國公民各項環境權利的實現,並「使公民環境權從應然權利到實然權利成為可能」;(3)使得公民的環境保護意識和環境權利意識自上而下地得到增強;(4)不僅使公民的基本權利得到豐富和發展,符合國際人權發展的趨勢,而且對公民環境權利受到侵害時獲得法律救濟提供理論基礎和憲法依據。
2.將公民環境權具體化,修改環境法的相關內容
首先,在憲法確認公民環境權的基礎上,《環境保護法》應該對公民環境權的具體內容做出規定,進行細化。這有利於豐富和發展我國環境法律制度,改善公民賴以生存的環境,保護公民環境權。
其次,《環境保護法》的修改應當以可持續發展理論和生態文明建設為指導,以改善環境質量和保護公民環境權益為根本出發點。建議在《環境保護法》中作如下修改:在立法目的中增加「可持續發展」、「維護生態平衡」的內容;在適用范圍方面,在環境定義中增加其他非生物資源、濕地和能量;在環境政府責任方面,增加目標責任制、考核制度和獎懲措施及在環境基礎建設中的責任等內容。
再次,《環境保護法》應當對公眾環境參與制度做出明確規定。一方面,將公眾參與的途徑和范圍具體化、制度化。公眾參與制度是公民環境權的主要內容,也是公民參與環境管理和重大環境問題決策的權利,因此應當以環境基本法的形式加以規定。另一方面,應當鼓勵和支持社會環保團體開展環境保護,建立公眾參與和政府行政管理相結合的環境保護制衡機制。因為環保團體既能滿足公眾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需要,又能幫助、配合政府開展保護工作、預防官僚腐敗。
3.整合公民環境權的民法保護體系
首先,建立環境物權制度。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人口的迅速增長,環境資源越來越稀缺,人類的生存利益與經濟發展利益在對環境的需求上開始形成對立、競爭。在此種情況下,社會有必要對人類的這兩種利益做出制度性安排,通過權利的重新配置來解決這樣的矛盾和沖突。環境作為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總和,其資源屬性不僅與一般資源存在差異,而且具有物質形態的雙重性。呂忠梅教授也認為,環境資源的兩種物質形態是民法與環境法得以存在的基礎,衡平這兩種形態的利益關系的方法則是將環境資源保護納入物權制度之中,建立環境資源的生態性物權保護機制。
其次,建立環境合同制度。目前,各種形式的環境資源交易合同在社會現實中已經出現了,隨之產生了這樣的問題:如何認識這些合同的性質以及合同法中的地位。那麼筆者同意呂忠梅教授的觀點:從「意思直治」的客觀性角度,確立從自由到公平的價值判斷標准,建立環境合同制度是可行的。環境合同,是指以環境資源利用權、使用權為標的的交易。如排污權交易、自然資源用益性權利交易、度假設施使用權交易等等。它的本質是為實現國家環境管理權和公民環境權的溝通和協調,是國家意志和個人意志的平衡,也是環境資源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統一。
再次,建立環境人格權制度。環境資源是具有人格利益屬性的,比如:自然景觀具有美學與文學價值、自然歷史價值;人類在自然環境中獲得身心享受等等,這些都是人類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精神需求。環境人格是以人類的環境利益為內容的,一方面,它是人類的自然地位的象徵,另一方面,也是人類的社會地位的象徵。因此,在民法典中對人格概念進行擴展,確立環境人格權,將環境利益納入人格權法的保護范圍是十分必要的。環境人格權的建立,不僅滿足了公民對環境資源和生態資源的生理需求和精神需求,彌補和緩和了傳統物權法中相鄰關系保護的局限性和物權法定原則的僵化性,而且有利於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關系的法定化、生態化。
此外,建立環境侵權行為規則。環境侵權具有損害間接性、多元參與性、受害人數多、延續時間長和危害後果嚴重等特徵,跟傳統侵權行為相比,它是一種特殊侵權行為。因此,環境侵權應當適用無過錯責任和公平責任原則、舉證責任倒置、因果關系推定、共同危險責任等特殊救濟制度,在救濟程序上也不同於傳統侵權行為,有必要建立新的侵權行為規則。
當下,我國憲法、環境法和民法均沒有明確確認公民環境權,使得我國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以及環境侵權的趨勢得不到有效的法律控制,公民環境權也就無法得到很好的法律保障。因此,筆者認為應當將公民環境權納入我國法律體系中確認其基本人權性質和地位,將環境權的主體限定為公民,並提供有效的法律保護機制:在憲法中明確規定公民環境權;將公民環境權具體化,修改環境法的相關內容;整合公民環境權的民法保護體系,建立環境物權制度、環境合同制度、環境人格權制度和環境侵權行為規則。

㈣ 環境權是不是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可以判斷環境權不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但是公民的生存權之一。

第二章 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

第三十三條 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

任何公民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同時必須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

第三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年滿十八周歲的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但是依照法律被剝奪政治權利的人除外

第三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第三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

任何國家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不得強制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歧視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

國家保護正常的宗教活動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進行破壞社會秩序、損害公民身體健康、妨礙國家教育制度的活動

宗教團體和宗教事務不受外國勢力的支配

第三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

任何公民,非經人民檢察院批准或者決定或者人民法院決定,並由公安機關執行,不受逮捕

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剝奪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體

第三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對公民進行侮辱、誹謗和誣告陷害

第三十九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第四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護除因國家安全或者追查刑事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機關或者檢察機關依照法律規定的程序對通信進行檢查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侵犯公民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

第四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

對於公民的申訴、控告或者檢舉,有關國家機關必須查清事實,負責處理任何人不得壓制和打擊報復

由於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侵犯公民權利而受到損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規定取得賠償的權利

第四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勞動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通過各種途徑,創造勞動就業條件,加強勞動保護,改善勞動條件,並在發展生產的基礎上,提高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

勞動是一切有勞動能力的公民的光榮職責國有企業和城鄉集體經濟組織的勞動者都應當以國家主人翁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勞動國家提倡社會主義勞動競賽,獎勵勞動模範和先進工作者國家提倡公民從事義務勞動

國家對就業前的公民進行必要的勞動就業訓練

第四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者有休息的權利

國家發展勞動者休息和休養的設施,規定職工的工作時間和休假制度

第四十四條 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

第四十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受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

國家和社會保障殘廢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

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

第四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受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

第四十七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進行科學研究、文學藝術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國家對於從事教育、科學、技術、文學、藝術和其他文化事業的公民的有益於人民的創造性工作,給以鼓勵和幫助

第四十八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婦女在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權利

國家保護婦女的權利和利益,實行男女同工同酬,培養和選拔婦女幹部

第四十九條 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的保護

夫妻雙方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父母有撫養教育未成年子女的義務,成年子女有贍養扶助父母的義務

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禁止虐待老人、婦女和兒童

第五十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第五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

第五十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全國各民族團結的義務

第五十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保守國家秘密,愛護公共財產,遵守勞動紀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會公德

第五十四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維護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義務,不得有危害祖國的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行為

第五十五條 保衛祖國、抵抗侵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每一個公民的神聖職責

依照法律服兵役和參加民兵組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光榮義務

第五十六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有依照法律納稅的義務

㈤ 材料是由於文化傳統,社會環境登各種因素的制約,公民行使權利的意願.... 根據材料,從物質與意識

方法論原則: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
具體要求:
①要求我們內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容,求真務實,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積極探求民主法制建設規律,用正確的公民權利觀指導監督權的行使。
②要求我們把發揮主觀能動性和尊重客觀規律結合起來,把工作熱情和科學態度結合起來;公民應積極並合理合法地行使監督權。
③要反對唯意志主義傾向,切忌憑空猜測,盲目妄動;又要反對片面強調客觀條件的制約,導致消極無為,放棄權利。

㈥ 公民對於保護環境的權利和義務 具體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六條 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並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

㈦ 關於公民的環境權

侵犯了公民健康權了,但是不屬於侵犯公民環境權。
環境權,從語義分析的角度有兩層含義:一是環境的權利,二是主體對環境所享有的權利。而我們現有的理論體系堅持在哲學上「主客二分法」,也就是以「主體與客體的完全二致和對立」來進行理論的建構,因此我們不承認作為客體的環境有獨立的內在的權利。如此,環境權則僅僅是指主體對環境所享有的權利。
權利,按其發展來看,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應有權利、法定權利、實有權利。我們通常所說權利,多是指法定的權利,因為權利本質上屬於特定利益之上法律之力。也就是說,缺乏法律的規定和保障,權利是不復存在的,至少是得不到有效救濟的,因此權利之實際享有,必須要以法律的規定為現實的依託。綜合上面各個法律部門中有關環境權的規定,可以抽象出環境權的定義。
環境權是指特定的主體對環境資源所享有的法定權利。對公民個人和企業來說,就是享有在安全和舒適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主要包括環境資源的利用權、環境狀況的知情權和環境侵害的請求權。 對國家來說,環境權就是國家環境資源管理權,是國家作為環境資源的所有人,為了社會的公共利益,而利用各種行政、經濟、法律等手段對環境資源進行管理和保護,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和自然的和諧發展。
環境權的主體與客體
按照環境權的享有所依據的法律屬性的不同,可以將之分為私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和公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前者是公民個人所依法享有的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生存和生活的權利;後者是一種環境管理權。私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多體現在憲法、民法、民事訴訟法、刑法等法律部門,比如民法中規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權」、「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就說明了公民個人享有在安全舒適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這種權利受法律保護,不得侵害和剝奪:而公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則體現在環境保護法、行政訴訟法等法律部門中,比如環境保護法中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本轄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實施統一管理」就表明了環境保護行政主管機關的環境資源管理權。
前者的主體一般包括兩類;公民個人、群體。後者的主體則多為國家,此外還包括一部分的組織和法人。需要說明的是,群體多為法人或者其他非法人組織和團體,它所享有的私法意義上的環境權可以落腳到公民個人環境權的基礎之上。所以環境權實際上包括兩部分:一是公民個人的環境權:二是國家的環境資源管理權。至於企業的環境權,與公民個人的環境權並無二致,只是側重有所不同,具體的含義有所差別。比如企業的環境權更加註重環境資源的利用權和環境狀況的知情權,而公民個人則較為注重環境侵害的請求權。
環境權的具體內容
1、公民個人的環境權(企業的環境權)
環境權並非一項單獨的權利,而是一個由公權與私權、程序權利與實體權利所構成的內容豐富的權利體系。它在程序上表現為國家環境管理的參與決策權,實體上則被賦予民事權利的性質。它以資源的開發、利用權為中心,體現作為公共物品的環境對公民個人的客觀價值,通過成本——收益的效用比較參與經濟流通過程。從各國環境權理論和實踐方面分析,可以對環境權的內容進行不同的分類。一般是從權利的表現形式進行分類,按照這種標准,環境權至少應包括如下內容:
(1)環境資源利用權。環境權的核心在於保障人類現在和將來世世代代對環境的利用,以獲得滿足人類生存需要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因此,環境權首先要肯定其主體對環境的利用權,事實上,各國環境立法的實踐也都立足於對環境資源利用權的規定展開。將環境資源利用權確定為一項權利,才可以使義務主體承擔義務,也才可以使權利主體的權利濫用受到限制,因為,在法律上沒有無限制的權利。
一方面,對環境資源利用權的確立意味著為人類使用環境的合法性,對環境的利用就有污染物的排放和對自然環境的改變,只有在環境資源利用權的基礎上才能成立環境標准、環境許可、環境開發的各種制度,也才有以環境容量為核心的環境資源使用權交易制度的形成。另一方面,對環境資源利用權的確立意味著國家及其與權利主體相對應的個人和團體所必須承擔的義務的確定,國民的環境資源利用權在受到不法侵害時,法律將為其提供強制性保障,從而為國民向國家、向他人主張環境權奠定了基礎。
現有的各國環境立法中關於日照權、眺望權、景觀權、靜穩權、嫌煙權、親水權、達濱權、清潔水權、清潔空氣權、公園利用權、歷史性環境權、享有自然權等等都是關於環境資源利用權的規定。在美國、日本、印度、菲律賓、哥斯達尼加等國也都有保護環境資源利用權的司法實踐。學者們也對這些利用權進行了分類,日本的中山教授提出用「環境的共同使用權」來概括這一權利,並將它又具體區分為,「生活環境使用權」、「自然公物使用權」、「特定自然環境使用權」三類。另有學者從環境利益的保護角度出發,將日照權、眺望權嫌煙權等生活環境中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的、私權性質較強的權利稱為環境私權;而將清 潔水權、清潔空氣權、享有自然權、歷史性環境權等「公共性」、「公益性」較高,支配「公共的空間意識」,公權性質較強的權利,稱之為環境公權。實際上,這里的「私權」與「公權」和傳統法律上的公權與私權又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
(2)環境狀況知情權。環境狀況知情權又稱信息權,是國民對本國乃至世界的環境狀況、國家的環境管理狀況以及自身的環境狀況等有關信息獲得的權利。這一權利既是國民參與國家環境管理的前提,又是環境保護的必要民主程序。「人們有權知道環境的真實狀態,這一權利在立法中也得到了明確的承認,如烏克蘭共和國《自然環境保護法》第9條規定:「公民有權依法定程序獲得關於自然環境狀況及其對居民健康的影響等方面的確實可靠的全部信息。」泰國的《環境質量法》也作了大致相同的規定。環境狀況知情權在環境法的一些基本制度如環境影響評價、污染權交易、環境標准等多項制度中也有所反映。
環境狀況知情權主要是由法定程序來加以保障的一項權利。有關獲得環境信息的程序立 法在此就尤為重要,國民如何獲得信息?獲得何種信息?對於獲得的信息的反饋有無途徑? 等等。從另一方面看,環境狀況知情權是對政府環境行政機關權力的限制,它要求環境行政 機關負有披露信息的義務,對於不履行職責者,將產生法律後果,在此意義上,環境狀況知 情權又是監督權的一種表現。
現行立法除了少數國家對環境狀況知情權有比較明確的程序性規定以外,專門對其程序 的規定較為少見。我想這可能與環境狀況知情權中所包含的應該知道的必須是具體的信息有 關。從國家權力設置的角度,也有對環境管理行政機關發布信息的規定,但在本質上與規定 國民的環境狀況知情權還是有立法思想上的差別的。從國家權力的角度立法與從國民權利角 度的立法所反應的是法律本位的不同,也反應出國家對於國民在環境保護中的地位認識的不 同。
(3)環境侵害請求權。環境權中所包含的環境侵害請求權,是公民的環境權益受到侵害以後向有關部門請求保 護的權利。它既包括對國家環境行政機關的主張權利、又包括向司法機關要求保護權利,具體為對行政行為的司法審查、行政復議和國家賠償的請求權,對他人侵犯公民環境權的損害賠償請求權和停止不法侵害的請求權等。實際上,也可以對環境權的內容作法律規范形式意義上的分類,按照這種分類,環境權的內容包括憲法權利、行政法權利、民法權利、訴訟法權利等。
2、國家的環境管理權
國家享有公法意義上的環境資源管理權。國家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享有對環境資源的所有權和管理權,在很多的法律部門中都有所體現。比如憲法第九條規定:「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都屬於國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由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森林和山嶺、草原、荒地、灘塗除外。國家保障自然資源的合理利用,保護珍貴的動物和植物。禁止任何組織或者個人用任何手段侵佔或者破壞自然資源。」 第十條:「城市的土地屬於國家所有。」
在我國目前的行政體制框架內,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等自然資源,一般都是分別屬於不同的行政主管部門管理。這樣的管理模式有一定的合理性和歷史的慣性,但是存在弊端——人為地分割了環境資源的統一性,破壞了環境資源的生態性和整體性,同時在決策的時候難免會造成考量的片面和不周全性。因此,我們認為國家的環境資源管理權應當變「分級分部門管理」為「統一管理」。由國務院統一行使對全國環境資源的管理權,具體說來,可以由國家環境保護總局代表國務院具體負責對全國環境資源的管理。
司法實踐中,肯定因為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的行政訴訟,其合法性基礎和前提就在於肯定國家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職能。然而僅僅是國家相關部門作為應訴機關被動地去應對行政相對人的訴訟,並沒有肯定國家相關部門作為環境資源的所有人,可以主動地因為環境污染或資源破壞而向特定的當事人提起訴訟。現行的做法有二:一是國家機關和相關組織可以支持起訴;二是由國家檢察機關對環境資源犯罪提起公訴。然而還有一大類環境民事侵害案件缺乏相關的訴訟途徑。比如沱江特大污染案件中,約100萬人飲水受到嚴重影響,直接經濟損失約3億元。然而處理結果只是:川化集團被罰款100萬元,為漁業損失賠付1100萬元;川化集團總裁引咎辭職;5名企業負責人及環保部門幹部被移交司法機關處理。姑且不論處理結果是否妥當,沱江流域生態系統恢復至少需要5年的時間,如此高昂的成本應當由具體的主體予以承擔。那麼就可以由國家機關作為社會公共利益的代表,行使訴權,從而突破現有的訴訟法的瓶頸——只有權利受到侵害的當事人才可以提起訴訟。某種程度上,這是一種政府主導並實施的公益訴訟。
環境權救濟的現狀
在司法實踐中,大量的以環境權為訴訟理由的判決遭到了否定,否定環境權判決的理由 有多種,如將憲法關於環境權的有關規定解釋為程序性的規定或綱領性的規定,認為不能根 據這些規定直接取得具體的環境侵害請求權。認為環境權是針對環境而言的利益,這種利益 不能說是應受到法律保護的利益,只不過是反射性利益。還有的法官認為環境權的內容和范 圍、環境權的主體范圍不明確,無法具體適用。也有人認為,環境是公共利益,任何個人不 能成為它的利益主體,因而原告不符合訴訟主體資格等。所以,在司法實踐中主要趨勢是否 定環境權理論的。

㈧ 下列哪一項不屬於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

這一道題的答案應該選擇a環境權,環境權不屬於憲法規定的公民的基本權利。

㈨ 環境權是否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環境權抄是公民的基本權利。

公民環境襲權的概念和特徵公民環境權,是公民所享有的在健康、舒適和優美的環境中生存和發展的權利。公民作為環境權的主體,可以是單獨的概念,即自然人的環境權,也可以是集合概念,即法人及其他組織的環境權。

環境權是伴隨著人類環境危機而產生的一種新的權利概念或社會主張,是道義權利、應有權利的法定化;是集體權利和個體權利之匯合,是權利和義務的高度統一,是一種新型法權。環境權作為首義權利、習慣權利,是人類社會的產物。

(9)公民的解決環境權益侵權糾紛方式擴展閱讀:

環境權是環境法律權利和環境法律義務的高度統一。在環境社會關系中,每個環境權主體在享受和利用環境的同時,也承擔了不對其他主體所享受和利用環境造成損害的義務。

而且,當代人在享受和利用適宜環境的同時,也承擔了不對後代人的生存和發展的環境構成危害的義務。正是基於環境權的這一特徵,法律在確認環境權的同時,也都相應地規定了環境法律關系主體保護環境的義務。

㈩ 如何提高環境保護意識

A 如何提高環保意識

一、建立和完善有中國特色的環境教育體系

環境教育,對於培養和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發揮著重要作用。應當建立以教育部門為主導、環保部門積極配合的學校環境教育體制,加強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

應當在各級黨校開設環保培訓課,對領導幹部進行環境教育和培訓。需要深入開展環境宣傳教育下鄉活動,從農村、農民的實際出發,採取靈活多樣、通俗易懂、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對廣大農民進行宣傳教育,幫助農民群眾了解農村環境存在的問題、發展趨勢及其危害,積極引導他們自覺培養健康文明的生產、生活、消費方式。

二、廣泛開展環境保護實踐活動,營造珍愛環境的良好氛圍

環境教育不只是個被動的自然學習過程,更加重要的是要有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習者能夠將學習到的環境知識納入到他們的個人經驗中,進而影響他們的環境意識和價值觀。教育機構和教師應當充分利用各種資源,比如科學展覽、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物園,甚至可以成立專門的環境教育學習中心及實習中心,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環保實踐活動。政府應當在「世界環境日」等重要環境紀念日,開展有創意、有影響、有效應的「環境宣傳周」、「環境文化節」等大型活動,激勵人們踴躍參與,營造保護環境的文化氛圍。廣泛開展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環境優美鄉鎮、生態鄉鎮等多層次的綠色創建活動,引導人們在活動參與中自主接受環境教育。

三、充分發揮各種輿論媒體的宣傳導向作用

新聞媒體是人們獲得環保信息的重要途徑。調查顯示,環保信息和知識的獲得渠道主要是電視廣播,其次為報刊雜志、互聯網,再次為同事朋友議論、街頭或小區宣傳欄、學校教育。

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路,採取製作環保紀錄片、公益廣告,設立環保網站、環保論壇等形式,向公眾灌輸人類對環境的依存性觀念,介紹現有環境狀況和人類活動造成環境變化的趨勢,描述環境惡化帶來的人間悲劇,揭示人類失控的行為將導致自身的毀滅,將環境危機感深深植入公眾心中,激發公眾的責任感和參與意識,使環境意識由教育而強化成為一種習慣,從而使環保參與成為一種自覺行為。

四、加強法律約束力,規范人們的日常行為

提高人們的環保意識,可以通過教育手段,但是法律的強制約束力對人們日常行為的規范,更有利於環保意識的養成。新加坡的法律嚴、罰款多是出了名的,而正是這個原因才使得國民的生態環保意識非常高。而中國的法律法規與之相比在深度和廣度上都還不夠,應當對個人日常破壞環境的行為作出詳細嚴厲的處罰規定。通過法律來約束人們的日常行為,必然會快速形成人人保護環境的良好風氣。

五、通過擴展環境權益,提高人們的環境意識

社會環境權益的擴展是提高環境意識的重要途徑。通過擴展環境權益來提高環境意識,就是把人們的環境意識的提高過程與對人們切身利益的保護和改善聯系起來,通過使人們獲得更多和更大的環境權益,來增進人們對環境問題的理解、關注和行動。

擴展的環境權益主要有:環境監督權和環境知情權。環境監督權是通過法律規定賦予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對損害環境的行為監督的權利。當前環保法律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涉及環境權的某些內容,但不具有任何實體權利性質,受害人無法直接授引規定以具體請求司法保護,這大大挫傷了公民與危害環境行為作斗爭的積極性,也使公民參與環境管理失去了堅實的法律保障。環境知情權是公民和社會組織收集、知曉和了解與環境問題、環境政策有關的信息的權利。環境信息包括環境狀況公報、空氣質量周(日)報、某個污染企業的排污數據等。我國沒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制度的規定,企業雖有義務向政府進行排污申報和登記,但沒有法律規定這些申報的信息必須向社會公開。公民對待這些企業是相對盲目。同時公民對高質量環境信息的需要得不到有效地滿足。環境知情權是行使環境監督權的基礎。只有公布環境狀況和環保工作的信息,擴大公民對環境的知情權,才能為公民關注環保、參與重大項目決策的環境監督和咨詢提供必要的條件,才能引導公眾積極參與環保公益活動,為保護環境貢獻力量。

六、充分發揮社團在公民環保意識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與公眾的個體行為相比,社會團體作為非政府組織的一種形式,在宣傳教育廣大民眾、推進環境保護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會團體可以通過各種形式、利用一切信息載體潛移默化地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觀,將環保理念滲透到日常生活中去。如環保社團可以開展以能源與環境為主題的多個層面的立體模式的科普宣傳活動,以宣傳版畫、影展等形式向廣大民眾介紹中國乃至全球的嚴峻的能源現狀與氣候變化的關系,介紹環境科學知識、相關法規以及政策,將政府的決策目標、依據、推行手段及時傳達給公眾,使公眾獲得充分信息後,在實踐中能給予足夠的理解支持。同時,作為與公眾密切接觸的社團,又能將公眾真實的意願和要求反饋給政府,以便其及時修正偏頗和失誤。

閱讀全文

與公民的解決環境權益侵權糾紛方式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衛生院公共衛生服務考核結果 瀏覽:693
專利權的內容有哪幾項 瀏覽:750
學校矛盾糾紛排查表 瀏覽:294
內地音樂版權 瀏覽:208
公共衛生服務今後工作計劃 瀏覽:457
公共衛生服務考核小組 瀏覽:872
疫情里的科研成果 瀏覽:519
工商局愛國衛生月及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總結 瀏覽:942
三興商標織造有限公司 瀏覽:657
加強和改進公共服務實施方案 瀏覽:991
迷你世界創造熔岩號角 瀏覽:479
愛奇藝激活碼有效期 瀏覽:507
醫療糾紛官司南方周末 瀏覽:855
公共服務類大樓的物業管理方案 瀏覽:284
電影版權買賣合同範本 瀏覽:167
口罩在商標注冊屬於哪個類目 瀏覽:256
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控小結 瀏覽:668
數字版權的權源 瀏覽:565
駐馬店置地弘潤山轉讓 瀏覽:146
穂康投訴 瀏覽: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