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侵權責任法中過錯責任原則的四要件有哪些
(1)行為人實施了某一行為;
(2)行為人行為時有過錯;
(3)受害人的民事權益受到損害;
(4)行為人的行為與受害人的損害之間有因果關系。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是指受譴責的心理狀態
Ⅱ 侵權責任過錯原則是什麼
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的侵權責任。過錯責任原內則是指以過容錯為歸責的依據,並以過錯作為確立責任和責任范圍的基礎的歸責原則。
以下是幾種典型的過錯責任形態:
1.網路侵權,指發生在互聯網上的各種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行為。具體包括兩項規則:一是通知規則或提示規則,即「通知——刪除」責任,指在網路用戶利用網路服務實施侵權行為時,只有在受害人通知網路服務提供者以後,網路服務提供者才有義務採取必要措施以避免損害的發生或擴大(《侵權責任法》第36條第2款);二是知道規則,指網路服務提供者只有在
Ⅲ 侵權行為中,什麼叫過錯責任,什麼叫無過錯責任
過錯責任是指行為人違反民事義務並致他人損害時,應以過錯作專為責任的要屬件和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的責任。可見依過錯責任原則,若行為人沒有過錯,如加害行為因不可抗力而致,則雖有損害發生,行為人也不負責任。還有,在確定責任范圍時應當確定受害人是否具有過錯,受害人具有過錯的事實可能導致加害人責任的減輕和免除。侵權責任以過錯責任為原則,以無過錯責任為例外。
無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依照法律規定不以當事人的主觀過錯為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即不論當事人在主觀上有沒有過錯,都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Ⅳ 一般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是什麼原則
侵權行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財產或知識產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違法行為。侵權行為發生後,在侵害人與受害人之間就產生了特定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即受害人有權要求侵權人賠償損失。
行為人由於過錯侵害人身、財產和其他合法權益,依法應承擔民事責任的不法行為,以及依照法律特殊規定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其他侵害行為。
「一般認為,侵權行為首先是一種民事過錯行為,也就是說,侵權行為破壞了法律規定的某種責任——這種責任是在法律上嚴格規定不許被破壞;侵權行為同時又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的行為,而加害人必須對被傷害人做出賠償。」
分析以上學說,可看出對侵權行為概念的研究存在著三個問題:
1、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標准對侵權行為概念進行界定。一是從行為本身的性質出發,得出侵權行為是違法行為或過錯責任行為;二是從行為所侵害的客體出發,得出侵權行為是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三是從行為侵害民事權利的後果出發,得出侵權行為是一種承擔賠償責任的行為。由於缺乏一個共同標准,因此,學界對侵權行為的構成要件,分歧極大:
(1)侵權行為是侵害他人合法權益的行為;
(2)侵權行為是行為人基於過錯而實施的非法行為,在特定情況下,行為人沒有過錯的行為也可以構成侵權行為;
(3)侵權行為是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
也有兩個要件的:
(1)侵權行為是侵害他人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行為;
(2)侵權行為是承擔民事責任的依據。
侵權行為是一種能夠引起民事法律後果的行為,這種法律後果就是侵害人應當承擔侵權責任。
Ⅳ 過錯責任原則的含義是什麼,什麼是侵權行為之債
過錯責任不僅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構成要件,而且是指以過錯作為歸責的最終要件,同時也以過錯作為確定當事人責任范圍的重要依據。具體來說,過錯責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過錯為責任構成要件這就是說,行為人只有在主觀方面有過錯的情況下才承擔。確定行為人的責任,不僅要考察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的因果關系,而且要考察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若行為人沒有過錯,則雖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並不負民事責任。在考慮行為人是否有過錯時,過錯責任也要求考慮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的過錯問題。若損害完全是由於受害人本身過錯造成的,可以表明行為人沒有過錯,因而可以免除責任。 2.以過錯為歸責的最終要件過錯責任原則的重要意義,不僅在於表明過錯為歸責的內涵,重要的在於以過錯為歸責的最終要件,這樣才能貫徹「無過錯即無責任」的精神。過錯為歸責的最終要件,這就意味著對行為人的過錯應做為最後的因素和基本的因素來加以考察。而損害事件、因果關系在作為歸責要件上,不可與過錯置於同等位置。一方面,行為人的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雖無直接因果關系,但行為人有過錯亦不排除負責任的可能性。例如,行為人因自己的過錯使第三人事實侵權行為,行為人應對第三人的行為後果負責。另一方面,在法律特別規定的情況下,依法應承擔嚴格責任的當事人,如果能證明損害完全是由受害人或第三人的過錯所致,也可以被免除民事責任。 3.以過錯為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過錯責任要求以過錯作為確定責任范圍的依據,體現在多方面。例如,在受害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情況下,應該把受害人和加害人行為作出比較,從而決定加害人應承擔責任范圍和受害人所應承擔的損失范圍。在數人共同實施侵權行為,或數人無意思聯絡而共同實施侵權行為的情況下,各個當事人的責任范圍應以其過錯程度為依據。在某些情況下,行為人可因為故意和重大過失導致責任的加重,也可以因為沒有過錯或過錯輕微而導致責任的免除或減輕。此外,過錯責任還體現在行為人的過錯對於其承擔何種責任形式也具有一定的意義。這主要體現在侵犯人身權的場合。根據我國司法實踐,在行為人侵犯他人人身權時,是否適用精神損害賠償,應考慮行為人的過錯程度。 侵權行為是指因過失不法侵害他人人身權利和財產權利的行為。因侵權行為在侵害人和受害人間產生損害賠償的債權債務關系,所以侵權行為是債的發生根據之一,所生之債稱為侵權行為之債。 近代各國民法對侵權行為之債的規定能夠均自羅馬法上的「私犯」演變而來。羅馬法上的私犯是指侵害人身和私人財產的行為,其不包括違約等侵犯債權的行為。法國民法典把侵權行為之債歸入「非因合意而發生的義務」;德國民法典把侵權行為定義為「因故意或果實不法侵害他人的生命、身體健康、自由、所有權或其他權利者。」在英美法中,侵權行為被認為是違反法律所規定的普遍義務而加害他人的行為,而違約行為則被人為是違反約定義務的行為。由此可見,侵權行為一般僅指侵害物權、知識產權等財產權和人身權的行為,而不包括侵害債權的行為。特別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將人的精神權利納入基本人權的范疇,與此相事業能夠,各國民法始終將侵害精神權利的行為列為侵權行為,並以侵權所生之債的形式對受害者予以財產救濟。我國的《民法通則》在立法上充分吸收了各國在民法立法過程中積累起來的經驗和民法理論發展中的科學成果,所以對侵權行為的規定與其他各國民法基本一致,只是在體例上,將侵權行為列為民事責任發生的原因。侵權行為是一種單方行為,就侵權人的目的而言,並不是為了確立民事權利義務關系,因而侵權行為所生之債只是以侵權人承擔債務的方式填補受害人所受的傷害。我國《民法通則》雖然也肯定侵權行為在侵害人與受害人間所生的債權債務關系,但在立法體例上,為強化人們的守法觀念,把侵權行為所生之債看做是違反法定義務而應承擔的責任,故列「侵權的民事責任」一節來代替侵權行為之債。侵權行為屬違法行為。法律確定侵權行為的違法性乃是為了劃定人的行使權利的界限,當人們在法律所定范圍內行使權利時,其行為則為法律所許可,反之則為法律所不容,以行為人承擔債表示不許可的禁止性。此外,合法行為雖一般不會引起侵權行為之債,但法律規定行為人的合法行為造成不應當發生的損害時,行為人也須向受害人承擔賠償損害的義務,例如我國《民法通則》關於正當防衛超過必要限度(第128條)和緊急避險不當或超過必要限度(第129條)時的責任規定。這種規定雖有例外,但該情形下行為人的行為明顯已具有不法性。
Ⅵ 民法中的侵權行為歸責原則
當事人雙方均有過錯,互有損害的,應當根據各自的過錯大小比例承擔相應的民事責任。這與歸責原則無關。是適用過錯相抵。即被侵權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可以減輕侵權人的責任。
Ⅶ 侵權行為歸責原則的過錯責任原則
所謂過錯責任原則是指當事人的主觀過錯是構成侵權行為的必備要件的歸責原則。民法通則第106條第2款規定:公民、法人由於過錯侵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侵害他人財產、人身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過錯是行為人決定其行動的一種故意或過失的主觀心理狀態。過錯違反的是對他人的注意義務,表明了行為人主觀上的應受非難性或應受譴責性,是對行為人的行為的否定評價。過錯責任的意義表現在,根據過錯責任的要求,在一般侵權行為中,只要行為人盡到了應有的合理、謹慎的注意義務,即使發生了損害後果,也不能要求其承擔責任。其目的在於引導人們行為的合理性。在過錯責任下,對一般侵權責任行為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受害人有義務舉出相應證據表明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以保障其主張得到支持。加害人過錯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也會對其賠償責任的范圍產生影響。
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時,第三人的過錯和受害人的過錯對責任承擔有重要影響。如果第三人對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即構成共同過錯,應由共同加害人按過錯大小分擔民事責任,且相互承擔連帶責任。如果受害人對於損害的發生也有過錯的,則構成混合過錯,依法可以減輕加害人的民事責任。
過錯推定責任,是指一旦行為人的行為致人損害就推定其主觀上有過錯,除非其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否則應承擔民事責任。例如民法通則第126條規定:建築物或者其他設施以及建築物上的擱置物、懸掛物發生倒塌、脫落、墜落造成他人損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應當承擔民事責任,但能夠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除外。
過錯推定責任仍以過錯作為承擔責任的基礎,因而它不是一項獨立的歸責原則,只是過錯責任原則的一種特殊形式。過錯責任原則一般實行「誰主張誰舉證」的原則,但在過錯推定責任的情況下,對過錯問題的認定則實行舉證責任倒置原則。受害人只需證明加害人實施了加害行為,造成了損害後果,加害行為與損害後果間存在因果關系,無需對加害人的主觀過錯情況進行證明,就可推定加害人主觀上有過錯,應承擔相應的責任。加害人為了免除其責任,應由其自己證明主觀上無過錯。過錯推定責任不能任意運用,只有在法律進行明確規定的情況下才可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