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行政程序法怎麼解決沖突
參照本人《淺談行政法律規范沖突的適用規則》,行政法律規范沖突解決原則
1、同級規范發生沖突指在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相同等級行政法律規范之間發生沖突。其中以規章相互間的沖突最為突出,既有部門規章間的沖突,又有部門規章與地方規章間的沖突。解決原則:被授權者的授權立法優於其職權立法,有權立法優於無權或者越權立法等幾項標准。此外,還可確立合理性原則,比較相沖突的各個規范的內容,看哪個更符合或接近憲法和法律所確定的立法精神、法制原則,看哪個規范更加合理,更加切實可行。
如在查處無證出版物印刷企業時,《出版管理條例》六十一條規定出版部門可以處理,《印刷業管理條例》三十四條規定由公安、工商部門處理,這兩個同級的行政法規在這一具體問題的處理規定上顯然是相矛盾的。利用合理原則,具體情況具體分析:鑒於出版部門執法力量、執法措施相對薄弱,對新設立不久、交通便利的,以出版管理部門查處為宜;對於相對偏遠、當事人不積極配合的,可以移交工商部門查處;對案情重大、復雜或者涉嫌犯罪的,應當移交公安部門處理。
2、新舊法律規范發生沖突指新的行政法律規范和舊的行政法律規范規定不一致。應體現新法優於舊法的原則。但對於新法生效前發生的違法行為,則應當按從舊兼從輕的原則決定適用新法還是舊法。(新法生效後的違法行為自然適用新的法律規定)
如近年來,隨著法制化進程步伐,新聞出版、版權管理領域的法律法規修訂、修改頻度加大,執法人員應當時刻關注法律變化,做到即時調整,避免出現法律適用錯誤。如2011年修改《出版管理條例》,近日,因行政許可事項變更等原因,修改計劃提到日程。法律條文的變更很大程度會引起法律後果的不同。
3、特別法與普通法相沖突時,原則上應當優先適用特別法的規定。優先適用特別法的規定一般適用於同等效力的法律規范之間,即法律與法律之間,行政法規與行政法規之間等,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之間一般不適用低層級法律規范的特別規定,但基於高層級法律規范的授權或確認,允許低層級法律規范作出特別規定的,則應優先適用低層級的法律規范特別規定。如對音像製品的管理,《出版管理條例》和《出版物市場管理規定》是普通法,《音像製品管理條例》是特別法。
4、不同效力等級的法律規范發生沖突時適用效力等級高的行政法律規范。根據憲法、行政訴訟法的規定,各種行政法律規范形式的效力高低依次是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和規章。但基於效力高的行政法律規范授權效力低的行政法律規范作出與其不同的規定的,行政機關應優先適用效力高的行政法律規范。
5、不同區域間的規范發生沖突指各地方性法規、地方規章以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就相應的事項在內容上往往作了相互不同的規定,地區的差異和人口的流動等因素,決定了它們相互間在法律的適用問題上發生沖突的必然性。對此,應當注意三點:一是地方性的法律規范原則上僅適用於本行政區域;二是涉及不動產的,原則上應適用不動產所在地法律規范;三是在資格、能力、身份的認定上適用當事人戶籍所在地或居所地法律。
❷ 《治安管理處罰法》中適合調解的案件都有哪些呢
公安機關的調解范圍:
《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九條 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五十三條 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毆打他人、故意傷害、侮辱、誹謗、誣告陷害、故意損毀財物、干擾他人正常生活、侵犯隱私、非法侵入住宅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且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調解處理:
(一)親友、鄰里、同事、在校學生之間因瑣事發生糾紛引起的;
(二)行為人的侵害行為系由被侵害人事前的過錯行為引起的;
(三)其他適用調解處理更易化解矛盾的。
對不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民間糾紛,應當告知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調解組織申請處理。
對情節輕微、事實清楚、因果關系明確,不涉及醫療費用、物品損失或者雙方當事人對醫療費用和物品損失的賠付無爭議,符合治安調解條件,雙方當事人同意當場調解並當場履行的治安案件,可以當場調解,並製作調解協議書。
(2)行政糾紛的處理程序擴展閱讀
行政調解工作原則:
《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第一百五十五條: 調解處理案件,應當查明事實,收集證據,並遵循合法、公正、自願、及時的原則,注重教育和疏導,化解矛盾。
《江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推進行政調解工作的實施意見》第二章第(二)條:行政調解的原則:1、自願原則。充分尊重各方當事人意願,不得強迫當事人接受調解方式或調解結果。
2、合法原則。遵循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規定,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權益。
3、公平公正原則。兼顧各方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平等協商處理利益糾紛,體現公平正義。行政機關作為當事人一方時,與行政相對人的地位平等。
4、注重效果原則。行政調解要提高工作效率,簡化調解程序,促成雙方當事人達成調解協議,化解社會矛盾糾紛,事先定紛止爭、案結事了。
《宜春市行政調解工作規則》第四條:行政調解應當堅持屬地管理、自願平等、依法合理、公平公正、注重效果的原則。
❸ 處理土地權屬糾紛的程序是怎樣的
處理土地權屬糾紛,一般按以下三個程序進行:
一.當事人協商解決
所謂協商解決是指土地糾紛發生以後,由當事人在自願、互諒的基礎上,按照有關法律規定,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直接進行磋商,自行解決糾紛的辦法。協商解決後,當事人雙方應當簽署協議。該協議由當事人自願執行,沒有法律的約束力。如果當事人一方後悔,拒絕執行,另一方可以申請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調處。
二.人民政府調處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規定:「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人民政府或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處理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以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現狀。」
人民政府受理土地糾紛,一般採用調解和裁決兩種方式調處。
1.調解
調解是由第三者從中調停,促使當事人和解的一種方式。土地糾紛是土地管理部門進行調解,屬於行政調解。它是根據《土地管理法》授權進行的,具有行政效力。
調解的程序是:①受理糾紛當事人的申訴。土地糾紛當事人一方或雙方,以口頭、信訪或書面報告形式,將糾紛的事實向人民政府提出申訴,並出示有關地權地界的證明文件。②地權糾紛的調查。土地管理部門根據當事人的申訴及地權地界的證明文件進行調查。查明爭議地界的歷史情況及文件(政府過去確定地權的文件、協議、圖件及歷史上使用情況等)以及發生糾紛的原因、過程、造成的危害和雙方對糾紛處理的意見。③調解。土地管理部門依據政策、法規, 根據調查結果,向當事人進行宣傳、說服工作,使認識逐步趨向一致,使糾紛得到解決。調解時,既要堅持原則,又要具有一定靈活性,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地解決問題。④簽訂調解協議書。調解成功後,當事人簽訂調解協議書。調解協議書應該包括:當事人姓名、地址,代表人和代理人姓名職務;糾紛的主要事實;協議內容和費用承擔等項目。調解協議書要由當事人、調解員和書記員簽字,並加蓋主持調解機關的公章。調解協議書送達後,當事人均應當自覺執行。
2.行政裁決
行政裁決是仲裁的一種形式,是有關機關以第三者的身份,依照法律對糾紛作出的公正的具有約束力的處理決定。裁決與調解的區別在於:調解必須在雙方自願的基礎上進行,而裁決完全是第三者的行為。調解時,任何一方當事人不願接受調解,就可立即終止調解,而當事人一旦申請裁決,則仲裁機構有權依據法律作出對當事人均有約束力的裁決。
裁決的程序是:①當事人提出裁決申請。當土地糾紛調解不成時,當事人任何一方均可向被訴一 方所在地的土地管理部門提出裁決申請,裁決申請採用書面形式。②調解。土地管理部門在做出裁決以前,要在糾紛當事人之間再次做出調解。調解不成的,即進行裁決。③裁決。裁決前應書面通知當事人和有關人員到場。土地管理部門依據法律和調查結果,本著保障合法權益,有利團結和保護土地資源的原則,作出決定。
裁決書要寫明以下事項:申訴人和被申訴人姓名、地址,代理人和代表人姓名、職務;申訴理由、爭議事實和要求;裁決認定的事實理由和適用的法律、法規等依據;裁決結果和裁決費用的承擔;不服裁決時申請行政復議和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期限等。
三.行政復議或向人民法院起訴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下達的處理決定不服的,根據《行政復議條例》和《行政訴訟法》 的有關規定,可以在接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作出處理決定的上級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申請行政復議,也可在接到處理決定書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上一級土地管理部門應當在收到復議申請書之日起2個月內提出復議意見報人民政府作出復議決定。申請人不服行政復議決定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內到人民法院起訴。期滿未申請復議也未起訴的,處理決定書即發生法律效力,並作為土地登記的依據。
當事人拒不履行發生法律效力的處理決定的,按照《行政訴訟法》的有關規定,由受理案件的人民政府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報請作出處理決定的人民政府提出《強制執行申請書》,送交有管轄權的人民法院,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當事人根據協議、處理決定(裁決)或判決結果,向土地管理機關申請登記,換取新的土地證。
在土地爭議解決前,土地管理機關有權確定臨時處置辦法,合理使用、保護有爭議的土地,爭議各方均需服從,不得荒廢土地;不準破壞土地及其附著物;不得修建永久性建築物; 不得聚眾鬧事;不得強占土地。
❹ 去法院起訴流程
自己去法院起訴來流程:1、撰寫民源事起訴狀,收集相關證據材料,向人民法院遞交;2、案件被受理後,法院會給你一份繳費通知書,按照指示向指定銀行繳納訴訟費用,再將銀行給你的繳費單據拿到法院換票;3、等待法院通知開庭,一般會給你發開庭傳票的;4、按照傳票指示的時間、地點出庭參加訴訟;5、開完庭等待判決結果。
❺ 派出所處理一般的民事案件要多久結案
派出所處理一般的民事案件要一到兩個月結案。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九條規定: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
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九十九條規定:公安機關辦理治安案件的期限,自受理之日起不得超過三十日;案情重大、復雜的,經上一級公安機關批准,可以延長三十日。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
第八條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人或者其監護人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十條治安管理處罰的種類分為:
1、警告;
2、罰款;
3、行政拘留;
4、吊銷公安機關發放的許可證。
對違反治安管理的外國人,可以附加適用限期出境或者驅逐出境。
第二十條 違反治安管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從重處罰:
1、有較嚴重後果的;
2、教唆、脅迫、誘騙他人違反治安管理的;
3、對報案人、控告人、舉報人、證人打擊報復的;
4、六個月內曾受過治安管理處罰的。
❻ 關於民事糾紛的解決流程。請一定詳細敘述(例如:派出所處理流程,要如何處理,如果上報公安機關要走何流程
這件事中的民事糾紛,應該是你母親與鄰居之間關於土地使用權的糾紛。而鄰居專打你母親的事,已經不是屬民事糾紛了。
首先,對方打你母親的行為肯定是違法的,也可能是違反《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行為,其後果就是要承受治安行政處罰。如果對方違法行為嚴重的話,也有可能違反了《刑法》而構成犯罪行為。
其次,根據你所敘述的情況,似乎情況不那麼嚴重,也就是說,對方的行為可能只是治安違法行為,處理程序一般是,受害人報案後,派出所出警,視情況立案調查,違法事實查清後,對違法行為人依法進行治安行政處罰,並可就此事在雙方自願的情況下進行調解。
如果你報案後,派出所不予立案,或不對違法行為人進行處罰,你可以選擇向其主管機關投訴,或直接到法院,以行政不作為為由起訴派出所(公安局),要求判令派出所(公安局)依法處理違法行為人,以保護你母親的合法權益。
❼ 一般民事糾紛,警察都是怎麼處理的
財產類民事糾紛公安一般不予受理,如出現因民事糾紛產生斗毆版等情節,公安局應對權糾紛中的肇事方或過錯方視情節給予相應的治安處罰:凡持械傷人或故意損壞財物者,應視情必須給予治安拘留或治安罰款的處罰;糾紛雙方均有錯且又均符合治安處罰條件的,必須視情分別給予處罰。治安處罰不影響對民事賠償的調解。民事糾紛案件的調解處理,應製作書面「調解協議書」,交由當事人雙方簽字生效。「調解協議書」應存檔備查。對不服公安派出所調解意見的,應勸導雙方到人民法院提請民事訴訟。民事糾紛的處理方式:1、協商。2、調解。由第三方介入促使爭議各方相互諒解和讓步,最終化解矛盾。3、仲裁。將糾紛提交仲裁機構,由其居中裁決的糾紛解決機制。仲裁一裁終局制,一方不履行仲裁裁決,對方可以申請法院強制執行。4、訴訟。一方向法院提出請求,由法院裁決糾紛的制度。訴訟是最終、最權威的糾紛解決機制,是當事人保護權利的最後屏障。
❽ 解決土地糾紛屬於政府哪個職能
解決土地糾紛,要發揮政府行政調解、行政裁決的職能。
即行政協調是政府處理土地權屬糾紛的必要、必經程序。
一、政府有實體裁決權,有能力從根本上化解土地爭議。
根據我國土地法規定,政府是土地權屬爭議的裁判者,具有準司法性質。國土資源部令17號《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規定:對時間久遠的,很難查清土地權屬的土地爭議,人民政府有權本著有利於化解爭議、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土地權屬。人民法院對土地權屬的實體歸屬不能作出裁判。
二、行政程序的要求。
1、原國家土地局作出《土地爭議處理暫行辦法》規定,「土地管理部門對受理的土地權屬爭議案件,應當在查清事實、分清責任的基礎上先行調解」。
2、現國土資源部《土地權屬爭議調查處理辦法》再次規定,「土地行政管理處理土地權屬爭議案件,在查清事實、分清權屬關系的基礎上先行調解,促使當事人以協商方式達成協議」。
可見,行政程序對政府處理土地權屬案件明確提出調解程序要求,目的是要求各級政府在處理土地爭議案件中,要認識到該類案件關系農民的居住和生存等重要民生利益,矛盾容易激化,處理不當將引起群訪,影響社會穩定,所以要以化解爭議為主要目標,大力進行調解,促進穩定和諧。
因此,調解是行政必經程序,行政處理中未經調解的,屬程序違法,人民法院可撤銷處理決定,判決被告重新處理。
❾ 行政處理程序是土地權屬訴訟的前置程序嗎
地權屬糾紛因不同的當事人和不同的事件所規定的處理程序不同。相關法條行政復議法第30條: 第三十條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認為行政機關的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已經依法取得的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應當先申請行政復議;對行政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
根據國務院或者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對行政區劃的勘定、調整或者徵用土地的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確認土地、礦藏、水流、森林、山嶺、草原、荒地、灘塗、海域等自然資源的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行政復議決定為最終裁決。
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由當事人協商解決;協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處理。
單位之間的爭議,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個人之間、個人與單位之間的爭議,由鄉級人民政府或者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處理。
當事人對有關人民政府的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處理決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內,向人民法院起訴。
在土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一方不得改變土地利用現狀。
相比較而言兩個法條的規定似乎有點沖突,但仔細閱讀可知是規定的不同情況。復議法第30條規定的主體是行政機關,公民、法人是對其具體行政行為不服,或認為其具體行政行為侵犯其合法權益。而規定的程序為復議前置或復議終局裁決;而土地管理法第十六條的規定看爭議一般發生在平等民事主體之間,在具體民事爭議發生後可以先協商,不成可由人民政府處理,對處理決定不服的可訴訟。顯然這里規定的情況是提交行政機關處理(這里的處理不同於復議,比較復議法30條第一款)但不管是30條還是16條,行政處理前置是必經的,只有經處理和序後方可訴訟,但法律規定復議終局的除外。(復議法第30條第二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