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勞資管理風險要怎麼規避
成功的企業都是有其獨特原因的,但企業失敗卻通常是緣於對企業風險規避的失敗。由此看來,建立一套企業自身獨特的風險防禦體系,做好風險防範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眾所周知,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會面臨各種風險,但今天在這里,我們作為法律工作者僅對企業面臨的法律風險給大家作一下基本介紹。在下面的介紹中,我們力圖匯集到企業可能面臨的所有法律風險項目,希望能夠對您的企業有所啟示,使您的企業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建立適合自己的法律風險防範系統!
大家可能都知道「木桶理論」,在這里我們要說的是,現在「木桶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新的「木桶理論」告訴我們,一個木桶的蓄水量並不取決於其最長的那塊板而是取決於板與板之間的縫隙。也就是說一個木桶再大、能裝的水再多,如果板與板之間的縫隙很大的話,也是存不住很多水的,因為漏掉的太多了。而法律糾紛就像木桶之間的縫隙,糾紛越多,漏掉的水越多,雖然企業看似贏利很多,但可能幾個法律糾紛就會導致其瀕臨破產。關於法律糾紛的代價,我們之前已介紹過,基本上可分為:經濟代價、時間代價、風險代價、聲譽代價。也就是說,當糾紛發生後,我們再去解決往往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精力,但結果卻不會很理想。因為,最佳的處理時機已經錯過。所以我們常說:法律風險須以防範為主,待到糾紛發生時再進行補救,往往只是亡羊補牢,為時已晚!
(一) 企業產權風險
明析的產權是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但是在我們中國,有太多的企業在產權問題上糾纏不清,司法實踐中在這方面吃虧的企業家不在少數。這主要是緣於我國上世紀的公有制政策,導致了其他所有權性質資本的缺位或者隱形缺位。雖然後來引進了非公有制經濟,但由於其在長時間內處於不明朗的狀態,導致投資者對政策存有憂慮和不信任。在這種狀態下,便出現了一些「戴紅帽子」的企業。這在當年看來可以說是最理性的選擇,但卻為後來的產權糾紛埋下了隱患。即使是後來真正以民營身份出現的企業,由於多半是與朋友、親戚甚至家庭成員之間的合作,出於親情、友情方面的考慮,以及法律意識的相對薄弱,對企業的產權約定也都不是太明確,這往往也導致日後產生糾紛。總之,產權糾紛多種多樣,不同的糾紛有其自身的特點,但無論是何種產權糾紛對企業的影響都是巨大的、甚至是毀滅性的,因此這個問題是企業要首要考慮並解決的問題。
(二) 合同法律風險
隨著合同被普遍廣泛的應用,隨之而來的合同糾紛也比比皆是,合同糾紛在司法實踐中當屬高發糾紛。應該說,合同是企業經營過程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小到購置辦公用品,大到企業的合並、分立、收購等,合同的身影無處不在,於是企業領導不得不考慮該如何簽訂一份嚴密的合同!然而對合同的研究從來都不是企業家的任務,我們律師根據自己的從業經驗及前人在合同方面的失敗案例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合同風險防範體系,相信它會對您企業合同事務的規范有所幫助。當然我們建議,合同最終還是需要由專業人士――比如律師把關。
(三) 企業勞資關系
中國的企業似乎比較幸運,因為它不必像國外企業那樣經常面對勞資談判或罷工威脅,但是中國的企業,卻不得不面對職工的低效率與消極怠工、集體跳槽、泄露企業商業秘密等等諸多問題。所以說如何更好的避免勞資糾紛一直都是中國企業必須面對卻又非常棘手的問題。從法律的層面考慮,簽訂一份完善的勞動合同對企業來講是非常必要的,當然與此同時企業也需承擔相應的義務。經濟學家告訴我們,企業的股東不可能每一件事情都親歷親為,應當將大部分事務委託給別人去做;經濟學家又告訴我們,代理人管理企業存在代理成本,而這種成本不僅僅是工資。如何讓管理層為企業利益的最大化考慮,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利益對企業的死活漠不關心。手段有很多種,激勵手段無疑是最常見也是最有效的。「授權」已經成為成功管理學中一個具有特定意義的名詞,被認為是能夠促使員工發揮最大效能的工具。而從法律的角度來講,這種授權是存在法律風險的,主要涉及到代理人越權行使或對權利的濫用問題。如何防止代理人濫用權利,並避免該行為產生的對第三人的效力問題,是我們必須要加以解決的。既要放權又要制約,相信通過法律的手段能更好的把握這個度。
(四) 檢視企業的經營行為
您企業的各項手續是否齊全?尤其是特定行業的企業一定要重視這個問題。我們已經辦理過多起企業因手續不全或未及時變更而被工商行政部門查處的案件。您企業所生產經營的產品是否涉及到他人的知識產權,您是否已獲得許可並支付了相關費用?環境保護問題是否已引起您的重視,您的企業可以保證不會在五年內遭遇類似的訴訟嗎?不正當競爭、商業賄賂、企業行為觸犯刑律等等,這都是您企業應當加以重視並防範的。也許您根本不知道危機已經來臨,當您坐在辦公室喝茶的時候 ,法院的一紙傳票告訴您,您的麻煩來了。盡管您可能有能力將這種危機最終化解,但亡羊補牢不如未雨綢繆,面對不同企業不同的法律風險,做好防範工作遠比出了事情再臨時抱佛腳要好!知己知彼,是我們在商戰中制勝的前提,因此對客戶的調查工作致關重要。但是在調查競爭對手或者交易對方信息的時候,怎樣的調查收集才是合法的,才不會被指控為不正當競爭呢?我們在這方面有著豐富的經驗,這項工作交給我們來做最合適不過了。
(五) 知識產權風險
中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發展在近二十年的經歷表明,其實是經過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憑借政策與膽量或者與政府的關系;第二階段是憑借資本,這個階段還沒過去,而且還要延續相當長的時間;第三階段才剛剛開始,屬於憑借知識來求發展的時代。但毋庸質疑,在上世紀末特別是進入21世紀後,知識產權的地位已經上升到一切財產權最重要的地位。袁隆平的一項雜交水稻的高產技術就整個把年產一億噸糧食提高到年產五億噸,這個例子說明了知識產權是怎麼推動有形財產積累的。張瑞敏也說過,雖然在全球開了上百家廠子,把國外的很多企業都給吞並了,但他的有形財產仍舊沒有他的品牌值錢,而他的品牌就是他享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海爾商標。所以我們說,知識產權逐漸將成為今後企業競爭最重要的砝碼!從法院的統計數字中可以看出,知識產權糾紛案件呈現逐年遞增之勢,且增長幅度很快,這說明大家已經越來越重視知識產權的保護和防範工作。據專家預測,知識產權領域將是未來各類糾紛中最高發的領域,並且這種態勢會在將來相當長的時間內一直持續。因此,我們不僅要做好自己企業知識產權的保護工作,同時還應當規范企業自身的經營行為,盡力避免企業經營過程中因侵犯他人的知識產權而被追究責任的情況。
(六)突發事件
近幾年來由於突發事件而倒台的企業是越來越多,這些企業中有很多可以說是由於自身的欺詐與違法行為所致的,例如安然、藍田集團、南京冠生園。但也不排除有一些企業是由於處理不當所致,如三株。信息傳播速度的加快使得丑聞的破壞力以倍數增長。關於如何應對並處理好突發事件這個問題,我們在這里只想說一點:律師應該是非常適合處理該類事件的人選,因為實際上律師在處理該類事件的時候並不僅僅是通過法律途徑,很多時候都是先採取法律以外的其他方式或途徑來解決,訴訟永遠是我們最後不得已的選擇。但律師的優勢就在於其能夠在採取法律以外途徑處理該事件的過程中隨時作好證據保全工作,以備將來訴訟之用。證據保全工作的確非常重要,因為我們經常會遇到客戶最終沒辦法決定打官司卻因為沒有充分的證據而難以訴訟的情況,究其原因就在於沒有提前准備而喪失了取證時機。
(七)企業債權風險
企業債權的風險問題,是每個企業都必須面對並應高度重視的問題。企業在經營過程中經常會遇到債權無法實現或無法收回的情況,雖然這裡面會涉及到債務人償還能力的問題,但根據我們的司法實踐經驗,債權無法收回很大程度上是緣於債權人對債權保護不力所致。說到這里,我們不可避免的要談到訴訟時效的問題。可以說很多人都知道債權的訴訟時效是兩年,但卻很少有人知道如何運用訴訟時效中斷、訴訟時效中止等法律手段來保護自己的債權。我們目前參與辦理的國內某知名企業債權回收案件已充分暴露出這個問題,到現在為止該企業幾千餘萬元債權中近95%已過訴訟時效。從法律的角度講,過訴訟時效的案件已喪失勝訴權。在這種情況下,想要實現債權需要投入更大、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債權實現的可能性卻很小。出現這種狀況是極不應該的也是非常遺憾的,但這也充分暴露出該企業對債權的保護工作缺乏重視和應有的法律防範手段。
我們都知道利潤是企業的終極目標,而債權不是直接利潤,它是需要轉化的。怎樣使我們的每一筆債權最終都能轉化為實實在在的銀子,是企業必須重視並需努力做好的一門重要功課。許多企業總喜歡直接把債權算到利潤裡面去,其實這是很幼稚的做法。因為現有債權究竟能實際收回多少是未知的,而等到債權變成死帳時再尋求法律救濟更是不明智的做法,因為有太多的證據保全工作需要提前進行。應該說,企業債權的保護工作是您企業法律顧問的基本職責。
(八)用好您的法律顧問
關於「法律顧問」這個概念,到現在為止仍有很多人有錯誤的理解。很多人認為法律顧問的任務就是出現法律糾紛的時候代理訴訟或仲裁。但事實上「法律顧問」的工作遠不止這些,或可以說側重點不在這里。如果您企業的法律顧問只是在企業出現法律糾紛時代理訴訟或仲裁工作,那麼該法律顧問充其量只能被稱為相對固定的代理律師,其只是在執行救火隊員的
⑵ 勞資糾紛的處理方式
勞資糾紛該如何解決:正確處理好勞資糾紛,不僅關繫到社會的穩定,而且對於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當前勞資糾紛的新變化,針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考慮其發展趨勢,政法機關和勞動監督維權部門必須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職能作用,正確處理好因勞資矛盾引發的糾紛和群體性事件,真正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我認為應採取以下措施來加強管理:
1、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遵規守法意識
在全社會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促使雇員摒棄只有正規就業或端「鐵飯碗」才算就業的傳統觀念,樹立從事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靈活形式工作也是就業的觀念,樹立職業平等和勞動光榮的觀念,使雇員的個人觀念和意識與時代進步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和宣傳載體廣泛開展勞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勞資雙方依法履行權利義務,促進用人單位自覺規范用工行為。通過法律意識的增強,使雙方用工時能自覺簽訂勞動合同,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明確工資報酬數額或計算方法,避免產生勞資糾紛。同時,通過正反面案件的宣傳教育,使勞動者認識其採取堵路等極端手段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消除一些勞動者「打官司跑斷腿,不如集體上訪、上路攔車討錢快」的錯誤認識。注意發揮新聞輿論和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對違反勞動法、用工嚴重不規范和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進行曝光和批評。
2、關口前移,健全完善協調機制。
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化解矛盾糾紛便捷、高效優勢的主渠道作用,對於符合條件而又沒有建立調委會的非公有制企業,要在各鎮有關部門的協助下,採取有力措施,督促這些企業盡快組建調委會。對於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小企業,可設立調解小組和調解員,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由當地調委會向企業派駐專業調委會幹部,開展人民調解工作。要把協調勞動關系的支點放在村企,充分發揮村企「近」(離企業近)、「明」(對企業情況明)、「快」(就地解決問題快)的特點,及時就近妥善處理勞資糾紛。
3、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針對一些中小型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狀況,特別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拖欠職工工資問題比較突出的地方建立職工欠薪保障制度。由相關部門制定實施辦法,要求企業每月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就業服務管理機構繳納欠薪保障金,繳費比例標准應與企業支付職工工資的有關指標掛鉤。如果受保企業職工出現拖欠工資問題,可用該企業繳納的欠薪保障金向職工支付拖欠的工資,不足部分可通過變現企業資產來籌集。
4、切實加強勞動合同管理。
當前要把非公有制企業作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重點,並要求這些企業將合同文本送到勞動保障部門鑒證,以便及時檢查和糾正勞動合同中存在的問題,指導企業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簽訂勞動合同。
5、加強對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
對勞資糾紛發生較多的非公有制企業,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要予以建檔和進行重點監控,並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這些企業中檢查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情況,特別是在簽訂勞動合同、工資標准和支付工資、參加社會保險、工時制度、勞動標准以及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情況,督促企業糾正違法違規行為,並予以必要的處罰。
6、加強民主協商,充分發揮三方機制的作用
加強民主協商,充分發揮三方機制在勞動關系協調和處理中的作用。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會組織和僱主組織三方就涉及勞動關系方面的重大問題進行經常性的溝通和協商,共同促進勞動關系長期和諧穩定,不僅有助於發生在產業或社會區域內的一些較大規模的爭議事端能夠通過勞動關系雙方代表組織的積極介入得以理性化解,也有助於僱主的行為在其代表組織影響及約束下能夠得以自律和更加理智。當前,應加快三方機制建設,逐步向市、縣延伸,並完善制度,規范運作,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組織體系和工作格局。
7、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依法懲處用工者的違法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多數勞動者處於弱勢地位,有的糾紛發生時,勞動者經濟十分困難,個別的甚至連衣食都難以保證,如不能及時處理,可能引起矛盾激化,從而影響社會安定。因此,法律援助中心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工作,法院要積級開展司法救助活動,對經濟困難無力繳納訴訟費並申請緩減免的勞動者,經審查符合條件的,依法及時辦理訴訟費的緩交、減交、免交手續費,保證有理有據無錢的人打得起官司。要堅持公正裁判,強化效率意識,充分運用訴前保全、訴訟保全和先予執行等法律手段,及時解決勞動者的生活困難和後顧之憂,確保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快立、快審、快結。對群體性勞資糾紛案件法院要提前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協調工作,受理後盡快判決,判決後及時移送執行,執行庭採取拍賣等措施籌集資金,並優先發放工資款。
8、建立高效的勞資糾紛處理機制
我國勞資糾紛在整體上明顯呈現逐年攀升、顯現化、不斷擴展甚至加劇的趨勢,健全和完善我國勞動爭議仲裁製度已迫在眉睫。
(1)加強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實體化建設,提高勞動爭議仲裁工作效率和質量。
(2)擴大勞動仲裁機構的受理范圍。所有的勞資糾紛均應列入勞動爭議仲裁的受理范圍形成全方位受理勞資糾紛的格局。
(3)完善勞動仲裁監督程序。明確上級仲裁委員會有權監督下級仲裁委員會的工作,賦予市以上各級仲裁委員會在行使仲裁監督職能時的責令改正權、直接處理權和建議處理權。另外,還應發揮仲裁機構自身監督作用,嚴格辦案程序,加大勞資糾紛處理工作的法制宣傳,增加勞資糾紛處理工作的透明度,拓寬仲裁監督的多種渠道。
9、完善《勞動法》體系,使勞動關系協調和處理有法可依
隨著加入WTO後,《勞動法》的修改首先應與國際條約、國際慣例接軌,將我國已批准或應批準的國際公約的重要內容在《勞動法》中體現出來,把以不當解僱和就業歧視的司法救濟為主要內容的勞動權的保護問題作為修改的核心內容,增強《勞動法》的強制性和適用性。同時還應盡早形成《勞動法》體系,在立法層面解決諸如事實勞動關系、多重勞動關系等新出現的問題,使勞動關系協調和勞資糾紛的處理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法可依。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我國企業的勞資糾紛日益突顯,案件的數量越來越多,案情越來越復雜,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大,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勞資糾紛如果得不到及時預防和有效處理,將對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拖欠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工資引發各類刑事案件,對企業主進行人身攻擊、群體性暴力事件、遊行示威、阻礙公共交通等行為會引起一定范圍的社會恐慌或社會波動,如果處理不好,不僅影響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社會秩序,從而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我們要高度重視勞資糾紛對社會的影響,加強社會各方面的協力作用,為解決我國企業的勞資糾紛獻計獻策,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主義企業勞資關系。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統一協調,既要對企業實行有效的監管,保護勞動者的合法利益,有效解決勞動糾紛,又要保證企業健康發展,實現勞資雙方互利共贏。
⑶ 如何解決勞資糾紛問題
要想有效地避免勞資糾紛的發生,還是應當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1、強化法制意識,學法懂法守法用法是前提。
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國法制化進程在不斷加快與完善,與勞資糾紛相關的法律法規也是越來越多、越來越規范,涉及也比較多,諸如《勞動法》《勞動合同法》《就業促進法》《社會保險法》《未成年人保護法》《女職工特別保護規定》《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反不當競爭法》等法律法規,以及許多地方政府出台的各種條例法規等等,甚至還要涉及《合同法》《民法通則》《刑法》等法律。
作為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者,我們應當熟悉各類法律法規,並在遵守法律法規的基礎上建立完善的企業用工制度,以便有效防範和避免用工風險。對於法律法規,我們HR不但自己要學、要掌握,更要影響企業老闆、企業管理層去學習,並且要倡導員工去學習,要讓企業全體人員都具有法律知識和法律意識,提高法律法規的公開性和透明度,千萬不要遮遮掩掩,這樣,企業的勞資關系管理就會越來越融洽、和諧。
需要強調的是:作為HR,我們在涉及到勞資關系方面的工作時一定要注重細節,所謂「細節決定成敗」在發生勞資糾紛時尤顯重要,有時一句話抑或是一個字就可以決定糾紛的「勝敗」。因此,在具體事務操作中我們需要本著「先小人,後君子」的嚴謹思路與態度去辦(譬如錄用通知的發放、勞動合同的簽訂、加班的管理等等)。
應當看到,法律法規的頒布實施,是國家走向法治、社會不斷進步的具體體現,作為企業,首先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依法行事,這是有效避免勞資糾紛發生的前提。同時,我們也要充分的運用法律來維護企業自身的合法權益(目前還有許多企業沒有嚴格執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這方面,是需要我們HR人員苦口婆心、不厭其煩的去說服老闆的,往往好難辦,因此我們要有恆心)。
2、完善溝通機制,建立積極勞動關系是根本。
眾所周知,「溝通是人們生存、生產、發展和進步的基本手段和途徑,」「溝通是現代管理的命脈。」在現代企業管理中,「溝通是管理工作的靈魂,是提高工作效率,實現共同目標,滿足各種需要的重要工具。」而對於勞資關系管理來說,溝通更是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企業要建立和諧的勞動關系,就一定離不開良好順暢的溝通。對一個企業來說,良好的溝通機制可以使員工認清形勢明晰目標,使企業的決策更加有理、有力、有效,使員工的信息能夠及時得到反饋,使上情下達或下情上傳的效率不斷提高,從而讓員工感覺到企業對自己的尊重和信任,由此產生極大的責任感、認同感和歸屬感,促使企業與員工更容易達成共識。既然容易達成共識了,那麼一切事情就好商量(溝通),即便是出現勞資關系緊張的問題,也就完全可以通過良好的溝通(商量)來解決。
事實上,在我們的現實環境中,即便是發生了僱傭雙方鬧得「不可開交」的勞資糾紛,到了勞動仲裁部門或是法院也還是先以調解協商來進行解決的(還是溝通為主),真正來「判決」的事件還是相對比較少的。而且後者的處理,對雙方來說不但都將造成人財物力的付出和浪費,也會造成各自名譽的「損害」。
因此,完善溝通機制,建立積極、健康、正向的勞動關系是企業預防和應對勞資糾紛發生的根本。
完善溝通機制,正確處理勞動關系,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任務。要在企業內部逐步實現生產要素優化配置,保障企業內各方的正當權益,以此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要積極倡導部門、個人之間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營造一種令人心情舒暢的工作氛圍與工作環境,以有利於企業的穩定、團結與和諧,盡可能避免或減少勞資糾紛的發生。
3、注重把握平衡,滿足僱傭雙方需求是核心。
在我們的日常工作中,沒有發生勞資糾紛並不代表沒有勞資矛盾,勞資矛盾是永遠都會存在的,只不過存在形式不同而已。可以說,勞資矛盾是時時刻刻都會存在和發生的,這從我們平時聽到的員工抱怨聲中就應該能感覺和分析出來。因此,這就需要我們人力資源管理者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努力做好企業與員工的矛盾轉化工作,也就是說要從中尋找、把握好雙方的利益平衡,滿足僱傭雙方的需求,消除矛盾於「激發」之前,這才是勞資管理工作的核心所在。
應該看到,目前,我國勞資關系復雜而且呈現日益緊張的態勢,國家一直在提倡和諧穩定的勞資關系(譬如深圳就出台有《和諧勞動關系促進條例》),那麼,主要依靠什麼來營造與維護?答案顯而易見,那就是——平衡。因為企業與員工之間雖然都非常關注自身的「利益」,但除了利益相關以外,還和道義相關。利益和道義的平衡,是預防和消除勞資矛盾、避免勞資糾紛發生的良方。
很多時候,我們人力資源管理人員是需要以勞動關系協調員的身份去開展工作的(在許多大企業和外資企業都設有專門的勞動關系協調員)。
作為HR,我們應該清楚矛盾和平衡都是必要的,而且他們之間也是可以、並且必須轉化的。當有矛盾發生時,我們應當冷靜對待,不能參與到矛盾中,更不能排斥矛盾的發生,而是應想辦法將這些矛盾維持在一種相對平衡的狀態。也就是說,我們必須要找到勞方和資方的一個平衡點,如果沒有這種平衡,就不可能實現勞資雙方的和諧。
都說管理是一門藝術,而勞資管理更是一門平衡的藝術。只要我們做HR的平時注重練就熟練的勞資糾紛處理技巧,用好法、理、情,把握好「平衡」,就一定能實現雙贏的結果,成為勞資雙方都喜愛的「夾心餅」。
4、加強約束管理,杜絕漏洞防患未然為目的。
目前,絕大多數企業都注重對人力資源的激勵,而往往忽略了人力資源的約束。其實,人力資源的約束管理更是一個需要引起我們足夠重視的問題。我們應從自我約束、內部約束、外部約束三方面去完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這是避免出現漏洞、防患於未然的有效舉措。
我們首先應當引導員工主動、自覺地進行自我約束,主要從道德、聲譽和關注自己職業生涯發展的角度去約束自己,從而最終實現個人的良好發展;其次要從企業文化約束、企業規章制度約束、合同約束、偏好約束、心理契約以及在激勵中體現約束等,來有目的的規范員工的行為;第三就是要充分利用當今市場競爭的環境、優勝劣汰的機制進行外部約束,諸如法律約束、外部機制約束、媒體約束等來向員工宣貫、傳遞正向的信息,讓員工明白任何人的行為都是要符合法律和市場的要求、規則與慣例,否則就會受到懲罰付出代價。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人力資源的約束管理,聽起來有些生硬,執行起來更可能有些死板,但它是企業進行勞資管理的必要手段,我們萬萬不可忽視,必須認真謹慎對待,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我們HR是以杜絕漏洞防患於未然為目的來開展工作的。
5、做好資源整合,不斷改善勞資關系為使命。
「地球人」都知道,人力資源管理的內容不是分模塊獨立運行的,它們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因此,要重視做好有效的溝通管理、科學的沖突管理、高效的團隊建設、健康向上的企業文化構建等等,以便有效地整合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促進和諧勞動關系的生成。
隨著社會的日益進步、企業的不斷發展,我們要與時俱進,適時改善勞動關系才是使命所在。
尤其是現在許多勞動爭議的產生和勞動關系的緊張,往往都與企業管理人員特別是主管人員的工作作風以及整體素質有關(像我們這樣的典型家族企業尤為明顯)。因此,我們可通過不斷完善規范企業規章制度、加強管理人員培訓、提高員工工作生活質量、讓員工參與民主管理,有條件的話還可以發揮工會和企業內部協會等組織的作用來影響、帶動、催化與促進。這樣,就會更好地促使企業與員工相互理解、相互包容,有利於實現企業願景與個人目標的和諧統一,從而不斷改善勞資雙方關系,最大程度的維護企業利益,實現人力資源管理的真正價值(之所以說要最大程度的維護企業利益,是因為假如企業不存在了或是企業經營每況愈下,還有什麼條件談員工利益?)。
⑷ 如何制定規范的用工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能,降低企業勞動爭議風險
你可以看下這個《海來沛爾勞動合源同設計》第六十條:為維護乙方(勞動者)的勞動權利,在任何情況下,甲方(用人單位)解除乙方的勞動合同(關系)的意思表示,僅且只唯一通過蓋有甲方人力資源部門或者甲方法人章的解除勞動合同書(關系)通知書(證明書)的形式進行……。
說明:此設計為用人單位主動解除勞動合同的行為提供了足夠的錯誤補救空間,免除了巨額索賠風險和被要求恢復勞動關系的尷尬,還擺脫了舉證責任倒置之約束。此外,用人單位仍可藉此約定獲得至少其他三個便利條件。
很專業吧,所以要用就要用這樣專為企業管理的便利和效能提高80%而設計的管理文件。只要搜下「海沛爾 勞動合同」就行了。
⑸ 人力資源如何管理勞資沖突
轉載以下資料供參考
勞資糾紛的處理方式
勞資糾紛該如何解決:正確處理好勞資糾紛,不僅關繫到社會的穩定,而且對於經濟持續健康穩定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當前勞資糾紛的新變化,針對其存在的主要問題,結合考慮其發展趨勢,政法機關和勞動監督維權部門必須在黨委、政府的統一領導下,發揮職能作用,正確處理好因勞資矛盾引發的糾紛和群體性事件,真正做到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的統一,促進和諧社會的建設,我認為應採取以下措施來加強管理: 1、加大宣傳教育力度,增強企業經營者和勞動者遵規守法意識 在全社會加強就業觀念教育,促使雇員摒棄只有正規就業或端「鐵飯碗」才算就業的傳統觀念,樹立從事非全日制、臨時性、季節性等靈活形式工作也是就業的觀念,樹立職業平等和勞動光榮的觀念,使雇員的個人觀念和意識與時代進步的步伐保持一致。充分運用各種輿論工具和宣傳載體廣泛開展勞動法制宣傳教育活動,促進勞資雙方依法履行權利義務,促進用人單位自覺規范用工行為。通過法律意識的增強,使雙方用工時能自覺簽訂勞動合同,約定各自的權利義務,明確工資報酬數額或計算方法,避免產生勞資糾紛。同時,通過正反面案件的宣傳教育,使勞動者認識其採取堵路等極端手段的違法性和社會危害性,消除一些勞動者「打官司跑斷腿,不如集體上訪、上路攔車討錢快」的錯誤認識。注意發揮新聞輿論和人大、政協的監督作用,對違反勞動法、用工嚴重不規范和侵犯勞動者合法權益等方面的典型案件進行曝光和批評。 2、關口前移,健全完善協調機制。 要充分發揮人民調解化解矛盾糾紛便捷、高效優勢的主渠道作用,對於符合條件而又沒有建立調委會的非公有制企業,要在各鎮有關部門的協助下,採取有力措施,督促這些企業盡快組建調委會。對於不具備法人資格的小企業,可設立調解小組和調解員,在有條件的地方,還可由當地調委會向企業派駐專業調委會幹部,開展人民調解工作。要把協調勞動關系的支點放在村企,充分發揮村企「近」(離企業近)、「明」(對企業情況明)、「快」(就地解決問題快)的特點,及時就近妥善處理勞資糾紛。 3、建立欠薪保障制度。 針對目前一些中小型企業拖欠職工工資的狀況,特別在勞動密集型企業拖欠職工工資問題比較突出的地方建立職工欠薪保障制度。由相關部門制定實施辦法,要求企業每月按職工工資總額的一定比例向當地勞動保障部門所屬的就業服務管理機構繳納欠薪保障金,繳費比例標准應與過去和現在企業支付職工工資的有關指標掛鉤。如果受保企業職工出現拖欠工資問題,可用該企業繳納的欠薪保障金向職工支付拖欠的工資,不足部分可通過變現企業資產來籌集。 4、切實加強勞動合同管理。 當前要把非公有制企業作為加強勞動合同管理的重點,並要求這些企業將合同文本送到勞動保障部門鑒證,以便及時檢查和糾正勞動合同中存在的問題,指導企業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簽訂勞動合同。 5、加強對企業的勞動保障監察。 對勞資糾紛發生較多的非公有制企業,勞動保障監察部門要予以建檔和進行重點監控,並定期或不定期地到這些企業中檢查企業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和政策的情況,特別是在簽訂勞動合同、工資標准和支付工資、參加社會保險、工時制度、勞動標准以及勞動保護等方面的情況,督促企業糾正違法違規行為,並予以必要的處罰。 6、加強民主協商,充分發揮三方機制的作用 加強民主協商,充分發揮三方機制在勞動關系協調和處理中的作用。政府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工會組織和僱主組織三方就涉及勞動關系方面的重大問題進行經常性的溝通和協商,共同促進勞動關系長期和諧穩定,不僅有助於發生在產業或社會區域內的一些較大規模的爭議事端能夠通過勞動關系雙方代表組織的積極介入得以理性化解,也有助於僱主的行為在其代表組織影響及約束下能夠得以自律和更加理智。當前,應加快三方機制建設,逐步向市、縣延伸,並完善制度,規范運作,形成多層次、多形式的組織體系和工作格局。 7、加大司法救助力度,依法懲處用工者的違法行為,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勞動爭議糾紛案件中,多數勞動者處於弱勢地位,有的糾紛發生時,勞動者經濟十分困難,個別的甚至連衣食都難以保證,如不能及時處理,可能引起矛盾激化,從而影響社會安定。因此,法律援助中心要加強對弱勢群體的法律援助工作,法院要積級開展司法救助活動,對經濟困難無力繳納訴訟費並申請緩減免的勞動者,經審查符合條件的,依法及時辦理訴訟費的緩交、減交、免交手續費,保證有理有據無錢的人打得起官司。要堅持公正裁判,強化效率意識,充分運用訴前保全、訴訟保全和先予執行等法律手段,及時解決勞動者的生活困難和後顧之憂,確保勞動爭議糾紛案件快立、快審、快結。對群體性勞資糾紛案件法院要提前參加有關部門組織的協調工作,受理後盡快判決,判決後及時移送執行,執行庭採取拍賣等措施籌集資金,並優先發放工資款。 8、建立高效的勞資糾紛處理機制 我國勞資糾紛在整體上明顯呈現逐年攀升、顯現化、不斷擴展甚至加劇的趨勢,健全和完善我國勞動爭議仲裁製度已迫在眉睫。 (1)加強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實體化建設,提高勞動爭議仲裁工作效率和質量。 (2)擴大勞動仲裁機構的受理范圍。所有的勞資糾紛均應列入勞動爭議仲裁的受理范圍形成全方位受理勞資糾紛的格局。 (3)完善勞動仲裁監督程序。明確上級仲裁委員會有權監督下級仲裁委員會的工作,賦予市以上各級仲裁委員會在行使仲裁監督職能時的責令改正權、直接處理權和建議處理權。另外,還應發揮仲裁機構自身監督作用,嚴格辦案程序,加大勞資糾紛處理工作的法制宣傳,增加勞資糾紛處理工作的透明度,拓寬仲裁監督的多種渠道。 9、完善《勞動法》體系,使勞動關系協調和處理有法可依 隨著加入WTO後,《勞動法》的修改首先應與國際條約、國際慣例接軌,將我國已批准或應批準的國際公約的重要內容在《勞動法》中體現出來,把以不當解僱和就業歧視的司法救濟為主要內容的勞動權的保護問題作為修改的核心內容,增強《勞動法》的強制性和適用性。同時還應盡早形成《勞動法》體系,在立法層面解決諸如事實勞動關系、多重勞動關系等新出現的問題,使勞動關系協調和勞資糾紛的處理最大限度地實現有法可依。 通過上述分析,可見我國企業的勞資糾紛日益突顯,案件的數量越來越多,案情越來越復雜,受社會各界的關注程度越來越大,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勞資糾紛如果得不到及時預防和有效處理,將對企業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拖欠外來務工人員、農民工工資引發各類刑事案件,對企業主進行人身攻擊、群體性暴力事件、遊行示威、阻礙公共交通等行為會引起一定范圍的社會恐慌或社會波動,如果處理不好,不僅影響正常的生活生產秩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破壞社會秩序,從而直接影響社會的穩定,影響經濟的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我們要高度重視勞資糾紛對社會的影響,加強社會各方面的協力作用,為解決我國企業的勞資糾紛獻計獻策,創造穩定和諧的社會主義企業勞資關系。因此,政府相關部門要統一協調,既要對企業實行有效的監管,保護勞動者的合法利益,有效解決勞動糾紛,又要保證企業健康發展,實現勞資雙方互利共贏。
⑹ 尋求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勞資糾紛處理程序
近年來,隨著勞動法的不斷完善,企業用工問題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了。企業與員工、員工與員工、員工與企業之間的關系也變得復雜。在多數的勞資糾紛中,企業一般總是處於防守一方,那麼如何在勞資糾紛中轉守為攻,變被動為主動已經成為多數企業勞資關系中的重中之重。在這里,特作以下方案以作參考。
(一) 直管部門成立處理小組
在發生重大勞資糾紛時,糾紛對象的直管領導部門要在第一時間內成立處理小組。處理小組成立後,要求其立即做如下工作:
1、 安撫糾紛對象,控制事態的發展和惡化,堅持安撫為主,防範為輔,避免糾紛人員情緒的惡化而導致的不必要損失;
2、 上報公司領導,在糾紛事件發生後,要立即上報公司領導事態發展的狀況,不得隱瞞、拖延,從而錯過最佳解決時間,造成事件擴大;
3、 派遣專人負責事件的調查工作,要求將事件原因、員工需求以及相關情況調查清楚,並迅速形成調查報告教於主管領導。
(二)公司成立應急處理小組
在接報糾紛事件後,公司應該立即成立應急處理小組。應急處理小組成員應該包括人力資源部、財務部、服務管理部和糾紛對象的主管部門,並要至少有副總以上級別領導任組長。應急小組成立後 要立即著手處理以下問題:
1、 對下級處理小組的事件調查報告進行核實和分析,從而形成分析報告,對事件的處理提供參考依據和建議;
2、 以當前法律法規為依據,對事件做法律評估,分析法律途徑解決的可行性,並形成可行性報告,以作處理參考;
3、 直接知道下級處理小組的工作,在非必要時,公司領導應盡量避免與糾紛員工接觸,給事件的處理留下迴旋空間。
(三)確立事件的責任方
1、根據法律評估的可行性報告,確立事件的責任方,掌握事件的主動權;
2、根據公司應急小組的分析報告,掌握糾紛矛盾的原因,在與其協商面談時做到有的放矢,有正對性的解決問題,從而把握住協商的話語權
3、處理事件時要盡量以協商解決,非必要時不建議法律手段解決糾紛。如公司是責任方,那麼要盡量壓縮公司的損失,如員工為責任方,在拒絕其無理要求時,可按公司相關制度進行處理。
(五) 形成書面的處理報告
事件解決後,要形成書面的處理報告,報告要包括事件發生的詳細情況和應急小組的工作內容以及處理結果。
(六)形成案例總結
對事件要形成案例總結,總結出此次事件的經驗教訓和應對心得,為以後的公司的管理工作提供可借鑒對象。
⑺ 企業可以如何避免薪酬管理而引起的勞資糾紛
在薪酬管理環節中,工資條的發放是一個容易被忽視但卻很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它能讓員工清晰地了解自身的工資情況和福利情況,工資條的規范發放和留存將有效避免企業日後陷入不必要的勞資糾紛中。
薪酬管理是企業管理中最容易引起勞資糾紛的項目,其中多數集中在社保福利、考勤記錄和工資條上,為了維護企業和員工的合理利益,防止糾紛的產生和延長,企業一定要做好相應的記錄和處理。
所以我建議企業在有條件許可下,可上線相應的人力資源管理系統,最好是結合多個管理模塊的系統,企業可以通過檔案管理、考勤管理、薪酬管理、績效管理等功能模塊的數據對接和存儲,快速且准確地解決相應的人事資源事務。
⑻ 給企業工會和人力資源管理部門的勞資糾紛報告如何寫
勞資糾紛也稱為勞動爭議,是指勞動者(員工)與投資者(用人版單位)之間由於種權種利益沖突而發生的糾紛。僱工與僱主因工資,工時,勞動條件,解僱等原因所產生的糾紛。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是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矛盾的產物,嚴重時往往以罷工形式出現。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私營企業中也有勞資糾紛,中國共產黨與人民政府根據「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方針予以解決。現階段,外資企業、私人企業中存在的勞資糾紛,納入勞動爭議的處理程序予以解決。
由於我鎮 非公有制企業「多、小、散、雜」的特點,一些中小企業、特別是家庭作坊式企業,管理水平參差不齊, 用工制度不規范,侵害職工合法權益的現象時有發生,引發的勞資糾紛仍不容忽視。
⑼ 學生暑假工勞資糾紛不屬於勞動局管理范疇嗎,那該怎麼辦
勞動部《關於貫來徹執行〈中自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條規定:在校生利用業余時間勤工助學,不視為就業,未建立勞動關系,可以不簽訂勞動合同。你的情況勤工儉學並不屬於勞動關系,不適用勞動法、勞動合同法,而應當屬於勞務關系,適用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到當地法院民庭申訴案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