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被人打傷後,醫院的照片CT之類的有沒有效
你去醫院就診,醫院對你的檢查都會以病人信息的形勢存在你的病歷中,包括CT片。
病歷是指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記錄的文字、符號、圖表、影像、切片等資料的總和,醫療部門記載病情、診斷和處理方法的記錄,每個病人一份。包括門(急)診病歷和住院病歷。在醫療活動中,以下這些文書記錄都屬於病歷資料: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檢查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手術同意、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等。它是最直接、科學、系統的醫療信息資料的匯總,其價值,除了作為醫務人員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依據及醫學教學、研究的重要資料外,也是患者健康情況的檔案。
病歷是法庭上不可或缺的證據和材料,是醫務人員執行醫療行為的依據和記錄,也是醫務人員證明自己的醫療行為正確、合法的依據。在醫療糾紛中,病歷資料是最重要的第一手的證據材料。掌握病歷資料,是對醫療糾紛做出准確鑒定與判斷其性質以便做出正確處理的前提條件。而且,病歷也是醫療機構作為相關法律糾紛既非原告亦非被告的第三方,負有不可推卸的證據提供義務,如交通事故傷害、刑事傷害、民事傷害、工傷事故傷害、傷病後的保險費償付等。在各種訟爭中,病歷資料往往能起到重大甚至是決定性的作用。
Ⅱ 山西大同億豐司法拍賣結果流拍了怎麼辦
山西大同衣服是把上面結果流拍了怎麼辦?流拍了就流拍了。
Ⅲ 衛生局和醫院是什麼關系醫療糾紛找衛生局可以解決嗎
農村衛生合作醫療站出了醫療事故醫院和衛生局給處理嗎
Ⅳ 放射科的照片上的R和L是左右的意思嗎有明確規定這么寫嗎醫生3次沒有看出恥骨骨折.這是不是醫療事故 謝
R 是Right的縮寫表示右,L是Left的縮寫表示左。
Ⅳ 求關於醫生權益法律保護情況資料
1,醫生可以根據《侵權責任法》及《醫師法》從以下幾個方面維護自己的權利。 首先,屍檢舉證建議權。醫療過程中對患者造成嚴重後果或患者死亡的,醫生有屍檢舉證建議權,患者家屬對患者死因不明確,而醫方也堅持認為自己無過錯的,醫生有權建議對死者屍檢,以證明醫療行為無過錯,如果患方不同意,有權要求患方簽字並承擔不願屍檢造成的舉證不能責任,並請第三方在場見證。 其次,告知確認權。醫生要對患者的病情、採用的檢查項目、用葯、治療費用等給予明確告知,醫生告知後有權讓患方確認所做的告知。患方放棄告知確認權會給醫療糾紛埋下隱患,醫生在訴訟中就會處於被動地位。 再次,人身安全權。當醫療糾紛發生時,患方及家屬失去理智圍攻、毆打醫務人員,對醫務人員造成傷害時,醫務人員要敢於運用法律,追究患方承擔刑事、民事賠償責任。 最後,當患方以醫療糾紛為借口打砸醫院,散播曲解事實的言論,而媒體聽信患方一面之辭,報道嚴重失實,並給醫務人員和醫院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的,醫院應請求衛生行政部門和法院責令患方、相關媒體中止名譽侵權,消除影響、賠禮道歉。 因此,維護醫生的合法權益,需要黨和政府對醫生的關懷,需要社會對醫生的理解與支持,更重要的是醫生要敢於、善於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2,患者維權意識日益增強,而醫生的權利遭到侵害時,維權意識則顯得相對薄弱,主要表現為在醫療糾紛發生時不是消極迴避,就是聽從領導安排。如果領導不贊成維權,醫生無論遭到什麼形式的侵權,都只能自認倒霉,任憑醫鬧侵犯醫生的尊嚴和人身安全。法律規定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應該得到保護,個人尊嚴不容侵犯,作為公民的一員,醫生也應學會運用法律維護自己的權利。 3,怎麼看雙方責任不太清楚、患者與醫療機構之間的服務合同關系是顯而易見的,而最簡單的診療服務合同內容應該是,患者向醫院支付金錢,醫院為患者診斷並提供葯物或採取其他手段來醫好患者的傷痛。如果患者掏了錢,醫院卻沒給患者治好病,醫院的責任是什麼呢? 按照診療合同的約定,醫院應該承擔違約責任,至於醫院是否有過錯在所不問。如果醫院又給患者造成了不應有的損害,它還應當承擔相應的民事損害賠償責任。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公平和雙方的平等。也就是說,只要醫院未能按合同約定履行自己對患者醫治的義務,它就應當承擔相應的違約責任,無需要求醫生的診療必須構成醫療事故。醫院對患者承擔的責任首先是違約責任;如果醫院在診治過程中又給患者造成了其他傷害,還應當承擔相應的賠償責任。賠償責任的方式應該有兩種,一種是傷害的後果及責任方式被合同明確預見並載明的情形,這時醫院可以依合同約定來確定其責任;另一種是傷害的後果未被合同載明的情形,這時醫院應該承擔的是損害賠償責任,這種責任應該屬於民法上的特殊侵權責任,即舉證責任例置,也就是在醫院一方。 4,有關專家指出:現在對醫生的 約束太多,醫生感到如履薄 冰。以前只是想怎麼給病人治好病, 而現在是縮手縮腳,惟恐不小心成 了被告。 2003年12月31日,廣東省佛山 市第一人民醫院歷史上第一宗醫療官 司終於在歷經8年多後終審結案。這是 1995年初,一位產婦在廣東省佛山市 第一人民醫院生產後引發的醫療糾紛。 在這個醫療糾紛中,不僅是廣東省佛 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建院100多年來歷 史上第一次遭遇的醫療事故官司,而 且是我們的醫生和醫院管理者第一次 成為被告。這時候,醫生們才意識到, 每天所從事的醫療工作稍有不慎,隨 時都有可能成為被告。醫療糾紛和醫 療訴訟成為每一個醫院管理者包括醫 生在內難以迴避的現實問題。後來屢 屢發生的醫療糾紛事件足以證明這個 問題的嚴峻。 5,在 醫患糾紛 中,患者通常處於弱勢地位。在這些尷尬的「悲劇」中,不少患者及其家屬在面對強勢地位的院方時,要麼不知所措、茫然無奈過於依賴院方,要麼採取一些不合適宜的極端措施,在激憤中焚燒了自己的合法權益,釀成無言的悲劇。上述行為往往導致患者在維權時喪失有利條件,最終自己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維護。由於醫療糾紛具有極強的專業技術性、糾紛雙方地位的失衡以及基於醫療行業特性和習慣的信息封閉等,往往使患者的維權之路坎坷曲折。為了使廣大患者在糾紛發生之後,能冷靜、客觀地面對強勢地位的院方,積極運用法律武器,選擇合適的專業律師進行維權,筆者基於專業律師的身份,結合對 醫療糾紛處理 已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經驗,闡述一下訴前、訴中涉及維權的關鍵問題。 一、 及時復印、保全病例檔案 醫患糾紛發生前後,無論是為了協商或將來的訴訟,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要全面掌握病歷及相關資料。首先要盡可能及時全面地掌握病歷。病歷資料是對患者的疾病發生、發展情況和醫務人員對患者的疾病診斷、檢查和治療情況的客觀記錄,同時在訴訟時也是一種重要的書證。在醫患之間就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問題發生爭議時,病歷資料對於認定醫療機構是否存在 醫療過失 起著其他證據難以替代的證明作用。 病歷資料分為兩部分:即客觀性病歷資料和主觀性病歷資料。客觀性病歷資料是指客觀記載患者病情及檢查、治療結果等情況的資料,包括門診病歷、住院志、體溫單、醫囑單、化驗單(檢驗報告)、醫學影像查檢資料、特殊檢查同意書、 手術同意書 、手術及麻醉記錄單、病理資料、護理記錄以及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病歷資料;主觀性病歷資料是指記錄醫務人員對患者病情、治療進行分析、討論的主觀意見的資料,它反映了醫務人員對患者疾病及其診治情況的主觀認識及其實施醫療行為的主觀動機,包括死亡病例討論記錄、疑難病例討論記錄、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會診意見、病程記錄。 新《 醫療事故處理 條例》頒布之前,由於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的規定,患者、家屬、甚至律師都無法事前調閱、復制病歷,使得患者及其家屬在處理醫患糾紛過程中處於極為被動的地位,而醫療機構故意修改、隱匿,甚至銷毀病歷的現象在實踐中時常隱現。新《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明確規定了患者復制病歷的權利和院方配合的義務,但這種權利的行使是有一定限制的。《條例》規定,患者僅有權復印或復制其客觀性病歷資料,而無權要求復印或復制主觀性病歷資料。也就是說,患者有權復印或復制病歷,但復印或復制的病歷資料范圍有嚴格限制,病程記錄是不能復印的。病程記錄,它客觀記錄患者治療情況,是證明醫務人員診斷和治療措施是否得當的重要證據,將其排除在患者可復印或復制的病歷資料范圍以外,對患者維權實為不利。從法律角度而言,該規定也不盡合理、公平!但《條例》為了平衡患者的弱勢地位,又規定:主觀性病歷資料「應當在醫患雙方在場情況下封存和啟封」,但並沒明確封存主觀性病歷資料是醫療機構應履行的義務還是可選擇的權力,患者要充分利用這一權利。該規定的唯一不足,是在實踐中缺乏操作性,患方面對院方的消極不作為 -不予封存、就地封存、封存形式不嚴格等,往往無奈之極,唯恐病歷被修改!所以,律師建議,患者在行使該權利時,最好要求公證機關、律師等地三方介入,以切實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或者在訴前、訴中申請人民法院依法進行 證據保全 、調取病歷。 二、選擇解決糾紛的途徑 患方在取得病歷等資料後,如果涉及醫患糾紛即可加以初步研究。最好的方法是向醫療專家、專業律師咨詢,以大致明確是否屬於醫療事故以及醫方有無過錯責任、是否構成醫療侵權。在與院方產生爭議後,目前有三個解決糾紛的基本途徑: 1、與醫方協商解決並簽訂協議;2、申請衛生行政管理機關處理;3、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1、與醫方協商解決並簽訂協議。 由於目前醫療機構主要為國有事業單位,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在經醫療事故鑒定之前和鑒定不屬於事故的情況下,並 沒有賠償 的具體許可權,醫患分歧達成一致的情況主要限於經過鑒定屬於醫療事故或者醫院有其他思路。在該途徑下,患者權益受到全面維護的可能性非常小,且在糾紛的解決過程中,患者的弱勢地位無法得到平衡。如果在該階段,患方能邀請專業的律師介入,以彌補患者在此過程中的弱勢地位。應該清醒地認識到,協商是醫患雙方的第一次較量,也是進入訴訟階段之前的關鍵環節。一方面,專業律師通過法律和事實的闡述、分析,使院方對此糾紛的利害輕重進行權衡,接受患者的合理要求;另一方面,專業律師會根據協商的具體情況,積極收集、保全證據,為下一步的訴訟打下堅實的證據基礎。 同時,發生醫患糾紛後,不要草率行事,盲目 「私了」,應客觀分析,以免日後後悔。從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和實踐看,在 民事責任 免責方面有不訴免責和協議免責的兩種形式。所謂不訴免責是指如果受害人或有關當事人不向法院起訴要求追究行為人的法律責任,行為人的法律責任實際上已被免除。所謂協議免責是指受害人與加害人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經協商達成一致,同意免除加害人的責任。法律責任是指行為人由於違法行為、違約行為或者由於法律規定而應承受的某種不利的法律後果。在司法實踐中,就人身損害當事人自願達成 和解協議 ,一方反悔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應保護其訴權,但其不能證明在訂立協議時具有無效或者可撤銷情形的,應認定協議有效,雙方應予以履行。所以,患者在「私了」解決問題時應慎之又慎! 2、申請衛生行政管理機關處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三十七條、第三十八條規定當事人應當向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提出書面申請。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對患者死亡和可能為二級以上醫療事故的7日內移送地市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處理。衛生行政管理機關的處理依據為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 鑒定結論 。書面申請應在自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提出。《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第四十九、五十、五十一條的規定,其中沒有其他 法律法規 規定的死亡補償費的賠償;同時,《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也規定不屬於醫療事故的不予賠償。該救濟方式同樣無法迴避院方在糾紛解決過程中處於強勢地位這一不利因素,同時又必須正視《醫療事故處理條例》本身在維護患者權益時固有的局限性。 鑒於前述特點,加之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採取 「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患方對醫療事故鑒定可能出現的結論應有客觀認識。對經鑒定不屬於事故或者不 申請醫療事故鑒定 ,患方有理由認為醫方有過錯且應當 承擔賠償責任 的,不必要在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上過多糾纏,應及時咨詢專業律師,選擇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否則可能陷於對患方更加被動的訴訟局面。 3、到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目前,到人民法院提起醫療 賠償糾紛 訴訟,不以醫療事故鑒定為前提。患方的 舉證責任 集中於損害後果( 傷殘等級 、死亡等)和醫療關系(病歷、醫療費單據等)。《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規定因醫療事故以外的原因引起的其他醫療賠償糾紛,適用 民法通則 的規定。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的規定,在訴訟中,醫學會醫療事故鑒定委員會的鑒定結論只是訴訟證據的一種,必須經過質證,且鑒定人應當出庭接受質詢,才可能作為有效證據和作為確定醫療單位承擔賠償責任的依據。其中,對造成患者死亡的,人民法院依據民法通則及相關法律法規可以支持患方關於死亡補償費的賠償請求。該救濟方式,通過律師等專家的介入,在公開、公正、公平的司法程序保障下,患者與院方處於同等的地位,通過訴訟途徑患者的合法權益將能得到全面、公正地維護。 明確上述解決途徑的特點後,患方應結合自身情況果斷選擇較適合的途徑,以免在不必要的問題上延誤時間,增加取證的困難程度,造成在訴訟中的被動。 三、正確看待「 舉證責任倒置 」 「舉證責任倒置」 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患者只要能證明在醫院就診並有損害事實就能打贏官司,實際上有不少患者在不具備完全要件的情況下就盲目訴訟,最終導致承擔敗訴後果。所以在遇到醫患糾紛後,不可盲目依賴舉證責任倒置,應咨詢律師或邀請專業的律師介入,在訴前做好證據的收集和保全或在起訴時准備好相應的證據,將訴訟中的證據工作做扎實。 2002年4月1日開始實行的《關於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為處理該類案件提供了可操作性較強的司法依據。該規定第四條第(八)項關於「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有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 醫療過錯 承擔舉證責任」的規定,明確了醫患雙方的舉證責任。 根據《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適用舉證責任倒置,所謂舉證責任倒置是指對一方當事人提出的權利主張由否定其主張成立或否定其部分事實構成要件的對方當事人承擔舉證責任的一種證明責任的分配形式。在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中,患者應當就自已受到的損害事實和接受過醫療的事實承擔舉證責任。醫療機構應承擔如下舉證責任:( 1)病員的損害結果與醫療機構的醫療行為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2)醫療機構不存在醫療過錯。 這種特殊的 舉證責任分配 方式,更好地體現了公平原則和 誠實信用 原則,有利於保護患者的合法權益。 四、如何處理醫患糾紛中的「鑒定問題」 由於醫患糾紛中涉及的法醫學、賠償醫學、臨床醫學、葯理學等多種學科等都極為專業,在進入訴訟途徑之後,案件中認定事實的關鍵問題諸如 「醫療過錯」、「因果關系」、「損害程度」等的認定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僅憑法官的知識和社會經驗去對當事人提供的病歷、診斷、醫學文獻及其陳述而就爭議事實及責任做出評判是不客觀的。這時就會涉及「鑒定」—— 一個頗具「非議」的的問題!眾多患者認為鑒定就是醫療事故鑒定!其實這一一種誤解,現簡要做一說明。鑒定可原則性分為 司法鑒定 和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司法鑒定,是指在訴訟過程中,為查明案件事實,人民法院依據職權,或者應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的申請,指派或委託具有專門知識人,對專門性問題進行檢驗、鑒別和評定的活動;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基於患者或院方或衛生行政管理部門的移交,由當地醫學會進行的鑒定,主旨作用在於加強對醫生等醫療行為的管理監督。二者的區別在於,( 1)、 司法鑒定必須由法院指派或委託;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可以由雙方當事人共同委託或由衛生行政部門移交醫學會鑒定;(2)、 司法鑒定可以由醫學會鑒定,也可以由其他鑒定機構鑒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只能由醫學會組織鑒定;(3)、非醫學會組織的司法鑒定結論主要是過錯鑒定,不涉及醫療事故的問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一定涉及是否醫療事故的問題。 所以進入訴訟階段的醫患糾紛中的鑒定,一般可分為 醫療過錯鑒定 、損害程度鑒定等,是否需要進行鑒定、需要進行哪種性質的鑒定,一般要根據當事人的主張和具體案情來決定。實踐中大部分案件歸屬為醫療過錯 人身損害賠償糾紛 ,如果需要鑒定,應進行醫療過錯鑒定和損害程度鑒定。該類案件爭議的焦點往往是「醫療行為有無過錯及與損害後果之間有無因果關系」,這也是認定案件事實和當事人責任的難點問題。如果這一問題解決了,案件的實體處理也就基本上有了定論。醫療過錯鑒定,是人民法院在訴訟過程中依據職權或當事人的請求,委託專門機構且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對患方所訴損害結果與醫療方過錯有無因果關系等專門性問題進行分析、評定和判斷,為法官公正裁判案件提供科學依據而進行的一項訴訟活動。《規定》第二十五條明確了啟動鑒定程序的一般原則,即除有《規定》第十五條規定的人民法院依職權 調查取證 的情形外,鑒定應當依據當事人的申請進行,人民法院一般不能以職權委託鑒定。在這一原則下,一般都應是因當事人的申請鑒定行為引起的。在案件爭議事實不明需要進行鑒定的情況下,按照舉證責任的一般規則,如果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無正當理由在規定的期限內不申請鑒定,或者雖提出鑒定申請卻不預交鑒定費或不提供相關材料的,依據《規定》第二十五條第二款的規定,就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後果。 五、患者在醫患關系中的 權利與義務 患者作為醫患關系中的弱勢一方,應明確了解自身所享有的權利和應盡的義務。根據我國憲法、民法通則、 消費者權益保護 法及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以及衛生部的一些部門規章、醫療操作規范等有關規定,患者的權利非常廣泛,主要包括 生命健康權 ; 人格權 ( 隱私權 、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財產權;公平醫療權;自主就醫權(包括選擇醫療機構和醫護人員);知情與同意權。患者對疾病的病情、治療措施、醫護人員的情況等享有知情權,而醫院採取的治療行為應事先徵得患者或其家屬的同意之後方可進行;醫療文件的查閱權、復印權;監督權;索賠權;請求迴避權。對可能影響公正、公平醫療事故鑒定的組成人員,有權提出迴避;在發生糾紛之後享有訴權;進入 訴訟程序 之後,享有作為當事人訴訟權利。同時,患者在接受醫療服務過程中,應當遵守和履行如下義務:一是遵守醫療的各項 規章制度 ,接受醫院的相應管理;二是尊重 醫務人員的人格及工作;三是積極配合醫療服務,嚴格遵照醫囑進行治療;四是接受強制治療義務。患者患有傳染性疾病時,應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主動接受強制性治療;五是交納醫療費用的義務;六是防止擴大損害結果發生的義務。發生醫療事故或醫療差錯後,患者應採取積極措施,避免損害結果的擴大,否則患者的擴大損失部分得不到法律的支持。 六、醫患糾紛中涉及的賠償項目 醫患糾紛中涉及的 人身 損害賠償 具體可分為:一般傷害的賠償、致人殘疾的賠償、致人死亡的賠償。 具體涉及的賠償范圍:受害人遭受人身損害,因就醫治療支出的各項費用以及因誤工減少的收入,包括醫療費、誤工費、護理費、交通費、住宿費、 住院伙食補助費 、必要的營養費;受害人因傷致殘的,其因增加生活上需要所支出的必要費用以及因 喪失勞動能力 導致的收入損失,包括 殘疾賠償金 、殘疾輔助器具費、 被扶養人生活費 ,以及因康復護理、繼續治療實際發生的必要的 康復費 、護理費、 後續治療 費;受害人死亡的,賠償義務人還應當賠償喪葬費、被扶養人生活費、死亡補償費以及受害人親屬辦理喪葬事宜支出的交通費、住宿費和誤工損失等其他合理費用。 此外,受害者還可提出 精神損害 賠償。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根據以下因素確定: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後果;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受訴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法律、行政法規對精神損害賠償有明確規定的,適用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 對於超過確定的護理期限、輔助器具費給付年限或者 殘疾賠償 金給付年限和醫療費用不足、 被撫養人生活費 確需增加等情形,受害者還可以再次向人民法院起訴。 以上就醫患糾紛維權中遇到關鍵問題的作了簡要分析,望患者在糾紛發生後盡早做好准備。考慮到醫患糾紛極強的專業性、實踐性、操作性,患者最好尋求或邀請專業律師等第三方的幫助,這是維護其合法權益的上策,也是本文的初衷。 滿意請採納…
Ⅵ 如何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 doc
1、首先應學會了解病人的心理。
當一個被確診為患有疾病時,通常不能適應病人的角色,而產生一些不良的表現作為一名醫生,應該時刻關注病人的心理變化,對病人的心理進行干預,而減少不必要的醫患矛盾。
2、相互理解
醫務人員可通過病人的目光、表情、姿勢、動作等充分了解病人的人格特點,針對病人的病情,耐心細致地做好解釋工作,從心理上對病人進行支持,指導其正確對待自己的疾患。同時,構建相互信任的醫患關系,需要雙方的換位思考,增進相互理解。
3、重視心理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化,醫生在診治上更需要了解患者心理需要和心理問題,重視心理指導和心理治療;另一面,醫生工作勞累,競爭激烈,還要承受一定職業風險,加之患者和社會對務人要求愈來愈高,醫生地希望患者和家屬從心理上理解和支持他們的工作,建立融洽的人際關系。
4、反映
在復述對方所說內容的同時,將談話引向問題症結所在的技巧。要具有對交談者所顯露的情感作出正確判斷的能力,並幫助他們表達病情,控制情緒。
5、善於運用語言藝術
醫生要善於運用語言藝術和身體語言,注重與患者的情感交流,一般情況下病人第一次和醫生對話時,他恐怕無從知道醫生的技術水平有多麼優良,但是他能夠在瞬間感受到醫生的服務態度,感受到醫生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
Ⅶ 醫患關系一直惡化下去會怎樣
中國的醫患關系一直是我國的一大難題,每年都會爆出因為醫患糾紛而導致醫生遭到病人暴打、威脅等事件,其中情節最惡劣的恐怕要屬2014年的那起「溫嶺殺醫」事件了,患者做完鼻腔微創手術後去找醫生復查,自我感覺手術效果不理想,而醫生的診斷說明是這次手術是成功的,不需要再次手術。因此患者認為醫生是在騙他,以致於接連投訴最後將其殺害了。這件事情曾經一度搞的醫務界人心惶惶,這樣一件連醫患都談不上的事卻導致了這樣一死兩傷的結局,又怎麼不讓醫務人員憤怒和害怕。
然而據相關調查,如同此類的醫患糾紛每年都要上漲越22.9%,可見醫患關系是怎樣的在持續惡化下去。大家根據目前醫患雙方的不信任和抱怨的現狀可以想見要是醫患關系不能得到緩解,最終的惡化結果會是什麼樣子,在答主看來,最後恐怕就是兩敗俱傷了。首先中國的醫生在面對隨時可能威脅著自己生命的病人及家屬時還能夠盡心盡力的放手治療嗎?據調查,有近半的醫生因為醫患關系考慮過轉行,還有不少醫生反對自己的孩子選擇從醫這一行業。而就答主發現,不少英語補習班有著不少醫科專業的學生,很多都有著學習出國就業的想法,可見要是再任由醫患關系這么發展下去,醫生要是不幹了或者出國跑光了,這對國內的醫療和患者都是不利的。而對於患者而言,醫患關系的惡化只會令自身受損,面對著自己不信任的醫生,而醫生也防備著自己,這樣又怎麼能夠獲得好的治療盡快康復呢。
其實,就醫患雙方來看,雙方都屬於較為弱勢的群體,醫患關系的惡化對雙方都沒有任何益處,而要解決醫患關系也是一條漫長不易的道路,不僅需要醫患雙方建立信任,也需要政府趕快行動起來,更好的規劃好我國的醫療體系,從根本上解決兩方的矛盾問題。
Ⅷ 出現醫療糾紛應如何解決希望有經驗的人給予指導,謝謝!
一是可以到當地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衛生局)投訴,這是當前能做的主要的工作,因為內你起訴的證據不容能證明他對兒童造成了很大的傷害,只是起了水泡,而且留不留疤痕現在還說不準,因此,可以與衛生行政部門溝通。
二是到法院起訴,這個費時費力,不建議走這種途徑,而且不一定能賠多少。
最後,就診最好到正規醫院,小醫院千萬別去。
希望能幫上你。
Ⅸ 求助:好好的人,吃葯吃死了! 附屍檢報告。
上述葯物中:心腦康、健腦補腎丸、谷維素均屬不痛不癢的;卡馬西平用於內治神經性痛,撲熱息痛、安容定、巴比妥均有一定的鎮靜催眠作用。上述葯物最多引起服葯期間嗜睡,並非致死原因。
根據屍檢報告可知,患者就診前已有頭痛,說明就診前腦積水、顱高壓已經存在,18時出現嘔吐,此時顱高壓症狀更明顯。顱內高壓繼續加重後腦疝形成致死。
腦積水病因很多,多是慢性過程,想必患者頭痛已有一段時間。患者只是因疾病加重頭痛明顯了才去就診,如果不去就診不吃葯,同樣會出現這個結果。另一方面,顱高壓常有噴射性嘔吐,口服葯物根本就無法消化吸收。
結論:患者死亡與葯物無直接關系,如果打官司你們未必占上風。
Ⅹ 發生醫療糾紛 可否拒付醫療費
1.不可抄以。患方經辦理住院手續襲住院治療,醫患雙方之間便形成了醫療服務合同關系。根據《合同法》相關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患方享有接受治療權利的同時,有給付醫療費的義務。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違約責任。
2.拒付醫療費,欠費狀態下,醫院沒辦法正常使用葯物進行治療,最終影響患者的治療。診療結束後,院方也有權要求患者支付醫葯費,甚至可訴訟至法院。
3.發生醫療糾紛,可先與醫院進行協商,也可第三方調解或訴訟程序。若經鑒定醫院存在過錯,會承擔相關責任。醫療費在賠償項目之中。如果醫院有責任,即使先行支付,依舊可以讓醫院承擔相應的部分。